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属性范文

2024-08-02

资产属性范文(精选6篇)

资产属性 第1篇

资产属性与产权制度安排

文章紧紧围绕产权的基本属性展开对公共性资产、私人性资产、俱乐部型资产三种资产属性与产权制度安排关系的.讨论,试图分析何种产权制度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是较为有效的.

作 者:薛晶晶 刘曼琴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002“”(2)分类号:F121关键词:产权 产权制度 公共性资产 私人性资产 俱乐部型资产

资产属性 第2篇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物权法》第六十九条明文规定,“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对各级工会组织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它意味着工会作为社团法人所拥有的工会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将受到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当一

段时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工会资产的概念、性质和管理以及经费收缴的理论依据等问题,引起了工会内外一些人士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了工会资产的维护和使用,在一些地方,工会资产流失甚至很严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呢?

一、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工会资产

决定工会资产性质、特点的根源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阶级性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对工会本质的扼要表述。它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会员的构成只限于工人阶级范围之内;二是就工会活动宗旨而言,工会产生和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是工会阶级性的最鲜明、最集中、最强烈的体现。工会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也使工会与其他任何阶级和社会各界的群众组织区别开来。

群众性是工会本质规定中的另一方面,其基本含义有三点。一是组织的广泛性。列宁说:“工人政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只能包括本阶级的少数,即只包括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而工会则不然,工会不仅包括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还要团结和吸收中间分子和后进部分。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几乎包括了工人阶级全体成员,成了具有真正广泛性的群众组织。”组织上的这种广泛性,是工会组织的基础,是其力量的源泉,它体现了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原则区别。二是结合的自愿性。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组织。工人群众志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根本动机和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本阶级的和工人自身的利益,这是工会存在、发展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三是工会内部关系的民主性。工会组织上的广泛性和结合上的自愿性,决定了它内部关系的民主性。邓小平同志说:“工会要为工人的民主权利而奋斗,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工会内部生活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工会群众性的特点,它是工会区别于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业行政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这是各国工会所共有的属性。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执政党的历史渊源和血肉联系则是中国工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与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统一,是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与国家政权具有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阶级基础和奋斗目标。因而工会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成了国家政权联系人民群众的传动装置,成了国家政权的力量源泉。

工会性质的理论,明晰了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必须坚持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中国工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性质、任务、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为保障履行职能,完成任务的经费来源及其性质、管理也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主要是维护会员职工的利益,为了维护而维护,因此它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而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的经费除会员交纳会费外,企业事业和机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比例提取经费,归工会使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应当为工会办公和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同时规定工会经费由工会独立管理。这其中体现党和政府与工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工会坚持性质、履行职能、完成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

中国工会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工会资产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为此,国家从法律上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特别是刚刚通过的《物权法》,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

《工会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工会经费来源:

(一)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

(三)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四)政府的专项补助;

(五)社会捐赠。前款第二项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拨缴的经费在税前列支。上述工会经费的五个渠道来源汇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由其形成的资产是工会资产,工会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使用和支配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任何社团法人必须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以使社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工会资产是工会作为社团法人的必要条件,是社团法人资产。为此工会完全有权使用自己的经费购置动产和不动产,为开展工会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工会资产既有动产也有不动产,同时有权处置自己的资产。

上述工会资产来源

和特点正是工会资产概念的基本内容。因此,所谓工会资产的概念,即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通过多种渠道形成的,由工会享有所有权(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的动产和不动产,是工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会成为社团法人的重要条件。工会资产具有自己本身的属性,既不是国有资产,也不是集体所有制的资产,更不是个人所有的资产,它是工会社团所有的资产。

当前工会内外有一些同志对工会资产性质的认识模糊,提出种种质疑。有人认为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的规定缺乏理论依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过时了,应予取消,为此拒缴或拖欠工会经费现象时有发生。有人硬说,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是国家的一种强制手段,是从企业所得税前拨给工会的,相应减少企业的利润和国有企业的国家收益,应视为国家拨款,应界定为国有资产。还有人认为,凡国家拨款形成以及由此积累、派生的资产属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延伸;社团接受的社会捐助资产也应界定为国有资产;工会对其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收益权和处置权,等等。我认为,这些认识是对中国工会本质属性以及对工会资产性质缺乏了解和对法律的一种误解。

我们首先应从理论上搞清楚,各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实质上是职工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本身是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企业维持再生产必须支付的成本,用于提高工人的知识、技能、体能,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马克思再生产力论看,不论在什么社会里,只有使新耗费的劳动和物化劳动得到不断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劳动者如同机器要折旧、维修保养一样,也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其中包括用于提高职工知识、技能、体能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部分。所以,按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是维持再生产必需的成本支出,劳动得到了必要补偿,才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这部分劳动补偿,已包括在工人的工资收入中,采取工资的形式付给了工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因为工会几乎应包括工人阶级全体成员,是具有真正广泛性的工人群众组织,所以为了保护工人这部分利益,国家和企业通过初次分配把这部分劳动力成本提前扣除直接拨缴给工会,以支持工会的活动。但是这部分资金作为劳动消耗的补偿,是职工劳动收入一部分的属性没有变,它应是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是必要的成本开支。

企业拨缴工会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是作为期间费用,冲减利润列入成本,税前支出的,工会经费免交企业所得税,减少了企业所得税的支出,说明国家考虑到工会经费的来源和性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了明确,通过法律在税收政策上已照顾到企业拨缴经费的列支渠道。这部分资金与国家预算不发生直接关系,不能看作是国有资产。

因此,按职工工资总额向工会拨缴经费是有理论依据的,是不能取消的。

再说,对工会资产性质的界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能随意臆断。《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了财产所有权的内容、转移、类别以及社团财产的保护等问题。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各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不应按企业和单位所有制的性质来确定这笔资金的性质,即工会资产的性质不能随着企业的性质而定性。如果认为国有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应界定为“国有资产”,那么集体、三资和私营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岂不分别应界定为集体资产、三资资产和私营资产了吗?如果那样,总工会面对多种所有制企业和事业机关等单位,总工会的财产如何定性呢?根据所有权理论,财产所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而转移。《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转移”。不能认为依法缴纳的各种款项或提供的各种财产补助之后,仍然可以保留其所有权甚至认为是所有权的延伸。就像个人缴纳所得税后,能说自己对这笔税金还拥有所有权吗?或者说这笔资金是个人资金的延伸吗?因此,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社会向工会拨交的经费或提供的某项补助,自提供之日起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就发生了转移,不能说上述单位仍对这些财产拥有所有权。所以说,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按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当其缴付之后,这笔资金也就转移了主人,已成为工会资产的一部分。1993年全总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务院清产办联合签发的《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1993年全总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法规都明确提出:“由工会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工会资产,不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由工会组织进行资产清查、登记和管理。”

由于缺乏对工会和工会资产性质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否认工会资产的独立存在和工会对自己资产的所有权,肆意侵犯工会资产所有权,他们任意侵占、划拨工会资产,随意划走工会经费或冻结存款账户,拒交或拖欠工会经费等。这些都是来源于对工会及工会资产缺乏理性和实践的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所致。

三、工会资产的管理

工会和工会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工会资产管理必须体现群众性、民主性和经费独立原则的特点。

《工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各级工会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各级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应当由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并且定期向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工会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有权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意见。工会经费的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经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全国统一的组织,自上而下建立起民主的、独立的、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形成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备的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了民主、科学、严密的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工会经费的独立管理与经审会的民主监督是由工会性质决定和法律规定的完整的工会资产管理体系。

工会经费取之于职工群众,必须用之于职工群众。本着对全体会员职工负责的精神,全总要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抵御防范风险的能力。必须明确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全总代表全国工会组织作为工会资产的所有者,是终极资产所有权主体;各级工会作为社团法人资产所有权主体;工会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主体。

各级工会依法对工会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同时也依法对加强资产管理保护好工会资产负有法律责任。维护工会资产所有权,也是维护工会和工人的利益。《工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第四十七条规定:“工会所属的为职工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其隶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民法通则》第七十七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财产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定明确了工会作为社会团体,它的资产受法律保护。而《物权法》的颁布,又进一步为工会资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总之,各级工会要借《物权法》颁布的东风,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产权界定,明确资产权利,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工会资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检查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防止工会资产的流失,保证工会资产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物权法》,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务院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并在《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中进一步加以明确,从而为工会资产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

铺底原油资产属性研究 第3篇

一、铺底原油特性分析

(一)数量较大且相对固定根据输送油品的不同,不断变动的是铺底油的实物本身和它的价格,但其数量却是相对固定的;其次,作为管道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铺底原油的数量也相当可观。2010年中俄原油管道试运行时,中国境内的漠大线(漠河—大庆)900余公里管道内就填充了55万吨的铺底原油。

(二)长期被占用,无法收回在管道和储罐正常运行状态下,被填充进去的铺底原油将始终动态存在,除非管道和储罐废弃或进行维修清理,否则无法将其完全输出而销售;而一般情况下管道和储罐的使用寿命及大修理间隔期都较长:管道的设计寿命一般为30~50年,例如西气东输的管道设计的寿命就是50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油罐的大修周期不同,但一般规定为5~10年,石油部门的行业标准确定为10年。这也就意味着,铺底原油自被填充进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管道和储罐内发挥作用而无法变现。

二、铺底原油资产属性分析

(一)关于资产定义的代表性观点资产是所有会计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SFAC No.5提供了四条会计确认的标准,第一条就是可定义性,即应于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关于资产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未来经济利益观”,“资源观”和“财产权利观(产权观)”。

关于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定义的研究作出过重大突破的FASB认为“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预期的未来的经济利益”。按照FASB的观点,资产的基本标志是其能否有助于企业在未来期间内获得或实现经济利益。

资源观则强调的是资产在本质上属于资源范畴。目前资源观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1989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的编辑和列报的框架》中发布的,IASC认为“资产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事项而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较为具体,也易于理解和操作。

按照财产权利观来定义资产是近年来对资产定义的新尝试,它隐含着取得财产权利而发生的费用支出。1999年,英国ASB在其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指出“资产是会计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而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和其它增长额”。该定义是在继承了FASB和IASC有益思想后的一种扬弃,提示了资产的本质,内涵更富有弹性,并且有利于确认目前尚不能被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租入固定资产的使用权、期权、契约等。

此外,关于资产定义的观点历史上还出现过“成本观”和“借方余额观”,但由于观点本身存在较大的理论缺陷,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两种观点已基本被放弃,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了。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的框架》中的资产定义大致相同,认为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规定阐明了资产的本质,也从理论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

(二)资产的主要特征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是与法律、经济等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总结资产的会计特征时,也必须兼顾其经济、法律特征。会计中核算的资产首先得具有经济学中的资产所具备的特征,即效用性和稀缺性。资产的法律特征则是所有权和合法性。在会计上,资产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二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本文结合资产定义的几种观点和铺底原油的特有属性进行了如下分析。

(1)铺底原油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预期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最基本的特征,它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也是资产定义中三个方面的核心。资产具有交换、变卖、抵押、担保或清偿债务等职能,而所有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服务的潜能,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作为管道中始终存在的动态填充物,铺底原油能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间接帮助完成原油的运输,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管道废弃时,还可以将铺底原油输出,加工后进行销售,也能为企业带来收入;因此铺底原油完全可以产生未来经济利益,这既符合资产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观,也满足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的要求。

(2)铺底原油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这一特征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拥有是一种所有权,而控制是一种对资源的调度或支配的权利;在会计上,如果企业能对其进行实质上的控制,那么即使不拥有所有权,也应将之视为企业的资产,融资租赁就是个例子。

铺底原油是管输企业在管线投产前就必须填充进去的,某管输企业管线中的铺底原油是当年胜利油田无偿赠与的。今后如果新建管线,企业就得自行购买,但不论是接受赠与还是企业自行购买,在管线达到启输条件前,与铺底原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就已经完全转移给企业了,企业拥有对铺底原油进行调度或支配的权利,也即对铺底原油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铺底原油有着辅助原油运输的功效,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为了获取铺底原油也必须付出代价(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格的形式);因此兼有效用性和稀缺性的铺底原油就是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作为能够流通或转让的资源,铺底原油也必然有相应的产权。所以,从资源观和财产权利观上来看,铺底原油也符合资产的定义要求。

综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铺底原油都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特征,将其在会计上确认为资产是毋庸置疑的。

三、铺底原油资产会计确认的定位

(一)定性为存货经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某管输企业按照上级部门核定的数量和金额将铺底原油确认为存货挂账,并将全部库存分为正常库存和固化库存两个库位进行核算;正常库存参与公司日常的成本结算,而固化库存(即铺底原油的库存)并不参与。此种做法实际上是将铺底原油视为安全库存的一部分,虽在核算上将铺底原油与一般库存区分开来,但将其确认为存货仍属沿用旧法。考虑到管输业务的特殊性和该问题的历史背景,此种会计处理方法也不无道理。

但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此举相对简化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合情但不合理。存货作为流动资产,其价值应该在一年内收回,加之一般的安全库存是可以正常耗用的,但基于铺底原油的特殊性,除非管道废弃,否则这部分油品将始终以动态形式存在于管道中,无法在一年之内将其完全输出而销售,也无法正常耗用;因此,铺底原油作为资产,应带有长期资产的性质,将其归为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不合理。

(二)定性为固定资产目前有观点认为,可以将铺底原油定性为固定资产。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三条,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重新进行了规定,指出固定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比照铺底原油来看:首先,一定量铺底原油的存在是管线和储罐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它是企业为了提供运输劳务而持有的一种有形资产;其次,它的使用寿命一般也都是大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因此,相较于存货,将铺底原油定性为固定资产更为合理。

然而准则的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事实上管线废弃后,绝大部分的铺底原油都可以回收,损耗微乎其微,一般都忽略不计,因此,铺底原油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就无法真实地反应资产的价值,不利于企业对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三)定性为长期待摊费用另一种观点是将铺底原油看作是企业管输日常作业所带来的合理耗费,认为应将铺底原油视作长期待摊费用,并采用合理方法将其分摊到各个期间。理由如下:首先,铺底原油损耗是企业的内部事项,不涉及与外部主体的往来,若将其放入预付账款或者其他应收款是不合理的。第二,长期待摊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综上,将铺底原油损耗定性为长期待摊费用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结合相关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管输企业的清管和清罐作业都已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清理的方法,机械化的技术对大部分管道和储罐都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清洗作业,使用机械清洗的办法原油回收率高,上文所提到的所谓的损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以2万m3和5万m3原油浮顶罐机械清洗为例,在清洗过程中的回收油量分别为2000t和4000t,以每吨油4000元测算,回收油的价值分别达到800万元和1600万元。对于罐底剩余残渣,在油水重力分离,回收大部分油品之后,也可以采用离心分离技术进一步回收有价值成分,最终剩余的含蜡、沥青成分的固态废弃物还可以作为铺路原材料以回收利用。由此可见,将铺底原油视作损耗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不符合其工艺流程,在实务上是行不通的。

(四)定性为其他长期资产笔者认为,铺底原油性质特殊,介于存货和固定资产之间,其变现期限长,理论上较接近其他长期资产中的特准储备物资。其他长期资产是指不参与正常生产经营且具有特定用途的,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以外的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中包括经国家特批的特准储备物资,它既不占用企业的资金,也不属于企业的存货,未经批准,不得挪作他用。参照上述定义特征,可以尝试将铺底原油定性为其他长期资产中的特准储备物资。值得注意的是,在探讨铺底原油的资金来源问题时如若参照特准储备物资的处理,不占用企业的自有资金,还能为为企业减轻资金成本。

综上,将铺底原油确认为其他长期资产最为科学合理,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又能顺带解决新建管线的铺底原油资金获来源的问题,为企业减轻压力和负担,在会计核算上也更加简单易行,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

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之比较 第4篇

摘要:在论述生物资产的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对生物资产的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了比较,旨在为我国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生物资产 特征 计量属性

0 引言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资产作为农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复杂性、特殊性引起会计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反映其特殊性,更准确地反映其相关的会计信息?围绕着生物资产的计量,这些问题被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2000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规定了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我国在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及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考虑之下,选择了历史成本。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体系来规范我国农业企业的经济行为,已经成为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物资产的定义

IASC在1999年公布的《农业会计准则草案》中首次明确提出生物资产的概念,即生物资产是指“活的动物或植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规定,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该定义充分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准则中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如下: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很可能流入企业;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 生物资产的特征

由于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表现形式不同,价值转化机理也不一样,因此,生物资产不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还具有与其他资产不同的生物特征:①生物资产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通过生长、蜕变、生产、繁殖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因为生物资产具有转化功能,使得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不同于企业的其他资产。一旦生物资产的生命终止,生物资产就不复存在,其价值也随之消失。②生物资产的生物转化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通常与会计年度不相一致。因此,在生物资产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点也要考虑生物资产生长周期的影响。③双重资产特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性和长期性双重资产特性,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来说,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具有流动性生物资产的性质;而生产性生物资产可以被反复利用,价值逐步转移,具有长期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公益性生物资产均具有长期性生物资产的性质,有很长的生长周期和价值回收期。④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生物资产存续期间受自然条件制约,如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动物的疾病发生等也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生物资产的高风险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3 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广泛的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计量已被人们所接受并在一般资产的计量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成本就是取得一项资产时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在取得之后通常是要以摊销或其他分配方式调整(包括向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的责任在内的负债)。以历史成本计价的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实际支出的货物价款、运价等费用计价,与生物资产相关的各种支出应直接或间接计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将费用资本化。销售时按账面价值结转生物资产的成本,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调整账面价值。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属性中最早出现的,因其靠性、客观性等特点一直是一般资产会计计量的主流。历史成本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向使用者提稳定、一致的基准,对于真实了解、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趋势大有裨益。这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纵使生物资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仍然应该坚持历史成本的原因。以成本计价应用于农业会计领域由来已久,但以IASB为代表支持公允价值的国际会计组织和国家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有很大的缺陷:①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生物资产的真正市场价值,相关性差。②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要求计量属性的选择不能等同于一般资产,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生物资产的自身增值部分。③历史成本法对成本费用的归集异常复杂,核算成本较高。

近些年来,公允价值越来越被国际会计准则所推崇和认可。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买卖双方自愿成交的价格,这是一种公认的“阳光下的价格”。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一种现值,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复合计量属性。这包括两层含义:①公允价值不包括历史成本;②公允价值可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几种,它与现行价值概念十分接近。生物资产计价属性是公允价值,在初始确认时,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与生物资产相关的支出如:肥料、饲料等均不计入生物资产的价值,而是计入当期费用。销售生物资产时按销售收入减去相关费用冲减生物资产账面价值,期末按报告日的市场公允价值调整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比历史成本计价更能反映生物资产自然和经济变动情况,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使不同方式(自繁、外购)或不同资金来源获得的生物资产具有相同的成本。但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为代表的国家坚持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生物资产计量属性,他们认为:在农业活动中全面实施公允价值有时会有失“公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之上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如果估算出现了偏差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有失“公允”。②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此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波动,不利于决策者、投资者的使用。③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在利润表中反映,但是根据这些变化确认的利润或损失有时并未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披露信息的相关性较差。④与多数国家和行业的计量属性不同,会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资产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探讨论文 第5篇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

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

(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

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

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

(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

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

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

其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

它的优点在于:

(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资产属性 第6篇

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

摘要:针对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且属性值以区间数形式给出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逼近于理想点(TOPSIS)的决策分析方法.首先对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描述;然后依据传统的TOPSIS方法的`基本思路,给出了解决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计算步骤,其核心是通过构建并求解二次规划模型,得到每个方案与正理想点、负理想点的差异值,进而计算出每个方案与理想点的相对接近度,即可得到所有方案的排序结果.最后通过给出一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 作者: 樊治平尤天慧张尧 Author: FAN Zhi-pingYOU Tian-huiZHANG Yao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期 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EIPKU 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6(8) 分类号: C934 N945.25 关键词: 多属性决策 属性权重 不完全信息 区间数 TOPSIS 二次规划 机标分类号: TH1 TB4 机标关键词: 多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区间数正理想点决策问题决策分析方法二次规划模型相对接近度排序结果计算步骤基本思路负理想点属性值差异值求解描述构建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资产属性】相关文章:

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07-29

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09-10

科学属性05-05

风险属性05-14

属性识别06-16

音乐属性06-24

设置属性06-28

教师属性07-12

技术属性08-01

数据属性08-05

上一篇:温泉镇测量实习下一篇:诊断学名词解释重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