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2024-09-21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精选4篇)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第1篇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省委政研室、省民政厅联合调研组

2010年第8期 ——社会建设

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是典型的城市社区聚集区,辖13个街道、116个社区,43.3万余人。自2000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后,江汉区以创建全国示范城区、推进经济社会率先发展为目标,对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2009年,该区两次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江汉区形成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被誉为“江汉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最近,我们对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敢破善立,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不断深入

十年来,江汉区将社区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工程,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和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基层民主自治的关键工程,始终摆上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日程,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三轮改革创新。

1、第一轮改革创新:理清政府与社区工作关系。2000年—2002年,江汉区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为突破口,明晰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工作定位,划分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职责,广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自治,探索推进社区建设,基本解决了基层政府行为失范和社区居委会职能错位的问题,尝试建立起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结合、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自治机制结合的目标。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雏形初现。

2、第二轮改革创新:提升社区自治功能。2003年—2007年,江汉区将推行城市网络化管理与社区居委会工作减负、进一步理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关系与建立社区协作机制结合起来,实施以“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等“四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健全社区事务分类管理和准入制度,有效减轻了居委会工作负担,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的自治功能。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基本形成。

3、第三轮改革创新:规范社区管理体系。2008年,江汉区在前两轮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以“三个归位”(政府职能归位,社会中介组织功能归位,社区自治功能归位)为目标,以“四个坚持”(坚持科学配置、效能优先,坚持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以整合社区资源为抓手,着力推行“五个到社区”(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重心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到社区),进一步分离社区居委会行政职能,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站(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把政府购岗下派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分为服务员和协管员两类,承担基层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工作。此轮改革创新先在唐家墩、满春等街道试点,边试点边展开,2008年底在全区铺开。2009年9月,江汉区在对社区新管理体制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后,又再次对其进行了修改完善。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趋于成熟。

二、敢为人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所谓“江汉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社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江汉区在“江汉模式”探索确立过程中,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敢开风气之先,呈现出四大亮点。

1、党建工作格局新颖。江汉区将党建放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首位,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建设“地域性党组织”作为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关键,着力建立城乡统筹、区域整合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党的组织领导体制新。推动社区党的领导体制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型,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在各社区设立区域性“大党委”,将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流动党员与在职党员吸纳进来,在公推直选社区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专职委员的基础上,推选部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干部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委员。在社区公共服务站单独建立党支部,其负责人还是所在社区党委、总支或支部委员,指定一名社区公共服务站服务员为社区党建联络员。社区推举产生的党组织书记、专职委员,一般通过选举进入社区居委会“交叉任职”。二是党建协调协作机制新。在街道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将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资源整合起来,力量聚合起来,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协商解决重大问题。联合开展党组织活动,深入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三是党内民主议事机制新。在居民党员和职工党员较多的社区,探索建立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借鉴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方式,首创党员建议案制度,定期召开各类别党员代表参加的党员代表大会,开展居民自治和民主监督。

2、服务主体职能明晰。江汉区对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和各类社区组织的功能进行了明晰定位。区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具体提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负责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经费筹措,协调督促工作落实,对社区服务员、协管员进行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公共服务和协管工作进行综合协调,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社区服务员、协管员,统一调拨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社区党组织负责党建工作,强化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主体,主要在基层政府、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站以及各类组织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协调,组织开展社区民主自治活动,协助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社区公共服务站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基层政府在社区层面的各项公共服务。

3、基层服务平台健全。一是设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江汉区将街道、社区公共管理服务人员集中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服务部和综合协管部,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承担基层政府城市协管和公共服务工作。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综合服务部、综合协管部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兼任,单位性质属社会服务组织。街道办事处采取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二是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站全面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服务站设立“一门式”服务大厅,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按照“配置科学、效能优先”的原则,将街道办事处下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工作性质划分为服务员和协管员两大类。服务员主要负责就业和社会保障、人口和房屋信息收集、房屋设施修理等工作,协管员主要负责社区保安、保洁、保绿、保秩序等工作。

4、工作机制构建完善。江汉区着力健全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人员管理机制。对职责相近和重叠交叉的服务类、协管类工作进行合并归类,不能合并的确定为一个岗位多个职责,做到因事设岗、按岗定员,实现了社区工作人员由“一岗一责”向“一岗多责”的转变。社区公共服务站定岗后,服务员、协管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按劳付酬,对服务员、协管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对考核不称职的服务员、协管员依规进行调整或予以辞退,从而保持了社区工作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健全考评监督机制。江汉区赋予社区居委会“人事建议、评议监督、事务协调、核实审定、经费把关”五大权力,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站的工作,受理居民投诉,并上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督促处理和整改。对社区服务员、协管员实行月评议、半年考核和年度总评制度,评议、考核、总评结果直接与工资、奖金和留用、解聘挂钩。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按每100户2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社区工作和居民活动用房,并根据社区地域、户数等指标,核定下拨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此外,从2008年8月开始,提高了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

三、敢闯勇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经过三轮的探索创新,江汉区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职能职责明晰、具有鲜明特点、简便易于操作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江汉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受到各级领导以及各地专家学者关注。

1、创新了公共服务机制。“江汉模式”使全区建立起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中心运作、居委会协调监督、居民受益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同时,在新体制运行中,通过建立健全工作目标量化考评机制、工作激励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和民意测评机制,打破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利益分配格局,充分调动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公共服务站的工作潜能。新体制的运行,还促进了街道办事处科室之间、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公共服务站之间、社区公共服务站内部工作小组和成员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并逐渐形成长效机制。

2、整合了社区工作人力资源。过去,社区人力资源的使用没有充分考虑社区类型差异和工作量大小等因素,社区人员过多与人手不足并存,人员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在改革创新中,江汉区采取因事设岗、按需定员、一岗多责、竞争上岗等措施,以所在社区服务对象数量、地域大小等作为人员配置依据,对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了统一核定,精减128人,总人数由原来的2594人减至2466人(服务员1021人、协管员1445人),促进了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3、提高了城市管理服务效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城市的管理、执法、服务三种职能多混为一体,以“条条运作”为主,职能缺乏合理分解,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综合、联合执法难以开展,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效能不高。“江汉模式”以街道办事处为平台,对“条条”工作职责进行整合,将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划分为协管与服务两大类,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统一向社区公共服务站发包,服务类工作普遍以分组或分片包户方式进行,实现了政府行政事务与社区居委会的适度分离,使职责更加明晰,关系更加和顺,服务更加专业;协管类工作做到了职责、任务、要求“三明确”,并实现了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单一协助执法向综合协助执法的转变,使城市管理更加有序,居民办事更加便捷。

4、强化了居委会自治主体地位。在改革之前,由于基层政府在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组织缺失,居委会实际上成了基层政府的驻社区机构,承担的工作多达100多项,而且不乏一些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办理难度大的工作,比如经济普查、污染源调查、医疗保险扩面、工商税收协管等。此外,还要与基层政府签订包括就业再就业、安置“4050”人员、劳务输出等诸多的目标责任书,年底接受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检查、评比、考核,基层政府与居委会的关系,成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通过三次改革创新,江汉区适度地分离了居委会的行政职能,理顺了基层政府与居委会的关系,改变了过去居委会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减轻了居委会的工作负担,淡化了居委会的行政色彩,还原了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新管理体制运行以来,各社区居委会通过行使“五权”,履行了协助监督职能,起到了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民间组织,使居民自治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由“零散化”向“组织化”转变;通过开展老城区物业自助服务,拓展了社区服务空间,增强了管理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提升了社区自助互助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5、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社区和,社会安。“江汉模式”促使政府放权,居民自治得到规范,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居民对社区有了归属感。漫步在江汉区社区内,我们看到居民生活安定、感受到社会和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大大增强。2009年,该区实现生产总值430.0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居第一),人均生产总值63822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7.1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1元,均位居全市第一。

四、敢于挑战,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再上新台阶

“江汉模式”使江汉区的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学习榜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社区建设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在改革探索中,因受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我省社区建设包括“江汉模式”在内,仍存在居委会自治功能没有完全归位、社区工作人员素质需提高等问题。在总结推广“江汉模式”的同时,我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仍要面对现实,敢于挑战,力争再上新台阶。

1、制定社区建设地方性法规。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原先大相径庭。1990年1月实施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一些地区社区工作不规范,甚至出现一些新问题。在国家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之前,建议我省制定出台关于社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借鉴、推广“江汉模式”,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工作新机制,为推进我省社区建设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2、完善社区共驻共建机制。共驻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补充。全省各地社区应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联系,使驻社区单位牢固树立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理念,切实增强参与意识、自治意识。驻社区单位要与居委会建立帮带关系,结合单位职能,发挥优势,支持帮助社区建设。对社区在职党员应实行“双重管理”,建立“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要安排党员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生活,社区党组织要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加强社区在职党员的管理,特别是8小时以外的管理。

3、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关键是要尽快把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条件地移交社区和社会组织,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社区的承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议省里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列入财政预算。二要设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可以采取省财政拨一点、县(市、区)财政出一点、驻社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三是出台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四是强化城市规划引导作用,突出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新建小区、老城区开发改造时,要将社区工作、活动用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4、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把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专业知识、素质较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来。二是健全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实行上岗培训、年度培训,适时组织学习考察,创造条件送出去或在职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研究制定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5、妥善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解决“后顾之忧”,已经影响到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合理分配比例,全额保障,并统一办理养老、医疗等保险,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激发社区工作人员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调研组成员:谢松保 张 晨 江国志 陈新祥 徐昌洪 桂进波 杨 莉)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第2篇

近年来, 一些城市开始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 为在老旧社区推行物业管理破冰。杭州市计划于2011年底前在主城区完成1000万平方米老旧社区的物业服务改善;长沙市计划在今年内完成233个老旧社区的物业管理覆盖;南京市也已经开始在部分社区试点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 由街道对老旧小区进行托底管理。但是, 若论老旧社区物业服务的覆盖面之广、服务模式之灵活多样、成效之显著, 当数武汉市。

那么, 武汉市在推进老旧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成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吸收?记者带着问题, 深入探访。

政府的决策与扶持

2008年初的雪灾, 一度让武汉市许多老旧社区的水管频繁爆裂, 因为物业服务的缺位, 一些损坏水管难以及时得到维修。为此, 武汉市政府提出了要在老旧社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的设想。2009年, 武汉市政府将实现中心城区老旧社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工作列为当年承诺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完善管理制度

要在老旧社区推进物业服务, 千头万绪, 牵涉面广。因此, 为了迅速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工作, 武汉市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 以房管、财政、建设、城管、公安、推进641个老旧社区物业和环境管理提档升级工作列为十件实事之一, 并明确了“路面平、管道畅、楼道亮、环境美”的工作目标。按照武汉市政府统一部署, 各区和各部门及时调整了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由领导带队划片包干指导工作。各街道和社区根据工作需要, 均明确了1至2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辖区内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此外, 工作简报月报制度、检查督办制度等也得到了沿用, 采取“一周一调研、一月一督查、一季一小结”的方式来加强工作上的水务、民政、物价、园林等职能部门领导及各区分管副区长为成员的武汉市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决策、指挥和协调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推进工作建立了纵横两条主线。纵向, 以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工作小组和专班, 切实推动物业服务的深入开展;横向, 以市、区各职能部门为核心的对口联动单位, 协助处理在推进物业服务过程中的房屋、设施设备的维护, 绿化养护, 环境卫生, 公共秩序维护等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 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社区物业服务的基础平台。

当时, 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充分发挥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加强宣传, 广泛发动, 编印发放了3000册《推进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工作学习材料》, 通过各区工作专班组织专人对全市各社区干部进行了轮训, 以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为了完善管理制度, 保证物业服务推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武汉市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专题会议制度、工作简报月报制度、检查督导制度。专题会议制度以规范会议的组织工作为目的, 在专题会议上指定有关人员负责会议记录, 形成会议纪要, 再报请主持会议的领导签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会议质量。工作简报月报制度, 是让各区每月都将辖区内推进物业服务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等报送领导小组, 再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编发工作简报, 从而实现在各区间及时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而检查督导制度, 要求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检查各区、街道、社区物业服务推进工作的部署和落实情况, 并通过情况通报, 鼓励先进, 推动后进。后来的实践证明, 这些管理都是切实有效的。

在去年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后, 今年, 武汉市又将指导和调度。

加大政策扶持

老旧社区不同于新建社区, 物业服务的基础条件先天不足, 向社会化、市场化有偿服务的方向发展需要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因此, 在政策上给物业服务机构加大支持, 是十分必要的。

7月23日, 在武汉市推进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现场会上, 相关部门宣布, 考虑到老旧住宅区困难居民较多, 将制定新的物业收费标准, 并对低保户等特殊家庭实行减免——全市270万居民因此受惠。

武汉市物价局指导青山区物价局和房管局率先出台了物业服务标准和物业费价格指导标准, 已于7月开始施行。每月每平方米为0.3元, 不到新建住宅小区的二分之一。新标准物业服务类别分为综合管理、环境管理、房屋及共有部位、设施设备管理、秩序维护管理和电梯运行维护6类、10个服务项目, 各有具体标准。随后, 江岸区也出台了按户和按面积收费的两种形式指导价格标准。

武汉市房管局局长周玉珍表示, 老旧住宅区情况特殊, 物业收费会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 就出台全市性的收费标准, 房管部门正在跟物价部门沟通。就老旧住宅区低保户物业服务费用减免、物业服务机构税收优惠、物业服务收费价格等扶持政策, 房管、民政、税务、物价等部门已进行研究, 并拿出了初步意见, 将尽快出台。在政府财力补贴下, 武汉老旧住宅区物业收费, 可望普遍比新建小区便宜一半以上, 减轻居民居住成本。

落实整合资金

资金投入有限、工作经费紧张, 一直是老旧社区物业服务推进工作中的一个瓶颈。在去年, 虽然武汉各区在资金上积极安排, 但由于整体投入过少, 平均分配到各个社区的只有两、三万元。

“去年, 市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是1200亿, 在老旧社区物业管理上的投入却只有1000万, 这是明显的重建轻管。老旧社区‘物有先天不足, 人是弱势群体’, 我们在政策和资金上理应对他们有更多的倾斜。”今年5月19日, 武汉市长阮成发调研全市老旧社区物业服务工作时, 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潘臻肇坦言。

调研活动以后, 阮成发市长作出决定, 明确市、区财政按1:1配比共同投入1.3亿资金用于老旧社区提档升级工作。另外, 各区按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设立区房屋应急维修专项资金。到了10月, 这些资金全部划拨到位, 还有部分城区在原计划基础上又作了增加, 如江岸区原计划安排资金1180万元, 实际拨付了1663万元, 并在7月初就向基层街道和部门拨付了启动资金1210万元。

各种硬件改造所需资金, 则由各职能部门分包。各部门根据各社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实际, 从本部门的建设维护管理资金中给予支持。按计划, 道路维修58.44万平方米;排水管网改造27.07万米、窨井改造7490个;违章建筑拆除14万平方米、新增电动垃圾收集车700辆;绿化改造24.8万平方米;为30万户居民安装惠民信箱;供电线路序化改造160万米, 这些项目所需资金就分别由市城乡建设、水务、城管、园林、邮政、供电部门承担。

同时, 以社会单位和居民适当投入为补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鼓励社会单位采取自愿方式赞助部分资金;在不增加居民负担的前提下, 发动居民自行筹集资金, 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及共用设施设备的改造完善。

在资金使用上, 各区、各部门以项目为载体, 统筹安排, 加强监管, 在资金预决算、进度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审计上都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 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社区的实践与创新

如果只有市、区的投入与支持, 而不能充分调动起基层社区的热情, 激发民众的创造性, 推进老旧社区物业服务工作就不会取得成功。去年2月, 武汉市、区工作专班组织街道社区1000余人, 对全市79个行政街道的658个 (今年部分社区合并后变为641个) 社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 将其划分为2869个服务区域, 分类进行推进。各区依托街道, 立足社区, 遵循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的方针, 逐渐摸索出了几种既具本地特色, 又效果明显的物业服务模式。

采用最广泛的, 是社区物业服务部模式, 即以非营利性经济实体的形式, 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开展小区物业服务。服务部负责人一般由社区推荐和审定, 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指导监管下开展工作。这种模式在全市1158个物业服务区域得到应用, 占到总数的40%。

其次是居民 (业主) 自治模式, 一般运用于相对封闭的服务区域。由居民推选出5—7名代表, 由居民代表自行管理和组织, 开展日常物业服务工作。全市有928个物业服务区域实施了这一模式, 占总数的33%。

还有社区单位共管模式, 即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协调下, 依靠和借助社区自管房单位力量, 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工作。采用这一模式的有583个物业服务区域, 占总数的20%。

条件较好的200个物业服务区域, 则采用专业物业公司模式。通过召开业主大会, 成立业主委员会, 选聘专业物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 开展物业服务工作。这一模式的使用率占总数7%。

武汉各区都有一些社区, 在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崭露头角, 成为典型。

古南社区:物业服务部

硚口区易家墩街辖区内的古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无物业管理的老旧住宅区。据了解, 该小区建于80年代, 现有楼房53栋, 常住居民近万人。由于长期没有物业管理, 社区内路面破损严重, 管网陈旧老化, 楼道无灯难行, 杂物乱堆乱放, 违章建筑占道。环境的脏乱差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 当街道将古南社区先行列入试点小区时, 古南社区干部在推进物业服务工作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精心策划组织、行动迅速, 很快成立了物业服务工作小组, 制定了工作方案, 确定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牵头、社区民非组织 (物业服务站) 主办、居民参与的物业服务模式。

物业服务工作小组成立之初, 就广泛发动宣传工作。社区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召开专题会、设置咨询点等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随后, 还开展了民意调查工作。社区共发出调查问卷表2868份, 收回2838份。其中同意实行物业服务的1061张, 不同意968张, 空表 (收回) 809张。从数据中可看出宣传工作起到了效果, 多数业主赞同开展物业服务。

于是, 由社区居委会牵头建成物业服务部, 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物业服务专用办公室, 选调2名人员作为工作人员, 同时广求人才, 搭建物业服务站。据易家墩街办事处副主任熊建明介绍, 服务站成立后, 立刻将所有服务项目、电话张贴公示, 不但方便了居民, 昔日“牛皮癣”等屡禁难绝的张贴小广告也大幅减少。

就这样, 古南社区一边实践、一边总结, 不断探索适合本社区物业服务工作的新路子, 逐步形成一套物业服务的管理办法。现在的古南社区, 大门24小时有保安守卫, 绿化初具规模, 还开辟了公共休闲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不仅如此, 针对社区道路狭窄的情况, 通过组织社区中的能工巧匠, 并配备了物业服务专用自行车和工具箱, 打造出了“10分钟物业服务圈”, 接到居民电话10分钟内便能赶至家中开展物业服务。

记者遇到一名在去年因对古南社区环境不满而迁走的市民, 他说:“早知道这里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我就不搬了!”

古南社区的探索为硚口区提供了可贵经验, 硚口全区通过努力实现了“15分钟物业服务”。经过几个月的检验, 因为此模式效率高、成本低、服务质量好, 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被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通报。

古南社区, 已成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工作中的一支标杆, 成了社区物业服务部模式的成功范例。

夹河馨居小区:居民自治

小区物业公司走了, 门铃按不响了, 垃圾没人管了, 水管坏了没人修了, 怎么办?

夹河馨居小区位于汉阳区夹河路, 建于2004年, 共有4栋楼, 98户住户。建成后的最初几年, 这里是有专业物业管理的, 但是由于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产生了矛盾, 物业公司最终撤离小区。

在街道、社区的积极协调下, 小区召开了住户代表大会, 87.5%的业主赞成试行自助式物业管理, 并选举了5名热心小区事务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了夹河馨居小区自治小组。

“只有真心实意为居民办事, 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 小区自助式物业才能走下去。”62岁的老党员孙荣章说。

有一次, 小区对面的工程庆祝封顶, 燃放的爆竹将小区内一位业主的车玻璃震破了。孙荣章了解情况后, 来来回回跑了五、六趟, 到汉口协调理赔, 最终将700元赔偿金为业主讨了回来。业主非常感动, 逢人就说自治小组好, 并且带头交物业管理费, 其他业主纷纷效仿。

孙荣章喜欢养花种草, 但他更喜欢在小区播撒绿色。平时, 他没事总在小区内见缝插绿, 自己动手种下葡萄, 如今, 小区花草繁茂, 这离不开他精心的修建和栽培。

几年来, 5位老同志分工合作, 尽职尽责, 既当管理员, 又当维修工、园林工、协调员。由于小区居民数量有限, 请不起物业公司,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小组成员不等不靠不要, 积极开动脑筋, 力求自力更生。他们在门岗处设置了外来车辆停靠、充电点, 既服务了社会, 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些收入。车棚盖子被风掀了, 年过半百的他们用了一个星期将车棚修葺一新。

走近夹河馨居小区, 可以看到一张“夹河馨居自助式管理收支一览表”布告, 上面详细罗列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各项收支情况。细致入微的服务, 让居民们对自治小组更加亲切, 更加信赖。现在, 在这个小区, 路面上看不到垃圾纸屑, 楼道里找不到一点“牛皮癣”。

琴台社区·国棉社区:社区和单位共管

琴台社区和国棉社区称得上是社区和单位共管模式的典型。

琴台社区建于九十年代早中期, 小区共26栋房屋, 1600多户居民。小区由汉阳房地产公司开发, 有还建房、有自管房、也有商品房, 还有房改房和直管公房, 产权情况十分复杂。在这个社区, 楼道迟迟没有装上感应灯。在琴台社区第一次物业服务联系会上, 最强烈的呼声就是让全社区的楼道亮起来。社区立刻积极行动起来, 一是筹措资金, 二是选择安装队伍, 三是制定电费分摊方法。654盏灯合计大约4、5万元。社区出一部分, 区、街拨一部分, 共建单位赞助一部分。用电就近搭在居民家, 电费由单元住户分摊, 每年每户交15元, 平均每月只交1.25元, 大家都可以承担。于是感应灯迅速安装到位了。

晴川街国棉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型老旧住宅区, 大部分房屋建于五、六十年代, 共有42栋房屋, 2000户居民, 也是长期没有装上感应灯。共需安装700盏, 总计费用3.57万元, 社区出一万, 余款由国棉一厂托管单位筹措, 每户居民每月只需交1元维护费。居民们由衷地拥护物业服务工作, 一些居民不等开始收费就缴纳了服务费, 用实际行动支持这项工作。

光华路社区: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日前, 记者在江岸区光华社区看到, 小区进出口安装上了拦车器, 每个路口都有道路标志指引和停车线;楼栋外墙用耐看的蓝色粉刷了一遍, 显得整洁大方;原先破烂的单元门统一被蓝灰色的新式单元门取代, 并配置了惠民报箱;楼道里都装上了节能灯, 户外还设置了实用的公共晾衣架;自行车都整整齐齐地停放在新修的停车棚内;环境绿化也做得令人赏心悦目。

正在使用公用健身器材锻炼的几位老婆婆告诉记者, 原先, 这个小区的排水管道经常堵塞, 路面也坑洼不平;楼道里的灯经常损坏;自行车停放在户外还容易失窃。“现在可不一样了, 社区工作人员都非常负责, 出了什么问题都能很快解决, 我们都满意得很!”

据了解, 光华路社区属于老汉口有名的老旧住宅区, 多数房屋是上世纪80年代拆迁还建的住宅楼, 设施老化、环境较差。推进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工作以来, 社区被分为7个物业服务区, 其中采用居民自治模式的有5个, 另外3个采用社区单位共管模式。几个月下来, 街道、社区共投入了13万元资金, 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中还创建了社区房屋应急服务站和服务窗口, 做到24小时有求必应, 有难必帮。

通过“先服务, 后收费”, 小区以往收费难的瓶颈也被打破, 湖边坊小区收费率达到了71%, 球场路64号收费率达到了78%, 光华路2号收费率达到了75%。

社区物业机构也升级了。在去年设立业主自治小组的基础上, 光华路2号、光华路3号小区在社区指导下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其余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也在筹备中。江岸区副区长龙宁表示, 光华路社区居民自治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要积极发展民非组织, 通过培训提高目前这支由下岗职工组成的队伍的专业水平, 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东湖新村社区:“先治后交”

地处武昌、洪山、东湖生态旅游区三区交界的东湖新村社区有房屋139栋, 居民200余户、村民11户, 常住人口700余人, 流动人口上万人。由于历史成因和紧邻武汉大学家属区的独特地理位置, 这个典型的城中村长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消防安全隐患突出。该区域的房屋多为违章建筑, 且房屋间距小, 各种网线纠结凌乱, 还有居民违规使用易燃材料搭建小阁楼。其次是治安隐患严重。这里几乎家家都是出租户, 诸多无证网吧、非法小旅社藏污纳垢。环境脏乱差也十分突出。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基本脱节, 大量的流动人口、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了环境的脏乱差。

因为这些特殊情况, 珞珈山街成立了街道一把手牵头的工作专班, 抽调社区专干、综合特派员、信访维稳专干、安保队员对整个东湖新村社区进行了全面的入户调查。在调查中, 发现几乎100%的居民在观念上都不能接受征收物业服务费。

为此, 珞珈山街决定采取“先治后交”的策略。该街联合水务、城管、电信等部门, 筹资80万元, 对东湖新村从空中线路到地下管网, 从公用绿地到消防水栓一处不漏地进行了全面整治。违规的阁楼被拆除, 无证的旅社被登记清理, 黑网吧被取缔, 还在集中清查外来人口的过程中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破获了盗窃案件;对破损的路面和无下水道的道路进行了改造、维修, 人行道全部加铺彩砖, 对社区内的绿化带进行了改造, 加栽了树木……

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后, 珞珈山街与东湖新村周边的几个重要单位如武汉大学、省军区干休所等一一沟通, 得到了各单位的充分支持与资金资助。

珞珈山街开始转过头来引导居民改变观念。说服居民群众, 没有使用板报、专栏、横幅, 而是采取了“暗示法”和“比较法”。一方面委婉指出多数居民都是违建房主, 有义务拿出一部分房租收入来进行自我管理, 一方面将整治前后的环境变化进行比较, 更通过算经济账来引导居民接受物业管理:如果采取优质而低偿的物业服务管理, 每户费用在200元左右;如果征收房屋出租税, 再由街道在税收分成中拿出经费支付物业费, 每户费用则在400至500之间。同时, 对条件相对困难的居民, 承诺接收他们的家人进未来的物业公司工作。在进行了这些工作之后, 绝大部分居民都接受了物业管理。由于居民收入普遍较高, 东湖新村社区采取了聘请正规物业公司实行低偿物业管理的模式。

珞珈山街在东湖新村展开的工作, 为城中村的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政府认同、群众满意的道路。

一元街:“以大帮小”

江岸区一元街地处汉口老城区, 80%区域没有专业物业公司打理。开展清洁里巷、院落、门栋活动, 街道、社区都感到自身的力量不够。

“能不能请辖区内的机关单位帮忙?”一元街街道办负责人介绍, 辖区内像市政府办公厅、市妇联、市档案局等市区机关有30多个, 街道“求助”不是伸手要钱, 而是请大机关直接参与小社区的环境管理。

没想到大机关一个个都爽快地答应下来。街道遂将辖区分段“包”出去, 机关、事业单位派出自己的物业管理人员, “承包”机关外的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保洁护绿等。一些机关还出钱更换了社区花坛和晒衣架, 帮楼栋安装防盗门, 维修破损社区立面, 定期组织单位职工义务劳动, 整洁社区立面环境, 清除乱贴乱画、乱牵乱挂、卫生死角等。

武汉市城管委办公室称, 这种“以大帮小”的做法在全市尚属首创。

对推进工作的思考与展望

政府全力扶持, 社区积极创新, 两年来, 武汉市在推进老旧社区物业服务上的大力投入, 使得社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截止到今年10月底, 纳入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的641个社区已全部启动, 基本完成397个社区。

不过, 据周玉珍介绍, 因为老旧社区居民大多是中低收入者, 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在观念上还不太习惯接受收取物业管理费的事实, 特别是在物业服务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 收费显得更难。尽管有超过一半的社区启动了服务收费, 但收费标准低、收费率低是普遍现象, 全市只有不到10%的社区物业服务机构能实现收支平衡。目前, 社区物业服务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

为此, 相关部门积极编制规划, 拟定各种优惠措施, 多方筹措资金, 全力帮助社区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但是从长远看, 老旧社区的物业服务问题, 还是要通过合理收费, 靠市场来解决。然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位福利式管理使很多居民还存在无偿享受服务的观念, 因此, 打破旧的传统观念, 必定是一项长期且紧迫的工作。

传统的房屋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 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不同, 前者是政府作为房屋的权利主体, 对自己的财产实施的一种产业管理行为, 而后者是房屋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委托经济组织进行专业化服务性管理;其次, 管理的范围不同, 传统的房屋管理是一种物管物和消极管理。而物业管理是向各产权单位和各使用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再次, 管理手段也不同, 传统的房屋管理是行政管理, 物业管理是以经济手段进行开拓性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管理方式必定要全面让位于物业管理。

但在当前条件下, 如果直接把专业物业公司引进老旧社区, “存活率”必定不高。因此, 在不失时机地在那些条件较好的老旧社区直接推行专业物业管理的同时, 对于大部分老旧社区, 先实行政府扶持下的准物业管理, 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过渡到物业管理, 这是帮助老旧社区实现物业管理的切实有效途径。

武汉市在推进老旧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摸索出的社区服务部、居民自治、社区单位共管等模式, 正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准物业管理模式。它们既有专门的管理服务人员和专门的管理工具、设备, 基本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对社区物业实施专业化管理;也属于有偿服务, 社区内各住户需要缴纳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用;管理服务内容也大致包括专业物业管理所承担的各类项目。而它们又不同于完全的物业管理, 绝大多数准物业管理机构或许不是具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 其收费标准也明显低于市场化的物业管理。

虽然是“准”物业服务, 但它们在当前发挥着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既有助于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社区物业管理体系, 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居民区内的脏乱差及治安问题, 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仅可以为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而且有助于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有助于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 社区的安定、和谐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定与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武汉市推进老旧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 不仅是社区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是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 是政府引导群众, 共建和谐家园的生动写照, 这项工程显著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第3篇

关键词:资源配置 优化整合 顶层设计

近年来,改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一个热门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国石化全方位深化改革也将加速。胜北社区面对变化的内外市场环境,目前也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抓住改革机遇,再创新的辉煌,决定了社区今后能否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1 改革创新是大局和责任,必须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指导公司改革

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深化改革是集团公司党组的重要决策,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这是社区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也是社区不断深化改革的根基。

1.1 从国家层面看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这份充满改革创新气息的报告,字里行间传递出诸多改革新指向。同时,中央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彰显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300余项改革举措,涉及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重启改革的路线图,更是未来十年中国的施政纲领,改革已经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政府的核心任务。

1.2 从总部层面看 集团公司新一届党组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构建“六化”发展模式,实施专业化整合重组,做实事业部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体现了清晰的改革思路。2014年继续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方位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强化从严管理,大力推进政治优势转化,对推动中国石化全方位改革作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在年度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更是旗帜鲜明地向全体干部员工发出了深化改革的动员令:“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开拓者的勇气与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和决心,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凝聚改革的正能量,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1.3 从油田层面看 油田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油田改革的指导意见》,涉及到各个板块体制机制优化调整、资源配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用车和接待及差旅费管理、支持改制企业、完善绩效考核等8个方面,改革调整力度逐步加大。同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统筹各业务板块转型升级,开展了“作风再转变、潜力再认识、对标再分析、办法再创新、打造一流上水平”主题活动。社区板块也要求用最大的勇气和智慧向阻碍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开刀,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2 改革创新是出路和发展,必须及时总结社区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得失,凝聚深化改革共识

多年来,胜北社区围绕“创新观念抓关键,锻造队伍聚核心,科学管理保稳定,结构转型谋发展”的发展经验,努力打造资源最优化、管理集约化、优质高效服务的发展新格局,使社区得到质的发展和飞跃。

2.1 优化整合稳妥推进 扎实推进医疗、物业、幼教系统资源优化工作。醫疗系统将油建卫生院整体合并至胜采医院,成立了药械配送服务中心,各医院积极进行了内部科室整合;物业系统将原有18个物业站优化整合为13个,减少基层管理人员17人,充实了一线岗位;幼教系统压减2个机关办公室、9名富余人员充实到幼儿园,合并了三矿、电力幼儿园。目前,已压减科级单位1个、四级机构7个,另外按规范清理四级机构12个,人员结构进一步改善,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2.2 经营管理有效运行 坚持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比学赶帮超”指标体系。科学编制全年预算方案,严格执行月度预算审批和内控管理制度,积极试点推行单元成本管理,认真开展月度经营工作点评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改进《综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开展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加大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力度,规范合同运行管理。落实发现问题自查自纠专项工作,开展内部审计6项、配合外部审计7项。认真清理清退不在岗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社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每年均很好地完成了年度经营承包任务,成本投资没有遗留问题,社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2.3 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物业系统延伸440服务内涵,拓宽为民服务范围,强化“四个一”考核,十分钟便民服务圈、360便民服务体系等品牌受到管理局充分肯定。医疗系统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等医疗核心制度,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幼教系统以素质提升为主线,认真开展园本培训,积极外出学习观摩,开展机关人员“包园”、“包班”活动,对照标准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抓好幼儿环境创设、健全完善各项资料,省局十佳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复评和规范化保健室创建工作全部通过检查验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2.4 基本建设进展顺利 扎实推进职工住房建设,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采取“样板引路”、“节点管控”等方法抓好施工现场管理;认真组织考察论证,严格审查企业资质,保障了材料质量和及时供应;切实履行甲方监管责任,狠抓安全措施落实,确保了安全文明施工。有效落实民生建设项目,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加大民生建设力度,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社区15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投入资金为各系统购置生产设备,为基层单位更新办公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生产、服务能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随着上级发展新形势的变化,也面临着补贴压减幅度大、资源优化压力大、理顺机制难度大等现实挑战,还面临着思想观念与发展要求有差距。比如,管理系统性还需要加强,部分单位的管理还只停留在方法上,没有经过总结提炼,更没有形成一种可以普遍实行、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管理理念;各单位更倾向于本系统本行业的交流学习,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之间交流较少。创新创效意识还需要提升,往往对传统做法继承得多,而对于改变体制机制却存在求稳怕变的思想,难以摆脱既有工作模式的束缚;对现代管理仅仅停留在学习了解层面,还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由服务型社区向经营型社区转变,是社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但目前各单位在工作中更侧重于服务,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不够,忽略了投资回报率和效益增长点。队伍素质还需要提升,从社区整体来看,医疗、幼教系统的员工素质较高,在精细管理过程中,执行的阻力相对较小,成效较好。其他系统员工在精细流程管理

过程中认识不到位,害怕增加工作负担,心里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影响工作成效,时间久了,更有可能流于形式。

2.5 经验弥足珍贵,问题也值得反思 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些是社区在多年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问题,也是从计划走向市场后,国有企业暴露出来的通病。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辨证的正确对待,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3 改革创新是担当和行动,必须坚持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目的,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社区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加快社区改革创新步伐是上有要求、下有期盼、外有推力、内有动力,

3.1 改革创新的关键在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执行者,首先自身必须要有对改革的正确认识,必须本着有利于提高社区效率和效益,有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干部员工的根本利益的原则,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面对考验,不推卸责任,不回避矛盾,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和社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提高工作执行力。其次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关系。深化改革的过程,是解决矛盾、构建和谐的过程,绝不应该成为带来矛盾、甚至制造矛盾的过程。在吃透、把准各项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考虑的周全一些,想得细一些、复杂一些,完善各方面工作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管理工作的运行成本。再次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下沟通充分结合,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真正做到方案科学、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操作稳妥。

3.2 改革创新的活力在管理 在推进从严管理中,制度保障、责任落实、严格问责,缺一不可。管理靠制度,必须建立建全規章制度,细化各项业务流程节点和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规程,横到边、纵到底,约束所有岗位的工作行为,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程序、有规矩、有标准”,让每一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管理靠落实,每项工作责任都必须分解落实到岗位人头,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同时强化过程管控,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做到有部署安排就有检查督办,有检查督办必有落实反馈。

3.3 改革创新的实质在效益 社区的行为既是服务行为,也应该是经营行为,经营行为的本质和目的是创造效益。要牢固树立“效益是社区的生命,效益是员工利益的源泉”的理念,去变革社区的经营思想、组织框架、运行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强调效益优先,让社区的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让员工的行为完全价值化,把社区打造成价值创造和增长的链条,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突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主题。

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 第4篇

1 残疾人就业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100名残疾人为研究样本, 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 以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为主展开调查。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2份, 有效回收率92%, 其中男性残疾人为55.6%, 女性残疾人占44.4%;样本中, 25~45岁的残疾人占44%, 46~60岁的残疾人有47%, 大部分为中青年;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残疾人有11.5%, 城市的残疾人占88.5%;在文化程度上, 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只有5.3%, 超过一半的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没有超过初中水平, 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2.1 残疾人就业现状

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表1所示已就业的残疾人只有36.8%, 剩下63.2%的残疾人处于失业状态。而在未就业的残疾人中, 34.7%的残疾人是由于身体原因限制其就业, 22.1%的残疾人是由于未能找到就业岗位而失业, 6.3%的残疾人认为拿救济金就可度日而不需工作。经调查, 对于造成当前就业困难形势原因主要有自身身体原因导致择业受限、自身知识技能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 (如表2所示) 。市场竞争是激烈且残酷的, 要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关键。但目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 就业素质不高, 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弱小。中国社会向来重视人际关系的运用, 个人的社会背景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残疾人社会交往的圈子比较窄, 接触的大多是家境差不多的残疾人, 残疾人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对就业的作用很小。

2.2 残疾人就业遇到的困难

为了了解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 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 其中“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是残疾人遇到的最大困难, 分别占17.6%、15.3%和15% (见表3) 。“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和“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残疾人群体本身就业能力的欠缺。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对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未达到要求, 另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看重。另外, 缺乏社会关系也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困难之一, 说明个人社会关系网在残疾人就业中举足轻重。

2.3 残疾人现有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状况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 迫切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表4所示, 残疾人现已从支持网络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帮助, 超半数的残疾人表示政府组织、父母、亲戚、朋友对其就业有帮助。但从支持程度来说, 父母是残疾人最大的支持者, 56.5%的残疾人认为父母是对其就业“帮助最大”, 而政府、残联、社区和企业分别只有20.5%、29.8%、26.4%和15.2%, 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支持程度上弱于残疾人的父母, 说明政府组织和企业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方面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3 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1) 残疾人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据表3可见,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92名残疾人中有47名残疾人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40名残疾人认为是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的缺乏, 35名残疾人认为是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欠缺, 说明当前残疾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未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需求。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 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不多。而目前所开展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多为简单的技术培训, 很少进行系统的培训, 这些培训对改善残疾人现有的就业状况、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并无多大意义, 导致一些残疾人参与度不高。

(2) 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落实的状况差。根据残疾人就业政策规定, 所有企事业单位及福利单位都要按比例吸收残疾人就业,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不得少于10人, 而湖北省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 也就是说, 企业每100名员工就要安排1.5个残疾人, 理论上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并不算少, 而部分企业认为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能够创造与企业支出相对等的价值, 往往会以种种借口拒绝安排残疾人就业及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或是为逃避缴纳保障金录用了残疾人, 但却不提供相应的岗位, 而是让其闲置家中领取最低在岗工资, 这就导致就业岗位少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困难。

(3) 社会歧视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实现。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 来自他人的歧视也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我国历经多年的发展, 经济虽在不断进步, 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于许多方面, 就业为其中之一, 残疾人仍被排斥在许多行业之外。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脱节, 政府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时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 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仍然存在。

(4) 残疾人自身社会关系的缺乏。残疾人认为社会关系的缺乏不仅是造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 也是就业遇到的主要困难。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残疾人自己的努力, 残疾人积极主动的求助行为有助于自身社会关系的拓展。调查结果显示42.2%的残疾人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会选择主动求助, 20.5%的残疾人会比较被动, 37.3%的残疾人选择不好说, 超过半数的残疾人未选择主动求助, 表明残疾人的求助意识不强, 而残疾人求助意识的强弱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也是创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

4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

4.1 明确政府在残疾人就业中主导地位

政府要明确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的主导地位。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 引进优秀的师资资源, 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对残疾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大力开展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培训事业, 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奖励媒体和大众对企业进行监督, 适时地在媒体上公布无故拒不安置残疾职工和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名单。对于安置较好的单位, 进行公开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政府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宣传,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引导社会大众对残疾人态度的转变, 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阻碍残疾人就业的原因并非残疾人本身, 而是社会中无形的排斥和歧视。

4.2 提高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促进作用

企业能够吸纳大量残疾人就业, 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企业有责任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录用、晋升要根据选贤举能、一视同仁的原则, 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机会。企业和残联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残疾人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 及时向残联公布就业信息, 定期与残联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通过在企业内部推广平等互助的企业文化减少对残疾职工的歧视和排斥, 创造和谐文明的企业氛围。

4.3 优化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加强残疾人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开展优质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培训机制, 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 为企业培训实用人才。重视残疾人的心理培训, 对部分态度消极的残疾人要进行心理的辅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4.4 提升残疾人自主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

对残疾人个人来说, 要重视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累积社会资源,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资源。首先, 巩固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 并在父母的帮助下, 主动去发展新的社会联系。其次, 加强与政府、残联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多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及时反映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活动, 去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政策法规, 利用政策更好地为自己的就业服务, 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第三, 经常与其他残疾人联系, 联络感情, 信息共享。最后残疾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充分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培训的机会, 提升已有的技能;了解并尝试接触新鲜的事物, 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晓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山东大学2009届毕业生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社会学系, 2010.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下一篇: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