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经济发展范文

2024-07-01

江西经济发展范文(精选10篇)

江西经济发展 第1篇

江西竹林经济的持续发展

江西是中国重点产竹省区之一,竹林是江西的重要森林资源,竹业是江西林业的.支柱产业.本文根据江西竹类资源及其特点,综述了竹业在江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西竹业的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和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就加强竹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彭九生 作者单位:刊 名:世界竹藤通讯英文刊名:WORLD BAMBOO AND RATTAN年,卷(期):1(3)分类号:F3关键词:竹业 林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 bamboo forestr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ngxi province

江西经济发展 第2篇

什么是私营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8月28日,国统字〔〕200号)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私营独资企业是指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第4号令发布)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独资企业是指一人投资经营的企业。”即由一名自然人投资经营,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私营合伙企业是指按《合伙企业法》或《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按《公司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两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自然人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问题的通知》(1994年11月18日,工商个字〔1994〕第325号)第六条规定:“凡由自然人为主申请,自然人出资额占注册资本51%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上述规定(按照私营企业管理)。”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按《公司法》的规定,由五个以上自然人投资,或由单个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在上述四类私营企业中,对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工商机关核发《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和《合伙企业营业执照》,这两类企业均无法人资格;对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的有限责任公司,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登记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因此,税务机关在办理税务登记、税款入库和进行统计分析时,只要认真审查纳税人提交的营业执照、工商登记表和公司章程,对照上述标准就能准确划分。

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第3篇

1 江西省旅游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产品过于传统,旅客难以获得体验的满足

人类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和服务,更渴望获得体验的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进入的通路。旅游企业应在深刻把握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体验营销策略,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旅游者提供体验。只有把旅游体验营销的理念付诸实践,旅游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纵观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只有靖安三爪仑有户外拓展训练产品,景德镇的一些参会的宾馆设有陶吧,可供旅客学习陶瓷制作。

1.2 对文化底蕴的挖掘不足

以瓷乐为例:在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上,参展商带来了很多旅游产品,如瓷笛等,可是表演水平低下,缺少一支技艺精湛的乐队,甚至把瓷笛做成小猪、小鸭子、圣诞老人的样子。以至于购买瓷笛的多为一些小孩,向家长吵着买来瓷笛后便胡乱吹吹,严重破坏了瓷乐的产品形象,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很不利的。

瓷乐被誉为“从历史深处发出的美妙声音”,其清新悦耳、美妙动听,集中体现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使游客体验到江西历史的厚重,体验到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瓷乐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可以陶冶旅游者的情操,培养旅游者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审美的体验正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瓷乐作为江西省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反映了江西省旅游经济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即企业没有足够的人才对失传多年的瓷乐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充足的资金组建高水准的乐队,对瓷乐进行宣传,而政府对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很好的解决。

1.3 缺少高效的物流营销模式

正如我们在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的实地调研中看到的那样,江西省的很多特色旅游产品虽然十分具有吸引力,但是体积大、携带不便,很多游客只看不买。尽管江西省已经产生了旅游特产超市,但是旅游特产超市并不能解决一些体积大、携带不便的产品的销售问题,因为旅客的购买欲往往是在旅游景点实地才得到激发的,离开后很多旅客的购买欲会急剧的下降。

1.4 红色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足

以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为例,没有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单位参加了会展。从参展单位的构成上看,多为企业、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宾馆。很多旅游开发公司以当地旅游局的名义参加会展,真正参加会展的旅游局很少。可见,民营性质的单位在产品宣传上更加具有优势,更有积极性,而国有性质的单位由于薪金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处于劣势。

1.5 关于旅游业的信息技术产品数量有限

以江西移动在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旅游通”产品的宣传手册为例,厚厚的28页全彩手册,只用几页的篇幅就把所有的产品介绍完了,剩下的篇幅全部都是一些旅行社的优惠券、江西省旅游景点介绍等等。

1.6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不足

江西移动公司推出的产品“旅游通”对导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可以帮助导游组织旅游行程安排、为旅客预定机票、手机充值等等。但是笔者通过一些业内人士了解到,省内导游中很少使用旅游通,这可能与江西省导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有关。

2 对策

2.1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

(1)深入挖掘文化底蕴。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的实地调研中提到的瓷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江西省旅游业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财政拨款,组织资源对瓷乐等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开发。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可以考虑运用合并与兼并的政策,组织重点产业的合并与兼并。1960年日本公布“贸易及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后”,在国内推行了加强企业综合性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产业改组,号召企业合并、共同投资、集约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西省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如果企业间可以强强联合,那么单个企业,也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2)扩大江西省旅游支出中购物支出的比例。针对江西省很多特色产品体积大、携带不便的问题,江西省应该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创新,在旅游景点发展先进的物流托运模式。这就需要政府出面,与邮政部门进行沟通。如果游客能在旅游景点任意购买特色产品,而不受产品体积、重量的限制,江西省旅游支出中购物偏低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锐意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快理顺景区管理体制,重点理顺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旅游区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加快以资产为纽带的旅游企业集团和股份制企业建设,促进旅游区和旅游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

2.2 旅游企业的对策

(1)发展先进的物流托运模式。江西省旅游特色产品的营销中销售环节上的问题,是制约江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江西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考虑发展先进的物流托运模式,实现旅游客流与旅游物流相分离,推进供应链一体化物流进程。基于供应链视角看待旅游产业链上的厂商,包括旅行社、旅游餐饮企业、旅游购物企业、旅游酒店业、旅游物流企业以及旅游产品分销企业等,将它们进行战略联结和优势互补,采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如GI 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RF(射频技术)等,实行企业间的无缝集成,实现旅游物流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跟踪、管理和优化,使旅游物流能更准确、快速、有效地响应旅游客流要求,提高整体旅游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2)旅游企业应加大旅游产品的体验感。纵观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只有靖安三爪仑有户外拓展训练产品,景德镇的一些参会的宾馆设有陶吧,可供旅客学习陶瓷制作。快乐的游客体验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构成的,要塑造快乐的游客体验,旅游企业应根据产品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原则配置旅游产品与服务。

(3)旅游特产超市应致力于旅游产品开发,建立食品深加工、精加工的食品包装厂、食品厂,积极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旅游产业的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对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3 中介组织的对策

(1)前文提到的江西省由于导游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往往不使用旅游通等信息技术,通信公司可以采取向导游免费提供培训等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也可以考虑纵向合并与兼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程度。

(2)江西省旅游营销的一个优点———旅游特产超市,可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一些连锁经营的旅游特产超市还是“江西省旅游定点单位”,可是大多数导游因为种种原因,并不带领游客去这些超市。可见,旅游特产超市应该加大与旅行社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游客来到旅游特产超市消费。

(3)根据笔者的调查,在江西旅游特色产品托运这一领域基本上无人问津。尽管江西移动在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上的宣传手册上介绍了他的旅游特色产品托运服务,但笔者登录了手册提供的网站,发现实际上移动公司并没有真正提供该项服务。因此建议一些有实力的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可以考虑开辟该市场,提供电子商务平台。

2.4 旅游景点的对策

(1)通过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利用影视《恰同学少年》宣传景点的例子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景点宣传渠道单一。江西省旅游景点应创新宣传方式,如对于像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利用影视进行宣传。而对于景德镇瓷乐的宣传,可以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乐队,并且在春节晚会上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让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圈了解瓷乐这一古老的音乐。

(2)加强涉外旅游的宣传力度。在2008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上,尽管江西省的参展单位都印制了大量的宣传手册,但几乎所有的手册都没有英文。此次产品交易会吸引了不少外省单位前来参展,而他们的手册,大都印有英文,比如,安徽省天柱山宣传营销中心编印的《天柱山旅游指南》,接近一半的篇幅是英文的。这也许是江西省外汇旅游收入与其他中部省份相差巨大的一个原因,即忽视涉外旅游的重要性、忽视营销上的细节。

参考文献

[1]文秋红.关于瓷乐营销特点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09):20.

[2]田宇,傅慧.日本“宅急便”模式对中国旅游物流实践困惑之解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49.

江西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江西创新

一、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2003年,江西普通高等学校共有55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高职(高专)院校37所。高校总数比1984年的24所增加31所;在校生总数36.37万人,是1984年3.88万人的9.37倍。到2005年,江西普通高等院校已有67所,布局更趋合理,11个区市均拥有了高等院校,其中8个市有本科院校。经过近5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高校已有18所,构成江西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全省在校生总数达66.37万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带来质的飞跃,江西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8%。

(二)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1.培养目标单一,专业目标定位空泛,可操作性不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偏重知识结构的严谨性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加之教学手段单一,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偏重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开发。由此,学生成了被灌输的“机器”。经过几年的培养,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大都是经过“机器”加工出来的“标准件”人才。

2.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学生忙于应付课堂学习,应付平时作业,应付期末考试,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去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如数学专业的学生不懂文、史、地,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等现象,十分常见。同时,由于当代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严重缺乏,因而也难以培养创新人才,从而导致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学”与“用”相互分离现象。目前,一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健全,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尤其缺乏,且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偏重理论,讲得多练得少,再加上教学条件的限制,如许多高校没有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使得“学”与“用”相互分离,继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4.专业设置适应性不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江西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进行精英教育,没有系统、全面、统一、量化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标准,有的高校只是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简单地设置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最大弊端是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由于缺乏专业细分机制,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职业性。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规格与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造成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跟风”的现象,也带来了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对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江西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制订详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政策,努力将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与发展优势。正确为自己定位,在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并付之实施。依托昌九工业走廊,加快省内工业的发展,力争打造自身的品牌,实行名牌战略,强化自身经济;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引进外资;为江西省在中部的崛起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江西经济融入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提供条件和准备。近年来,江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总量不断取得新跨越。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务收入、利税总额三大主要指标“三年翻一番”,2005年实现“六个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提前一个月全面实现“三增长、两提高、一降低”年度目标。2007年以来,江西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出产销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的喜人态势。

(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对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大批专业人才,而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知识生产、传播、整合与转化基地,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理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属性。尤其是地方高校,通过为区域技术经济建设服务,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多层次、基础知识扎实的合格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为地方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2.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创造性人才教育应围绕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于区域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学习、研究与科技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学习的主要途径,努力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较高”的富有创造性、时代感、责任感的高级人才,即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此,就教育体系而言,应将学生的学习空间由建立在狭窄的学科、专业基础上扩展为建立在广阔的学科群体上。力争实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强调宽厚扎实的基础,提倡综合性教育、全面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应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兴起,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观念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专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高职高专院校强调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的紧密接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也相当明显。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型人才,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为广大企业所亟须的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学校应支持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具体而言,应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启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总结)等,可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相应学分;应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应发挥科研优势,坚持以科研创新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和教材内容以及实验教学设备等途径,为学生创造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条件;应为大学生科研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研究型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作用,在保证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上,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供学生选做。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高超的技艺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形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会加快技艺和技能掌握的速度和深度,但决不能代替反复的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为基础,以高技能的形成方式为特征进行构建。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几类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得到佐证。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能力单元要素来构建学习模块。可借鉴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经验,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综合型人才的类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即以某一专业为支撑点,按知识的内在结构规律和社会需求,再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的模式。如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管理、外语+法律、外语+经济等。

2.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综合模式。如果用外在形态表述,其构造样式为“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或“大理(大文)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3.学科交叉综合模式。学科交叉是学科间因横向有机联系而出现的综合化现象,如前几年出现的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环境生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复合模式。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融合,主要适用于培养跨学科衍生的新兴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重点突出创新性与创造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我国要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而言,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江西国税发展提升年 第5篇

江西省国税局机关效能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1年12月28日

西湖区国税局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做法

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对部门权力运行的内部制约和监督,优化权力配置结构,促进国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西湖区国税局结合本局实际,从四个方面扎实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

一、认真贯彻惩防体系《工作规划》。把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工作理念,提高干部职工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化解

(肖飞利、朱瑞春)

报:省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行政投诉中心、省政府纠风

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组监察局、省委、省 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监察厅

送:局领导、省局特约税务监察员、局内各部门、各市、县(区)

江西旅游发展之路(二) 第6篇

(二)江西旅游必须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充分依托相关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因此,应深化江西旅游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动,重构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综合管理的新平台。

近年来,江西旅游部门与文化、农业、环境、标准委等部门进行了探索性合作。如:为充分发掘和利用江西文化资源、促进江西文化旅游发展、树立文化形象,江西旅游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展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打造文化江西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江西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江西旅游产品、引导文化江西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等十大合作重点。为促进江西旅游业规范健康发展,江西旅游局和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双方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机制和重点领域,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建“旅游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委员会”,研究、协调、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有关事宜;国家标准委将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标准化的重要领域,为江西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政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国家旅游局将全力支持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旅游行业更好地宣传贯彻相关服务业标准等。

但总体而言,目前江西旅游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江西旅游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合作发展机制,寻找工作结合点,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多方推动的发展格局。如:与文化、建设、环保、林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合作,对江西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共同管理,争取在规划等源头环节就做到分工落实、协调合作、有效衔接、联合行动,寻求对资源利用的高效管理;与宏观调控、经济商务等部门合作,研究并实施以江西旅游业刺激消费的战略举措;与宏观调控、节假日管理、人保等部门积极合作,协调引导休闲度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财政、金融等管理部门合作,寻求落实各类江西旅游业专项资金、共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科教等部门寻求合作,研究江西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生态补偿、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与江西旅游产业的结合措施以及配套的森林旅游和江西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发展,研究推进江西旅游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结合,明确江西旅游业在各类主体功能区特别是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旅游与交通、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江西旅游环境和交通、城镇格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城镇的宜居性;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江西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等服务业结合,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合作,如与农业管理部门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与工业管理部门合作推进工业旅游示范区等,形成江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江西旅行社发展成果 第7篇

江西是农业大省,从而其旅游资源也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江西旅行社孕育而出,在现代化的今天,旅行社也必须做成适应社会的改革,解决困扰和阻碍旅行社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

在部门挂靠承包问题上,江西旅行社降低了旅行社及其分社、服务网点的设立条件,明确并简化了设立程序,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开展分社、服务网点设立备案、指导、规范工作和规范、简化江西旅行社设立许可工作程序,使得大部分中小投资人进入江西旅行社市场开展经营服务的要求,和江西旅行社企业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招徕咨询服务网点,实现网络化、规模化经营和发展的要求,都能够合法顺畅地得到实现,从根本上动摇了部门挂靠承包等问题存在的基础,使问题已开始松动缓解,并将进一步得到更为彻底有效的解决。在超范围经营问题上,由于江西旅行社取消了分类,调整了业务经营权划分,所有江西旅行社都可以经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彻底消除了江西旅行社超范围经营入境旅游招徕接待的问题。此举为开放招徕旅游者委托代理业务留出空间,也为解决出境旅游(包括边境旅游)超范围经营奠定了基础。

这些突出的问题都正在得到解决。江西旅行社业正在按照旅游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展创新。

一是江西旅行社按照有关精神,江西旅行社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公务差旅、会议展览和企事业单位的商务旅行、奖励旅游等,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优质高效和廉价的服务,在扩展业务空间的同时,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贡献力量。

二是江西旅行社加快网络化、集团化步伐,积极调整服务方向,扩展经营服务规模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为大众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旅游服务,江西旅行社更好地适应游客休闲大众化、日常生活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江西旅行社及时规范合同,修订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合同示范文本,制定赴台旅游合同示范文本和组团接待合作规范要点,继续提高履约质量,进一步推进江西旅行社诚实守信经营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顺畅、舒心出游,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江西旅行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认真贯彻落实新条例对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实行国民待遇的规定,外资旅行社出现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积极依据新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开展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试点、开放工作。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扩大对内资开放旅行社投资和经营服务市场,消除体制、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江西旅行社跨地域投资设立子公司、分社和在规定区域内设立服务网点也出现了新高潮。

江西省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判别,经济发展阶段

1 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江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江西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从2002年开始GDP增长速度超过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5500.25亿元, 可比价格约是1978年的16倍;人均GDP为12633元, 约是1978年的12倍。然而2007年江西省GDP在全国31个省 (直辖市) 中排第19位, 而人均GDP排第25位, 属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

2 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工业化为标志, 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 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任务, 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是合理确定各种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综合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本文分别以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指标。

2.1 人均GDP

根据著名西方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的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实现阶段 (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以及后工业化阶段, 又称发达经济阶段 (包括发达经济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 每一阶段对应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①人均GDP (1982年美元) 364~728,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②人均GDP (1982年美元) 728~1456, 工业化初级阶段;③人均GDP (1982年美元) 1456~2912, 工业化中级阶段;④人均GDP (1982年美元) 2912~5460, 工业化高级阶段;⑤人均GDP (1982年美元) 5460~8736,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⑥人均GDP (1982年美元) 8736~13104,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其中①属于准工业化阶段, ②③④属于工业化实现阶段, ⑤⑥属于后工业化阶段。

2007年江西省人均GDP为12633元, 按国家统计局使用的1982—2007年26年的汇率的几何平均值折算成1982年美元的计算方法, 结果为2275美元, 对照钱纳里的划分标准, 江西省应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的中期。相对而言, 全国2007年人均GDP为20862元, 约3756美元, 已开始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 可见, 江西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三次产业结构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 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划分, 工业化发展有八个阶段:①人均GDP (1982年美元) 264,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3.6%、18.5%、27.9%;②人均GDP (1982年美元) 421,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4.6%、22.4%、33.0%;③人均GDP (1982年美元) 703,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7.9%、24.6%、37.5%;④人均GDP (1982年美元) 1126,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2.3%、29.4%、28.3%;⑤人均GDP (1982年美元) 1835,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2.5%、35.2%、42.3%;⑥人均GDP (1982年美元) 2752,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7.4%、39.5%、43.1%;⑦人均GDP (1982年美元) 4407,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8%、52.9%、35.3%;⑧人均GDP (1982年美元) 7043,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2%、50.2%、40.6%。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 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 一产比重较高, 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一产比重持续下降, 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 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当一产比重低于20%时, 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 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时, 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2007年江西省人均GDP约2275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6.47∶51.65∶31.88,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36∶50.19∶39.44, 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20%, 江西省处在第6阶段向第7阶段的转变时期, 而全国第一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面向21世纪的上海产业优化[J].财经研究, 2001 (1) :25-27.

[2]H.钱纳里, 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9:71.

区域品牌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研究 第9篇

摘 要:本文通过指出江西区域品牌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缺乏竞争力,进而采取有效路径维护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关键词:江西;区域发展;区域品牌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他的生命,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品牌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催化剂,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能够打造区域品牌,毫无疑问对于江西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品牌的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1]区域品牌是指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表和区域特性,是一个甄别系统,这个甄别系统是由区域或地区名和产品(产业)名称为核心构成的。[2]

品牌是区域经济中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品牌的建立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品牌企业的支持,同样,品牌的建立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没能依托品牌企业,也许就会丧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区域品牌的建设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不仅对于投资商和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逐渐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公共资源。

二、江西区域品牌的现状及问题

(一)江西区域品牌的现状

近年来,江西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并已初步取得成效。2007年,江西省有7家企业的7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江西省的知名产品有54个,驰名商标84个。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二)江西区域品牌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江西的经济有一定发展,区域品牌建设也有一定量的投入,但其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其在建立与维护区域品牌过程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将阻碍江西经济的发展。其中江西区域品牌发展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企业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品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

江西人杰地灵,可支撑自身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标准却严重缺失,要么对市场反应之后,疲于研究新技术;要么依赖于知名的大品牌企业,对其跟踪模仿。所以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呈现出技术空洞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需要更新换代,就必然要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如果自主品牌建设缺乏核心技术,这将放缓企业发展的步伐,制约技术进步发展。

2、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知名品牌比例需要增加

目前江西省拥有的知名品牌数量只占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5%,可见江西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没有突出的优势产业和知名产品,换句话说,在品牌培育过程中,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该品牌企业的价值就不高。2012年江西所有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总营业收入2904.59亿,不到河南、安徽的一半,特别是进入500强的企业,湖北9家,江西6家,虽然个数相差无几,但总营业收入仅为湖北的1/3。

3、品牌观念薄弱,树立品牌观念的积极性需要增强

目前而言,江西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还是认为金钱、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等才是货真价实的财富,而品牌只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而已。

四特酒曾经是国宴酒,早就威名远扬,在改革开放初期,还能和茅台相提并论,如今茅台早已成了众所周知的国酒,而四特的名气却在逐渐销声匿迹。这应该要归咎于一些经营者只满足于短期利益,而忽略产品和企业长期的发展,没有打造知名品牌的意识,没把品牌发展作为企业获得可持续性收益的战略,这势必减缓整个江西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江西区域品牌发展的建议

要发展江西品牌企业,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必须从江西实际出发,以其区域品牌建立与维护中的问题为依据,明确区域品牌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要建立江西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它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区域品牌的发展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进行品牌培育和创新。[3]传统产业的生产优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现代先进技术所取代,当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不仅要注重生产经营管理,同时注重经营管理的创新性,在生产环节、销售过程、与客户的沟通、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树立区域品牌观念,促进区域品牌发展

要提升江西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使已有的品牌效益真正的发挥出来。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重新认识和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懂得在现阶段这个知识产权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经营地方品牌;另一方面,要大力打开区域品牌的宣传渠道,湖南并不是全国最发达城市,但是湖南卫视在东南亚地区都享誉盛名,这为湖南地区的区域平牌的宣传提供了周到的平台。[4]如果江西能够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品牌宣传渠道,这将极大的提升江西品牌的知名度与忠诚度,不仅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发展,也将为江西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5]

(三)加强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发展区域品牌,不仅要靠市场自由配置的力量,也需要政府在其中的推动。凭借政府的主导力量,可以为江西品牌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一、重点扶持优势产业、知名品牌的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6]第二、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在信贷、融资等金融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三、增强区域品牌的集群效应,引导重点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区域品牌建设。第四、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热度,提高研发力度,争取通过实施品牌强省战略,使江西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無形资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除了依靠增量部分以外,还需要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不断树立品牌意识。在江西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上,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品牌,让昔日的品牌重振雄风,让新兴的品牌发扬光大,进而推进富民兴赣的进程。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6-26.

[2] 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07,(3):115.

[3] 管珊红.关于江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201-203.

[4] 李友德.防止品牌流失的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5):75.

[5] 王薇.基于危机分析的区域历史品牌竞争优势的获取[J].江淮论坛,2006,(3):70.

江西经济发展 第10篇

南银发„2012‟61号

人民银行省内各市中心支行、南昌辖内各县支行,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南昌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内各城市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切实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催化作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工作 1.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更是金融发展的根基。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江西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发展要始终注意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本要求,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要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坚持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上下功夫,更好地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2.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部门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又要立足江西实情,准确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方向。目前,我省正处在工

-1-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仍是最重要任务。省内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既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商业、建筑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兼顾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的金融服务工作。

3.把服务、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金融部门自身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全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内各金融机构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全力落实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将对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工作开展综合评估。

二、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4.全省人民银行系统要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下,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的相关参数,增强政策工具使用的针对性,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适度增长。同时,运用再贴现工具加强贷款结构调整,增加对“三农”与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5.省内各金融机构要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努力增加信贷投放总量,确保信贷总量与江西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总行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总行信贷规模和政策支持,争取总行的项目直贷,确保全年新增贷款在本系统排名有所提高。省内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这一主题,积极培育新的信贷增-2-长点,挖掘更多的有效信贷需求,确保今年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新增贷款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高。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事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大力支持和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省内各金融机构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布局要求,加大对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对南昌的汽车、航空、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的资金投入,使南昌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同时,要认真研究把握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全面做好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长期制度性安排,积极扎实推进。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积极探索能效融资、可再生能源融资、环境金融、碳金融和能效设备供应链融资等绿色信贷新产品、新模式,积极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之路。

7.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产业链规划,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绿色照明、铜精深加工、钨和稀土精深加工等具有江西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推进我省“科技六个一”工程建设金融服务工作,大力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科技型企业孵化抚育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工作。

-3-8.全面落实革命老区信贷扶持政策,推进“中央苏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赣州开放开发综合实验区、吉泰工业走廊和抚州现代工业新城三大增长极为主线,强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加大扶贫贴息贷款覆盖广度和深度,因地制宜扶持扶贫主导产业,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以老区红色文化为推介,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红色文化原创品牌,大力发展红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红色生态旅游产业。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企业的转移,要给予政策引导和优先扶持。

9.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推动全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省内各金融机构要配置专门的信贷额度,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确保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继续稳定在全省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确保我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六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按照“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和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10.紧紧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投入。切实做好农田水利、重大水利工程、鄱阳湖生态水利建设等项目的信贷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可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以及水利项目收-4-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省内各金融机构可采取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对起步资金大、回收期长的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建立“一县一品”金融支农服务模式,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节水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信贷支持,重点扶持新型农民经合组织、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配套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增量继续稳定在全省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确保县域存贷比继续稳定在50%以上。扩大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

11.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家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为依托,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重点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景德镇陶瓷文化、鹰潭道教文化、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民间工艺、动漫设计等文化市场,助推新型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密切注意服务外包业、旅游业和家庭服务业的融资需求,以南昌列为全国发展服务外包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信贷投入,支持重点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推进服务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主的质押贷款创新品种,深化配套服务的信贷支持,完善服务业信用增强体系,逐步建立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四、努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发展民生金融

12.履行社会责任是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省内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守各项法律和商业道德,维护股东、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各方的利益,积极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在发展绿色信贷、民生金融等方面的自觉性,努力在环保、教育等

-5-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3.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发展民生金融,树立“普惠金融”的理念,围绕社会各阶层客户的需求,创新发展针对特定人群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特别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社会各个阶层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省内各金融机构主动介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解决项目信贷资金供给需求不平衡问题,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抓手”,加强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妇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业务发展。同时,积极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

五、坚持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14.支持省内各类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在继续做好条件较好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基础上,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扩大规模,探索区域集优等融资模式再创新,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探索研究引入高收益债券,丰富债券市场信用层次,支持新兴行业企业,尤其是符合江西经济结构转型的成长型企业发债融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市场成员自主创新,推动浮动利率债券、含期权债券等具有避险功能的债券品种扩大规模,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5.在风险可控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要继续配合辖区地方党委政府稳步开展各类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创新试点,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不断完善省内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支持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向下延伸机构。建立健全支付结算制度,继续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应用。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提高银行卡-6-交易总量。大力培育农村地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合作,促进“三农”经济加快发展。

16.围绕实体经济实际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工作。省内各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时,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要根据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开发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等登记系统,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范围。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信贷、投资、债券、信托、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批效率。要继续推动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

七、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良环境 17.依托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和推广信用工具、信用产品,降低金融和经济交易成本。拓展信贷评级市场,促进内外部评级的相结合,加快推进征信机构的优胜劣汰,探索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征信机构体系和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规范运作的良好市场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八、全面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18.省内各级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引导作用,加强监督管理,科学评估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要积极引导省内各金融机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对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配合国家和江西产业

-7-政策的落实,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省内各级人民银行要探索评估信息面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的渠道、形式和范围,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将评估结果作为对地方金融机构适度新增贷款调控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数学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期中考试获奖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