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人事改革的创新

2024-08-05

宁陵人事改革的创新(精选3篇)

宁陵人事改革的创新 第1篇

宁陵县立足四个方面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成创新”

今年以来,宁陵县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围绕加强干部‚德‛的考察、竞争性选拔干部、拉长干部锻铸培养链、科学考核使用干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成创新‛。

一、加强干部“德”的考察,让“品质好”的“站前排”。针对干部‚德‛所具有的隐蔽性、内在性特点,该县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入手,时刻观察、正确反映干部的行为表现、一贯表现、综合表现,防止对干部德的评价简单化、公式化、空泛化。采取了个别访谈、民主测评、反复征询等方式,丰富考察资料,科学量化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努力把干部‚德‛的评价转化为约束性指标。目前,该县利用与干部谈心谈话的有利时机,责成专人采用不打招呼的方式,分组、分批次对工作业绩显著、有一定潜力的30名正、副科级干部的‚德‛进行全方位考察,共走访考察对象的单位同事、同学朋友、服务对象等110余人次,详细了解掌握考察对象就赡养父母、婚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县委树立良好用人导向提供了准确详实依据。

二、竞争性选拔由“试点”为“常态”,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着眼于注重工作能力、实现‘人岗相适’这一重点,实行考前差额推荐,重点推荐业绩好、能力强和群众公认度高的为考试人选,先比业绩再考试。结合公选岗位特点,在考试测评中,突出‚干什么、考什么‛,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积极改进笔试、面试方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大大提高了人岗相适度,真正做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强中选适。近年来,全县已先后6次开展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共选拔产生了46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对于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实现了竞争性选拔从‚试点‛到‚常态‛的转变,当前被分批次竞争选拔上来的干部覆盖全县各行业、各系统的关键岗位,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锻铸培养干部由“岗位锻炼”变“注重基层一线”,让干部“上”得来“下”得去。积极创设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干部载体,强化干部基层实践锻炼,构建起‚多元化‛的干部培养选拔链,让干部‚上‛得来‚下‛得去。积极选派干部到乡村以及重大项目一线、经济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信访稳定一线、征地拆迁一线,真正把基层一线作为发现、识别和检验干部主战场。今年以来,全县共选派204名新提拔的年轻干部以及科级后备干部参与招商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双向挂职锻炼‛活动,选派100名县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砥砺品质、锤炼作风,选派78名乡镇干部到县直机关和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三、考核使用干部由“凭政绩提拔”为“看业绩定进退”,让干部“进”得来“出”得去。该县在对领导班子考核中,重点把科学发展业绩、群众满意程度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确立用人 ‚风向标‛,注重以工作实绩决定干部进退留转。今年以

来,该县对在基层和经济一线品行优良、表现突出的、业绩显著的干部,打破常规使用,在破解干部使用‚一刀切‛上做了有益的尝试,3名县直部门党政‚一把手‛因招商成绩突出,延长了任职年限,5名干部因信访稳定工作业绩突出而被提拔重用,3名干部因在‚评议关‛被评为末位而被免职。

宁陵人事改革的创新 第2篇

一、宁陵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典型经验 (一) 基本情况

1. 合作社数量及发展类型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 截止目前, 宁陵县先后成立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81个, 其中种植业36个, 养殖业17个, 农机服务业17个, 其它行业11个。

2. 示范社数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 全县有3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7个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 20个被评为县级示范合作社, 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37%。

3. 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比重

全县81个合作社, 入社会员25108人, 带动周边农户2万多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8%。

4. 宁陵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情况

全县81个专业合作社均有不同类型的办公场所, 注册资金总额1859万元, 其中货币出资1619万元, 非货币出资240万元, 货币出资占注册资金总额的87.1%, 非货币出资占

12.9%。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情况

合作社在经营方面, 一般采取的是单独生产, 统一服务的模式, 即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过程中, 农户独立作业, 合作社统一服务, 如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组织销售, 把不同的生产要素统一结合。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有机联接,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地方优势发展了主导产业, 有效地加快了“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发展, 品牌战略、农超对接, 开拓了农产品的营销市场, 增加了社员收入, 使合作社社员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0%。

管理方面, 合作社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 较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 设立了成员账户, 建立健全了财务规章制度。农业主管部门围绕机构设立、章程、制度、财务等4个环节, 指导合作社建章立制, 合作社运行规范逐步提高。

二、当地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 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并给予大力支持。并将支持合作社发展作为各乡镇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各乡镇及有关单位, 从完善制度和强化服务入手,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 引导和带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展。农业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深入专业合作社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社发展已全面进入了依法规范, 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相辅相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新模式, 并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导到专业合作社之中,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民+合作社+超市”等形式, 实现千家万户的大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通过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接农户, 以“订单”为载体组织农业生产, 带动农民搞区域化和规范化种植, 由形成小农户、合作社、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格局, 发展新型的规模经济, 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宁陵白蜡杆木材的可行性利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白蜡杆木材特性;加工工艺;可行性利用

中图分类号:F40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92-01

面对目前森林资源匮乏今天,深入了解和开发白蜡杆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人们对于白蜡杆的认识,仅仅是對其做成工具把手的印象,白蜡杆的资源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一、白蜡杆木材的特性

(一)基本生态特征。白蜡树属于落叶乔木,是我国的经济树种之一,而白蜡杆则是白蜡树的幼林,是利用白蜡树具有萌发性强的特点而培养成的灌木。其对气候以及土壤的适应性都很强,在我省集中分布在商丘、开封两地,更是商丘宁陵县的“三宝”之一。

(二)白蜡杆木材的基本特性。白蜡杆呈圆形实心半环孔材状,纹理直、结构均匀、重量和硬度均匀。纤维长度较长,基本密度为0.56g/m,大白藤的基本密度为0.334g/m3,,水曲柳为0.509g/m。白蜡杆的顺纹抗压强度适中;顺纹抗拉强度较高,比水曲柳高7.3%,比椴木高12.1%;抗弯强度较高,比大白藤高37.2%;弯曲性能良好,与榆木的弯曲性能相近。对刀具的磨损程度中等,木材易于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白蜡杆木材的着色性强、表面光滑。

二、考察中亚工艺厂——现有的加工工艺

中亚工艺厂是宁陵县具有代表性的加工白蜡杆曲木家具的一个加工厂。以下是考察过程中得出的主要加工过程与方法(如图3):第一步:带皮白蜡杆—蒸煮剥皮—自制校正架—弯曲校正。第二步:防虫、防腐剂与水按比例混合—蒸煮—防虫防腐、软化处理—晾干。第三步:圆棒机等机器—加工成各种规格—砂光机砂光。第四步:钉子、胶粘、榫卯结构等方式组合零件—制作框架—编织连接框架。第五步:砂纸砂光—涂石蜡—检验—整体包装。

三、目前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

通过之前的考察,对目前白蜡杆加工工艺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整理:

第一,白蜡杆制作曲木家具的方法属于传统手工艺加工,从用各种机器去加工零件到使用钉子、胶粘、榫卯结构等方式去组合、制作框架,结构比较复杂,平均一天可以做一个完整的座椅,销量低,不利于批量化生产。第二,制作过程中大多采用钉钉子、胶粘的方式固定和少量的榫卯结构连接,结构整体固定,家具成型后不能拆分和组装,占用了大量运输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家具成品的成本,也不便于产品运输。第三,非标准化生产,制作过程中没有精确的测量,大多靠加工者的经验和感觉行事,制作过程不够专业。第四,家具形态整体上比较传统、保守,没有专业的设计师;很多形态与藤制家具类似,不能突出白蜡杆特有的木材特点。所以从产品的整体设计到整个加工过程和处理方式都是比较复杂的,无法和现代工艺和生活方式很好的融合,影响着白蜡杆的发展。

四、白蜡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一)与其他材质相结合。白蜡杆最大的特点就是弯曲性能和韧性极强,通过利用白蜡杆的这种特性与其他材料完美的结合,是实现白蜡杆木材利用的一种可能性。如何实现这种结合的可行性,除了深入了解白蜡杆的材性和加工工艺的可能性,还要深入了解其他材料的特征,比如金属、其他木材等,大胆的尝试,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将一些非经济性木材用白蜡杆代替。我国森林资源缺乏,木材消耗量不断攀升,供不应求,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而白蜡杆是一种萌发性极强的灌木丛林,又是我国经济树种之一,而且白蜡杆剥皮以后色泽白,柔韧性、抗拉、抗压性能都很强,也是很多木材不可比拟的,所以发展白蜡杆作为一些木材的代用物具有很大优势,也为解决木材问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和传统的生产技术相结合。从传统的复杂的手工艺加工方式中提炼出适合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加工方式,更利于白蜡杆今后的发展。瑞典设计师MarkusJohansson设计的鸟巢椅是通过现代技术CNC在木条上得到精确的钻孔,然后进行拼接组合,最后用传统的工艺技术木铆固定,所有组装过程全部都是经过精确的计算自然组合而成,无任何其他固定的材料帮助,整个形态自然而具有亲和力。设计师这种将现代和传统生产技术结合一起使用的加工方式,既简单,生产效率又高,造型又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非常值得白蜡杆借鉴和利用。

(四)改变连接方式。影响白蜡杆木材连接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有产品的形态、使用功能、与不同材料的连接、加工工艺以及安全性等。产品的形态不同,就要求有不同的连接结构与之相配合,同时连接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产品造型。白蜡杆木材的利用也应该与产品的使用功能有机结合。我们对金属和塑料采用焊接的方法,但是木材和这些材料相结合,就不合适焊接,而是适合用榫接、穿插等方式。在选用连接结构的时候,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选择适合白蜡杆形态和特性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要求的连接结构,改变现有的连接方式以致更适合白蜡杆的发展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五)尝试模块化设计方法。白蜡杆弯曲性能强,易打直,加工方便,从白蜡杆材质的弯曲特性和形态特征,改变现有的老套的传统的结构模式,将弯曲家具模块化的组合方式设计,用功能独立的模块来实现拼接、组合,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只要模块的接口标准化,就很容易实现模块的更换,从而组合成具有各种各样的造型。也可以将白蜡杆剖成片状等其他形状,大大增加了白蜡杆形态设计的可能性。

总之,站在艺术设计的角度,如何针对白蜡杆的特性以及当地传统的加工工艺来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任建军(1969-),男,汉族,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张璐(1985-),女,汉族,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09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尹定邦,柳冠中.设计材料工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宝顺.产品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沈德君,牛笑一.白蜡木曲木家具的可行性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0

[4]唐兴平.白蜡木干缩和湿胀性能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

[5]曹上秋,严军.曲木家具模块化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

上一篇:丽水市教育局副局长下一篇:安全在我心中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