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2024-06-19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精选7篇)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第1篇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考查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往往综合设题,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1.“分析概括”题

题型设置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如:

(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 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梳理事件因果、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面各项分述了与王戎有关的四件事:裴楷之赞、阮籍之交、母忧之孝、刘毅之识。考生应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入手,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C项归纳的意思偏离了文意。原文意思是,王戎表面不拘礼法,内心却非常痛苦不堪,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答案】C

2.分析鉴赏题

一般为选非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概括,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及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般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如:

(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

【答案】D

3.简答题

湖南卷主要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括文章段落或篇章的大意、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如:

(20湖南卷)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解析】本题的设题试图以主观题的命题形式为突破口,强化阅读文言文在语段乃至全篇内容上有所把握,进而有所归纳和概括。这道题是这样表述的: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如果据文意仅回答“若辩其辞”,就缺失了行为主体“墨子”,完整的回答要对应“楚人鬻珠”这样的主谓短语。

【答案】指墨子“若辩其辞”。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第2篇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DD《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佐僚”而不是“牟州罪人”。选项显然是将前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导致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又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原文有这样几句“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从这几句话来看,封曹彰为任城王的是文帝曹丕,而不是曹操,因为“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后面几句承前省略“文帝曹丕”这一主语。

再如2004年江苏卷第14题D项:“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勋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勋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并不就是指蔡京。

此外,像2004年浙江卷第14题D项把辛冬家破人亡理解成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2005年广东卷12题C项的把东平王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理解成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诸如此类,都属于弄错对象,误解文意。

六、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除了上面的几种错误类型之外,有些选项的错误还表现在对文章内部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理解不清,导致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错误。

例如2005年辽宁卷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和这一选项表述相关的句子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意思是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士人,他一律提拔重用,这里的“素知识者”不是一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是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人,这里误把古代“知识”当成今天的“知识”理解了。

2006年江苏卷10题C组:“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跟在几个人后面”表述不当。原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其实“从”字的这一用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鸿门宴》里我们已经接触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此外,像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项把“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含有批评之意的“放达”理解为称赞之意,2006年四川卷第10题把“以礼邀请樊英授业”的“礼请”理解成征聘他出来做官,如此等等,都属于望文生义。

七、主次不分,轻重适当

例如2005年浙江试题第14题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因为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产生。

2005年北京春招卷二第10题B项:“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这里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2005年湖北试题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表述不当。文章借李超和胖和尚比武这一曲折离奇的故事,重在阐明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这一道理。

【技法解密】

一、归纳概括的步骤及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规律概括 第3篇

一、明确阅读重点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文言文传记的几个阅读重点, 以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捕捉到有效信息, 并对题目进行明确的判断。“被传人物”是需要学生明确的第一个信息, 也是学生判断后面问题内容是否“被传人物”所为的关键;“个性特征”是第二个关键点, 也是后边事例的中心所在;“事件片段”是第三个关键点, 也是阅读的难点, 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个事例是表现人物的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的?以提高阅读、思考的效率;“卒因、影响”是第四个关键点。

这种明确阅读重点的阅读指导, 有利于学生快速提炼文章的中心、节省宝贵的考场时间;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围绕考点思考问题, 提高思维效率, 以便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大效果, 这也是考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训。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 为学生传授一种能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人物传记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在事例上, 要指导学生能快速找到每件事例的标志性词语。比如, 去年高考文言文中的“绍兴十八年”、“孝宗初”、“淳熙二年”、“时”、“出知”、“八年”都是表明关于肖燧一段经历的开始, 也就是一个事例。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古汉语通过心译转变为现代汉语, 明确文中的话哪些是主人公所言, 哪些是别人所言;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每个事例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为阅读后解决题目打好基础。

阅读方法的指导, 有利于学生快速明确文章的层次、转换, 并能在读的同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并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为后边思考问题提供明确的指向, 提高解题效率。

浅探文言文阅读之内容概括与分析 第4篇

一、 考纲解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将其归类于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C级。本考点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层面,细化为三个方面:(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内容概括与分析”今后仍是高考热点之一。自2014年首次将该主观题型引入高考试卷开始,江苏《考试说明》一直将归纳内容要点作为考点,所以“内容概括与分析”仍应该加以关注,考生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切不可大意。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必须对所考查的文言文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点考查内容要点的筛选、分析和归纳。从考查题型来看,都是以主观题为主。赋值4分。

【学法导航】

了解该题型的常见命题角度:(1)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2)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3)某个论点及其论据;(4)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一、 审明题意,确定范围

(一) 找准区域,画明出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问题] 文中说“见公之作,知公之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韦使君之“志”。

[解析]

1. 根据题意,发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源自第四段,可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区域)

2. 从第四段可画出各答案要点出处:“因俗以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画明出处)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顺应民俗而教化百姓、铲除恶徒保护良民、除却贪污而提倡廉洁(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使百姓富饶。

(二) 联系全文,概括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樂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问题]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

1. 审明题意可知,文中人物的特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考生只需要找出人物某一方面即治学方面的特点即可。

2. 通读全文,发现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并未集中在某一区域,需要联系全文,从而找明出处: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1段)

“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第2段)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第2段)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二、 审透题目,答准所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问题]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解析]

1. 该题是表面上要大家思考:为什么尹师鲁、石曼卿要竭力推荐李挺之?

2. 透过题表,抓住隐含信息,实际上是让考生分析李挺之这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的特点。因此,思维转换一下,该题实际就是在问:在尹师鲁、石曼卿眼中,李挺之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 如此一来,就可以化繁为简,答准所问,从文中第四节找准所要归纳的要点的出处:“安于卑位”“人罕能知之”“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其才又达世务”“且不张”。

[参考答案]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扬);人罕能知之。

三、 迁移运用,准确作答

除了常考的角度——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外,平时训练还需兼顾其他出题角度——某个论点及其论据和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问题] 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扬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1. 审清题意后发现,该题是从论述类文章的角度来出题的。

2. 理解了题意,就需要迁移运用论述类相关知识来答题。

3. 分析所举事例的特点,可以看出是从正反对比的角度举例的。

4. 根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可以从文中画出所要证明的观点的出处并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分析和概括题错答解析 第5篇

(2004·江苏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 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 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 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错答列举

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错误率很高。如有因忽视“转运使檄勣从军”,认为“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错而误选A的。

错因分析

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分析概括作者对叙述的某一事件或说明的某一道理的看法(注意是指对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为降低难度,选项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涉及较少,侧重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复述,检测同学们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要求同学们阅读过程中必须严谨。将选项说法与选项相关的原文内容进行细心的比对后,寻求异同,作出判断。

不少同学缺少寻找原文出处的耐心和比对的细心,造成判断失误而失分。

该题主要错在对文言常用词汇“或”的理解上。

正确答案 D(人物错位,文中“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句中“或”为“有人”意,并非蔡京)。

例题分析

江苏卷的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均为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题一般涉及以下内容:(1) 事件细节的表述; (2) 整个事件的概括; (3)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 某个论点的依据;(6) 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

常见的设误方法有:

1. 时间、地点、官职等错位(顺序颠倒)

例如:(2007·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解析 选项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在前,“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在后。

2. 偷换对象,造成人物张冠李戴

例如: (2011·江苏卷)第7题“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解析 选项采用人物错位的方法设误。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3. 错、漏译实词,造成文意理解错误

例如: (2006·江苏卷)第10题“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解析 实词错译设误。“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有误,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中的“从”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跟从”“带着”。

矫正方案

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不需要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设置的错误点也极细,常常是在大体正确文意的长长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或某一小段(点)上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只要认真阅读,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的基础上,将选择肢切段,在原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联系前后文细心比较,留心关键词理解是否正确,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解题要点:

(1) 注意时间、地点、官职等与人物所为的对应关系;

(2) 特别要注意主语省略句和被动句,把准陈述对象;

(3) 关注相应句子中每一个实词,多义词辨准义项;

(4) 人物性格品质分析恰如其分,注意文中有无相应表述等。

(5) 中心、主旨分析和人物评价,关注议论性句子;

(6) 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现场练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①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②,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第一题答案: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③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选自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有删节)

【注】 戾契:①不循正常管道。②阿衡、太师:皆为古时官名,殷时伊尹曾任阿衡,即后世的宰相。③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适心怀奇志,恃才傲物,不肯走常人科举仕进的老路,想走一条立业成名的捷径,但苦于地位低微,无法靠自己达到目的,不得已结交权贵,希图得到引荐。

B. 王适虽是奇人,但奇中有正,节度使卢从史气焰嚣张,看不起遵守法度的文士,主动结交王适,但王适认为他太过狂妄,断然拒绝与他共事。

C. 王适为人处世也很奇特,十分狂傲,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为吏,两次发怒离去,以致发狂跳入江中淹死了。

D. 文章写落拓不羁的王适“骗婚”的一段文字描写得极富生活情趣,王适娶妻与侯高嫁女,奇人荟萃,奇事交叠,互相烘托,奇趣横生。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设题类型;解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63-01

阅读文章是我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在试卷中所占比例1/5,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做好阅读是获得高考英语高分的关键。然而,许多学生总觉得阅读理解文章读不懂,时间不够用,正确率不高。 因此,为了帮助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效率,本文针对英语阅读理解的设题类型,给出相应的解答策略。

一、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深层理解程度以及在速读中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一般针对某一语段获某一语篇的主旨,标题或目的设题,它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较好地运用概括、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对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或总结。

Ⅰ.设题形式:

1.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Ⅱ.解答策略

1.文章标题类

标题是段落中心思想最精炼的表达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句,把各个段落的主题句联系起来着眼于全文结构安排,了解文章的重心,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往往会利用生活常识编造干扰选项,把文中的细节当主旨,编造超出文章范围的标题或不能涵盖文章中心意义的标题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主旨大意类

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要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要十分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的主题句多放在文章开头,有时也可能在结尾,而还有些文章甚至没有明显的主题句,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主题。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或提供的线索来概括主旨大意。

二、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约占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总量的一半甚至更多。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主旨大意理解的深度及对细节领会的准确程度,对文中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的辨认和理解程度。细节理解题时针对文中某个细节,某句话或某部分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正确答案的依据一定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因此,一定要注意看懂文章和题干。

Ⅰ.设题形式: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correc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Ⅱ.解答策略

在解答细节理解题时,我们既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并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和联想。要根据所提问题,确定所需查找细节事实的范围,然后对其进行转换、加工、直至确定最佳答案。干扰项也是以文章中的某个细节设题,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把它当成正确选项。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既要求学生透过文章表面文字信息推测文章隐含意思,又要求学生对作者的态度,意图及文字细节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力求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固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Ⅰ.命题方式:

1. 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

2.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Ⅱ.解题策略:

做题时,学生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首先,要善于抓住某一段话中的关键信息,即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去分析,推理,判断,利用逆向思维或正面推理,从而判断这句话隐含的深层含义。

四、词意推测题

词意推测题不但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的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学生应学会根据构词、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同义、反义、及上下文线索等推测词意。

Ⅰ.命题方式:

1. The underlined word"..."in the second (third...) paragraph refers to (means)....

2. By saying "..."in the first (second...) paragraph, the author means that...

在阅读中,影响理解准确度的原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譬如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水平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的排除非语言障碍,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注意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自信,养成大量阅读和长时间阅读的信心和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高效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名校名师名卷》(2013).

[2]《金太阳系列丛书之必考题型突破》(2013).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 第7篇

一、精读全文,审清题干。

阅读一篇文言文时,首先要用心精读全文,并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如2014年湖北高考文言文《吴德基传》中第四段“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就是全文关键句,全文正是围绕他“爱民”的特点来展开的。

然后,迅速浏览“分析概括”题的四个选项,如果做完其他题再浏览“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是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解答文言实词、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要趁热打铁,审清题干要求,从后往前做题。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凡考查“分析概括题”的均为选出“不正确”项,这就为我们理解原文提供了更多正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

二、明确区域,细心比照。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往往只在某一小点上,我们应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四个选项内容所在区域,然后仔细比对细节,看看细节中是否存在诸如①故意曲解、②无中生有、③归纳不完整、④事件的前后倒置、⑤强加因果、⑥人物的张冠李戴、⑦任意拔高或贬低等下面以前三种错误重点说明常见的错误。在比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联系全文,或关注前后部分,以免遗漏重要信息,造成误判。

下面仅以前三种错误类型举例说明。

①故意曲解。此种错误为故意曲解或模糊原文中的表意,以干扰同学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例2014年湖北高考卷中《吴德基传》的C项,原文是“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意思是“倘使路上牛死了,谁来代偿秋税呢”,谈的是“赔偿的责任问题”,究竟是牛主人赔偿呢,还是运牛的人赔偿呢,但一定有人来赔偿,而不是C选项中所说的“会没人代为赔偿” ,所以答案为C。 C项所犯错误为未联系前后文内容,故意曲解原文。

②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没有的内容,出题者将其列为干扰项,这需要我们认真细读文章方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中的《廉希宪事略》,原文是“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意思是“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帝进言,皇帝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原文并没有说“让他们得到重用”,故D选项犯的是无中生有的错误。

③归纳不完整。如2013年湖北高考试题《家有名士》,原文“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中的“略”是“几乎”的意思,这句话理解为“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都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而紧接着下一句就是“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意思是“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所以A项“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这一题错在没有联系后文,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

诸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强加因果、人物的张冠李戴、任意拔高或贬低等常见错误,也是这类题型经常考到的错误类型。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智伯之亡也

宋·司马光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智襄子:即智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但族人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却很不仁厚。

B. 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他,但智瑶不听。

C. 智瑶向韩康子和魏桓子要地,一开始,他们都不愿意,但最终他们都听从了家臣的建议,交给智瑶土地以麻痹智瑶。

D.韩康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赵襄子、魏桓子二人,夜里,他们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最终他们大败智家军,杀死智瑶。

D (精读全文,审清题干,在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明确ABCD四个选项所对应的区域,细心比照,在比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BC选项分别对应的是文章第一、二、三段中的内容,均与原文相符,而D项,原文中为“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D项将人物张冠李戴,犯了错误类型中⑥人物的张冠李戴的错误。因此选D)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设题类型】相关文章: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04-21

文言句式类型范文06-08

文言文阅读训练08-17

文言文阅读论文05-19

诗歌文言文阅读09-04

推敲文言文阅读09-05

初中阅读水平文言文06-02

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07-08

文言文阅读论文提纲08-25

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05-19

上一篇:证照管理办法下一篇:等比数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