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2024-07-08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精选7篇)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1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说明

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做好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对保证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为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制定本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本大纲系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学前教育专科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

一、综合实践环节的性质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是专业教育必需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

1.增进对学前儿童的了解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2.熟悉幼儿园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特点及工作职责和要求,获得初步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能力,尤其是设计、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的能力。

3.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感。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管理、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都为学员进行教育实习和完成毕业作业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内容与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实习,共3学分54学时(3周),在第五学期进行;第二部分是毕业作业,共5学分90学时(5周),在第六学期进行。

一、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对教育过程的真实体验,其目的是帮助学员全面熟悉幼儿园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使其能在毕业后独立从事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和保育、教育等工作。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实习。

(一)内容

学员应对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实习。

1.保育工作

内容包括:观察与尝试幼儿保健与生活护理,学习组织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协助幼儿园保教人员做好卫生、安全工作,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体能锻炼等。

2.教育工作

内容包括:了解幼儿、钻研教材、设计主题活动、编写活动方案、制作有关教具、实际带活动等教育环节。重点是学习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

3.班级管理工作

内容包括:学习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包括周计划和日计划等),尝试进行班务管理,协助记载幼儿成长档案等,参与负责本班保育、教育以及家长工作等各项工作。

4.家长与社区工作

内容包括:了解本班幼儿的家庭情况和幼儿园所在社区的情况,听取家长和社区对幼儿教育的意见,学习与家长沟通并组织家园联系活动,尝试根据幼儿的特点对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以及进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工作等。

(二)要求

凡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学员,必须到幼儿园或其他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前要做好实习计划;实习中要做好实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记录;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过程记录和实习总结。实习评定合格后可得3学分。

二、毕业作业

毕业作业是本专业学员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性作业。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学计划,毕业作业的形式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其目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通过对主题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实践,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方法,树立教与学的新理念,做一个能适应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形势要求的教师。

(一)内容

学员可任选一个主题,任选一个年龄段,设计一个主题教育。

(二)要求

1.学员应首先确立一个主题,设计主题目标,以此作为开展活动的依据。

2.写出详细的活动方案,针对活动方案进行设计思路的阐述。活动方案应包含活动名

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部分,活动方案所涉及的主要教学材料作为附件提交。

3.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能满足幼儿兴趣、需要,包含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涉及各个不同的学习领域,可行性强。

4.针对活动方案在设计思路阐述中分析自己的设计特点与思路,并对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理论分析。

毕业作业终审合格,给予5个学分。不合格者无学分。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各分校应提供必要的综合面授辅导,使学员明确综合实践环节的内容和要求。

注重对学员的个别辅导,在整个教育实习与毕业作业的写作过程中随时保持与学员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育实习的实施环节建议:综合辅导——制定实习计划——开展教育实习——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与交流——独立完成教育实习总结报告。

毕业作业实施环节建议:综合辅导——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拟订作业题目——接受个别指导——收集资料——小组研讨与交流——独立完成毕业作业初稿——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修改、定稿——成绩评定。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2篇

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

工商管理学(专科)专业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联合开办的。本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融理论、技能于一体,应用性较强。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包括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两项内容。根据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开放教育实际,特制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

一、案例分析

(一)选择案例类型

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可分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型。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案例主要取自教材和作业后附的案例,也可由辅导老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其他方面挑选和自行设计。

(二)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员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三)案例分析的主要环节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2、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4、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四)案例分析的要求

1、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做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

2、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3、在案例学习中还要做好学习记录;

4、对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的看法与要求。

(五)案例分析的考核

1、具体考核标准

要求答出分析案例时所用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案例提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析、解释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过程的充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2、考核方式

(1)由本课程辅导教师安排,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或提交书面报告,并记入平时成绩;

(2)完成作业中的案例分析题,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3)完成期末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记入终结性考核成绩。

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社会调查的形式

1、由省电大确定调查选题(或范围),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确定题目开展调查活动,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建议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小组以3-5人为宜。

(二)要求

1、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社会调查。

2、课程社会调查一般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社会调查时间为三周。

3、进行社会调查的学生要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调查过程记录。

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并加盖被调查单位印章。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上交分校统一保管,以备检查。

调查报告要求语言简练、明确;叙述清楚、明白;资料、数据真实;结论要有理、有据。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6、提交调查报告必须附调查过程记录或活动记录。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社会调查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

(2)调查报告(或项目成果、工作总结)的内容与文字表达。

2、考核标准

社会调查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

对于社会调查,调查过程记录清楚完整,调查内容真实,完成调查题目指定要求者为合格;调查过程记录清楚完整,调查内容真实,没有完成调查题目指定要求者,如果能够对调查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并写出体会者也为合格。凡调查过程记录不完整,调查内容不真实者为不合格。

3、成绩评定办法

(1)由个人填写鉴定表,由被调查单位或从事营销实践活动所在单位签署意见。(2)调查报告(或项目结果、工作总结)由两人评定,其中一名应为被调查单位有关负责人。分校负责审核。

(3)初评不及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三、具体课程、实践内容和课程调查选题

1、统计学原理

社会调查:本课程社会调查可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步进行,在课程结束前1-3周的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字数不少于1000的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及方式可参照以下设计,也可自行设计进行调查:(1)到各级统计局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了解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

熟悉“人口普查”及其普查指标的计算要求和方法; 了解统计部门如何运用“抽样调查”方法的。

(2)去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了解银行、证券部门经常统计的金融统计指标有哪些; 这些统计指标是如何分类、有何意义? 熟悉“股票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市场营销学(两种方式选择其一)

案例分析: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教材或作业后附的案例中进行挑选,也可由辅导老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其他方面挑选和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辅导教师可以从以下方向选择一个或几个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1)营销调研与预测(2)营销环境分析(3)营销战略(4)营销管理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3篇

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 我校幼师专业对其中的“课程建设”环节进行了探索, 受益匪浅, 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设置———合适就好

随着专业定位的调整, 教学计划相应要进行修改, 我们按照以下课程设置流程, 重新论证确定专业教学计划。

一是核心课程的调整。从以声乐、键盘、舞蹈、视唱等课程为主的应试课程, 调整为以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与五大 (艺术、健康、社会、科学、语言) 领域活动指导为重点的就业课程。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 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课程内容的调整。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兴趣, 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加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内容, 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 以拓宽幼师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视野,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 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 我们相应调整了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舞蹈课除基本功、组合动作及民族舞教学内容外, 特别注重幼儿舞蹈的创编;声乐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 还参与到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设计, 如晨间韵律活动的组织, 以及文艺节目的编排等;键盘课加强弹唱训练;语文课加入儿童文学;数学课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等等。

二、教学改革———有效为度

1. 专业基本技能课———模块化推进。

受机电类等专业模块教学课程的启发, 经过学校教研组的讨论, 在声乐、键盘、舞蹈、口语、视唱、美术等技能课的教法方面, 以模块教学为主。即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职高技能课程体系。将原来的普通教学改为模块式教学:第一周新授课;而第二、三周为指导课, 做到因人施教、面面俱到;在此基础上第四周是展示考核课。

2. 幼儿教学法课———微格式操练。

教学法是幼师专业最重要的课程, 它包括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选择的理论依据、教法运用的理论依据、评价的理论依据、具体组织实施的手段与方法等。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教学法又分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等几类, 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提高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我校教学法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中课”模式的诞生。首先, 全体教师达成了一个共识:教学法课不是纯粹的理论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各种规律, 一是学生感觉乏味, 不爱学;二是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运用。教学法课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像技能课一样有实际操作, “课中课”的模式应运而生。即教师事先将一个课题给学生,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备课、教具制作、试讲, 在上课时派代表到现场上课,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课。通过评课环节, 教师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而学生试上课的效果作为本组学生的作业成绩被记录下来 (主讲的学生分数适当提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操作性, 考试也随之变化。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践考试。在这个阶段,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抬头率”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教师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最后点评与理论提升环节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二阶段, 由模仿到操练。重复运用“课中课”的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容易产生疲劳, 学习热情有所减退。经过讨论, 大家认为这不是“课中课”模式的问题, 而是学生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非常有限、上课方法非常单一造成的。于是, 教师先给学生一些非常成熟的教案, 让学生从模仿上课开始。由于教案非常经典, 学生提高得很快,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又容易出彩, 内容丰富、变化多样, 学生的兴趣又来了, 而教师在教案的选择上是事先有所准备的, 这样教案与理论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得到了加强。

第三阶段, 课中课与模块教学相结合。经过了一段时间, 听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很配合, 前两个阶段已操作得很成熟, 但学生在课中课的演示不老练, 于是我们决定将课中课与模块教学相结合, 将一堂课分为导入、过程与结束等模块进行强化训练, 从模仿开始到自己设计, 使每个环节得到巩固。

第四阶段, 新开设“教学设计课”。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 发现不同的教学法课程 (语言、艺术、科学教学法等) 中都有导入与结束环节, 有许多教学要求与注意事项是相同的, 各科教学存在重复的现象。于是, 我们新开设了教学设计课, 专门学习各种不同类型课的导入与课堂小结。而在分科的教学法课程中, 教学的主要任务则落实到对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导上, 通过模块教学逐一落实到位, 最后再与教学设计课进行学科间的整合。

三、分层、套餐式评价———发展第一

各专业技能课程分别编制了《幼师专业技能目标集》, 实行月目标考核机制, 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 键盘课还进行分层次教学探索:一是变以往固定分组上课为走动上课, 两位钢琴教师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级与提高级, 学生根据自己本周的掌握情况, 有选择地来上课;二是通过集体备课, 将每单元的练习曲分为A、B、C三个难度, 上课时由学生选择两个难度的乐曲进行回课, 考核时教师不固定曲目, 将三个难度分别定为10、30、50分, 由学生自由搭配组合成100分的满分考试曲目套餐, 学生可以用回课的曲目数量来补质量的不足。这样的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美术课采用以展代考的评价制度, 营造专业氛围, 提供个性化作品展示的平台。

四、校本教材开发———补充为辅

我校的钢琴校本教材、声乐校本教材已投入使用;视唱课程教材正在积极编写;口语课程教材, 通过师生合作已经制作了《幼儿故事集》, 现正筹备《学生口语训练手册》的编写。

五、学生实训———不可或缺

教师精心组织见习活动的每个环节, 让学生充分体验岗位角色, 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是见习活动的主要目的。

活动流程:

为高质量地完成实习工作, 我校专业部制订了《幼师专业实习计划》, 详细地列出了学生每周的工作任务, 修订了《学生实习鉴定表》, 制作了《学生幼儿园实习记录册》与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册》, 在实习之初与学生签订《实习承诺书》, 并安排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到整个实习过程中, 每天轮流去实习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考勤、听课, 做好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工作。

另外, 通过建设幼儿园模拟教室, 既推进教学法课程与实践接轨, 为下一步到幼儿园借班开课作铺垫, 又是对传统实训方式的一种补充。

通过教改, 在课堂中构建了“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 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达100%, 取得了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世斌著.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2]王建.对《课程纲要》的理解与再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4) .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当时人类科学技术得以空前的发展,摄影、幻灯、电影等技术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随后的一百年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视觉教学经历几次更名,形成今天的“教育技术”。如今,受新媒体、视觉艺术、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技术与艺术等相关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革新淘汰的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在视觉性为主导、强调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当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看到现实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在时代变革和学科发展的驱动下,几经变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架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或称选修课程)。除了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指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多次研讨结果,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8门主干课程;除此之外,还推荐10门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与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远程教育应用等。同时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或自主发展课程。总体而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在学科视野上体现了融合与渗透的特点,在培养目标维度上则呈现出实践与应用的特点,从学生主体来看则凸显出自主与多元发展的特点。

1.学科视野:体现融合与渗透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教学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到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再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身影无时不体现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因素成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合理发挥技术的使用价值,是能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教育与技术这两个因素是教育技术学科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在后工业时代,“艺术”因素也在影响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将“观看”的行为艺术化,符合受教育者的观看习惯与心理,提高观看与受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也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技术+艺术”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在教育与艺术类相关课程中,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技术类课程也需充分吸纳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艺术性。

2.目标维度:强调实践与应用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AECT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在2005年AECT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这两个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和绩效,而其实现手段在于一系列实践性的创造。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也逐渐呈现注重设计与开发的趋势,如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类课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等。

3.学生视角:注重自主与多元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课程的实践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与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需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侧重技能与方法的课程不仅要求显性知识的记忆与存储,更多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需要动手实践才能领会掌握。创新的实现则是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而获得的质的飞跃。同时多元的课程类型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元的方向与可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规定了教育技术专业必须选修的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也可以称为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同时突出自主发展课程,根据学生个性与多元智能,提供多取向的课程类型。多元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选择提供自主与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二、“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融合与综合性的特征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而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则为实现创新提供了场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则为创新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单向知识传播,注重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讨论、创造与思考;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要“发言人”,教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中间人”;课堂也不再是砖瓦、墙壁塑造的封闭系统,打破时空界限的第二课堂的拓展,成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就是立足于传统课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在网络空间构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研讨的第二课堂——论坛,继而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作品的新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自主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来己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行之时,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以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共识一直影响着实际教学。随着在线课程与移动学习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特别是近年来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契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倡导动手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主动权,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寻求多门学科知识的给养,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创新实现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是美国两位中学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考虑到运动员学生因为参加比赛缺课而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答及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理念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建构个体知识。“混合学习”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于2006年在他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一书中提出,混合学习是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Online Learning)。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都是在在线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拓展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帮助、答疑的作用。“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在网络空间构建第二课堂,以论坛为平台,引发学生自主研讨与共享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作品。

2.基本思路:“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课堂、论坛与作品相结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提高传统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在线“论坛”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资源,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与答疑,同时提供面向集体展示与分享的机会;在论坛上,师生共建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有任务的、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并展开主题讨论,畅所欲言,将课堂与课外教学及学习紧密联系;通过课堂与论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实现等形式,最终形成课程学习的作品,以展现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见图1)。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在课堂与论坛两个时空内,围绕学生创造性的作品形成,进行多次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自我实践创造,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课程作品与集体课程作品。课堂开展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在“论坛”上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课中,教师在有效讲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探究学习的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并及时答疑与给予指导,搭建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共评共建课程作品;课后,学生在课程论坛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并积极集体研讨任务与问题,围绕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内容开展自主创作,完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师生在论坛上频繁、及时互动,开展在线自主学习。而后又回到课堂上,进行集中的答疑、讨论、展示、点评活动,学生再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在课堂上和论坛中寻求帮助,如此反复,最终将每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积累、融合与深化,最终形成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见图2)。

3.培养目标:从共享到共生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拓展到论坛第二课堂,延伸了课堂的时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围绕课程的最终成果——学生作品,在课堂与论坛中开展混合学习。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将学生个性与多元的个体智慧与师生的群体智慧、多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再造课程学习资源,形成课程资源与集体智慧的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学习资源维度来看,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传统课堂的必然要求,尽管在网络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教师仍然需要结合课程主题及内容设计与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上精心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通过“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答过程,以及相互研讨形成的解决方案,包括最终的课程作品都将补充并构成新的学习资源,丰富了该门课程以往单纯依靠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共同分享现有的学习资源,而后通过学习与讨论,共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升华。经过多轮学习过程的发生,从共享到共生的利用与生产方式将极大丰富该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度而言,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互帮互助互惠,形成相互的启发,可以为教师的教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学提供宝贵的方法与成果。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个人智慧共同分享,互相激励,激发新的问题与创作灵感,为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创作方法提供帮助。个人智慧的汇聚形成学生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将生成强大的集体智慧。因而,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以此循环反复,不论是学习资源,还是师生的成长都将从“共享到共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与提升。

三、“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案例剖析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已经有了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在论坛或博客上形成“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为学习成果,并通过集中汇报与展示,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修改,形成最终学习成果并习得知识与技能。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Desk Publishing”专业课程一直以类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到“博客”中,以学习作品创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专业课程也开展了相似的教学改革,结合论坛和博客,围绕作品创作,产生了大量学生作品,在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共享到共生”的良性循环。

1.“Desk Publishing”课程的“课堂-博客-作品”教学改革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可以选修。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设计原则与视觉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Adobe InDesign为主要工具软件,综合使用多种平面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制作不同主题的平面作品,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与视觉素养的目标。该课程设计主要是以AdobeInDesign为教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与创作,融合技术、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Adobe InDesign软件是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常用的专业排版设计工具,用以创作海报、宣传手册、杂志等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在此平台上进行作品创作,需要系统的设计理念,并综合使用其他平面设计软件,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实际创作中提升视觉表征能力,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如对学习者作品的生生互评,能够运用美学、设计、视觉等多种理论进行视觉解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不仅提升视觉表征的技能,同时提升视觉解读能力与创作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相似。通过固定每周的面授课堂,与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教学,以及每个学习者个人的博客(Blogfolio)展示学习成果与反思,构成混合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创作所需的工具软件的掌握都是在面授课堂之外完成的。在自主学习期间,学习者通过Blackboard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教科书AdobeInDesign,CS5:Classroom in a book中的所有实例与规定的课程项目作品,并将练习与作品展示在Blogfolio中,辅以文字形式的创作说明、技法运用以及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阅览并给出具体评价意见。而在面授时间内,进行师生、生生作品评价,以及技能交流与反思,以此形成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学生的课程成果围绕制作宣传单、菜谱、光盘封面、电子小报等作品,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品直接用于现实需要,如在制作宣传单时有些学生以介绍本专业的招生情况而被直接选用为招生宣传资料。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风格自行开展学习,并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作品修订。学习者的视觉作品可以进行两次修改,最终作品的评价结果在前两次作品的基础上的,充分尊重个体学习与能力的差异,体现了多元与开放的评价理念。

2.“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课堂-论坛-作品”实践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文化为开发内容资源,从“视觉观看”与“媒介理解”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和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博雅气质。该课程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内容,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衣、食、住、用”等素材为视觉符号,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理论为依据,采取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揭示生活家园中令人有所感悟的文化真谛。该课程围绕作品开发,在提升学生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早在2005年即初步尝试采取“课程-论坛-作品”的教学模式,在原创的“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网站平台的论坛中,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研讨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课程作品。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生课程作品的内容以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开发,旨在从生活家园的素材挖掘中,构建受众的精神家园,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从技术手段的形式上来看,学习者主动创新开发的课程作品形式逐年更新,从最初的演示文稿(PPT)、网站平台到现在的视频制作,丰富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汇集了师生的集体智慧。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线课程于2014年底在“爱课程”网站(http://www.icourses.cn)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成功上线以后,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网站论坛平台与新开放的“爱课程”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平台,将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资源,如讲课视频、教材内容的演示文稿、拓展资源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参与课堂互动”环节的“我要发言”“我要提问”“我要发笔记”“我要传资料”等功能进行课前与课后的互动。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问、反思与作品分别上传到课程平台上,其他学生可以看到该学生的上传内容,并给予自己的见解与评价。教师及时在课程平台上答疑,也可以针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当的指导。回到真实的课堂环境时,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作品的展示,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后疑问进行集中解答,也对作品进行集中的点评。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之后,对于课程的培养目标——“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了真正的认识与理解,相关技能得以充分体现在各自和集体的课程作品中。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5篇

关键词:工作室,艺术设计,设计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多的企业选择用自主创新的方式迎接挑战, 对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创新性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应该从企业的要求出发,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良好的训练和培养。如何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操作能力, 积极应对这种新挑战, 建立面向设计实践和设计教学的工作室, 引导学生实现从教室到工作室的跨越, 是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工作室制”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三段式的教育体系, 即美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专业课程虽然涵盖了设计方法论、材料与工艺、产品市场与开发等知识, 但这些专业课程是相互分离的, 课程间的关系比较弱, 特别是课程间的过渡和连接如果科学性和条理性不够, 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就无法系统和完善。为了解决这一现状, 我国某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尝试进行“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 根据当时社会对设计的要求, 以作坊的形式在设计教育中实行“双轨制”, 建立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 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系统。

建立工作室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 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与形象表达力并最终在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工作室的建立可彻底拆除隔绝在教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 缩短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磨合期, 使高校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纵向工作室制”实践教育的建设与有效运行

1、实施方式:

之所以称为“纵向工作室”, 是因为我们特别强调工作室的人员组成是由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学生组成, 形成专业梯队, 除了教师的指导外, 还有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和互助, 实现“纵向”的团队模式。同时, 纵向工作室制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的模式, 实行互动、弹性的教学。集体教学将延续课堂教学的方式, 但内容区别于专业课教学, 是对工作室项目的介绍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导, 给学生一个从教室到工作室的过渡空间;而小组教学更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 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 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帮助, 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参与意识, 特别锻炼了小组组长的领导能力, 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 教师参与讨论、研究, 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 而是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

2、考核方式:

在“纵向工作室制”过程中, 建立两次教学检查制度, 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取平时参与度与设计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设计结果的评价采取由学生小组间的互相竞争评优的形式。

3、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室制”建设, 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了相关的实践,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学生小组”的教学模式下, 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是课堂训练中所欠缺的。在每期工作室的推进中, 各个工作室大胆探索新模式,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或设计理论研究, 或主题设计研究, 或实际项目开展等。通过每期“纵向工作室成果展”充分展示了每个工作室的特色和优秀成果, 从中看到学生在纵向工作室中的成长, 也看到了纵向工作室制度的优势。

三、育人模式工作推进

纵向工作室下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机的结合, 学生工作与教学模式无缝对接, 导师和班主任紧密配合, 在党建、学风建设、就业创业辅导、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起新的平台, 全面完善学院育人模式。

1、以纵向工作室为载体的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思路研究

以工作室导师为责任主体, 通过建立起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责任制, 把学风状况、党建质量与教师考评结合起来, 充分激发教师对纵向工作室团队的管理积极性, 挖掘工作室发展的内动力, 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形成及其品牌文化建设。

通过强化团队内部以赛促学理念, 丰富学院以赛促学文化氛围, 推动学风建设,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 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2、以纵向工作室为载体的“以赛促学”理念推进

接轨学科类竞赛是工作室的主要运作方式之一。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 以工作室团队或个人为单位直接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型团队, 有利于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带, 工作室的任务意识强, 参赛投入程度高, 教师成就感高, 参赛获奖率高。

3、以纵向工作室为载体的就业创业基础工作探索

纵向工作室下的育人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激烈竞争的形式下, 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 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实行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等形式,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 并且能够增强教师责任感, 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师的经验指导下, 学生进行互动探讨, 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 自主创新, 不断创造, 勇于创业打下基础。

四、进一步完善“纵向工作室制”的思考与建议

1、完善纵向工作室制的实施方式建设

完善纵向工作室制的实施方式建设即完善现有的“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实施方式, 并深化小组教学的方式, 使之更能发挥组长的领导力及小组成员的团结力。

“集体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 工作室制下的原理讲授不同于普通课堂, 可以结合项目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 大大增强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不再满足于“纸上谈兵”。其次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学生分组后给出不同的研究课题, 教师进行相关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针对相关课题在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可形成研究报告。第三加入设计评优环节,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 每组以类似投标的方式陈述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点评与评优。

深化“小组教学”的方式, 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特别是教学评价方面, 不再是单纯评价知识的掌握, 而是注重评价综合素质、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小组将设计成果以创意的形式展示出来, 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等方式, 侧重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分享学习成果, 站在不同的角度, 感受和体验项目工作室制的精髓。

2、以横向联合的方式打造工作室导师团队

纵向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可将现有教师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进行整合, 成立若干个工作室导师团队, 每个工作室导师团队有1名负责人及若干名成员。每个教师只能负责一个工作室, 但可以参与到其他工作室中作为成员。每个工作室要有一定的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的定位, 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工作室发展。

以横向联合的方式打造工作室导师团队, 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工作室内部不能囿于一种模式, 避免工作室内部由于统一的学术方向和相近的教学要求造成的一种思维限制。第二, 各工作室在体现各自教学优势特长的同时, 加强工作室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课程内容的互补性, 使整个工作室教学始终保持在一种立体化的整体结构中。要求学生定期更换工作室, 允许跨专业参与其他工作室, 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设计过程、不同的设计成果, 拓展设计视野的深度和广度。第三, 可以联合校内其他学院的老师, 比如工程学院的技术类教师、商学院的经济类教师, 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 联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活动。第四, 还应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比如可以邀请驻厂设计师、自由设计师、兄弟院校的人文学家等来工作室讲座或授课, 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

3、精心设计规划纵向工作室选题与内容安排

工作室的选题可以直接从实际的课题研究中来, 根据企业的需求, 把企业的实际课题引入工作室教学。使实际课题融入到“理论——研究——实践”的教学体系中。在规划选题后, 各工作室应在学生选择工作室前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进行宣传和公布, 使学生了解工作室研究方向和课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便学生选择。

工作室教学内容安排应把关注点从“怎么做”层面转向“思考什么”层面, 再进一步转向“怎么思考”层面, 不是单纯只做课题, 而是教会学生思考与设计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从某个课题出发, 对类似的课题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纵向工作室制, 是为了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系统, 成为解决学生实践技能、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市场经济要求艺术设计人才是知识面宽且有良好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必须改革传统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的现状, 建立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纵向工作室制, 这不但是教学自我体系完善的需要, 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 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并互动、竞争地学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团队精神, 为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包豪斯.世界现代设计史[J].设计与艺术, 2001.

[2]薛生健.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1) .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6篇

为落实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决策,职业学校必须切实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下面笔者以《电工学》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整合为例,对这些问题作论述和探讨。

一、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电工学》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电类专业课程,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模块式专业课程,是为后续的电类专业课程学习建立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必备的实践技能基础。按照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通常采用的是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方式实行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分阶段进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偏重教师在课堂内的理论知识传授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方面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感到概念原理抽象难懂,对基本的理论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又对许多实际问题与现象无法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理解和处理,由此产生焦虑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二、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改变以往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从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向以实际应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面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应用与能力需求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此提升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效果和实际应用的水平。因此,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依据专业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电工学》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电类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掌握电类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电工应用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以及机电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新版的《电工学》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电类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可将电工技术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整合设置为4个模块,即:直流电路模块;交流电路模块;磁路、变压器和电动机模块;工作机械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模块等。依据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将技能实训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并根据各个模块所包括的理论知识点的内容特点,把相关的实训项目按顺序排列到对应的理论知识点之间,由此设置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块如下表所示:

在执行上述模块表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直观形象、启发互动、讲练结合、实物示教板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勤学苦练的积极性和热情。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完成各个模块理论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按照学时计划,让学生同步完成该理论知识点对应的实训项目内容,以确保他们一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一边按时进行相应的技能操作训练。由于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和相应的技能实训紧密结合,因此,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应用效率的提高,并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全面且自我控制的,思维和行动是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是促进学习者个体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行动过程。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属的“任务引领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在一些基本的技能训练项目和企业工程常用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较为实用的是“任务引领教学法”,其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工作场景中,以一定的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目标,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以自我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如何自主完成该工作任务的过程,获得职业岗位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工作机械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根据该模块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可将实训项目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基本技能训练实训课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的绘制识读原则以及用电器文字符号、箭头和少量文字说明分析电路图工作原理的方法,并能按照电路图、接线图进行板前配线的基本技能操作,且做到操作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置实训项目教学顺序如下所示:点动控制线路——连续控制线路——正反转控制线路——位置控制及自動往返控制线路——降压起动控制线路——调速控制线路等。

当学生通过上述教学方式的技能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操作标准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逐渐加大实训项目难度,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技能训练项目,如 CA6140型普通车床、X62W型万能铣床等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将实训项目作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同时提供解决方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实训项目方案包括:项目任务的内容和要求;所使用的器材和设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价标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首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分析比较各种电气控制线路之间的工作原理和异同点,了解它们在企业生产实际中不同的应用场合和工作方式。之后,大家再按照各自组成的实训小组,积极配合协作,互相交流学习,自主画出电气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和接线图,并主动认真按图配线操作。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监护下,认真思考探索和安全文明操作,及时顺利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完成所设定的项目任务,以达到实训课的预期目标和要求。

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技能评价问题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给技能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考核制度,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为培养适应职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即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生产一线,拜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为师,虚心好学,吃苦耐劳,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模式 第7篇

一、目前教育见习评价的弊端

(一)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单一

传统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带队教师及见习学校指导教师。以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文科二班学生为例,该班共有55人,分为11各组,每组5人,共五个组长,分别对应见习学校———江南小学11个班。由于带队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较多,因而见习手册上的评价主要是带队老师的印象,或者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考勤打分,而由于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时刻和见习生在一起,因而他们的评价也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同时,对于见习学校来说,每次接纳的见习生较多,所以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完全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在见习中投机取巧,并未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同时,这种单向的评价也不利于带队教师和见习学校指导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简单

就本院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考勤、见习手册的填写、见习心得体会的撰写。而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在没有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前就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以为见习就是听听课、做几篇记录,其他一概不管。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大打折。不仅如此,听评课是教育见习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增强对教学的熟悉度,但是由于评价内容简单,进而造成大多数见习生不了解见习小学课堂使用的教材、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生状况等,在听课期间所记录的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流程,缺少讲课后小组讨论的准备。同时,笔者发现在见习过程中,见习生的主动意识非常欠缺,不会主动和见习学校的老师交流。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由于缺失问题意识,出现了少听、不愿意听课以及宁愿在见习学校安排的办公室里休息等情况,见习这样宝贵的了解教学实践的机会,反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一直是诸多高校教育见习评价的不二选择。但是,这种见习评价方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最终是通过见习手册内容给分数,所以大部分见习生在见习期间未主动进行角色转换,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因而见习就变成了“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的局面,脑海里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式。此外,当每天的见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很少,课后不能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交谈,见习报告由于缺乏解决问题意识,质量普遍偏低。

这种定性定量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仅仅给出一个量的结果,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不明确。而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虽然终结性评价便于操作,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对学生各项机能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

教育见习评价具有反馈及导向功能,能监督见习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过程。因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教育见习目标,扎实推进师范生实践教学,对教育见习评价进行以下改革探索。

(一)增加评价主体

为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这一弊端,现将见习单位的领导、见习同伴及专业课任课教师都纳入评价主体。学生在见习完毕后,见习单位的领导会根据见习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同时,见习生也可以将见习中存在的问题、疑虑反馈给见习单位的领导,实现双方互赢。同时,为了弥补指导教师不能时时随班检查的问题,可将见习同伴纳入评价主体,使见习的出勤纪律等更有保障。学生见习完所写的论文应该有对应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批阅,这便于任课教师检查是否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在见习中的热情,也能帮助见习学校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二)改革评价内容,创新评价量表

见习绝不仅仅是听听课,写写见习手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见习总体情况(听课次数、见习工作、得到收获、指导教师满意度);②教学技能(听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③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了解班主任工作);④调研能力即提高教学调查研究能力。因而,教育见习的评价内容也应做相应的修改,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中应掌握的技能例如评价内容中,通过创新评价量表,从多个纬度进行考核:听课笔记占40%;课后反思占20%;出勤和见习态度占20%;班主任工作占10%;教学科研占10%。由于评价内容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侧面把控学生在各种技能方面进行锻炼。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育见习评价要以促进人可持续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注重主体价值取向的评价。把学生从见习前的准备、见习过程的表现、见习总结反思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注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教育见习结束后,不仅仅要求学生交上见习手册,还将召开见习总结大会,让学生以PPT形式分享见习感受,交流见习中发现的问题,并选出优秀见习生,给予奖励。通过变革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让学生通过教育见习来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做好规划和准备。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的收获

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学生们能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如:2012级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在安康市汉滨区江南小学见习结束后,就举行了“当青春遇见红领巾·第二季”见习分享交流会,学生们分别以见习分组为单位,通过一个个精美的PPT向大家讲述了一周见习中的收获与疑问。同时对比果园小学的见习情况提出了诸多疑惑和反思。比如:当你印象里原本乖巧听话的小朋友颠覆成为最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你该如何是好?当你信心满怀、精心备课,准备“大施拳脚”的时候,遇见一群贪玩好动的小“霸王”们,你该如何是好?当我们不喜欢这个小学老师,觉得他不够尊重学生,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变成自己所厌恶的样子,对着自己的学生负气说着同样的话?经过分享交流,得出结论:理想虽美好,但仅有它还不够,吾辈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比反思,他们把在大学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里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渐渐将学生式听课行为转变为教师式听课行为,从“学”的角度转变为“教”的角度。能在见习完毕后,对见习学校以及教师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见习对未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了初步的打算。

此外,在改革教育见习评价后,学生在见习中也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在见习中一方面了解了教学的常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听课、讲评、改作业、辅导,更有效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相当多的学生在见习总结中感叹自身知识的肤浅和缺陷,一定要进一步努力学习,训练好教师基本技能。当然,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教育见习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能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育与管理现状,增强见习学生对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缩短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有所体验,能够提前认识到自己与一名真正的教师间的差距,进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但是,想要完全达到理想的见习效果,仅仅依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见习目标、见习内容、见习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达到见习的目的。

摘要:教育见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教育见习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与促进科学化管理的多重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革教育见习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见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改革收获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54-57.

[2]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5.

[3]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4]邓凡琼.高职院校英教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7-28.

[5]郭新婕,王蔷.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16-19.

上一篇:猫咪狂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淘宝与久游为10万“淘宝客”谋职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