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2024-07-05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精选8篇)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第1篇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字体:大 中

小发布者:[本站编辑]来源:[路桥网]浏览:[ 60]评论:[ 0]

第 1 页

交通中心轨道所一行五人在李城坤副主任的率领下,进行了为期7天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专题调研。沿途考察了南京、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并利用参加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年会的机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其它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轨网构架、换乘系统的思路与项目运作方法。吸取兄弟城市轨道网建设的经验,对交通中心正在开展的深圳cts与rds项目以及深圳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对国内轨道网规划不同思路的认识和体会

我国的城市轨道网规划尚无成熟的理论和模式。目前已有如下8个城市做了轨道网规划研究工作:北京、上海、宁波、济南、广州、青岛、大连、成都,另深圳等24个城市正在开展此项工作。根据对交通模型的重视程度不同,已完成8个轨网规划可归纳为3种思路:

1)以北京城建院为代表的传统方法。

特点: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即使用到了交通模型,其功能也仅限于客流预测。代表城市:广州、青岛、济南、南京。

2)以中规院交通所为代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特点:①详尽地论述了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②根据交通模型得出的分析数据来修正规划方案。

代表城市:大连、宁波。

3)外国顾问公司的交通模型分析法。

特点: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为辅,定性分析主要作于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代表城市:上海。

(一)传统的轨网构架思路

北京城建院是国内参与城市轨网规划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单位,其思路为传统的“设计”型。以南京为例:

南京的2000年线网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研究线网合理规模和线网构架方案,在搜集和分析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匡算线网规模,提出预选方案,并对线网构架进行定量分析,经专家评审确定最终线网方案;第二阶段对线路敷设方式、运行方式、车辆段、修建顺序、联络线、交通衔接等内容进行实施性规划研究。

初线路网的产生基本出于定性分析,具体步骤为:

1.确定轨道网的合理规模

南京轨网的规模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测算:

① 按规划指标推算

已知规划远景年建成区的面积和轨道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城市道路网情况,推算建成区各分区的线网密度,并由此计算出相应的线网长度。

② 按城市交通系统结构推算

根据规划年总出行量,公交分担率和轨道在公交中的分担率的期望值,推算出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出

行量,即轨道交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经过全网可达到的客流密度与线网长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完成从需求到线网长度的转换。

③ 比较①和②的结果,得出推荐的合理线网总长度。

2.线网布设

①根据远景年全人口全方式出行预测,总结出行分布的特点,识别主要交通走廊,在此基础上构架线网的骨架,即轨道网的基本形态。网络构架的思路是面→线→点。

②以线网密度和线网长度为控制指标,用主要集散点连线法和出行主经路法布设网络得到4个初步方案。

3.客流预测

利用四阶段法,将南京市区分为122个交通小区,外围12个区,建立一套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客流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对线网构思中定性分析形成的设想,进行定量分析检验。该规划分2个阶段进行交通测试:

第一阶段:测试4个初步方案,检验主客流方向和各线的运能平衡情况。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客测测试结果,分析提出两个补充方案,在同等条件下比较6个预选方案的优劣。

4.方案比选

建立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从网络形态、交通运营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战略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经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建网方法

轨道交通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未来年出行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全面调整城市发展形态及土地利用的有效手段。中规院交通所的可取之处在于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理解和对轨道网布局方向的准确把握。宁波的轨网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其规划思想。

同北京城建院的手法类似,宁波的的轨网规划首先用类比分析定量测算法和线网密度对比测算法计算出中心城轨道线网的建议规模,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用地特征和主要客流集散区的分布情况,初步形成三种类型9个轨道网构架初步方案。

宁波轨道网规划对模型测试的重视程度则有所提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贯彻在轨道线网方案规划的始终。

其客流测试主要分以下四阶段进行:

① 无轨道公交客流走廊的测试

该阶段主要测试无轨道时常规公交客流断面分布状况。其目的有二,一是反映出主要的公交客流方向及其走廊,二是分析在一些公交客流走廊上规划轨道线路的必要性。该阶段是初步构思轨道网框架的基础。

② 对轨道线网初始方案的初步客流测试

该阶段主要进行断面客流测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初始轨道线网断面客流量的测试,二是公交断面客流量的测试。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测试,进一步筛选出宜于轨道线路布设的较佳主客流方向及其走廊,检验初始各轨道线路的运能相对平衡情况,并反映出轨道线路对常规公交的疏解效果。该阶段通过对轨道线网初始方案的反复反馈,逐步优化和补充线网方案,并最终提出供下一阶段详细测试的轨道线网优选方案。

③ 对轨道线网优选方案的详细客流测试

该阶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对轨道线网优选方案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并从中优选出轨道线网推荐方案。

客流测试要有力支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主要从如下两方面反映在指标体系中,即定量描述出轨道线网优选方案在远景形成时所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线网的运营效果。由此目标,该阶段需进行断面客流测试和轨道线路间客流换乘测试,并由此得出轨道线网所能取得的社会效益指标、各条轨道线

路的运营效果指标。

④ 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的具体客流测试

以上阶段详细测试的基础上,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进行站点乘降量的测试;以此反映出规划各站点的客流集散量,以用于车站设计和站点用地控制规划。

线网结构稳定以后,再结合预测客流量、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结构特点、城市交通现状及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初步确定宁波市轨道交通型式,每条线路的运营方式,行车道路及车场规模控制和分期建设计划。

(三)定量分析为重的“补丁式”方法

上海的轨道网规划则依赖于交通模型。上海市最近的轨道网规划进行了国际招标,邀请法国systra公司与上海规划设计院合作建网,合作方式为:充分发挥外国公司的理念,以systra为主,中方仅负责提供基础资料。

systra首先对城市规划作了大量分析,并利用emme/2软件建立了上海市综合交通模型。

其rds的构架思路是以点定线,哪里有客流就在哪里布线,线的编织构成网,这一方法同国内传统的方法恰恰相反。

看似黑箱操作,实际得出的轨道网如何呢?与systra公司平行地,上海市委托建委用传统的方法做了另一个轨道网方案,期间两家互不沟通。由此得到两套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项目评审中,专家对sysra的网络方案评价明显优于建委的。

由此引起了城市交通界对轨道建网思想的再认识。孰优孰劣,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深圳cts&rds

上海走在了我们前面,其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整个项目的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和上海类似地,“深圳市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和轨道交通研究”项目也委托了国际知名顾问公司——英国安建顾问公司,交通中心出面协调并负责收集基础资料。

外国专家全新的思路不会僵死在既有陈旧的城市路网规划的老框框中,因而更有可能构架出理想的网络。聘请外国公司,一方面可以引入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对国情和城市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容易出现误解和失误。对于这一点,深圳似有先见之明——推出“价值工程会议”制度,随时吸收各行专家和当地人士的意见,适时调整以便始终把握项目在正确的方向上。经过逾一年的努力,目前本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有上海的成功做铺垫,我们有理由对深圳的轨道网抱以乐观的态度。今年底的专家评审会将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届的又一次盛会。

二.对地铁车站形式和换乘站接驳方式的认识和体会

地铁车站是轨道交通中非常复杂的一种建筑物,它的设计往往以规划阶段就应予考虑。比如车站和线路的敷设形式、换乘方式、接驳点的位置等。对轨道工程及以后的运营效果服务水平,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未来工程的可实施性。地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投资费用高、改造难度大等因素,使得车站形式及换乘点的设置在路网规划时,就应该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留下难以弥补的失误。

(一)车站形式

天津地铁始建于七十年代,在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原则下,设计标准低,设备陈旧,线路短,长度仅7km左右,车站的规模也较小,站台有效长度仅60m,只能停靠三节列车。站台形式均为侧式站台,车站出入口在车站中部两侧的上面,一边一个。如果稍不留神进错站台,则必需再返回地面绕一圈。目前,天津地铁重新立项继续建设,而标准如今都是按新的开始规划设计,这样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客流量有很大的提高,车辆编组要改为6节,使得既有的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不够长,远远不能满足客流及新的技术标准要求。但又希望利用这一旧有地铁,这就给后面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因难,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来

改造。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是在60年代开始建设的,车站设计模式是参照前苏联的经验,在车站两端设置了集散厅。乘客可直接下到站台,从而减少了车站的埋深,建设费用也较低。但到修建地铁复八线工程时,车站形式则有了很大的变化,大都采用地下双层车站,站厅层放在站台层的上面。这种车站形式的站厅层客流集聚和疏散的空间大,换乘方便。同时技术标准也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变。

上海地铁始建于90年代,它吸取了大量国内外的经验。在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高起点建设起来的。车站内的服务设施先进,自动扶梯、自动售检票系统,各种标志醒目,方便乘客。显示出当代地铁车站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风范。

上海地铁地下车站一般布置为上下两层,站台形式大都为岛式。地面站及高架站则采用侧式站台。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在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的形式与上海地铁相近,站台形式大都也以岛式为主。但其主要设备和深圳一样要求大都采用国产化。

(二)换乘站接驳方式

换乘站形式一般分为同站台换乘、站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五种。后两种换乘方式相对而言,乘客的走行距离长,换乘不方便。如北京地铁的复兴门站,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都为换乘站,接驳方式采用的是通道式换乘。通过实地考察确实不方便,无形中由于走行时间及距离加长降低了服务的水准。据说主要是建一期时没有预留好接口的条件,造成了上述的问题。

另外上海火车站处的1号线与明珠线的接驳,中间隔着上海火车站,也没有通道相连接,造成换乘非常困难。还有上海体育馆站区的1号线与明珠线换乘时采用的是站外换乘,需在地面上走行近200米,相距较远,换乘不便,势必影响对客流量的吸引。上述几种情况均为换乘不便的例子,应引以为鉴,尽量采用前三种形式。

但北京西客站在设计阶段时,由于考虑了未来地铁站的设置,在其下面就采用预留地铁站的方法,为以后地铁与火车站接驳提供了良好的换乘条件。南京地铁地下站的设计根据规划也予留了换乘点接口的条件。我们深圳地铁的一期工程1号线与4号线相交金田站也采用的是十字型结点换乘。

换乘站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认同。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不仅要规划好轨道与轨道的接驳,还必须考虑轨道与大型常规公交站的接驳关系、位置、方式。通过对轨道网的认真科学的规划,使轨道工程未来用地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后面的轨道工程建设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减少大量的拆迁、改造的工作量和费用,减少对未来工程实施的难度,加快工程建设的速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总之,通过这次考察调研工作对上述几个方面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加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也使我们在以后的轨道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得以借鉴其他城市地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感到由于时间比较短,未来得及作更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对地铁建设规划和设计理念的内涵和规律理解的还不够深刻,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才能承担和作好更大更艰巨的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第2篇

对就近的地铁线路我所选的是15号线13号线与6号线。

15号线是北京市区北部的一条东西向地铁线路,服务于学院路、奥林匹克公园、望京等地,并连接东北部的顺义新城,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分公司负责运营。望京西站至后沙峪站于2010年12月30日开通(其中望京东站暂缓开通),后沙峪站至俸伯站于2011年12月31日开通,清华东路西口站至望京西站于2014年12月28日开通(其中大屯路东站暂缓开通)。截至2014年12月28日,该线运营区段为清华东路西口站至俸伯站,途经海淀、朝阳、顺义3个区,运营里程41.4千米[1],共开放18座车站,其中换乘车站3座,拥有马泉营车辆段和俸伯停车场2个车辆基地。

15号线车站的装修样式基本统一,主打“中国红”色调的中式风格,从方方正正的纯正中国红立柱、天花板的仿斗拱装饰、车站出入口布满方形镂空窗花、仿宫灯造型的灯饰中可见一斑。这些设计细节将使乘客在往返顺义新城和市中心的路途中体验到时空穿梭的感觉。地下站中,红色立柱醒目,并配以白色或浅灰色基调的天顶和地面。立柱顶端与天花板相接部位以榫头装饰,与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外观设计异曲同工。高架站借鉴首都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吊顶采用长长的铝条板装饰,突出车站内部的宽大空间.,此外,15号线也是继8号线后又一采用屏蔽门的北京地铁线路。相比北京地铁大多数线路采用的全高安全门,屏蔽门可进一步减少站台冷气或暖气的散失,达到节能效果。

坐上15号线第一个换乘站望京站,不过要去北京的话我一般还是在望京西站下车,望京西站是换乘车站,可以换成13号线,下边的图就是望京西换乘站的示意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何去导车。以及出了地铁站如何去坐公交车。

13号线,该线西起西直门站,东至东直门站。全长40.9km,设16座车站和1座车辆段。线路标识色为藤黄色。3号线原称“北京城铁线”,或直接称之为“北京轻轨”,是北京第一条全地面轨道的城市轨道线路,也是北京第一次修建城市轨道新线。在北京地铁线路名称规范化之前,民众一般称之为“城铁”或“轻轨”,以区别于之前几乎全部位于地下的北京地铁线路(仅1号线四惠-四惠东区间位于地面),曾一度在地图上以“城市铁路”的表示(同铁路线路的图例),而后同北京地铁合并,称“13号线”。13号线从西直门出发,向北经大钟寺、知春路、五道口、上地、西二旗,然后向东,经龙泽、回龙观、霍营、立水桥、北苑,再向南,经望京西、芍药居(原太阳宫)、光熙门(原和平里)、柳芳(原造纸厂)至东直门,全长40.5km。线路环北京市西北、北、东北部呈n字形,全线共设16个车站,设有西直门站至霍营站区间和东直门站至回龙观站区间。其中大钟寺站、知春路站、五道口站、龙泽站、立水桥站为高架车站,高出地面6米。设计最高行车时速80km,列车最小间隔设定为4分钟。线路于1999年12月开工建设,全长40.9km,预留6座车站站位,工程总投资65.7亿元。13号线西段(西直门至霍营)于2002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2年底,东段(霍营至东直门)通车试运行,2003年1月28日全线开通。

13号线设计目的为连通海淀区北部与朝阳区北部,并连通至当时新修建的回龙观住宅区,采用从西直门至东直门"走远路”的方式连通各站,初期西直门13号线车站与2号线车站不连通,采用出站换乘方式,需单独购买车票,而后采用“5元双联票”方式,进入13号线后需再度检票,2006年5月全面实行交通一卡通,曾一度采用在地面修建换乘栅栏区的方式进行换乘。随着2008年3月28日西环广场修建以及2008年6月北京北站站前广场换乘通道的修建,13号线与2号线、4号线终于实现不出站换乘。

图为13号线在阳关明媚的下午里寂静的车厢.除此之外,13号线也有部分站点没有考虑到之后的规划,为之后地铁修建换乘带来了不便,如13号线与10号线换乘站知春路站和芍药居站,与5号线换乘站立水桥站,8号线的霍营站,都存在需要通过不断上下楼和超长换乘通道进行换乘的现象,十分麻烦。昌平线换乘站西二旗站则直接放弃原有车站,修建新的同台换乘车站。而部分线路与13号线的交叉处也没有车站,新线路修建时则需要再施工加站,如13号线与15号线西段的换乘站清华东路西口站,由于13号线的车站尚未建设完成,因此该站暂时无法实现换乘。截止到2013年7月初,13号线已完成9座车站屏蔽门主体安装工作,包括门体安装及通信、供电系统配套改造,其中北苑站和光熙门站已完成绝缘地板铺设。其余的龙泽站、立水桥站、霍营站、知春路站、大钟寺站也已进入门体安装阶段。已于9月底完成这全部车站门体的安装。的外观图与线路图。

坐上13号线我来到了东直门,东直门也是换乘站,这里不光能换到2号线,而且还能换到公交车915,918,916,这些从东直门发的车,而我则是这个站的过客。

从东直门坐上2号线,我来到了朝阳门,朝阳门也是换乘站但是这个换乘站明显就比望京西站的换乘站的面积要大。

边遛着,边看着我走到了6号线的位置

北京地铁6号线,是横贯北京市区的一条东西向地铁线路,连接东部通州新城运河商务区、定福庄边缘集团、常营、定福庄等居住区和CBD、金融街以及内城商业区和旅游区,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一分公司负责运营。

一期于2012年12月30日开通(二里沟站暂缓开通),二期于2014年12月28日开通(通运门站和北运河东站暂缓开通)。截至2014年12月28日,该线运营区段为海淀五路居站至潞城站,途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5个区,运营里程42.8千米,共开放26座车站,其中换乘车站9座,拥有五路停车场和五里桥车辆段2个车辆基地。

6号线一期最初设计褡裢坡站、黄渠站、常营站为3个高架站点。[4] 由于东五环附近的朝阳北路未来将形成类似天通苑的密集居住区,为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干扰,最后在2008年10月做出站台全部入地的决定。

2009年1月17日,十里堡站开始占路施工,为6号线一期第一个动工的车站 ;6月7日,6号线被确定为运行8节编组列车的线路。2009年国庆节前,平安里站至北海北站区间暗挖隧道施工完成。

2010年1月14日,6号线一期的规划方案及站点位置图在北京市规划委网站进行公告;3月22日,6号线一期开始进行盾构施工;5月4日,6号线一期沿线车站站名命名预案进行公示;11月11日,6号线一期沿线车站正式命名,其中“甜水园站”更名为“金台路站] ;12月15日17时许,东四站施工工地内一泥浆池发生爆裂,致使马路结冰;12月,朝阳门站下层导洞施工完成。2011年2月25日,青年路站在全线率先封顶[;2月28日,6号线二期开工;4月2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公布《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公示显示S1线东段被6号线西延长线(东起五路居,西至苹果园,全长8.93千米,设5座车站)代替[;5月18日9点左右,十里堡站工地隧道发生局部坍塌,一名工人被埋;6月1日2时30分许,平安里站工区发生塌方事故,一名工人被埋,后经抢救无效身亡;8月,一期终点站草房站实现结构封顶。2012年2月8日,为解决6号线和16号线换乘问题,北京市规划委确定在白石桥南站和车公庄西站之间增设“二里沟站”;2月15日,6号线首列样车抵达北京;4月15日,6号线一期实现洞通;5月,6号线一期开始进行车站装修;6月30日,6号线一期实现轨道贯通;9月20日,6号线一期开始空载试运行 ;11月29日,6号线一期五里桥车辆段通过竣工验收 ;12月30日,6号线一期。开通(二里沟站暂缓开通)。2013年4月28日上午,6号线二期16标段盾构始发仪式在东夏园站举行,“铁盾一号”盾构机成功始发;同年12月,6号线西延工程开工。2014年2月12日,6号线西延调整规划,将苹果园南路站和苹果园枢纽站(1号线和S1线换乘)由高架车站调整为地下站,并向西延伸一站至金安桥东南角,设金安桥站与S1线及规划11号线换乘,线路全长从原来的8.9千米延长至10.3千米;2月,6号线二期实现洞通;4月,6号线西延石景山段进场施工,同时6号线二期开始铺轨;5月3日,北运河东站封顶5月22日,6号线二期潞城站已经做出东延的条件,潞城站距离河北燕郊约几千米;8月1日,6号线开行草房站至车公庄西站区间车;8月20日,6号线二期与一期贯通调试 ;9月1日,6号线二期开始动车调试;9月20日,6号线二期开始空载试运行;10月31日,北京市规划委网站公示6号线二期沿线车站站名方案;12月14日,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对6号线二期通运门站进行单位验收;12月28日,6号线二期(总长12.4千米,共设8座车站)开通(通运门站和北运河东站暂缓开通)。

截至2015年6月,6号线西延工程已完成土建工程10%,区间90%进场,车站60%进场。受施工难度影响,开通时间暂时无法确定。

看着车门前站着的人群,我心里不禁感慨,就即使是周六地铁上还是那么多人可想而知地铁人是多么的辛苦。以下照片为我在6号线的一些见闻

说了这么多也该回到正题了就是细致的了解地铁与如何驾驶

首先什么叫地铁,地铁地铁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对该词有两种理解: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即“地下铁道”或“地下铁”(Subway,tube,underground)的简称;许多此类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并考量建造及营运成本,可能会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区转成地面或高架路段。指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上的路权专有、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Metro)。地铁是沿着地面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其线路通常敷设在地下隧道内,有的在城市中心以外,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敷设方式。除了上述的地下铁以外,也包括高架铁路(Elevated railway)或路面上铺设的铁路。因此,地铁是路权专有的,无平交,这也是地铁区别于轻轨交通系统的根本性的标志。

动力来源,电力是如何供应的,供电方式一般而言,为减低隧道建造成本,大多地下铁会选择使用第三轨供电方式以缩小隧道断面,不过并非绝对。轨道供电,是铁路电气化的方法之一,常用于大众运输系统。第三轨在原有两轨路线侧边新增轨道带电,车辆则利用集电靴获得电力;电流经车轮和运行轨道回到发电厂。第四轨供电除了原有车轮支撑导引用轨道外,另外增设两条轨道各供应直流电正负两极,或者供应三相交流电,但不如第三轨式经济,故不常见。[轨道供电的概念就是在列车行走的两条路轨以外,再加上带电的铁轨。这条带电铁轨通常设于两轨之间或其中一轨的外侧。电动列车的集电装置在带电路轨上接触并滑行,把电力传到列车上。这种集电装置在英语称为“shoe”,中译为“集电靴”。轨道供电系统的电压较接触网系统为小。接触网一般能提供25000伏特或以上的交流电,但第三轨系统最多只能提供约1500伏的直流电。

安全

在地铁也是有气压的。地铁因列车在隧道内高速移动,可能产生隧道及车厢内 的压力剧烈改变,而造成旅客不舒适的感觉,或者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其压力改变的现象可详活塞效应。地铁因列车高速移动产生的压力波若传抵隧道出口,将产生隧道口微压波噪音,干扰附近住民的安宁。

车辆:一般的城市轨道系统使用铁轨和金属车轮。但亦有系统使用混凝土路轨或橡胶车轮(和摩托车相近),或两者兼用。

站台:高速运行的地铁与站台间有缝隙。在未加装安全防护门的地铁站台,乘客应格外注意安全。

地铁站台安全防护门:为保护乘客安全自动控制的地铁站台防护门。地铁站台安全防护门,沿站台内铁轨乘客一侧设置,包括隔离护栏、滑动门以及驱动装置。防护门沿地铁站台边缘设置,将列车与地铁站台候车厅隔离。地铁站台安全防护门大致分为:全高封闭式屏蔽门系统、全高式安全门系统以及半高式(高约1.5 m)安全门系统。安装地铁站台安全防护门,一是增强地铁运行的安全性,为旅客提供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防止乘客跌落或跳下轨道而发生危险;二是使地铁运行更顺畅,更准时。地铁运行以来,旅客侵入地铁轨道(有意或无意)的事件时有发生,车门将关闭却强行上车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是造成交通事故和地铁延误的主要因素。站台防护门的安装使用将全面有效地消除这些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既有线路以及地上线路站台的特点,为使乘客呼吸新鲜的户外新鲜的空气,多采用半高式安全门系统,此类产品的门体高度为1.5米左右,为敞开式的外观结构,该结构简便了安全门系统与土建的接口,不需要对站台进行特殊的绝缘处理,安装也简洁方便,非常适合现正在运营地铁线路安全门的加装。针对新建地铁站台的特点,多采用全高式安全门系统及新颖的全高封闭式的大玻璃屏蔽门系统。而且全高封闭式屏蔽门系统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所具有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功能,减少了站台区与轨行区之间冷热气流的交换,降低了环控系统的运营能耗,从而节约了营运成本。在地铁安全门系统的信息传输方面,多采用先进的光纤传输方式,网络的拓扑结构采用环形结构。这样,在车站控制室工作站上能查询每个安全门单元的状态、故障以及控制网络故障、电源故障等,也可以对车站系统运营状态进行统计。由于都市内交通运输拥塞,大众普遍要求“不需要太长等候时间就能搭乘”。为此列车的运行间隔被设定10分钟以下。莫斯科在交通尖峰时段更每隔一分钟就有一班次。一般情况下,车站内的两个月台内的列车是同时到达的。但在东京的部分线路,实行缓行和急行两种运行方式同时进行的情况。急行列车不停一些较小型的车站,缓行列车则每站都停。

关于地铁里的机电设备由于一些原因我没有拍到照片只能从网上找了

上图为员工在安装和组织地铁设备,下图为修理员在检修信号标志。

黄秋实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调研 第3篇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重要性

党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 而作为铁路承认高等教育来说, 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科学理念, 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新兴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应用与更新, 要想推进铁路的大发展、大跨越, 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去操作和应用。因此, 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实践, 创新的发展铁路成人教育事业。要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 重视人才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 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 充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 鼓励职工积极学习、自主学习。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经费支持要到位,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面对这些之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没有已经积累好的经验, 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答案, 更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因此, 这些问题若想得到良好的解决, 改革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要对当今时代人才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 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 将视野放在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现代化的高度上, 对铁路承认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把握, 不仅要对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肯定, 更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保持清醒的认识。

为了能够与当今企业改革的步伐相吻合, 并适应如今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就不能仅仅满足对当前状况的认识, 而应该具备不断追求的精神, 杜绝墨守成规的现象, 将原有的条条框框打破。如今, 铁路部门实现了六次调图提速、改造既有线电气化、对电气化铁路进行重新建造、投入大量的动车组并开始运营以及促进了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全新的设备、技术、理念、以及交路、模式等被运用, 在安全运输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运用了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工务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技术、运输调度技术、重载运输技术、机车车辆技术、牵引供电技术以及通信信号技术。通常来说, 在铁路局、基层站段和车间都会设有作用等同于职工教育委员会这样类似的机构, 但客观来讲, 他们很难真正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最后变成形同虚设。虽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若要发展, 就必须依靠人才支撑, 而人才的获取又依赖于教育。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 行车管理岗位群

行车设备的监督与操作;行车报表记录;日常运营情况监控与调整;非运营期间行车业务作业;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二) 客运管理岗位群

客流组织;客运设备操作与维护;乘客服务;车站环境管理。

(三) 票务管理岗位群

AFC设备操作与维护;AFC设备故障应急处置;票务台账及报表填记;车站票卡管理;票款及备用金管理。

(四) 机电设备管理岗位群

车站消防报警系统管理;车站BAS系统管理;气体灭火系统管理;车站通风设备管理;车站给排水系统管理;车站低压电器设备管理;其他辅助系统设备管理。

(五) 安全运行监督岗位群

工程车故障和处理;调度中心紧急疏散处理;行车设备故障的处理;自然灾害类事件的处理;供电类故障的处理;火灾类事件的处理;大客流疏散;AFC设备故障的处理;治安事件的配合处理。

(六) 车站综合管理岗位群

综合治理台账记录;车站重点部位的管理;车站治安, 消防管理;相关单位 (部门) 的组织协调;车站附属区域的管理。

三、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分析

1.在对铁路成人教育进行定位, 不能脱离铁路运输服务。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才能够将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赋予到铁路承认教育工作中。在对相关职业学校建设时, 应当以多功能、综合性和集团化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 作为铁路成人教育系统, 要对铁路运输的实际运输生产以及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仔细地调研, 将培训前与培训后进行有机地结合, 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 同时, 对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制度、政策, 该废除的废除, 该整改的整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铁路发展需要的铁路成人教育的模式, 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才教育的体制机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 (1~3) 所示。

2.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 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从而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与此同时, 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平台,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

摘要:为了能够使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需求, 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企业,调研,岗位领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1:39-40、42.

[2]甘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与相关专业配合的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2, 01:52-53、56.

[3]徐虎, 刘奇.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3:167.

[4]李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培养目标与授课的优化[J].教书育人, 2011, 21:100-101.

[5]朱宛平, 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05:13-14、50.

[6]张金, 陈映芳.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 2010, 04:46.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第4篇

1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外部协调面广、内部专业多、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工程建设的管理包含勘察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工程验收以及通车试运行等各个阶段;其中工程建设期间涉及的管线、建构筑物、绿化的迁改等前期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直接制约工程的实施,且协调难度为最大。本文对目前国内轨道交通项目管线迁改操作模式进行了调研,并通过适应性分析提出适合新兴建地铁工程二、三线城市管线迁改操作模式建议。

2管线迁改模式调查

结合地铁管线迁改实施主体职能的不同,本次调查表分三个实施层面和可能存在的不同的模式进行调查表设计,同时对全国目前在建地铁的大部分约21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管线迁改操作模式调查结果见附件。

3管线迁改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地铁工程管线迁改操作模式按实际发挥的作用主要可分为协调主体、设计主体、施工主体三个层面。

3.1协调主体

协调主体按主导实体也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有市政府成立的地铁管线迁改小组或类似职能部门,负责地铁施工期间的管线迁改协调工作,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建委、规划局、财政局、市容管理局、交巡警支队、市政管理单位、园林局、广电集团、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电信公司等管线权属或主管单位组成。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个城市新建地铁,此时管线迁改外部协调难度巨大,此种模式时有采用。

第二种是以投资方成立的地铁建设公司作为上级单位组建的前期部或类似职能的技术部、总工办等作为管线迁改协调领导小组。该小组设专人负责对接建委、规划局、财政局、市容管理局、交巡警支队、市政管理单位、园林局、广电集团、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电信公司等管线权属或主管单位,小组成员隶属地铁公司。调查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采用比较普遍。

第三种为是投资方委托其它公司进行管线迁改协调全权管理,并由该公司自主委托管线迁改设计方和施工方。这种模式仅在上海和西安应用过,适应性不广。

一般来说,三种协调主体中第一种协调力度为最大、最直接有效,第二种模式次之,第三种模式协调力度相对最小。因此协调主体应结合具体工程环境及管理环境综合考虑确定。

3.2设计主体

地铁工程管线迁改涉及有电力供电、电信、雨污水、给排水、燃气、通信、有线电视光缆、路灯照明、监控信号等管线,管线数量多、专业庞杂。地铁工点设计单位承担车站和区间设计时配备专业人员主要为建筑、结构专业,风水电专业力量无法满足市政管线设计要求,地铁总体设计单位专业配置相对较完整,相对工点设计单位来说其增加的专业主要为线路、限界、轨道、行车、车辆段、站台门、电扶梯等;因此无论是工点设计单位还是总体设计单位去完全承担管线迁改设计难度都很大。

实际调查显示目前的管线迁改设计模式主要由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最为常见,即大的迁改方案初步设计阶段由地铁工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阶段由管线产权单位结合迁改方案承担。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工点设计院地铁设计时对车站和管钱迁改方案的综合选优的主动性,同时管线专业设计院的最终技术把控使得管线迁改设计符合行业设计规范和验收标准要求。

第二种模式为管线迁改的设计主体均有管线产权单位独立承担,该模式目前在深圳和西安也有采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线迁改方案阶段即能保证其合理,但这需管线专业设计单位和地铁设计单位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迁改方案和地铁设计方案的综合最优。采用此种模式,管线迁改方案应多阶段和地铁设计单位沟通,最终设计方案应由地铁工点设计单位进行会签。

第三种设计模式为管线迁改方案、施工图均由工点设计单位承担。这种模式给设计带来较大难度,同时后期施工和验收也会带来较多隐患。据了解,这种模式在西安地铁有过应用。

第四种模式管线迁改方案初步设计阶段由工点院设计,施工图阶段雨污水管线迁改由一家工点设计单位设计,其他电力、电缆、给水、燃气等管线迁改设计施工图部分由专业院设计。这种利用工点院既有的专业,减少外委专业的模式可以说是第一种模式的优化;这种设计模式在南昌地铁有采用。

3.3施工主体

管线迁改施工主要由地铁土建施工单位或外委专项施工单位一家或共同承担。差别在于委托方式的不同:调查显示大部分城市地铁工程管线迁改为协调方直接委托或管线权属单位委托专项施工单位进行管线迁改施工的操作模式,成都和重庆为土建施工单位施工或施工单位再行委托的操作模式。第二种模式要求施工方具备与各管线权属单位协调能力,对施工方要求较高。

4结论与建议

作为新兴建地铁二、三线城市,工程初期协调主体为地铁公司前期部,工作进展难度大、工程进展较缓,随着工程的推进为确保工期后期调整为第一种以市政府成立的地铁管线迁改小组主导的迁改模式,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二、三线城市新建地铁可结合城市的政治经济环境选择不同的管线迁改模式,建议优先考虑以市政府主导的第一种迁改模式。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调研报告 第5篇

调研报告

专业: 铁道通信信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

一、摘要: 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日趋严重,地面交通已无法适应现有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有可能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也是我国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惟一途径。并且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来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技术优势在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现状城市结构

二、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不仅是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且也是交通运输中心, 是大量客货运输的起讫点、换乘和换装地点、客货流的集散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 现有的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2.1 出行效率低

交通阻塞, 行车速度慢, 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道路总容量供给严重不足。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只是在 1994 年以来才有较快发展, 人均面积由 2.8 m2 上升到 6.6 m2。尽管增长幅度较快, 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 20%的增长速度。目前, 全国 32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 有 27 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对道路需求迅猛增长。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 轿车、客车、面包车以及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 15%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20%, 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1.2%和 3.7%, 致使汽车交通需求, 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 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大量的自行车与汽车交叉混行, 更加重了交通的拥挤阻塞, 最终使小汽车这种本属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走向高效率的反面。调查显示,一些城市中心地区的路

段平均车速比 10 年前降低50%以上, 而且以每年递减 2 km/h 的速度在继续下降。公交服务水平日益下降, 客运能力薄弱, 大量自行车、私家车拥上街头, 更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担,人们出行难已成不争的事实。

2.2 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

市区道路网容量, 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 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我国很多城市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失当, 导致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在, 很多城市为了解决“车路挤兑”问题, 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 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 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 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此外, 城市交通, 特别是小型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实践证明, 城市交通问题仅靠几项大工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2.3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 机动车已经上升为中国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 有的城市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已占总排放的 40%~75%。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 有的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 70 dB),严重的污染既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2.4 交通事故成倍增长

城市的快速发展汇聚了周边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但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交通管理即是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市民尤其是新来人口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 走路不走人行道, 自行车、助力车行驶在快车道上或反向行驶等现象时有发生, 从[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而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交通事故频增。据统计, 2003 年,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 10.4 万人, 伤近50 万人。至于一些日常碰撞的小事故, 则远远不止这些。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除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和天津等城市已经修建或正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外,武汉、重庆、青岛和沈阳等2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筹建轨道交通的前期准备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引起我国城市交通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许多城市修建轨道交通仅仅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角度出发,仅仅认为它

是大运量的运载工具,忽略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结构变迁中的重要诱导作用,而没有有意识的利用轨道交通来促进我国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北京为例,北京已经建成二环、三环,目前正规划四环、五环,市区道路面积年平均递增4%。但是新环修成不久,好景不长,道路依旧堵塞。这是因为北京民用机动车增加速度更快,年平均增加14.5%,自改革开放以来增至100多万辆,车流量年平均增长18%。由此可以看出,道路的生产速度始终跟不上汽车的生产速度。这是因为道路不能在流水线上生产,而汽车却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因此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状况,更重要的是以交通结构的改变来促进城市结构的变化,使城市总体交通需求均衡。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内聚力很强。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的交通通道。一旦交通条件改变,制约因素消除,城市结构将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具有强大运输能力的轨道交通就能在城市结构变迁中充分发挥重要诱导作用。

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人口

城市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的疏解。但是我国城市传统的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限制了城市人口的有机疏解。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诱导人们远离市中心居住,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

三、城市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单轨交通和磁悬浮交通等系统, 它们都能为居民提供优质快速的交通服务。地铁和轻轨交通具有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正点、污染小、低能耗、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已被世界城市居民所认同, 通常称之为“绿色交通”, 其优势非常明显。

3.1 运量大

地铁和轻轨是容量较大的交通运输工具, 大载客的地铁车厢, 每辆额定载客量为 310人, 超员为 410 人, 编组采用每列 6 辆。中载客的轻轨铁路车厢, 每辆额定载客量为 202 人, 超员为 224人, 编组采用 2~4 辆。据测算, 地铁单向高峰每小时载运 30 000~90 000 人次, 轻轨单向高峰平均每小时客运量 10 000~30 000 人次, 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单向高峰平均每小时载客量低于 10 000 人次。本网整理。

地铁和轻轨受天气影响较小, 可以不分昼夜的全天候服务。

3.2 速度快和正点率高

地铁和轻轨通常实行全隔离或大部分隔离的措施, 列车运行受外界干扰少,因而正点率高。国内地铁列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20 km/h, 运营速度为 30~40 km/h。轻轨线路受坡度、转弯半径等的限制, 最大行驶速度 45 km/h, 运营速度 25~30 km/h。

3.3 污染少

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而城市废气的主要排放源是汽车。地铁和轻轨采用电力牵引, 污染少。而且地铁车站和线路深埋于地下, 振动的噪声对于外界的干扰较少。轻轨车辆采用了弹性车辆, 车轮上装有“旋转圆盘”, 可吸收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噪声。在轨道上采用长距离无缝线路, 同时在轨道两侧设置了隔音板。轻轨的车速在50 km/h 时, 两侧 7.5 m 处的距离以外噪声在 76~80 dB 范围内, 小于公共汽车的噪声。

3.4 方便舒适

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是衡量列车的方便性指标之一。地铁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 min,具备保护模块轻轨车辆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5 min,发车间隔时间非常短, 给人们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5 安全性好

所有的地铁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即完全专用通道)。轻轨系统也有自己的专用通道, 交叉干扰少, 因而安全性比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要好。

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叉千行、通连万家的大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城市说到底,就是解决好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城市化的过程是人们驾驭空间的过程,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人们驾驭时间的过程。

随着经济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客运量大幅增长,在一些特大城市,单纯采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运输效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意义决不是局限于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应该站在国家能源战略、城镇化战略的高度,从节约使用资源、统筹社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全面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意义。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贯彻落实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之一。

随着经济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客运量大幅增长,单纯采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在资源节约(有利于

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和运输效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意义已不是局限于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应该站在国家能源战略、城镇化战略的高度,从节约使用资源、统筹社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全面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意义.近年来,城轨交通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部分特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项目,使城市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对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要求建设城轨交通项目的现象。有的未经国家审批,擅自新上城轨交通项目;有的盲目攀比,建设标准偏高,造成投资浪费;有的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沉重,运营后亏损严重。

在严格审批程序的同时,也提出有效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有效方法,要认真贯彻设备国产化的有关政策,积极采用国产设备,促进国内设备制造业发展。要不断提高城轨交通项目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对国产化率达不到70%的项目不予审批。为了解决城轨建设资金难题,要进一步开放城轨交通市场,实行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轨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并采取招标的方式公开、公正地选择投资者。在融资渠道上,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盘活现有资产、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和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城轨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政府收益,应主要用于城轨交通项目的建设。

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城市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为轨道交通产业和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第6篇

轨道交通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及行车组织条件下,地铁的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确定线路通过能力是计算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的基础,既能为运营部门提供既有线线路通过能力相关信息,也是未来轨道线路路网投资建设的参考依据。合理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有助于运营部门确定合理的列车运输组织方案,制定正确的路网规划与改造策略。

决定地铁通过能力的固定技术设备主要有线路(区间和车站)、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车辆段设备以及牵引供电没备。其中,能力最小的设备限制了整个地铁的通过能力,该项设备的通过能力即为地铁的最终通过能力。在地铁各项固定技术设备中,限制地铁通过能力的通常是线路和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所以,本报告首先重点探讨根据这两项固定技术设备限制的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1.基本公式

nmax3600h

n--1h内线路能够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h--城市轨道交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其中:列车间隔时间是指从运行列车组前行列车占用区间时间始点至邻接后行列车占用区间时间始点止的时间且运行过程相互不受干扰的最小时间间隔。

2.线路通过能力

地铁通常采用双线自动闭塞。列车在区间实行追踪运行,并在每一个车站停车供乘客乘 降。由于地铁列车是以排队方式进站停车办理作业,因此在把区间和一车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时,计算地铁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最小时间间隔应如图1所示:

当前行列车出清了车站闭塞分区,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条件下,续行列车以列车运行图规定的速度恰好位于某一通过信一号机或闭塞分区分界点的前方。续行列车从初始位置至前行列车所处位置,须经历进站运行、制动停车、停站作业和加速出站四项作业过程。即地铁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由这四项作业时间组成,计算公式为: ht运t制t站t加

t运—列车从经过某一通过信号机或闭塞分区分界点时起至开始制动时止的运行时间;t制—列车从开始制动时起至在站内停车时止的常用制动时间;t站—列车运行图规定的列车停车时间;t加—列车从车站起动加速时起至出清车站闭塞分区时止的时间;

3.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的通过能力 3.1 站后折返

地铁列车利用站后尽端折返线进行折返时,其折返作业过程如图2所示:上行到达列车进站,停靠车站站台a,在规定的列车停站时间内乘客下车完毕;列车由车站正线进入尽端折返线b;列车在折返线停留规定时间后,进入下行车站正线、停靠车站站台c,并且其前提条件是前一列下行列车出发并已经驶离车站闭塞分区,同时道岔开通下行车站正线和调车信号开放。易得,在采用站后折返方式时,当上行到达列车在折返线规定的停留时间结束后即能进入下行车站正线,此时有最小的折返列车出发间隔时间h发。计算公式为:

h发t站t离去t作业t确认t出现

t站—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终点站列车停站时间 t离去—出发列车驶离车站闭塞分区的时间(S);t作业—车站为折返线停留列车办理调车进路的时间,包括道岔区段进路解锁延迟时间、排列进路时间和开放调车信号时间(5);t确认—司机确认信号时间(S);t出线--—列车从折返线至车站出发正线的走行时间

3.1 站前折返

本报告讨论较为合理的侧向到达,直向出发的折返运行组织办法。其折返作业过程如图3所示

上行到达列车由进站信号机处a侧向进站,停靠下行车站正线b,在规定的列车停站时间内乘客下车与上车完毕,然后由车站出发驶离车站闭塞分区c,并为下一列进站折返列车办妥接车进路。易得,在采用站前折返方式时,当进站列车位于进站信号机外方确认信一号距离处时,即能进入下行车站正线,这时有最小的终点站折返列车出发间隔时间h发。计算公式为:

h发t确认t进站t站t离去t作业

t进站—列车从进站信号机处至车站正线的走行时间;t作业—车站为进站列车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包括道岔区段进路解锁延迟时间、排列进路时间和开放进站信号时间(S)。

4.最终通过能力

n最终max3600maxh,h发

5.高峰时段通过能力

解决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问题是计算城市轨道线路通过能力的关键。上述两种计算方法都没有给两追踪列车留出间隙,因而属于确定型计算方法。其计算出的通过能力一般偏大,如果在高峰时段用它来指导工作,很有可能导致列车晚点增多、运输秩序混乱、运输质量下降,并且如果系统没有运营裕量,这种延误就会持续到高峰结束。

为此,特引入两个概念: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必要运行图缓冲时间。列车运行图规定的列车间隔时间与最小列车间隔时间之差称为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在允许产生一定数量列车后效晚点时间条件下,列车运行图应具有的平均缓冲时间称为必要运行图缓冲时间。

必要运行图缓冲时间的推导与公式

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列车组的组成原理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列车组密集排列、运行速度基本一致的情况,在列车运行调度工作中运行列车组按相同等级处理。假定该区段调查期间出现列车进入晚点的列车数为N1,晚点时间总值为N,据此参数g(列车进人晚点的概率)应为: gN1 Nt N每一运行列车的平均进入晚点时间表示为: t根据排队理论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在给定列车后效晚点时间总值标准下,就每一具体区间计算平均必要运行图缓冲时间。

t缓t1g/2mtr1emII1 1etmIr式中t—运行列车平均进人晚点时间,s;I—运行列车组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s;tr一平均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s;m 一列车晚点概率密度函数参数;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高峰时段线路通过能力:

n3600 ht缓

这种计算方式充分考虑了由于旅客上、下车,列车线路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延误而留有裕量,可以有效缓解未能“按图运行”造成的列车行车无序状态,使得以快捷、高效的方式使轨道线路恢复正常行车。通过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图和列车晚点时间的统计、分析和计算,确定在比较繁忙车站运营裕量一般设为15s左右。

这种带有必要缓冲时间计算而得的运行图是具有一定调整余地、有一定应变能力的柔性运行图,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运行图。

6.共线运营的通过能力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当采用共线运营时,整个系统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共线段的通过能力。由于在2条线路的接轨站上会存在不同线路列车间的交叉干扰,因此,接轨站是整个系统能力的瓶颈。本报告将重点分析接轨站列车运行交叉干扰所引起轨道交通网络的能力扣除。为方便讨论,将由两条线路组成的共线运营接轨站抽象成图4.图4

设技术设备保障的最小列车运行间隔为I0,列车运行间隔为I(I>I0),一定时段内A-C方向运

行的列车数量为m,A-D方向运行的列车数量为n(其中m,n为正整数),则两方向列车相继到达11CmCC点的概率为P2n.设两列车到达B点的时刻分别为t1,t2,则当t1t2I0时,列车将会Cmn因交叉干扰造成能力扣除,此时,其能力损失的时间值为t损失I0t2t1。由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方式知:t损失,min0,t损失,maxI0。

由于交叉干扰将对两列车中的某一列车产生影响,因此又可以认为,每一列车在B点发生交叉干扰的概率为P干扰111C1mCn2,干扰影响的平均能力损失时间为t损失,均I0。由此

22Cmn得到,交叉干扰所引起的通过能力损失的总时间为t损失,总P干扰t损失,均mn/2。交叉干扰所引起的通过能力损失的总列数为

n损失,总1T损失,总1I0C11I0mnmCn mn2I8Cmn4Imn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调研报告 第7篇

一、要求针对所学轨道交通车站各机电设备系统进行分系统综述。

二、系统包括:

(1)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认知和管理(内容包括:系统的分类、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方法。)

(2)屏蔽门系统的认知与管理(内容包括:系统的分类、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方法。)

(3)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的认知与管理(内容包括:系统的分类、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方法。)

(4)综合监控系统的认知与管理(内容包括:系统的分类、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管理方法。)

(5)车站其他机电设备系统的认知(内容包括:消防报警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和低压配电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管理(内容包括:行车调度管理、客运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管理)

三、每一部分要求不少于500字,每一部分自成体系,分别拟定标题,分开装订,统一放入文件夹由学习委员统一收好提交。下周一提交。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调研与建议 第8篇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 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操作人员, 其中对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来说人才特别紧缺。我校早期调研发现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之际, 有超过百人的供电技术人员缺口。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几年新线的陆续开通, 对供电人才的需求将突破千人, 这说明当前供电专业人才数量已无法满足今后运营维护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行业环境下, 我校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 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开课初期就发现了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人才培养以传统学校教学为主, 师资力量不足, 实训配置严重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联合轨道交通供电行业专家、各兄弟院校等进行调研, 为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依据, 并提出专业教学的改革建议。

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职业能力和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 我们归纳出了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能够胜任培养的就业岗位群, 并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 就业岗位群

我们走访了多个轨道公司, 听取了供电行业专家的建议, 对供电岗位员工进行访谈, 调查结果表明, 在我校电类专业优势下能够培养的轨道供电类人才主要是在生产操作岗位, 中职学生经过学习培训后基本能够胜任的具体岗位有变电检修工、接触网检修工等。就业岗位群的确定为我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方向。

(二) 知识和技能要求

在初步确立岗位群的前提下, 通过对轨道供电技术人员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 我们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总结了供电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必须具备的知识要求有:

1. 专业基础知识 (轨道交通概况、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机械基础知识) 。

2. 供电安全工作规程 (安全用电常识、轨道供电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

3. 供电检修工作规程 (供配电设备运行与检修知识, 接触网检修知识) 。

结合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技能要求, 分两个方向展开:

1.变电运行和检修方向:能看懂电气主接线图, 能进行供配电设备安全规范操作、能运用常用工具进行日常供配电设备检修, 能发现常见变电故障, 排除简单故障。

2.接触网检修方向:能看懂接触网运行图纸, 能配合安装、调试接触网设备, 能运用常用工具进行日常接触网检修, 能发现常见接触网故障, 排除接触网设备的简单故障。

(三) 基本职业道德素养

强电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员工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我们对供电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进行了专项调研。结果表明, 团队协作、吃苦耐劳、遵章守纪、敬业诚信这四项基本素质是各个轨道公司一致要求员工具备的。

三、为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明确了就业岗位群, 并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为解决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供电岗位要求、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不适应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由此我们对核心课程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增加了以熟悉认识轨道交通为主的入门课程走进城市轨道交通,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宁波轨道交通企业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模式, 借助学校电类实训条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技术实训教学, 在专业课方面充分将通用专业技能如电工基础技能、钳工技能融合到变电运行与检修技术和接触网检修技术这两门核心实操课中, 并联合宁波轨道供电行业专家在学校和铁路工区两种类型的实训环境下让学生得到实践动手学习的机会。

四、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建设, 我校专业组在进行调研制定专业核心课程过程中对专业教学改革也有了初步认识, 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学校适时安排专业教师参加轨道交通专业的系统培训, 并接受企业对教师的不定期抽查和考核。通过企业培训, 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 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我校已完成以宁波轨道交通工作场所为原型的3D虚拟实训基地的建设, 下一步计划结合学校条件建设小型轨道交通练兵场所。这样, 学生既能在三维界面里完成实操任务, 又能通过动手实践锻炼掌握简单的供电专业设备检修技能。

(三) 深化校企联合订单培养模式

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和提高的用人要求。企业则全面介入“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订单班”兼职教师, 参与“订单班”的授课和管理考核。建立与多个铁路工区的合作关系, 把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班化顶岗实习培训, 减轻宁波轨道公司岗前培训的压力, 让学生有充足的动手锻炼机会。

摘要: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建设, 学校对当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就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要求、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调研, 为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依据, 并提出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调研,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浅谈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J].学周刊, 2012 (12) .

上一篇:安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下一篇:经典爱情哲理励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