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作文范文

2024-07-24

读题作文范文(精选8篇)

读题作文 第1篇

读题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有十个兄弟,他们一生的愿望就是去美国上班。终于,他们一起来到了美国。

他们来到了一个大企业的公司,在那里他们必须先接受考试,测测他们的`水平,他们约好了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见面。

到了第二天十点,他们准时来到了目的地并且见到了试卷和考官。

考试一共持续了十分钟,当开始答卷时,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考官说的要仔细读题再答卷。考试结束后,每个人都说自己全答对了。

可是,成绩出来了,却只有一个人通过了考试。原来,考卷的最上方写着,“只用做前两题”。

看来,细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三年级:宋金格

读题作文 第2篇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各个术语都有着严格的内涵意义,只有真正理解 “积、商、差、和”等最为基本的数学术语,才能做到正确解答数学题目。有些题目可能包含其他算法,甚至四则运算方法,这时就更需要准确理解数学术语,否则就不能疏理包含其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小玲家养了46 只鸭子,24 只鸡,养的鸡和鹅的总只数比养的鸭多5 只。小玲家养了多少只鹅?这是包含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相对而言有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第一,题目中出现了3个数量,即“46”“24”和“5”,因此,必须疏理3个数量的关系。第二,关注题目提示的数学内涵,“鸡和鹅的总只数”表达的是加法的数量关系,“总”表达的就是合并的意思,此处应该使用加法。第三,鸡和鹅的数量合并后,比鸭多5只,“多”也是合并的意思,应当使用加法,也就是鸭的数量与“5”合并。第四,鸡和鹅合并,鸭与“5”合并,这之后形成的两个新数量相等。第五,鹅的数量少于鸡和鹅合并的数量,也少于鸭与“5”合并的数量,因此应当使用减法。

2.抓住表达数量关系的词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是研究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学问,因此,我们在读题方面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把握数量关系。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质上是“分”与“合”的关系,加法和乘法都是“合”,加法是不同数的“合”,乘法是相同数的“合”;减法和除法都是“分”,减法是从总数(即“和”)中分出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把总数平均分成相同的数。

英语课文教学如何“读题”? 第3篇

一、标题的形式

NSEFC教材所选文章体裁广泛, 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也非常齐全, 有关于体育、音乐、友谊、语言、艺术等;在词法、句法、标点上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 课文标题的形式可以归为两类:名词类和句子类。

1. 名词类

名词类还可以细分为名词、名词短语和动名词三种。其中名词的有:Anne’s best friend, The sporting robot,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Organic farming;名词短语的有:A night in the mountains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动名词的有:Showing our feelings, Rising to a challenge。

2. 句子类

省略句:The band that wasn’t, Heroic teenagerreceives award, The town has to decide,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简单句: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 Ihave seen amazing things;

俚语:Never too old to learn, Cat’s in thecradle.

此外, 标点符号也是标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标题中出现的标点符号主要有冒号、破折号和问号。

冒号:一是解释, 主要用于举例, 如An April fool’s joke:the noodle harvest;二是总结, 概括大意之用, 如The greatest navigational journey:a lessonin survival;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有括号的作用, 如Theopen hand—a universal sign;

问号:用于句尾, 表疑问, 如HIV/AIDS:are youat risk?

同时, 大家还可以发现, 标题中的时态多为一般现在时, 如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 Zhang Yuncheng achieves his ambition, 但实际上动作都发生在过去。

二、标题的特点

1. 知识性和科学性

First aid for burns:学习急救知识, 保护自己;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了解生命的奥秘和起源;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学习地震的一些基本情况;Come and eat here:告诉我们“What is a healthy diet”。

2. 趣味性和启发性

Music带领学生进入五彩音乐世界;Getting the scoop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带着好奇马上读课文;在English jokes里瞧瞧国外又是怎样幽默的。以上这些标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中启智益性。

3. 思想性和教育性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告诉我们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A good example for me鼓舞学生学习榜样, 立志成才;A letter home教育学生帮助他人, 学会分享, 很好地寓情感教育于语言教育中。

此外, 综观NSEFC一整套书, 还可以发现标题设计极具系统性。从高一到高三, 由浅入深, 有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短到长。

三、阅读标题的作用

1. 激活背景知识

我们说, 读文章从“头”开始。课文标题能快速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 启发学生思维, 对标题发散扩张, 形成一个信息网。带着信息网阅读文章, 学生期待自己的背景知识能在课文中有所覆盖, 结果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预测课文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浓缩, 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阅历与标题信息碰撞, 通过“主观臆测”, 产生信息差, 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推测进行阅读, 检查自己的推测是否与文章相一致, 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3. 设疑文章内容

设疑是提高学生阅读动机、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抓住题眼, 引疑导思, 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悬念,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其深入了解内容作铺垫。当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 他们的问题都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更加深刻。

4. 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脉络即文章的篇章结构, 是整篇文章的身躯和框架。标题是根, 脉络是树枝;标题是挈领, 脉络是提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章标题梳理课文, 概括各段中心大意, 理清文章结构。

5. 感受作者观点

新课标语言技能八级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议论文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的论点及情感基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和情感基调, 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共鸣。

四、课文标题的处理

在充分了解了课文标题的形式、特点和作用后, 教师充分意识到标题的重要性和导读功能。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标题教学, 创设各种情境, 引导学生从读标题起步,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1. Paraphrase:细抠标题, 感悟新知

笔者所在学校将《新概念英语2》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如第86课的标题“Never too old to learn”似乎简单明了, 但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学生思考后分别有以下这些理解。

1) Learning is a lifetime cause/undertaking.

2) There is no ending/limit to learning.

3) It is endless to learn.

4) Live and learn.

5) Live to learn, not learn to live.

通过这样挖掘标题, 学生不但理解入木三分, 而且心灵也深受启迪, 达到illuminating and educational的效果。

又如NSEFC Book 9 Unit 2“Sailing the oceans”中的sail作及物动词, 相似用法还有:sit the exam, walk the dog等。Book 2 Unit 1“Big Feng to the rescue”中的big指的是:Feng Jicai is not only a man with a big body, but also one with a big heart.

2. R eplace:一文多题, 各有千秋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遵循概括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醒目性原则。笔者引导学生反对权威, 以批判的眼光来看课文标题, 寻找差强人意的标题。

例1:Book 1 Unit 5 Elias’story。乍一看, 让人对文章毫无头绪, 违背了标题的概括性原则 (即标题要最大程度地覆盖全文囊括的主要内容, 体现文章的主旨) 。由于学生对Elias这个人名生疏, 没有任何背景概念, 很难让人想起他和Mandela的故事。因此外延过大, 违背了标题的针对性原则。我让学生尝试, 以自己的理解替换标题, 学生的答案有:1) Mandela and me;2) Mandela in my eyes;3) Mandela—a man who changed my life;4) The dayswhen I came to know Mandela...

例2:Book 3 Unit 1 A sad love story。总体上该标题告知我们文章的体裁和情感, 但外延还是有点大, 针对性不强, 缺乏新颖、醒目性等特点。笔者先让学生把文章改写成以李方的口吻写的日记, 然后根据内容替换原文标题:1) An awful Valentine’s night;2) My unlucky day;3) An unusual Valentine’s day...此外, 笔者也给出标题交由学生评判:1) I was stood up on this Valentine’s night (被放鸽子) ;2) My Valentine’s day—it really sucks!学生放声大笑, 但也表示高度肯定。

我们暂且不对以上标题好坏做任何评判, 但这种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行为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评析和鉴赏能力,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Entitle:创设标题, 各显神通

NSEFC教材中有些文章除了大标题外, 还根据文章结构设置了小标题。如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小标题分别为:Ancient festivals, Festivals of the dead, Festivals to honor people, Harvest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s.

该文小标题层次分明, 浅显易懂。笔者创设情境, 让学生就一些相似文章设立小标题。下面以Book 4 Unit 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为例。如何给各个段落设置小标题呢?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各个段落, 抓住其中心思想和主旨, 然后思考:

What different roles does she play in the passage?

Part 1 (para 1) She is leading a visiting group around the park—a guide.

Part 2 (para 2) She does a lot of research into the chimp behavior—a researcher.

Part 3 (para 3) She sets up special protection zones and argues for them to be left in the wild—a protector.

这样, a guide, a researcher, a protector分别作为文章三部分的小标题, 恰到好处。这三个小标题都很好地服务于标题的总角色———a student。

妙读题,激兴趣 第4篇

如何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的兴趣呢?我常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是“故事编造导课、情景创设读题”。因为故事情境里的想象性、生动性、实践性和可发挥性,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快速地调动起学生亢奋的情绪和浓郁的兴趣,并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笔者曾执教人教版《中彩那天》一课,仅仅4个字的课题,竟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意蕴深远。

【幻灯1】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幸好,警察从天而降,抓住了歹徒,钱失而复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彩那天》。(生读课题)

师:读得无精打采。呵呵,这彩票可是你的哟。

生:真的?

师:就是你的,并且是中了一百万,一百万呀!

生:不会吧?天呀!

师:此时心情如何呀?

生:兴奋。

师:带着这种体会,再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声情并茂,异常兴奋)

师:别高兴得太早了,你后面有人跟踪喔,有贼人瞄上你了!此时心情又会如何?

生:紧张、害怕。(生读课题)

师:钱被抢了,一百万被抢了!此时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呀?

生:痛苦、悲伤。(生读课题)

师:万幸呀,警察及时出现,抓住了歹人,一百万又回来了。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动、感激。

师:那就带着这份情感齐读课题吧。(生读)

课题非常简单,但通过创设情境,竟让简单枯燥的课题,变得丰富有趣而又意蕴无穷。有“兴奋”、有“紧张”、有“痛苦”、也有“感动”,生活中常有的情态,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试想,学生一上课就如此入情入境,随后的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他们定会趣味盎然、忘我投入。

二、标点辅助读题:语势变换,萌动心绪

读题时,借助标点符号的辅助力度,变换课题的语气语势,也能瞬间扣动学生的心弦,触发他们的情感。笔者曾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采用了标点符号添加与变换的方式读题。

【幻灯2】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师:今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大家看,我在课题的后面加了个(),我们尝试着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看能否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我们先给它加上句号。句号表示话语的完结,属于陈述性的语气,要读得干脆平和,不拖不扬。(生读,语气舒缓,语速均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的读音要短促、平和)

师: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呢?

生:问号。

师:问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疑问、不解。(男女生比赛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要读得有疑惑感,“球”字的读音更要往高处扬)

师:除了句号、问号,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感叹号。

师:加了感叹号,这话里包含怎样的意思呢?

生:告诫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绝无第二个。

生:警告大家,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她。

师:是呀,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怎能破坏她呢?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来读吧。

(师生齐读,读得高昂、紧迫,有气势)

师:刚才我们加了“。”“?”和“!”,现在老师把课题用逗号停顿,“只有一个地球(, )”,后面的部分你们进行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句话,可以考虑用不同的句式和语气。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一定要保护她!

师:感情真强烈,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呀。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保护好她呢?

师:好一个反问句,诘问的语气,告诫人们一定要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标点符号除了起到断句的作用,还能变换语气,增强或减弱语势,甚至改变句子的意思。本课的导入环节,简单而又高效,抓住标点的变换和短长句的运用,引导学生在由弱到强的感情朗读中,快速完成了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要内容的把握。从学生的回答和朗读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至此还未通读课文,但他们已对文本内涵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体验。

三、横纵类比读题:拓宽视野,立体构建

若在上课读题时能利用好教材选文资源,横向或纵向地类比阅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有个前提,课前必须进行精心预习,充分了解。下面以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课外学生预习查阅汶川地震或雅安地震资料,感受人间真爱)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两字读得很响亮)

师:有的同学是喊出“地震”这两字的,为什么呀?

生:地震破坏力强,相当恐怖。

生:地震来了,死伤惨重,让人害怕。

生:地震来了,就必须得大声喊叫,给自己壮胆,也通知别人。

师:近年来,我国也发生过地震,你们了解吗?

生:汶川大地震8.0级,6万多人遇难。

生:雅安地震7.0级,累计受灾38.3万人。

师:地震的危害是巨大的,相信你们已从网络或电视上得知。但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两场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你们了解吗?

生:贵州妈妈尤金玉,不辞数千里、不顾生命危险前往地震的中心地带寻找、救助儿子。最后在消防官兵们的全力救援下,她的儿子在被埋124小时后,奇迹获救。

生:临终时双膝跪地,匍匐身体,舍生护子,并发短信“记得,我爱你”的妈妈。

师:看到这些事迹,你们心中有什么感触?

生:难过,为地震中的逝者。

生:感动,为地震中的母爱。

生:震撼,为地震中的人性。

师:那么,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学生朗读,“地震”两字读得急促,“父”字声音上扬,“子”字短平收尾)

此课题看似相当简单,从朗诵节奏上划分,可以直接断句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但“地震”两字,学生除了能读出恐慌外,能否读出面对灾难时的坚定?“父与子”三字,他们又是否能读出那份执著与父子间彼此信任的温情?而这则读题片段,就是先通过充分预习,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地震材料,然后与文本进行横向类比,以此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触及内心情感,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地震无情人有情”“大难有大爱”。“身临其境”了,朗读当然就能声情并茂。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它选编于鲁迅的作品《故乡》,乍看题目,言辞平淡,内容无奇,读之更是味同嚼蜡。这是因为文本被抽离了原作,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态度和人物命运等要素一无所知,因此在读题时,他们就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品悟。读题前,老师可引领学生对比少年、中年、老年闰土的不同,通过纵向类比阅读,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以及直白犀利的人物命运比照,深度了解到文本内涵、人物命运和情感态度。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仅仅通过读题,学生就已经把课文,甚至是原作熟稔于心了,那随后进行的内涵领悟和词句品读,自然能得心应手。

露珠赞阅读题答案专题 第5篇

《露珠赞》阅读答案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露珠赞》阅读答案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露珠赞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 新的世界便(显出、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露珠赞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 新的世界便(显出、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像夜空璀璨的 繁星,像碧波上撒满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 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 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 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 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夸耀、显耀、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 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 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 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把文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4分)

2、用“||”将文章分段,再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分,然后才概括 出各段段意。(3分+3分)

3、本文所写的 师”却是由事物产生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园丁”和“老。(2分+2分)

4、用“——”标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2分)

5、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赞颂了

6、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仿写一句。(6分)(1)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2)露珠多像夜空璀璨的繁星。((3)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7、“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中,“它”是 指,把。(2分)比作《露珠赞》答案:

1、呈现、哺育、显耀、残酷

2、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第二段(第2、3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露珠。第三段(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露珠精神永远在“我”心头闪 动。

3、露珠、联想

4、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

5、通过露珠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歌颂了像露珠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6、排比、比喻、拟人

7、露珠、露珠、园丁篇二:露珠赞阅读题答案

露珠赞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每年夏秋之际,我喜欢早起在野外散步.此时,残月如钩,晨星闪耀,绿柳和庄稼低语,微风吹来,格外清爽.‖晨光慢慢退去,火红的太阳撩开了它的面纱,万道霞光映照着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千颗、万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洒 撒 散)满了宝石,像千百双闪光的眼睛.露珠!这就是极普通又为人们喜爱的露珠.露珠的身形极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 浇灌 湿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闪电以炫耀它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认真读短文,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取一个合适的词,把其余的词划去.〔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4分〕〔 伟大 〕—平凡—〔 突出 〕 〔 疲劳 〕—疲倦—〔 活跃 〕

3、用“——”画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1分〕

4、文中已用“‖”分好段,请你写出各段段意.〔3分〕第一段:“我” 喜欢露珠 , “我”赞美它.第二段: 具体描写了露珠.第三段: 总结全文,露珠精神永远在 “我”心头闪动.5、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1)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排比)(2)露珠多像夜空璀璨的繁星.(比喻)(3)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拟人)

6、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 露珠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他们却无所苟求,赞颂了 像露珠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4分〕篇三:露珠赞阅读题答案

小露珠阅读答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小露珠阅读答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露珠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每当夜幕笼罩的 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小露珠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每当夜幕笼罩的 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 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 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 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 心田上!

1、文中的“它”是指 “园丁”是指。(4 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4 分)(1)炫耀——(2)夜以继日——

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4 分)近义词:平凡(反义词:平凡())培育(短暂())

4、在原文中用“﹏﹏”线画出一个比喻句。(2 分)

5、找出中心句,在句子下面用“ ”线画出来。(2 分)

6、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7、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4 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24 分)

1、文中的“它”是指 露珠,“园丁”是指 老师。(4 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4 分)(1)炫耀—— 夸耀,展示。(2)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连续辛勤地工作。

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4 分)近义词:平凡(普通平常)反义词:平凡(伟大)培育(培养)短暂(永久 永恒)

4、比喻句: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2 分)

5、中心句: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2 分)

6、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表达了作者对露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赞扬和钦佩。

7、略。篇四:露珠赞阅读题答案

露珠赞阅读答案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它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_百度作业帮 露珠赞阅读答案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它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无息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雨那样挟着惊雷闪电,炫耀自己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冷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采苗,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炫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找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5.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举三个例子说明你认为什么职业的具有“露珠精神”? 语文°妆雪雪┊8ofo2014-10-16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炫耀 ;显扬;夸耀(2)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2.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3.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句;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4.找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它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无息地在黑暗中工作.5.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表面上看是对露珠的赞美,通过后文可以看出,是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短暂平凡却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6.举三个例子说明你认为什么职业的具有“露珠精神”?教师,警察,战地记者篇五:露珠赞阅读题答案

《露珠赞》阅读答案: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露珠赞》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显出、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 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夸耀、显耀、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 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阅读题:

1、把文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用 || 将文章分段,再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分,然后才概括出各段段意。

3、本文所写的 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 园丁 和 老师 却是由事物产生的。

4、用 标出表现 露珠精神 的句子。

5、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赞颂了。

6、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仿写一句。(1)它比珍珠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2)露珠多像夜空璀璨的繁星。()(3)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7、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 这句话中,它 是指,把 比作。

参考答案:

1、呈现、哺育、显耀、残酷

2、第一段(第1自然段): 我 喜欢露珠,我 赞美它。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露珠。

第三段(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露珠精神永远在 我 心头闪动。

3、露珠、联想

4、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

雅思听力快速读题方法 第6篇

我们要通过句子主干来读懂题意,听力划主干的方法有很多有很全面的归纳与讲解,大家可以参考,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多数考生都会害怕单项选择题,认为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办法读完,即使读完了在开始放听力之后也容易遗忘!因此,我们在读选项较短的选择题是可以纵向扫描,找出选项间的最大差别;而面对选项较长的选择题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抓主干关键词来完成。

2、掌握快速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

有的同学表示在复习的时候很多词能够听懂,但是不知道哪个词是正确答案。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碰到,主要是由于不会读题导致的。而事实上,听力的读题对正确率的贡献可以到70%!我把听力读题分为四步:

第一、 圈出定位词,或者叫做信号词;

第二、划出句子主干词;

第三、划出关键词;

第四、预测答案,主要分为精确预测和范围预测。

准确无误的做到以上四步,能够帮助你很好的抓住答案。

雅思听力必考出题点讲解

雅思听力必考出题点:单复数问题

听录音的时候就要仔细听是不是有s的,比如computer disks,families等等。还有就是看看前后搭配,比如____of words,那么这个空就应该对应的是meanings而不是meaning。另外就是表格题的单复数,要对照一下横排和竖排,看看同行同列的单词特征,是不是都是有单复数的。

雅思听力必考出题点:数字问题

要听清是pounds还是dollars,有时候这些小问题很容易忽视的。小心听到分数如one thirds1/3,a quarter1/4等。还有时候听写数字中间会出现字母,这种题要特别小心,如36d,可能会听成thirty sixty,听到这样奇怪的数字时就要想想可能会是有字母穿插在里面。听长的数字时,如12300,12thousand and three hundred,一时反应不过来,可以先简单记成12th3h,等抄答案的时候再写成数字。

雅思听力必考出题点:大小写以及格式

一般来说大写的就是地名、人命、subject名称、职位名称等等,但是有时候填表的时候也要特别留心看同行同列的是否也是大写,这样你的答案也要保持一样的格式。另外还要注意看同行同列的单词时态和形式。

雅思听力必考出题点:承前启后词

要细心看清楚前后单词、时态是否和你所填的单词搭配。比如题目___ancient china,那么空应该填used in而不是used by;但是如果题目是__ancient chinese,那么空应该填used by而不是used in。

雅思听力备考如何训练有效果

雅思听力备考训练一,磨耳朵式的剥带练习。

选取恰当的外围听力材料,反复精听,在没有文字答案的情况下,单凭听觉本身,剥出听力材料中的所有信息。这一方法在实践中证明对提高考生的听力极富成效。由于雅思英语听力考试多是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所以建议多听电影对白,BBC或VOA新闻,人物演讲或者采访等活泼而有现场感的语音资料。通常推荐外语教研社的初级和中级做雅思听力的辅佐材料, 考生也可以采用四六级的模拟听力试题做相应的泛听练习。

雅思听力备考训练二,多读, 正确地朗读。

让每一个词的发音在大脑里留有一个印象,再一次听到这个词时,就会与大脑里的那个印象相契合并且迅速做出反应,这样就容易听懂得多了。朗读的素材可以是College English课本;做好是新概念第二,第三册,边听英音版的新概念磁带边进行英式语音模仿朗读,听说读写几乎是同时进行,效率比较高。也可以读单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但是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这样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把发音中的错误放大以便于早发现早纠正。这样, 通过口语熟悉英文,并结合语法部分的准备,能更好地训练对听力材料中的次要信息和提示信息的顺畅理解度。

雅思听力备考训练三,练听力内存。

听之前千万不要翻看听力原文答案, 否则从阅读中先入为主的概念会使听的能力的训练大打折扣。听的时候要点是听句子的主谓宾,实词以及说话人的语气。考生在练习听力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很多内容好像是听到了,但马上又忘记了。所以平时训练最好拿出草稿簿,做一些适当的听写练习。 听懂一句写一句,实在听不懂就看一眼文字材料,然后再听这一句,要多听几遍。雅思听力考试需要听与写同时进行。听到了,记不下来,等于没听到。所以逐步提高记忆的延长时间和进行大量的听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提高雅思听力水平的切入点

首先,想要提高雅思听力水平,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上。

掌握至少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词汇量是保证雅思考好的必要条件。不仅要会辨认这些词汇,还要能够拼写。雅思听力部分所要求的语法并不太难,初高中语法足以应付。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很多答案即使能听出来,但也可能由于知识的不牢固而答不出来。

第二,要熟悉口语句子结构。

熟练掌握常见的日常用语和句型,结合语法部分的准备,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有助于提高对会话和演讲语言的敏感程度。

第三,坚持练习听写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第7篇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审视了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问题;强调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适应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学会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启蒙,授之以渔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问,概括总结了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中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一线教师们对读题教学的重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形成较高水平的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题教学 读题能力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理清楚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做准备。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读题的重要性。古语云:读书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读题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就好比地基。地基打的不夯实是不可能建造出牢固的房子,同理可得,题读不好而想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读题这么重要,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是怎么进行读题教学的呢?其中存在了那些问题呢?下面将就读题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教师对读题教学的认识误区

1.读题教学无足轻重

读题教学旨在教会学生读题,很多老师都觉得读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识字,自然而然的就会读题了,由此老师们往往都会忽视这一问题。对读题教学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认为读题就是把题目念一遍,话音落了也就是完成了读题这一环节。② 通常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目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念一遍,然后让同学进行思考。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读题教学的忽视。首先,不思其实并不算是正真的读题,读题应该是在读的时候要进行思考并且分析其中的种种关系;特别是数学上的读题更加是具有审题性的读题了。否则在 数学课上光念题目有什么意义呢?其次,老师帮学生读题更说明了教师对读题教学环节的忽略了。老师帮学生读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们总是会等着老师来替他们读;而老师读题时总是会加重对关键字或者关键关系的语气,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一旦自主完成作业时就出错了。因此,认为读题教学无足轻重,这个观点是有误的。作为老师,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读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喧宾夺主

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读题教学,在他们看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分析逻辑关系、空间、数量等,而读题教学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题。其实教师们是把读题教学与语文的阅读教学等同起来了。读题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专门上一节读题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教学内容涵义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在随着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的目标的产生应当说是更有意义的。”2因此我认为读题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碰撞出来的一门隐性课程,它应该贯穿【】

[1]

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学生传授读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题、学会读题。这样既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谓是事半功倍、一劳多得。

(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不够

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真的存在着问题吗?我想通过三个案例来引出并分析目 前小学生在数学读题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

1、泰兴市济川小学六<一>班有一名姓蒋的男同学,他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他的家长都是知识份子,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常常引导孩子发现数学问题;在家校的配合下,孩子对数量关系很熟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男生只要一独立做文字题、应用题,他就会胡做一气。

案例

2、上学期我做家教,学生是云兴小学五年级一班的马源丽。在家教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让她独立完成应用题时,她每次都要思考很久;我看她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思路。于是就帮她把题目读了一遍(我喜欢在读题时把重要的词句加重语气),当我还没有来得及讲解时,她就会突然顿悟似的说:“老师,老师!我会了!”我让她写给我看,果然她会了。

案例

3、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以上三个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但是却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会读题。经过总结发现,学生的读题能力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读题与数学思维脱轨

一般而言,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的过程中,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间接概括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是糊里糊涂或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会把题目念一遍而不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一些数量关系。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未知之间架不起桥梁,无法寻到解题思路。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基本知识靠死记硬背,应用时对不上号,数学思维能动性差他们不懂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怎么读。

2.缺少数学读题方法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题目读了,但是却不能准确把握、分析题目。通过访问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读题也需要方法,或者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读题方法。他们读题方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① 题目换种说法就不会了。很多老师都会反映这种情况,课堂上讲了一道题目,同学们都告诉老师说听懂了,但是老师布置了类似的题目让同学自己完成时他们却又都不会了。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读题,没有读题的方法。② 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存在问题。例如:立新火柴厂原来每月生产火柴1084箱,现在月产量上升到1128箱,月产量增加了多少箱?这道题目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有

【4】

【3】些同学却依然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了解“月产量”其实就是“每月生产的数量”。我们的同学们由于不会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所以造成了解题困难。③ 改变普通语序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就会变慢,跟着老师分析觉得容易,自己做却老是会出现问题。这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根结底就是不会读题。

3.数学读题能力良莠不齐

人们都说: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也是这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不点就通,有的一点就通,当然还有怎么点都不通的。这说明了孩子们在读题这一方面的能力是各异的。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如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较弱,数学理解能力匮乏,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提出了小学生读题教学的系列问题是非常适宜的。

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因此学生们往往都是感性认识,而数学学科,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题目当然也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了,并且应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数学问题,由此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缺少大量的感性经验、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对没有读题方法和技术的学生来说要读懂题目就显得格外困难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们进行读题教学;授之以渔,给孩子读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5】

(二)数学学科语言特点的必然要求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一种语言,有着它自身的语言特点。关于数学语言,道洛费耶夫认为:“数学教学语言(或数学讲述语言)中使用着不属纯数学语言的术语和语句,它们往往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确定程序和精确程度。而斯托里亚尔认为:“在学校教学中,我们

通常使用的是‘词——符号语言’,它既包含着‘数学符号语言’的要素,也包含着‘自然词汇语言的要素’。6通过两位数学教育家的理念我们可以概括出数学语言是既包含符号化、【】定义化的纯数学语言,也包含了担负着解释、提炼加工、过度作用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包括了纯数学语言,这就须要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数学符号、定义、概念又或只是模糊地理解,假设不进行这样的读题教学,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会是一个怎样的茫然!其次由于在数学题目中包含了具体解释、提炼、过渡作用的自然语言,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分析这些自然语言才能够审好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书面语言、内部语言发展都不够完善,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读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秀才识字认半边”是可笑的,如果教师不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进行读题教学,那么未必不会出现“数学题目读不懂,懂也只懂一小半”。

三、实践读题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

往往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生怕学生自己读不懂题目,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感,习惯于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解题。长此以来读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实践读题教学时,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具体做法如下:① 当学生拿到一道新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读题,以增强学生读题的自信心。② 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标记,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先揣摩一下,再请教师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完整地读出题目和读懂题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读题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爱读题;有耐心读好题、读准题的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读题方法

1.培养“火眼金睛”,学会“咬文嚼字”

所谓的“火眼金睛”就是指要对数学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敏感,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数学学科的语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

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都会成为累赘或造成句子不通顺。因此,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概念,读懂题目,抓住重点和题眼,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把我们的学生们都训练成“火眼金睛”呢?我想,教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具有对比性的题目,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下面以一例题示范:

先让学生解答下题:甲、乙两车同时由A地出发开往B地,甲行驶6小时,乙行驶了3小时后,甲比乙多行驶了288千米。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求两车时速各是多少?

显然甲比乙多行驶的288千米,是由于甲比乙多行驶了3个小时造成的,所以用288千米除以3,就可得出甲、乙各自的时速。列式为:288|(6-3)=76(千米)。

当学生解答了这道题目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道题目,即把上面题目中“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改为“已知甲车比乙车快1千米”,而形成的新题。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仔细的读一读并与上一题比较,然后再解答。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道题目与第一道题目类似,但却难度更高,相应地解题方法也必须改变。

通过了这两道题目的对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读题过程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差别,题目的意思就会改变,解题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读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转化

数学语言由数学术语、解释性自然语言等构成,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因此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读懂题目、读透题目。所以,在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转化: ① 数学术语转化为通俗语

例如: 小明去银行存钱,他的本金为1000元,要存3年定期,银行的利率5%,问三年后小明的本金和为多少?

这道题目出现了“本金、本金和”两个数学术语,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这两个词会有些抽象。因此我们可以教会学生把它们进行转化,把数学术语转为通俗语。该题可以读为“小明存1000块钱,存三年,利率为5%,问小明三年后连存进的钱和利息共可以拿多少钱?”这样读了之后,孩子就可以明白了。

【7】② 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叙述

例如: 5个小朋友做纸花,每人每小时做2朵,问4个小时共做多少朵?

这道题目学生读了之后往往会觉得它有很多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道题目采用了逆向的叙述;增大了孩子读懂题目的难度。但是如果把题目读成:“每人每小时做2朵花,问5个小朋友做4个小时可以做多少花?”这样一来题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③ 多余条件省略化,省略条件具体化

例如: 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64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买来了2500本不就是要卖出2500本么,这道题目是有问题的!”其实,学生们把目光投错了地方,这里的2500本是个多余的数据。它是用来干扰同学思路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剔除多余枝干的能力,这样问题就不会被困扰了。

④ 隐含条件明朗化

例如: 泰隆机床厂原计划每天制造38台车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十二月全月可以制造多少台?

这道题目里包含了两个隐含条件。第一“照这样计算”,第二“十二月全月”;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把这两个隐含条件进行转化;这样就祛除了读题的障碍,解题道路就可以平坦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并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总结出新的读题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以及训练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3.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联想,比如,读到“少”要想到“哪个少”、“哪个多”,“谁比谁少”、“少多少”;读到“倍”,要想到“谁是谁的倍数”、“是求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在读和想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的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读题过程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再现题目中的表象,有利于学生读懂题目,加强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3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烟囱,现在为了安全的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包裹起来,问:大概需要的铁皮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够意识到烟囱是没有底和盖的。

最好的让学生自己发现烟囱的这一特点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那个烟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烟囱的表象,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该如何计算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限制,一些应用题的情境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因此他们常常对应用题中某些词句难以理解,造成了理解题意的障碍。但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表象的再现,合理想象,这样读懂题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大了。

因此我认为在读题教学中,老师教会学生利用联想和表像是教会学生读懂题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8】

四、简单分析与结论

小学教师树立读题教学的意识,进行读题教学,这是目前学生们读题能力较弱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读题教学有一下几个优点:

(1)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定义、概念、定理、公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通过教会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思维惰性,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对题多思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轻易地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尤其是条件与设问,学会以读促思考,为信息及时反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以及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分析,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会了思考和联想。俗话说的好“兴趣来自于熟悉、精通的程度”,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无坚不摧”、无章可循的,因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会逐渐减弱,相反兴趣却越来越深。

最后根据数学问题的不同的类型,我认为教师在读题教学中应该因“题型”制宜,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读题方法,不能千遍一律。比如说在解答文字题时,读题必须准确,不能添字或漏字,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应用题的读题要有“三读”,一是初读,通过初读,了解题目中的已知和问题。二是再读。通过再读,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关键语句,弄清某些逆向叙述题的题意或找出数量比较中作为标准的量。三是重读,即检验性读题。一般在列式解答后,应再将算式、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与题目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读题教学时,在“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使他

们养成先读(必要时多读)再动笔的好习惯,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好数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3] 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4]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5]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6] 冯忠林,数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7] 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8]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附录:(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 你好!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在数学读题能力方面的情况(数学读题能力就是指阅读、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你的回答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需要,除了研究人员以外,不会有其他人看到。请你对问卷上的每个问题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如实的选择。每题只选一个答案,请将所选项目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里,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性别

你所在的学校

你所在的年级

1、你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A、喜欢

B、不太喜欢

C、不喜欢

2、你认为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首先最重要的是

()A、弄清数量关系

B、读懂题目

C、列出数量关系式

3、在解答应用题时,你的一般步骤是

()

A、先分析理解题意

B、先分析数量关系

C、直接套用老师讲解过的题型

4、你在解答数学题时,读题的速度

()A、快速扫描

B、比较快

C、慢慢仔细读

5、你在数学课堂中,有没有学习过读题的方法

()A、有

B、没有

C、不太清楚

6、你在解答数学题时,一下几种情况,哪个遇到的次数最多

()A、一条题目怎么读都读不懂,不知道题意究竟是什么

B、题目虽然读懂了,但是还是不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C、我几乎没有读不懂的题目,也会分析题目

7、当你解答数学题目遇到困难时,你的做法是

()A、先自己再好好读读题目

B、与同学合作交流

C、等老师讲解

8、数学老师常常会给你们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强调:题目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同,解答的方法也就会不同。

()

A、经常

B、有过几次

C、从来没有过

9、你知道在数学读题方面有哪些方法么?

()

A、知道

B、不知道

C、可能知道,但说不出来具体方法是什么

解决问题从“读题”开始 第8篇

教学中, 笔者发现, 有的学生对于和例题一样的题目会做, 而对于课后练习中的题目, 还有课堂作业本上的题, 稍微改变一些条件, 他们就会束手无策。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常常因为不会读或读不懂其中的信息, 不能将题中的图文清晰地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问题, 从而出现一些理解错误并导致解答错误。

“不会读”和“读不懂”折射出学生读题能力的缺失。因此, 如何让学生“会读题”“读懂题”, 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图文结合”的教材特点, 指导学生在“图”中学会读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读懂题意, 从“读题”开始,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图”到文, 学会读题

新教材中充分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 信息内容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呈现方式有纯图片的、半文字半图片的, 还有对话式情境等;信息结构有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信息中有对解决问题有用的和没用的;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 而是隐含着数量关系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 给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图”转化为文字, 在读“图”中形成数学问题。

(一) 从图画中描述数学问题

1.从动画到文字

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刚学加减法意义时, 教材就出现了一幅幅简单而生动的图画情境,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直观、感性”的特点, 教师可以把情境制作成动画, 动态展示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逼真的活动用三句话的模式去描述一幅图或一个情境。

如一年级上第27页第4题和第5题:

出示动画后, 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图意;接着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找一找藏在里面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再找一找问题要求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一开始, 学生的说图可能是不规范、不完整的, 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用语, 如“一共、还剩、还有”等, 还要规范学生的用语, 如口头语“本来”就是“原来”的意思, 然后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基本格式来说。如我们可以说成“花朵上原来有1只蝴蝶, 又飞来了3只, 一共有几只蝴蝶?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 跳走了1只, 还剩几只?”在读图的过程中逐渐概括出用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简单数学问题。

2.从“符号”到文字

从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开始, 教材除了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外, 还采用了大括号“︸”表示总数, 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 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用符号、图画、数字相结合的题, 大多直接给出部分信息和一个问题, 另一个信息虽然是隐含在图片中的, 但是通过观察也不难找出来。

在面对这一类问题的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已经给出的信息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找到隐藏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明白符号在其中所表示的意义, 如“?”就是问题要求什么, 最后再把找出的两个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 完整地说说图意。

(二) 在图文结合中挖掘数学问题

1.全方位观察

教学中, 有些情境提供的信息中有图画也有文字, 很多学生容易被图片所吸引, 只顾着看图, 去数图上的物体, 造成信息选择的错误。

如一年级上第121页第11题:

这是一个小朋友们在堆雪人的情境图, 已经有9人在堆雪人, 同时还有几个正跑过来, 但有些人被松树遮住了, 很难说出是几人。题目通过一个小朋友的话, 说明“又来了9人”。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楚, 哪些小朋友是原来就在的, 哪些是正在跑来的, “又来了9人”对应着哪一幅图。另外要让学生知道, 画面上所画出的人并没有画全, 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只数出画面上的人是不够的, 必须利用“又来了9人”这个信息。像这一类情境图,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题, 包括图和图以外的文字信息,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多角度观察

与之相反的, 有些情境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 图片中还隐藏着更多的信息, 有些学生则容易被文字所局限, 而忽略了图片中丰富的信息。如一年级上第109页第4题, 教材呈现了一个游泳场景, 教师在完成“水里有8人, 岸上有6人, 一共有多少人?”的教学后, 不妨让学生再观察画面:还可以怎么看?引导学生发现, 还可以分成男生和女生, 也可以分成教师和学生来读取信息,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读图的能力。

(三) 从对话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1.有序读

一年级上册所呈现的问题在解决时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 所求的问题有时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但一年级下册则有所不同, 在这一阶段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虽然在图中有显示, 但并不明显, 主要通过对话来给出, 而且有些对话的给出不是按顺序的, 需要学生凭着自己的读题经验, 去感悟应该哪一句先读, 哪一句接着读, 最后再完整地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时不能随意读题。如在用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中, 一般是先找到含有总数的那句话, 要按先条件后问题有序地读。

2.对比读

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出现了“两位同学各要写15个大字”, 通过对话引出“我还要写6个字, 你猜我写了几个?”和“我写了7个, 还要写几个?”这样的对比性的问题。像这样的题, 应指导学生在读题时思考还缺了什么信息?然后分别完整地读一读这两个问题, 特别是第二个问题, 必要时可以把两个问题分别板书,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共同点, 也就是都用到了“一共有15个大字”这个公用信息, 教师只需稍加指点, 相信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题时, 就会正确解读了。

二、“图”“文”结合, 读懂题意

如果说读懂教材的图意是基础, 那么理解题意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些问题的数学语言对低段学生来说比较精练、概括和抽象, 有时各种信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对低年级孩子而言较为复杂, 这就要求教师将这些文字信息转化成直观形象如一个情境、一个活动场面或是一幅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出的直观图呈现出来, 通过指导, 帮助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再现条件、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 编一编

在一、二年级阶段, 由于学生识字量较少, 有些字还不认识, 而且教材的呈现形式又是静态的, 学生常常提不起读题、审题的兴趣来。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可以请学生试着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把静态的文字变身为生动的故事情境, 以此激发起学生的解题兴趣来。

如一年级下第25页第6题:“你们真能干, 一共采了12个松果。哥哥采得多, 我只采了5个。哥哥采了多少个?”

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编成故事:松鼠妈妈有两个勤劳的孩子: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 它们每天都帮妈妈去采松果, 一天, 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又帮妈妈去采松果, 它们采得可真快, 一会儿就把篮子装满了, 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妈妈看见了, 数了数松果说:“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吗?”兄弟俩摇摇头说不知道, 妈妈说:“你们真能干, 一共有12个松果呢?”松鼠弟弟拿起5个松果说:“哥哥采得多, 我只采了5个。”哥哥说:“那你帮我来算算我采了几个吧。”通过故事,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从松果的总数里拿走弟弟采的松果个数就是哥哥采的个数。

(二) 演一演

用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表象, 远远不如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来得鲜明且具体。借助于直观演示的功能, 不仅可以使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而且可以把现实的活动与抽象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 易于学生理解。

如一年级下第76页第9题, 教材用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一个买书的情景画面, 学生有了买东西的生活经验, 但用文字来静态呈现, 总觉得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读题后, 可以安排几位学生来演一演, 一位扮演小朋友, 一位扮演营业员, 一位付钱, 一位找回多余的钱。还可以把这买卖活动拓展开来, 让同桌间分别进行角色扮演。在买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题意, 同时清楚地感悟到了其中的数量关系:50元其实没用完, 还多了20元, 一本《少儿百科》的价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掉找回的钱得到的。

(三) 画一画

“画图”体现的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另一类“语言表达”, 是学生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加工信息、梳理思路的过程。因此, 从一年级开始, 教师要注意做好示范, 引导、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把题意化为图形, 再靠图形感知支持抽象思维, 从而读懂题意, 厘清思路。

1.从文字到实物图

如在一年级下教学“树上有13只苹果, 摘了一些后还剩4只, 摘了多少只?”这类题时, 经常会有学生用加法4+9来解决, 主要是学生读不明白其中的数量关系, 这时, 教师可以根据题意适时画出实物图, 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先画出13个苹果, 再把“还剩的4只”用虚线圈起来, 这样一画一圈, 就把其中的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勾勒了出来, 13个苹果其实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摘下的, 一部分是剩下的, 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部分就是已经摘下的那部分, 所以要用减法来解决。实物图为学生正确读题提供了表象的支撑。

2.从实物图到点子图

一年级下开始出现的比多比少的问题、二年级阶段的有关倍的问题等, 都比较抽象。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不妨可以尝试着用一些几何图形, 如点子来代替,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 画出它们一一对应的点子图。

比如求相差数的问题:“二年级有男生12人, 女生8人, 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画:

男生:○○○○○○○○○○○○

女生:●●●●●●●●

从这幅图上, 学生不但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 还能从中发现一样的部分是8人, 男生的人数其实分成了“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部分和比女生人数多的部分”这样的两部分, 要求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只要从男生的人数里减掉他们一样多的部分, 就是多出来的人数, 也就是“大数-小数=相差数”, 分析清楚了其中的关系, 列式计算就很简单了。

3.从点子图到线段图

随着学习的深入, 数也在不断地变大, 再像以前那样一一画下来进行比较已经不太现实了, 一是太费时间, 二是由于数太大无法画。这时, 就可以请线段图来帮忙了, 它具有半抽象半具体的特点, 既能舍弃烦琐的语言, 又能形象地揭示信息与信息、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把数转化为形,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1) 学会看

其实, 在一年级开始教学如何解决问题时, 教师可以先有意识地在一些问题中拿出线段图,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认识线段图, 去感知其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教学“红花与黄花共有13朵, 其中红花有8朵, 黄花有几朵?”时, 教师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看着线段图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这一过程, 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在多次接触线段图后, 学生对其基本结构也就更熟悉了。

(2) 尝试画

到了二年级, 在教学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学问题和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时, 教师就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了。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地画出线段图, 说明他已经能够读懂题意了, 反过来, 借助线段图再去分析数量关系就更一目了然了。

可以说, 通过这样一个从文到“图”的过程, 就是帮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的过程, “图”让学生的感知更深刻, 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三、图文结合, 在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沟通或者同伴互助, 对学生的读题能力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特别是在课外, 不妨在年级组内开展一些读题考级活动, 设计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的练习, 如一年级上可以要求学生会用几句话来描述图题;一年级下要求学生会用完整的三句话来读取信息和问题;二年级上要求学生会自己读题、自己解决;二年级下不但要求读题、审题、解决问题, 还要说出思考过程。多样化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 同时小竞赛的形式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 从“老教材”到“新教材”的改编,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改革, 在给教师带来惊喜的同时, 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但是, 只要教师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从“读题”入手, 指导学生去读懂题、去理解题目的深意, 相信“解决问题”不再是个难点!

上一篇: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下一篇:以说和做为话题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