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00

2024-08-24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00(精选17篇)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00 第1篇

每个孤独的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你可以在黑夜中看到它闪闪的发光,但是你永远都触碰不到它,也许,在黑夜中,你也不移地昂可以看得到它,因为你可能会被月亮的光芒吸引住了,你也可能被路上的灯光迷花了眼,你也可能在豪华的房间内流连中,忘了天上默默发光的星星。

看了《地球上的星星》(又名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心中的小星星)后,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可能你会一昧的要求你的孩子成为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你可能会一味的要求你的孩子成为老师口中被称赞的好孩子,你可能在想我自己的严厉是孩子学习上的动力,孩子会在未来感谢你的!

孩子会明白的,外面的竞争是很严厉,很残酷的。只要你不是最优秀的孩子,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你会在残酷的世界中失去活下去的能力的。

但是,你现在的一昧的要求,你会让孩子很痛苦的,你会让孩子失去自信的,你会让孩子背负着过多的压力的。

在剧中,Ishaan Awasthi (Darsheel Safary饰)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他不会默写单词,他的算术很烂,没有人知道其实在他眼里数字和字母是在跳动中的,他分不清B跟P,他会把字母和数字反过来写,是因为他根本不能。

而不是,父母老师眼里的那样的,并不是伊夏的态度问题,并不是他的调皮捣蛋的问题。

是他根本就不能,在被父母的叫骂声中,在老师的辱骂中,他不能跟不会是同一个概念,那他为什么要承认自己是不能呢 伊夏开始逃避,他用反抗来掩饰他的不能,来掩饰他的自卑。

即使伊夏不能阅读和听写,但是,伊夏有着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的才能——画画。他的世界里,即使不能读,不会听,他也有着很强的画,很丰富的想象,色彩是他的朋友,动物是他的朋友。

但是,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Ishaan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老师、同学和父母看到的是,他的缺陷,他的成绩差的没有人可以比他还差。没有人会看到他的才能,丰富的想象,超强的动手能力,美妙的色彩感知能力,没有人知道,或许,她们是知道的,但是,没有人会在意,画画和动手能力,不能再考试中为伊夏加哪怕那么一点的分,所以,她们忽略了。

当伊夏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老师们的侮辱,同学们的嘲笑,甚至伊夏还要必须应对额外的与父母分离的创伤。

那个曾经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见了。那个曾经笑容满面的孩子,不见了。那个留意美好事物的孩子,不见了。

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变得惶惶不得终日,他变得无比的自卑......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Ram Shankar Nikumbh(Aamir Khan饰,他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大家总知道吧)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夏。Nikumbh很快也发现了Ishaan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用时间、耐心和关怀,他最终帮助Ishaan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到最后,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Nikumbh。遇到了曾经是伊夏的Nikumbh,遇到了那个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师,从新从挫折中站起来了。

可是,那些没有遇到像Nikumbh的像伊夏那样的孩子,她们有事何其的不幸。

那个曾经被父母叫骂的伊夏里,那个曾经被老师辱骂的伊夏里,是不是有着你自己的影子在里面呢

那个曾经是好孩子,年年第一的孩子的弟弟的伊夏,是不是有着你自己的影子在里面呢

那个曾经背井离乡身处陌生的环境中的伊夏,是不是有你自己的影子在里面呢

那个曾经因为哥哥的比赛无法看到久别的父母的伊夏,是不是有你自己的影子在里面呢

我们在远离了,那个我们在埋怨教育的不公,埋怨父母的不公,埋怨老师的偏心的时候时,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已经成为了那时的父母,那时的老师了呢

从开始浪漫天真的童年,相继带来孤苦伶仃的生活、艰难的学习压力的私立学校,最后的释放出伊夏德思想,展示出惊人的才华。

这结局也是我们想看到的。影片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太多。

影片展示的主题在于Nikumbh(美术老师)在伊夏家与父母讨论的话题。最经典的一句“家长不是在抚养孩子,而是在训练一匹赛马”我觉的这句话可以让有心的家长深思上一段时间了。

是还孩子个童年,还是像赛马一样的训练。在这个社会上,一定要出人头地嘛,简简单单不好嘛!在这个社会上真挚的天真、浪漫,社会的演变抹杀了一切。

是什么,我想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的,看看这部片子吧!你们会收获很多的。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00 第2篇

发现

伊夏的“学习差”、“多动”、“贪玩”、“叛逆”、“捣蛋”、“好幻想”使我对这个大门牙、大眼睛的男孩心生厌弃。近的教育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的“臭毛病”因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疏于管教,母亲过于放纵和溺爱所致。在学校,像伊夏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贴上“学困生”或“行困生”的标签,大多会遭受像伊夏一样的嘲笑和冷落,而老师能做的似乎很有限。可是,当我看完影片后,我知道是“自以为是”欺骗了我,常规思维蒙蔽了我的双眼,致使我看不到伊夏的光,他其实是一颗坠落到地球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他需要的是被发现!伊夏拥有绘画天赋,且极富想象力:他绘制的翻页小书,生动地讲述着他和家人分离的故事;他的绘画作品用色大胆明丽,富有创造性;他能用小木棒和橡皮筋做出小船在小河里前行……可是,很长时间里,伊夏都被误解,被打击,他的星光在密不透风的压制和嘲笑中渐渐暗淡。伊夏开始自我封闭,他老是垂头丧气,显得很害怕,不说一句话,也不再画画了。所幸,小时候也曾患读写障碍的尼康老师注意到了伊夏,他能体会伊夏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能看到伊夏眼神里的呼救。当尼康老师找到校长说明伊夏的情况,并决心帮助他时,我钦佩这位老师的勇气。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尼康。于是,我自问:我是谁的尼康?那些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们,他们能幸运地遇到“尼康”吗?

唤醒

为了唤醒伊夏,尼康老师煞费苦心。他到伊夏家做家访,告诉伊夏的父母,他们的小儿子有读写障碍,需要被理解和帮助;他在上课的时候讲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迪士尼的故事,并告诉伊夏自己和他一样,帮助伊夏重拾自信;他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用绘画和手工的方式辅导伊夏认字写字,并毫不掩饰地把微笑和赞美给了伊夏;他组织全校绘画大赛,只为唤醒伊夏,让这颗被遗忘的星星绽放光彩。当伊夏走上领奖台看到尼康老师画的正是昂起头咧开嘴笑得灿烂的自己时,顿时热泪盈眶,扑进尼康的怀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瞬间,我的心被一种力量感动着,看到这里,我更加钦佩尼康。他用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呵护点点星光,用无限的耐心和智慧让一个智障孩子变成可以照亮自己和别人的金星!他是一个与光同行的人!我想,作为老师,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然而,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尼康告诉我要有“五个一”:一颗仁厚热忱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能够托举起生命的大手、一种敢于突破、勤思善学的精神。五个一缺一不可!相较于尼康的五个一,自己刚刚是幼儿级别,顿觉紧迫感骤增!

与光同行

影片里的一个情节令我如烙在心:伊夏的爸爸来到寄宿学校找到尼康老师,表明他和妻子很关心伊夏。尼康严肃地给他讲述了所罗门群岛关于伐树的故事。原住民要砍伐一棵树,并不用斧头砍伐,而是把这棵树团团围住,大声咒骂它,连续一个周,这颗树就会慢慢枯萎,然后倒地死去。听完这个故事,伊夏的爸爸露出惊愕、羞愧、恐惧的眼神。我也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不由得汗毛根根竖立。一棵大树在咒骂中枯萎死去,一个人呢?一个孩子是笨蛋?还是天才?往往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当我们骂孩子是笨蛋,他就真的越来越笨了;当我们夸奖孩子是天才,他就真的令世界惊艳了。天才是夸出来的,这应该成为教育艺术的法则!所以,告诫自己:管住嘴巴,不信口雌黄,不图一时口快。语言的力量超出想象,它可以催生出一朵花,也可以摧毁一颗心。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00 第3篇

关键词:叙事研究,成长,生命性,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 Awasthi的成长故事, 在反复观看和回味影片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镜头深描故事细节, 并着重从“成长与成绩”、“关注与惩罚”、“规范与自由”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叙事与分析, 进而揭示影片的深刻教育意蕴, 给予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重叙故事中的事

与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的“叙事”相比较,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基本特征, 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 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 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 是“实然”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则;二是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1]。按照对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的理解, 展开对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叙事研究, 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理清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及重叙有意义的教育情节, 深描镜头下的若干细节。

1.故事中的“人”

Ishaan Awasthi: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 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 但他有读写障碍的缺陷, 所以他善于用想象满足自己, 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Ram Shankar Nikumbh: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 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把握学生向往自由、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 大胆打破常规的教学规则, 用欢笑和乐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Maya Awasthi:Ishaan的母亲 , 勤劳、善良的女性 , 对孩子、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

Mr. Awasthi:Ishaan的父亲, 对孩子严格要求, 望子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代价。

Yohan Awasthi:Ishaan的兄长 , 学习刻苦 , 门门功课拔尖 , 是家长及老师的骄傲。

2.故事情节

镜头一:校长办公室里, Mr.Awasthi和夫人Maya Awasthi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Ishaan充满恐惧地愣在办公室书架旁边, 数学老师和英文老师愤怒且无奈地数落着Ishaan的“罪状”。

镜头二:Ishaan和邻居家孩子Ranjit发生冲突后, 气急之下踢坏了邻居家的盆栽。邻居找到家里和Mr. Awasthi理论, Ishaan躲在家门外面不敢进去 , 被Mr. Awasthi发现 , 大声呵斥到跟前, 边打边责骂。

镜头三:英文课堂上, 老师发现Ishaan在开小差, 愤怒地让他起来阅读, Ishaan读起来十分困难并告诉老师:“字母在跳舞 (The letters are dancing) ”,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 老师觉得他故意扰乱课堂愤怒至极, 将Ishaan赶出课堂并惩罚其站在教室门口直至下课。

镜头四:Ishaan到了寄宿学校, 入学第一天, 在宿舍里, 校长严肃地对Ishaan说:“在这所寄宿学校, 我们按照唯一规则生活, 那就是纪律。我们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

镜头五:Nikumbh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唯有Ishaan闷闷不乐, 并且什么也没有画, Nikumbh并没有责备他并试图与他交谈, Ishaan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探索Ishaan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 , Nikumbh到Ishaan家里访问 , 由此, 找到了Ishaan学习困难的原因, 同时惊奇地发现了Ishaan在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二、成长与成绩

成长, 乃是个体生命的成长, 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是精神生命的不断丰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的追求不是成绩的增长, 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 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一句话, 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3]。影片中Yohan Awasthi紧跟父亲Mr. Awasthi的步伐, 因而他与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拿第一, 而Ishaan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成人足够强健, 能负担得起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但是如Ishaan一样本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孩子们, 正在成长, 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梦想, 怎能担负起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 手指尚长短不一,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考试的奴隶, 在学习中丧失快乐, 错过生命健康成长的时机。

三、关爱与惩罚

关爱是一种感情的集中投入,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 更离不开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是以爱育爱, 以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平等沟通为前提, 而并非自上而下地提要求, 施加压力。关爱, 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 细节往往是问题根源所在, Maya Awasthi与Mr.Awasthi对Ishaan关爱或是表达方式不对, 或是未关注到细节, 当Nikumbh家访以后他们才半信半疑地相信自己一直关心、头疼的儿子出现学习障碍的根源在于儿子有读写障碍, 同样对儿子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与爱, 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是与儿子接触几次的老师发现的?老师关注Ishaan的细节表现, 从言行、表情、作业乃至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的一张画, 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的规律, 诊断其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写障碍, 更重要的是, 通过Ishaan的绘画作品, Nikumbh发现了Ishaan的艺术天赋及丰富的想象力。

当付出关爱未果时, 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惩罚唤起孩子的自觉。影片中, 当Ishaan与邻居家孩子发生冲突并踢坏邻居家的盆栽时, Mr.Awasthi惩罚Ishaan, 但结果只是让Ishaan不以为然,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 , 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委屈, 而不能让他自我反省。惩罚并不是治愈伤痛的良方, 更重要的是要用关爱唤起孩子的自觉, 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时而一个拥抱、一个亲吻, 以示自己的关心, 鼓励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找自己作为依靠, 只有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Nikumbh对关爱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他能找到Ishaan学习困难的根源, 并且走进Ishaan的世界, 和他沟通, 帮助他成长。

四、自由与纪律

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在于快乐, 快乐源于自由, 自由地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由地想象。在现实学校生活中, “纪律之网”和“规范体系”密布, 孩子没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时间, 没有自由表达感情的机会。在寄宿学校, 校长推崇纪律, 当Nikumbh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时, 遭到了其他老师的攻击与“教育”:“校长推崇纪律, 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去生存, 孩子必须竞争、成功、创造未来。学校的校训是‘遵守秩序, 服从纪律, 刻苦勤奋’, 这是成功的三个要素, 是完善教育的基石。”在Ishaan刚入学时就明白“在这所学校里 , 按照唯一的规则生活 , 那就是纪律 , 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寄宿学校的纪律并没有“制服”Ishaan, 真正把他从自闭中解救出来 , 并找回自己 , 找回自信的是Nikumbh。

成长具有生命性, 关爱是孕育生命并促进生命成长的主要养分, 自由的空间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成长的孩子正如小鸟, 他们向往自由, 向往广阔的蓝天。因而, 教育者和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时, 更多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关注成长的生命性。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 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4]。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

[2]胡凡华, 刘效莉.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 .

[3]秀慧.唤醒生命成长的自觉[J].江苏教育, 2005 (4) .

地球上的星星 第4篇

坐在校长办公室里,聽着各科老师带着嘲讽与斥责地列举着伊夏在学校里的“斑斑劣迹”,伊夏的父母又羞又恼。因为着校长的劝退,只好把儿子带回了家。爸爸始终无法接受,为什么大儿子一直都是成绩出众,名列前茅,伊夏却学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启智儿呢。妈妈尽管很心疼孩子,却也恨铁不成钢,只能眼睁睁看着丈夫把伊夏送到离家很远的一所寄宿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伊夏害怕、抗拒,反复央求爸爸妈妈,可是没用。爸爸还是没改变主意,小伊夏站在校门口,噙着泪水目送着爸妈还有哥哥开车径直回家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这里。新学校里,伊夏面对的情况并没有改变,还是每天都要上自己不喜欢的课,甚至这里的老师要求更加严格,开始伊夏很努力去学,可是一翻开书本,书上的字母就好像都跳起舞来,伊夏总是无法把字写好把音读对。“为什么不好好学?你是白痴吗?” “上课不要老走神!”“这里又错了,蠢货!”伊夏经常被打手心、罚站、罚跪,没人理解,同学嘲笑,家人也“抛弃”了他,渐渐地,伊夏变得郁郁寡欢,封闭自我,课业也不学了,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而就在伊夏都快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美术课老师尼克先生。嘿,这位老师特别有趣呢,第一次见面,吹着笛子扮成小丑就进来了,惹得孩子们开心大笑。“那是树吗?还是一个穿着斗篷的人?外面在下雨吗?还是天空不小心忘了关水龙头?……”尼克老师很轻松地带动起孩子们的活跃性,鼓励孩子们大胆发挥创意,可以天马行空,随心作画。很快,尼克发现了伊夏不同于其他孩子,伊夏一直不说话也不动笔。洞察力敏锐的尼克觉得伊夏的眼里充满着害怕与绝望,细心的他找到伊夏的同学询问,和其他老师交流,甚至不辞辛苦地跑到伊夏的家里了解情况。他发现其实伊夏并不是智力有问题,他只是先天性地对于“阅读”和“书写”有障碍,并且意外得知小伊夏很喜欢画画, 对色彩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尼克决心要帮助伊夏,所以先在课堂上告诉伊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名人们小时候同样有着阅读障碍,但后来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小时候跟伊夏有一样的境遇,但自己并没放弃而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帮伊夏重新树立起自信。在课余时间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从沙盘勾画、用颜料、橡皮泥写字,再到用电脑玩游戏来改变伊吓对字母的敏感性,逐步地教伊夏克服了障碍学会了阅读和书写。还因材施教,让他的绘画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并最终在全校的绘画比赛上赢得了冠军。在尼克的帮助下,伊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他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奖后的他哭着扑进了尼克的怀里,是的,他成功了,也是尼克成功了。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5篇

电影2个多小时,中午我自己睡了一觉,下午也让孩子睡了一个钟头,才让晚上有机会把那么长的电影看完。我的目标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所以也得投入点时间高质量的陪陪孩子。生命之花是说家庭,事业,健康等多个领域齐发展。我和女儿一起观看了好几部电影,以后有精彩的,还可以继续一起看。让电影成为我和她之间亲子关系的又一个桥梁。

剧情介绍

对于8岁的男孩伊翔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

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翔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翔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翔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观后感

伊翔非常幸运,遇到那么好的老师。伊翔开始是让人非常生气,一个问题男孩,被一个优秀的老师疗愈了。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遇到一位认可你的人非常重要。作为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不好的标签。人活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能自暴自弃。我们遇到对的人,认可自己的人何其重要。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需要团队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内心才会充满能量。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的杯子,如果你自己内心充满爱,有爱你才能给他人施加。如果你内心都是很匮乏的,那你也不会爱身边的一切。对整个生活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

父亲

影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淘气,就会打骂孩子,也不听任何解释。自己出差,说是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哭着说都是自己不好,希望爸爸别走。母亲告诉他父亲只是出差,周末还回来。孩子没有安全感。

当孩子留级,学校批评家长后,这个父亲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总感觉这个父亲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非常严厉。

当他大儿子打球失败时,也是一个劲的叹气。

当他说出关心时,其实他还不懂得关心。在寄宿学校,看着孩子阅读英语,自己流着泪,离开了。如果是我,我一定走上去抱抱自己的孩子。故事最后,这个父亲也悔悟了,被孩子和这个老师所打动,真正去关心自己的孩子。

母亲

贤妻良母型,一个早上为家人准备三次早饭,真不容易~为什么不一次做好了呢?面包就得烤3次。

孩子打架,想解释,母亲说别说了,去洗澡吧。

孩子作业不会做时,也没有真正发现孩子的问题。

孩子拼图很好时,也没有及时表扬他。

为了这个孩子,母亲操碎了心,流过很多泪。

一个眼里有光的孩子,经过学校,家庭的“洗礼”,最后变得两眼无光。父母其实也是有责任的~

老师

故事中很多老师对这个孩子都忍无可忍,大声责骂。

唯有尼克老师,是一个美术老师,他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改变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真正去关心,接纳这个孩子,为这个孩子默默付出。

我们不能指望生活中有很多尼克老师,好老师可遇不可求。作为家长,我想自己也成为一个尼克老师一样的人。无条件去爱孩子,去接纳孩子,去耐心,细心辅导孩子。

同学

很多同学都是嘲笑伊翔,只有一位同学是真正去关心伊翔。当讲解诗歌的意思,不符合课本的要求时,只有这个孩子说你翻译的挺好的。一个孩子,遇到好的同学,好的同桌是多么重要。

主人公

开始两眼发光,有爱好,有想法。喜欢小鱼,喜欢画画,喜欢魔方。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6篇

“他的自信心全被击垮了,他以不服从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他这是在与世界斗争。与其承认‘我不能’,不如说‘我不想。’”

——《地球上的星星》台词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偶尔也会出现像电影中小男孩伊桑一样的“问题学生”。实际上,这些孩子也很聪明,善良,感性,可爱,但是他们不适应传统的体制内教育,不接受传统的评价,因而产生厌学,逆反,冷漠,逃避的情绪。归根结底,这些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并不完全是品德原因,而是身体或者心理有问题,把生理有缺陷当做品德问题来教育,这样的结果只能把这些孩子一步步推入“问题学生”的行列。如今社会,“自闭症”、“多动症”等学生案例愈来愈多,对待这些孩子,我们要用专业的方法,来理解和关爱他们,不仅仅是从心理学角度,更是要从生理学甚至是医学方面,对他们进行治疗,引导以及纠正。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7篇

今天关注每一个细节,努力的思考有没有我曾经不被理解和不理解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任老师都是我们的父母,文中的父亲让人有种唯命是从的感觉,就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一样。第一次出现小主人公和别人打架时,他没有惧怕,而是英勇奋战,父亲因此很生气,说自己走了再也不回家了,小主人公非常伤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他的内心,父亲是家中不可缺少的,此时家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温暖。

逃课的小主人在买冰糕时,一直看着一对父子,孩子幸福的坐在父亲的肩上,自己的雪糕化了都掉在地上了,他的脸上仍旧露出了笑容,他是羡慕,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这样做过。

地球上的星星 第8篇

影片的主人公让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班上的小涵小朋友,一个有初步语言交往和书写障碍,却极富音乐与数学才能的孩子。记得刚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其他宝贝都依偎在家人身边,只有他,好奇地摸索着教室里的一切,摸摸小床,开开柜子,完全不理家人和老师的劝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从不主动与任何人进行语言交流,有时我经常主动找他聊天,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头也不抬地说:“你叫什么名字?”不管我问他什么,小涵就像台复读机一样,重复我的话。集体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坐好并与老师积极互动着,只见小涵半跪在小椅子上,东张西望,刚让他坐好,不一会转过身又背对过去了,有时还喜欢将小椅子故意放倒,再扶起来,如此反复。特别是到户外活动时,总看见他只要出了教室,就疯狂地晃动着自己的身体,满脸笑容,嘴里还嘀咕着什么。美术活动时,一开始我就纠正他不正确的拿笔姿势,现在是改过来了,可是依然在纸上乱画,一直停留在涂鸦阶段。综合种种情况,我很担心,小涵是个“特别”的孩子,有必要和他家长沟通。

但是贸然地向家长提起小涵的在园情况不太好,于是我向小涵妈妈了解他平时在家的情况。他妈妈很无奈地拉着我的手说,她也发现自己孩子有点“特别”,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没怎么带他,直接交给了年迈的奶奶。小涵从小就一个人玩,没有同伴,没有人愿意蹲下来与他交流,久而久之,他习惯了无语,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把自己锁在了一个人的世界里。进入幼儿园后,在集体活动中,父母意识到了孩子情况的严重性,这时才匆匆采取措施,可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帮助孩子需要耐心的引导和默契的家园配合。

于是我们和家长积极商量着对策。首先我们从现在的情况分析,小涵只是具有自闭症倾向,与人交往有障碍,但对外界事物是有反应的,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只要我们耐心引导,情况一定会好转的。态度上有坚定目标后,我们就要着手具体实施了。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老师要积极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与其交流。刚开始小涵总是重复我的话,每次我都立刻纠正他,父母在家也是这样,久而久之,他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了。平时因为不善表达,小涵与同伴偶尔会有肢体冲突,有一阵孩子们总告状说小涵抓人,已经有好几个孩子被伤了。无奈之下他妈妈剪短了他的指甲,并给他带上了小手套,但我百思不得其解,小涵应该不会主动攻击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平时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有些孩子对小涵说话很大声,或是无意碰到他,小涵感觉受到威胁,没有安全感,无助的他才会选择抓人来保护自己。了解了原因后,我特意在班上开展了一节关于如何解决同伴之间矛盾的活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人际交往经验不足,这时就需要我们成人正确地引导,多动口,不动手。孩子们说到做到,不再大声对别人说话,遇到问题会用语言沟通解决。即使小涵还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他能听懂他人的话,也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了,抓人风波总算过去了。

小涵的家长发现孩子对钢琴情有独钟,于是在家买了架钢琴,妈妈每天陪伴小涵练琴。小小人儿一到钢琴前就像换了一个人,不再如坐针毡,他能将刚学过的歌曲在钢琴上用简谱弹出来,让我们大家刮目相看!难得孩子有如此感兴趣的爱好,我们老师和家长决定一定要坚持下去,说不定极富音乐才能的小涵长大后会是一名钢琴家呢!

可爱的小涵就像是那颗陨落在地球上的星星,他自身极具耀眼的光芒,他需要重回广袤无垠的天空,在那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光彩,但他需要一位引导者,帮助他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也许是家长,也许是老师,也许是未知的任何人。面对这颗闪亮的星星,让我们携手共同托起它冉冉上升的希望!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9篇

因为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导致孩子在学校里被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让孩子产生厌学、学不会的结果!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但是从来没有用心去关注过是不是符合孩子本身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他的父亲,刚开始一出现问题就会去训斥甚至动手,如果能静下心来像尼康老师那样去跟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会少有很多弯路,心理也不会承受那么多痛苦!主人翁是众多问题孩子的代表,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也映射到体制教育是大众教育,不可能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如果身为家长的我们不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把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是不负责任的!

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是有问题的教育方法!要想改变,必须调整方法!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0篇

上课程论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非常具有意义的电影,叫做《地球上的星星》,之所以说它很有意义,我有以下体会。

电影的小主人公是九岁的伊桑,他上三年级,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看起来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让人喜欢。他有一个还算富有的家庭,爱他的父母,成绩很好的哥哥,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美好,但是故事好像都有戏剧性的转折,会让这些没害全部黯然失色或者全部变质。

其实伊桑的父母和大多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所以他们不停地为伊桑的生活和学习而忙碌。伊桑的母亲每天夙兴夜寐:一日三餐、伊桑的洗漱、以及其它凌乱的家务活。为了这个家,她甚至放弃了工作。所以,伊桑父亲的养家任务也十分沉重,每天闻鸡起舞。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伊桑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伊桑是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的男孩。或许是因为伊桑的哥哥学习太优秀,更或许是伊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IQ足够正常,不会生下一个像伊桑这样的孩子,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让伊桑“放光”:母亲每天亲自辅导,不停地更换学校,结果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从未经历“寻光”的过程,怎么可以让伊桑“放光”?

剧情的转变就在霍卡尔先生调走,新的年轻教师尼库巴的出现。也就是这颗小星星开始找到夜间的太阳,并依靠着他闪闪发光。

尼库巴老师的初次见面就给小孩子们不小的惊讶,未见其人先闻笛声。在欢快的笛声中,小丑装扮的老师哈哈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自由浪漫的天性释放了出来。第一节美术课上歌舞升平。这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似乎唤起了所有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和老师快乐的歌唱,舞蹈,当然,这一次还是没有能激发起小伊桑的欢乐。

人们都说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是一直遗憾,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福。聪明的老师知道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有一些与众不同。他很快也发现了伊桑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通过检查伊桑以前所有的作业,以及一些列的调查,他发现尹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可以说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可是通过他的观察尼库巴决定家访,发现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虽然尼库巴老师和伊桑的父亲讨论过伊桑的教育,谈论过他的才能,但是伊桑的父亲反复的说会画画有什么用啊?但是年轻的教师决定帮助伊桑。为了帮助伊桑自信的面对现实,尼库巴搜集可很多资料包括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尼库巴老师补充了一句。

“伊桑,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 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

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童年,我们都幻想过自己是天上那个最闪的星星,可是却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美丽的小星星,都在绽放这自己独特的光芒。然而伊桑最爱的却是各色颜料在水中缓缓融化的飘逸,他体会着浓墨重彩的美以各色姿态盛开在笔下的惊心动魄,他以自己幼拙却惊人的笔触与世界对话。

九岁的他不明白,也无法按照所有人似乎都默认的方式去生活,于是,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他思念的,是旧时光的安逸,好像那时候还能去水沟里抓小鱼,还能和哥哥一起聊天,还有妈妈帮他洗澡。

影片用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伊桑的情感转变,让观众沉浸在伊桑的世界里,与他同喜同悲。

有人认为,整部影片所讲的是教育带来的人性升华,然而我却感觉到它的深意不止如此。也许其中更让人感慨的是拯救和被拯救的幸福,伊桑与巴库尼老师,原本是两个陌生的灵魂,却在无意之中相遇,为彼此带来生命的温暖和慰藉,这样的感受,是纯粹的人性美,至诚至深。

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没有多一秒没有少一秒,不是在这地也不是在那地,恰巧就在那所学校,一个宽宏善良的老师遇见了那颗被人遗忘在角落的小星星,他就在那里,静静地闪耀着莹润的光芒。他羞于直视众人的眼睛,但是他的眼神却具有让人安心的力量,他微笑着,用他有力的大手牵引着小星星,让他停住脚步,享受人世间真正的阳光与欢乐。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与脆弱,许多时候我们不信任冰冷现实的外界,于是像是空谷之中一只独自盛放的白莲,静静等待有一个人来撷取,就像夜晚的星星等待已经到达地球另一面的太阳分享一些光亮,温暖自己的内心,那样自己也就会发光,发亮。

下面我用电影里面的一段话来结束。

瞧瞧他们 像早晨的初露 依偎在叶子的手掌上

从天堂掉下来的礼物 展开 悄悄的滑动 好似娇贵的珍珠 不忘微笑的闪烁着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像冬天里的阳光 使庭院充满着金黄色

他们将黑暗驱逐出 将温暖放入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1篇

影片讲述的是印度男孩伊翔因为被判断为智障被老师们讨厌,而他的哥哥却是个全校第一的优秀学生。谁都想不到,伊翔是一个有阅读和书写障碍,但是却有奇思妙想的。脑袋里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人,老师觉得他不正常,是个智障。他很喜欢美术,讨厌学习文化知识,大大的眼睛喜欢瞪着别人。在他的眼里,世界是彩色的,是可爱的,是会动的,他会观察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有一次他数学作业没写,卷子也没签字,后来他逃学了,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到马路上,晚上、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还说让哥哥帮他写请假条,哥哥不同意,可在他在三请求下,才答应了他。这件事还是被爸爸知道了,于是爸爸决定把他送到遥远的寄宿学校去上学,伊翔不答应,妈妈也不忍心,可为了他只得这样。分别那天,妈妈和哥哥都很伤心,一下也很难过。

伊翔的同桌叫拉强,一个残疾男孩,他愿意和伊翔来往,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让伊翔回答诗《观点》是什么意思,他回答了真正的意思,可是老师很生气,觉得他在胡说,老师又点了另一名同学米努帕泰起来回答,这回答才让老师认可,拉强安慰伊翔说其实他说的没

错,是活的,别人说的答案是死的。

上美术课时伊翔因为不专心被老师打板子。这里的情况让伊翔越来越害怕和讨厌学习,他一直都在想:我犯错了被爸爸送到这里,可我真的都在认真做,为什么老师们都那么讨厌我呢?后来换了一个美术老师上课,这个老师第一次来就给同学们带来惊喜,这位老师精彩的表演带动大家,这一节课,简直像在开party,可伊翔却坐在原位一动不动跟本没加入进来。。

如今的社会里,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每个小朋友的天赋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思想,所以都培养成一种成绩优异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我经常能看到许多家长因为小朋友的成绩差而严厉批评小朋友,这样一来,小朋友会丧失自信心,自己最亲最近的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他们更可能会自暴自弃。想想自己班里的同学,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时常会惹我生气,但是谁又知道那个整天在语文书上涂涂画画的同学以后不会是毕加索呢?谁又能知道那个拆了手表尝试自己拼装的同学会不会是爱因斯坦呢?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我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我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束缚,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关上实验学校

五年级七班

《地球上的星星》 第12篇

影片中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去表现伊桑的一系列古怪行为。他上课捣乱,父母被叫到学校,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他逃学,却让哥哥尤汗来写谎编的请假条,或许正是有了这些铺垫,我们才能感受到后面的精彩与感动,也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在一个原本就身心“不正常”的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老师陪伴左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差异的孩子来说,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教育模式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更高的台阶,别人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

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可喜的是伊桑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在他的开导下,伊桑渐渐变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甚至超越了老师,获得了画画比赛的冠军。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3篇

8岁的伊桑,上课精力不集中,做不好作业,考试成绩极差,还逃学。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们怎么处理的呢?惩罚,得到的结果是对抗,同时,对抗又在升级,逃学,反过来老师们更恼怒,满腹牢骚,避之不及,在这个反向对等过程前,很难判断最初老师们到底有没有意愿解决问题,影片没说此事,或许,有的人想过,但不知道怎么办,最后,也随大流,听之任之,又或许受时间精力所限,全班几十人,照顾不到每个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正常的,再说,他们也面临考核,要为上级给的指标努力,比如成绩,升学率等,这样看来就不能指望老师了,那家长呢?家长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因为,此处家长与孩子具有一致性,家长有到学校去和校方谈话,找关系努力争取转学,这就证明家长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但行动的结果不合人意,因为受能力所限,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而是简单认为原因在于孩子的态度,转学行动的结果注定也是失败。为何代课老师尼克将这个问题少年带上了学习成长的正轨呢?因为尼克不仅有帮助伊桑的意愿,而且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愿意,那是在看到受惩罚的伊桑已经放弃保护自己,拒绝与人交流后,才做出的决定,要帮助伊桑,有能力,面对问题,尼克没有做主观判断,而是收集信息,先问拉扬,然后,查看伊桑的作业本,最后,家访,从过去的事实中去找导致问题的因。问题明确了,在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按部就班采取行动,先说服校长不要给伊桑学习压力,然后,通过课上讲故事的方式鼓励伊桑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最后,耐心的从基础开始教读写、算术等。最后,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来看,解决问题仅有意愿还不行,还要加上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片带给我们的启发,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能用上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许多问

题都要我们去解决,仅靠意愿,喊口号是不行的,还得要有能力,尤其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要解决问题,就更需要能力做基础,要象尼克那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有输出信息的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等。当然,有能力,没有意愿,或意愿不足,也不能做好事情的,比如,出工不出力就是例证,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问题又来了,面对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就应如尼克那样,通过人、物事实收集问题相关的信息,来推导出结论,找到导致产生问题的因,并反过来与其它事实比对,确保判断准确无误,而不是做主观判断,认为当事人有异议,或奖惩不明等。

不仅解决问题,行事也是如此,有意愿,还得需能力。

能力这个词汇经察挂在我们的嘴上,能力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又怎么才能具备呢?已经说过了能力可细分为知识、技能、经验,要想拥有能力,就要获得相对应的知识,知识可来源于书本,他人的经验,也可来至自己的经验,技能得在运用知识的实践中获得,经验需积累,能力就是这三者的综合。可是,提高能力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我们的行为由大脑指挥,大脑却又不喜欢变化。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4篇

但越往下看越觉得感人,心灵又一次被震撼,灵魂又一次被洗礼。感慨颇多,也有几点思索: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或老师很少会把孩子的心灵感受当回事。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少关注孩子的需求。忽略了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规律。

孩子需要的应该是宽松的适合自身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人格得以健全,个性得以张扬,学识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的不光是学习文化知识,更多应该是心灵的成长历程的体验。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好多就是给孩子增加枷锁,要学生拼命的考出好成绩,考出高分数。学生整天的应付各种考试,疲于书本知识的获取,缺乏亲身体验的实践机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与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里,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5篇

这部影片让我有很多感触,首先,应该是感动,主人公伊桑的经历,美术老师尼库巴对学生的不放弃,父母对孩子的爱„„再次,就是反思,反思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韩愈的那篇《马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是生命中能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那对自己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伊桑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孩子,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伯乐——尼库巴老师。如果没有尼库巴,他可能就被应试教育埋没了,永远活在自卑与恐惧中。

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伊桑有读写障碍,可是家长和老师却从未发现,将他的差成绩归结为他的不努力,他的爸爸只好将他送进寄宿学校,他受尽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变得自卑和害怕。而这一切都因为尼库巴老师的到来而变得不一样,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并且还去了他家了解情况,我对尼库巴和伊桑爸爸的一段对话印象非常深。爸爸:“那我还能想什么?他会面对谁什么挑战?他该如何去竞争?我要养活他一辈子吗?”尼库巴:“归根到底,这是个残酷竞争的世界,每个人只想着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人人都想得高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伊桑爸爸的话反映了当今社会众多家长的想法,父母们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他们觉得社会竞争很激烈,没有好的成绩拿什么和别人比,于是从小就严格教育孩子,让他们按照大人的想法一步一步的走,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一步步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很难出像爱因斯坦、爱迪生那样伟大的人。而尼库巴却非常看重孩子的创造力,他觉得孩子的想法都是很独特的,当他看到伊桑画的画时,深深被他丰富的创造力吸引了,他觉得这个孩子如果不去拯救,就会毁于这个可怕的教育制度的。通过尼库巴的努力,伊桑终于找回自己的自信。

影片最后尼库巴将伊桑高举在天空中,这一幕深深感染了我,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应该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高高被举起,伴随着他们的,还有一个个伟大的梦想,它们应该被自由地放飞。

为了遗忘在地球上的星星 第16篇

看完影片,我想起了国学大师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忆师友》中所写的一件事:1919年,年仅26岁的钱穆主动担任了一所小学的校长。一天,路过一间教室,看到全班学生都到操场上玩去了,只有一生坐在教室里。他找来班长一问,才知道这孩子叫杨锡麟。因常犯校规,前任校长命令他,下课时间,只有在大小便时才准离开座位。钱校长特批让他去玩。不一会儿,一群学生围拥着杨锡麟来到校长室告状,说杨锡麟在操场旁的水沟里抓到一只青蛙,将它撕成两半。一个孩子还带来了“罪证”——一只血淋淋的青蛙 。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呢?如果是我,要是心情不好,可能会说:“你就这德性,让你出去玩,没想到你又犯事了。我看,你还是适合呆在教室里。再说,青蛙也是有生命的,你竟然也下得了手?”如果心情好些,我也许会这样处理:先让其他学生回去,然后让他坐下,再心平气和地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青蛙也是一条生命,它为庄稼捉害虫。你这种行为,等于帮助了几百只害虫,你知道错了吗?”当学生知错并表示会改时,再让他回去,事情也许就到此结束了。

钱穆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对押送的那些学生说:“杨锡麟,因久坐教室,你们所知道的,他可能不知道。今天你与他一起玩,看到这种情况要好言相劝,不要大惊小怪。他犯点小错误,就一起来告发。以后如果再这样,一定要罚你们,今天不罚杨锡麟。”那些兴高采烈的押解员们,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如果钱穆只做到这一步,那也不能称大师。他后来在让学生听句子默写的教学中,发现杨锡麟听觉挺好。一天放学后,他让杨锡麟留下来,他弹琴,杨锡麟随琴声唱和,后来琴声停了,他还能唱。钱穆发现他不但节奏准确,而且温雅有致。钱穆大加赞赏,让他次日在音乐课上露一手。第二天的音乐课上,钱穆问:“谁敢独唱?”别人都不敢举手,只有杨锡麟举手起立,独唱不息,令全班学生大为惊叹,掌声经久不绝。

捕杀青蛙事件后,学生不再告发他,但都不与他一起玩。音乐课上的表现,让轻视他的同学刮目相看。杨锡麟逐渐有了信心,判若两人。

学校要举行文娱活动,钱穆要求音乐老师单独辅导杨锡麟。结果表演时,他扮演一老渔翁登台演唱,琴声、歌声,满场悠扬悦耳,引得掌声雷动。

后来钱老说:“余近年在台北,常晤后宅镇人老友邹景衡。一日,忽语杨锡麟毕业后事。相隔垂六十年,当时后宅小学诸生,独杨锡麟一人尚在其同镇人口中得称道,真出余意料外也。”

以上影片与故事中的学生都是典型的“后进生”。如果不是碰到一位尽职而充满爱心的老师,也许他们的命运会截然不同。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老师会责怪,会埋怨;而有的老师会体谅,会关怀。老师态度、观念的不一样,教育的效果天差地别。影片中尼克曾对伊桑的爸爸说过这样一件事:索罗门群岛的居民想占用森林的一部分来耕地,但他们不把树砍掉,只是聚集在树的附近,对着树大声辱骂,不用几天时间,树就干枯了。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过的一则报道: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并发表了实验结果《来自水的讯息》一书,证明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出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都带有讯息的能量。

尼克的话和这则报道,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树和水尚且能感受到讯息的能量,何况我们面对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美国作家海姆·G·吉诺特在当老师时曾说:“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为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能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

而我,作为一位班主任,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一位六岁孩子的爸爸,对照影片与故事,觉得自己像是伊桑的爸爸,看到孩子发脾气、惹祸,就会不分青红皂白高高举起手掌。我还像伊桑以前的老师,我的眼里只有成绩。面对后进生试卷上那刺眼的分数,常气得咬牙切齿。而唯独没有想到,他们在学校里的感受——他们有什么困难吗?他们感到快乐吗?尼克老师和钱穆高超的育人技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急功近利,照出了我的浅薄,照出我该努力的方向。

两位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学校存在,后进生就不可避免。面对这些发展有困难的孩子,不该体罚,不该歧视,不该放弃;而要充满热情地,满怀期待地关爱他们。要利用有效的方法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对生命的信心。

影片中有首插曲这样唱道:瞧瞧他们,像早晨的初露,依偎在叶子的手掌上,从天堂掉下来的礼物。拧动,展开,悄悄地滑动,好似娇贵的珍珠,不忘微笑地闪烁着。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让我们用一颗诚挚、宽容、关爱的心,拥抱这些被遗忘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吧,让他们也能找到星星的快乐。

(作者单位:杭州市明德小学 浙江杭州 310015)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17篇

人无完人,孩子的成长也必然会遇到障碍,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关爱,而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表面上的叛逆表现,而不是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

我作为小家伙的家庭老师本该扮演的这样的桥梁,却愚蠢地扮演了另一位教条主义者。英语上,我要求她背会所有的课文;语文上,我要求她把所有的错题抄正,并强迫每周抄写好词好句;数学上,我要求所有错题都重做抄正;行为上,我要求她每天回家就做计划(适宜自己的,我甚至规定了每样计划的时间(经过长期统计))而且我亲自监督或者父母监督。这些看似有效的措施从未奏效过。小家伙的口头禅是“我忘了”、“我永远不会”、“我不要”,尽管我不只一次和她沟通过父母的辛苦,要她懂事。

看影片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她的问题:不爱学习、不懂体会父母老师、遇到困难就不愿意努力等等,既态度问题。一般的程序:她因为完不成我的任务被罚,然后开始哭闹,父亲开始揍他,母亲开始和父亲争论,然后一起揍她,她哭的更凶,然后再揍(当然是我离开以后才这么干),表面上我不让父母揍孩子,但是结果却是我造成的。

电影教会我:第一步不是惩罚,而是研究孩子的错误模式并找到错误节点。和影片里头的伊桑不一样的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才是她最大的困扰,一旦注意力难以集中就影响记忆力、推理能力,作业、考试便无法按时按质量完成!就算勉强盯着她完成了,过两天我不在她又恢复原状,这本不是她的错。而是我的疏忽和束缚的错!第二步不是剥夺她的所谓没用的业余时间,而是帮她在其它方面首先建立信心(尤其是她的爱好方面),帮她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信心和梦想才会把坚持当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持续并劳逸结合地做下去。第三步不是强迫她去得高分,人无完人,她总会走出自己的路。

上一篇:苦难作文700字下一篇:十六岁,我多了一份勇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