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

2024-07-13

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精选8篇)

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 第1篇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保证体系框架图 编制: 温鑫 2015年03月08日 1 工程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1-1 工程施工安全体系

1、安全管理目标

在整个施工期,杜绝各类重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性事故。具体指标如下:(1)工伤事故:伤亡事故率0,其中重伤率0,死亡率=0‰,实现零目标;(2)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率<5000元/人·年。

2、安全方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2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图 机构职能说明:

在工程施工中,我单位将成立工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亲自主持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工作,并安排一名项目副经理担任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负责日常的安全施工生产。工地施工安全组织框图如图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由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等各部长、主任和施工队负责人员组成,安全生产部配备施工安全监察员5人,负责本项目工程的安全隐患检察,督促整改。另外,工地设医疗站,配备一定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物,保证遇有紧急情况及时抢救,并负责整个工地的医疗保健和对伤员的护理工作。各施工队配2—3名安全检查员,负责各施工队的施工安全监督工作。综合办公室下设一个治安组,配备正、副组长一名,负责工地巡逻、治安及工地综合治理等工作。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本工程施工中,我单位将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从领导到施工工人层层落实,分工负责,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落到实处。

(1)项目经理

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组织建立本工程的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安全管理细则,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组织定期安全检查,督促下级主管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项目总工程师

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和安全技术标准,对本工程施工中一切技术问题负安全责任。将安全措施渗透到施工组织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并

检查执行情况。组织安全技术攻关活动,从技术方面提出安全保障措施。(3)施工员(工长)

对所领导的生产班组的安全生产负责。领导所属班组搞好安全生产,组织班组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对所管范围的安全防护设施符合要求负责,对整改指令书组织落实改进,并有权拒绝上级不科学、不安全、不文明的生产指令。

(4)生产班组长

认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有关安全生产指示,根据本组人员的技术、体力、思想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做好安全交底,对本组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负责。组织本组人员学习安全规程、制度,经常检查所管人员及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及时汇报。

(5)安全人员

积极贯彻和宣传上级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制定安全工作计划,进行方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协助领导组织安全活动,制订或修订安全制度。对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参加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会审,参加生产会,掌握信息,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深入现场分析研究安全动态,提出改正意见,制止违章作业。及时填报安全报表,参加伤亡事故调查,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1-2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所有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穿着工作服、劳保鞋、配带安全帽,特殊工作人员要配带专门的防护用品,如电焊工要配带面罩和目镜。

2、施工现场和各种施工设施、管道线路等,要符合防洪、防火、防砸、防风以及工业卫生等安全要求。

3、施工现场存放的设备、材料,应做到场地安全可靠,存放整齐,通道畅通。

4、场内道路设计、施工要做到符合行车要求,对于频繁交叉路口,派专人指挥,危险地段要挂“危险”或“禁止通行”标志牌,夜间设红灯示警。

5、施工运输便桥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机械和人员安全通过。

6、施工区内的地下线缆和供排水管道必须事先查明走向,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处理妥当,才破土动工。

7、土方开挖自上而下进行,未经安全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严禁采取自下而上的开挖方法。

8、设计边坡开挖前,做好开挖线外的危石清理、削坡、加固和排水等工作。

9、严禁在开挖边坡顶、坡脚等不安全的地区停留和休息。施工现场的洞、坑、沟、井口等危险处,应有安全设施或明显标志。

10、全体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并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生产中坚守岗位,严禁酒后上岗。

11、一切起重机械在使用前要经过试车检查,使用时应设专人指挥,禁止斜吊,禁止任何人在吊运物品上或在下方停留和行走。物件悬空时,驾驶员不能离开操作岗位。

12、挖掘机工作时,任何人不得进入挖掘机的危险半径内。

13、搬运材料和使用工具时,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和周围及上下方面人员的安全;上下传送器材或工具时,禁止抛掷。

14、遇有恶劣天气影响施工安全时,禁止进行露天高空、起重作业。

15、不得在架空电力线正下方施工、搭设作业棚、建造暂时设施和堆 7

放物品。

16、起重机通过架空电力线时,应将起重臂落下,起重机任何部分与电力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m,起重起任何部位及被吊物边缘与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得小于下表18-1规定:

表1-1:

17、不能保证与架空电力线间安全操作距离时,应采取增设绝缘屏障、遮拦等防护隔离,并悬挂醒目警示标志。

18、电工、焊工、起重机司机和各种机动车辆司机,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操作证,方准独立操作。

1-3 事故发生的急救措施

1、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时,首先由工地医疗站的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后立即送往当地医院。

2、工地发生火灾时,一方面立即报告当地消防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工地消防器材紧急行动,进行扑灭工作。

3、事故发生后,保护好现场,及时将事故发生情况上报业主有关部门和工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对于重大事故要上报当地公安、检察及劳动部门。

4、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按“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处理。1-4 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保证制度

1、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1)定期安全大检查

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定期安全大检查,施工公司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定 8 期安全大检查。每次安全大检查由项目经理或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带队,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派员参加。按照安全检查评分表对管理、设备、措施、装置、违章行为等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和评分,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并由安全员督促落实。

(2)季节性安全检查 a 雨季安全大检查

雨季安全大检查结合防雨、防洪工作进行。雨季安全检查由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派员组成,主要检查防雨、防洪的各项准和应急措施;检查电气设备、线路的绝缘、接地接零电阻是否达到电气安全规程要求;检查架子和材料堆放及土方工程是否有下沉、倒塌的现场;现场的道路、排水设施等是否保持畅通等。

b 风季安全大检查

由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派员参加。主要检查各种暂设工程、起重设备、架设工程、电杆等有无倒塌的危险,如发现问题则随时加固。

c 冬季安全大检查

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带队,由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以及公司、厂等派员等参加,主要检查防火措施的落实情况。

d 署季安全大检查

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带队,由安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9 设备物资部、计划财务部、综合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派员参加,主要检查各车间的通风条件,露天作业人员的作息时间是否调整,防暑措施等情况。

(3)专业安全大检查

由工长负责组织架工、使用工种班长、安全员参加。按照表列的检查项目、内容、标准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无重大危险隐患,基本达到规程要求,检查组长签字正式验收。

(4)节前安全检查

由各级领导带队,保安组、安全生产部等派员参加,在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前,对现场、车间、库房、食堂等进行安全、防火、防中毒等大检查和节日加班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

(5)经常性安全检查

各级领导和专职安全员等,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生产车间、库房,对各种设施、安全装置、机电设备、起重设备运行状况,施工工程周围高压线路的防护情况,以及干部有无违章指挥、工人有无违章作业行为等,进行随时的检查。

2、落实安全教育、员工培训制度

(1)由安全生产部等部门组织,在安全生产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采取三级安全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等方法,结合安全标语宣传牌、开设安全生产黑板报、挂安全挂图或防护标准、张挂安全警示板等活动形式,使安全教育工作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群众化。

(2)由安全生产部等负责,积极展开员工培训。对特殊工种施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持证上岗;对从事先进机械设备、工具使用,新 10 列单片机片内RAM 的容量最少也为512字节,多出256的单元将视为片外数据存储器单元。这样STC 系列就与标准51机存储器结构就。

工艺流程应用等的施工人员,必须在工作前进行具体的培训和学习,正确 掌握操作技能。

3、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手册》 项目部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我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安全 生产手册》,对于高空作业、焊接作业,颁布专门的安全作业指导书。(1)坚持持证上岗制度 对于机械操作手、电焊工、电工等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确 保按操作规程施工,保证施工安全。(2)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a 供电及照明安全措施 ①施工现场及作业地点应有足够的照明,主要通道装设路灯。②现场(临时或永久)照明灯悬挂高度应在 2.5m 以上,经常有汽车 通过之处,灯线悬挂高度应在 5m 以上。③行灯电压不得超过 36V,在潮湿地点和金属容器内部工作时,行灯 电压不得超过 12V,行灯必须带有防护网罩。④在脚手架上安装临时照明时,竹木脚手架上应加设绝缘子,金属脚 手架上应设木横担。⑤严禁将电源线芯弯成裸钩挂在电源线路或电源开关上通电使用。⑥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场地,照明设备必须采取防爆措施。⑦照明线路拆除后,不得留有带电的部分,如必须保留时,则应切断 电源,线头包以绝缘,固定于距地面 2.5m 以上的适当处。⑧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和线路等应装漏电保护器,做到一机、一闸、一 漏电保护,以防止因潮湿漏电和绝缘损坏引起触电及设备事故。11 ⑨变压器安在高于地面的基础上,周围装设高度不低于 1.8m 的安全 护栏,周围挂上“高压危险,止步!”的警告牌。(3)生产生活区的安全和卫生措施 a 所有施工人员的宿舍及办公室、各类仓库的设计要符合要求,生活 区内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做到经常检查,使其处于良好状态。b 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教育,一旦发生火警,能迅速利用消防器材把 火扑灭在初起阶段。c 保证饮用水卫生,职工食堂保持清洁,腐烂变质食物要及时处理,食堂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厕所定期打扫,喷洒药水,做好整个 工区范围的灭蝇、灭蚊工作。d 夏天高温季节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并适当调整作休时间。12

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 第2篇

采购人员配置一般以采购工作量及日常事务决定,不受规模的大小决定。按照目前阶段的分配,采购部门采用2级梯次汇报机制,配置原则是相互结合,事事有人干。

一、岗位设置7岗8+1人

1.采购部长1人,采购工程师1人,采购专员4+1人,采购内勤1人,质量专员1人,框架如图:

2.工作汇报梯级图

二、岗位分析

1、采购工程师(副部长)

岗位设定---对部门领导负责;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辅助部门领导建设团队,查缺补漏完善部门管理规章制度。

2、招标专员设3人:

岗位设定---由于项目招标工作物料比较多,且工作任务重,同时会进行多个项目的招标工作,所以此岗位暂设置3人,后续根据工作量的多少进行后补1人。

3、电料辅材采购、装饰材料采购共设1+1人:

岗位设定---2个岗位的材料能够进行招标采购的要进行招标,剩余开展分散采购。每组成员有相对独立的供应渠道,相同材料寻找不同渠道报价,然后进行一起比价采购,相同质量选择低价进货,避免独人包揽,价格不真实现象。

4、供应商管理+质量专员设1人:

岗位设定---建筑质量是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加强质量管理是采购工作的必要措施。从厂家材料质量到项目质量验证、后期质量跟踪工作是很重要的,设专人进行负责,同时依据质量情况协同其他采购人员进行供应商绩效管理。做到对每个供应商的绩效和物资质量评价多人参与,避免一人说了算。

5、采购内勤设1人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第3篇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 第4篇

WTO框架下与政府采购有关的协议

1947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立时,并不包括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随着发达国家产业成熟和竞争实力的增强,为开拓海外市场,一些发达国家以贸易自由化为名,要求其他国家开放规模巨大的政府采购市场,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政府采购协议》(GPA)。

然而,作为一项诸边协议(自愿参加),GPA并没有使发达国家感到满足,他们不断寻找GPA多边化的突破口。

一是起草透明度多边协议。199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上,政府采购透明度议题被纳入谈判议程,成为“新加坡四议题”之一。为此,WTO设立了“政府采购透明化工作组”,试图制定政府采购透明度多边协议,使政府采购透明度问题多边化,最终为GPA的多边化创造条件。对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激烈冲突,政府采购透明度问题也陷入僵局。直至2004年8月1日,WTO成员才达成协议,同意暂时搁置政府采购透明度议题。二是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下开展政府采购的多边谈判。政府采购问题虽是WTO服务贸易工作组例会的重要议题,但由于服务贸易的复杂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等原因,该议题分歧很多,工作进展缓慢。在今后一段时间里,WTO框架下政府采购领域暂不会有实质性的多边谈判。

欧盟政府采购国际化历程

对于旨在通过关税同盟、政治同盟,实现西欧各国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欧盟而言,政府采购市场相互开放是其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立法方面,欧盟是最早着手消除区域内政府采购壁垒的国际组织。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盟先后颁布并修订了一系列政府采购指令,指导、规范其成员国政府采购法规制度建设。其中,指令的具体贯彻和执行方式由各成员国确定。若成员国国内的政府采购制度、法律或法规与该指令相矛盾,则应依照指令限期修订或调整。

除此之外,欧盟还与美国就开放公共事业领域和地方政府采购市场达成谅解备忘录或协议,与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签署了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方面的协议。

欧盟的上述协议或规定,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都属于一种互惠的安排,其出发点是将欧盟看作一个统一的市场。由此看来,如果一国在某种程度上已向另一国开放了政府采购市场,那么对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市场必然也要向其对等开放。欧盟政府采购市场就是这样在逐渐开放其内部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采购市场。

亚太经合组织的《政府采购非约束原则》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是APEC贸易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1995年的大阪行动议程中,APEC将相互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列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之一,旨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推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

APEC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主要通过各成员国的集体行动计划来实现。该计划自1996年1月1日开始执行,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的工作集中在收集信息和交流经验上,第二和第三阶段(1997年—2020年)着重于推进政府采购政策对话机制,促进APEC政府采购信息的交流,并寻求建立区域内“非约束性的政府采购原则”,最终实现APEC政府采购市场开放。

但目前,APEC在政府采购领域推行集体行动仍有很大阻力,各成员经济体对此态度不一。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政府采购法规制度较健全、国内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竭力想促成APEC成员签署政府采购的临时性协定,促使APEC成员国间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而国内经济、贸易与技术发展水平低的成员国,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方面则比较谨慎。

我国作为APEC成员,于1995年在《大阪行动计划》中承诺将于2020年向APEC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虽然在2020年前,在APEC框架下,我国没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义务,但也需逐步按照APEC制定的《政府采购非约束原则》,改革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遵循透明度、公开和有效竞争、物有所值、公平交易、责任性和非歧视性等原则。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政府采购协议》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立,成立的首要目的便是取消三国间的关税。但由于同美国和加拿大相比,墨西哥还未加入GPA,所以,NAFTA框架下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谈判重点是促使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另外,谈到北美贸易区的《政府采购协议》,必然要提及次区域组织内部开放的问题。因为N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澳新紧密经济联系协定(CER)是APEC的三个次区域组织,APEC18个成员中有11个(近2/3)属于这三个次区域组织。而NAFTA和AFTA,在贸易领域中(包括政府采购领域)对成员实行内部优惠,对非成员实行歧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推动贸易自由化(包括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上,NAFTA等次区域组织比APEC快。但NAFTA和AFTA都实行内部优惠制,这些单边开放的成果并不是全部无条件面向所有APEC成员的。其中,NAFTA主要通过对等让步的方式(互惠式)有条件地向非成员开放其贸易市场。因为符合自身利益,所以美国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并试图使其成为整个APEC处理对外部关系的原则。

从全球范围和多边角度来看,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于全球层面上进一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采购进一步国际化等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其进程在近年来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于政府采购国际化的积极影响与推动作用更显突出,并成为政府采购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例如,为了执行欧盟的统一政策,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捷克、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拉托维亚、立陶宛、匈牙利、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也正式参加GPA。由此,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参与政府采购自由化进程的国家进一步增多,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采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组织框架最新 第5篇

钢结构施工组设计员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商务组材料组现场会计保安队长土建施工组安装班组分包单位技术组安全员土建造价员保管员现场出纳门卫保安生活区管理员测量员水电施工员水电安装技术员机械管理员合同管理员

钢结构造价员采购员司机组人事专员行政文员卫生员施工员施工员暖通消防员消防安装资料员水电工检验员其他质量员

酒店产品介绍及组织框架. 第6篇

第三节 酒店组织架构及餐饮部组织架构 酒店的定义(附)

酒店是指以建筑物为凭借, 主要通过客房、餐饮为旅客提供服务的场所.换言之就是利用空间设备、场所和消费物质资料,通过接待服务来满足宾客住宿、饮食、购物,消费等需要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经济实体

酒店构成必备条件(附)

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众所周知的、且政府核准的建筑物;

2、它必须给顾客提供住宿和餐饮;

3、它要有为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

4、它有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的理想服务;

5、它是赢利的、要实现合理的利润(政府、慈善机构除外)。酒店业的发展

殷商(驿站)——周王朝(馆舍、候馆、逆旅)——唐朝(四方馆)——明清(会明馆)

第二章 餐饮部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餐饮服务是组成整个酒店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餐饮部是酒店的重要利润中心

一、地位

1、餐饮服务是酒店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酒店中必不可少的业务部门;

2、餐饮服务是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餐饮不仅是酒店产品,而且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成部分;

3、餐饮服务水平是酒店服务水平的客观标准。餐饮服务水平主要由厨房烹调和餐厅服务水平两大因素决定;

4、它是满足客人基本生活的主要服务部门;

5、它是酒店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6、它是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

7、它是平衡酒店经营中季节性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

8、餐饮部门是向国内外宾客介绍和宣传饮食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餐饮部门的作用

1、提供能满足客人需要的优质食品和饮料,餐饮部门是酒店唯一生产实物产品(菜肴、食品)的部门,具有供、产、销的密切联系性;

2、提供恰到好处的优良服务。客人在购买饮食产品的同时,更期望的得到与菜肴同时销售的服务,并期求获得方便、周到、舒适、友好、愉快等方面的精神享受;

3、扩大营业收入,提高创利水平;

4、为树立酒店的更高品质形象服务。

三、酒店餐饮服务的特点

1、餐厅主要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食物。任何商品的销售和购买都伴随着服务的销售和购买;而任何服务的销售或购买也必定伴随商品的销售和购买。餐饮服务是由有形实物和无形劳务组成的酒店产品;

2、餐饮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服务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为他人完成某一工作或任务的行为”,而行为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东西。

(1)推销上的困难;

(2)推销酒店服务,不能仅仅强调该服务本身;(3)服务没有专利权。

3、餐饮服务的一次性特点。世界上三件最不容易保存的东西:一是飞机的座位,二是酒店的客房,三是律师的时间;

4、餐饮服务的差异性特点;

5、餐饮服务生产与销售的同时性特点;

6、餐饮收入的可变性特点;

7、餐饮服务对酒店其他设施的依赖性;

8、餐饮服务的复杂性。第三章 酒店职业道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这就离不了社会道理的约束。酒店是最为典型的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故酒店职业道德从属于社会道德的总范畴,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领域,而遵守酒店职业道德则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一节 酒店职业道德概述

相关概念

道德的含义:道德的原意是指风尚和习惯,指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及联系:道德,因为其不带有强制性,而与法律不同。通常道德所允许的,法律一般不禁止,而法律所禁止的也一定为道德所不容。

(2)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和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职业道德从道义上要求人们从一定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进行待人接物、处事处世,以及完成本职工作。

二、酒店职业道德的定义

是指酒店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酒店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在不断提高职业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职业感情,磨练职业意志,进而坚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最终达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行业要求。

三、酒店职业道德的特点

1、超前性

“宾客至上”“礼貌待人”“全局观念”意识具有超前性

2、稳定性

“宾客至上”“团结协作”等行动准则从古至今一直沿用

3、适应性

因酒店面对的客人形形色色,层次不一,需要不断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满足客人和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酒店职业道德对酒店整个行业的积极作用

1、可以提高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

2、可以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有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五、酒店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组织纪律观念

2、团结协作精神

3、爱护公物品德

4、集体主义原则

六、酒店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敬业、乐业、勤业、创业、护业:

二、提供令宾客满意的服务

1、培养服务之心

2、强化责任感

3、提高服务质量

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3)

第二节 酒店职业道德规范

5、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6、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7、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8、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9、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10、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11、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12、敬业爱岗,忠于职守 具体要求:

1、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a、树立服务意识

b、在日常服务中,时时处处坚持履行这一道德规范 c、在接待贵宾和重要场合时须特别执行这一道德规范

2、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a、广告宣传,实事求是 b、按质论价,收费合理 c、诚实可靠,拾金不昧 d、诚挚待客,知错就改

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a、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b、仪表整洁,举止大方 c、语言优美,谈吐文雅 d、微笑服务,礼貌待客 e、环境优美,食品卫生 f、尽心尽责,服务周到

4、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a、谦虚谨慎,但不妄自菲薄 b、学习先进,但不盲目崇拜 c、热爱祖国,但不妄自尊大 d、六个一样

对高消费客人和低消费客人一样看待 对国内客人和境外客人一样看待

对华人客人(包括华侨、外籍客人和港澳台客人)和 客人一样 对待东方客人和西方客人一样

对待黑人顾客和白人顾客一样 对待新进客人和老客一样(4 C、六照顾 先来的客人

外宾和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客人 贵宾和高消费客人 黑人和少数民族客人 长住客人和老客人 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客人

5、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a、相互尊重 b、相互合作 c、相互学习

6、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a、自觉遵守酒店职业纪律 b、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令

c、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7、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a、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b、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c、掌握过硬基本功,扩大知识面

组织管理体制设计框架论文 第7篇

1.管理机制设计的研究概述

“管理机制”一词在社会科学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很大不足,与实践中系统地考虑和运用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只要有组织系统存在,作为支撑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就会存在,其构成和机理的研究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1.1关于管理机制方法论的认识

管理机制理论的诞生受机械论的影响巨大,其中“定构定动”的思想是管理机制的理论来源。“定构定动”思想认为,一些要素经过相关作用的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结构系统,进而形成稳定的、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形态。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拉美特立等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是这种思想的来源。在这种机械论的指导下,对管理机制的认识有两种主要的思想,一是机制是静止不变的思想,即机制是规律的体现,是永恒不变的;二是结构决定机制,机制是结构的体现,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机制。

1.2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管理机制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效率、信息和集体行动选择等方面的机理研究,进而展开对组织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和设计理论的概述,李学栋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并在研究了管理机制的概念、作用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其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的管理机制研究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对于系统内微观主体研究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科斯定理,还是博弈论,均是从微观主体的人性假设出发构架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衡量机制健康的要素也主要是帕累托最优等有关效率的因素。然而,正如KennethArrow(1951)年指出的那样,微观研究下没有一个管理机制能够满足组织所有合意的特征。“不可能定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纯粹从微观基础理论出发研究组织管理机制是不充分的。

1.3关于管理机制作用的研究

管理机制的作用与组织结构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与组织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管理机制的作用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形态,当组织结构处于一种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要是能够支撑高度控制的作用方式;当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的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就是能够支撑分散体系有效协同的作用方式。如果管理机制无法在组织结构的构架中支撑组织的运行,整个组织就将处于一种崩溃或变革的状态。同样,组织中技术的复杂及可控程度,组织的扩张方式、组织的管理艺术以及组织外环境对管理机制作用方式影响极大。

2.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利用多向度两极对偶结构,可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集权和分权的协调方式,封闭和开放的创新方式三个方面对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归纳分析。如图1所示,这种两极对偶的框架能够比较恰当地说明管理机制在组织管理构架中具有矛盾的特征,并可以解释当前在理论上关于管理机制的不同理论发展,并提出机制设计内容。

2.1基于行为方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管理机制设计不仅要在微观个体层面考虑价值取向、竞争行为和理性思维,而且要考虑宏观群体层面的文化形成、合作态势和超理性的集体行动模式。

管理机制设计的微观层面主要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从人性的基本假设出发,研究个体的价值层面的对自由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研究对由此引致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理性行为能够导致何种效率问题。

管理机制设计的宏观层面主要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所涉足的范畴,从群体的文化形成出发,研究群体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形态,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或群体的非理性的稳态行为和效率问题。

2.2基于协调形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不同的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的之间按协调的形式呈现谱系分布。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中,管理机制必然依赖于管理权威和高强度的控制;在一个行政权威和技术权威相互依赖的团队中,管理机制必然是参与式、权利和收益分散的机制;在相对分权的组织体系中,部门之间形成占有互补资源和能力的`多中心形态,管理机制趋于包含平等基础之上的协同决策的内容;在由基于战略或产业契约关系构成的组织集群中,管理机制趋于包容地缘、人缘和血缘等非市场因素在内的非理性的信任机制;在由纯粹市场的组织体系中,组织间的管理机制建立在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制基础之上,由合约关系中的利益驱动来形成。

这种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之间的谱系分布,将进一步拓宽组织的管理机制设计广度,并将管理机制的设计从考虑组织中人人关系扩展到考虑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在管理机制中协调形式设计内容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也包括考虑组织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组织文化再设计和形成。

2.3基于管理创新的管理机制内容

作为组织的生命特征,创新来源于组织内部要素的运动和发展,也可能由于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刺激和压力所导致。不能引致创新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管理创新必然作为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管理创新机制设计内容,可在系统内和系统外两极的谱系之间展开。管理创新可考虑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上,当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战略发生变化时,管理创新机制驱动内部要素在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变化和重新排列,以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另外,管理创新机制在环境产生压力和提供机遇的情况下,触发组织吸收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以重新构造组织内部要素,并进而提升组织的战略和制度,以适应或改变环境。

3.管理机制设计的框架及其东西方差异

3.1管理机制设计的立体构架

狭义的管理机制设计主要局限于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即以微观个体自私假设出发,将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视为委托-代理关系,进而根据组织构架设计管理机制。广义的管理机制设计应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系统中考虑组织的运行机制,其内容涉及宗教、民族、法律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包括在开放的系统中考虑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OliverWilliamson()社会分析的内容,本文提出精神和价值、制度和战略、行为和策略三个层面的机制设计构架。

层面一,管理机制主要考虑组织内外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的惯性主要反映在组织的精神和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组织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的对组织的浸没。管理机制应能够反映这两个方面的精神价值的内容。

层面二,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在制度和战略方面的依附关系。制度使得机制得以在组织结构上发挥作用,并以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式予以符号化。战略是机制应达致的目标,机制是战略的动力源,两者相辅相成。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上,机制着重解决目标的一致和分解,资源和信息的配置和流动,权责和收益的组合与分配。

层面三,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对组织成员行为和策略的导向作用。不同成员的行为和策略选择,是其受组织管理机制的影响而在自我行为和认知上的选择。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进行限制。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关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设计同时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在精神价值层面,在权衡内外文化环境的影响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精神和价值基于创新的变革。在制度战略层面,在权衡战略取向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内要素的重构以形成创新导向的组织构架和制度。在行为策略层面,在权衡个体收益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创新推动和创新利益团体的形成。

3.2东西方管理机制的设计向度及差异

如3.1所述,管理机制设计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然而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却在东西方的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上却存在较大差别,其差别如图2所示。

作为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契约关系是解析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支撑。西方社会是由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出发构成各种社会契约,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构结社区、社团和国家的权力结构。组织管理机制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亦在考虑个体自私假设基础上,自下而上地考虑其制度战略的形成和价值文化的升华。

作为东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权威和责任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关键。因此,对于东方,管理机制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首先考虑的是精神和价值的统领作用,然后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予以符号化和物化,最终考虑在制度的框架中考虑给予个体行为和策略选择的指导。东方的政权构成和运行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种管理机制自上而下的构架。

东西方管理机制的构架差异来源于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人性假设的差异。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契约社会”和“治水社会”的差异,后者主要反映的是人性假设“恶”和“善”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实践中各有优势,如同现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效率比较,美洲飓风时期丛林规则和我国洪水时期军民同心的比较。因此,差异只能说明管理机制设计存在两个可能的向度,并可能由于环境和设计重点的不同而有效率不同的设计选择。

4.小结和展望

政府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框架刍议 第8篇

(一)预算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大多数实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基数加增长”的模式,即每年预算支出分配采用的都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减的方法。这种资金分配方式以往年支出实际为依据确定支出指标,其弊端是承认了既得利益,肯定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不利于资金供给范围的科学界定和支出结构的调整。非营利组织预算编制主要是依据上级部门下达的预算内经费拨款指标以及本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对人员经费指标和公用经费数额进行分配。大多非营利组织预算调整方案实际上就是对一年来的预算调整情况进行汇总,并没有真正发挥调整的作用,导致预算金额与实际所需资金量大相径庭。预算资金配置的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财务处计划科,各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参与度很低,预算项目经切块分割后的细化分配方案并没有公开,各部门仅知道本部门的各项经费指标,部门之间缺乏配合监督,自然有损各部门的积极性。

(二)资产管理松散

政府非营利组织大多对资产的管理很松散,资产严重账实不符,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闲置,使用效率低下;部分固定资产登帐后未及时入账,造成帐实不符,导致资产流失;固定资产的转让和转性等未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理有关手续。

(三)筹资困难

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自创收入。由于缺乏资金很多非营利组织无法开展正常活动,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四)收入管理不科学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非营利组织收入包括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政府非营利组织容易放松对服务性收入的管理,表现在服务性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偏低,收费标准的制定不科学、合理。

(五)绩效评估困难

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利润不是其追求的目标,社会效益才是衡量组织业绩的标准。通常缺少利润这一量化指标,使得管理人员很难就各种目标的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数量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组织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明确,因而对于各部门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

二、政府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基于自身特征

一是非营利性。政府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整个财务体系中缺乏量化利润指标,绩效难以考评。二是特殊的所有者形式。非营利组织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三是管理者认识误区。非营利组织最高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低,对财务管理的职能认识也有误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商业营利行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因而也就不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

(二)基于预算会计缺陷

一是预算编制程序颠倒。政府非营利组织将年度经费指标划分到各部门,应首先让各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用款的计划,再根据需求进行分配,最后由财务上报年度预算。预算管理总是先由财务上报年度预算,再将经费指标划分到各个部门,编制程序在时间上是完全颠倒的。二是预算方法存在问题。政府非营利性组织采用在过去基础上进行增减的固定预算或者定期预算,难以准确控制成本费用。三是预算管理缺乏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激励机制,造成各科室部门忙于争夺资金,无力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致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三)基于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缺失。正是因为所有者缺位,组织治理机构残缺,董事会和内部监控制度不完整,往往使这种监督流于形式,虽然部分非营利组织设立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也不是资财的拥有者,对资财的筹集、使用效益等缺乏天生的责任感,信息不对称又限制了其监控力度,使其监控程度有所闲置。三种监控力度不大,使得政府非营利组织在如何筹资和筹集多少资金等方面都存在责任监督机制的缺失。外部监管失效也带来的风险。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为提供服务收入、会费收入以及捐赠收入,这一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外部会计监管必然会出现“真空”现象。因其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无需财政拨款,所以政府对其监督缺乏力度;同时它又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不受税法、工商等部门的强制性社会审计,这样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将游离于外部审计监督监管之外,势必会造成组织内部财务核算及管理的涣散松懈,带来财务风险。

三、政府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创新框架构建

(一)筹资管理模块

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进行筹资管理。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的主要方式是国家财政拨款与适度举债。随着组织发展扩大,其对融资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需要更多渠道的融资才能满足资金的筹集需求。股票筹资、财政筹资、商业筹资、债券筹资、银行筹资等多元筹资方式是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在筹资时可考虑和尝试的。无论何种筹资方式都是有成本的,这就是资本成本。筹资成本包括资金的利息成本、筹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利用筹资的资金所带来的总收益大于筹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如何筹资。非营利组织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筹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最佳资本结构。

(二) 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的编制既要参照前期的执行情况, 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事业发展规划,考虑各类有利与不利因素,使预算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政府非营利组织应改变预算编制方法,改传统的固定预算和定期预算为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等。为了制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面业务服务和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应实行全面预算,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编制。

(三)会计管理模块

建立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为该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验收和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所有收入均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款项由财会部门或制定的授权部门的专人收取,任何部门、个人均不得经手现金和银行存款,但依法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置于组织审计的监督之下多种下级经营公司等除外。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收支管理,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会计信息提供更准确的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四)风险管理模块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面临筹资、资金运营、外部监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风险,引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于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提高组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使用非营利组织财务预警指标测度,可以帮助财务人员察觉财务管理系统所受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整,从而增强非营利组织应对风险的能力。非营利组织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测度的核心技术是设计“财务预警监测指标”,并规定其“预警临界值”。

(五) 财务管理模块

政府非营利组织之所以效率低下,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做财务分析, 以致很多决策不是基于科学的财务分析, 而是基于主观决策。目前, 非营利组织财务分析方法可以采用企业常用的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分析法等。政府非营利组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全面评价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查明预算未完成的主客观原因, 并通过对这些问题或原因的分析研究, 找出主要矛盾, 解决关键问题, 从而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

(六)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通过内部推荐、广告或网络招聘、猎头公司和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广开纳贤渠道,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地引进和选拔一批熟悉财务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并具有良好财务会计基础的高素质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兴发集团培训考试资料下一篇:初二下册语文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