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2024-07-26

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精选6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第1篇

2011——2012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传统文化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文艺园林”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我们中国人情感的美好。

“风土画卷”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领略观赏到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8.31—9.2开学工作

第二周9.5—9.9《诗经》二首

第三周9.12—9.16《老子》前三章

第四周9.19—9.23《老子》后二章

第五周9.26—9.30《晏子春秋》

第六周10.1—10.7国庆节长假

第七周10.08-10.14《管子》

第八周10.17—10.21《孟子》前两章

第九周10.24—10.28《孟子》后两章

第十周10.31—11.14《孙子兵法》第一章

第十一周11.7—11.11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14—11.18孙子兵法》第二章

第十三周11.21—11.25孙子兵法》第三章

第十四周11.28—12.2《史记》一篇

第十五周12.5—12.9《屈原》

第十六周12.12—12.16《王羲之》

第十七周12.19-12.23《魏征》

第十八周12.16—12.30《文天祥》

第十九周1.2—1.6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1.9—1.13期末考试

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第2篇

潍坊蓝海学校七年级语文组 2018-03-0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九个单元。本学期学习后四个单元:廉耻,仁,和,齐鲁风采。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导言”,正文,“思考讨论”,“延伸阅读”“积累与感悟”。你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三、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

周 次

容(课时)第一周 开学工作

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第十九周第二十周第二十一周 《清正廉明》

《廉洁奉公》

《行己有耻》

清明节假期主题活动

《行仁之方》

《践行仁道》

《仁民爱物》

劳动节假期主题活动

《天生人成》

《和实生物》

《善美和》

《齐鲁开国》

《管仲改革》

《春秋三传》

《儒学大师荀子》

《巧匠鲁班》

《墨子》中的科学技术 《稷下学宫》

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第3篇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倡导21世纪技能和关键能力, 2014年教育部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意味着我国的英语教学, 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段的英语教学, 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将面临重大变革。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其价值观、世界观, 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热点话题。

一、核心素养的国际背景与现实意义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中后期, 它是世界各国为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竞争实力, 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的应然结果。各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 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课程体系, 实现了从旧有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的转变 (辛涛、姜宇, 等2014) 。

当前, 我国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不可避免地成为本轮课标修订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把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 (顾明远、石中英2010) 。

面对当前社会急切渴求卓越教育的大背景, 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改变课程教学重内容轻能力的现状, 明确学生需掌握的核心素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实现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语言教学的文化特性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 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 它改变了原先大部分人认为英语教育过程是一种“知识获得的过程”或者“语言技能传授的过程”的思维定势。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表明, 语言教学应以人为核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方面, 英语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 并非单一的语言训练过程;另一方面, 英语教育除了训练语言技能外, 还承担着构建人文性, 构建感情精神世界, 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的任务。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 英语教科书承载着多元文化内容, 英语学科教学属于典型的跨学科教学。同时, 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情感、心智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入手, 无论是教科书编撰者, 还是使用者, 都应该将英语教科书赋予文化的内涵, 实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三、文化内容在英语教材中的呈现

在文化阐释的框架之下, 对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元素及人文性进行深入挖掘, 为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文化内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呈现。

首先, 文化内容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在话题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 在文化的渗透中提升学习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在展示文化内容的同时达成教学目标。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因此, 它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认识到, 没有固定的哪种文化内容必须出现在阅读中或者听力中。正是由于话题的特殊性, 文化内容的展示才各有差异。因此, 教师按照不同的文化划分来看待文化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具科学性。

其次, 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教师要用辩证的方法、善于思考的态度对待文化内容的呈现。教师可以在真实自然的情景设计 (故事、传记、游记等) 中呈现文化内容及价值观, 或者在新颖别致的写作风格 (悬念、对比、冲突等) 中呈现文化内容及价值观。此外, 教师可以借助文字、插图、表格等形式呈现文化内容及价值观。

最后, 文化内容, 特别是文化点的选择和呈现应多角度 (多元) , 可以采用中外对比、古今联系、不炫不贬等方式;另外, 文化内容的选择、表述和编排应便于教师课堂操作和增强文化教学的效果。编者在考虑教科书跨文化教学属性的同时, 还要注意到从学生年龄的视角来衡量内容取舍和表述方式。

四、文化教学实例

笔者在前文主要对语言及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接下来, 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为例, 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语言教学的文化特性。

(一) 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 遇到“When is your birthday?”这样的话题, 教师通常会将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 词汇方面:掌握1~12月份的表达;掌握序数词1~31。

(2) 日常交际用语: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3) 语法方面:日期表达法。

2.能力目标

教师通过设计连贯的听、说、读、写等活动,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使学生熟练应用“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句型, 并进行回答。

3.情感目标

教师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思想教育。

(二)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教师通常会采用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热身

由于学生在本册书的上一个单元, 即Unit 7中已经初步接触了数字的英语表达, 因此,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借助句型“What is your telephone (room) number”询问学生的电话号码, 以达到复习相关数字、激活原有知识的目的,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第二步:呈现

教师可以利用歌曲、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方式呈现新知识。

第三步:操练

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实物 (如挂历) 或PPT, 以两人问答、小组问答、抢答等多种方式操练新知识。

第四步:巩固

教师以听力训练、口头训练、笔头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第五步:布置作业

基数词、序数词的转换练习, 翻译练习;让学生参照Page 47 1a中的英文日历自制英文日历, 设计家庭成员生日调查表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机械的读、写训练方式,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复习已有知识, 品味、体验、运用新知识。这体现了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思想主张,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进而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的目的。

其实, 可以大胆地尝试发散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关注并挖掘话题“When is your birthday?”的文化元素及人文性。不妨尝试增添如下情感目标以及教学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对birthday以及1~12月相关内容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提升语言的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观看一段英文原版视频, 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并说出为什么。

1.True or false?

For the child’s first birthday party, parents usually make one birthday cake in America.

2.In the USA, after the____birthday, children have the right to get the____driver’s license.

A.fourteenth B.sixteenth C.eighteenth

3.John is 20 years old.What can’t he do,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aving a date or drinking wine?

另外, Homework部分设计探究型作业———What’s the origin (由来) of the twelve English months?

众所周知, 多媒体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避免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 以及学生枯燥的学习方式, 能够弥补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有效帮助学生获取文化信息。之所以将情感目标增添为对birthday相关内容的认识, 是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背后隐藏着这个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信息。就算是一个句子、一个单词的构成形式, 也蕴含着文化意味。

在谈到birthday时,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cake这个单词, 而birthday cake又能够反映出中西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以美国家庭为例, 父母在为一岁的宝宝庆祝生日时会选择两个生日蛋糕。因为美国有这样的习俗:人们先在蛋糕上插蜡烛并将其点燃, 待过生日的人许愿之后将蜡烛吹灭。因为由于一岁的宝宝太小, 可能会将蛋糕弄得不成样子, 所以美国家庭通常会准备两个蛋糕, 一个给小宝宝食用, 另一个留给来庆生的其他人食用。而在中国家庭中, 父母在为一岁的宝宝庆祝生日时, 一般有抓周的习俗。大体来讲, 中西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中西方人们的饮食观念、饮食内容、饮食方式、烹饪方式、餐桌礼仪这五个方面的异同对比, 引出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气候环境、生活方式上的本质区别。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后, 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误解, 促进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第二个小题非常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设计得较为巧妙。相对来讲,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他们对青少年拥有驾照的法定年龄限制与我们国家存在着差异。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落实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个小题的正确答案是drinking wine。在美国, 按照法律的规定, 只有年满21岁的青年才可以饮酒, 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而在我们国家, 对于饮酒的法定年龄并没有做出强制规定, 只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十一条中有所提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 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影响未成年人, 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 。通过这样一个中美文化的比较设计, 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中西方的酒文化, 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语月份名称的由来最具挑战性。这里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颇多, 必然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 若将其设计为探究形式的家庭作业, 既能发挥学生的团队作用, 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增强学生对12个月份的单词拼写的记忆效果。正如Byram (1994) 所认为的那样, 文化教学是造成语言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知识和语言文化技能, 以便和外国一些具备同样背景和教育经历的人成功地进行交际。学习者需要有意无意、设身处地地理解外国当地人的文化, 并能够合适地接受其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

五、关于英语教学的反思

诚然, 上述添加的情感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深入, 掌握英语以及英语文化不仅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能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在中国, 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小学就接触了英语, 但真正开始全面接触英语语法、单词以及文化等内容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灵活运用这门语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运用英语,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王秋艳2013) 。

然而,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 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干预过多,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二是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单调;三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分离, 教师教学素质、能力较低;四是过于倾向应试教学, 学生学习任务重。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理想目标模糊, 责任心不强;二是教师职业态度消极, 纪律性差;三是英语教师专业技能不高, 使命感较差;四是教师职业作风不良, 荣誉感不强。

发现并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提升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既有利于改善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又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好地学习英语, 发展核心素养, 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传播媒介以及信息的快速发展, 全球一体化趋势趋于明朗。在当今世界, 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成为文明交流的主旋律, 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我国初中英语教育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发展, 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目标, 使学生具备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为依托的, 英语教科书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 社会人文学科研究视角的改变, 英语教育的关注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从文化视角加强“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建设,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必然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摘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国际背景与现实意义以及语言教学的文化特性, 从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出发, 深入挖掘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性, 分析文化内容在英语教材中的三种呈现方式。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为例, 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语言教学的文化特性, 并结合具体的文化教学实例, 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元素在教材中的体现, 指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元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文性

参考文献

顾明远, 石中英.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8.

教育部.201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EV465uNThmFeUifQJQLviVvRo_KJUWxP3eV0U_D-rZWUXfv_wdM76nkwQO5UURAFlKluLaTN5s4VrN0ytQnV2_

王秋艳.2013.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 (12) :93.

辛涛, 姜宇, 王烨晖.201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 .

计划免疫七问 第4篇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国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人数约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国家免疫规划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减少孩子因患病带来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如今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尽管多数孩子会在接种时大声啼哭,但是这啼哭换来的是杜绝可怕疾病的侵袭。如今的家长们也是幸福的。尽管每个月带孩子去门诊注射有麻烦,但这一点麻烦换来的是避免疾病引起的更大的麻烦。让我们对小小的疫苗心存感激吧。

按时接种疫苗可以为家庭节约经济支出嘛?

当然。在美国,儿童通过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每年可以预防116例死亡、610例脑膜炎、53,000例肺炎和100万例急性中耳炎病例的发生,不仅使儿童免遭疾病之苦,同时还为家庭节省了大量的医药费开支。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指出,与爆发后接种相比,有计划的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可以预防112例新发脑膜炎病例的发生,并可以减少卫生部门3710万加元的直接损失和1740万加元的额外社会损失。

我国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预防接种的疫苗可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指根据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免费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的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公众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

根据各省不同的传染病流行状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在各地会有一些差异。另外还有三种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这些是在发生特定疫情的时候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接种,这三种疫苗也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当疾病流行状况等发生改变时,二类疫苗也可以被调整为一类疫苗。

进口疫苗一定比国产的疫苗好吗?

我国的生物制品科研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点的差距。国外近几年上市的疫苗都有知识产权,其他国家和单位不可仿制。所以,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我国批准国外疫苗进口我国。现在有很多疫苗比如宫颈癌疫苗、轮状病毒、肺炎疫苗,多数都是进口的。

我国规定,进口疫苗与国产疫苗在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必须通过国家药监部门的检测标准,不存在进口疫苗就一定好于国产疫苗的说法。但是各个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疫苗质量的细微差别肯定会存在。有些疫苗病原的血清型很多,中国流行的病毒和细菌是不是和外国的一样,还需研究和判断。另外,国外疫苗成本较高,价格普遍较高。希望家长不要一味迷信国外的产品,应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疫苗。

我国有没有进一步扩大计划免疫的计划?

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随着我国政府对公众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还会增加。对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且疾病负担重的传染病,国家会优先考虑将这些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们在新疫苗的研发上有哪些规划和进展?

近年来,我国医药科研工作者成功地研发生产出了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麻、风、腮联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脑A+C疫苗等,并率先在全球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为我国免疫规划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卫生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国内的科研机构、疫苗生产厂家正在抓紧研发手足口病(EV71)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戊肝疫苗,目前这些疫苗均已进入或完成临床试验阶段。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计划免疫种类和普及率如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划免疫种类还有一定差距。以美国为例,儿童纳入常规免疫的疫苗有水痘疫苗、Hib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宫颈癌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疫苗。

在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时,希望家长朋友们提供哪些必要的配合?

预防接种是儿童家长应承担的义务。如果个人不接种疫苗,一旦得了传染病,不但是自己得病,还有可能传染给别人。家长应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对于二类疫苗,家长应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孩子的健康状况和家中的经济实力选择接种。

七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第5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本学期学习前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灵犀一点”(点拨学生理解经典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直面人生”(引导学生结合对经典文段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训练。)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四、方法措施

1、密切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联系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继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有利于特色教学的形成。

3、坚持激励性原则,善于培优。

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为他们自由的飞翔开辟广阔的天空。

4、坚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要比校本,粉笔新鲜的多,争取学习先进的经验,自己能用上多媒体实施教学。

5、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局限于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应利用多种途径去培养。

五、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每周一课。

七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真态度各不相同。学生有的兴趣非常浓厚,有些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文化不参加考试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甚至上课连课本都不带来。本学期给学生创设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初中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起,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分单元编排,全册分为四单元。单元题材明确,建构合理,分别分类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单元的分类内涵丰富,简单易懂,既富有教育价值,又能体现各类文化的特点。

本册四个单元为: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本学期学习三四单元。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

1、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及文意讲解;

2、“灵犀一点”(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

3、“直面人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四、方法措施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

课的活动。

5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络书店中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

血液。为让自己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五、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时间安排: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1.了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2.知道二十四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此后又出现了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它们和《史记》并称“二十四史”。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二十四史”。二 学习过程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资治通鉴》教案 2011-03-30 17:49 教学目标;

1、掌握《资治通鉴》的作者,年代,体例

2、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故事难点: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写作背景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四、地位与作用

首先它建立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重振编年史体,因编年体自《春秋左氏传》后,地位渐受断代史所挫。《资治通鉴》不单改善了编年体的组织,增加了编年史体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把断代编年体改为通史编年体,这实在是史学史上一大创举,其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后世仿效者亦众,如南宋末年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李焘撰《续资治通鉴后编》、朱熹着《资治通鉴纲目》、清人徐干学编写《续资治通鉴后编》、最后有毕秋帆(毕沅)之《续资治通鉴》。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类书与《永乐大典》” 2011-03-30 17: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类书的概念并自己搜索一些类书。2.了解《永乐大典》的内容编纂过程和它的价值。

3.通过了解《永乐大典》的遭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编撰百科全书了。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些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情况。二学习新课

(一)类书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玉海》、《渊鉴类函》等;专收一类的如

《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骈字类编》。

类书这一词在宋朝才出现,如宋太祖就喜欢看《太平御览》

(二)《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编纂这部典籍的两个大功臣:解缙和姚广孝。

解缙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的才华,任用他主持过《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编纂。不过最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经历。

姚广孝生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苏州长洲人,比解缙年长34岁。姚广孝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广孝被明成祖朱棣请出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一则是因为解缙编纂的《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前身)还是遵循儒家正统,没有兼收佛道之书;另一则是朱棣听说建文帝隐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过姚广孝主持《永乐大典》编纂的机会,拉拢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绝后患。

解缙等人在明成祖的全力支援下,果然不负嘱托,成功编纂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人员数量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的生活条件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三 作业

上一篇:农夫山泉营销环境分析下一篇:德育课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