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不良学生范文

2024-06-30

品行不良学生范文(精选8篇)

品行不良学生 第1篇

矫正品行不良学生典型事迹

三(2)班

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三(2)班

姓名:田战

性别:男

年龄:10

田战表现为有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品行不良学生虽属少数,但如不正确对待和处理,则既不利于对他们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学生不良品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的溺爱迁就能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发展成为不良平行;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子女感到没温暖,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的邪路: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行为问题;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言行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巨变,父母离异、偷拿„„等引起子女品行变异。

2、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整体上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但是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可低估,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教育和引导。

3、学校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造成或助长学生不良品行。如:有的老师管教不严,只抓智育,学习成绩好就行,对品行上的不良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联系纠正,助长了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信念。如有的学生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打群架视为“勇敢”。有些虽然知道怎么做,但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不能抵抗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

2、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

3、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从各方面着手,要耐心做到:

1、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行为总是受特定动机所驱使,只有了

解了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消除认知意义的障碍,对有些事认识似是而非,以正反两方面对比,帮助学生消除歧义,利用行为的消极后果使他们认清不良行为危害。

3、要抓“教机”促转化。学生不良品行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醒悟之时也就是学生认识到危害并想改之时。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予充分的鼓励、帮助与肯定。

4、要抓与外界诱因的斗争。外界诱因会使不良品行反复,教师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界诱因加以控制,避开直接诱因,树立榜样,发现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如我班有一名学生田战,以前提起这个学生全校老师都摇头,拿他真是没办法。课后作业不完成,上课不东张西望,就在下面做小动作,老师一批评,他还瞪着你看。我接班后,发现这个学生思维相当敏捷,肯动脑筋„„觉得放弃他实在可惜,找他谈了几次心,了解了他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老师教育不当的因素,于是,我首先尝试给他减免一部分作业,使他尝到成功的快乐。并让他负责办黑板报,把他的小制作在班上展览„„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喜爱,让他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对自己产生了信心,经过一年多努力,这位学生终于变成了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从上面这个学生的转变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在学生成长中作用的重大,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心理健康、品行端正的接班人。

品行不良学生 第2篇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学校、每个班几乎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品德不良的学生,他们经常会做出不符合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给学校和社会“惹麻烦”的行为,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了一个纪律很差的群体。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看到,他们虽然犯有错误,但仍然是祖国的花朵,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已。其次,要看到青少年思想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名人民教师的重要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每个学生都期待着受到家长、教师、同学们欣赏、尊重,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可是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我们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取得了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得到快乐、满意的情感体验,强化所取得的进步,在进步中增强他们的好胜心和上进心,产生“自新”的愿望。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在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学生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否则可能造成在行为上只顾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必须在树立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工作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指责与惩罚,从尊重、爱护、团结的真诚愿望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等办法。

三、增强是非观念,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非观念薄弱,是一些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之

一。教师在工作中,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晓之以理,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树立榜样更为重要,树立好的榜样,可以使他们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看到自己的希望,而且也可以增强自己改正自己错误行为的决心。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具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个性以及不良行为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学生接触,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去进行工作。只要教师对他们真切的爱护和严格的要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就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改过自新,健康的成长,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和家长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全面分析、教育学生。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不对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只有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完成教育人、培养人的艰巨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默契,协调动作,提高教育效果。那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沟通呢?首先,教师要经常与家长加强联系与协商,全面分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在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其次,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德、智、体三方面以德为首,并对学生下达的目标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要求;第三,要使家长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多读有关现代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新观念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关心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

学生不良品行矫正策略 第3篇

1、了解不良品行的动机、原因。

一种不良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动机, 如:损坏了学校公物, 有的是好玩, 有的是想占为已有, 有的是破坏满足, 有的是恶作剧, 有的为逞能。只有了解不良品行的动机、原因, 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2、优化家庭环境, 注意早期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其言行对于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故家长要起好表率的作用, 言行一致;不要溺爱孩子, 对子女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对子女要求适当、宽严适度。给孩子以健康的亲情、友情, 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健康的心理, 完整的人格模式。

3、规范社会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我国的社

会环境总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但封建思想, 不正之风, 学生不宜接触的信息, 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在社会上张扬助人为乐, 见义勇为, 奉献精神, 消除封建迷信思想及各种形式的赌博, 严惩违法犯罪, 规范影视文学作品, 给儿童以健康的精神食粮。

4、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是学生知识、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 学校教育观念偏颇, 教育方法不当, 也会造成学生品行不良, 因此,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扎实搞好校本教研, 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品行不良行为, 搞好学生品德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让品行不良的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错误, 注意不良学生的转变有醒悟、反复、巩固、更新的过程, 抓住机会, 促进转变。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明白只是身体健康还不

够, 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注意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破坏满足心理、自我中心心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的交流, 可以说是一所综合的学校, 家长、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文化, 学生可以上网查寻知识, 交流信息, 切不可沉迷游戏, 参与赌博, 或看黄色内容。

7、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给学生营

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探究 第4篇

摘要: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于儿童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启蒙作用。2.学校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歧视差生,造成师生对立。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改变教育方式,热爱学生。

关键词:不良品行;形成因素;矫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6-01

不良品行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小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偷窃

偷窃这种品行,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过来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校联合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教师、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开始时,孩子多是盗窃家人的钱、财、物,大多容易得手。初次偷摸时,儿童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知道偷摸是“坏孩子”的行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因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另一方面又不能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能自制,俗话说:“小来偷针,大来偷牛”。因此只要予以重视,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提供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的途径,问题一般不难得到解决。

另有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称“偷窃癖”,归类到冲动性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有的是受环境影响是为了经济利益,曾有这么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几乎是男女老少都会偷东西,合伙到集市上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不受到影响吗?有条件的应该对有偷窃癖行为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帮助,可应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没条件的只能是学校和家庭多加教育正确引导。

二、说谎

孩子撒谎多是因为避免挨打而做的不得已的选择,只要有一次从撒谎中得到甜头,撒谎的作风就可能被固化下来而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不想撒谎都不由自己了。有的孩子的谎言不是有意的。比如一个很小的孩子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说的和现实不符,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所以表述的结果与实际不符合,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对此也不必担心。但大点孩子撒谎的原因和目的很简单,为了获得和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比如为了玩游戏骗钱或是买零食、玩具等,就靠虚报学校多收家长资料费的办法,或是说学校要收什么什么钱来骗取钱。有时候为了讨取家长的欢心和信任也会撒谎;或为了逃避更严厉的惩罚,或者至少目前得不到惩罚,都会去撒谎。但无论怎样,撒谎如果不是由于语言表达和认识能力的问题,那一定有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问题,而这所有的后果更多是由于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

表面上看,一时的打骂让孩子看起来似乎听话了许多,但孩子并没有心情和动力去寻找错误的原因,想的最多的是下次怎么避免这顿皮肉之苦,那么一旦出了差错,在对方可能实施暴力打击的矛盾顶点时,只有施展迂回的策略,这样可以对自己的肉体做最大的保护。当然如果骗局没有被揭穿,就万事皆休,如果败露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到时候再说吧。虽然孩子也能意识到撒谎的后果———即可能受到的打击会更暴烈,但为了眼下的安宁,也就不惜铤而走险。在另外层面来看,撒谎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避免更严厉的惩罚而采取的避害就利的方式,并不仅仅是怕挨打这种原因,根本上有的时候是由于品质的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平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说真话更轻松、更简单,不需要费心思去编造谎言,不需要心惊胆战地怕被揭穿。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起初都是因为贪玩、完不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厌恶学习也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有的是受到严厉惩罚后,以逃学来显示对家长和教师的反抗。当儿童面临着一边是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申斥及同学的轻视,一边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打骂的双避冲突情境,而自己又不能有效地应对时,逃学就是他的最佳选择了。逃学后如果受到逃学同伴的接纳或是受社会上闲逛人的诱惑,从而能满足平时在校内不能满足的归属需要,或是玩上游戏机之类而感到比上课有趣,则逃学就形成了习惯,发展成不良品行。离家出走多由于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学习成绩不良怕见父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歧视与虐待,于是或投奔亲友,或乘车到处流浪,露宿街头。

小学生模仿性强,影视中人物的示范作用、坏人的引诱都是可能的诱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父母要及时弄明原因,因教师的原因,教师要转变观念,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热爱每个学生;因家庭的原因,父母要消除亲子隔阂与误解,与孩子沟通,使孩子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要进行思想教育,不要采取家庭暴力,提供保证,说服孩子回家,并从根本上改变家庭中的人际氛围;或允许孩子在亲友家暂住一段时间,再回校学习,防止多次出走。

品行不良学生 第5篇

更新: 2005-9-7 来源:德育网 编辑:zgx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迫切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行,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生受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正面影响、学校的良好教育,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行。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误导,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中学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良心理品行,有的甚至走向犯罪。这一现状,发展下去,实在令人担忧,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时探究其成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对初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行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为诸多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测试、座谈交流、家庭访问、心理咨询、调查摸底、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道德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1.问卷测试:我们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结合实际,编制了心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90题,涉及内容从学生生理、心理、喜怒哀乐到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由学校到社会,内容广泛而具体。参加测试的初中生2138人,我们从中抽取800人的试卷进行统计,其中男生试卷472份,女生试卷328份。

2.座谈交流:我们分别召开学生、学生干部、课任教师、家庭等座谈会52次,参会人次600人次。

3.家庭访问:通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教师全员参与家访,共家访1200多个学生家庭,收回家访登记表1200多份。

4.心理咨询: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共受理咨询400多人次。

5.调查摸底:政教工作人员深入全市10多所中学和司法、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采访、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个案跟踪调查500名品行不良初中生。

二、调查结果

(一)初中学生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

1.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凡事靠父母。28%的学生很少帮助家长做家务,有的学生在家长从未帮父母干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学生从未独自乘车远行过,34%的学生认为“自己管不住自己”。

2.意志脆弱,经不起批评。有的同学做错事,老师还未批评,眼泪早像断了线的珠子,有的同学受到一点挫折就想到离家出走甚至想到了轻生。调查中,持“遇到挫折,可能采取离家出走”者占13.5%;有过“轻生念头”者占12%。

3.严重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老师劝导,任性、故意对着干,应该向东偏往西。在“对家长或老师严厉而又偏激的批评”问题上,有5%的学生选择的做法是“心里口里均不服,还可能采取报复手段”。

4.自私、孤傲、嫉妒心强,时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很少替别人考虑,很少与同学交往,有事也不愿跟别人说。经调查,对“如果心中有了委屈,烦恼或知心话,最喜欢向谁诉说”这一问题,23%的学生选择“同学或朋友”,13.5%的学生感到“无处诉说”;17%的认为“很多方面与父母无法沟通”;53.5%的学生不愿意熟悉的同学、朋友比自己强。1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5.表现出焦虑、恐惧、考试紧张等。11%的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9%的学生经常有烦恼,81.5%的同学认为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成绩不好,34.3%的学生害怕陌生的环境和人。

6.23%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调查发现,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方面,35.3%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成绩,21.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相貌体形,15.9%的认为是健康,15.8%的认为是性格,45.3%的女生认为“女生不如男生”。

7.追求刺激。有48%的同学最喜欢看武打和枪战影视片。据调查,5.9%的学生曾经吸过烟,8.3%的学生曾经喝过酒,9.4%的学生参与过赌博,15.8%的学生认为打电子游戏机有好处。

8.厌学心理严重。31.5%的学生对非中考学科及发明创造没有兴趣,53%的学生缺乏认知需要,即缺乏重要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活动不能感到快乐。5%的学生没有任何爱好特长。

9.出现早恋现象,持“如果某女生特别喜欢与某男生单独相处,他们就一定是在谈恋爱”的观念的同学占36%,16.5%的初中同学认为自己暗恋过异性,3.5%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过初恋。

(二)跟踪调查品行不良初中性,发现他们有以下主要表现: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调查中,对“读书为什么”这个问题,品行不良的学生中有36%的持“为了个人利益”的观点;12%持“是家长逼着读”的观点;35%的认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对“如果让你选择职业”这个问题,45%的品行不良的学生认为“选择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有钱有权有势”。对“如果你手头有一笔钱,怎么利用它”的问题,57%的持“花钱要大方一些,免得让人瞧不起”的观点,只有11%的认为应“精打细算”,在校园中同学之间“有偿服务”成为一种时髦。帮同学写份作业要收钱,帮同学排队买饭要收钱,乃至帮同学考试作弊也要收钱。部分学生贪图享乐和崇尚奢侈。在校园里,部分学生对录像机、名牌服装、小轿车等高档商品的型号、特征、性能的了解不亚于成年人。他们缺乏远

大的革命理想,不重视个人的荣誉、成就,不关心国家的前途,精神空虚,缺乏文明修养的需要。对享受物质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对灰色音乐、电影、画报、书刊等,怀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大多信奉“享受至上”、“金钱万能”,他们常说:“前途钱图,有钱就图。”“理想利想,有利就想。”为了满足个人吃喝玩乐的欲望,他们就表现出损害集体、侵犯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犯罪动机,甚至违法犯罪。据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起点和摇篮是在电子游戏室,他们大多先是迷恋玩电子游戏机,后来因为没有钱玩而开始走向盗窃和其它犯罪之路,还有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是在游戏机室认识后,结成一帮开始实施犯罪。许多家长说,他们的子女在电子游戏室里“身体打垮了,眼睛打瞎了,成绩打差了,品质打坏了”。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友谊观,善恶美丑不分,容易接受不良影响。

在调查中,对“你心目中的英雄”这一问题,48.5%的品行不良学生把“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式的黑社会流氓老大当“英雄”。67.3%的认为“穿奇装异服,染黄发很美”。对“拾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你将如何处理”的问题,58.6%的认为“谁捡的谁得”,78.6%的认为“如果归还,则应给报酬”。对“看到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的问题,23.4%的会采用“事不关己,不操心”的做法;受武侠小说和影视片中“江湖义气”的影响,73.6%的品行不良学生把“哥们义气当作友谊”。有的人甚至还把义气编成歌诀:“拐子给我一杯酒,敢替拐子打出手,拐子给我一支烟,敢给别人闹翻天”。这些品行不良学生常常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欺骗父母,浪费粮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小偷小摸,毁坏公共财物,打架斗殴,强讨恶要。他们不愿关心理解他人,有的甚至视助人为乐,救人危难为多管闲事,视学雷锋做好事为“做傻事”。

3.情感畸形发展,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抱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

许多品德不忍受青少年是在被打骂、批评、斥责、讽刺中长大的,他们的心境被疑虑与恐怖笼罩着,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一切都存在怀疑、不信任、甚至仇视心理。常常不尊重他人,没有同情心,爱以捉弄弱小者来寻开心。他们的自尊心畸形发展,躲开学校、家庭等正常环境,转向他们被激怒时,往往什么都不顾,很少考虑后果,连一些很凶残的事情也做得出来。作案手段的凶残,野蛮性大大增加。如我市某乡村中学两名学生因为偷学校老师的菜被学校开除,他们在开除的第二天就去偷老百姓的香菇,第三天他们又谎称卖香菇将香菇贩子李某骗到一隐蔽处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将李打昏,然后两人又将其抬到山里,当他们发现李某苏醒后,又残忍的用木棒击李的头部,用脚踩李的身体,直至将李打死才停手,后将尸体藏匿山头,抢劫现金4000余元。

4.意志薄弱,自我克制力差

品行不良学生犯了错误,经过教育,也有改正错误的念头,但他们在进步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缺乏毅力,常常有较大反复;一些品行不良学生常常受到师生家长的歧视,产生很强的自卑感,缺乏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甚至自暴自弃。此类学生在其它不良品行学生的影响和物质引诱下,他们常常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旧的不良品行未改正,又出现新的不良品行。

5.不良品行已成为习惯

不良品行的形成开始可能是好奇地尝试或偶然的发生,但一经反复强化,这种坏习惯就形成了,而且一旦形成,不知不学地采取类似习惯性作法,而维持坏习惯得来的舒服体验又会使这种坏习惯得于加强,要想改变往往需要经历很长而且反复曲折的过程。

三、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行的形成原因

(一)内因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岁到1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国内外很多资料也认为,这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在这个年龄阶段,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12岁到15岁,是一个由少年到青年的转折期,这是一个在生理发育方面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从生理上看,这是青春期发育很快的时期,身高、体重的生长速度比青春期前快1-2倍,机能代谢率每小时比18岁到40岁的人多8000卡左右,如果没有正常的释放处,就极易向不良心理品行方面发展。从心理上看,由于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性意识萌芽,自我意识和认识水平尚未达到相应程度,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大多感情冲动,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从客观上讲,这一年龄大都是从小学转入中学,客观环境变化较大,原来的教育集体、人际圈子终止和基本终止,使他们要重新去适应新环境、新关系,这些也会直接引起心理上的突变,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导致心理平衡的破坏。因此,在这一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影响,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不良行为。从我们调查的青少年犯罪的数据看,实效犯罪年龄在“12-15”的有65%,说明了初中学生是良好心理品行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外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家庭是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活动在父母身边,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品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生活富裕,对子女过于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吃一点苦,事事处处包办代替,甚至包庇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有的家庭,父母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往往造成孩子阳奉阴违或形成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等;特别是残缺家庭的子女,由于父母的离异或去世,跟着继父母或别人生活受到歧视、虐待产生自卑心理或抵触情绪,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在家族直观教育中,有的家长经常当着孩子抹牌赌博,有的家长有小偷小摸行为或在工作中存在不正之风,在孩子面前不检点。为人父母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言行及正确教育方法,是形成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行的家庭原因。

2.社会的不良影响。国际格局的转化,国内社会的发展,使当今时代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一段时间曾出现的新的“读书无用论”,“拿毕业证不如拿营业证”,使有些学生不安心学习,甚至中途辍学,跑去做生意或在社会上闲荡。游荡社会的青少年聚合在一起,十分容易滋生犯罪。又如:一些领域道德失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侵蚀,那些低级、庸俗的非法书刊和色情、武打的音像制品充斥市场,对那些鉴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无异于精神鸦片。这都是形成青少年不良心理品质的社会原因。从我们调查的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数据看,少年犯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学生品行鉴定 第6篇

某某某(学号:XXXXXXX)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0级统招本科生。

该生在校期间能够认真遵守学校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本科生有较强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该生在校期间未发现其有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也未发现该生参加任何“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活动。

国家保密学院

高三学生的品行评语 第7篇

2、王甜:进入高三以来,老师从你的身上看不到那种紧张的神态,一位高三的学生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如果时间都保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去保证自己的学习效果。还有近五个月的时间,望你记住一个真理——天才出于勤奋。

3、涂敏:没有人比你更自负,有时你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你也能跑到别人的面前,然而,你从始到终都还没有跑赢过别人。世上本来就没有天才,只有一直勤奋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非凡的成绩。接下来的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希望你能改正缺点,努力学习。

4、邹章华:学习应做到触类旁通,你自己应该知道一些科目了出类拔萃来源于你对问题的思考与总结,那么像语文这科你是否也归纳总结过呢。任何时候被动地接受与主动地探索,两者的效果是绝然不同的,多动手,多积累,做完一道题想想这一类题的特点,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自己提高了。

5、熊恋:纯真朴实的你,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你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学习成绩上常会有一鸣惊人之举,引得众人刮目相看,对此你总能不骄不躁,平静对待。愿你永保小草的性格,平凡朴实,生机勃勃,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6、徐波:进入高三,尤其是最近一个月,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徐波了,这个徐波努力,不撒小脾气,早上也起得早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是如些。我坚信,你这样学下去,半年的时间你一定能创造出你自己的辉煌。

7、张思航:彬彬有礼,积极肯学是你留给我的印象。这学期经过你不懈的努力,你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千万不要放松,因为在你的前方还有更多的荆棘。

8、胡舰:经过一学期的调整,你的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懒劲也收敛起来了,早上比先前起得早了,上课比以前认真了。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坚持最后五个月,这样成功一定属于你。

9、张杨:学习不进则退,聪明的你之所以在学习上不象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因为你还缺乏主动性,只有鼓足学习的热情,并且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才能不至于埋没自己的良好天资。

10、魏徐金:思维上你头脑活络,习惯上你不拘小节,学习上你渴求进步,但不能刻苦勤奋,你道理懂得许多,但实际行动不多,虽然如此,回顾你一学期所走过的路,会发现你还是进步了许多。

11、潘之丰:经过一年的成长,你变得更成熟了,而且学习也更认真了,正因为你认真,你的成绩也提高了许多,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后面的五个月,我们会更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哦。

12、曾宪文: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创造出来的,明天的你是什么样子,就看你今天如何努力。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不付出汗水,正因为以前的轻松才让自己处于现在的尴尬境地,你现在缺少战胜自己勇气,老师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13、刘齐:依稀还记得你高一时那意气风发,信心十足的样子,进入高三的头两个月里,其实你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但是最近老师发现你早上来得早了,这一点让我看了很是高兴,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多读读书一定能积累很多知识,而且我相信,腊月严冬你都能如此勤奋,春天来到的时候你也不会懈怠,今年夏天你一定能收获果实。

14、宋南沪:诚实稳重的你,老师愿意把最重要的事交给你,你一手漂亮的字让们非常羡慕。我很希望你的学习成绩也能在新的一年里有大的突破,理科作业上主动些,世上最怕就是认真二字,只要你认真了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15、漆书凡:进入高三了,你开始成长起来了,前几天我们后了一则短片《真实的青春没有逆袭》,现实就是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付出相当的劳动之后才有资格笑傲人生。高三你开始变得勤劳了,尽管先前落下了太多,但没关系,凭你的智慧,用高三一年你一定能翻身,接下来的五个月里,你一定会加倍努力,把以前浪费的时间补回来。加油!加油!

16、刘程:高二的时候,我明显地发现你少了些斗志,所以你在原地踏了很久的步。高三已过一半了,尽管你比先前认真了许多,但是你现在很吃力。还好时间还有五个月,只要你一如既住地努力下去,你一定能创造辉煌。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7、陈元圣:前几天我们看了一个短片,其中一句话让人刻骨铭心,“对我们这样一位普通人而言,一步落后,将会让我们今后步步落后”。从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应该找到自己向前的动力。进入高三以来,你没有方向,你没有为你的未来拼搏过,如果长此以住,你的人生将会变得越来越黯淡。还有五个月的时间,该是为自己好好拼一把的时候了,还等什么呢?

18、喻红:你表面上文静,其实好强,你总不服输,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愿你在新学期理敢于质疑解难、大胆发言,争取更大的进步。

19、刘梦琦:你文静、懂事,淳朴之中显示着一股认真,踏实的学风,你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气馁,你默默地向着你的目标攀登着,我相信,有一天,你会登上顶峰,欣赏到无限的风光。

品行不良学生 第8篇

一、现行教育状况概述

沈同志说:“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将来的老师, 这些人必须充分地了解孩子。充分地了解孩子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心理, 而现在的师范教育显然没有涉及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笔者在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了近30个年头, 亲历了近30年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风风雨雨, 深深感到, 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为中心任务的, 如师范院校一直以来都开设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卫生学》等, 以及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这些学科涵盖了大量的生理学知识, 如《心理学》在第一章《心理的本质》中就详细的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及其不同的大脑区域的功能, 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成熟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生理学》和《卫生学》对孩子们的生理发育的科学介绍更多。接触过师范教育的人都知道, 教育理论学科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学生的生物性特性, 亦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中的生理发展状况。如果离开了作为具有生物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特征的学生来谈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 是无法收获成果的。可见, 师范教育是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心理研究的, 因此, 师范院校学生对生理科学是了解的、熟悉的, 并非一无所知。

各科《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材编制”“课程实施建议”和“教学评价”等章节中频繁出现诸如“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即身心发展特征)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句子;师范院校必修学科《教育学》也专章介绍和论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要求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班主任“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还有, 近些年来教育界隆重推行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和生命延续的关注和重视。由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 (含幼儿园教师) 在职前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理论和生理学知识, 入职后又学习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 他们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时, 大多能自觉地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心理科学知识 (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等) 来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进行因材施教,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可见,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 (包括幼儿园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 而且也关注学生的生理。

二、如何看待“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

沈同志认为, 孩子们的有些不良品行是因为“医学问题”引发的, 不应视其为道德问题。比如, 铅中毒的孩子就会有攻击性行为, 有些有性侵犯行为的孩子不是思想品德有问题, 而是因为血清睾酮水平太高导致的。笔者对上述观点有两点不同看法。

1.“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也是道德问题

沈同志说, “医学问题”引发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 笔者对这观点有不同看法。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3]可见, 因为“医学问题”引发的不良品行“与道德无关”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 只有那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不良品行才可以另当别论。那些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太高的孩子, 只要他们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不良品行就该归于“不道德”之列。

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人的不良品行是不是纯粹的“医学问题”引发的, “医学问题”很复杂, 关涉的因素很多, 不仅仅是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高低等问题。如果用“医学问题引起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道德”与否, 难度很大, 有时无法判断。严重的是, 如果用“医学问题引起孩子的不良品行不是道德问题”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品行“道德”与否, 有时会误导少年儿童, 影响他们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有效建构。如果哪位孩子出现了不良品行, 他会认为自己的“不良品行”是“医学问题”引发的, 罪魁祸首是“铅”或“血清睾酮”, 是没有过错的, 因此也就没有“愧疚感”和“罪恶感”, 他们就会不断地去违背道德, 最终引发社会道德混乱。

2.“医学问题”不是产生不良品行的主要原因

人, 都有七情六欲, 都有自私甚至邪恶的一面, 只是慑于法律和道德而尽力使自己中规中矩罢了。那些铅中毒和血清睾酮水平过高孩子的不良品行, 与下面这些因素不无关系: (1) 不良刺激过于频繁或强烈, 超过了身心的承受极限。 (2) 缺乏深入而全面的道德认识, 导致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失。 (3) 父母遗传的气质类型 (如多血质孩子好动、胆汁质孩子易冲动、黏液质孩子欠活泼、抑郁质孩子较悲观等) 。可见, “医学问题”不是引发孩子不良品行的主要原因。

笔者仅以2008年10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来作例证。2008年10月4日, 山西省朔州市23岁的教师郝旭东是被在初中时被教师打断过腿的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里的;2008年10月21日, 浙江省缙云县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是被因为逃学上网、害怕父母毒打的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的;2008年10月29日, 中国政法大学43岁的程春明教授被本校学生杀死在讲台上, 据有关报道, 是由于争风吃醋引发的。笔者想, 上述案例中的三位青少年凶手, 不会都是因为铅中毒或血清睾酮水平过高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任何人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都有十分清晰的心理背景和外在的诱发原因。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平时多给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多关心孩子, 多留意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 加强正面教育, 用真挚的爱来感化, 少一点简单和粗暴, 多一点耐心和艺术, 防止心理疾病的加重和恶化, 孩子们的不道德行为是可以避免的。所以, “医学问题”是引发人的不良行为的次要原因。

三、孩子何时入学是个复杂问题

孩子什么年龄入学最合适?是个复杂的问题。沈同志说, 就是让发育儿科医生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 由家长自主与医生评估来决定孩子何时上学。关涉一个孩子能否正常入学的因素很多, 除了生理因素, 如身体状况之外, 还有心理因素, 如认知能力 (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 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家庭背景和校园环境等。可见, “发育儿科医生评估”和“家长自主”只是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医学专业者, 由于受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对象的影响, “发育儿科医生对孩子成熟度的评估”一般是对孩子的“生理发育” (如孩子的高矮胖瘦、脏器功能等) 水平的检测, 至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 尤其是孩子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 考虑较少, 甚至未列入考虑范围, 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再之, 由于受客观因素, 如评估环境 (医院环境) 和医生 (生人) 的影响, 孩子们具有畏惧感和不适感, 较难准确测得孩子真实的身心发育水平, 误差很大。还有就是, 不少家长对儿童教育心理科学不甚了解, 他们对孩子何时入学的想法一般较为简单, 有时为了孩子能顺利或尽早入学而撒谎, 因此, “家长自主”也是不妥的。严重的是, 仅凭“发育儿科医生评估”和“家长自主”来决定孩子能否入学, 势必影响家长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 (包括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教育) , 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 身体状况 (是否有身体缺陷和脏器疾病) 、心理成熟水平, 亦即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是决定一个孩子能否入学的重要指标, 必须综合考虑, 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 上述言论难免有诸多瑕疵和冒犯, 诚望沈同志和各位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 笔者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95-03-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Z].2009-08-12.

上一篇: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下一篇:分局集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