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

2024-05-28

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精选12篇)

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 第1篇

康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内容充实、目标明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课开始,康老师用问题导入“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摄影师是谁?”“为什么是小摄影师,摄影师不是大人吗?”教师再进行引导:“为什么让小男孩拍照呢?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康老师通过让孩子对课题产生质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孩子们的问题意识。

在品读课文时,老师分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在新授课前,复习了生字词。既检查了孩子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为孩子进一步品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后,老师通过填空的方式(本文主要讲了一名少先队员想给高尔基拍照。可是小男孩忘带胶卷了,结果没照成。但是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老师提炼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学生填空来补充完整,帮助孩子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有助于孩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第三个环节当新授课完成后,康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就此课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拓展延伸,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课后续写故事,说说小男孩会不会再回来,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老师就做得很好,她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这些是我认为老师成功的地方。

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 第2篇

下午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高尔基想:风雨这么大,小男孩有没有安全到家呢?想到这儿,他不禁眉头紧锁。

这时候,小男孩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下午的暴风雨来得太突然,那道利剑似的闪电劈开天空,直直地击中了小男孩坐的电车。电车坏了,小男孩只好在暴雨中飞奔回家,他像一片小小的树叶被暴风雨吹来吹去。回到家时,他浑身不停地淌水,像刚刚游了泳回来一样。

吃了药的小男孩迷迷糊糊中还惦记着拍照片的事,忽然,他拼命爬起来,大喊:“我要去拍照。”妈妈拦住了他。

第二天一早,高尔基就起来等男孩了。小男孩挣扎着从床上爬了下了,跌跌撞撞地出了家门。他来到高尔基的住处,对秘书说:“我是昨天来拍照的小男孩,请让我进来吧。”秘书就领着小男孩进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向他禀告:“先生,小男孩来了。”高尔基一见,吓了一跳。原来,发着烧的小男孩满脸通红,嘴唇却毫无血色,说起话来十分沙哑。

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拿着书,侧着脸微笑。他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后,他查看了下发现照片糊了,原来他那不稳相机。小男孩十分沮丧,高尔基安慰道:“没关系,可以重来。”小男孩又举起相机“咔嚓咔嚓”试了好多次,总算拍好了。最后,高尔基还让秘书给他和小男孩合影留念,小男孩开心极了。

过了几天,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合影被贴到了墙报上,同学们见了,都十分羡慕。

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 第3篇

一、“语料性”内容:在课文内容的“表面”

“语料”即语言材料。当代语文教学语料积累的任务包括字词的认知和积累, 词语组合和搭配方式及其规律的认知, 还包括典型句式表达规律的认知和优美句子的积累。对于处在学习和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 语料的积累有着更加迫切的需要。

言语是语言运用的结果, 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语言材料存在于每一篇文章的表面, 它看得见摸得着。但这并不等于说, 每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所有语言材料都需要、也适合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 找出课文中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并明确他们分别要学习到什么程度。那么, 我们究竟要怎样从课文语言的综合体中, 选择、确定这个阶段的学生所应当学习的语料呢?

1. 尊重教材, 直接沿用。

这最适用于目前小学教材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和有关优美语句的记诵积累。和目前教材中其他的教学内容相比, 生字的编排最有规律, 教学目标和内容也最为明确, 我们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生字教学的内容。而且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 由于教材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大多数也教得比较到位。只不过教学中, 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识字方法的授予与运用。

2. 梳理教材, 区别运用。

目前教材中词语组合方式和词语搭配方式、典型句式和优美句子的学习与积累的教学内容, 就开始出现渐次的模糊性。教材编排的这种特点, 需要我们对整册教材, 甚至更大范围地梳理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 然后看看所确定的词、句教学内容与整套教材中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而后确定对它的教学处理方式———或是把它作为新学习的教学内容, 或是把它作为巩固性的教学内容;或是只让学生记住, 或是还要进行组词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教学。

3. 发展教材, 创造使用。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在人文思想大盛的背景下编撰的, 这就造成了它的人文思想过剩, 语文含量不足的弊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教材中的导学系统总是指向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教育的内容多, 指向读写知识、方法的内容少。有时, 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 明确地感觉到课文中非常明显地存在着这个阶段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语文知识点, 但是, 在课后的“练习思考”中却见不到相应的教学提示或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态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司马光》的教学内容可以确定为: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通过课文中描写花园里的景物的句子, 学习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结构的句式; (3) 通过课文中写孩子掉进大缸后其他孩子慌张的句子, 学习“有的……有的……”的句式; (4) 通过学习司马光砸缸用了几个连续的动作的句子, 认识动词的准确使用。 (5) 通过整篇课文的理解, 学习司马光爱动脑筋的品质。

很显然, 在这些教学内容中, 生字新词的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沿用;“有的……有的……”的句式, 在下一课中也要教学, 是这个单元需要学习的, 它是教师对教材语文知识点整体梳理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结构的句式”是一个典型的句式, “某些动词的准确使用”属于词语搭配的教学, 都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但是, 这些在教材的导学体系中几乎没有提到, 而是教师发展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结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语料性内容的教学, 强调熟读成诵的积累, 应该和整篇课文其他内容的教学紧密结合, 必须和下面将要谈到的“语识性内容”甚至“语能性内容”的教学融为一体。

二、“语识性”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后面”

“语识”指语文知识, “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 。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 我们有过不少的误会与争议。其实, 无知便无能, 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与支撑。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合乎规范的语言表达。近年, 李海林教授提出:语文教学要少教“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主要教对语文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指导性和有实质性作用的“怎么做”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而在教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又要通过教材或教师的外显知识, 来引领、促进学生缄默性知识的获得与发展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 。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 语文知识教学不能以概念解说的形式来传授, 必须靠在教师富有语文知识教学意识的引导下, 经过一篇篇文章的阅读, 从读写实践中经过体验而获得。这样,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一篇篇课文的最终目的就不是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是获取蕴含在课文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的程序与策略, 获得蕴含在课文内容另一面的表达的方法与方式。这些“知识”暗含于教师引导下的阅读过程中, 明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阅读过程的反思或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反思中, 即它们都存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后面”。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成为语文知识的获得过程呢?

1. 关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体系。

虽然目前的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的编排还不完善, 但是, 只要我们用“语文”的目光去解读教材, 特别是认真解读教材中的导学体系———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 仍然可以找到其中的语文知识。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一般体现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 到了中高年级, 就体现在单元导语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中———只是其中的某些语文知识不能够直接运用, 需要我们加以改造而已。明确每个单元每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点, 就能梳理出整个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

2. 把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具体化。

目前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 体现得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不够明确指教材编者大多没有指出每一篇课文要着重体现的语文知识点;不够具体指已经体现出来的语文知识点, 尤其是单元导语中的知识点也大多是笼统的或范围比较大的。这给一线教师落实语文知识点的教学造成比较大的困难。为了使语文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 把那些笼统的、蒙的语文知识点具体化、明朗化。例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读中的语文知识点非常笼统:“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 但是,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近似写人的文章, 都表现了人物美好的内心和情感, 据此, 我们就可以把本单元的语文知识点具体化为“抓住 (通过)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会 (体现) 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读 (写) 方法”。而具体到教学中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确定在“外貌、语言和动作”中, 哪一方面是重点, 这就更需要花力气去理解以及确定怎样理解。

3. 用具体的语文知识指导阅读活动。

主要做法有: (1) 引导学生用语文知识阅读课文。如, 课文《尊严》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年轻人与其他的逃难者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阅读体会, 看看你从中体会到年轻人怎样的内心品质。” (2) 围绕方法的运用交流阅读的结果。重点交流学生通过对年轻人动作、语言的阅读所体会到的内心品质, 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对文章读写的重要作用。 (3) 反思阅读的过程, 明确语文知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之后整理、概括出相应的语文知识。

“语识性”内容能够存在课文内容“后面”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意识, 把语文知识体现在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伊始, 布置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渗透, 在学生读后交流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加以凸显, 在阅读理解、体验后交流中进行概括、整理与强化。

三、“语能性”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外面”

“语能”即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相应的练习中, 它的教学内容就在学生学习了那篇使他们获得语文知识的课文的“外面”。这里的“外面”含义有二。一是指学生学习这一篇课文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在下一篇甚至以后的课文学习中得到运用,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这些供练习的材料, 虽然是教材内容之内的, 但是, 对于学生获得“那种语文知识”的“那篇课文”来说却处在外面。二是对整个教材来说, 最有利于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阅读材料与活动场所, 就在而且主要也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外面。这样的场所与材料, 必须通过拓展延伸来获得。这些拓展延伸即指语文的读写活动。目前阅读性的拓展延伸, 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内容题材延伸型, 即拓展纯粹是课文内容和题材的延续。它是通过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而后作用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好处的, 只是对学生读写策略的运用是间接的, 对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是缓慢的, 当然也是综合的。

第二种是经典作品拓展型, 就是经典性课文教学后让学生阅读原文或全文。经典性的课文, 被王荣生教授界定为“定篇”, 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 而在于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 它们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也是通过文化、文学素养的提高来进行的。

第三种是课文体裁拓展型, 即在学生学习了某一体裁的课文后, 教师找出同类体裁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因为同一体裁的文章在读写方法上往往有许多相近之处, 所以也就比较有利于学生对课内获得的语文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 当然也就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四种是语文知识迁移型, 即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促进学生迁移和运用从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对文章选择的标准是它与所要迁移的语文知识之间有多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阅读要求也要从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角度来设计。这种拓展阅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是立竿见影的, 最应该成为学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之后的“语能性”教学内容, 其缺点是容易机械呆板。

这几种拓展延伸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各有作用, 我们要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迁移训练的需要灵活运用。一般说来, 在刚刚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型的阅读, 而后便可以慢慢放开, 向其他的课外阅读文章过渡, 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 第4篇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时间的词语,练习概括每部分内容,然后连缀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表时间的三个词语画下来。思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此时,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个词语并说出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冬天,列宁养病时,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发现灰雀又飞回来了。”

二、提炼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如教《渔夫的故事》一课,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指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迅速找到了关键句子:“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鼓励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随即说出“捞到胆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5自然段,学生顺势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如教《草船借箭》中,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师:这些人物中,你觉得哪几个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请你用1~2句话概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觉得周瑜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人物。生:主要人物当然有诸葛亮了。师:有谁愿意将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说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且与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着急造箭,而是让鲁肃为他准备了二十多条船只、每条船只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船只的两边插满草把子。三天后,诸葛亮和鲁肃带着这些船只直奔曹营,拼命擂鼓,由于雾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诸葛亮终于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设计 第5篇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续写课文《小摄影师》(三年级) 第6篇

—— 周子航(三.六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小男孩在电车上想:给高尔基照相,多么好的机会啊!我却白白浪费了。想着想着,电车到了。他飞奔向家跑去。一进门,他到处找交卷,找了茶几上,找了写字桌上,找了床头柜上,还找了书柜旁边,都没找到。最后,他终于在沙发底下找到了交卷。他飞快跳上电车原路返回。到了高尔基工作的地方,看见高尔基的工作间还亮着灯,他想:高尔基工作那么辛苦,我应不应该去打扰高尔基工作呢?就在这时,秘书正好从房间里出来,看见小男孩在徘徊,问:“你是不是今天上午那个小男孩吗?” “是的。”小男孩回答道。秘书又说:“高尔基已经等你很久了,跟我来吧!”小孩二话不说跟着秘书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里。高尔基听见门口有声音,于是,高尔基扭头一看,是今天上午那个小男孩。高尔基说:“过来孩子,赶快照相吧!”小男孩拿着照相机,把交卷放进照相机里面,高尔基又坐在沙发上拿了张报纸看。小男孩按了一下快门“咔嚓”一声,照片出来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小摄影师作文 第7篇

★ 小摄影师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作文:《小摄影师》续写

★ 小学三年级作文:续写《小摄影师》

★ 小摄影师 教案教学设计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摄影师课文的内容 第8篇

用现代艺术心理学观点看和谐, 则可以理解为刺激元素间的有序性。和谐可以调整各种艺术刺激信号, 使之变得强弱有节, 前后有序, 从而使人易于接受。和谐美, 正与弗洛伊德《文明和它的不满》中所说“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相符合。

摄影的和谐美, 是一种含蕴非常丰富的形式美感, 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也有各种不同的艺术韵味, 但是, 毫无例外, 它们都正是来源于摄影家对差异和差异之中包含的统一的认识、理解和表现。尽管和谐美是基本属于形式上的, 但摄影家对被摄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被摄物之间的差异、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方式都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充分了解被摄体的质的差异, 才可能理清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 如形、色、光、硬度等等。观察与体验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而观察的艺术, 首先就在体验被摄体质的差异, 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懂得这一艺术真谛, 总是喜爱追求光线的形式感, 这种盲目的追求多数最终归于失败。摄影虽然借助于光, 但光只能依赖于物的反射才能成为摄影造型的有效元素。有经验的摄影者在充分把握了被摄体各部分质和量的差异之后, 应当确立最终的两个极端,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事物就会显现出某种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就是“和谐”的线索。摄影创作的奥妙, 就在于挑选强烈而又不至趋于两极的差异个体, 巧妙地表现它们的潜在同一性和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某种规定性。一旦找到这些特殊个体又找到它们特殊的组织方式, 和谐美也就自然诞生了。此时, 光线、色彩、形体都会成为和谐这一主题曲的音符和旋律。至于作品的和谐美, 究竟是更倾向东方式的化异为同, 因而格调宁静、幽远、恬淡、高雅, 还是更倾向西方式的差异为主, 个性鲜明, 因而格调强烈、突出、鲜明、有力, 则完全视作品的追求而定了。

摄影的和谐美, 从层次上分, 包括内容的和谐, 形式的和谐, 以及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

内容的和谐, 是指被摄体之间在本质上的内在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能够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即照片场面。缺少内容的和谐, 照片就难以成为一个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一个稍有经验的摄影师, 在拍摄集体合影时, 都不会忘记提醒被摄的人们, 要向照相机镜头上方注视。不论被摄的人们相互多么不同, 但只要他们的视线都指向一个方向, 也就有了某种张西望, 各行其事, “合影”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带有情节性的照片, 被摄者则必须以某种形式与情节发生联系。这种共同的联系也同样会带来某种和谐。法国摄影家布勒松是抓拍情节性场面的大师。他的名作《揭发告密者》画面上人物众多, 有揭发活动的主持者, 有主要的揭发者即那位妇女, 也有愤怒的人群。照片中人物表情各异, 但都集中专注于揭发控诉这一事件内。这种专注, 就构成了使内容达到和谐的基本氛围。当然, 内容的和谐决不意味着内容的完全同一, 《揭发告密者》中揭发者和被揭发者正处于对立地位, 但这种对立、冲突, 并不妨碍整体的和谐。即使那些处于次要地位的旁观者, 我们也可以从他们怒火中烧的表情中体会到他们遭受法西斯分子以及告密者迫害的悲愤。尽管他们受迫害的原因也许不在“这一个”告密者, 但他们的关注, 正好反映了整个法西斯侵略给人们带来的普遍的苦难。在这里, 照片中被摄体的和谐, 变成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 指内容与形式的配合是自然匹配的。在艺术理论中, 形式要与内容相适应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 但是在艺术实践中, 形式并非永远被动地被“决定”。在摄影上, 内容选择形式, 形式也同样选择内容。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摄影形式, 如果被不适宜的内容占据, 遭到破坏的往往首先是摄影形式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 摄影是一种手段优先、形式在前的艺术, 照相机、感光材料、冲洗加工技术规范都是先于题材内容已固定的, 一旦遇到不相宜的题材, 就会发生形式与内容不和谐的问题。这时照片就会失去和谐美。例如, 远摄镜头固然好, 可是遇到需要展开纵深的对象, 远摄镜头所固有的压缩空间、缩小景深功能就会由优势变成障碍。被摄体得不到充分表现, 远摄的形式美感也被破坏了。摄影的题材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摄影的形式、手法也是极为丰富的。一个有造诣的摄影家不仅要学会选择拍摄对象, 更要学会选择表现形式、拍摄手法, 从而使照片达到完美和谐的境地。这种选择不仅要注重摄影技术的可能和限制, 更要注重被摄体特征与拍摄手法, 画面形式之间的匹配。拍摄少女, 常常选用高调、柔光, 就是因为高调的明净、柔光的温馨正好与少女的清纯温柔和谐一致。拍摄风烛残年的老人, 常选用低调或粗颗粒, 也是因为低调的沉闷、粗颗粒的生硬, 正好与老人凄苦、悲怆的心情相一致。

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的策略探究 第9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为语文课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材料、凭借,所以,不应把课文仅仅当作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更不能把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例子”功能。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处,合理呈现课文内容,优化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心理同化,还原课文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认知欲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课文内容难以直接反映学生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先对课文内容进行“心理同化”,找到教师与课文内容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汇点,获取个人真切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融会的点,架设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桥梁。如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就易于达到恰当。如人教版第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感慨时光的匆匆,感情非常充沛。可是小学生理解却觉得抽象,课堂教学耗时费力。笔者在教这课时,注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阅读文本,同学们习惯于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习惯于向作者索取。我们能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每人拿出一支笔来,写出一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格言、警句来,向作者倾诉你的心声。”这一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启发,话匣也就被打开。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把这些心里话一吐为快,课堂教学就能化难为易,绽放异彩。

二﹑设置问题,组织课文内容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模式。教师要潜心设计复杂,真实,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有效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紧紧围绕一个易被学生疏忽的“笑”字,于无疑处求疑,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妙处,使学生个性飞扬,演绎展现出课堂的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在阅读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但只有1处有提示语,提示是什么?

生1:是个“笑”字。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诸葛亮这时在“笑”谁?他为什么会“笑”?

生2:他在笑周瑜,笑周瑜妒忌自己的聪明才干,笑周瑜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落空。

生3:诸葛亮在笑曹操,笑曹操生性多疑,胆小如鼠,这是一种鄙视的笑、嘲讽的笑。

生4:诸葛亮在笑鲁肃,笑他忠心为人、仁慈宽厚,这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师:同学们,这是诸葛亮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诸葛亮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这就是典型的探究性阅读范例。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潜心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感悟到“笑”中隐藏的众多信息和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三﹑联系生活,活化课文内容

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课文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感悟才能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呈现,从而达到“在体验中学”“在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生1:我们不当惊弓之鸟!

生2:心理素质不好,还要自己吓自己。

……

生3: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不能慌张,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救的办法。

师:很好,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异样的激烈。因为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且存在智力差异,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必定也不同,并且带着个人色彩。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相互学习借鉴,欣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四﹑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课文内容复杂,各部分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于一个体系中,是一张网上的一个点。因此,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善于把握纵向、横向的联系,巧妙构思,别具匠心,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这样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才能与前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是较长的一篇文章,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金明东老师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5﹢2=?”导入,很巧妙地引出课文的内容。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5”指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2”指西蒙的两个孤儿,“﹢”指抱养。“5﹢2在语文里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又引领回到“5﹢2=?”的算式上,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课文小读者的主要内容 第10篇

课文小读者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课文小读者的原文,我们看看吧!

课文小读者的主要内容

小读者

我读着像春花船的一封封读者来信,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丝丝的。作为一个少年读物的编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听到少年读者对刊物的赞美啦!

忽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我开门一看,顿时愣住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年纪不过八九岁。

“你找谁?”我诧异地问。

小姑娘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稿件,说:“您是编辑叔叔吗?”我点点头。“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面有两个字错了。”

“是吗?”我将信将疑。

“是的,我查过华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第9行,‘蓝天’的‘蓝’,应该是‘蓝色’的‘蓝’字,这里写成‘兰花’的‘兰’字;还有,70页第3行,把‘包公’写成了‘包么’,嘻嘻,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

我仔细核对了一下原文,果然是我们错了,顿时,脸上火辣辣的。

小姑娘见我不说话,脸上显出不安的神情,小声地问我:“叔叔,我提得对吗?”

“对,对!谢谢!”我望着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儿上学?”

小姑娘回答:“我叫李真真,在春风小学上三年级。”

从春风小学到我们编辑部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我说:“你就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

“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

望着小姑娘渐渐远去的背影和那跳动着的蝴蝶结,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

课文小读者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辑、诧、典、幺、尴、尬、辣、唔”等8个生字。积累词语。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着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句。

5学习文章主人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或展示课件:同学们在课余时候常常喜欢阅读一些少年儿童读物。说说各人平时喜欢阅读哪一种读物?为什么喜欢?

2谈话引导:优秀的少年儿童读物是小朋友的好伙伴。好伙伴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有一个小朋友,看见好伙伴的身上有一点灰尘,就帮他擦干净;看见好朋友有一点错误,就想办法帮他改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小读者》的内容。

3揭示课题:(课件演示课题)

7小读者

●字词教学

1本课共有8个生字:“辑、诧、典、幺、尴、尬、辣、唔”。

“辑、诧、辣、唔”都是左右结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字形。要提醒学生注意:“辑”字的读音是“jí”,不要误读“qí”。“诧”字的读音是“chà”,不要误读“zhà”。“辣”字左边的“辛”下面是“丿”,不是“丨”。“唔”字在文中的读音是“ńɡ”,不要误读“wú”。另外,“典”字的笔画比较复杂,要注意写正确。“幺”字在文中的读音是“yāo”,不要误读“me”。“尴尬”是个双声词,正确的读音是“ɡānɡà”;识记字形要注意它们的偏旁。

2理解词语:“编辑、诧异、出版、杂志、一本正经、字典、火辣辣、错误、良师益友”。

这些词语大多不难理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编辑、出版、杂志”等专门的词语,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只要简单了解即可。如:“编辑”——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课文中是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出版”——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杂志”——定期出版的刊物。

●阅读教学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通课文。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阅读中有不理解的词句,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如:

①“诧异”一词,可以把词分解开来理解:“诧”是“惊讶”的意思;“异”是“奇怪”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觉得十分奇怪”。

②“将信将疑”一词,应先抓住“将”字,了解它是“又;且”的意思,就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是“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③“尴尬”一词,因为其音、形、义都需注意,可以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办法来解决。通过查字典,得知“尴尬”有两项解释:一是“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二是方言的说法,指神色、态度“不自然”。联系课文内容,显然是取后者。

④“一本正经”一词,意思是“形容很规矩,很庄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成语词典的方法;也可以联系生活中常用的语汇或者用造句的办法来解决。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思考讨论:“良师益友”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怎样理解“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编辑大叔叔要把李真真这个小姑娘以及千千万万的小读者称为“良师益友”?

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课文的思考和深入学习课文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望着小姑娘的背影和那跳动着的蝴蝶结,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想像:编辑叔叔当时会想些什么?

4深入理解关键词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小姑娘神态表情和语言动作的词语和句子,试着读出小姑娘的语气,体会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特别要认真地读这句话:“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体会小姑娘行为的思想基础。

要求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小姑娘为什么要跑那么多路到编辑部去提意见?小姑娘这样做表现了她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还可以引导讨论:小姑娘这样做是不是有必要?能不能用别的办法提意见?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

●练习指导

1“阅读芳草地”有一个“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的练习。这是本单元训练的一个重点。“诧异、将信将疑、尴尬、一本正经”等词,可以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尝试解决。既然是要求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就应鼓励学生各显其能,能够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不一定要求解释十分确切。

2“词句活动室”有两项练习。第一项练习是成语的积累:仿照例子,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照样写几个。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发现,一个词语中要求填空的两个字,恰恰是一对近义词。如:(深)情(厚)谊、(千)言(万)语、(狂)风(暴)雨。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也便于他们记忆。而试着再写几个,则是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词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填的`词,只要合乎词义即可,不要强求一律。

另一项练习是标点符号的运用。这是包含有问答对话的句子,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引语的前面、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引号、冒号等的正确用法。指导练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对照课文,然后说一说引号、冒号等的用法。

参考答案如下:

①“你找谁?”我诧异地问。

②小姑娘见我不说话,脸上现出不安的神情,小声地问我:“叔叔,我提得对吗?”

③“对,对,谢谢!”我望着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语言实践

“语言直播厅”的要求是“以编辑的身份给小姑娘写一封信”。这个练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之一是“以编辑的身份”,让三年级小学生去设想成年人的心情,表达具有编辑这种特定身份的人物的语气,比较困难一些;原因之二是“写一封信”,则要将口头练习转为书面练习,而“以编辑的身份”写信,就不仅要求书信格式规范,更要体现相应于编辑身份的文字功底。所以在训练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掌握要求的难度。

如果进行上述练习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以李真真自述的方式进行语言实践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理清课文内容和脉络顺序,然后设想自己就是李真真,亲自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把经过情形告诉别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想像,如:“你是怎么发现错别字的?”“你当时怎么想?”“你怎么会想到直接去杂志社提意见呢?”“在杂志社里,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回来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等等,帮助学生顺利地表达。

【实践活动】

小帆船课文内容 第11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非常渴望团聚。

3.学会本课涉及到的新字词。

二、 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台湾地图 ,台湾景色的图片资料 ,有关台湾的.资料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陆小朋友的心愿;学习生字词。

四、教学难点:

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

1.营造课堂情境、谈话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小帆船》。

2.拿出地图,让学生找到台湾的位置。

3.告诉学生,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岛屿,与大陆隔海相望。

4.展示台湾风景和风土人情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5.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六、分析课文

1.前四行,让学生感到船儿虽小,但却满载了大陆小朋友的关切之情;路途艰险,更表达出大陆小朋友渴望祖国统一的决心。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接下来的四行,重点理解日月潭、阿里山是台湾的象征。使学生明白,“捎到阿里山,捎到日月潭”就是捎给台湾每一个地方的小朋友。

3.最后两行,抓住“欢迎”、“联欢”感受大陆小朋友的热情和盼望早日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习的心情。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假如捎封信儿去台湾,想一想你打算写些什么给台湾小朋友?

八、教学结束:

小青石课文主要内容 第12篇

一天,小青石对小黑石说:“这里太安静了,真有点不习惯呢!”

小黑石回答说:“是的,的确太安静了。回想以前被山水冲下来的时候,迷迷糊糊不知道将要怎样了,那情形真像梦里一般。”

小青石又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过厌了。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我倘若能够像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呀!”

小黑石想了一会儿,慢慢地说:“不要胡说吧,我们石块天生就是稳定不动的。”

“虽说天生就是稳定不动,也未必见得好。在我们的故乡——山上,不是有许多水晶和玛瑙吗?他们都到都市里了,有的成为发簪,有的成为纽扣。他们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我身上也有好看的光彩,倘若能够受的到都市里去说不定也会成为发簪、纽扣。”

“你的话也许不错。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希望有谁把我拾起来,带我到都市里去。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并且,如果大水到来,把我冲到深深的大海里,那就完了,没有出头的日子了!”

小黑石整天被温暖的太阳晒着,觉得非常舒适。它糊里糊涂听着小青石的话,一会儿竟睡着了。

几天之后,岸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用很大的铁铲铲起石块,投到小车里;然后推着小车上岸,把石块装进大车,运到都市里去。

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了!可能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

果然,小青石和小黑石跟同伴们一起被大铁铲铲起来了。但是在投进小车的时候,不晓得怎样,小黑石跌到草丛里去了。

小青石大声喊:“怎么,我的朋友,你到哪里去了?”但是一点回音也没有。小青石非常可怜那小黑石,大家都要到都市里去了,只有它一个留在这里了。

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

第三天早上,小青石和许多同伴们被投在一条宽阔和道路旁边。又有一把大铁铲把它们铲起来,混和着沙、水泥和水,翻来覆去地搅拌。

小青石被搅得头昏脑胀,浑身湿漉漉的。它生气地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净把我们搅来搅去干什么呢?这样乱来,太没分寸了!难道我们不是到珠宝铺子里去的呢?”

大铁铲搅拦得更起劲。小青石裹在沙和水泥里,透不出一丝气。最后,它和同伴们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被盖上了一强席子。

小青石疲乏得很,只得闷声不响。忽然间,非常奇妙,它身旁硬起来了。它原来是坚硬的石块,这时候似乎坚硬了许多倍。那种坚硬是和以前很不相同的。过了些时候,席子被拿开了,有一双草鞋正踏在小青石的头顶上。

“奇怪!我成为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它开始看自己的模样。啊,它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了!“什么,这是我呢?”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

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自己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这事情再快乐没有了。它不属于姓张的,也不属于姓李的,不是谁的私有物,而是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它和同伴一起,支持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上一篇:银行工作感悟及心得体会下一篇: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