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学案范文

2024-07-27

不求甚解学案范文(精选14篇)

不求甚解学案 第1篇

15.《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 隽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课堂导学】 《谈读书》

1、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2、《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1)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3)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后回顾】

《谈读书》一文,篇幅虽短,却警句迭出,精彩语段纷呈,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并受到心灵深处的陶冶。文章围绕读书的益处这一中心话题,从谈读书的益处、谈读书的方法、谈“学问改变气质”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论述时,重在发表观点,而轻论说的周密性。如本文开头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博彩,如何长才,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真正是要言不繁,点到即止,以一当十。

【学后反思】

不求甚解学案 第2篇

2、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3、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4、曹伟学习十分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不求甚解“悦读”愉悦 第3篇

———陶渊明

一、“求甚解”, 初中生英语阅读现状

21世纪,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 各层次的联系更为广泛, 因此, 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的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 往往决定着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新课程标准”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着重要地位。可是许多学生只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 最终陷入只精读教材的误区。“不能过分求精, 课外要做大量的泛读。”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外阅读从“读”的策略、能力、阅读目标和阅读量等方面都分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希望“以读促学”, 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真正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整体素质的提升, 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 那么, 目前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又如何呢?目前, 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学习英语初一兴趣高昂, 初二两极分化严重, 初三很多人厌学。这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

我们“五‘P’阅读快乐成长”课题组对本校的部分初中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课外不阅读———没有时间;85%的学生对阅读没多大兴趣;88%的学生“读不懂”课外阅读材料;80%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 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一学生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100~150词, 初三学生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400~500词。然而, 平时作业多, 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 初中生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极度贫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 也是了解和掌握语言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大多数学生课外知识面相对狭窄, 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 对于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严重缺失, 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阅读的障碍。

第三, 阅读习惯不好。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慢读、指读、声读、心译、过分复视、逐词阅读、滥用词典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速度, 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 严重影响了阅读理解。

第四, “求甚解”, 英语阅读教学理念偏差 (应试阅读) 、教学方法陈旧 (我认为是主要原因) 。很多教师将课外阅读课上成语言知识、语法讲解课;或是翻译式阅读教学:阅读未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逐句翻译语篇, 将理解定格在表层上;或把阅读当精读或划划词组、对对答案, 教师输入过多, 学生动脑思维较少, 教师扮演着知识与信息的“供应商”的角色,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课外阅读教学上成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 能理解文章结构 (st r uct ur e) ; (8) 能理解作者意图 (aut hor’s t one) ; (9) 能根据事实进行推理 (r ef erence) 等等。

一句话, 要求学生“求甚解”,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仍然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上进行过“分”深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阅读, 对文章无法整体把握, 主旨大意弄不透彻, 最终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 甚至敬而远之。

二、“不求甚解”, “悦读”愉悦

英语课外阅读的上述状况如何改变呢?

我们课题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 觉得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在初中生课外英语阅读活动中加以推广。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流传。

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情境时所使用的一种“整体会意”的读书方法。

这种读书方法不是“咬文嚼字”式的, 而是“意会神摄”式的。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式, 虽带点囫囵吞枣的意味, 但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 而是非常认真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 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那么, 在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 积极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进行适度有效地拓展延伸, 以扩大英语的学习空间, 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呢?

首先, 转变阅读观, 激学生“愿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对我们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也有指导意义。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为终身学习提供能主动学习的能力。大量的课外阅读好比英语学习的加速器, 英语教师要走出题海训练的误区, 从阅读的这一根本目的入手来提升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质量, 进而提升英语教与学的质量。

观念的更新不能单靠说教, 只有在参与体验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为此, 我们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引发师生共同思考, 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从最简易的材料开始, 老师介绍一些课堂用语, 说几句格言、谚语, 再鼓励让学生搜集一点, 然后共同分享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从网上下载几部简单的英文动画片;帮助学生订阅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报刊, 并经常和学生在课堂上谈论报刊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朗诵比赛;教唱英文歌曲;组织英语手抄报和黑板报比赛等。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到津津有味, 乐此不疲, 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大增, 甚至有条件的学生会主动去找下节课的阅读材料。

其次, 课内适时适量地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消除学生课外阅读的障碍。

让学生“悦读”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背景, 知人论世是解读形象、理解主旨的前提。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走进作品、深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反之, 如果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产生畏难情绪, 进而影响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

基于此,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适时适量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 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 “不求甚解”, “悦读”愉悦。

在安排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时, 我们不要求他们“求甚解”, 不要求他们拘泥于词、句的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 所谓“不求甚解”, 就是粗知大意, 不细抠字眼;先扩大知识面, 暂不究知识点;只搜集所需信息, 暂不问信息来源;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 整体领悟。主张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以心与文本相交, 适己会意, 自娱自乐。

为了防止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求解”, 为了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将平时阅读过的精品及阅读情况进行整理和记录, 并放入自己的阅读档案中, 以便教师随时检查。通过这样的记录指导,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档案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 例如帮助学生学会找主旨句和关键词, 学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防止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求解”, 我们还不断完善评价方式。

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 有的学生不会主动去阅读, 所以我们就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励他们, 如开展小组竞赛、英语朗诵比赛、好书推荐会、最佳读者评比、名言佳句大荟萃等一系列活动, 引进评价机制, 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不求甚解”地阅读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读物, 让学生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 增加了词汇量, 扩大了阅读面,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还为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读书的甚解、求甚解与不求甚解 第4篇

甚解、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与追求,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甚解,是对学习内容的彻底理解,对问题和道理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的要旨,都应获得完全真正的理解。对“不求甚解”,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中师教材《阅读和写作》的注释是,“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这个注释,不仅从正面说明了“不求甚解”的大意和读书方法,还从反面界定了不过分下功夫的方面,可谓恰到好处。甚解,求甚解,不求甚解的重要区别在于一个“求”字上,这个“求”,就是苛求,过分追求。这个“求”,与《论语·学而》中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求”意思相同。孔子的意思不是不去吃饱,不享安逸,而是意在不要过分追求吃喝和安逸。如果过分追求吃喝安逸,就会改变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同样,读书如果过分追求一字一词一句的微小方面的理解,就可能钻进牛角尖难以出来,而失领会要旨之大。

读书应明确基础阶段与较高要求。“甚解”与“不求甚解”两种读书指导方法都没有错误,都需要。这样提并不矛盾,也不是折中主义。因为二者正像系统论中的母项目与子项目,既是和谐的统一,又是读书的不同阶段和追求。也可谓殊途同归,不过前者是从微观人手,后者是从宏观着眼;前者是基础,是读书与指导的初级阶段,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的较高要求、终极目的和理解追求。

我们提倡读书“不求甚解”,但不反对“甚解”,甚至说读书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从“甚解”到“不求甚解”,从而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如果说没有甚至说不需要这个基础和过程,那么,这个领会要旨,体会思想感情的至高境界便真正成了空中楼阁。这个基础和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包括陶渊明本人和一切古今大家。这样说,既符合语文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语文是由最小的单位字逐渐扩大到词句段篇的,学习语文,阅读文章,谁也不可能逾越这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即不学习理解字词句段而直接领会要旨。虽然人们对事物认识理解有快有慢,有深有浅,不尽相同,但认知规律是一样的,即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此,由“甚解”到“不求甚解”,正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再者,“甚解”,也并非只理解小的字词句,也要求领会要旨。“甚解”只不过强调了基础和过程,“不求甚解”则是淡化了基础和过程,直奔领会要旨的目标而已。“读书的目的全在‘会意”’,一语道破了读书的宗旨。这个“会意”,仍需一个基础和过程。试想,一个识字很少,对词义理解又很少的人,他能直达“会意”吗?

不同的人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有敏钝,接受理解有快慢,认识有深浅,功力有厚薄。孔子称颜回“敏”,闻一而知十,说曾参“鲁”,闻一而知二。有的入学习毫不费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孔子称之为“学而知之”;而有些人,一学再学,反复学习,才能学会,孔子称之为“困而知之”。因此,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一种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人,只有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再者,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好处,也有其局限性。我们提出阅读方法或进行阅读指导,应全面介绍其优劣,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加以选择,不应以个人的体验认识和名人大家的个别事例名言为标准,逼迫学生执行。如果过分强调某种方法的好处,而排除别的方法,至少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会走向另一种偏向,给人一种误导。如果一个人在没有“甚解”的基础上就要求他“不求甚解”的“会意”,显然是不可能的。近一个时期,学习理论上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不同的书、不同的读书目的应持不同的读书态度。书籍有通俗、科技之分,有浅显、深奥之别。对书籍如果不分类别,不管深浅,一概强调“甚解”或“不求甚解”,那是不够恰当的。对通俗读物和文字浅显易懂的文章,的确需“不求甚解”,而对那些科技读物和语言艰深的文章,用“不求甚解”是不够的,离开了“甚解”是很难奏效的。如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朱自清先生在《怎样学习国文》中有一段关于学习文言文和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录此,借以说明。他说:“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太错误了。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包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模仿的。如果你以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马虎过去的意思,那你非但没有了解‘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义,对于你所读的书,就更无从了解。”

不求甚解造句 第5篇

2、为了到达精益求精的效果,教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3、读书最忌讳不求甚解。

4、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5、图书馆里有很多读书不求甚解者。

6、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

7、很多同学,在学习上总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往往能熟练的背下来,可无法熟练的运用。小明看书总是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好像看完就没事了一样。

8、暑假过后,顶着风吹日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那里的气候干燥如故,一阵风吹来,疲惫消失的无影无踪,走过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墙上张贴了新的公告,粗枝大叶的我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直奔宿舍而去。

9、他老是对公事不求甚解,处理起来快是快,但总是出差错。

10、你有问题就要问清楚,别老是不求甚解地打马虎眼!

11、在过去一週内,我不求甚解地听了一些课,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12、教师告诉我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

13、他这个人喜欢吹毛求疵咬文嚼字,虽然他相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14、这种精密技术工业,怎能容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做事态度

15、你学数学都不求甚解,难怪同一类型的题目老是算错。

16、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17、这种做事不求甚解的作风,正是阻碍工业技术升级的主因。

18、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19、若读书纯粹为应付考试而不求甚解,将来是不会有成就的。

20、对待英语课,他总是厌烦至极,每次作业总是不求甚解的去完成。

21、以前我读文章不求甚解,经常看上一遍两遍还是对里边的人物关系中心思想迷惑不解,之后我学会了用心去读,精读细读,带着问题读,最终能够在看一遍后就恍然大悟了。

22、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23、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完成了,完成之后没有多少收获。

24、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5、学习数学,不能只记公式或不求甚解,我们应当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多练习,多琢磨,才能透彻掌握。

26、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

27、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28、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9、我仅有三天时间能在图书馆,为了多看一些,每本书都只能翻翻,真是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造句 第6篇

2、我对地球为什么总是要绕着太阳转不求甚解,结果妈妈上网查了才告诉我是怎样回事。

3、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4、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不求甚解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① 完成《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不求甚解造句 第8篇

1、你这样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学不到什么的。

2、为了到达精益求精的效果,老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3、部分同学对知识不求甚解!

4、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5、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什么用处。

6、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组词。

7、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因此然。

8、他学习一向不求甚解。

9、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没用的。

10、为了到达精益求精的效果,老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11、在学习上,咱们要明白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12、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13、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14、在学习上,咱们要明白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15、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16、读书最忌讳不求甚解。

17、图书馆里有很多读书不求甚解者。

18、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19、他这个人喜欢吹毛求疵咬文嚼字,虽然他坚信开卷有益,但读起书来却只会寻章摘句,从不求甚解。

20、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21、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22、以前我读文章不求甚解,经常看上一遍两遍还是对里边的人物关联中心思想迷惑不解,之后我学习并领悟了用心去读,精读细读,带着问题读,最后能够在看一遍后就恍然大悟了。

23、读书最忌讳不求甚解。

24、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25、老师告诉咱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

26、他老是对公事不求甚解,处理起来快是快,但总是出差错。

27、他这个人对什么事都吹毛求疵,因此没人喜欢他。

28、暑假过后,顶着风吹日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那里的气候干燥如故,一阵风吹来,疲惫消失的无影无踪,飘过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墙上张贴了新的公告,粗枝大叶的我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直奔宿舍而去。

不求甚解学案 第9篇

杜甫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倘若读万卷书时,为了追求所谓的严谨精神而咬文嚼字,那么,该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量啊!堪比南水北调工程哩!可见,咬文嚼字万万不可。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咬文嚼字说明这个人爱钻牛角尖,不求甚解说明这个人有大局观

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相对的,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却是不矛盾的。

首先,“咬文嚼字”讲究的是文字的意境,并非以“套板反应”来读书,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是“不求甚解”所反对的,也是“咬文嚼字”所不允许的。文字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句子的意境,因此要讲究咬文嚼字,这是用在做文章上的。而“不求甚解”是指不要死扣字眼,要放开眼睛去看,死盯住一点,会使自己因小失大。所以要求读书不求甚解。因此这两个词所要达到的。前者是作者,后者是读者,这完全不矛盾。

其次,“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在根据古人的`例子之后得出的结论。古人的文章有部分是不错的,但有部分是华而不实的,没有太多内涵的东西,所以只需“不求甚解”的阅读它们。否则会使自己局限于思维的定势中无法自拔。而现在有部分书是只要“不求甚解”的阅读的,但是有大部分书都需要认真的去研究一下,特别是作者的意境。所以“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并列的,对所有的书抓住重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

两个词所反对的其实是相同的,应该准确的说是相关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问题,所以合理的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读书,是读好书的关键。

《不求甚解》说课稿 第10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着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

《不求甚解》说课稿 第11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

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

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达到反驳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五、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六、拓展训练

《不求甚解》说课稿 第12篇

分析问题

好读书——基础

求会意——目的

讲道理

摆事实

引语录

虚心求学

不求甚解—方法

不求甚解造句子 第13篇

甚:过分、很、极、非常;如“欺人太甚”。

解:了解,理解。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也可以解释为: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不求甚解课堂反思 第14篇

《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课文的论证注重分析说理,选例典型,论说周到,逻辑严密。

我让学生在理解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去体会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同的语言风格。

我还选了一篇与《不求甚解》结构差不多的议论文来学习,以加深学生对议论文论证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试着按照本文的结构进行创作。学生反应比较积极。但是还可以在活跃课堂氛围上再多下些功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求甚解学案】相关文章:

上一篇:机械工程系自荐书下一篇:30条感恩的人和事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