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鉴赏

2024-06-04

四年级古诗鉴赏(精选6篇)

四年级古诗鉴赏 第1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鉴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生字:腊(là)浑(hún)豚(tún)

一、解释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悟理:

《题西林壁》让我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结果是不同的,我们要全面看事情。

四年级古诗鉴赏 第2篇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以下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2.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参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雨巷?一诗,将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意境凄清婉转,朦胧恍惚。

B.从?劝学?当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更为重要。

C.?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D.在?师说?中,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4.以下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运用讳饰的手法,借“安静地睡着了〞,“停止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重,以及对其逝世的悲哀之情。

B.?蜀道难?一诗中,李白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化听觉为视觉,用珠子纷纷落下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音乐的急促。

D.“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比喻手法,对国民政府当局进行辛辣的挖苦,揭示出实行“送去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

5.?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6.以下对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7.以下对诗歌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因而此句暗含离别之意。

B.李白的?将进酒?开篇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形写声,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遏行云,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句那么是以声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构思奇特。

8.以下对?定**?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表达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9.以下对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告诫人们,人生的智慧往往可以从自然中获取启示,狼的嚎叫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种狂野与活力,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B.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杰作〞在这里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江南的冬景?〕

〔作者没有对雪景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

D.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10.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假设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爱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作?橘颂?以自勉。③荆州利木奴: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歌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2〕.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以疏淡自然的笔触,描写出秋天夜景。

B.“淡烟〞“细雨〞与“枫叶〞“蓼花〞是色彩一淡一浓的两组景物,视觉上形成比照。

C.颔联写景由近及远,互相映衬,由静及动,相映成趣,为颈联、尾联抒情张本铺垫。

D.全诗苍茫浑厚,不露雕琢痕迹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杜甫五言律的神髓。

〔2〕简要分析颈联或者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

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表达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答复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破题,首句扣“春山〞,次句扣“夜月。“多胜事〞是因,“夜忘归〞是果。二句提纲挈领,且设下悬念,开启下文。

B.颈联紧承“夜忘归〞,亦是颔联的自然延伸。此二句写“赏玩〞“胜事〞后的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

C.尾联上接“欲归〞二字,写归途中的所闻所见。写得有声有色,动中有静,意境深远迷茫。末句以景结情,情意悠长,怀恋之意,依稀可见。

D.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又为写景佳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D

6.D

7.C

8.B

9.A

10.D

二、诗歌鉴赏

11.〔1〕用典,借用屈原和李衡的典故。说自己和屈原一样爱怜橘树,欣赏橘树的谨慎无私,不像李衡那样只想着为自家谋利益。表达出作者淡泊无私、谨慎自守的高贵品质。

〔2〕乐观旷达之中暗含远谪荒蛮之地的伤感。如果让我将来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以自己亲手种的柑橘来滋养老体,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一方面表达出诗人的乐观旷达,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自认为具有高贵品质却被贬远方的人来说,预料自己被贬遥遥无期,暗含着多少的失意与伤感啊!

12.〔1〕C

〔2〕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年华易逝,实现壮志已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

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壮心不已、矢志报国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13.〔1〕A

〔2〕诗人运用想象,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暗指现实的黑暗〔或指山河破碎的现实〕,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主义与情怀。

14.〔1〕C,D

〔2〕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15.〔1〕B

〔2〕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②

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③

借助意象鉴赏古诗 第3篇

一、借助意象领悟诗歌所表现的意境。杜甫的《漫成一首》写道:“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拔刺鸣。”这首诗歌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的巧妙组合, 构成了一个优美、静谧、平和的环境, 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二、借助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道:“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有六个意象:沉沉欲坠的“月”、啼叫的“乌鸦”、满天的“白霜”、水边的“江枫”、船上的“渔火”以及“夜半的钟声”。这些意象, 共同构成了一个幽寂的境界, 抒发了诗人旅居在外的孤寂心情。

三、借助意象领悟人物形象, 即人物的思想品质。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有一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的意象有“疏篱”、“寒菊”、“百花”、“北风”。其中心意象是“寒菊”, 它虽然生长在“疏篱”中, 但却不在北风中飘落, 表现了寒菊的傲寒斗霜的精神。全诗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不向元朝统治阶级屈服的民族气节。

四、借助意象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哲理意义。宋朝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意象有“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方塘的清澈见底, 映着天光云影, 其原因是流过来了“源头活水”, 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哲理:一个人要保持思维的敏捷, 思想的鲜活, 必须要大量的吸取知识, 否则定会思维呆滞, 思想枯竭。

除了利用意象理解诗歌的哲理意义和思想感情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借助意象推断景中含情的手法。唐朝诗人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歌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一个廓大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 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 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这些景物蕴含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二、借助意象推断借物抒情的手法。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写道:“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这首诗借助对“石灰”这个事物 (即诗歌的中心意象) 的描写, 抒发了诗人处变不惊的坚强意志和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三、借助意象推断借景抒情的手法。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床前的月光和天上的月亮两个意象, 床前洒满一地月光, 就像是一片白霜。这首诗借助对床前月光如霜的景物描写, 抒发了诗人“低头思故乡”的感情。

四、借助意象推断对比的手法。如果诗中的意象是对立的, 我们可以推出运用了对比手法。清人陈佐才的《枯竹》写道:“撑风老干坚如铁, 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 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有两个对立的意象:一个是“枯竹”, 喻指不向元朝统治阶级屈服的诗人自己, 一个是“桃李花”, 喻指哪些凌风改节、投进满清怀抱的汉朝官员。两种相反意象, 放在一起写, 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民族气节, 也鞭挞了那些变节分子。而这正是对比手法的妙用。

古诗鉴赏教学四步法 第4篇

关键词:古诗 语文教学 意境 情感 语言 古诗鉴赏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169课,其中诗歌8课(古代诗歌7课),6册教材共入选29篇古诗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65课,其中诗歌12课,占教材的18%。以上数据表明,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不可小觑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做好古诗鉴赏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其思想轨迹,领悟他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1]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知人论世”已经成为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径。比如说《将进酒》,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带学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响,在出世入世间几经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那么学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诗歌基调,理解作者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越、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从而更震撼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感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无奈,钦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冲天豪气中一览大河奔流,纵横捭阖的诗仙之气,体会作者最终归于“万古愁“的唏嘘。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归纳和解读作品。比如说,李白的诗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诗多为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则是情致深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避免 “一刀切”的情况。

二、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是诗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同时也包括了诗人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与想象空间。叶圣陶在《二十韵》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充分说明了探寻意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古诗中,“意”不能直接说出,而要借物表现,“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触发。因此,揣摩诗歌的意境又必须从意象着手,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挖掘其背后的内蕴,体会诗中的感情。比如秦观的《画堂春》,就通过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等残春景象,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采用“以读代讲”“适时点拨“的方法,领导学生分析意象、进入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情感,感悟诗歌之美。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运用和约定俗成,从而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些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应当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东篱”,最初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被后世诗人反复使用,有了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风、残照、落叶、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见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发伤老、思乡、怀古等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体味美感

古诗短小凝练,却极富变化。饱含着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情感内涵、广袤的精神内核以及隽永的语言、诡谲的想象,显示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品味诗歌之美,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研究诗歌语言,又要从欣赏诗歌用字开始。古人对于用字向来严苛。以至于《朱子读书法》[2]中谈到炼字,甚至用到了“猛将用兵”和“酷吏治狱”。相传贾岛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不够好,在“推”和“敲”中几番徘徊,苦思不定,后来遇见韩愈,韩愈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大喜过望,当即定下“敲”字。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见诗人选字之精,炼字之难。在讲授诗歌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艺术妙境,感受诗人的匠心独运。另外,诗中惯常出现的运用典故、词性活用、句法变化和修辞手法,也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感悟诗歌之美。

四、以意逆志,准确理解

《孟子 万章上》[3]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仍是我们讲述诗歌、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认为是读者之“意”;“志”,即作者表达的原意;“逆”,从常规来讲有三层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来讲,“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背离作品本来的意思。而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理会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原意。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这一赏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发展思维以及形成独特全面的视角。它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诗歌之中,还体现在诗歌之外。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确,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与感情的变化,前期的诗多清新明快、后期则转入哀婉悱恻。又如盛唐的诗风豪迈壮丽、爽朗无比,晚唐的诗风却多了悲壮沉郁、愤慨哀伤。另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以意逆志”的切入点和依据。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锻炼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对比、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它的绘画、音乐美又可以打开学生心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讲透诗歌、讲好诗歌,从而展现诗歌之美、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陈晓浒:《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

[3]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 第5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继续写愁

六年级语文古诗鉴赏知识积累 第6篇

1、这个粮囤(dùn)存着这个村子的口粮。

2、“你怎么可以囤(tún)积这么多的私粮呢?难道你忘了还有很多饿肚子的人吗?”母亲气愤地说。

3、“那位是李大(dài)夫,是心血管方面的专家。”陈姐边说边指给她看。

4、“这是逮(dài)捕令,现在我们要依法逮捕你!”警察严肃地说。

5、这种颠倒(dǎo)黑白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你知道吗?

冰心,原名谢婉莹,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等;儿童作品《寄小读者》,解放后又写了《再寄小读者》。

(二)、古诗词赏析: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四样景物。

3、“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4、这首小诗采用的是即兴咏景和咏物言志的手法,表露了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志趣。

5、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妙在(ABC)。

(A)点明时间,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上一篇:做个孩子不容易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元旦的由来及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