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2024-06-06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精选6篇)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第1篇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温儒敏

本文是温儒敏教授近期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包括: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对话”多,涵泳少、默读少);不让学生读“闲书”;“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宿构作文”成风,等等。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偏向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在课改中逐步纠正这些偏向。该文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

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的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确问题很大,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必须改革。拿语文课来说,本来是“化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可是由于“考试为本”,成了让人头痛的课。教师们也感到无奈。现在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有心,总会有些改进的办法,无论如何不能退回到应试教育的泥淖中去。这里我想结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向提出某些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偏向:

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再说“练习探究”题,每课三四题,也都偏重主题内容方面,从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练习题较少,也很难体现教学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穿插补充某些语文知识的小板块,比较零碎,还是看不出梯度。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的编法有无好处?有。就是课文内容相对集中,分阶段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凸显所谓人文性。问题在于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当初教材编者可能为了通过审查,刻意凸显选文与内容的创新,在主题编排上花费很多功夫,相对就忽视了梯度以及教学适用度的要求。

现在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组织班子,以项目的形式分头进行,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教材的偏至,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我建议今后教材修订要认真考虑梯度问题,要讲规律。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快就会公布,其中对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都有规定,可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当然,教师们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订出版后才上课,那可能要等上几年。现有的教材继续用,注意在梯度问题上有所调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讲一点梯度,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乱。

为何现在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躁症”。一切还是瞄准考试,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课程学习的“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上小学一年级必须先会拼音,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等等,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课改后高中分为必修与选修,本是个创举,可是有的学校1.25学年必修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备战了。还有的刚上高一,就大量练习“高考瞭望”、“高考攻关”之类习题。真是适得其反。课改本来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可是搞了多年,并没有把负担减下来,有的还加重了。这里当然有社会原因,竞争加剧,转移到教育了。但从课程教学本身检查,一切面对中考高考,不断搞提前量,层层加码,必然是不讲梯度,违背规律,搞乱脑子。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小学低年段识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认少写”,并不要求都“四会”。拿阅读教学来讲,课标强调不同学段都要有梯度。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作文教学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安排作文,只有“写话”,能用几句话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学高年级,也还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还没有必要把各种文体分得那样清楚。到了初中,才开始有作文,要求能写简单记叙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高中呢,作文开始有文体练习的要求,一是理论类,如评论、随感、杂文等;二是实用类,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此外,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的写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论类和实用类写作放在前面,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一般而言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水平?现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实课标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也就要求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或应用文,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因为面向中考和高考,标准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离,如要求“创新”、“个性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课标要求的。不讲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认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长替写。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是过节或者逛公园,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过苛严了,结果就是让孩子害怕读书,反感过节逛公园,这是扼杀天性。现在初中作文就开始和考试挂钩,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对付高考,很多学生因此讨厌作文课。这些反常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所以我这里讲梯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不能顺便搞“提前量”,给学生层层加码。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很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考试当然要面对,但总不能只顾考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说,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诗词课,还有文言文的课,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集体朗诵也有必要,但不能取替个人的默读,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讨论多了,教师备课也刻意安排许多讨论“对话”。讨论和对话是需要的,可以活跃气氛,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有阅读的印象与感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上来就安排集体朗读,然后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最后就是对话讨论,这样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效果,并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读”,而是安排很多讨论和对话。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答”,真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了,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语文教学的“对话”很重要,这也是课改之后的新气象,但“对话”要有质量。其实“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种是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不能只顾前一种,而忽视后一种“对话”。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受等。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涵泳,效果不太理想,除了受制于高考和中考,还跟照搬大学中文系专业教学的框架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文言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古汉语研究似的,把语法讲得那样细,一个字一个字翻来覆去掰碎了,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有出来。还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每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有心,想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那才有真功夫,也才符合课改精神。

现在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很多,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找到好的办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次课标修订是如何强化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课标认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包括前面说的“涵泳”。新课标还特别提出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得太多,而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偏向,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些提醒,对于教学都是有针对性的。课改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探讨去逐步加以解决,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美,那样的课也才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感觉。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注意改变“两多两少”现象。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新课改在阅读教学方面有明确的指示,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这里要特别讲讲学生读“闲书”的问题。现在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般都不太赞成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让读“闲书”。这种偏向是不对的。“闲书”指的是学生选择的课外书,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有所了解,能藉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2009年我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一,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第二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往往是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前面讲到现在某些新编教材存在不讲梯度等缺失,但也有长处,就是普遍都有阅读探究的“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问题,看到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应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注意引起阅读的兴味,学生课就会主动找书来看,慢慢形成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

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我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认为“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①目前,过分看重“文笔”的偏向很突出,应引起高度警惕。

语文课历来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文采,文学类课文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文学作品在情感教育和学习表达方面有特殊的功能,语文课多选一些文学类课文,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与初中。而到高中,则应当适当增加非文学类的课文的比重,包括理论性、应用性的文章。总的来说,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课还是格外注重文学的,这容易给人印象,好像“文笔”好就是语文好,其实不见得,两者不能画等号。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我看有些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设计,太过偏重文学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工夫,这是舍本逐末,偏离语文教育的宗旨了。我们许多教师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对文学创作比较有兴趣,在文学技巧手法方面也好像比较好发挥,“有讲头”,教学中很自然就往文学的方面偏,偏重于“文笔”了。我觉得对这种偏向应当有所反思,回到语文教育的宗旨上来考虑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偏重“文笔”,不见得就是钟爱文学,也不一定是重视审美与情感教育,而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

某语文刊物组编了2010年高考作文的专刊,收录有各省市高考高分和满分的考场作文四十多篇,每篇都有讲评。我粗略看过,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有“文艺腔”。所谓“文艺腔”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我试图说服自己:这毕竟是青春文章,难免华丽、幼稚。问题是这些都是高分作文,而且是阅卷教师也都比较赞赏的。可见前面说的作文教学太过注重“文笔”,以至“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这一判断,大致是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为什么会太过注重“文笔”?首先是传统的延续与影响。从历史上看,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②。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人教育”,其得失是可以专门去研究的,但影响不能否认。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即使语文课要有文学审美的教育,也只是培养“全人”的需要,而并非要培养文人。

过分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拿高考作文评级来说,有意无意在鼓励偏重“文笔”,这是个问题。现有的高考作文判定分数设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前者是较差和一般的,而发展等级则含有四个要素的评判,即深刻(其实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还不如立论有新意),丰富(材料,形象,意境),文采(也就是文笔,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修辞),创见(独到见解,这也很难)。其实“深刻”、“丰富”和“创见”都较难,也不太容易评判,唯独“文采”比起其他三点容易达到,也较好把握,改卷“操作性”较强,这就让人感到“文采”或者“文笔”是比较看得见,也是容易“拿分”的,大家都乐意在这方面投入。许多教师训练学生,就把“文笔”作为最重要的应试手段,甚至等而下之,当做一种“眼球”战术。“文艺腔”所以成为风气,跟这种考试的指向有关。看来高考评分等级还是要改一改,适当淡化“文采”或“文笔”要求,强调文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

我很欣赏2010年有些地区语文高考的两个变化。一是除了专门的作文题,还把某些“作文因素”分散到其他试题中,让其他试题也担负一部分作文水平测试的功能。比如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题型。这类题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偏于理性表达,一味追求“文笔”是不管用的。这体现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方向。第二个变化,是作文命题由感性抒情转向理性分析。材料作文或“截搭式”作文的题目多了,共同点是开放,又有一点限定,可以抒情、想象,但更需要理性思维。这种变化符合课改的意图,是可喜的,也是可行的。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前面讲的过分追求“文笔”,往往也和“套路”连成一气,结果带有“文艺腔”的“宿构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现在市面上常见很多作文选析、作文辞典之类的书,对考试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如果满足于读这样一些书,停留在作文技法的模仿阶段,水平终究是很难上去的。况且这类为应付考试的的书读多了,匠气就来了,最严重的后果,是语文学习的“胃口”给败坏了,兴趣没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这可是伤筋动骨的残害。2009年我在北大本科生中的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反感的是传授这种“敲门砖”式的“宿构作文”,认为这无形中鼓吹了虚假浮泛的学风,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有恶劣的影响。③

写作教学的问题很大,要改革很难,我看可以从这里入手,就是要摆脱那种“宿构作文”的教学思路。也要改改“急躁症”,不能太功利,不能只面对考试,还是要着眼长远,着眼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作文教学很难“教”,好像投入和产出往往不成比例。的确,作文教学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万全之策。写作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语文综合素养,靠积累,而语文素养,包括才情、个性、潜能,不全是“教”出来的,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能“教”的只是一部分。比如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不可教不是不要教,不是放弃,而是需要整个语文教学来配合,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不能立竿见影。

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生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事情。

有些太功利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比如押题。即使教师心里有猜想考试题目的愿望,也不能让学生往这方面准备。何况现在高考和中考作文命题的类型在改变,押题越来越难,即使押对了(这种几率太小),也无济于事。

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写作可以呈现阅读状态,还可以促进、深化阅读效果,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及时把阅读的印象、体验与感悟写下来。一边读,一边写,其中有思路的整理,有分析概括,是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的好办法。这样还可以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除了阅读课上 练笔,平时也应当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结合。

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而且阅读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这些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总之,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当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老师们常常抱怨没有一种可行的作文教学系统,难于安排教学计划。现在的语文教材都设计有作文教学的板块,各个版本不太一样,有的依若干话题带出种种写法,有的则按照文体和技法安排,各有各的特色,也可能有短处。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于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实践性很强,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大量阅读、适当模仿和不断的练习。基本的写作技能训练还是要讲的,要有层级递进,每个层级或环节突出某一重点,但不必分得太细、太琐碎,也不要太技巧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改作文,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写作教学的确很多困难,但这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加大投入,细水长流,就一定会有成效。

注解:

①见拙文《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第一要义》,《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4日。

②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原载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8期。

③见拙作《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语文学习》2008年1期。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第2篇

我们想成功处理客户投诉,在 “ 听 ” 客户的同时,还要去 “ 揣摩 ” 客户的心理:客户希望通过投 诉获得什么?客户为什么希望得到这样的服务?当我们了解客户的心理状态后, 才能够从心 理上靠近客户, 为客户提供合适的处理方案。那么投诉客户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状态?怎样根 据这些心理状态划分客户类型?如何有效处理客户的投诉?本期 YUE 将和你一起走进客 户的心理世界。

投诉客户心理状态一:出于补救

在许多投诉事件中, 特别是关于费用类案例, 客户认为自己权益受到损害, 投诉的目的基本 在于得到补偿。另外,客户出于补救的心理不仅指财产上的补救,还包括精神上的补救。

1、客户特点:很多情况是由于误解或不慎导致的,也有一些是有理投诉;当希望得到补偿 的心理越急切,但企业又无法提供补偿的话,客户投诉升级的可能性就越大。

2、客户类型:维护权益型、理直气壮型。

3、投诉处理建议:(1 确认客户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是属于偶发性还是惯性 , 是否能酌情为客户处理?如 是,处理问题的同时给予客户用卡建议, 并提醒其以后留意避免同类情况发生。如否, 需要 向客户解释清楚原因;(2通过耐心倾听、运用同理心、适当道歉等方式给予客户精神上的安抚很有必要。

4、案例分享:客户 X 先生遭遇电信诈骗,透露信息导致被盗刷了 5000元,投诉银行安全 措施不足, 不愿意承担损失。投诉处理人员积极安抚客户情绪, 充分运用同理心与客户沟通, 对于客户的遭遇表示同情, 向客户澄清了银行对客户信息有严格保密制度, 并有相关用卡安 全提示给予客户, 此次是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名义对客户实施了诈骗, 提醒客户对不明电话或 短信需保持警惕,不要透露卡片的信息, 并建议客户尽快报案;强调银行也是受害方, 所以 银行会和客户一起共同面对这个问题,积极地配合警方展开调查。为避免对客户征信受到影 响,建议客户按时还款, 另为减轻客户的还款压力,提供灵活还款方案,最终得到客户的理 解。

投诉客户心理状态二:出于认同

客户的自尊心都是非常强的, 他们认为自己的投诉是很有道理, 通过投诉可以让自己所遇到 的问题受到关注和重视,并得到认同和尊重。

1、客户特点:对于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坚持己见,同时希望对方也能理解和肯定。

2、客户类型:感情丰富型、细腻型、敏感型。

3、投诉处理建议:(1对客户的感受、情绪要表示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但要注意不要随便认同客户的要求;(2做到及时回应、及时表示歉意、及时回复等,这些做法通常会被客户看作为是否得到 尊重的表现;(3 如果客户有不当之处, 也要用聪明的方法让客户有台阶下, 这也可以满足客户自尊心, 让问题处理得更顺利。

4、案例分享:客户 X 女士来电投诉某支行大堂经理服务不周,让其等了半个小时才处理业 务。经调查确认,当时该经理有其他事宜正在处理中,已知会客户让其等待一会, 且客户投 诉后已联系致歉,客户仍不满意。投诉处理经办耐心安抚,对客户的感受表示理解并致歉, 感谢客户对我行服务的监督, 及时肯定客户提出的改善意见。在客户认可经办的服务后, 经 办又适时地向客户反映目前支行业务的繁琐性和大堂经理工作的不易, 再次感谢客户给予我 行的理解和关注,客户最终表示谅解。

投诉客户心理状态三:出于表现

有些客户投诉是出于表现的心理, 既是在投诉和批评, 也是在建议和教导。好为人师的客户 是很常见的, 因为他们乐于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种成就感, 还经常以代表广大消费者之名来 讨个说法。

1、客户特点: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公司的业务和流程有一定了解,或事前做过一些准 备,沟通时不愠不火,头头是道。

2、客户类型:知识分子型、有备而来型、曝光型和惯性投诉型。

3、投诉处理建议:(1根据客户提出的争议点,有针对性地熟悉和掌握公司该方面的业务和流程,充分准备 好应对资料;(2利用客户的表现心理,注意适当赞扬客户,引导客户做一个有身份、理智的人;(3考虑性别差异的处理方式,如男性客户由女性来接待,因为在异性面前人们更倾向于 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4适时给客户台阶,有助于维护良好的沟通关系,并让客户更乐于接受处理方案。

4、案例分享:客户 X 先生,熟悉信用卡业务,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较高,经常对比各家银行 信用卡功能和服务, 向银行投诉并提出一些暂无法实现的要求。最近其来电要求银行继续发 行港币卡, 经办耐心听取客户的建议, 对客户关注我行的服务和产品表示赞赏, 并对客户提 出的中肯的意见表示感谢;适时向客户澄清银行的发卡政策, 与客户分析港币卡在境外消费 同样需要收取外汇交易服务费, 向客户强调在银行政策和管理允许的范围内, 我们非常愿意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也是银行不断追求的目标, 但目前根据市场形势及银行发展策略, 暂 不再发行港币卡,希望客户能持续支持和关注银行的服务。

投诉客户心理状态四:出于发泄

客户带着怒气和抱怨进行投诉时, 有可能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 释放和缓解郁闷或不快的 心情,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1、客户特点:将不满传递给企业,目的在于恢复或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2、客户类型:情绪易波动型、唠叨型。

3、投诉处理建议:(1服务人员耐心倾听是帮助客户发泄的最好方式,切忌打断客户;(2在帮助客户宣泄情绪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营造愉悦的氛围,引导客户的情绪,但需要 注意客户的个性特征并把握好尺度。

4、案例分享:客户 X 先生来电查询一笔退款,但一直未能成功进入人工服务,后经朋友 帮助才转入人工。客户情绪激动,不断抱怨我行语音系统不人性化,没有人工节点的播报, 耽误了一上午的时间。经办耐心倾听客户的不满, 待客户情绪稍平静后给予安抚, 并马上为 客户查核退款到账的情况, 让客户放心。办理好业务后, 经办再次对给客户带来不愉快的用 卡感受表示歉意, 也对客户当时的心情表示理解。适时向客户澄清语音系统的结构和设置的 目的, 强调系统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但银行仍愿意为此付诸成本和精力, 就是希望让 客户快速、便捷地办理更多的业务,得到客户的肯定。

投诉客户心理状态五:出于报复

客户投诉时, 一般对于结果有着一个虽然粗略却是理性的预期, 当客户的预期与从企业得到 的结果相差过大, 或是客户在宣泄情绪过程中受阻或受到新的伤害时, 那么某些客户会演变 成报复的心理。

1、客户特点:自我意识过强、情绪容易波动;不计个人得失,只想让对方难受,为自己出

一口气。

2、客户类型:霸道型、喋喋不休型。

3、投诉处理建议:(1服务人员的耐心尤为重要,要注意以恰当的语言、和善的态度安抚客户;(2 在帮助客户宣泄情绪的同时, 服务人员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让双方的沟通恢复理性;(3对于极少数极端的客户,留意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一下客户,这 些证据的存在,对客户而言也是一种极好的冷静剂(。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第3篇

一、游戏操练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回顾旧知→游戏呈现→模仿操练→知识巩固

这种模式在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被频繁使用。教师通过运用表演、实物、图片、玩具、模型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英语。例如, 在讲授《小学新标准英语 (一起) 第四册》第二模块“She’s Listening to the Radio.”时, 教师让一个学生藏在窗帘后面作动作, 让其他学生猜一猜What’s he/she doing?练习He’s …/ She’s …这一句型。在讲授“Turn Left”这课时, 让孩子们自制方向牌“,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 请一个学生上台举出方向牌, 其余学生说出指令, 上台表演的学生做动作。在讲授Do you know her? 这个句型时, 让学生猜一猜“他/她是谁?”游戏操练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情景交际模式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

二、情景交际模式

语言的学习必须在特定的情景中实施。因此, 在学习中生成语境和话题, 并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情景呢?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中引入话题→活动中学习生词→问答中理解新句型练习中检测新句型的理解→交际中运用新句型

情景交际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 如:在讲授“Asking the Way”这课时, 教师把教室设计成城市, 让孩子们拿地点标志牌, 创设城市街道的情景, 让孩子们练习问答:“Where is …? It’s next to /behind/in front of …”在讲授“See the Doctor”时, 教师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 互相问答, 练习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 I’ve got a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交际模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综合实践模式。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确定主题→设计活动→学习与练习→交流与展示

例如在讲授“How to Make a Noise?”一课时, 引入一段美妙的音乐和一段噪声, 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入单词noise, 让孩子们讲讲噪音的危害并讨论如何减少噪音, 小组汇报后展示交流的结果。在讲授“Healthy”这课时, 老师引入话题后, 先让孩子们讨论保持健康的方法, 然后归纳总结, 展示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双语教学的推广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绘本阅读教学模式

英语绘本故事题材广泛、信息量大, 有利于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绘本的阅读,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绘本阅读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设定任务→合作完成任务→展示成果

绘本阅读形式多样, 我们也可以进行以下教学方式:阅读, 讨论, 展示;听音、朗读、讨论;阅读、归纳、讨论、写作等。

五、英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例如, 在讲授水果类单词时, 教师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水果店, 让孩子们练习水果单词、句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如下:

创设情景→加大信息量→难点讲解→理性升华

综上所述, 多样化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既能丰富和发展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理论, 又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游戏操练模式、情景交际模式、综合实践模式、英文绘本阅读教学模式、英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既能缓解英语初学者的入门难的问题,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英语课堂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总之,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摘要: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学习入门难和两极分化问题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现实的问题。虽然很多孩子学了几年英语, 但对英语毫无兴趣, 几乎没有进步。久而久之, 英语学习便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 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五种常见的模式:游戏操练模式、情景交际模式、综合实践模式、绘本阅读教学模式、英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等, 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英语课堂教学模式[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87.119—169)

[2]李兰英.娃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R].2006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第4篇

“读写结合”的种种探索实践都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写结合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一、摘录性读写

摘录是读书笔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摘录的材料通常有:优美的词句、名言警句、文笔漂亮的片段或篇章,一些对自己的思想、学习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知识等等。具体做法:(1)对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摘录,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摘录时要上下衔接,不要断章取义。要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书名、页码。(2)对课内外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包括基础知识、艺术手法知识、文章结构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等。可分类记录,比如设计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优美短文,学习方法,知识百花筒,小资料等栏目。坚持经常做摘录,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习惯,是综合性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积累,储备信息,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不断探究的好品质。

二、批注性读写

学会对课文的赏析,可进行批注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评价,指导学生读书时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话,即眉批,既可以是对课文的批语,也可以是对课文的注解。这里的“评价”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褒奖、赞扬、肯定,也可以是质疑,甚至是否定等。主要有:(1)课文主题评价(概括文章主题并做评析,不少于50字);(2)课文延伸联系(根据课文某一体会,进而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或读书经历的点滴);(3)课文赏析评价(对课文整体或某一局部进行赏析评价,不少于300字);(4)教材批判质疑(对课文中自己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进行质疑批判,对文章或改写或建议);(5)课文创意解读(一句话解读、诗化解读、对联解读、改写等等)。

三、模仿性读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达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过渡到写作,从吸收转化为表达,仿写,无疑是读与写的结合点,是读转化为写的桥梁。平时仿写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范例,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其次,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仿写的材料。再次,要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仿写的难度。对于写作较好的学生要求仿照课文的结构,对于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仿照课文的某个段落。第四,在指导学生仿写时,除了在叙述顺序或表现手法上要符合例文的样子外,其他方面可以不受约束,要鼓励大胆创新。第五,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平时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尤其是同义词和近义词。这类词汇掌握的数量越多,仿写就越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把仿写当成一种技巧,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积累上来加强这一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仿写也是高考语文检测的常见内容,高考复习时,要通过持续性练习,促使学生做到:(1)学会正确分析被仿句的句子结构,把握整句和散句的结构特点。(2)能够正确分析被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使用与被仿句相同的修辞手法表达应表达的内容。(3)能正确揣摩被仿句中心话题或仿写角度,拟写与话题或角度一致的仿写句。(4)能准确捕捉被仿句提供的相关语言暗示,依照语言暗示,拟写仿写句。

四、拓展性读写

1.前置性让学生设想。据课题和自读提示,在新授课之前,教师不妨以“如果让我写作此文”为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设想,积极预测,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蓝图”进入课文作者创造的文章空间。这类阅读,极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化单一的“读”为综合的“读写”。

2.过程中让学生想象。对于具有“戏剧性”的文章,如小说、戏剧,教师可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合理演绎,顺“势”(原文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续写。这种续写,既是对作品主旨、风格的把握和求索,也是对作品别开生面的二次创作,这突破了读写的界限,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在二次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3.后继性让学生感悟。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文章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文章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其次,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第三,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五、创新性读写

其一是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诠释、补充所学文章的写法或意旨,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生活类散文的读写。学习了杨绛的《老王》、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和孙犁的《忘人轶事》后,可让学生用抓细节的方法写写身边的亲友、老师、同学,以凸显和感受身边人物的率真、活泼、睿智、善良等人格魅力。其二是让学生以斗士的勇气,对名言名句进行反向性读写,如“坚持未必胜利”“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能够让学生激扬文字,反弹琵琶,突破思维定势,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其三是让学生依托课本,关注社会,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把课堂的“读书声”与时代的“风声”“雨声”糅合起来。学习完《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后,不妨引导学生关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现代文化哪些属于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完《阿Q正传》,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阿Q是否“断子绝孙”了,现实中有没有阿Q的子孙。读写结合,促使学生由衷感慨,勇于解剖,其意义不仅局限在语文的工具性这一范畴了。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第5篇

东铁营二小 李维平

2011-5-2

通过几次的业研活动,多次的反复学习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毛病》一文,受到了很多启示,特别是通过这次业研课的实验,更加使我感到专家的话确实很精辟。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我总认为时间不够,总怕哪儿没讲到,学生不会,把读课文的时间大量的放到了课前,家庭。这样做对于自觉学习的学生和家长比较负责的学生能做到,而对于不自觉和家长不负责任的学生,读课文只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教师的讲,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就像听故事,一听了之,没有记忆的痕迹,也就是说,没有自己亲自的朗读,课文中的情感不是自己体验出来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些感觉,但和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差太远。

有了这方面的理论认识,在这次课前,在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大量的阅读教学,如在课前预习要求每人读5遍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早自习六个组长每人带读一遍,这就是6遍。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情况(齐读,了解字词读音),在第一课时完了后,学生每人至少应该读10遍以上的课文。到了第二课时就进入了课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进行哪一步,都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比如这节业研课,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读准字音。目的是整体熟悉课文。然后复习字词,为进一步读准课文做准备。通过读一读词句、猜一猜他们是谁,近一步熟悉文本的重点语句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分段阅读,体会情感。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感悟教师在生气时语调、语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动过小动物们找问题,又引到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个人阅读,通过提问讨论:小动物虽然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小动物能解决吗?不能解决,如果队伍走不齐,是埋怨他们的走路姿势不规范,小动物会怎么想?让学生思考出心里感到委屈的情绪,让学生回到小组,集体再读课文,读出各种小动物的委屈情绪。让后小组展示,有感情的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接着通过提问又回到文本,老师了解到了小动物们走不齐的原因后,老师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的总结、体验,感悟出老师的态度会变得温和了,语调比较平和、速度比较慢。然后让同学带着这种语调、语速读最后老师说的话。为了更加全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整节课都是围绕读课文进行文本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让我真正理解温儒敏教授说的:语文课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读,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本节课我没有分析任何东西,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变着花样朗读课文,课文学完后,这篇课文每个学生朗读不下20遍。课后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朗读成诵的程度,课文的内容也都理解了。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味、语感水到渠成。那么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进行了阅读拓展练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由于补充的内容学生很新鲜,他就有欲望想了解,要了解就得从读课文开始,那么自然而然就在进行阅读的练习。这也正符合温儒敏教授的观点: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要求激发兴趣,让学生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少能够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美好享受。

五种最常见的病句辨析 第6篇

1,今年气候异常,我市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提前进行部署和研究.(应该是先研究再部署)

2,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先建立在此基础上争取完善)3,阅读经典,是一种很好的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二,搭配不当: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光辉事迹。(塑造形象)

2,我们必须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应该是养成习惯)

3,增加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缺少成分:

1,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2012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缺宾语中心语,应该在采购后加个“计划”)

2,阳光中学在2012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个“活动”)

3,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使体育迷无需紧盯电视屏幕也能观看到2012年奥运会。(“通过”“使”连用淹没主语,可以删去其中的一个)

4,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缺主语,“由于”“被”任意删去一个)

5,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三,两面对一面:

1,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把“能否”去掉或者保留“能否”在减轻痴呆症状前加个“能否”)

2,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修改方法同上)3,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应该是对考上高中充满信心,去掉能否)

4,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四,否定不当:

1,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没有谁不能不被最美老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动。

五,重复:

1,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带到了南极而造成的。

2,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上一篇:2新人教版小升初数学下一篇:行政效率建设的工作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