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三题范文

2024-07-24

求解三题范文(精选10篇)

求解三题 第1篇

求解三题

NO.1 已知:二年级期中考试失败,心情很糟,有一个星期都在咴咴度日。

求:能否走出失败,在期末考试中获胜?

解:生活像流水一样潺潺而过,人生就应该潇洒地面对伤感,顺境是位伟大的老师,而逆境更伟大。顺境易见恶习,逆境易见美德。用拼搏获得成功固然可贵,但勇敢的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更值得钦佩。败不灰心,就是胜者。有风雨才会有彩虹,有阻碍才会有突破。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

答:一定能。

事实;后来埋头苦干,倍加努力。期末考试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点评:“辛勤的耕耘,收获的是丰硕的成果,风雨之后形成得是灿烂的彩虹。”

NO.2 已知:几个月前,由于心情不好等缘故,和朋友闹了别扭。

求:能否和朋友和好如初?

解:朋友是幸福的源泉,知己是生活的明灯。友情是冬日的艳阳,夏季的阴凉,拥有友情,就拥有黑暗中的光亮。友情市一颗星,晶莹、闪烁;友情是一首歌,婉转、悠扬。友情是一棵树,浇灌它的只有出自心田的清泉。

答:肯定的。

事实:后来果真和好如初。

点评:“信任是刺破人与人之间薄膜的利剑,是建构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

NO.3 已知“周末放假两天,语文试卷5张,数学试卷 9张,英语试卷5张,物理试卷6张。

求:能否圆满完成?

解:有难度。能否完成要以时间为依据。若一张试卷1小时,共需(5+9+5+6)*=25(小时),培优竞赛花去12小时,路上花去2小时,洗淑、用餐再花费4小时。想完成,除非两天不睡觉。

答:无法完成。

事实:第一天只睡了3小时,第二天只睡了2小时,完成了作业。

点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

求解三题 第2篇

连词三题

连词与关联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联词语指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在关联词语中,连词与起关联作用的副词有共性也有差异.关联词语不是区分单复句的标志.单复句区别的根本标志是谓语部分的多少.连词不仅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还可连接句子、段落,甚至文章.

作 者:李群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成功(教育版)英文刊名:SUCCESS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连词 关联词语 作用

说柳(三题) 第3篇

说到柳, 心便柔和了。

感觉里, 柳便是那伫立江南烟雨中的美丽女子;便是那扶风而来, 穿唐裙, 留双丫髻的黛眉含烟的古典女子;便是那临了池, 顾影婆娑, 抬起头来, 就有了凄楚和缠绵泪眼的痴情女子……

柳的形姿与心性, 便是女人的形姿与心性!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古人眼中的柳, 便是别离。

客舍边, 柳, 是否还在忆起当年: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长亭外, 柳, 是否还残存当日噙泪折枝, 纤手香凝?

而那系了青骢马, 系了木菌舟的青青柳岸, 系了那么多的涕诉和缱绻, 随风依依了千百年……

一寸柳丝, 一寸柔情。

潜意识里, 企盼一次远足, 企望晓风残月时, 于挥手之际, 接过一寸新碧。

残阳如血。风吹柳絮。这光景最是惹人遐思。

不经意间, 那白白的飞絮飘入眼帘, 飘进心田, 无端泛起蒙尘多年的心事, 蝶翼般翻飞、驻足, 意态迷离, 便觉得那飞絮不是飞絮, 是一种久违的私语, 轻叩紧闭的窗棂;是一泓潺潺的流泉, 淌下月光中的青台阶。

记忆在飞絮中漂得洁白。

最深刻的这时也是最清晰的, 不管年代有多久远。

清晰得令人心惊!

于是, 逃离斜阳, 逃离烟雨。逃离紫陌红尘中的过客。

现代人已无心插柳。

柳, 只是公路畔用来点缀视线的野草!

柳, 只是公园中用来修饰湖堤的风景!

古诗探秘三题 第4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关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心理背景,许多文章都进行了介绍、分析。这种分析对这首诗起着还原的作用,把它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中,这对理解诗的内容,获得它的历史感是很有帮助的。但这样一来,这首诗无非是一个失意的士大夫登高望远时的几声哀叹。为什么它却具有那么大的魅力,至今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呢?同时从艺术上看,它完全是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似乎不加修饰,它有多少形式技巧上的奥秘?如果我们用习惯的思路来思考这首诗,那么我们对它的永久生命力将会瞠目结舌。

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历史文物。历史文物当然也具有永久的价值,那是因为它作为历史前进的痕迹为人们认识历史的真实面影,提供永久性的研究资料;而文学艺术虽然也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有时也具有与历史文物性质类似的价值,但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却不在这里,而往往在历史价值之外,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超越自身内容的历史具体性,而成为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象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已超出了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而表达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对宇宙时空的慨叹。

凡是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人都知道,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它凝结着多少悲壮的历史故事,融铸了多少诗人墨客的思古幽情啊!何况诗人是独自登临,更容易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到悲怆的心境,假如他在春风得意之时,眼前的气象也许能使他的心胸扩展,激情无限,但此时诗人正经历仕途的挫折,一腔悲愤,何处诉衷肠?身边是高台悲风,眼前是四野茫茫,油然而生的是孤寂悲凉的怅惘。诗人极目四望,神思徜徉,这时,宇宙的空阔霎那间激发起诗人对自我存在的自怜,时间的无限顿时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感。往事的记忆象一幕幕电影重现心头,积淀在胸间的往日仕途的失意,历史兴亡的反思,壮志难酬的痛苦,世道艰难的体验,恍如奔涌的波澜。人在感情最剧烈的时刻,纷思叠至,往往化为无言。此刻诗人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也顾不上文章的构思和作诗的技巧,万种情思犹如火山口下的熔岩,喷薄而出,化为几声宇宙时空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哪里是写出来的诗句,分明是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痛苦呐喊,正是这几声浩叹却成了千古的绝唱。

我们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人人心中所有”,也许人们可以大致赞同。但说它是“人人笔下所无”,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对宇宙时空的慨叹在中国古诗中是一种人们十分熟悉的音响,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写道:“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余弗闻”。《登幽州台歌》的咏叹似乎就是脱胎于此。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等。这类时空的慨叹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谁说是“人人笔下所无”呢?的确,中国诗人对宇宙时空的体验特别敏感,常常在他们的诗中发出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但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却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他完全舍弃了一切人生不幸遭遇的具体描述,而把人们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诗人情感的背景全然隐去,只能依靠读者的历史知识去补充。因此,这种慨叹便带有抽象性,从而成为最能激荡人类心灵的人生感受。这与那些在写景叙事,述志抒怀中偶尔发出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慨的前人伤感诗显然是不同的。其次《登幽州台歌》在集中地表达这种人生感受时采取了时间的对比和空间的对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就是把人生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切断,抽离,使人生显示出瞬间性,把人们引入霎那与永恒的沉思,从而产生人生短暂的悲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是把个人的存在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下来表现,使个人显出渺小孤单,把人们引入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尖锐的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强烈。很清楚,感情表现的集中和强烈,正是《登幽州台歌》的独特性的表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能产生一种“震惊”的效果。因为诗中强烈暗示时空的无限性,反衬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形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冲突,从而在读者心理上产生恐怖感和自怜,产生人在宇宙时空存在中不自由感的强烈体验。

正是这些情感表现的独特性,使得《登幽州台歌》成为人人共有的时空慨叹的情感范型。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对时空自觉性基础上的。人是一种时空的存在物,但在这种存在中人是不自由的。一般浑浑噩噩的世人也许并不自觉,但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他的精神却时时承受着这种不自由感的压迫。人类总是企图超越时空获得永恒,但到头来往往变为一场幻梦。历史上有多少求取长生不老的希望破灭,又有多少死后升天的神话落空!人在时空中的不自由和人们企图超越时空的限制获得自由的愿望时时发生冲突,形成困扰人生的一大痛苦。当一个人年事稍高,看够了人世的浮沉,生活受到挫折时,最容易产生时空的感慨。因此,陈子昂这首诗所以千古传诵,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共感现象。

二、追求欲与向上心的审美表现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来常常被引用,普遍借以表达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现象除了说明这首诗的影响力之大,同时也可看到这首诗的魅力的实质,那就是它往往成为人们壮志豪情的象征,它从来就是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感染。

但是这首诗所表达的直接思想概念则是登高望远,这是一个非常通俗化和平凡的生活哲理,正因为这样,它使这首诗获得了平易亲切的素质。而登高望远这一思想概念是怎样成为一首诗的呢?不用多说,即使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高度精炼的诗句,如果孤立出来看,也只是一句格言,而不是诗。作为格言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能给人一种必须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启示,而作为诗的《登鹳雀楼》却能给人以豪情壮志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那么,为什么一首表达登高望远的哲理的诗,能够产生超出哲理意义的情感作用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审美注意力必须回到诗的整体上,这首《登鹳雀楼》五绝是由五言四句构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后两句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浅近和普遍,容易为一般人接受和牢记,所以人们常常把它抽离出来成为格言。这是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读者的借代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借代不等于欣赏。文艺欣赏必须领略艺术品的整体美。泰戈尔说:“采着花瓣不能得到花的美丽”。同样的道理,把某些名句从作品中抽离出来,也就看不到作品的美,因此,如果我们把《登鹳雀楼》作为诗来欣赏,就必须把四句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美的信息单元。尽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所在,但《登鹳雀楼》的诗美却是四句一体的集成功能。

而当我们的审美注意力回到这首诗的整体上时,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个令人气宇轩昂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很明显,是由“太阳”“高山”和“黄河”“大海”这四个自然界意象以及“尽”和“流”这两个动作意象构成的。前者构成宏伟的空间意象,后者构成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我们就置身于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我们的心灵完全坦荡了,虚空了,只等待着诗人给它输进诗意的血液。这时,诗人发出了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的呼喊,发出了追踪人类目力所及的美景的号召,我们的心灵被震慑了。从自惭形秽的深渊中拔出,提升到主宰一切的光明的峰巅。我们不自觉地放眼四望,眼前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宇宙时空的图景。这时,我们心中回荡的是饱满的浩然之气,是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壮志豪情。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就不是单纯的登高望远的格言,而具有超出字面意义的功能,成为激励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这一情感信息的载体。

总之,这首诗在内容上表达了人类的追求欲与向上心。这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基本素质,是构成人的生命力的一个要素。它成为世世代代的读者对人生的不断向上的暗示,而具有永恒的生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为人千古传诵的往往只是后面两句哲理的议论,但是,作为诗来看,它的魅力却是来自四句构成的整体的美学境界。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后两句普遍被引用的现象,很容易使人觉得这首诗的妙处全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仿佛抽象的说理也可以成就一首好诗,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们在文学欣赏中决不能被某些错觉和假象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艺术作品的整体的美。而整体的美是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塑造的。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依附于诗情,才能真正成为诗,才能具有美学的感染力。同时,也只有诗情与哲理的结合,获得和谐的统一,诗才具有张力,才能产生美感的弹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恰恰在这方面作出特殊的贡献。很明显,在这首诗中,形象与议论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高度统一。前两句形象的描绘因为后两句哲理的议论而成为内蕴丰富的隐喻世界,它将启示人们,宇宙时空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吗?太阳下山了,第二天又升起来,周而复始。黄河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奔流不息。人类的知识,世界的真理,何尝不是如此。人类世代繁衍无穷,犹如自然界旦昏更替不绝,真理的长河也是流驶不居。因此,人类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必须攀登,永不满足。另一方面,后两句抽象的议论因为前两句的具体形象而成为丰实的人生经验的升华,使我们通过对宇宙时空的永恒性的实体感受,领悟到“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真理,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不是一种抽象的哲理,而是超出了它的字面意义,使人们产生一种定向联想:要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朝着真、善、美的极境追求不息,最大限度地获取事业的成就。总之,前两句落地,后两句飞升,前两句充实,后两句空灵,两者结合成为完整的审美境界。正如前人所说,太实则死,太虚则玄,惟不实不虚,又实又虚,方为美学的妙境。这是因为形象与议论,感情与哲理,具体与抽象,两者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形成意义的共生因素,从而产生美感的弹性。《登鹳雀楼》正体现了这一美的规律。

三、速度的审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对于信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它表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上的微言大义是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但它却实实在在具有永久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我们今天吟诵这首诗,仍然会被带进三峡那险要奇异的幻觉世界。仿佛经验到飞驰前进的速度感而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一个外国评论家说过:读了这首诗,会产生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想象中的速度感引起的。

凭着这种直观的感受,我们便可认定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对速度的审美,而且它是把读者带进惊险新奇的环境中进行速度的审美,因此,它就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试想想,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这在古代社会里,是多么惊人的速度。乘着一叶扁舟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中,这需要船夫多大的勇气和惊人的航行本领啊!这不是表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吗?有过三峡航行经验的人,当他吟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时,恐怕会叹为观止,而领略化险为夷的巨大欢愉。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峡意象早已具有大自然的艰难险阻的定型指意了,他们也能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荡魂摄魄的力量。

诗的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是交代地点,而且写出诗人在一回头一恍惚中见到的景象,你看,清晨告别了白帝城,转眼之间,白帝城已成彩云萦绕间隐约可见的一幅美妙图画了。这是诗人乘舟离开白帝城的初发印象,开头就给人一种速度感。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直言其舟行之速,似有浅露之嫌,但它用了“千里”与“一日”这样具体量度的时空对照,能够激发读者对航行情景的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它的字面形象的不足。诗到这里似乎已经写完了。如何继续写下去呢?这时,诗人笔锋突然一转,进入沿途所见所闻的补述,使人直接体验到速度感。“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听觉的感受。初看之下,它似乎是写三峡的景象,其实也是表现速度感。试想想,三峡航行,沿途青山绿水,境界叠出,风光无限,但诗人只写“猿声”的听觉感受,这就说明沿江景物一闪而过,已不可能留下视觉形象了,只有两岸山中的猿啼声不绝于耳,连成一片,似乎只是一声不间断的啼鸣。从这里可以看出,视觉模糊,已觉其快,而万重山中的猿啼连成一片,恍如一声,更感其速。心理学指出:速度太慢或太快的运动都是不可能凭借视分析器直接感知的。诗人正是因为航行速度太快而只能凭听觉的连续来感知自己的运动的速度。心理学还指出:“各种分析器参与时间知觉,但是动觉和听觉对时间片断提供最精细的分化”。同时,“听觉反映着作为刺激物的时间特点:它的持续性,节奏性等。”谢切诺夫把听觉叫作时间测量器,把听觉记忆叫作时间记忆(见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三编第十章第四节)。“两岸猿声啼不住”正是用听觉作为运动时间的计量。总之,这第三句诗表面是写诗人的听觉感受,实际上是借听觉来衬托舟行之速。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轻舟的运动所引起的位移。而这“万重山”的大幅度的位移是在一声连续不绝的猿啼声的短暂时间内完成的,速度之快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猿啼声成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运动速度的参照线。这样表现运动是很独特的。一个“轻”字给人以轻盈的感觉。轻舟仿佛腾空而起,穿越于万重山中,这种速度感的表现会使人产生一种飞行的幻觉。总之,全诗四句都是在表现速度感。第一句是通过诗人初发时的瞬间感受来表现。第二句是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来表现。第三、四句则是通过听觉的连续和视觉中的位移来表现高速运动时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勾魂摄魄的三峡舟行图。

《早发白帝城》所展示的速度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已经超出人们的经验世界,而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能诉诸想象力的形象即具有美的素质,它表达人类对速度的一种向往,表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本质力量。因此,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自己,获得审美愉悦。

对速度的追求,这是人类企图超越时空限制,征服自然力的本心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促使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获得时空活动的自由性。

“礼运大同”三题 第5篇

“礼运大同”三题

“礼运大同”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其提出者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子游,而是秦汉之际的儒者.“礼运大同”的提出者从“天下为公”的基本政治制度、“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的为政方针、“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人际关系、“男有分,女有归”的分工原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财产观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劳动态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社会秩序等七个方面描绘了“大同”之世的美好景象,就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而言在我国古代堪称空前绝后.“礼运大同”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有道家、墨家、杂家等学派的思想痕迹,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 者:裴传永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刊 名:东岳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年,卷(期):21(5)分类号:B221关键词:礼运 大同 小康 孔子 子游

台湾游记三题 第6篇

台湾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这里书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展出的文物丰富,古珍宝贵。虽然不能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相比,但由于蒋介石逃到台湾,带走了70余万文物古珍都是精品,是非去不可的景点。

台湾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

我们随导游来到二楼,这里是书画室,主要展出各代艺术大师们的书画作品。还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还有三稀之一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我通过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得知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是画家的真迹.我有幸在展馆东面看到了这后部长卷的《富春山居图》,它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惜大陆就是缺少了后半部,这时我不由情自心来,如果两岸能够统一,这副精品画作,就能够拼接成为一幅完美的《富春山居图》,由此生发开来,如果两岸通过文化交流,扩大经济贸易往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多交流少对抗。多包容少抵牾,多合作少干扰,两岸和平统一就一定会实现!如今大陆来台湾旅游的人数每年达300余万人次,台湾的旅游收入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三楼,哇塞!这里真乃是琳琅满目,珠光宝气耀人眼目,展出的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该院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精、最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还有一扇翡翠屏风,这是一扇木镂雕镶翠玉屏风,雕刻精美,共有四张,连缀成屏风,看上去优雅精致。这个屏风颇有来历,它其实是汉奸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抗战胜利后,中国向日本追讨劫掠文物,连这件也给追讨回来了。

我们有幸参观了震馆“三宝”:“西周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毛公鼎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治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我深情地注视着它,稳稳地站立在橱窗里,是那样的安详,那样厚重,那样的澄净。

“翠玉白菜”是清代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可见其珍贵无比。

“肉形石”也称东坡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现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此奇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逼真,毛孔宛然,难怪肉形石现身日本展览时观众要咬它一口。...我们还欣赏了具国宝级的龙藏经,这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皇后的烫金经文,周围嵌镶着玉石珠宝,猫眼玛瑙,彰显了皇家的豪华富贵,同时表达孝庄皇后对孙子的殷殷之情。《龙藏经》全称是《乾隆大藏经》,它的另一简称是《清藏》。《龙藏经》就是把一切佛教经典汇集储存在一起的意思。《龙藏经》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学大百科全书。它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因奉雍正皇帝御旨而雕刻,每卷首页又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又名龙藏。导游说我们一行幸运,这是平常难以欣赏到的。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清朝时期的崇德皇帝的爱妃孝庄娘娘的良苦用心,盼望孙子将来信奉佛教,登基当上皇帝,整纲纪福民生„„果然,康熙皇帝登基后,实现了难得的清朝“康乾盛世”。在位134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清代文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我们还仔细观赏了乾隆皇帝使用的裤腰带和打火机,裤腰带的扣板上镶嵌着绿宝石和黄金珠宝,尽显了皇帝的尊贵和奢侈。我们还欣赏了106集清朝文物集:有釉光闪闪的珐琅彩;有台湾著名的红珊瑚;有文房四宝„„令人目不暇接,目晕神迷。

秋三题组诗 第7篇

列车喘着粗气奔回驻地

我捧着一杯茶

看人世沉浮

看泪水漫过眼底,却又笑了

//

晨起,铺一片阳光

在每一个路过的角落

窗口和门前

幸福总是被拉得纤细

又快速聚集

//

经过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温厚的谷子地

凝视一只贝,一枚叶,一群呢喃的雁鹅

氤氲的雾气已然散尽

古老的教堂,挺出它白色的尖顶

//

愉快的鸽子

在微雨里焦急地召唤一个精灵

我张开手

读报杂感(三题) 第8篇

我居住在北方的一座省会城市。这里办有一份晚报, 估计在市民中的发行量很不少吧。晚间饭后, 我拿起它浏览一番, 伴随阅读, 心生感慨, 信笔一谈。

“宜居社区”的标准

本报讯:我市年内创建百个宜居社区

宜居社区必须7个方面达到标准:

1.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 资料齐全;

2.专人负责市容环卫工作, 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果皮箱、垃圾桶设施齐全;

3.小广告清理、覆盖;

4.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遵守食品卫生市容管理规定;

5.设有家政服务广告栏、执法服务公示牌、城管执法宣传栏、社区教育栏、举报箱;

6.公共厕所符合卫生要求;

7.无占用、毁坏绿地和花木现象。

这是件好事。不用讲, 适宜居住是居民的热盼。一件工作, 有标准可依, 有章法可循, 可以说是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表现。

但是, 标准如何制定, 可有个讲究。当然这儿用不着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喽, 但我以为, 道理原则相通。

7条标准写得不差, 读后想想, 又觉得标准中缺了点什么。这7条都很必要, 但是不是太偏重于形式、形象方面, 少了些内在的东西?一项标准, 必要的东西要写, 重要的、紧要的东西更要写, 首要的东西尤其必须突出。这就像国家标准中有些强制性条款。

我以为, 宜居的第1条应该是安全性。切实的防盗、防火、防疫、防其他灾害的设施和措施。比如社区的消防通道的畅通无阻, 疫情监控网络的建立和有效。据报道, 国内不少省市探索拟定了关于创建和谐社区的标准规范, 比较注重这些方面内容, 不妨参考, 或有裨益吧。

宜居的第2条是人与人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很有道理。“和谐”两个字包含了其中所有合理的内涵。包括文明的语言、行为, 关爱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等。目前, 社区里居民间独门独户的结构, 让人际关系有走进“老死不相往来”误区的趋向。不过, “鸡犬之声相闻”还是有的呢, “鸡”已经换成了小轿车的发动“机”的隆隆声, “犬”已是“胖胖”、“乐乐”之类的宠物宝贝的吠叫喽。

宜居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还该有一条:节能。当今, 必要、重要加紧要!对不对?水电煤油, 哪一样都要靠居民去精细盘算。比方, 购买一台新冰箱、新空调, 该懂得识别上面贴的能效标识。家里不说, 公共设施的长明灯、长流水, 恐怕算是“顽症”, 治理它并非易事。

7条标准, 可能是特别关注“形象工程”的同志们主持拟定的。其实, 居民是创建宜居社区的主体, 自己的事, 专家之外, 还是该多请他们发表发表意见, 逐步完善一个既能“看”又能“办”的标准, 让“宜居”真正实现。

学生视力低下与标准

本报讯:市疾控中心昨日发布了我市2007年中小学生健康监测结果。据介绍, 监测结果显示, 我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患病率57%。其中, 小学生为42%, 初中生为70%, 高中生为85%。

看来, 学生的视力随着学历递升而递减, 尚未知大学如何?

这条消息让家长们担忧, 让全社会关注。

我们常把某种程度的珍惜比喻为像爱护眼睛一样, 更何况是孩子们的眼睛。

首先, 我想到的是学校教室的采光。汶川的震撼, 让我们懂得了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应该是质量标准最高的建筑物。这将是建筑学专家讨论的事情。但我以为, 这个最高标准中, 应当包含教室照明、采光的高质量、严要求。是否可以认为, 建筑结构、钢筋水泥解决的是百年不遇的问题, 而照明是解决孩子们每天每时的问题。

还有家庭里, 孩子书桌上的那盏灯。孩子们一天将有多少时间在灯下度过?

灯的相关标准并不缺乏。国家的、行业的都不在少数。可是市场上灯的质量, 并不尽如人意。劣质灯的危害性, 未必人人皆知。这里, 有厂家的问题, 也有家长的问题。为孩子选一盏灯, 不要被花里胡哨、五光十色的样式所迷惑, 不必那么卡通、时尚、智能, 多注意说明书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功能。当然, 了解点儿标准方面的知识就更好了。

比如, 市场上, 灯的名堂让人眼花缭乱。为此, 国家标准专有一项:灯具型号命名规则 (QB/T 2905-2007) 。你不妨上网时, 登录一下有关标准信息方面的网站, 打开看看。我给出个网址:www.sxbz.com.cn

视力低下, 自然想到矫正, 想到眼镜。关于眼镜, 我们常见质量技术监督机构的检查信息, 常听到眼科医生的告诫, 令人欣慰。配戴眼镜已经是补救措施了, 家长们理当慎之又慎, 应当擦亮眼睛。万不可只图省事、图便宜、图时尚。记得有两句旧诗么, “月儿弯弯照高楼, 几家欢乐几家愁”, 晚报的这条让人忧心忡忡的消息, 对眼镜店老板也许是个商机呢。

我忽地又想起孩子们的大书包!它跟视力大有关系, 负担过重啊!

如今, 街道上很少见到背负肩挑辛劳的大人, 多见的反而是放学路上负载过重的孩子们。

我来个异想天开吧, 建议教育部门应当定个书包的“标准”。不单单是规定材料、尺寸、颜色之类种种要求。重要的一款是限定重量!把孩子们书包里边装满的“推荐”的辅导教材、“配售”的本子文具等等, 统统赶走。拜托校长、老师认真实施书包“标准”, 手下留情, 切实控制点儿家庭作业。

大家琢磨琢磨, 今天, 这般锦衣玉食, 孩子们快乐吗?快乐的童年, 但愿不是他们遥远的梦。

全社会都来珍爱他们这扇明亮的心灵的窗户吧, 孩子们一定会比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 更自信地展望未来!

广告的质量与晚报的标准

提起这份晚报的广告, 大有“看头”。

其一, 广告篇幅之大。

我耐心统计了一番:当天的这份报纸共八开48版。

各类广告累计占用18版还多 (还不算上24条中缝, 广告占用15条) 。其中医疗广告9.5版, 内中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的医疗广告就是8版。

此类文字, 有的不堪入目, 荒唐之极。

“学校专刊”, 一篇题为《儿子放假了》的文章旁边, 就印着一行粗体大字“意外怀孕, 轻松中止”。

这些广告, 当地人们看了叹气, 这真糟蹋自己城市形象呢。外地的同志看了惊奇, 此地号称龙城, 风水宝地, 病人如此多, 而且病患都集中到这个“形而下”的系统啦, 咋整的?

其二, 广告内容之妄。你听听邪乎不邪乎:

“脚垫鸡眼———一贴就消”

“耳聋耳鸣———一滴见效”

“腰椎间盘突出———治一个好一个”

简直如同扁鹊在世, 华佗重生。

其三, 广告措词之虚。

什么“盛大开盘”, “放量抢购”, “火热发售”, “席卷全城”……

你再看看家电空调, “保修6年”。恐怕第6年头上, 你真找上门去, 超过法定三包期, 去投诉哪会有法律保障!

我不久前, 到南方一座小城市探亲, 小住半月。闲暇无事, 每天从报亭买份当地省城的晚报。读来觉得不错。文字、美工且不用谈论, 仅仅是广告一宗就与我手里的这张不大相同。没这么多, 没这么滥。于是, 我冒昧得出个判断, 广告可以看作报刊质量的重要标志。

当天的一份晚报, 本来是闲适消遣的读物, 哪能让我如此较真儿, 累不累?

法文化三题 第9篇

《法律的文化解释》共收七篇论文。作者三篇:《法律的文化解释》,《法辩》,《礼法文化》;西方学者三篇: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弗兰肯伯格《批判性比较:重新思考比较法》,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透视》;还有一篇作者综述的《格雷·多西及其“法文化”概念》。这本书中西合璧,第一个好处是一册在手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第二可以和另一本一流的论文集《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高道蕴、高鸣钧、贺卫方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对照着读,相互发明。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三,如果这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能够得到中国同道专文专著的回应、展开批评,则中国法律史和法文化研究“有福了”。

我想就“文化解释”这一术语作三题发挥,为作者倡导的法文化研究小小的鼓噪一下。

文化解释法律的文化解释不是用法律解释文化的意思。文化是庞然大物,从法律摸文化如同瞎子摸象。法律加上一科,如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与经济学,也不见得好多少。所以毋宁说文化解释是提出一种做研究的立场和方法。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把法律当作“人生活于其中的人造世界的一个部分”。(页4)可以理解为法律不仅能解决问题,同时还制造问题,还免不了赋予“问题”以法律的意义,而我们所谓“文化”,正是由这样那样的“意义”构成的。对于法律来说,我们每个人不啻这“人造世界”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法律虽然是“人造世界”的产物,实际上却又反过来支配造它的那个世界的想象和创造,规定并利用那个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种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法律无非是有关某一特定“人造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吉尔兹语)。或者换一个角度,用福柯的口气说,是疏导知识的地方性生产和流通的“节俭原则”(principleofthrift)之一。正是靠着法律和其他类似制度的实践,知识才得以划分并占有它的“本土”。这样看来,法律的文化解释倒是一场危险的游戏了。因为解释者除了那经过法律疏导、想象和构造出来的知识,并无其他手段可供想象和构造法律的文化性格。换言之,他除了一个解释者独有的立场或距离,一无所有。所有传统的和新造的概念,都是他的解释对象抛出的诱饵,为的是勾引他放弃解释者的立场,接近解释的对象。然后,解释的游戏便可以收场,解释者变了解释对象的影子。

指出以上两点(法律对知识生产的渗透和解释者的危险处境),我以为对于探讨法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是极有必要的。惟有充分意识到解释对象对解释者的诱惑,相互间稍微疏忽即可发生的重合或模仿,才有可能建立文化解释的立场。文化解释因而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法制史或法律思想史式的描述和记载,而是对这些描述和记载的全部前提条件的调查。不是例如重新考证“体用之辩”的来龙去脉,也不是再一次登记近世某一主义或思潮向“德先生”所作的历史性抗争。文化解释乃是解释的解释,是追究各种解释背后的立场和态度,而不是取代别种解释;是质问例如为什么关于某次政治运动或权力斗争的某派解释能够最终获得“文化”的待遇,从而名正言顺地表述为法律的规定、概念或原理。

在这一点上,文化解释对于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舶来品。它其实很像为我们政治生活把关的那道手续——政审。政审的目的,不是要搞清楚政审对象关于某项政策、某个口号和观点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政审调查的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因为所谓“知识”不过是调查者成批生产、成批解释、再强加于调查对象(让他学习掌握)的东西;态度、立场才真正关系到对象和调查者之间,对抗性或非对抗性的政治距离及其克服。同理,在文化解释的危险游戏中,关键不是问“什么是法”这样经典的法理学问题,而是问“什么态度”、“什么立场”——某时某地某个群体对于它奉之为法的那些制度和实践,采取了什么态度;那态度何以成为可能,又如何影响了“人造世界”的“本土”性格,等等。

只不过有一点和政审不同,文化解释者拷问的,到头来却是他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点不同,使我常常想起在耶鲁法学院写过的一个题目和法理学课堂上的一场争论。

兵家传统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法律传统,一般只谈儒法两家。我以为兵家被忽略了。其实中国人的斗争哲学,从卧房到胡同口,从战场到炼丹炉,都是兵家一套。正好法学院规定的写作要求包括交一篇80页的论文,我就请法理学教授李士曼(michaelReisman)先生做我的指导老师,题目定作“中国法的兵家传统”。李先生说英文“law”这个词无法表达非西方传统中法的文化含义,甚至译成大陆欧洲的语言有时都闹别扭,“ruleoflaw”(法治)是法语的“lerègnedudroit”还是“lerègnedelaLoi”?(参见R.C.vanCaenegem,Judges,LegislatorsandProfesso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p.4)你准备怎么讲?我说古人说兵刑同制,甲兵为大刑,用兵之道和用刑之道本来是相通的;可以从《孙子·计篇》谈起。《计篇》第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可以说是古人对刑政的总看法。孙子提出五计,即道、天、地、将、法。“道”,Giles译作“MoralLaw”,显然拿“道”的多义和歧义没办法;但西方人发明的“道德法”与兵家的解释迥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讲的是组织动员宣传鼓动之道,民心和士气由此而来。兵家讲“诡道”,讲“上将杀士”,以克敌制胜为唯一目标,视道德仁义如草狗。但Giles译“法”为“methodanddiscipline”却是不错的。“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即军队的编制、训练、后勤的章法纪律之类。孙子所谓道、法,纯粹是将军视野里的东西,并无任何抽象的理念和教条附会其上。“将”才是抽象品质和理想的承载者,“智信仁勇严”便是他的领导艺术的高度概括。他的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在他能及时抓住客观条件和形势朝着对己有利、对敌不利的方向转化的时机,因利制权为势的灵活态度。这样一种“知胜”的态度,显然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统治策略。因此,在传统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实践中,“法治”、“人治”之争的关键词不是“法”和“人”(什么是法?什么是人?),而是“治”(怎么治,谁来治,等等)。而归根结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信的、干的,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李先生说很好,你去写吧。

但是他的法理学讲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章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几位来自第三世界的同学读过《毛选》,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五角大楼没有向白宫和国会山开枪夺权?李先生让全班讨论,结果信兵家的和不信兵家的,谁也说不服谁。首先,不能说是二百多年前制定的美国宪法的功劳;那张纸吓不了真正的起义者。也不能说美国人民忘了枪杆子的威力。事实上,美国人的持枪率远远高出全世界任何一个没在打内战的回家。一个大街教会或一个“激进”民兵组织拥有的武器,据说足够装备一个拉美小国的军队。美国也是全世界暴力犯罪最多的国家(耶鲁所在地纽黑文就是最好的见证)。那么为什么美国军方,这支人类有史以来武器最精良、号称能够摧毁地球文明好几遍的部队,至今还不动手?我们更不能天真地以为美国人不懂得“武器的批判”。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的刺客从哪里来的?(不久前奥克拉荷马市大爆炸又是谁指使谁干的?)但是,他们一套上军装,一加入部队大集体,归了五角大楼指挥,便似乎移民去了另一个美国,对枪杆子和政权的关系“端正”了态度。如同社会生活中男士替女士开门、拉椅子,上楼梯让她走在前、下楼梯让她随在后那样的自觉自律,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对待宪法生活,是不是也养成了规规矩矩的习惯和性格,不再“知胜”了呢?

李先生说够了,这是“文化病理学”。我这门课叫法理,不叫文化病理。

但是我想,如果这文化病理是法律在它的“人造世界”里培育的一种态度和立场,也不妨“文化解释”一下。后来,我自己的学生也给我出过类似的难题,诘问香港从宗主国搬来的“法治”,又能如何规定和利用本地的“文化无意识”(当然,这是我布置他们读法国人Bourdieu的“habitus”的结果)。

法发神经有一天,我在法学院图书馆底层标出“杂类”的那几排书架上,翻到这么两本小册子:《法律发神经:不知不觉你犯过什么罪》和《法律发神经:男女大防之法》(R.Pelton,LoonyLaws:ThatYouNeverKnewYouWereBreaking,1990;LoonySexLaws,1992)。看后大笑一通,却又想起了那个兵家的困惑,五角大楼不打白宫的问题——我怎么会相信,这两本小册子收集的法律是“发了神经”(祖父辈为祖母辈认真制定,后来竟不合时宜了却一直没有作废的法律)?我从未学习过那些地方的法律,怎么就肯定某条规定已成具文,丧失了“地方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变得不可理喻,仿佛在跟“真正的”严肃的法律开玩笑?我突然醒悟了,我实际上刚刚审视了自己文化解释者的角色;而且不知不觉,我已经和几条没有出处、未经注释的法律狭路相逢,对峙在一场危险的游戏。

让我挑几条译出,结束这篇鼓噪。请读者(笑一笑)也想一想,是什么样的一种(无疑是反兵家的)态度或立场,竟然把如此丰富多彩的“地方性”实践、主张、理想和智慧,一律用法律作了想象(方括号内为译者所加注)——

一、纽约市:禁止男子在本市马路上回头以“那种方式”(in thatway)注视女子。累犯此罪者上街,得强迫配戴马用障眼。

二、洛杉矶市:丈夫可以用皮带抽打太太,惟皮带不得宽于两;事先获太太准许者除外。

三、缅因州:警察不得逮捕死人。

四、奥克拉荷马州〔内陆州〕:严禁一周内任何一天在本州水域捕鲸。

五、俄亥俄州〔内陆州,距海较奥州稍近〕:禁止星期天在本州境内之江河湖泊捕鲸。

六、伊利诺州奥布朗市:结婚当天打猎或钓鱼时禁止性交。

七、明尼苏达州亚历山大市:禁止丈夫口存大蒜、洋葱或沙丁鱼味与太太作爱。

八、康涅狄克州:成年人之间禁止自愿地私下发生性行为。

九、内布拉斯加州海士丁市:旅馆必须为旅客提供白棉布睡衣。严禁男女(包括夫妇)赤身同床。

十、俄亥俄州牛津市:女子不得在男子画像前更衣。

十一、肯塔基州:严禁女性身着泳装出现于本州任何公路,除非她由至少两名警官陪同或除非她随身携带木棍一支。

〔“女性”(female)一词,实施后发现未及定义,遂增订如下:〕

本法典此项规定不适用于体重九十磅以下、二百磅以上之女性,亦不适用于马中女性者。

十二、肯塔基州阿希兰市:任何人不得故意收容或留宿任何名声不好、品行不端之女子或普通妓女,但妻子、母亲和姐妹除外。

十三、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禁止青蛙在夜晚十点以后鸣叫。

一九九五年四月于香港豫苑

《坛经》三题 第10篇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可是,还没人合得衣、钵,不得不传授卢慧能居士。唐朝以前众生的根机较深利,顿悟的人倒不多,这原因,如经云:“正法”时持戒坚固;“像法”时参禅坚固;“末法”时念佛坚固。所以达磨祖师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来东土(《碧岩录》),传播顿教,至唐灵祐禅师(77l~853年)时,相差二三百年,顿教才大兴,此后一华遂开五叶。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云:达磨祖师欲返天竺时,“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我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咐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528年)为东土禅宗的初祖;慧可(486~593年)为第二祖;僧璨(?~6)为第三祖;道信(580~651年)为第四祖;弘忍(602~675年)为第五祖;慧能(638~7)为第六祖。

嗣六祖的禅法有四十三人,主要是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盛行于世;一华开五叶,也出于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

南岳怀让禅师下江西道一禅师,道一下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怀海下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灵祐下袁州仰山慧寂禅师,灵祐与慧寂出世,共为开第一叶,称“沩仰宗”。

怀海下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希运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义玄出世为开第二叶,称“临济宗”。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下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希迁下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惟俨下潭州云岩昙晟禅师,昙晟下筠州洞山良价禅师,良价下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良价与本寂共为第三叶,称“曹洞宗”。

希迁下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道悟下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崇信下朗州德山宣鉴禅师,宣鉴下福州雪峰义存禅师,义存下韶州云门文偃禅师,文偃为第四叶,称“云门宗”。

义存下福州玄沙山师备禅师,师备下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桂琛下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文益为第五叶,称“法眼宗”。

渐顿二偈

神秀禅师(约606~706年),河南开封尉氏人,姓李,得法于五祖弘忍大师。

《坛经》云:“五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五祖说此事后。大众皆谓:我辈作偈,枉用心力何益?神秀现为教授师,祖位必是他继承,以后我辈就“依止”他。神秀以为我为教授师,若不呈偈,以何面子见大众?于是,“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忽,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明天和尚看见,倘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于呈偈时,“心中恍忽,遍身汗流。”由此可知,他那时妄想还未降伏;其偈意亦未忘身。

五祖明日见此偈,虽知神秀未见性,但恐众吵闹。故说此偈很好,令门人炷香礼敬;并告众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此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诘问童子,此偈从何来?童子将五祖拟传衣、法之事告之。惠能说:我在此踏碓八个月余,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惠能到了偈前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书已,大众惊异,皆谓“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五祖见大众惊异,恐人损害(惠能),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应无所住

慧能,也称惠能禅师(638~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因父亲被贬官,迁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二十四岁受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衣、法,成为第六代祖师;三十九岁在广州法性寺,从印宗法师祝发、智光律师受具戒;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云:“僧问:‘时时勤拂拭,为什么不得他衣钵?未审什么人合得?’师云:‘不入门者。’僧云:‘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师云:‘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师又云:‘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合得他衣钵,汝道,什么人合得?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什么语?’时有一僧,下九十六转语,并不契,末后一转,始惬师意。师云:‘阇黎何不早恁么道?’别有一僧密听,只不闻末后一转,遂请益其僧,僧不肯说,如是三年相从,终不为举。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去。’遂持刀白云:‘若不为某举,即杀上座去也。’其僧悚然云:‘阇黎且待,我为尔举。’乃云:‘直绕将来,亦无处着。’其僧礼谢。”

《坛经》云:“次日,五祖潜入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来?’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应无所住”与“直绕将来,亦无处着”的意思相同;“而生其心”,即见佛性。应无所住,若不生其心,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那就不会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了;更不能“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求解三题】相关文章:

并行求解07-13

联合求解08-11

约束求解08-22

参数方程求解07-10

求解微分方程05-19

8D问题求解法06-24

Excel规划求解07-27

常微分求解器08-12

最短路径求解09-03

遗传算法求解TSP08-19

上一篇:商标交易代理合同下一篇:自我介绍模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