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2024-07-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精选11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1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全面领会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十八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定义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教育目标和任务服务。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更加注重师德建设。要鼓励广大教师做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模范,并把十八大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

教书育人,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切实在实际工作中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爱戴、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业务水平。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还要学习教育教学新方法,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善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轻负高效学习;善于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鼓励教师勇于改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这是一个呼唤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既要能够推陈出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下一代。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实现十八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新期待,需要

每个身在其中的人不懈努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是社会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2篇

————张红

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被写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此举是为了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要求,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塑造一支情操高尚、学识丰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修养的主题在新的发展时期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

一、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其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判断力,在“知识为谁所用”上立场坚定,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个“魂”,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

再次,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正确认识本职工作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场中的作用。

二、依法执教

首先,教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努力增强 法制意识,自觉同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行作斗争,不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不参与邪教活动。

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自觉按相关的条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此,教师要热爱学校、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积极维护学校的声誉,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学校的主人。

三、修师德、铸师魂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育人,尽职尽责,面向全体,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与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敬爱与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仪态仪容,化装、服饰、佩饰既要表现出教师庄重、大方的外表,又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 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为人师表”这个词体现了教师在整个社会中,在社会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不仅来自于这个职业本身,更多的来自于这个职业的性质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告诉小朋友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抓住学生人格的核心。学生人格的发展虽然不是教师教会的,但却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自主构建的。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师德规范,不讲教师忌语,不因少数学生的越轨而责备全班学生,不当众发火,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休息、休闲、活动的时间。

四、严谨治教、勤探究

1.教师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时,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

堂课、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正确评价学生,不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2.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学习、掌握课堂教学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投身教育科学研究,并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效果。

五、团结合作、积极进取

1.教师要积极参与、推动学校学习型班组的建设,特别是认真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以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姿态投身教研组建设。

2.教师要尊重他人,与其他教师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努力营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坚持进行家访,在接待家长的过程中要平等待人,不训斥家长,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3.教师要在学校内外注重自身综合修养的提高,遵守社会公德,推进社会文明,做一个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受人尊重的公民。

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对教育研究理论及方法、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也成为了教师迫切需要学习并消化掌握的内容,以及时有效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手段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

1.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专项技能,构建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

2.教师要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勤于思考,追求富有时代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的教育理解。

3.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善于将理论学习的体会经验运用于教育实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努力取得实践创新成果。

七、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1.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自己诚信的言行,不断影响、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效果,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努力改正存在的不足。

3.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自己成为言行一致、诚信立身的人。

八、乐奉献、勤耕耘

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以强烈的责任心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高度的事业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淡泊名利,服务社会。

1.教师要勤奋工作,积极弘扬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不断改革,勇于挑战。

2.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服务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眼、着想、着手,积极为学生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3.教师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教育的工程中辛勤耕耘、奋发有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3篇

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地位明显提高, 同时教师也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

“师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 规范所采取的道德行为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为。这种态度、言论和行为对学生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 这种作用就决定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教师的知识水平、师德修养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 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及业务水平

2.1 对教师职业进行准确定位

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 是情操的陶冶者,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正确面对人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教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对象, 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是一群充满朝气、生动活泼而又极易受到伤害和伤害他人的特殊群体。面临这样的群体, 教师要想在与学生“斗”的过程中取得“胜利”, 就必须对自己准确定位。

首先, 教师要明确教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要教书, 重点是要育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其次, 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具有特殊性, 不需要使用一些工具, 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并影响学生。教师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 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更好的培养学生。所以, 对教师的职业定位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努力方向。

2.2 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首先, 应树立起爱生如爱子的职业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既要给予足够的呵护, 也要有知识的培育, 而这一历史重任就需要每个教师去完成。因此, 教师要以“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这一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 去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化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 树立起客观公正的评价观, 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导向机制、评估机制, 否则教学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样, 教师就会有针对性的按照目标体系来钻研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业务, 提高教学水平, 培训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使教师能一改常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总之, 我国教育的地位已经日益突显出来, 这也充分证明了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及业务水平的重要性。

2.3 爱岗敬业乐业

教师要先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 搞好教育事业的前提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树立起为学生为教育服务的理念, 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爱岗敬业乐业。作为一名教师, 既然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就要干一行, 爱一行,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首要道德标准, 也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只有真正喜爱这个行业, 并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件快乐的事, 那么, 教师才能永葆活力, 去努力改革创新, 钻研业务, 为国家培养更多精英。

2.4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学校通过开展过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 教师从思想上不仅要努力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规, 同时还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和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思想。还要用“见义勇为, 当仁不让”、“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从业务情况看, 教师既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会教、会做, 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之余, 还能在劳动技能、思想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 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并适应产业结构需要的新型人才。

2.5 以身作则, 关心热爱学生

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句话是很值得每个教室深思的, 这也说明了教室只有保持文雅谦逊、公正不阿、不偏袒、私恶的本色, 以身作则, 为人正直, 才能去感化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学生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之后, 教师们不再体罚学生, 而是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 更加关爱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包括帮助困难学生支付书杂费, 赠送衣物, 慰问学生疾苦, 这些良好的师风已经在广泛涌现。这些是教师的基本信条, 也是天职, 只有爱学生, 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良好形象给予学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高尚的文化教养之美, 成为学生努力上进的精神动力。

2.6 不断钻研教学业务

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积极主动、不计私利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及国家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先, 严格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其中包括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课后作业、试题点评等。例如备课, 应根据学生情况, 研究教学大纲, 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必须备得充分。总之, 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

其次,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要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就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加强知识的积累。懂得用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才能确保实践方面少走些弯路。

2.7 提高专业技能

首先, 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教的技能, 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从网上获取专业信息, 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其次, 教师要刻苦钻研, 努力充电, 准确掌握知识。不仅能在业务水平上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也对边缘学科知识有了解, 以免被社会淘汰。

3 结语

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 中学也面临着比较激烈的竞争, 而在这一竞争中最主要的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因此, 要高度重视起教师队伍的师德及业务水平的提升, 教师要团结奋进, 适应时代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也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教师要教育好学生, 就要关心热爱学生,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 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教师,师德,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尉健慧.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职业教育研究, 2005年11期。

[2]周宏, 李敬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4篇

一、教师队伍的现状

时下,在教师队伍中,滋生着几种怪型。一是“功臣自居”型。有的教师从教十余年,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绩,尤其是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突出,于是感到自己对学校有贡献了,自己是“功勋”教师了,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二是“浮躁不安”型。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了奖,有几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或是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是便觉得自己拥有资本,就耐不住性子,“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想跳槽的有之,想提拔的有之,甚至要求提升其政治地位或经济待遇的也有之。三是“不思进取”型。有的教师有几十年的教学经历,自认为有经验,有贡献,教学轻车熟路,于是懒于备课,漠视学习,惰于研究,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凡此种种,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建设,阻碍着学校的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小学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让这种渴望永不枯竭,伴随终身,让更多的教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专家型教师。

二、名师培养的目的

1.师徒结对。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让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向青年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动教师尽快的成长起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

2.搞好科研。名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为引领同科教师搞好教研教改提供了保证。

3.示范引领。上示范课,经验发言,示范引路等是名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仅是上一节示范课,而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有在一定区域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名师培养的方法

1.提供专业引领是名师培养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这种领导就是一种引领。学校不仅仅是“管门房、管课堂”的地方,更应该是“管心房”的所在。教师成长,学校的引领不可或缺。学校是给教师以追求、以鼓舞,引领教师不断走向成功的圣地。一是积极引导教师读书。有人说,“只有不断读书,才有资格教书。”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要想得到人们的尊重是很难的。在学习化社会里,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型组织,而教师无疑是这个组织的中坚力量。学校不仅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鼓励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通过学习达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的境界。二是积极引导教师实践。要努力创设环境,引导教师主攻课堂,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真正让每句话都有效果,每分钟都有效率,每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还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以案例为切入口,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努力让一大批教师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三是积极引导教师反思。引导教师思考研究教育教学的思想、言行、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迷惘,主动发展。要坚持写教育案例,写教学后记,写教育随笔,既记录教学的成功之处,又汲取失误的教训,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交流切磋,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超越,启迪别人,最终并进共荣,共同成长。

2.搭建展示平台是名师培养的保障

为展示教师才能搭建多彩的平台,使教师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乐趣,应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搭建个性发挥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说:“一所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让它腾,是虎就让它跃。”万事万物都是不同的,教师有擅长文科教学的,有擅长理科教学的,有善于形象思维的,有善于逻辑思维的,有精于教学的,有精于教研的,有善于表达的,有工于思考的……学校要知人善任,清醒地认识每位教师的特长,尊重教师的个性,关注教师的个体成长,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沙龙、演讲、演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位教师的价值都能得到最大体现。二是搭建挑大梁的平台。“水无压力不喷,人无压力不强。”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人,不能只捧一批教学能手,将其他人“打入冷宫”,须知,“能力是逼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我们要不拘一格“用”人才,有意识地给教师压担子,委重任,如安排教毕业班、搞课题研究、竞赛辅导、作专题讲座等,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只有在实践中,每个教师都被重视,都负重任,几经历练,才会得到发展,才会迅速成长。三是搭建终身从教的平台。对于大多数教师包括优秀教师而言,应该树立终身从教的理念。我始终认为,教优者未必一定要让其“仕”。通览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哪一个名师、专家不是经过长期的“水磨工夫”才练就一身本领?要成为名师就得准备付出一生的努力。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也应该身上有更多的责任与道义,有更多的生命与尊严,多些理想,少些功利,多些书卷气,少些仕途味。当然,学校更应该拿出过硬的措施让优秀教师真正潜心教学,鼓励其成长、成功、成名,如大胆重奖教育教学有功人员,生活上给予细致入微的关照,始终如一地支持他们钻业务、搞研究、出成果、培英才。

3.建立保障机制是名师培养的基础

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机制作保障,教师就难以不断成长,更难成为名师。学校应切实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是非,区分工作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原因,做出对策,对教育教学活动予以指导,使教师时刻保持专业发展的冲动与欲望,为保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为此,学校要不断改革完善《教职工考评细则》及各类评先评优的规定,使之发挥积极的导向功能。评价的理念要“新”,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实现对教师工作的动态跟踪,不搞一潭死水的静态评价,甚至是对教师做出的一种“一评定终身”的打击性评价,要着眼于进步,着眼于发展,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用人。评价的要素要“全”,既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的提高,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既面向全体教师,又考虑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评价的方式要“活”,坚持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生活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二是积极的激励机制。在执行激励机制时要“菩萨心肠”,善于“赏识”。一方面,要实行人性化激励。譬如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领导说了算,需要倾听广大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使“要我成长”变成“我要成长”,使学校方案成为教师集体意愿,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实行目标激励。目标制定不能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应切合实际,要让教师有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有愿意为目标奋斗的热情,不断增强内驱力,为教师不断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推动教师始终不渝沿着专业化成长道路良性发展。三是严格的约束机制。人管人,管不住人,制度管人,才管得住人。约束机制要突出一个“严”字,划定“两条线”。“严”就是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厉处罚,不讲情面,不走过场,不循私情。“两条线”就是一要划定“底线”,凡是底线以上的要求和标准一定要达到,譬如出勤、上课、备课、作业、考试的规定等。二要划定“高压线”,凡是高压线的内容绝对不能动,一碰就会伤人,就会铸成大错。譬如学生安全、乱收费、体罚学生等。即使最有本事的教师如果不能完成底线要求,就无望做优秀教师;如果敢去碰高压线,就没有资格成为名师。在执行约束机制时一定要“金刚怒目”,敢于管,管到位,一以贯之,一管到底。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第5篇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决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学校的领导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立机会和时间,学校积极为教师订阅教育刊物。并连续几年来为每人订阅一份教育杂志。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瞄准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所以教师应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

2.自我完善。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道德情操是甘为人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此之谓圣化,吾敢之”。我校经常开展群众与个体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教改课大赛,组织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开展系统与时限相结合的活动。如:“塑形象,铸师魂的教育活动,“外出学习交流会”“每周教师师德导训会”等等,还经常利用学校及社会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时限性教育活动。如利用支教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当事业需要的时候”的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们积极报名,踊跃参加。我校还开展树立榜样与宣传榜样相结合的活动。树立对学生负责的“道德境界”,如果教师对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总之,经常而持久地加强师德教育,就会在教师身杀焕发出共产主义教育情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就会表现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高尚品质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第6篇

梁召学区老各庄小学

目前,我市教育系统“九个问题”大讨论开展的如火如荼,全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全体教职工,在教体局、学区教委的领导下,是深入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要十不准》等相关文件。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使干部教师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师德修养意识。下面就这次大讨论活动,根据我校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从两个方面谈谈自身的体会:

近年来,我校在学区教委的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问题。

一、师德的概念和内涵: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有的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师德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涵:(1)是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即传统的育人;(2)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进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学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无论是狭义上的师德,还是广义上的师德,师德都不仅仅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本身,而应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师德的新特征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其一,新时期的师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体现了师德的协调性和民主性。

由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个别不和谐因素,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相应的污染,个别教师工作缺少责任感,出现了拜金主义及个人自由主义思想。为了克服这些思想,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各类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我认为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统一思想认识,严肃对待师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一片圣洁的土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活动中,我校利用各种会议、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使全校广大教师明确二十一世纪教师工作的指导思想,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懂得什么样的教师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我,使教师能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以身作则。

2、领导率先垂范,强化落实责任。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抓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推进依法治校,从严治教,维护教育形象,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工作机制,按“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

3、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

4、创设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结合教体局师德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师能建设,我们积极为教师创设有效载体,根据大讨论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每位教师在师德师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进步,面貌焕然一新。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目前,农村教师的现状是:教师业务素质低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制度的不合理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大多数学历偏低、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偏少;另外,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多数是业务素质低下,经验不足,缺乏进取心,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职业倦怠,价值取向功利化。当前一些教师不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非常关注自己的职称评定、工资级别及眼前物质利益的获得,忽视了师德水平提高。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言行,在学生面前说话、做事随意,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上班时间内大谈股市行情,房价高低,甚至赌博的输赢等等,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些教师不安心工作,一心只想跳槽,到工资待遇高的学校工作或自己开办补习班,对待日常教学工作则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是学校管理者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抓好农村小学教师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历提高

农村教师力量较弱。由于历史的、地域环境的等多方面原因所致,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光在专业水平上有差距,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同志为历年来代课教师招聘民转公教师,学历较低,未受过师范专业训练。即使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分配的教师,也因人才缺乏而层层拔高使用(如初中学历教小学、师范学历教初中、大专学历教高中),存在明显的知识缺陷,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教师培训提高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还要继续坚持抓好各种学历培训和教师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要通过脱产进修、函授学习、高教自

考、电大学习等多种渠道加强学历培训。这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之必须,这项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仍然不能丝毫放松。

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小学教师岗位自学

农村小学课改教师培训工作中要力求帮到“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提高”指围绕新课程实验学习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等;“普及”指教师普通话的基本功、板书基本功、简笔画基本功、备课上课的基本功等教学基本功的岗位练兵。这二者要密切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抓紧抓好。要努力使每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学校的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教师个人的坚持努力抓好教师岗位自学。要结合教师的自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结合教师的自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每一位农村小学教师都要把岗位自学作为完善人生,实现生命价值、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行新课程的必修课和必由之路,从而坚持不懈努力,抓出成效。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7篇

胡总书记写给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的信,深刻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讲话充分体现了胡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感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文化意识。胡总书记在讲话指出,要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开展责任文化教育和师德教育,牢固树立“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广大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教育学生。 这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教师的责任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责任感,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要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执著信念,发扬“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投身教育工作。再次是对学生的责任感,要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最后是对家庭的责任感,每个教师都是家庭的一分子,要对家庭、对父母、对子女尽义务,家庭责任感也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责任。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胡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坚守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有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有诚信的学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诚信意识,就是要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就是要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就是要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就是要教师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8篇

一、以师德教育为核心, 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发展, 从树立学校形象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出发, 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常抓不懈, 抓出成效。

制定师德评价办法, 形成党组织领导, 政教处主管, 各处 (室) 、工 (团) 、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师德评价机制。

通过学习英模事迹, 举办师德征文、师德演讲会、师德师风查摆、健全完善师德档案、评选师德标兵等系列活动, 不断引导广大教师更新师德观念, 规范执教行为, 提升师德水平。

二、以优化结构为重点, 打造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

(一) 立足本校实际, 强化培养措施。

立足学校现有教师, 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制订中长期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如启动实施《中职学校“四维”师资培养实施方案》、《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方案》, 按照“自主性、激励性、分类培训、考核认定”的原则, 通过在职培养、校企挂钩、集中办班、岗位练兵、积极送培、技能竞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政策激励等措施, 鼓励教师在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的同时, 考取心理指导师、职业指导师、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引领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促进“四维”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应坚持实行“新老帮带”工程, 安排骨干教师进行培带, 签订帮带协议, 落实帮带责任,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和教材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技术应用、专业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师德上示范, 业务上指导, 技能上帮带”, 促使青年教师达到“一年熟悉规范, 二年胜任熟练, 三年能挑重担, 五年成为骨干”的要求。

(二) 拓展教师学习空间。

重视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以使教师了解学术动态、行业发展、新产品开发动态, 捕捉校企合作的信息和机遇。积极响应中央和省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专业师资培训;坚持合理安排, 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类教育培训尽量使大部分教师,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得到更多培训机会。通过培训不仅使教师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而且开阔教师视野, 活跃教学思想, 促进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向知识体系的构建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和学生能力培养者转变。

(三) 打破用人限制, 开辟师资引入绿色通道。

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实施的实际需要设置岗位, 制订聘任方案, 面向社会引进人才。争取政府和企业支持, 设立职教特聘师资专项基金, 面向社会引聘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技能型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聘任当地相关科技拔尖人才当任“客座教师”;沟通人事部门通过公开选拔, 选聘企业优秀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 同时将职教师资纳入全县人才引进规划, 每年从大专院校录用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帮助学校解决部分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 使教师数量得到有效补充, 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以提升技能为关键, 培养技师型实习指导教师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初中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样, 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应有第一线工作经验及较强的应用开发能力。由干实训教师主要承担技能教学和实训工作, 所以, 对其要有更高要求。

中职学生在学校内, 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有第一线的生产经历。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进行大量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还要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为此, 学校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队伍。

实训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接近1∶1, 大量实训课赋予实训指导教师以重要作用。这里对实训指导教师的情况做一些阐释。

(一)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师队伍的构成。

1. 具有“双师”或“双能力”的教师。

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双师”或“双能力”, 也就是, 教师具有中职或高中以上教师资格, 有中级以上职称, 如讲师、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教授等;同时具有另一系列职称, 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在实验室二作或指导实训三年以上的教师, 不仅可以上理论课, 而且具有指导实训的能力。

2. 专门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

近年来, 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加强实训课的教学, 专门设置实训指导教师的岗位。他们主要是从生产第一线聘来, 或由长期在实验室工作、参加实验课指导的实验员组成。

3. 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

为了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必须增加实训教师队伍的数量。因此, 聘请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而且到学校指导实训, 将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技能教给学生,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二) 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

学校在招聘的同时, 还要挖掘内部潜力, 整合校内师资资源, 加大实训教师的培养力度。

1.选送一些有基础的教师到高校实践岗位培训。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 分期分批将实训教师送到职业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校实验室、实习基地培训学习或顶岗工作, 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的操作等。

2.送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了提高实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流程, 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能, 定期不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到县内外医疗机构、农牧技术推广部门、农机修造厂、汽车修理厂等单位开展培训或挂职学习。在实际工作中, 提高教师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需要。

3.搭建平台, 全力支持, 引导有条件的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如计算机专业等级证, 电工、电子中、高级技师证书, 文化课教师则积极参加考取普通话等级及教评员等资格。

4. 吸纳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 职业教育投入大, 实验实习基础条件改善力度大, 随着学校发展壮大, 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很重。学校应抓住这个机会, 组织所有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 从规划, 仪器的选购到有线网络的安装, 实训基地的设计, 实训设备的安装, 等等, 都由教师去做, 在做中熟悉。

(三) 实现实训教师技师化目标,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

1.出台新政策。上级教育及人事主管部门, 必须制定职称评审的新措施, 使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指导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评审。

2.改革评价机制。学校在制订各种方案时, 必须向实训指导教师倾斜。一方面, 鼓励理论教师甚至相关文化课教师向实训教师转化, 使教师既能够从事理论教学, 又能够进行实训指导。另一方面, 用利益驱动、灵活的管理稳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使从事实训指导工作的教师, 能够体验到在中等职业学院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尊重, 实现人生价值。

3.建立健全实训教师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实现实训教师技师化, 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如必须定期培训等。

4.强化实训指导教师的考核。实训教师技师化, 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不仅与当前教育及劳动人事部门的规定有关, 而且与当前中职实训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有关。因此, 强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有效地进行考核, 使确实达到要求、并为培养学生作出贡献的实训教师优先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

农村中职学校应紧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城镇化建设的脉搏, 在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引导下, 不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坚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 以各种培训为支撑, 以服务“三农”为重点,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努力把学校办成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科技示范推广、扶贫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基地。通过不断优化师资力量, 使职业学校示范导向功能日益增强, 办学质量和效益日益提高。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一批既懂理论, 又能实践的“双师型”、“双能型”教师。职业学校必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努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 教学技巧精湛, 实践动手能力强, 知识学历、职称结构合理, 爱岗敬业, 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型,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志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7 (2) .

[2]丘东晓, 刘楚佳.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 2011 (5) .

[3]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7) .

[4]罗小秋, 辜川毅.开发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构建师资队伍管理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3)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9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资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高校青年教师数量的日益增加,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一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当务之急。

以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教师140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80人,比例非常高。近年来,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实施了一系列加速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青年教师比例高,来源比较单一。随着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需要、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新专业的举办,很多高校的教师数量也有很大的增加。在增加的这部分教师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接近或超过50%。而且受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很难吸引到高层次的外地人才,因此“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师多以本校毕业生留校为主,来源相对单一,不利于学术创新。

(二)流动性大,人心不够稳定。教师队伍的稳定一直是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管理。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现象。部分青年教师通过公务员招考转录为公务员,或者读研、读博毕业后单方毁约跳到其他待遇较高的高校或者转行,或是被条件更好的单位挖走。

(三)科研、教学工作压力大,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或者不思进取。现在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尤其是科研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导致不少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偏大,产生了倦怠心理。有的甚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偏低,缺乏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对于处于新老交替关键时期的高校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求青年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和意识上给予高度重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因此,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是高校各项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最可靠的保障,是高校当前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考核和管理办法。为了使我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些列青年教师培养和考核的制度和办法。比如: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英语考试和英语演讲比赛,设立“青年种子基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出国培训力度、出国培训至少2年以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工作,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等等。

(四)要在生活上关心,在岗位上重用青年教师。高校的各级组织和年长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他们在生活条件方面的基本需要,以稳定队伍,使之能安心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廣阔的发展空间,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重用的原则,对于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破格重用,业务上高标准,工作上压担子,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事实证明,早压担子早成才。

(五)要引进、培养两手抓,着实提升人才层次。高校要切实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对外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建设战略。要制定优惠政策,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力争“引得进、容得下、干得好”;要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本土”人才适应力强,环境熟悉,对学校感情深厚的特点,实现对“本土”人才“稳得住、用得好、长得快”。要安排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访问、学习或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使他们了解、感知学术前沿知识,促使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和拔尖人才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另外,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构成。近几年,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多,但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积极鼓励在职人员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10篇

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严跃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

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第11篇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是我们对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高尚的师德视为承载高水平办学的坚强基石,将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力抓手,并将这项工作融合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一、深入研讨,达成共识,明确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区教育党工委的统一部署下,确立师德建设主题,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等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优秀师德群体”、“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标准的讨论和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讨论,达成了以下四点共识:

1、师德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特色高中的需要。现代化特色高中是我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二期规划的新三年目标。建设现代化特色高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进而实现办学目标。

2、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二期课改的需要。我校是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课改实验工作。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我们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3、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我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师资队伍。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4、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文化服务性行业的逐步开放,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明确要求,深刻理解,形成与学校相适应的师德规范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今天的教师要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我们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办学理念 1的六条师德规范。

1、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为基础,努力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并对学生施以教育。

2、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热爱、关心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经常激发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永远不堵塞学生争取好成绩的道路。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不仅要有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4、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教师要遵守教育法规,倡导优良教风、学风,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教师既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杜绝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

5、业务精良,适合学生。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减负增效,成绩显著。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还要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要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探求切合实际的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将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的其他各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

1、建立监督机制。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师资处、学生处、工会等部门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各部门负责人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师德论坛”,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向教师反馈。

2、建立宣传机制。学校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精心设计版面,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召开“进一步推

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弘扬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组织“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学生征文活动和“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事迹交流会,通过学生征文和学生演讲的形式挖掘发生在师生之间感人的故事;大力倡导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尤其宣传外语组的教师们利用晨会和课间义务为学生补课的事迹。

3、探索培养机制。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培养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形成了师德建设的多种培养机制。通过教工大会和分工会小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进行理论学习;通过班主任论坛、教育论坛、青年教师自培以及教工党章学习小组等制度,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通过设立年级党员协理和团总支书,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各类学科周的活动,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德水平;通过文明组室的创建活动,对照《教师手册》要求,制定文明公约,规范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各种培养机制的建立,让教师成为真正“学习者”、“反思者”和“研究者”,从而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师德建设也得到进一步落实。

4、完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先评优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进行人员的流动制度;设立“北城奖”,对师德高尚、业绩显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在校园网上,每学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打分,教师之间相互打分,教师给职工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奖励、聘任、晋升、晋级、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中医院义诊活动方案下一篇:证券争议仲裁制度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