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2024-09-21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精选11篇)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1篇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动画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图的.动画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如雨后眷笋般涌现出许多动画专业院校,动画从业人员迅速增长.我国虽然是一个动画大国,但产业基础薄弱与市场空间巨大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发展原创动画已经刺不容缓.我国动画产业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因此要正视当前的差距,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奉土作战优势,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一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又有国际影响;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画作品.

作 者:梅哲 MEI Zhe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动画教育   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2篇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更需要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律。相对于经济领域改革,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还比较缓慢。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摒除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政府应逐步放开文化管制,实行“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政府应少办文化,少管制多引导,让文化产业接受市场的支配,以使得文化产业经受市场的考验。文化产业类似于一般产业,只有在市场的环境下充分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淘汰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剔除经不住市场考验,让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产业不断获取发展空间不断发展壮大,否则在强有力政府的庇护下,我们的文化产业永远都是温室里的婴儿永远地长不大。

文化产业也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既传承着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对此既要逐步放开文化管制,又要加强引导,通过政策调整、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正常的车道上,既不能因为过多地管制限制其发展活力,也不能因为放任自流让其朝着娱乐至死的方向发展,当然也不能再次沦落成政治宣传的工具。总之,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的引导,又要逐步放开文化管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之前的自发逐渐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则也逐渐转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但是其在发挥市场机制中也存在一定弊端,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文化产业基地孵化以及集聚功能发挥,也必须要加强相应的规划以及调控引导,所以目前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研究和制定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2.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文化大国、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没有一批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我国应鼓励个文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引导企业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文化产业的营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为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丰富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一个“大企业提高行业标准,小企业百家争鸣”的产业主体,让小企业的发展有方向,在管理上、经营上能从大企业借鉴经验,让大企业的发展有活力,学习小企业的灵活性、高效,继而形成一个通过市场机制良性竞争、有分工、有合作的文化产业行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3篇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改版,发展与创新

都市报和晚报在编辑设计和经营模式上基本一致, 公众已经逐渐将都市报和晚报统称为都市类报纸。目前都市类报纸以广大城市居民为读者群, 城市读者覆盖面广和读者阅读关注率高对报纸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 被公众认可的具有传递信息、促进经济、服务社会、反映人民意愿、舆论监督等多种功能。

随着国内报纸业在市场冲击下的发展日益加速, 都市类报纸继续作为报纸业的先锋队, 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和转变。都市报纸已不再局限于它的传统范围, 头版格局拥有更加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还能够适应市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大胆创新, 改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

一、都市报纸的现状

当下, 对于都市报业经营方面的探讨是我国报纸业关注的焦点, 包括广告、发行、品牌、资金运营等方面, 都市报纸市场的经营概念在市场的带动下变化、发展着, 都市报纸的市场化与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都市报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的读者群体, 对于传统都市报纸的内容质量要求很高。对于都市报纸本身的内在思想, 大多数报纸业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都市类报纸的设计和经营理念依然不是很清楚, 如对报道的新闻内容负责, 还是有责任刊登一切新闻报道, 还是为了市场化刊登一切报道文刊?报纸报刊是走经济路线追求利润, 还是要保持报纸本身的尖端的报道特色?保持对社会有力的批判维护公正独有的风格, 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做普通经济报道?社会公众对报纸版面的鉴赏要求也越来越高, 都市报纸面临着市场定位、内容品质、市场竞争、经营发展战略、道路和方向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 都市报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 进行了多次改版设计, 造成了都市类报纸之间的内容雷同、版面相似, 文字设置、版面风格大同小异, 给读者带来审美和欣赏上的疲惫感。以四家报纸的现状为例 (表1) :

以上四家报纸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独家报纸, 如今在市场的冲击下, 面临着各种各样版面设计的问题, 不改变原有的版面设计就没有优势在市场中立足, 适应发展才有进步, 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都市类报纸传统的公众特色已不再有优势, 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革新。

二、都市报纸改版的因素

(一) 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发展, 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 基于当今危机四伏的报业局面, 我国都市报为了突出市场重围需要进行一系列摸索和研究。又因报业的经济效益源于公众的普遍认可, 都市报纸版面设计要迎合未来发展创新的趋势, 所以从理念上要更加重视受众本位, 从读者角度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个类型的报刊为谋求发展都在走经济路线, 都市类报纸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化角色也逐步深入,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报纸在不断更新设计版面及内容形式, 开办与众不同的办报模式等,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 读者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生活方式和世界观都在发生变化, 人们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读者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都市报纸是读者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读者不仅需要大量的资讯, 还要对报纸版面的设计有审美需求。另外, 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 社会结构也发生变迁, 读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读者的需求也表现出多种多样, 原有报纸版面以文字形式的设计已经单调、乏味, 一成不变的设计已经吸引不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这也说明读者对报纸的版面设计要求越来越深入。为了抢占更多读者的关注, 报纸要不断改革。作为市场化的报纸, 都市类报纸既要满足读者的个体化需求, 更要以公共利益为重点, 实现共同利益。

(三) 竞争媒体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网络的普及, 变化多样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递形式;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图像动画的出现都对报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今的都市报在版面的设计上采用新闻照片, 在艺术上表现丰富, 具有视觉效果强的特点。新闻照片生动形象, 因此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强, 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多数情况下, 读者在疲惫不堪时拿起报纸, 时尚简约的内容能够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给读者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 避免视觉疲劳。

(四) 排版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 传统的报纸印刷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排版的需求了, 现代化的电子排版、数据化排版及卫星传送技术等都为报纸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都市报纸版面设计发展

(一) 发展独特的创新版面

在各类的报纸报刊中, 为了确立都市报纸独有的特色, 报纸要突破传统的设计版面, 要发展特有的设计风格, 鲜明独特、新鲜活泼、耳目一新的办报风格, 丰富版面色彩, 提高整体美感, 头条的标题与大面积的新闻图片成为突显的视觉效果, 版面层次清晰, 脉络清楚分明, 醒目、大气、清新, 既要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又要顾全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报纸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策略, 它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是一个社会发展永久的话题, 不同地域的报纸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设计, 突出区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来吸引广大读者的眼光。

(二) 开创新颖多样的版面阅读内容

在追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 一份成功、有价值的报纸, 需要具备品质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报刊都以不同程度的扩版来增加知识信息的含量, 信息量要更宽广, 更加重视报纸的服务功能和信息的实效性, 要从基础的版式规模上打破传统的界限, 增添新颖的、别具一格的版面元素, 发挥文字所特有的力量。读者对人云亦云的文字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而表达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是受读者青睐的。从内容上, 报道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彩, 视野更加开阔;从形式上, 报纸的报道更加轻松活泼, 报道引领生活等, 迸发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 《南方日报》在60多年的版面内容设计中, 形成了以行政人员、商人和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读者群, 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 并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带动了全国省级党报改革的热潮, 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总之, 版面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力争刊登与众不同的内容, 体现时代发展特色。

(三) 创新版面风格与色调设计

报刊的设计遵照视觉角度设计, 从读者与阅读的内容进行版面的人性化设计, 在增加阅读的同时也能带来美感, 将色彩运用到版面上来。随着技术不断变革, 原有版面设计由单一色调向多色调方向发展, 从单纯的黑白色彩向多色彩方向发展, 追求色彩连续、立体感, 形成特有的色调风格。改变传统的单调设计, 极力追求感官上的简约、整洁, 内容上的清新、韵雅。例如, 图片已成为报纸版面上必不可缺少的设计组成部分, 它与文字相互映衬, 精美的设计还会成为版面的主角。图片不单纯指新闻照片, 还可以使用非新闻类照片、美术作品 (如漫画) 等。形成最佳视觉范围, 传递视觉效应, 形成审美视觉体验, 让读者在风格独特的版面中汲取知识带来的正能量。

(四) 开发多媒体网络设计版面

在多种媒体参与竞争的时代, 多媒体侵占了报刊的市场地位, 对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创。面临这样的形势, 都市报业可将多媒体中读者热衷的传媒元素注入报纸的版面设计中, 可模拟多媒体读者的阅读习惯, 将传统的编辑转换为网络数据。面对多媒体的竞争, 需要创新报纸版面设计。都市类报纸要想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关注, 尤其是新时代青年读者的喜欢, 版面设计就要顺应青年需求, 发挥多媒体的创意。

参考文献

[1]涂雨秋.从都市类报纸改版看近年我国报纸版面的发展与创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35-38.

[2]肖静华.都市报版式设计理念变革探索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1.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动画改编

《海洋之歌》是汤姆·摩尔执导的第二部动画电影,该片由爱尔兰制作,提名2015年奥斯卡动画长片。整部影片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画面风格都显得华美低调,充满了独特的爱尔兰气质。

1 《海洋之歌》从民族化到全球化的表现方式

《海洋之歌》将爱尔兰神话与世俗故事糅杂在一起进行交叉叙述,男孩本的母亲是海豹仙,在产下女儿西尔莎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本的父亲因失去妻子而变得郁郁寡欢,并同意让孩子们跟随他们的奶奶到了城市里过“更适合他们的生活”。兄妹俩因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开启了回乡之旅,故事的主线便围绕兄妹二人历经千险要回海岛展开。

1.1 故事的传统取材及现代改编

影片中奶奶所居住的工业化城市与他们的海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本和西尔莎不顾一些想要归乡的心情中仿佛能感受到创作者对于回归自然文化的原始渴望。这种情感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西方文明源于海洋,大海在这里便成为爱尔兰文化根基的象征,这种原始的力量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召唤与生命力。

归乡路上主人公们遇到了被猫头鹰封印的精灵们,并发现西尔莎是海豹女,穿上海豹仙的大衣唱歌可以对抗猫头鹰,解救被封印的精灵和痛苦。影片关于海豹仙的剧情设定来源于爱尔兰的神话故事,在剧情编排上将古老的神话故事与现代社会生活交叉叙述,唤起人们纯朴而真挚的情感,将传说故事作为脚本改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优秀的剧本是一部优秀影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拥有好的故事才能作为叙事表达的稳定根基,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故事所具备的原始性力量会放大其艺术性,使故事更具表现力。

1.2 风格的卓尔不群与质朴绚丽

商业电影纵横的时代,清一色3D效果的炫技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海洋之歌》的出现如一缕清风拂面而来。《海洋之歌》作为导演汤姆·摩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坚持传统手绘的二维动画风格。

影片的美术设计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整体风格主要以早期装饰画风格设计,能感受到浓郁的爱尔兰装饰艺术特征。创作者从当地民间美术、装饰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吸取养分,对于角色造型设计的简化和高度概括显得可爱而富有趣味性。场景的设定富有装饰趣味和民间艺术性,华丽精致的图案纹样把爱尔兰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的色彩指定也十分有趣,奶奶所居住城市、猫头鹰家里的色调主要为暗棕色,这与城市中间住着三个精灵的绿色小岛以及大海、海岛明艳丰富的色调截然不同,再一次体现出了作者对原始及自然的向往,与剧情表述如出一辙。

2 《海洋之歌》给当代国产动画的启示

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海洋之歌》将本土文化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好生动而不失民族风情,为当今国产动画从业人员带来了一些启迪。

2.1 国产动画民族题材的挖掘创新

关于传统题材的可选性,我国的悠久历史为当代人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纵观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早期的《大闹天空》《哪吒闹海》等优秀作品。可惜现如今我国动画在以传说故事为依据的改编方面,仍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素材应用较为死板,未能有效融入现代精神;二是题材改编较为单一,缺乏人文情感。

神话传说等题材以动画形式来表现,若想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它的魅力,就要求创作者付诸以更强大的表现力。首先,当今许多传统故事的改编多中规中矩,缺乏时代气息,而神话往往是要具有社会性质,能看得到鲜活的现实生活,故事编排若能借助神话传说来传达对现世的隐喻,在基础情节上更具说服力。反之,缺少社会性和时代特征的作品必定会丧失现实感。其次,题材改编较为单一的原因是部分传统题材动画在剧情和人物设定上较为模式化,简单的商业类型化人物配以惯用的好莱坞式剧情模式,套用传说故事和神话人物进行填充,看似传统故事的现代化设定,却是徒有其表,遗漏了原始的独特韵味。改编若能做好,往往能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唤醒故事背后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信仰和精神,这才是传统改编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或许《海洋之歌》正是做到了这些,才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2.2 当代国产动画艺术表现方式的应用拓展

《海洋之歌》的美术设计是从当地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风格中提炼再创造,整部影片的画面效果显得别具一格。关于影片的美术设计,在我国动画方面不能不提的是曾经被誉为“中国学派”的一些作品。“中国学派”在“创民族风格之路”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些艺术精湛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折纸动画,与我国传统美术(当然还有其他传统艺术,比如民族音乐)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是分不开的。[1]

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技术也在不断更迭,在学习他国优秀作品的过人之处时,我们本土动画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应做到不舍其本,守住民间艺术的味道,并集合剧本加以现代设计理念给予创新。若是能在动画的表现形式中找回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不忘观照当今社会的风貌,将其转化为视觉符号给予表现,我们仍能创作出不亚于“中国学派”的优秀作品。

3 结语

近年来,出现许多如《功夫熊猫》《木兰》等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外优秀动画作品,这对于国产动画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上的改编还是形式上的传承,要做的不仅是搬用表象,通过对更深层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唤起古老的文化情感,在不舍其本的基础上给予相适应的时代内涵,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识别性与艺术性共存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李三强.重读“中国学派”[J].电影艺术,2007(06):142-148.

[2]李萌.《海洋之歌》:海豹女的歌唱使命[N].文艺报,2015-04-17(008).

[3]李克曼.中国文化对于“过去”的态度[J].上海采风,2015(01):90-93.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5篇

摘要:中国管理哲学既包括管理他人,曼包括自我的管理。可见。这门学问强调对管理者人格的塑造。这是十分值得我国高校教育借鉴的。但遗憾的是,高校教育在此方面却是差强人意。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对人格的塑造。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模式应该是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关键词 中国管理哲学;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所谓的中国管理哲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它既包括对他人的管理,更包括管理者自我的塑造。日本管理学家廉田胜先指出:“企业成功与否,经营管理占80%的作用,尤其是管理思想、思维方式又是重中之重。”可见,管理者自身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参照中国管理哲学的这一准则,我们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但在叙述这些内容之前,我们必须从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说起。

一 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

西方定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中国定义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西方管理重法制,即以法制人。中国管理用道德,即以德服人。因而,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是鲜明的,即重视管理者的个人修养。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提出中国的“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和杂家。“九流”在加上属于文学范畴的小说家,合称为“十家”。中国管理哲学对这些流派的思想大多有所涉及。其原因在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凝聚了诸多“何以为人”的精华。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哲学极为重视人格的塑造和自我的完善。又由于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显然这一特点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借鉴的。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就培养大学生“如何作人”这点来讲却是差强人意。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胜于精神。这种表象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至于我国高等教育也会因此而“随波逐流”。就目前的状况看,高校课程设置已经出现“重经济实用”而轻“内在修养”的倾向。关于这一状况美学大师朱光潜早有洞察,他就曾指出:“教育必须以发展全人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群育五项应同时注重。就目前实际状况说,德育在一般学校等于具文,师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课,专图授受知识,对以做人的道理垒不讲究。”结合现在来说就是,高校教育过于重视应用学科的传授(如经济学、计算机、艺术设计等),而对人文学科(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却置若罔闻。

对于上述状况加以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有二。第一,在今日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更加看重经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更青睐选择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专业。第二,由于考生的此种需求,各个高校也相继迎合考生的“品味”,将经济,营销、管理等专业视为学校招生的王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生源。这一现状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个民办高校的招生简章列举经济、管理、财会、市场营销、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但通过我们的调查,似乎国内还没有一家民办高校开设哲学(或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我想这种情形的原因不证白明。由于哲学是经济实用性不强的专业(但哲学是一个生活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从这一学科中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为此遭到多方排斥。

其实,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专业对口的就业几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将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或是间接相关的工作。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大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专业无用武之地。然而,我们现在也不能否认,很多学科在大学中的学习效率要远低于社会。以市场营销为例,毋庸置疑,四年的大学生涯对本专业的帮助要远远低于四年的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专业感悟。所以,高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过于偏向(注意这里说的是不要过于偏向)专业本身的教学,而应付诸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也就是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切皆以传道为先。因为,个人自身修养的完善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高校学子毕业后,也许会放弃自己的专业(无论是专科、本科、硕士或是博士),但他们不会丢掉自身的作人原则。所以从持久性上看,对学生“如何作人”的培养益处也更为长久,甚至一生。鉴于此种情况,下面规划一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高校学生“如何作人”的培养比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有意义。但值得追问的是,应如何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中国管理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重再次为我们的困惑提供了答案。

众所周知,就培养作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如《道德经·第八章》说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改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最善的人就和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从万物索取,它善于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故而最接近于世界的本原——“道”。如其所言,人的行为就应和“水”一样,要善于择地,心胸开阔、沉静,而避免浮躁,为人真诚,说话恪守信用,处事要发挥所长,善于把握时机。再比如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都涵盖了同类语义。至于具体含义此处不赘。这些文化对高校人才性情的培养,价值观的确立、自身道德理念的完善都是大有益处的。正如孔子云:“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这也就意味着,孔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他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原因在于,礼乐(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人们完美的人格。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在大学生未来的就业中,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对他人的管理,更需要对自己的约束。“胜人者弱、胜己者强”原由此理。所以,加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人格魅力的提升,它可以作为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石。而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具体操作就是,即使高校不设有中国传统文化(或哲学)等专业,也应更多地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但要格外注意的是,这种课程的开设应尽量去除以考试为目的的意图(特别是闭卷考试),以此来避免学生对国学的抵触。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6篇

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就目前我国农业来看,也需要科技的支撑,也就是说农民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而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只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或者是文盲、半文盲,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这充分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既使在高科技领域,高科技人才也是少量的,而绝大多数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中专生,因此高科技领域也同样离不开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7篇

CHINESE FILM MARKET 中国电影市场

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董云志

世界上动画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其次是日本。虽然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通过动画电影大师手冢治虫、动画电影奇人宫崎骏等人的努力,使得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论是在动画电影产业的运作机制方面还是政策导向方面,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世界各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将中日两国动画电影产业进行比较,研究中日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差异,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以便国产动画电影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发展现状比较

日本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重视和开发由来已久,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首先,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有着成熟的漫画市场。目前,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规模已经超乎寻常,漫画作品几乎占了整个日本出版物的40%,读者不局限于儿童,而是有着一个很庞大的读者群体。

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势头迅速,特别是在动画电影产业总产值和拍摄动画片的时间上都突飞猛进的增长。据悉,到2010年底,我国动画电影企业已约有7000余家,动画产业基地40多个,动画片产量翻了几番,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喜欢的高质量动画片,如《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内许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校学生约50多万人。从上述情况看,我国俨然已迈进了

动画电影大国的门槛。但比较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作品缺乏创意、整体质量不高、动画电影人才断层严重、产品营销薄弱、知识产权意

识不强等,这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业发展趋势相比还不够成熟。

据查,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电影产品,日韩占69%,欧美占29%,内地和港台只占区区11%。《名侦探柯南》是日本的一部动画片,它在搜索引擎上可搜到600余万条的相关条目,中国经典动画片《西游记》的搜索结果却仅有

200多万条目。历时三年打造的2011 年上映的3D 动画电影《兔侠传奇》,由范伟、闫妮、濮存昕等阵容强大的明星团配音,其搜索结果也仅过百万条目大关。在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已位居日本国家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在世界上,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也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画电影帝国。与日本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的时长就显得较少,这与日本政府对于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明显,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日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并不缺乏绘画人才,每年为日、美加工动画,也出了不少名作。综合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状况和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适于动画电影发展的文化体系。当然,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的政府既要鼓励发展本土的动画电影产业,又要从邻国吸收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静心反思,潜心发展,才能逐步缩短差距,健康、快速地向动画电影大国迈进。

产业政策比较

2004年4月20日颁布的《关于发

展我国影视动画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国产动画片比例不能低于60%。随后,国家还启动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国产动画电影产业,政府的支持也带动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极大扩展了动画市场,创作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政策相对单一相比,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其动画电影产业的发达不仅有动画电影产品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政府的政策杠杆调节和完善的法规布局。

日本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其一,利用援助资金方式进行动画电影文化的扩展宣传。日本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文化无偿援助”资金对动画电影产品进行播放版权的购买,然后在海外实施免费播放行为,在一些国家熟悉和依赖这些动画电影产品后,将免费版权渐次提升为低价版权。其二,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战之后,日本尚处于动画电影模仿创新阶段,就已重视动画电影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今政府不仅规定动画电影产业中要有专门的知识产权财团法人,更重视动画片及衍生品的授权行为,从法规到具体实施对动画电影知识产权进行严密的保护。其三,成立专门部门,加强产业管理与支援。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厅下属的文化审议会,主要负责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国际交流与政策;另一个是动画电影产业研究会和传媒与内容产业局,给日本国内发展初期的动画电影企业提供发展交流平台,进行帮扶、引导、交流和增长。这样以来,政府职责分工明确的专门部门就形成了对动画电影产业的分类细化管理,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政策性的调控,使政策实施更加高效。其四,重视软实力战略。日本动画电影产业软实力的核心是对优质人才的重视,如将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师与大学动画电影教育相结合,形成名师名教的活跃局面;再如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别的动画电影节,著名的有“东京国际动画节”等,与动画电影商业行为紧密联合,在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综合培养动画电影产业的后继人才。无论在教

专题研究 26 CHINESE FILM MARKET 2012·第4期

中国电影市场育、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动画电影人才,重视动画电影产业中的软实力。其五,采用分级制度,加强市场规范。日本动画电影不仅仅是指向儿童的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更是全民总动员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在日本每个年龄层都有与之相适合的动画电影作品欣赏,都有相关的衍生品可进行消费,并细化动画电影类别的分级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动画电影市场。

由上述情况可知,我国在动画电影产业政策上的不完善还体现在“专门部门”、“分级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改善。

运营机制比较

动画电影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在发展动画电影产业时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运营机制方面,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在于其资本运营的环节都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原则,这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一生产方式不同。日本的动画电影运营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协作,这种方式提高了漫画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日本的漫画家一般都以工作室方式进行创作,每一个工作室里的工作人员在漫画家的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剧本文本和角色绘制,甚至形象的勾线、上色都是分工完成的。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致使其动画电影教育也是分类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在我国,动画电影产业整体落后,在教育方式中还是针对工作环节的教育培养,没有完善系统的分类专业,主要侧重于制作技术的培养,忽视动画电影产业在创作故事剧本、衍生品营销等其他环节的培养,这些原因也导致我国动画电影人才的结构单一,形成的动画电影产品缺乏创意,集中在模仿创作的程度。分工协作生产方式是提高动画电影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

(二分级制度不同。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有着庞大细致的分级市场体制,规范的分级制度。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受众,进行了类别和级别的细致划分。例如日本很多漫画杂志是面向18-25岁的青年,也包括从少年时代一直看漫画到30-40岁的读者,目前日本动漫产品受众的平均年龄为32岁,这极大的扩大了受众市场。反观我国,对

于动漫的认知还停留在认为动漫是低年龄层的消费艺术种类的层面,不仅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思路受限,而且相关部门在审批动画电影项目时,也往往出于这种保护低龄消费者成长健康的考虑,进行各种题材和创作的限制,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无法扩展和壮大。正如某动漫资深人士所言:“如果说宣传力度不够是外伤的话,观众定位不准则是致命的内伤。”2011年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漫节的中日联合出品的电影《藏獒多吉》,由于坚持“根据两国国情,达到双方认可”的折中原则,致使影片定位不准,从而重蹈国内票房失利的覆辙。此外,日本动画电影产业中与动画电影作品等同重要的是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国家也在各种政策举措上大力支持和保护作品和衍生品的出口,开拓国际营销市场。

对此,我国在动画电影运营机制的相关环节做得不够完善,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发展滞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使动画电影产业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应该在动画产品体系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合理,还需要增设动漫分级制度,立足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从各方面加强学习和调整。

结语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动画电影的生产大国,不论是题材、内容、受众、艺术性还是外在的机制方面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与之相比,国产动画电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成功,为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应当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国情,清醒认识,找到不

足,更好的发展我国动画电影艺术。

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会很好地利用中国丰富庞大的传统文化素材。如在选用中国传统题材时,可以加入再创作的成分,以原来的故事为基础,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对其进行改编,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注重动画电影艺术教化功用的同时,还要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紧跟时代步伐,尊重观众需求,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艺术。

其次,逐步引入动漫作品的分级制度。重视成年人的动画电影需求,克服低幼化倾向,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动画电影作品的取材范围,拓展动画电影市场,使动画电影产品和动画电影衍生品的附加值增大,并逐步完善动画电影产业链,创造我国的动画电影形象品牌,增强动画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此外,重视动画电影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不但要改变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当中注重理论和技法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实践性和多元化,避免“统一化”和“笼统化”,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

与动画电影帝国日本相比,我国动画电影大国的道路还任重道远。除了上述种种原因,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还需在题材选择、剧本编排、人物塑造、场景刻画、声优挑选、音乐制作、商业价值取向、动画电影品牌创造、动画电影产业链完善、受众定位,以及政府扶持和新媒体力量支持等诸方面付诸实际行动。只有把人力、物力全力投入到打造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品质中,立足本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民族动画的优点,突破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局限,提高品质,增强审美性和娱乐性,才能制作出更多内容高尚、品格优良、受众广泛的动画电影精品,从而实现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发展。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教学改革

0 引言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的论断已被世界公认。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职业教育主要办学模式为公、民办的高职高专教育。目前高职高专的各类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就业易的矛盾, 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现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状况作出分析, 并就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的现状

1.1 高职高专招生规模下降

《教育蓝皮书》指出, 近年来, 高校招生数并未有明显下降, 而是仍然保持平稳增长, 但高职招生规模下降。公民办高职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全部开始下滑。从不同省份来看, 2009-2011年, 全国有15个省市高职招生数保持了增长, 另外16个省市全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12年, 高职 (专科) 院校招生255.0万人, 比上年减少2.9万人 (1.1%) 。

1.2 高职高就业率居高

市场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 学历人才饱和、再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 已令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变得愈发困难,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新的特点。

有关数据表明,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 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紧接着是专科生, 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 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 (1) 。

2 就业率高, 招生规模却下降的原因

2.1 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

2.1.1 一技在手, 工作无忧

现如今, 由于学历人才饱和、再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 文凭也已不在是顺利走入职场的唯一筹码。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以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人才, 着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操作能力, 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毕业生与大学生相比, 高职高专学生属于动手型人才, 在学校接受了较好的职业技能培训, 虽然理论水平有所欠缺, 但实践机会多, 动手能力强, 这使得高职高专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高职高专学生手中有过硬的技能, 大大缩减了企业职业岗位培训时间, 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因此高职高专学生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 并赢得企业的好评。

2.1.2 定位准确, 脚踏实地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高考录取分数高的学校为普通本科, 分数低的学校为高职高专类院校。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考成绩方面略低于普通本科类学生, 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也会对自身有较为正确的定位。

高职高专学生愿意从最基层干起, 对工资的渴望度低, 对各方面的待遇要求也不高, 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这使得职高生近年来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与职高生相比, “眼高”是大学生找工作时的普遍心态。他们往往只追求那些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动手能力不强, 用人单位往往要再花费培训成本对他们加以培训。在求职的过程中, 部分大学生盲目地把证书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普遍认为,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证书的价值已经降低。企业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 不能不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 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的能力, 而这, 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相反高职高专类学生却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 脚踏实地地选择工作岗位。

2.2 高职高专学生招生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2.2.1 思想观念陈旧

虽然, 我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在完善中, 但大部分人还是无法从心理接受职业教育模式。从学生到家长, 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 搞管理, 搞科研, 不愿当工人的思想, 包括不想当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 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 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恐惧当工人的脏、苦、累;恐惧当工人就当不了官;恐惧没面子, 被人瞧不起;恐惧来得慢, 当个高级技术工人, 每月几干块, 无法迅速致富。

由此可见, 人们不仅恐惧当“蓝领”, 就是像技工、高级技工这样的“技术蓝领”也不被年轻人看好。结果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 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 “麻雀跟着燕子飞”, 导致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 瞄准的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 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至于最后上了职业学校的学生, 是无可奈何, 不得已而为之。

2.2.2 专科学历层次偏低, 继续深造的渠道不畅通

当下, 文凭至上的思想依然普遍地笼罩着企业的工作岗位聘任、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体系。绝大多数的家长与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认为专科学历层次偏低, 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空间不大, 晋升的希望也不高。高职高专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无深造和提高的空间, 显然限制了选择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

因此, 专科教育学历层次偏低, 继续深造的渠道不畅通, 是造成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规模下降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2.2.3 高职高专教育本身的缺陷

在我国, 有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高专类的院校是由中专或技校升格的高等职业学校, 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准确, 市场定位模糊, 学校师资欠缺, 教育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都没有把目标定位在技术工人, 高级技术工人上, 仍然停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水平, 遏制了受教育者自身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 高职高专教育本身的缺陷, 也是造成造成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规模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

3.1 改变观念, 打通高等职业本科及以上的教育通道

就整体而言, 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和设计能力的人才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才各有特长, 是两种类型的人才, 没有高低的区别。

根据现实社会需要, 在建设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同时, 设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 (本科、研究生) , 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 为职业类学生架起一座继续深造的桥梁。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也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出相应的调整, 要求改善我国高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机制, 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切入点”, 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这一举措为打通高等职业本科及以上的教育通道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3.2 传承“一技在手, 工作无忧”的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全称为职业技术教育, 可见, 在职业教育中, 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应成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 其技术不到位, 实际操作技能欠缺, 不适应产业界的需求。尤其是普通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的院校, 此类缺陷尤为明显。

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要坚持把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与素质、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确定培养目标,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进行统一规划。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努力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 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以“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平台,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传承“一技在手, 工作无忧”的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3 建立“产学结合”思想, 强化校企合作

进一步鼓励社会、行业和企业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 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 面向企业需要,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 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 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进行实践教学, 共建实习基地。聘请其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 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力争实现学生学习、毕业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1]刘晓.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刍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11) .

[2]李东君.构建终身职教体系探析[J].职业时空, 2014 (03) .

[3]吴雪萍.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07) .

[4]孙翠香, 刘艳艳.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J].职教论坛, 2014 (01) .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9篇

从实践角度看当代动画艺术的教育与学习

■刘洋

动画自1906年诞生至今,经历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神奇的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各地(特别是沿海等大中型城市)动漫热持续升温,许多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开设动画课程,各式各样的动漫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与此同时,近年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动画相关企业高声呼喊“动画人才匮乏”,难以找到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动画人才。另一方面,却又是大量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难成了困扰学生和高校的严峻问题。这已成为发展动画产业和高等动画教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当代动画艺术教育与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动画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不能给我国动画界提供高素质的动画人才,致使动画人才严重脱节,动画整体质量不高,创作队伍整体艺术修养欠缺。我国动画教育落后是制约我国动画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人才培养认识上的模糊。当代动画与传统动画差异日渐增大,它在创作手法上、所集合的艺术门类上所包含的高新技术上都多于传统动画。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动画教育模式的主要缺点就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宽与专的关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能力宽泛不实,深度不足,既不复合,也不精专。

(2)动画艺术与技术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由于我国动画产业尚处于低端加工型的不成熟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使有些人的认识走向极端,过分强调动画技术掌握而忽视艺术培养。这使学生重视掌握技术而美术基础薄弱。另由于许多高校存在上述投入不足和教师掌握现代动画技术不足的情况,又过于强调艺术基础培养,而忽视必要的技术训练。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这种情况,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这正是为什么动画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合要求的直接原因。

(3)动画教育与学习中缺乏实践所导致的后果。培养出的学生不熟悉实际制作流程,缺乏实际作品的制作经验。很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仍然不能独立的制作简单的实际作品。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还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较低,对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非常欠缺。

二、实践性教学成为当前动画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动画教育应充分考虑动画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考虑未来社会的适应性,针对市场需求,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原则,引导和推进动画教学的展开。动画创作尚没有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系统,制作理论系统的缺失导致了动画在学习时需要注重动画制作经验的积累,从积累的经验中去总结和提炼相关的创作理论。

(1)从教学设计上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拓宽社会急需知识层次的课程;从综合实践上加强应用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充分利用社会、市场、教师和设备资源,承接社会项目,将企业实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现象,将封闭性课堂教学转换为开放性教学。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综合《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规律》、《动画制作》课程中相通部分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三门课程整合为《动画创作》课程。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从捕捉动作关键姿势的速写入手转入角色设定、对角色动作节奏的控制、场景和声效的合成、后期特效编辑最终通过实训把握动画创作的全过程。

(2)动画流程与解决方案是紧紧围绕着产品的需求进行设计的。那么动画制作实践教学最好的方案也就是将生产项目引入到动画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完动画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项目的生产实践。实行校企合作,采取项目引入的方式推动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最为重要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以实训项目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见到学习效果,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出更为积极的持久的学习氛围。可以说项目教学是动画实践教学的合理有效方式之一。

(3)在课设置中重视实践教学,设置现场实习与毕业实习等课程,由此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上岗实践、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等,将教师的发展和实际工作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目标驱动完善动画教学坚持实践教学原则,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组织模式,将主题设计纳入成片创作,采取承接项目(任务)、教师“带片”教学、实施目标驱动完善动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的缺陷,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市场形成互求关系。

三、结语

进行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之间搭起了桥梁,在动画专业中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办学质量、整和社会资源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当代中国动画产业质量的保证和发展的前提。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10篇

——以《功夫熊猫2》为例

【作者】王培玉; 【导师】李慧

【作者基本信息】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2016,本科在读 【副题名】以功夫熊猫为例

【摘要】动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有着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者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与创造。在信息传播图像化、动态化的今天,动画艺术不仅有娱乐化的性质,也承担着传递创作者价值观念和情感的作用。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梦工厂,一直擅长将其他国家的文化作为载体,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同时保留普世价值,使其生产的电影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意蕴,从而达到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其突出代表便是近年来大热的《功夫熊猫》系列,好莱坞斥巨资打造这部糅合了中华哲学,民俗,美食等中国元素的动画长片取得了美国本土和海外市场的成功,也折射出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式解读”的认同。【关键词】传统文化,好莱坞动画,中国元素 【正文】

一.中国民俗符号的运用

中国因其历史悠久,因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爆竹就是鲜明代表之一。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火药和纸张,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在节日或喜庆日燃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制作《功夫熊猫》的好莱坞动画制作者显然对中国民俗进行过详细,认真的研究,他们在《功夫熊猫2》(以下简称“《功2》)中便围绕着爆竹,烟花这一线索,勾勒出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带有浓厚的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功2》讲述统治宫城门的孔雀夫妇发明了烟花为子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而他们的儿子沈却看到烟花的另外一面——带有杀伤力的一面,并由此踏上了邪恶的道路。孔雀夫妇狠心驱逐沈,沈怀恨在心,多年待父母死后,带着他的威力巨大的火炮卷土重来,妄图占领整个中国。好莱坞巧妙地借用了中国在节日燃放爆竹这一传统民俗,并加以大胆的想象,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故事核心的重要内容。其他的民俗还有开头讲述故事背景孔雀夫妇和沈的故事时运用的剪纸效果,以及故事进行到中间时阿宝借“狮子”来做掩护所反映了“舞狮”民俗,多种传统民俗符号的运用,为影片营造了浓浓的“中国氛围”。

二.中国艺术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片一开始,阿宝去瀑布下寻找师父时便运用了山水画的手法设计了师父打坐修炼的场所。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云雾缭绕,青松耸立,中国画讲究”留白“”渲染“等特点被好莱坞抓住,并悉心打造成为能够搬上荧幕的动画效果。其他的艺术文化还有音乐,在《功2》中出现的背景配乐有以悠扬笛声为主的开场音乐,还有在打斗场景时动感活泼的琵琶乐,以及在”舞狮“场景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鼓乐等。这些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为影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三.中国建筑文化的运用

同时,《功2》中出现的几种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仿照紫禁城的“城中城”形式构筑的“宫门城”,外围是结实的城墙,中间有广阔的庭院,登堂前更有层层台阶,细微之处皆体现中国建筑的特点。此外,位于宫门城中央的宝塔更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在片中,塔作为宫门城统治者的居所,其宏伟程度不亚于皇宫,外观上宏伟秀丽,飞檐琉璃瓦的装饰美轮美奂。在塔的内部,则是雕梁画柱,穹顶上装饰着壁画和明珠,富丽堂皇,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高贵的宫门城的繁荣昌盛。除外,宫门城的民居特点也值得一提,《功2》中的民居皆采用江南传统民居样式,马头墙是其重要建筑部分。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在古代,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别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味。

四.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阿宝陷入了关于自身身世的心魔之中,身心浮躁,限制了实力的发挥。最后是他参透了师父所教的“静心”思想,才获得非凡力量,战胜火炮与敌人。这里所谓的“静心“,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包括佛释道这些宗教领域所说的内心最大的空无,得道和涅槃的状态。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守静“的观点,老子认为:只有排除物质与世俗的干扰,坚守纯净宁静的心态,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真谛。而儒家经典《礼记·乐记》则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认为人天生就是无情无欲的,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欲,所以要制礼作乐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和引导,使之保持在”静“的状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与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后世儒道两家所一致,所一直推崇的重要原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功2》对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使影片从对中国文化模仿的”形似“到”神似“,提高了影片主题的精神内涵。

从民族文化看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第11篇

刘 晨

摘 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 中庸之道。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⑴。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⑵

㈠ 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① 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② 八卦起源说

八卦是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而它的来源则是巫史文化的盛行,对于巫史文化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将八卦中的符号与身边的抽象事物联系起来。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③ 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④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淮南子·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而仓颉,生活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证实存在。

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上。古人将文字的发明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中华文化绵长五千年,其博大精深非一两个人可以参透,在其孕育下的汉字同其一样具有神秘性,其产生源头众说纷纭,而传说时代则过于虚幻,可靠性较差。

二 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① 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如“

”。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且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还是先民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

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⑷ ② 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过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出土的文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

⑸商代辉煌的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这对于中国金石学,也对于探究汉字最初形体以及承载的意义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研究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这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质,如“鸟”的甲骨文写作“的形貌。

在商代,青铜进入初创时期,各种青铜制品开始出现。而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盛行,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戌”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

”变为“

”,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地域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象形的意味。这是文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⑹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

”。可以看出基本就是模仿了鸟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辉煌。向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

①⑺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

结束语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

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

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⑺、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简报下一篇:只差幸福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