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2024-05-18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精选8篇)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1篇

抢抓机遇 创新理念

全力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

平邑县农业局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文件,今年农业部又组织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我们将抓住机遇,创新理念,全力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

一、明确任务目标,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步伐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总体任务目标是:通过项目实施,推进全县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促进全县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加强以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1 优势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每个示范户带动20户;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示范基地10个;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每年集中异地培训农技人员100名。

二、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们将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长陈一兵同志为组长,分管县长鞠成祥、政协副主席、财政局长高彦坤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政府一把手为成员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和组织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农业局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依托本地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组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确保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三、突出重点,狠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示范县项目建设成效。我们将紧紧 2 围绕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的部署要求,兄弟县市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的先进工作经验,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方案制定。我们将国家、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要求,在前段时间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尽快召开项目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和技术员代表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水平。

(二)强化改革建设。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和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突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基层推广机构达到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必备的仪器设备和有必须的试验示范基地,能够较好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

(三)强化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落实相关配套经费,安排各类专项资金,广泛发动和组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参与示范县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

(四)强化关键环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按照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依据我县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科学、合理确定当地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推广计划,明确推广任务,跟踪推广效果,保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全县16个乡镇遴选培育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选聘100个农业技术指导员,通过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等方式,提高科技示范户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农民看得见、问的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三是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实施方案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建设10个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宣传基地,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四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挑选100名基础条件好、专业素质高、推广服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具有培训资质的单位进行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五)加强项目管理。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遴选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程序组织遴选认定,统一挂牌。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动态管理制度,对年度绩效评价较差、排名靠后的,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工 4 作效果差的进行淘汰。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设立项目专帐,专人负责,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并在配方施肥、良种补贴、科技培训、农机补贴等项目建设中向科技示范户倾斜。

(六)加强表彰宣传。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积极投身生产一线、认真开展科技服务、成效显著、农民满意的单位和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强化项目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好做法、好成果、好经验,推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宣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关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00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2篇

2010年07月15日

深圳特区报

甘子玉,1929年10月出生,广东省信宜市人。1975年至1978年任国家计委计划组副组长。1978年至1983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至1997年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5月确定为部长级)。

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甘子玉曾经参与执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具体决策,参与了著名的中央50号文件的调研、起草,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及30年来深圳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约访了他。

一天早晨,记者走进甘子玉位于国家发改委的办公室。年过八旬的他,略显清瘦,精神矍铄。

“这是我找来的1986年出版的沿海城市开放和特区工作文件选编。”正是因为对深圳的深厚感情,甘子玉为此次采访做了充分准备。他从身边的袋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页面已经发黄的珍贵史料,随后又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资料,包括他为本次专访亲手书写梳理的当年的重要事件,以及一些与特区建立和改革开放有关的书籍和文件复印件等,复印件上还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注解和补充。

翻阅着这叠厚厚的资料,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甘子玉栩栩如生地向记者叙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并寄望深圳能抓住四个重大机遇,创造新的辉煌。

关于深圳特区建立的决策

参与调研起草著名的“50号文件”

当时,内地和香港经济差距太大,为了谋生,1978年成千上万人从深圳往香港偷渡。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了解到,深圳河两边差距这么大的主要原因,是香港能放手利用国际上的资金等有

论的。”他开玩笑地说,当时双方可是不断“讨价还价”。比如说,当时全国都是计划经济,不可能一搞改革开放,把两省划出来,全国各方面计划体制一下子都适应起来。而在全面计划经济下,全国财政都是统收统支的,在此背景下,地方财政相对划分出来,地方又有很大的自主权,具体怎么实施?搞财政包干,包多少,怎样包法?

他介绍说,广东省政策研究室之前对广东实施特殊政策起草了一个草案,工作组与广东省有关人员一起讨论修改。

“工作组住在广东省小岛招待所里。我和李灏同志相对年轻,所以负责具体文字改写工作多一些。后来,国外有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介绍这段历史,他说,参与讨论起草50号文件的人中就有两个广东人,言外之意是说广东人还是偏爱自己的家乡。这真是没边儿的事。”想起这个小插曲,甘子玉忍不住笑眯了眼,说,“还真是巧了,我和李灏同志都是广东人。答应接受这次专访后,我还在电话中与李灏同志聊到了这件事。这也算是那位作家的幽默吧!”

“工作组在福建也调研了8天。一路走来,大家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比较系统的意见,我们协助两省起草的向中央请示的政策性报告也修改成形了。”甘子玉说,工作组回京后,中办随即接到了正式报来的广东省委《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福建省委的《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快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经过中央领导同志审批,中央于1979年7月15日以中发197950号文件,批转了这两个报告,这就是著名的50号文件。

“50号文件里面就包括举办出口特区这一条。”他介绍说,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和外国厂商投资办厂,实行优惠税率,可以从加工装配、轻型加工工业和旅游业入手,积累资金,逐步兴办技术水平高的项目,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汕头、厦门举办。后来,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举办四个特区并列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部署。

“这些„特‟的内容,现在看来都是很平常的事了,没什么令人惊讶

用粮票,但随着两省城市人口的增长,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农副、土特产品需求的增加,粮食就供应不足了,广东要求调入更多的粮食。特别是渔火薄田的深圳,本来就一直依赖调入粮食,现在更紧张了,希望国家允许专项进口一些粮食。”他回忆说,“我们在会议上支持这个意见,当时国际粮价相对国内来说还便宜,可以进口国外一些粮食进行补充。”

“在1980年两省会议纪要(中发198041号文件)中把这个措施扩大而成„调整农业发展方针‟的一小节。”谈到这段往事,甘子玉不自觉回想起了一个趣事,笑着说:“当时国际市场上面粉便宜,大米比较贵。根据决定,有一次外贸公司就补充进口了面粉加给广东。但没想到的是,南方的深圳人和广东人不像北方人一样会做面粉食品,拿着面粉只有干着急的份。后来用多进口的小麦从其他省调换大米,才解决了广东人吃米饭的问题。当然,进口这些粮食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发展农副业生产与出口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粮食问题,这次会议上还提出要抓紧解决能源和交通运输问题。”他介绍说,广东福建两省燃料动力均不足,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十分突出。广东发电装机容量不足,由于煤炭运不进去,已有电厂还不能满负荷发电。当时广东常年缺电百分之二十五,枯水季节更为严重。深圳本来没电厂,电网又来不了,就更缺电了。如不抓紧解决,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极大限制。

“当时允许广东省自己用外汇免税进口石油,用柴油机发电,因为修电厂时间长,买个柴油机、汽油机容易,甚至租个列车电站,也可以凑合发电用。但成品油马上也紧张了,还是得修电厂。所以深圳后来建设了沙角A、沙角B电厂。”他说,交通也同样,那时候公路较少,根本就没有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太紧张了。

“我建议支持与外资合作,修建广深高速,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他回忆说,“沙角电厂和广深高速,后来都是与香港爱国实业家胡应湘合作的,他是个优秀的工程专家,出资出力。因为项目大,有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常要跑北京。因此我很高兴,有机会能促进深圳

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措施。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分工由谷牧同志具体负责。还规定各有关部门都要确定一位负责同志分管有关工作。”文件总结了三年来做的主要工作:在吸收外资上初步打开了局面;以首先搞好基础设施为重点开展基本建设;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较快地发展了工农业生产;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击了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改善了人民生活,稳定了边境地区的秩序。这个文件对特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又有新的发展,提出了十条措施。为此,谷牧同志回京后把有关部门分管特区有关业务的负责同志组织起来,建立了联合办公的会议制度,更及时地解决问题。

“这个文件发了之后,特区的干部和群众受到很大鼓舞,据说在深圳还鸣放鞭炮表示庆贺。特区要办,并且一定要办好的鲜明旗帜更高地举起来了。”甘子玉回忆说,此后,特区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但1985年,深圳特区的发展曾遭遇一次“阵痛”,不过也因此迈上发展的新里程。

“当时的问题主要是特区基建铺的摊子铺得大了,1985年的计划安排比1984年实际增加40%,上年结转和新安排开工的项目达400多项,与此同时深圳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展还不够,认识上不统一。”他指着当时的会议记录对记者说,为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谷牧受国务院委托,在深圳召开特区工作会议。到会的有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国务院29个部、委、办、局的负责干部近200人。这是到会人数最多,开会时间最长的一次。

“这次会议我也参加了。当时因为对发展外向型经济下工夫不够,外商投资游资多,投资实业少,我们在深圳看到,宾馆酒店入住率低下来了,有些宾馆酒店把部分楼层的地毯都卷起来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不利言论又开始出现,„唱衰‟深圳特区,对特区„能不能办好‟的疑问增多起来。„深圳不行了‟、„深圳是不是差了‟等非议再起。”甘子玉回忆说,深圳面临又一次“阵痛”。在这次会议上,谷牧同志在会议

工业生产值差不多年年翻番,城市初步成形,这是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设计总图的一个绚丽篇章。没有邓小平同志1979年的重大决策以及后来一系列的关怀、支持、鞭策,便没有今天深圳这一切。”甘子玉说,“我刚才所回忆的深圳建设初期的岁月,不过是为贯彻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伟大设计的开端。在记忆中,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深圳视察的、我个人作为陪同前来深圳的就有:1983年2月,陪同胡耀邦同志视察蛇口工业开发区,整个深圳特区还在筹建的初始,耀邦同志说要大力支持,并留下„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要求。1990年2月,我陪同李鹏总理到深圳视察若干项目。1990年6月,我陪同江泽民总书记到深圳视察,2000年11月陪同江泽民总书记参加深圳特区20周年庆祝大会等等。领导同志们的现场指导、指示、关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特区建设的深切关怀,这都是我们要永远铭记的。”

关于未来深圳的发展

抓住四个机遇走向发展新阶段

“30年来,深圳已经由一个仅有3万人口,三条街道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这是30年来深圳各级领导和全体深圳人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期望深圳要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从过去回到现实,一直关注深圳的甘子玉又专门向深圳市领导同志请教,他寄望深圳在全面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奋斗中,能抓住四个重大机遇,走向发展的新阶段。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3篇

1. 融合的内涵

通常所谈论的“融合”,往往广义包含多种层面的含义,无论中文或英文均属如此:集成(Integration),互补、迁移(Complement,Migration),协同、协作、和谐与合作(Collaboration,Coordination,Harmonization,Cooperation),会(汇)聚/趋同及融合(Convergence),向同一目标的统一或一体化演化、收敛或趋同。上述中英文常常直接对应于“融合”描述与理解。兼并与联合/合成(Merger,Unification),使两个或多个兼并与联合/合成融为一个真正的统一体,一般认为这是融合的最高层次。就“三网融合”而言,鉴于历史原委与博弈各方利益考虑,均比较愿意“融合”一词取用英文Convergence。

从网络架构与监管角度出发,其融合可从业务应用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和终端及网络管理层,甚至业务监管等各种层面进行不断演进与融合,目标NGN及UN的演进发展长河,实质即为一条无止境的融合之路。就“三网融合”而言,目前首先推进双向进入与业务融合,在新网络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面上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即使是第一步试点阶段,有条件的市与地区,也应尝试在分业监管同时,探索协同监管甚至融合监管经验,这对确保“三网融合”成功实质进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今融合已成全球大潮,固定移动融合FMC、三网融合3NC、4C融合4CC、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ⅡC/工业化、信息化及智能化三化融合ⅢC、移动与互联网融合Mobile Internet、广电与互联网融合BTVIC (网络电视)、地面与空间融合TSC (包括HAPS)及有线与无线融合2WC,等等。包括三网融合在内,这是FIC N网络发展的历史必然,并是资源利用、绿色创新及用户利益索求的历史必然,谁也无法阻挡。

2,转型问题

“转型”一词源自英语“Transformation”的意译,原本表示“变革”、”转换”之意,是指为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竞争环境取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策略与措施。显然,在这一意义上,转型非静态意义上搞了一种那怕“惊天动地”的变革后可永远高枕无忧,毋需再推进的变革,而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动态无休止的创新发展与转型。

对NGN的基本内涵“开放、创新与融合”而言,如果说“开放”是基础,”创新”是手段,“融合”是目标,那么,“转型”则可视作其进展的具体体现。

目前,“转型”工作与多业务、全业务、全方位“创新”与“融合”密切相关联。对运营商而言,针对现今以简单话音业务为主体运营与赢利模式导致的ARPU值日渐下滑这一背景,转型目标多半瞄准多业务及全业务模式的综合信息服务运营,对此,BT,AT&T,Verizon,Sprint-Nextel.NTT DoCoMo,KDDJ,KT,FT.ST的等国外典型运营商及我国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甚至知名电信制造厂商(Nokia、Siemens、华为、中兴)乃至IT厂商(INTEL,Microsoft,Cisco,Apple及Google等)均结合自身特点及竞争环境,拟订自身转型对策,并或多或少取得了不少成绩与进展。而制订好自身转型对策即是在经济发展“转方式”大环境下信息通信产业作出的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有效的贡献。

随着人类一步步进入全球信息社会,ITU及全球电信业乃至所有信息通信行业,均一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完美的信息社会不断转换自已的角色,向综合信息通信服务行业转型。这一点,对ARPU日渐下滑的老运营模式的电信行业尤为突出。运营商欲建立一种功能强大、服务灵活、门类齐全、QoS/QoE优良、可靠性/安全性/可信性高、可持续赢利与增值的信息通信网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互联网巨大创新发展实力与潜力,信息运营商管道业务受到愈来愈大挑战,转型需求最为明显,实施智能管道及与互联网及新媒体创新发展密切沟通与融合,成为其有效转型的重要途径。

“转型”工作必须以NGN内涵及务实转型的“电信改革趋势,通往NGN之路”政策指导书为导向,并充分结合自身背景与特征,创造性地设计自已的转型战略及实施对策,才能成功。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但也有失败案例值得反思,例如,意大利电信急于求成推进FMC战略遭受重挫。2005年初,意大利电信以266亿美元买断了意大利电信移动公司TIM的股权,完全接管了TIM业务;2006年9月又以8.5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美国在线公司AOL在德国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为丰富公司互联网内容提供,又与媒体巨头新闻集团旗下的二十一世纪福克斯(21cnFOX)签订合作协议,使用公司的IPTV业务Alice Home TV观看FOX电影等等,上述措施似乎采取了一系列FMC行动,但缺乏有效耕耘,使其负债累累,2006年债务总额达413.15欧元,与其市值几近相当;而且,这些行动还有逆于意大利电信管制机构AGCOM的管制要求,从而带来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对此,值得反思其教训。二、自主创新

二、自主创新重要性及持续全方位创新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探索转型中均有其各自亮点。中国移动以TD为轴心,以自身G网平台优势为基础,积极推进全方位创新的双网深度融合及改进全业务环境下的用户体验,力争保持其用户与利润两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直至顺利过渡到FDD/TDD-LTE/LTE-A同步发展与融合。中国电信利用其固网平台优势及CDMA2000网络平台平滑演进优势,以3G天翼为轴心快速推进其网络覆盖及FMC宽带化与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转型。中国联通首先积极推进重组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同时充分利用WCDMA这一制式的全球优势,并在移动终端方面下功夫,进行iPhone x应用合作,同时推进以Android平台为基础的乐(Le)Phone/UPhone开发,推进其3G高ARPU用户的快速增长,并利用其固网及移动网规模较均衡的优势,率先推进Femtocell技术的战略发展,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将于2011年规模部署被称为“3G驿站”的Femtocell,并逐步形成较成熟商业应用,使中国联通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家以数据业务为特色推动Femtocell发展的运营商。此外,中国移动针对双网融合及TD发展这一最艰巨的任务,还要直面一系列严峻挑战,仍应充分利用G网及TD的自身比较优势,借助政府支持驱动力,继续坚持与发扬全方位自主创新能力,智慧地处理国际共赢合作策略,才能使TD乃至NG-TDD真正做大做强,以获得TD/FDD全球同步发展的成功。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也应深入思考如何实施多网深度融合策略,有效均衡2G与3G发展与重叠过渡的总体效益,快速改进其利润率过低的弱势,步入良性发展与竞争的轨道。iPAD虽有可由电子阅读、照片欣赏等非常良好的触摸体验及时尚外观,但对中国用户需求而言,iPAD与iTune捆绑同步运作的不开放性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开发iPAD类型移动平板电脑终端时,一定要秉承其长处、克服其弊端,加强开放性,才能获得用户更好体验与评价。同时,三大电信运营商与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及NGB与CMMB发展也必须遵循此基本原则,结合国情,坚持优势互补共赢合作,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信息通信融合与三网融合成功发展之路。

目前正在制订4G标准细节,逐步走向4G时代。华为、中兴的订单目前占整个行业的30%,且在未来五年将可能达到一半,他们均早已演示了其下行速率达1Gb/s的4G IMT-Advanced技术。2010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0年(第五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入选发明奖共五项,头两项分别为中兴通讯的“高性能大容量电信级路由器平台”及华为的“面向异构网络深度融合的IMS统一核心架构”。2011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10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中兴通讯凭借1836件国际专利申请总量,其排名由2009年的第23位跃居至全球第二位。中兴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3.3万项,成为全球通信产业主要专利持有者之一,其专利90%以上具有高度权利稳定性及技术品质,包括众多覆盖国际通信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基本专利和核心专利,为此,中兴已累计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包括3项中国专利金奖,1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及4项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等。

三、LTE/LTE-A演进策略展望

1. G/T双网深度融合及TD-3G快速成长的重要性

针对双网深度融合及TD发展这一最艰巨的任务,中国移动仍应加速网络覆盖与体验优化,改进全业务环境下的用户体验,全业务与多模式、多异构网络系统条件下的网规、网优深度融合运作,应注重网络与终端有机配合、海量数据采集与云分析挖掘,体验中心建设运用,及全业务网规网优测试工具开发、运用等。同时,全方位扩展TD泛在普及应用,诸如无线-智能/智慧城市、“感知中国”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保障支持,以及由TD-CMMB参与“三网融合”等,并充分重视终端高/低端改进以取得用户优良体验,以性价比及可靠稳定获得可信度。可以说,G/T双网深度融合最直接标志即为TD-3G用户雪崩式增长!只有打造好了深度融合G/T双网,才可能为TD-LTE/LTE-A发展和国际/国内G/T双网与TDD/FDD-LTE/LTE-A同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成功实现全方位国际化并担当全球NG-TDD主角这一目标。另一方面,鉴于802.11x(11n/ac/ad)的既有资源优势、标准化、设备制造、产业发展与运行模式创新改进,对处于带宽弱势的中国移动来说,WLAN的快速覆盖布局、应用架构创新及其带宽能力的提升,可能会成为弥补中国移动短板的重要解决途径。同时,TD-Femtocell对网络优化与数据增值的战略作用也应充分重视。

2. TD-LTE/LTE-A发展策略

涉及TD-SCDMA向TD-LTE过渡问题,替代关系本质不可取,无论现今中国2G-3G重叠演进历史经验还是FICN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演进基本原则均能证明这一点。但没有TD-LTE/TD-LTE-A的成功发展就没有G/T双网发展及TD-SCDMA发展价值可谈。考虑到4G标准细化和FDD-LTE巨大商用驱动力及WiMAX802.16e/16m的全球化推进势头,加速推进TD-LTE规模技术/商用试验已成战略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使TD/FDD-LTE/LTE-A真正实现同步/融合发展。对此应加速铸就TD自身创新实力,快速推进TD-LTE/LTE-A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手机终端研发与应用,保持终端与云端的有效互动与融合,着重关注实施TD-LTE/FDD-LTE的同步发展及与WiMAX的竞争,同时不光计及ARPU (平均每用户收入),应同时计及ARPU、APPU (平均每用户利润)、TCO (总体拥有成本)、TVO (总体拥有价值)、CAPEX (建设投资成本)、OPEX (运营维护成本)及QoS (服务质量指标)/QoE (体验质量指标)/KQI (以体验为中心的关键质量指标)/KPI (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绿色ICT创新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可操作途径。此外,核心增强技术尤为重要,例如,除一般概念上的.COMP多点协同技术、无线多点中继技术、增强多天线技术、载波聚合技术等外,要特别注重深度智能化、泛在化应用需要。对此,智能频谱利用技术,诸如宽带频谱块缺乏时的多小区软频率配置复用,网络编码与分组符号编码,频谱利用率大于20b/s/Hz、甚至大于50~100b/s/Hz左右超高频谱利用率的构成机制、极限能力与实施途径研究,CR (认知无线电)及DFM (动态频谱管理)等都应加速研究开发。可由动态信道分配及载波聚合技术手段先入手应用;而针对芯片高制程、多核/众核平行计算、微纳型化,手机多天线宽带上行等短板,应充分重视诸如多天线环境下手机上行瓶颈及吞吐量全覆盖域均衡挑战;在手机技术高端发展方向方面值得注意其多频、多模、多制式、微型化、智能化、异构系统协同工作的融合平台,对此借助芯片制程工艺(45nm,32nm,28nm,22nm,16nm,llnm,8nm…)及多核/众核(Multi-Core/Many Core)处理(2核、3核、4核、6核、8核、12核…80核…100核…1000核…),人工磁导体(AMC,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射频微机电系统(RFMEMS),以及隔离磁偶极子(IMD,Isolated Magnetic Dipole)天线技术、多带天线、虚拟多天线、可重构天线,加上优良的高速大容量芯片技术、物联网应用的智能尘埃器件(Smart Dust Devices)、微纳型芯片等,均应规划推进,尽快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LTE/LTE-A的研究开发要摆脱仅仅跟紧FDD-LTE/LTE-A的状态,充分结合TDD的潜在比较优势,形成价廉物美前瞻扩展能力强的系统与产品,真正能吸引用户,并为用户喜爱、欣赏与欢迎。

3. TD-SCDMA与TD-LTE/LTE-A国际化策略

TD-SCDMA与中国移动这一世界上最大规模与最优良的2G网络深度融合首先应向全球欠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推广,这可奠定未来全球FDD/TDD-LTE/LTE-A同步发展的基础。首先要铸就中国运营商自身实力基础,三大运营商协同规划FDD/TDD-LTE/LTE-A发展与资源有效利用,与华为/中兴等全球龙头制造商联手,打造经济有效的向FDD/TDD-LTE/LTE-A有效过渡策略及多模/多频/多异构系统协同/融合策略,实现真正受欢迎的FDD/TDD (TD)-LTE/LTE-A同步融合国际化发展。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联手亚、欧、美洲运营商成立了GTI全球TD-LTE发展倡议组织,是一重大进展,表征着TD-LTE全面走向国际市场与推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频谱资源挑战与全球化策略

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第4篇

演出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对刘兰芳进行了专访。采访一开始,刘兰芳首先对我省举办的这次“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这样的活动,山东是第一个。现在各地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都很积极,但是有些地方申报完了就没有动静了,而山东却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足以看出我省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曲艺遗产的重视程度。特别这次展演汇集了京韵大鼓、粤曲、二人转、河南坠子、苏州评弹、评书、宁夏花儿、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可谓南腔北调大荟萃,不仅集中展示了曲艺遗产的保护成果,而且使曲艺遗产的艺术魅力一览无余。相信这次展演暨经验交流会一定能为曲艺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希望山东省文化厅能将这一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谈起山东曲艺发展问题,刘兰芳说,山东是一个底蕴丰厚的曲艺大省,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大鼓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省府济南更是出过不少的曲艺名家,“曲山艺海”美名远扬。现在曲艺发展正面临一个大好时机,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们的党第一次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目标,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曲艺发展也很支持。基础不错,机遇难得,山东曲艺界一定要紧紧把握,让曲艺重新兴盛起来。

刘兰芳表示,山东曲艺发展要点有二,第一是要创新。她说,曲艺要想发展就必须继承老一辈的传统,然后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这就是曲艺发展的思路。现在很多曲种发展跟不上时代,很多曲目还是老一套,不适合当今观众的口味,自然不受欢迎。刘兰芳同时强调,创新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不是不分是非曲直地以市场为核心,而是要引导观众的审美,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曲艺要抵制和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不是让曲艺回到简单的说教,去重塑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及时调整创作观念和创作思路,做到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刘兰芳本人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身体力行者。她告诉记者,虽然她现在已是67岁高龄了,却仍坚持每年出一部新书。当晚她演出的新编评书小段《康熙买马》,完美阐释了刘兰芳口中“创新”的含义。《康熙买马》的道具就是一把扇子,所用技巧是评书的固有技法如贯口、口技等,主要人物康熙也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可以说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然而《康熙买马》却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什么?因为书中“你爹叫什么?”“陈水扁!”“这谁啊,啊,姚明啊,姚明也穿翻毛大衣啊!”“不像现在的有些司机,撞人还逃逸。连畜生都不如啊!”“嗯,皇上也拍骡马屁啊!”等语,不仅超级搞笑,而且还紧扣了当今社会热点话题,让人听起来超级过瘾,所以才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山东曲艺发展的第二个要点是要培养人才。刘兰芳对山东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曲艺新秀很是看好,她说,看到有很多青年演员在从事这个行业,她感到非常欣慰。不过,从总体上来说,现在从事曲艺的人少了,人才也少了。山东的曲艺事业应该多培养人才,不仅是表演人才,还有曲目创作、学术研究、理论批评等,只有人才充足了,才能得到长远发展。传承人有传承技艺、培养徒弟的义务,但是仅靠传承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

刘兰芳说,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专业,是解决曲艺人才问题的一个良策。“文化大革命”后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恢复重建曲艺队伍时,为解决后继人才匮乏问题。不少地方的戏校或艺校开办了曲艺科。山东省戏曲学校也于1978年开办了曲艺科,招收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及河南坠子等曲种学员30余名,目前这批学生多数已成长为曲艺行业各领域的骨干。所以说,设立专门的曲艺学校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学生应先在学校接受综合素质教育,训练语言、形体等,然后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专攻一科。学生从曲艺学校出来后,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舞台锻炼,才能真正走进文化市场。成为曲艺人才中的凤毛麟角。文化部门在这方面应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曲艺团体应招收曲藝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确保他们在基层有一定的演出场次。一个优秀的演员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曲艺演员后继乏人,其实就是乏在锻炼的机会太少,找不到地方演出。可以鼓励曲艺团体下乡演出,政府部门给予相应补贴,这样演员有积极性,青年演员能得到锻炼,老百姓也能得到实惠,一举三得。当然,这中间好多工作,都需要政府来协调。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5篇

——关于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要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重要职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校需要进行全方位和系统性的改革,但处于改革核心地位、决定改革成败还是党校自身在教学水平、办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一轮的改革为扭转这种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理念

2008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轮流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同一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再次提出“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提出的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形势在变化,要求在提高,培训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创新。一是确立为党办学的理念,坚决抵制,参训干部“可派可不派”,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参训的目的是为完成任务等错误观点。二是确立按需培训的理念,变干部被动调训为主动求训。三是确立竞争的理念,积极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

二、更新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县级党校的生命力强不强关键还是在于教学质量高不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牌就是名气,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是打造党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最好切入点,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迅速提高县级

党校的办学水平都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县级党校要以提高党校整体教育培训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学员学习效果为落脚点,以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为原则,以老带新,以弱带强,大力实施品牌教师战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以理论性与能力性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传统性与前瞻性兼有为原则,以专促众、以精促优实施品牌课程战略,推出几场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以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异为原则,以小见大、以偏求全实施品牌项目战略,打造一两个独创性的项目,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分类推进为原则,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实施品牌专题班战略,塑造几个带有示范意义的班级。

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县级党校要以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为目标,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研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技能类的培训,可采用模拟式为主的方式,强化行为改变和能力提升。对于带有地方探讨性的问题的把握理解,可以采用研究式为主的方式,着重组织好教师研究式的“教”和干部研究式的“学”。对于已取得的经验学习,则可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以实践人物为教师、实践经验为教材、实践场地为课堂,让学员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单项传导式为双向互动式,变封闭式为实践式,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三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县级党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融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政治理论

学习为纲,重点突出科学发展观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本,切实抓好党性教育课程建设。教育广大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以提高干部能力为轴,致力提高干部在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

三、完善机制,保证培训效果

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和改造学员,检测教育培训质量如何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学员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承认,当前,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工学矛盾和培训体制等原因的影响,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年年进党校,就是没成效”一些学员嘴中这样的顺口溜就是证明。因此,努力提高落实教育培训的效果就成为了党校教改的关键点。培训效果的提高落实需由教与学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党校应该把握主动做好施学与督学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需求调研机制。县级党校培训班次多、学员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为了尽可能满足学员的需求,使教育培训效果达到最佳,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把握学员的年龄组成、知识构成、工作性质等基本特点,了解掌握学员所急、所需、所盼,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需求,制定长远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相应的教育培训项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菜单”选课的教学计划制订机制。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帮助学员在党校获得自己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全面提高能力素质。

三是建立科学的班次设置机制。现在县级党校的班次设置一般是根据行政级别设置,比如科级干部班,股级干部班等等,要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打破行政级别,按照工作领域、工作职责、年龄层次、甚至性别等来划分班次,相应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抓好公共内容培训的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和培训对象工作所需,采取分类施学、因需施教等方法,合理确定各个班次学习的重点,使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学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吸引更多的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努力使县级党校成为当地培养学习型干部的最高学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讲坛和学术中心、成为基层干部向往的地方。

四是建立反馈和动态跟踪机制。要改革现有的结业即结束,离校即离学,党校不管结业学员,结业学员不管党校的互不管关系模式,建立学员学后反馈和学校动态跟踪的新型互动关系模式。反馈和动态跟踪机制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校通过学员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及时了解实践的动态,为更新完善自己的理论提供依据,学员可以离校不离学,使自己的学习处于常态化、经常化状态,通过学校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

四、放开眼界,拓宽培训渠道

县级党校传统的培训模式可以说是“山头式”的,学员只能在所在县域的党校进行培训,老师只在自己的学校授课,这种呆板僵化的办学模式往往使得学员和老师都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在新的形势下,要有开放的精神,大党校的观点,要打开校门,打开县

门,放开视野、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将老师学员拉出去,将名师请进来。

走出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选派老师学员到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浦东干部教育学员等一些有名气的干部院校或者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培训等,通过这些渠道老师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学员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目前现在许多县级党校进行异地培训就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效果很好,值得肯定和推广,但培训形式还可以往广度突和往深度扩。

请进来要大胆。县级党校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本校教师、外聘教师、党政部门领导三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外的优秀教学资源,积极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党校实务知识教学的不足,切实改善党校教师的来源结构,还可以把其他干部教育机构的优质课程引入党校课堂。

五、转变观念,完善培训管理

学习是一种“软文化”,需要借助硬性的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才能发挥持久的效应。作为县级党校,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从严治校保证党校管理上台阶上水平。一是以“三个转变”为切入点做好学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首先是身份从干部转为学员,这种提法由来已久,但往往只口头提倡,没有一点约束力,建立党校和组织部门协商,采用一定的形式,将这种提倡形成真正的制度。其次是生活从家庭向集体转变,学员入学后就离开了单位、家庭和组织的监管,而学校的监管存在纪律约束力不大,时间不连续完整等缺点,学员很容易利用这些弱点脱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6篇

台州港位于长三角南翼,区域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民营经济发达,是我国能源、医化、制造业基地。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占浙江岸线总长近1/3,其中台州湾头门港区和乐清湾大麦屿港区是不可多得的深水港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海门港为中心,大麦屿、健跳港为两翼”的发展格局。2004年完成吞吐量2721万吨,集装箱4.5万标准箱。

港口是我市重要战略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和城市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港口开发建设,本届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大城市”战略目标。作为新组建的台州港务集团来说,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做“走在前列”标兵,加快港口跨越式发展,实现大港口开发建设新突破,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港口开发的战略意义

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江泽民同志曾精辟论述“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口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货物海陆联运的枢纽,国际商品的贮存、集散和分拨中心,贸易、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的聚散地,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港口是城市经济的保障。随着港口功能由原来的海陆转运节点逐步转移到工业功能,港口对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越来越重要。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具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地区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交通部有研究表明,沿海城市港口吞吐量与GDP相关系数高达0.98。以天津港为例,每万吨货物吞吐量创造26个就业岗位,创造GDP120万元。集装箱经济社会效益对区域经济贡献更大,是原油的4位,煤炭的2倍。与此比较,我市港口经济社会效益更好,2004年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74万吨,货值达70多亿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港口是工业经济的助推器。由于港口所在城市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和国内、国外双向经济腹地,为建立临港工业区,发展制造业、进口原料的出口加工业等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了华能玉环电厂、三门核电、浙江医化基地、沿海船舶制造等一批重要的能源、医化以及机械电子等产业。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的形成,以及京唐、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也充分印证了港口对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正在结合为一体。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各种运输方式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运、装卸、陆运、物流业、仓储业、中介代理业等,尤其是海门港,港区就是市场,港口经济占海洋经济总量重头。

港口是城市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结合部,各种运输方式枢纽,使港口所在城市成为港口腹地区域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集地。依托集装箱码头和临港加工区,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在物流链,借助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处理手段,建设物流园区,建立配送功能,容易架构国际物流中心。

如果说高速公路、铁路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那么港口是城市联结世界的主要门户,通向国际的窗口,对我市构建“两个社会”,实现市委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性意义。

二、港口开发的现实基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台州港是我省沿海重要港口,有较好的腹地经济依托和临港经济基础,随着集疏运条件和口岸环境的改善,台州大港口开发条件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港口开发日益被重视。市委二届、三届都把“建设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列为一大战略目标。2004年11月市委蔡书记在台州港调研时指出,台州大港口要破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今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港口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这些都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港口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决心。社会经济实体尤其是台州民营大企业,对港口开发前景逐步看好。大麦屿港区股份制开发建设,显示了民营资本参与港口开发的积极性。台州丰厚的民间资本,将为台州大港口开发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

——港口腹地经济快速发展。台州经济快速发展,外贸经济活跃。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173.9亿元,自营出口额38亿美元。今后五年,生产总值将保持年均12.5%增长速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腹地经济快速发展为港口发展提供充分的货源,预计到2010年,台州集装箱吞吐量达50万TEU,外贸集装箱超过10万TEU。

——港口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实施港航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台州港务集团,是我市大港口开发重要举措。以海门港国有港口资产为主体组建的港务集团,将承担政府在港口开发基础设施中的部分职能,以及港口市场开发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港口开发、建设和经营”为己任的载体。

三、港口开发的历史机遇

台州港新一轮开发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国正在寻求全球化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加快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日益成为承接转移的阵地。台州提出的“工业立市”和打造“先进制造基地”战略正迎合了全球化趋势。台州在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将给台州临港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也给港口发展带来充足货源。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正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已逐步成为外商云集的国际大都市。我市积极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充分利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参与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成为上海支柱产业配套基地和协作基地,港口应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实现海上“接轨大上海”,扩大港口规模。

——洋山港开发带来的机遇。上海洋山港规划建设世界上规划最大、功能最强的集装箱港口,建成后是东南亚最大国际航运中心。它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东南沿各港口布局和功能的改变。抓住这一机遇,距洋山港180海里的海门港区和215海里的大麦屿港区,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成为上海洋山港重要喂给港。洋山港强大辐射必将给台州港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大交通建设带来的机遇。我市综合运输格局将逐步形成,台金高速公路、台金铁路、台州大道、甬台温铁路、乐清湾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给大麦屿深水港区和台州湾头门港区开发创造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增强辐射能力,扩大腹地范围。

四、港口开发的总体构想

集团作为台州港口开发新生力量,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发大港口”的定位,按照“立足海门港区,放眼大港口”思路,以接轨洋山港为契机,以“走在前列”和“两个社会”建设为指导,以“开发大港口,建设现代物流”为目标,充分发挥集团在人才、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海门老港区资源,积极参与大麦屿港区和头门港区的开发建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海门港区和大麦屿港区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取得较大突破,实现吞吐量500万吨,集装箱25万标准箱,集团公司逐步成为开发大港口的排头兵和地区性码头经营公司,为台州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海门港区:针对港区水深不足,发展空间要素瓶颈制约,码头结构性矛盾突出,吞吐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积极实施老港区改造工程以及集装箱码头东扩工程,进一步巩固、整合港口资源,增加码头设备布置,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码头通过能力,使码头吞吐能力基本满足腹地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大麦屿港区:按照大港口开发破题要求,发挥其深水优势,建设规模化集装箱港区,近期重点抓好2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改造投运,以及5万吨级深水码头新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贸水-水中转大型码头,使其成为台州对台贸易重要口岸。

头门港区:头门港区作为海门港区发展的延伸,是未来开发转移的重心,积极做好头门港区开发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适时参与深水泊位开发,把头门-海门建成台州中心城区的港口物流中心。

五、港口开发的对策

(一)创新开发体制

建立区港一体化开发模式,促进大港口开发。世界著名的鹿特丹港、汉堡港、香港等港口城市港城一体化,我国天津港、宁波港、嘉兴港等区港一体化,均取得了成功实践。区港一体化开发模式,不但可以解决我市多年来港口发展中体制不顺的问题,而且可以带动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发展。台州各港区可建立港区管理委员会,与所在地乡镇合署,机构升格,明确开发职责,对港区开发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招商引资和推介。创新投融资机制,实行港区财税、规费等封闭运行,以推动港口大投入和滚动发展的需要,促进港口开发。

此外,台州港对外应统一名称,统一冠以“台州港XXX港区”,港区内统一路牌标志,形成港口文化和品牌。

(二)建立政策支持

港口建设投资大、回报期长,社会综合效益好。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撑,拉动港口超常开发。在港口建设上,通过设立港口建设专项基金、优先安排国家专项贷款,以及在用地价格和税收上优惠等支持政策,加大港口开发建设投入。对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贴息。在新建项目经营过程中,给予税收优惠;重要航线开拓,给予一定的亏损补贴。此外,港口集疏运在市内的过桥过道费应减半或免收费,降低港口运输成本,形成大通关良好环境。

加强岸线管理,调控港口开发建设,是确保岸线按照开发规律合理使用的必然要求。目前台州市正处于港口快速发展期,岸线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政府应加强对港口岸线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应加强岸线资源监管,防止乱批、乱建,尤其是对于可供成片开发的岸线和土地资源更需要通盘考虑。在积极鼓励企业或自然人参与港口开发的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防止深水浅用等浪费现象。港口后方土地资源,应着重加强管理,出台相应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防范港口开发后方场地不足的现象发生。

(三)构建港口发展新平台

目前,我市码头总量不足,全港共有泊位87个,吞吐能力1176万吨,2004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2721万吨。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87个泊位中,47%是货主码头,万吨级泊位只有2个,千吨级泊位32个,千吨级以上泊位仅点总数的38%。基础设施落后以及航道水深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随着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以及船舶大型化的进程加快,现有港口泊位将越来越来不适应新的水运形势,建设大吨位码头已迫在眉睫。

海门港区应及时组织航道疏浚,老港区应加快改造步伐,加大码头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大码头通过能力,缓解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尤其是集装箱码头,后方场地不足已经严重阻碍集装箱发展,需要在市区规划建设一个以港口为枢纽、以内外贸集装箱为基础的国际物流中心,既为集装箱发展拓展空间,也为台州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 大麦屿港区开发是近期台州港实现突破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大麦屿港区水深和航道优势,建设规模化的集装箱港区。要重视港口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加快启动建设沿海高速公路、乐清湾跨海大桥和甬台温铁路,同步申报一类开放口岸。

(四)建立高效信息系统

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口岸软件建设,使港口运输管理和口岸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对于增强港口对客户的吸引力也有着突出的作用。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EDI中心,构建港口、海关、外代、商检、卫检、动植物检、货主等单位的信息统一平台,提高通关速度,促使物流畅通,降低通关成本,不断提升港口功能。

(五)探索港口合作开发新模式

台州港口开发建设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敢做补充和配角”新理念,谋求港口新发展。为推动同周港口的合作,可先建立相应机构,通过组织或参加各种形式交流会、招商会等,加强区域同周边地区合作和协调,寻求合作伙伴,探求港口跨跃式发展新路子。港口开发上,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先建再合作,联建合作,整体包装引资借力合作等。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7篇

依法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作用 疏勒县人大常委会 2010年9月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疏勒县被中组部确定为援疆干部任县委书记试点县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一手抓团结稳定,一手抓改革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县上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格局。疏勒县人大常委会在积极探索发挥乡镇人大职能作用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不断完善乡镇人大工作机制,开创了新的工作格局,为实现疏勒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面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顺利召开及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的启动实施,疏勒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结合中央、自治区、地委、县委关于传达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并把学习提高,转变观念,围绕实现疏勒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主题,以改善民生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取得了一定实效。

为不断加强县人大工作和建设,县委制定出台了勒党发

[2010] 8号文件《中共疏勒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意见》,明确了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的工作重点。今年以来,疏勒县在顺利召开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基础上,召开主任会议9次、常委会6次、党组会议4次,共审议议题 70项;开展执法检查、专项检查、调研20项,形成调研报告、执法检查报告、专项检查报告20份,各项决议、决定、审议意见20份,及时以专报形式报送县委,得到了县委的高度重视,如:《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等5项调研报告,地委委员、县委书记陈泽甫同志高度重视并批示政府相关部门抓好整改和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同时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今年共任免县政府组成部门领导2名,人大常委会机关、法院、检察院干部24名,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努力实现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的有机结合。在人大代表工作中,今年上半年,组织194名县人大代表开展了业务培训;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召开了第29个民族教育座谈会,向人大代表发出了《维护民族团结倡议书》;并深入15个乡镇巡回宣讲自

治区新颁布的《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方式,积极开展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今年以来共督办代表议案、建议、意见171条;组织区、县、乡部分人大代表对疏勒县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及民生工程的亮点进行了集中视察,亲身感受在第六批山东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翻天履地的变化,并组织常委会干部赴内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加强代表的联系沟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到企业、单位、各乡镇开展联系代表活动,收集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共71条,梳理整合成25条意见、建议,为县委科学决策及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作用 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以《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和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为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我县实际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地规范了乡镇人大工作程序。

(一)规范了乡镇人代会的工作程序,明确了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的内容

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人大常委会认真指导乡镇人大开好人代会和主席团会议。今年全县15个乡镇人大都能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3月份先后在召开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使会议依照法律规定,确定了议程、规范了会议各项工作报告、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和代表开展活动等程序,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遵循“想大事、议大事、定大事”原则,对乡镇主席团会议的内容进行指导。全县15个乡镇人大涉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内容,作为每季度召开人大主席团会议的重点,使会议有议题、有内容,保证了会议的质量。

(二)切实发挥乡镇人大代表作用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代表素质。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对分片组织全县772名乡镇人大代表开展了培训,培训率为100%。并对乡镇进行了巡回宣讲,指导乡镇人大主席团把提高代表自身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突出以《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监督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及自治区新颁布的“两个条例”为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调整和完善培训内容,同时免费为194名县人大代表订阅了《新疆人大》杂志,使乡镇人大代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是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活动,提高代表履职积极性。15个乡镇人大主席团分别组织代表508人次,对本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同时县、乡人大在开展调研、专项检查时,坚持邀

请部分乡镇人大代表参加,为乡镇人大代表知情知政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以开展“四带头、五个一”活动为载体,激励人大代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今年把“四带头、五个一”活动列入到乡镇人大常规工作和考核标准之中,在引导代表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带头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大代表。如:疏勒县牙曼亚乡3村支部书记苏力坦〃马木提自当选代表以来,积极参加乡镇人大组织的各项代表活动,以“四带头、五个一”标准,处处率先垂范,尤其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认真宣传会议精神,带领该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努力转变村民科学种植观念。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很快接受了红枣种植和其他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还在大面积种植的红枣园和杏园里,科学套种了棉花、蔬菜等作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四是加强了“代表之家”阵地建设。对创建“代表之家” 提出了要有人大“代表之家”牌子、代表活动固定场地、人大代表监督台、联系代表结构示意图、学习培训设备和资料、文体娱乐活动器材、管理制度和措施、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的“九有”标准,并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洋大曼乡以 “代表之家”为平台,今年以来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学习培训2次,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及建“家”的宗旨,开展代表活动4次,为代表提供种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15条,切实增强了代表履职意识,提高了农民收入。今年以来15个乡镇利用“代表之家”组织代表开展学习培训、视察、专题调研、联系选民等各项小组活动达60余次,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真正使“代表之家”成为代表联系选民和争先创优的“培训基地”、“活动阵地”、“交流平台”,使乡镇人大代表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五是密切和人大代表的联系。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指导乡镇人大联系代表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渠道,制定实施各乡镇人大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选民保持双向联系制度。县乡人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代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基层企业、广泛开展与代表谈心、与群众交心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映选民心声,增强了代表的履职责任感,活跃了代表工作。今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成员深入乡、村、企业联系代表,协调解决群众纠纷112件次,317人次。全县15个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与代表,代表与选民开展了双向联系,联系代表605人次,代表联系选民4632人次,250名乡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占代表总数的32%,群众满意度达94%以上。

六是完善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制度,提高办理质量。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严把建议、批评、意见的提

抓住机遇 创新理念 第8篇

今天, 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青海与全国一样,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民生不断改善, 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不断巩固, 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青海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众多, 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成功创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之路, 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但是其中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青海长期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民族高校作为汇集少数民族人才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 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中, 在“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实践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过程中, 民族高校责任重大。在民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为保证民族高校成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 保证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之一,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加强民族高校的党建工作, 开辟民族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党建工作, 推动青海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不断提高加强民族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 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要求切实做好党建工作。高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我国的高等教育, 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高等教育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牢牢把握办学方向, 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学生。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不断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办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其次, 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 要求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一是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民族高校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压力较大, 心理负担较重;二是社会对民族高校的认同度与普通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民族高校不少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缺乏应有的信心;三是民族高校的生源质量处于相对劣势, 学生在进取意识、自制能力和学习方法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普遍的, 但不容忽视。民族高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彻底加以解决。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更需要学校各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学生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 不断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自信、自立和自强意识, 并使之成为高校党委追求的目标。

二、改革创新, 不断推进民族高校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民族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 坚持正确的办学和发展方向, 把党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首先, 确定正确的办学方针。民族高校党委领导能力的强弱, 最终检验成果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应当是一流生源汇聚并得到一流培养的, 人才辈出的摇篮;应当是人类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库、智力源;应当是重大科技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应当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完美结合。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事关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工作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 党委领导应该是个教育家, 同时也应该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专家, 两者缺一, 都会影响办学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党建工作, 才能确保民族高校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 并保持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其次, 确保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各种教育立法、教育行政和教育活动等进行管理和宏观指导的直接体现, 这其中, 自然包括党对民族高校的领导。高校稳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全局的大问题。保证科学决策及决策的有效执行, 在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巩固高校的稳定局面。因此, 加强党建工作, 可以为民族高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政治和政策环境, 确保民族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要保持强大的发展活力。民族高校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国家的大力扶持, 更有赖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心。党委要把方向、谋全局、议大事, 积极支持校长依法管理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党代会与全委会的作用, 保证代表和委员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党委要重视教代会和学代会的作用, 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牵涉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宜, 都要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党委还要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家治校的功能。通过党组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广大教职工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质量, 力求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化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不断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确保民族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加强民族高校党建工作,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党90年来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 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 按照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 民族高校同普通高校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 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校党建工作, 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切实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才算真正加强了党的领导。党既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对普通高校的领导, 也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对民族高校的领导。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确保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确保政令在民族高校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加强民族高校党建工作也是壮大党的队伍的需要。在民族高校广大师生中, 积极培养党员发展对象, 不断扩大党员队伍, 对于进一步团结和带领广大知识分子, 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增强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 发挥党的监督保障作用需要加强民族高校党建工作。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民族高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这容易使学校在政治上走偏或迷失方向, 从而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 只有加强党建工作, 才能确保民族高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上一篇:上甘岭电影观后感300字下一篇:安徽评估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