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2024-09-19

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精选8篇)

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第1篇

20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范文

小编精心推荐

工作总结ppt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报告

有时候你的同事们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把工作总结写完,而你自己却是挤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结果晚上还要加班写总结,面对这种情况你肯定会很烦。如果你不想烦心的话,就上瞧瞧吧,下面是工作总结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本文为你提供两篇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A篇:2013年小学教科研工作

总结

市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本学期里,我们在校长室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小学素质教育“十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力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教科研个人计划表》,对自己在一学期里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安排,使其研究避免了盲目性。各课题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对照他们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2、以制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对照《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选条例》《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评选条

例》,学校在杨世明等四位同志被常熟市教育局命名为“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推荐卫培明、曹燕华等两位同志参评市学术带头人,戴亚芳、冯青等两位同志参评辅导组学科带头人、冯永年同志参评辅导组学术带头人,这些工作极大了地鼓舞青年教师成才的热情,推动辅导组教科研向深度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陆樱樱老师荣获练塘片见习教师第一名,方月芹在常熟市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龚立新老师在常熟市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3、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学校聘任了一批兼职教科员。对在平时的教育教科研方面积极参与的教师,评出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履行好职责,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加强对市、镇两级教学骨干教师的管理力度。对市、镇两级教学能手

进行规范管理。

4、继续做好了课题申报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逐步结题,新一轮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目前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为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开展研究,学校作为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的实验基地,将准备开设“网络实验班”,进行网络教学研究。《充分利用篮球优势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常熟市级课题进行研究,《关于小学传统体育与创新体育的对比研究》作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语文课题组在书香校园的基础上,挂靠市教研室开展了“在愉悦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课题研讨活动。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教科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工作台帐,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教科研资料积累。在语文、数学、自然教研组获得市级先进教研组的基础上,各课题组对资料积累工作更加重视,除了专人整理外,还进行了检查、改进。学校本学期推荐英语、艺术、幼教三个教研组参评市级先进教研组。

三、重视学习课改理论,加强教研科研整合。

1、引导教师学习课改理论。

(1)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学校邀请了张泳教师前来我校作班主任工作讲座,让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邀请外籍教师来校进行英语培训;邀请邀请苏州市、常熟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进行艺术、语文等新课程培训。

(2)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组织获奖教师上台交流获奖论文、英语二级培训、新教育实验课题培训以及艺术等学科课改培训。

(3)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加强教育

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力度。除了平时的自学外,学校定于每周四进行业务学习和课题组研讨活动,让教师围绕课题研讨展开讨论,真正让大家做到有话可讲,有论有据。

2、积极参与课题组活动。本学期电教组参加了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培训;学校派员参加了在镇江举行的新教育实验研讨会;英语组、自然组、语文组等分别参与各总课题组学习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学校共邀请外校专家5人次,本校教师19人次,听讲座人数1000人次;共派出培训人员近200人次,主要涉及教科研岗位培训、科研论坛、技术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涉及城市有常熟、苏州、浙江湖州、昆山等地。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校本研究。

(一)以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打好张小“教育品牌”。

1、“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即书香行动)。

(1)学校继续开展中午师生共读名著活动;充分利用好《读书行动手册》,鼓励学生开展好“写日记,写读后感”活动;开展了书香班级、小书迷等活动。

(2)学校继续斥资几千元用于添置教育用书,为每位教师赠送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教科室、工会带领教师开展好读书、写读后感等活动,鼓励教师将“教育日记”向“网站论坛”上传。通过对教师的博客培训,大部分教师已建立了博客网页。暑假期间,学校教科室与工会专门编辑“读书心得”、“走进学生心灵”等《张小教研》“教师教育随笔”专辑。

2、开展“墨香行动”,创建书法特色学校。

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第2篇

小编精心推荐

工作总结ppt | 工作总结怎么写 | 工作总结开头 | 工作总结结尾 | 工作总结报告

你辛辛苦苦工作了这么久,眼看着工作要告一段落了,却因为工作总结没写好,别人都开始新了工作了,自己还在为工作总结伤透脑筋,面对这种局面,你会心里焦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要犹豫,赶紧到上去寻找解决办法吧。下面是工作总结网的小编整理的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

新开学,新气象,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历练,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

目标与想法。上学期可能是磨合期,而这段磨合让自己有了更完美的转换,正确定位。多思考能为部门做些什么,而不是部门能给与什么,也许每个机会都需要自己去把握与争取的。从工作中得到工作的不同意义。

在这春雨纷飞的三月,小雨滋润这学院的每个角落,让整个校园充满春的气息,拥有希望与生机,而我们的三月也同样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如春雨般的事情。女生节游园活动的举行,虽然这不是学习部的主打活动,但我们写新闻稿,可以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这样的活动,不仅增添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带给每个人一份温暖与欢乐。而接下来,是我们三月一直探讨举行的学习交流会,这能给同学在学习上得到帮助,让老师与学生拥有共同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管理。这些工作都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如太阳般给大家温暖,如春雨般给大家希望。让大家都能饱满的心情,掌握更

多的技巧,提高知识技能,使同学们在大学生活里多一份收获与感动。

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第3篇

一、确定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反映近三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成果中主要的高层次代表性成果, 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并从研究的实际条件出发, 初步确定出下列统计 (评价) 我国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指标体系。

(一) 全国高校用学校体育教材、专著

1.学校体育综合性教材

2.体育教学论等专题性教材

3.学校体育范围内的专著

(二) 全国学校体育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1.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论文报告

2.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

3.其他全国性学校体育二级学会主办会议的论文报告 (及论文集)

(三) 全国中文体育核心刊物发表学校体育论文

(四) 全国体育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发表学校体育论文

(五) 中小学用体育教材、教材

(六) 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 近20余年全国部分省市不定期举办学校体育的学术报告会, 编写了一些地方用中小学体育教材 (及参考书) , 部分大学也编写过不少自用体育教材专著, 在近几届奥科会、亚科会上也有少量学校体育方面的论文入选, 但上述研究成果因不便全面查阅统计, 因此暂不列入本文统计指标范围。

二、近三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主要科研成果统计与分析

(一) 全国高校用学校体育领域的教材专著

1. 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学) 综合教材:20本

其中学校体育学16本, 体育教育学3本, 学校体育概论1本。这20本教材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时间序列上, 表现出每10年数量递增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共有5本, 上世纪90年代共有6本, 2000年至今共有9本, 后10年数量明显增加。二是在内容体系及使用范围上基本形成两大体系, 即由专业体育院校专家编写、并主要在体育院校通用的教材版本;由师范院校体育系科专家编写、并主要在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这些教材在理论上开创并完善了中国学校体育的理论体系, 在实践中发挥了培养学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三是在层次上较为丰富, 涵盖了从中专体育运动学校到函授专科、本科用教材, 全日制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用教材。四是在教材名称上出现了“体育教育学”的字样, 其内容与学校体育学大同小异。

2. 体育教学论等专题性教材:13本

除上世纪80年代的1本、90年代的3本外, 其余9本均为2000年至今的专题性教材, 且其中“体育教学论”占了绝大多数。其背景主要是:随着新世纪初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等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 专业课程体系发生新的分化与整合;不少院校新开了“体育教学论”等专业模块课程, 急切需要开发编写新的专题性教材。因此, 众多版本的体育教学论应运而生, 为新世纪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学校体育学领域的专著:31本

基本特点是:第一, 从时间上看, 上世纪80年代未见专著出版。其中有10本为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 剩余21本全部为2000年至今的专著;第二, 从内容范围上看, 从学校体育史到学校体育理论热点问题, 从专题性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设计、体育课程研究到课余体育和国外学校体育的不同研究范畴, 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第三, 从专著的研究形式上看, 既有个人的学术积累、自由探索的成果, 也有由专家小组经合作研究而成的系列丛书 (如曲宗湖、杨文轩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1-4册”等) , 还有以近10年部分学校体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为主体的学术专著;第四, 这些学术专著大大丰富发展了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拓展了过去教材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展现了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和研究新领域, 体现出鲜活性与时代性, 其中不少专著已作为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教学的补充或参考教材, 或作为研究生教学研究的参考、代用教材。

总体而言, 上述学校体育教材专著大部分都产生于近10年左右, 其研究范围较前20年明显扩大, 质量和深度大大提高。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前10年主要向国外学习、借鉴、吸收经验;第二个10年, 尝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初步探索实践;最近10年, 在前两个阶段学习探索积累基础上, 大量涌现出有特色和创新的研究成果的总趋势。但是, 本文由于统计资料受限, 可能还有一些省市出版的, 特别是来自基层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的研究成果 (专著与教材) 未能统计在内。

(二) 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近20余年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全国性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上发表的论文, 是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起上述少数学者专家出版的教材、专著而言, 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入选发表的学校体育论文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每4年一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涵盖了包括学校体育在内, 近20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向全国征集论文的基础上进行评审入选, 申报论文的入选率在40%~50%, 是全国最大规模、最高层次、最具体育学术代表性的全国性学术报告会。

由表1可见, 自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以来, 每4年一届 (个别会届因原因提前1年) 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每届入选论文中学校体育方向的论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七届大会共入选学校体育论文1048篇。其次, 从第一届至第八届的入选论文数量逐渐上升, 且从第五届开始, 还为学校体育领域的专题报告开设了两个以上的报告会场;2000年第六届大会后, 入选论文数量剧增, 每届入选数达200篇~300篇, 几乎是过去四届的总和。第三, 学校体育领域的论文在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十几个学科入选的总论文中, 占据相当重的比例, 最低为12%, 最高达16.3%, 有一半会届的学校体育入选论文占当届大会入选全部论文的第二位。第四, 代表性强, 在上述历届入选的学校体育论文中, 作者既有专业体育院校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学者, 也有在校就读的学校体育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 还有大中小学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 及各省市的体育教研员或体育卫生管理人员。论文内容也反映出逐届拓展、日益丰富, 跨学科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的局面。在质量上基本代表了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由最初较单一的研究方法, 逐渐走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的道路。

(除个别届数论文数未查到外, 已查到大部分已开历届大会的学校体育论文)

2. 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

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属的体育研究会, 自2000年开始主办的每2年一届的全国学校体育大会, 集中了来自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研究论文, 是全国性学校体育学术交流的另一重要途径。集中反映了2000年以来, 全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基本成果与特色,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表2可见以下特点:一是从第一届至第五届, 入选论文总数较多, 且呈逐步增长趋势, 由第一、二届的500余篇到第三、四届增加到700篇左右, 第五届上升至800篇, 平均每届总数670篇;二是每届会议中论文质量较高的专题报告论文, 占入选总数的⅓至⅓ (除第三届) , 平均每届为109篇;三是其中两届 (第三届、第五届) 大会与全国中运会科报会相结合, 既丰富了中运会科报会的学术交流内容, 又扩大了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的影响。5

3. 其他全国性学校体育二级学会会议及会议论文集

以下主要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主办、各地院校承办的各年度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有的在会后优选部分论文出版了论文集, 可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历年学校体育论文的发表情况。

由表3可见,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全国性学校体育二级学会主办的国内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有5次, 其中4次集中在2000年以来的9年间, 反映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在2000年后达到了新的高峰;历次会议突出了不同的交流主题, 引导学者在专题领域内深入研讨。

4. 其他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学校体育学术交流报告会

因难于找到齐全的文字资料, 据笔者参与历次会议的情况回忆,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2年,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主办为主, 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院校举办了中日两国学者参与的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中韩两国学者参与的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中日韩三国学者参与的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中美两国学者参与的论文报告会, 共计不少于5次, 每次入选论文不少于50篇, 总篇数近300篇。这是我国学校体育科研逐步走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体现。

三、近20年来全国体育院校学校体育领域的博士、硕士论文

(一) 博士论文数:40篇左右

(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为主)

(二) 硕士论文数:350篇~400篇

需要说明的是, 限于研究条件和全国体育学硕士点的设立时间各不相同, 各校的学校体育方向研究生全部毕业论文很难精确统计。上述数字主要是几所专业体育院校的学校体育方向研究生论文数。还有相当数量的全国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学校体育研究生论文 (50余个硕士授权点) 尚未统计入内, 其总数不少于200篇。

四、全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校体育论文数

由表4可见, 4个主要中文核心期刊近9年来发表学校体育论文数达1445篇, 仅北体大学报近9年来发表的学校体育论文数, 就达745篇, 这已超过了自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全国省级以上体育刊物发表学校体育论文的总篇数 (600余篇) ;是全国1950年~1979年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校体育论文 (52篇) 的10余倍。

五、近三十年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

(一) 以学校体育类教材、专著为主的代表成果, 在高校培养学校体育专门人才、建立和丰富课程体系、推动学校体育学术研究、活跃学术思想、指导学校体育实践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二) 从学校体育教材、专著到以不同形式发表的论文, 全部学校体育科研成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从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到地方省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与管理, 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决策参考与管理依据。无论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出台与实施, 还是历次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 以及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 其中都不同程度地总结吸收或参考了当时相关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这是学校体育科研为社会服务的价值体现。

(三) 各类学校体育科研成果, 在指导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 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参考作用。特别是近20年来, 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交流形式丰富、成果数量急增、传播方式多样, 广大基层一线体育教师通过订阅相关杂志报纸、上网查阅信息、购买相关书籍, 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科研成果信息, 成为指导他们实际工作的得力工具。

(四) 学校体育各类科研成果为初步构建中国特色的不同风格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靠的依据。近三十年来, 各类学校体育科研成果, 大大拓展了学校体育科学理论。无论在宏观或是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 不管是“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确立, 还是全国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 以及不同教材教法的创新, 或校本课程的开发, 都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现在, 正是需要集中力量, 对这些大量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扬弃, 进而重新构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时候。

(五) 学校体育科研成果在研究、交流和传播、应用的过程中, 影响、转变着学校体育界的观念与认识, 大大活跃了学校体育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的人加入研究的行列。做“研究型的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体育教师的自觉行动。而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观念更新, 且更自觉地投入学校体育科研, 则将更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科研迈向新的阶段。

六、展望

(一) 加强宣传与引导, 建立会议与刊发论文的查重审核机制, 解决当前在论文成果方面的大量重复研究问题;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团队研究或协作、联合研究, 使不同内容的、独立新颖的学校体育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二) 跨学科研究是今后学校体育科研提高质量的重要方法学途径之一。当今的学校体育科研, 不能再局限于原始的经验层面或单一的教学技术、方法层面, 而应从哲学方法论层面入手, 左右跨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体育史等诸多学科, 借助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与技术, 以更广阔的视野, 多角度、多层次创造性地探索学校体育的各种问题, 以求更深入地认识学校体育各类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更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仍然是学校体育科研的中心。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要在推进中加强研究, 以研究指导改革;积极探索和解决近几年课程改革中争论的有关热点和矛盾;体育教学领域仍有常研常新的无尽问题, 如不同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各类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各种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手段的科学化与应用性创新等, 可能是今后长期需要集中研究的应用性问题。

(四) 从战略研究角度看, 我国的学校体育要尽快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必须要有重大原创性成果, 必须重视加强学校体育元研究。要集中优势力量 (如相关高层次研究基地的科研立项, 体育博士生的论文选题等) , 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 如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体育兴趣行为变化规律, 学校体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本质与功能等问题。

切实做好农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第4篇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是学校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开展教育科研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进行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其次是教师教育科研观念的形成。例如有的老师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情,难度大,很深奥,很神秘,高不可攀;再加上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消息闭塞,教师大多一头沉,事务多,没时间,搞教育科研是“天方夜谭”。为此,我们反复动员,通过宣传魏书生,李吉林,窦桂梅以及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在基层学校,农村小学搞教育科研成功的事例,使老师们认识到,农村教师不但能搞教育科研,而且有身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优势,搞出那些专家学者想搞却搞不出来的科研课题。

二、健全教育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农村学校的财力物力人力有限,怎样最大限度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保证。

1、选派一名副校长担任科研负责人。

2、精选本校教育科研热情高,上进心强的年轻教师组成教育科研组织。

3、结合学习教育科研实际,制定学校教育科研措施,明确课题分级管理。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的拨付,研究资料,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学校教科研管理,并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档案,予以管理,在实践中对教育科研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良好运转。

三、结合实际

以本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切入点,有位教育家说:“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最理想的实验室,”因此,我们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我们在调查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研课题源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宗旨,并积极争取上级及有关领导的指导。从选题申报制定方案时就步入正规。

四、坚持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知识素养、学术视野、研究水平等方面的的局限,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培训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方面我们聘请教育专家指导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怎样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报告的编制,结题报告的撰写,这些专题报告帮助教师克服了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破除了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学习校本研究课题等相关知识理论做好理论储备,把学习培训贯彻教育科研活动的始终,促进了校本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研究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

1、密切关注课题进展状况。我校的教育科研是在全员参与的状况下进行的,随时都可能有新情况的发生,新问题的出现。为全面准确的掌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使教研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学校教务处每学期进行一次大面积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随机听课或者进行访问了解现状,同时,建立个案,对个别教师、班级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再写出调查研究(结题)报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强化集体备课,使教科研成为学校集体智慧的整合。学校坚持集体备课,首先选好主备人,指出教材重难点,提出教学思路。每一个成员要善于倾听,每个人都有坦率提出问题的义务,有权衡建议并进行选择的权利。形成教案后,用同课题听课与研讨等形式,深化集体备课的内涵。组织示范课、观摩课,开展全员课题研究的公开课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县课题观摩活动,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后汇报心得体会。上好自己的示范课,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要求骨干教师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中的新思想新发现新体会,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后进行认真的讲评与反思,这样,有力地推动广大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激发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3、开展赛课活动,激发教科研的积极性。激励是保护教师参与积极性深入持久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措施。我们将优质课大赛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每年的三月九月是优质课大赛活动月,老师们听课后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研讨,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使教育科研活动永葆青春活力。

4、举办课题研究试验班。如为搞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之课题,我们确定以三年级(2)班为实验中心,抽调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语文数学主讲教师,课堂教学打破两人一桌的模式,学生可以自由组合,2——4人一桌,共同研究学习。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开展。

5、注意收集资料,完善档案资料的管理。在教育科研的进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档案的管理。我们把学校档案资料分为三个等级,学校科研档案、课题档案、个人研究档案,把教科研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长期妥善保存,杜绝了教育科研中的空对空的不科学现象的发生。

中心13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第5篇

(2013年3月至7月)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秉承“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原则,在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做好2013年学校安全工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以学校安全为重点的各项管理工作。根据上级各部门安全工作要求和学校工作计划,根据新的教育形势,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校园安全整体网络,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目标

以“建设平安校园、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学校安全的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强化注重平时,致力防范,狠抓安全管理质量,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分解、签订到人,使校园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强化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始终把全校师生的安危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相关的安全工作预案,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和学校用餐安全,保证学校校舍安全、教学设施安全和财物安全,坚决杜绝重、特大等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1—

三、安全措施

1、进一步强化责任。各学校要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工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的落实。

2、强化各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加强门卫值班工作,切实把好校园入口关;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工作,实行学校领导带班制、教职工值日制的学校安全巡查工作机制,对各种不安定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进一步加强“三防”建设。

3、进一步加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增强学校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4、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以完善和演练应急预案为核心,以防范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生溺水事故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5、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活动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保证每周有1课时的安全教育时间,全面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真开展“三分钟安全教育”活动,各校上、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要根据季节变换,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告诫学生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意外侵害等,并写进教案。通过发放给学生家长一封公开信等形式,将安全教育管理延伸到校

—2—

外。

6、加强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每年要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职工能掌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管理学校安全工作。

7、继续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十分重视安全隐患的整改治理。每月组织1次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平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确保防患于未然。隐患整改要做到有整改时间、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

8、防控传染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部署爱国卫生重点工作,防控各类传染病;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特别是传染病防控知识,在学校形成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的良好风尚。不断完善突发性传染病防控体系,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全体学生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精心组织与实施学生体检工作。

9、抓好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的野外用火安全教育,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五个一工程”(即: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写一篇有关森林防火的作文,写一条森林防火标语,上一堂防火课,出一期黑板报)。与学生家长签订好“森林防火学生家长责任通知书”。

五、工作安排

三月份:

—3—

开展一次学校安全工作大检查。3月1日—30日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日、周、月”活动,安全教育内容包括交通、消防(森林防火)、食品卫生、人身财产安全、疾病预防、避灾避险、禁赌、禁毒防艾、法制教育等内容,依据《条例》第十一条,3月1日—30日由学校安全组成员对学校食堂、教育教学设施、宿舍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上交表册等。

四月份:

1、清明前对师生进行文明祭扫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即“五个一”工程);

2、布置和开展中小学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五月份:

1、组织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2、开展第二次学校安全工作大检查(夏季)。

六、月份:

1、清理学校雨季排水系统,开展汛期防汛安全大检查工作。

2、制定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日”活动。

3、举办预防溺水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教育主题班会,并就安全教育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七月份:

1、制定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查找上半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做好暑假期间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学校值班工作。

13年学校教导处主任月工作总结 第6篇

范文

小编精心推荐

季度工作总结 | 月工作总结 | 周工作总结 | 工作小结

工作总结做好了,才能更好的开展以后的工作,如果你只是敷衍了事,即使做了工作总结,也是浪费时间,因为它对你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在写工作总结时,应该适当的注重质量,你想写好的工作总结,就到瞧瞧吧,下面是工作总结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想知道更多信息,可以收藏本站(Ctrl+D即可)。

总结**月的工作,我心中常在反

思:我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有了这些追问,才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才能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我坚信一切的回报都是和投入成正比的,我愿意用最大的真诚,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一份职责。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负责。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做好教师角色,做好表率,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一月来,我始终坚持到的比学生早,走的比学生晚。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

二、组织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实施课题组实践活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发展教师的教学素质必须不断提高。在校长室的指导下,精心制定了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计划,组织新型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沙龙式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宣传发动广大教师撰写论文,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师练兵。贯彻上级的有关教师培训精神,能认真布置,及时宣传,使广大教师能及时领会,并能通过校培、自培、应用达到熟练掌握运用于教学,服务教学,让教学受益,学生受益。

*月,我校向省教育厅课题组申报课题成功。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我,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组的各项实践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组阶段性小结,并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三、加强服务意识,对学校负责。

作为教导主任,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协调好教导处成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和教导处其他成员研讨,制订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青月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

2、制订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负责好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期中抽测和期终检测工作,为学校考评教师提供依据。

3、组织、指导各月级教育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教学教研计划,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组织检测试题及质量分析,指导教研组工作。

4、关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好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竞赛活动。

11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第7篇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依据上级部门的工作意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课程改革为抓手,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总结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教育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益。

1、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和宣传,全校教师逐步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动力,学校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地向前推进。现在,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有所改变,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有所提高。

2、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形成教学成果。

学校非常重视并采取措施激励教师教科研论文的撰写。本学年,我校教师教科研论文撰写获得了很大成果。并且积极参加区优秀教科研论文评比,显示出良性的发展趋势。

3、坚持理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理论素质。

通过业务进修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所增强,理论素养有所提高。

4、提高教师课改意识,积极参与课改实践活动。

教学改革是学校良性发展的根本。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

课程的发展需要,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先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让先进的教学理论引领课堂教学。为达到这个目的,教科室紧密配合教导处抓好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工作的落实,促进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反思,进行改进,并逐步形成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收到了很大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二、抓校本教研,促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我校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3%,可以说,这批教师是我校未来的顶梁柱。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校今后的发展状况。因此,向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提升他们教育、教学的能力是学校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做了一些事。

1、新老结对,师徒捆绑前进。通过授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

2、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让他们在竞赛中锤炼,在竞赛中找差距,在竞赛中成长。

3、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向外取经,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方便。骨干教师带教,学校成果推广展示,学科培训等活动中尽可能地让年轻教师参加,提供他们更多的学习取经的机会。

三、课题建设促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载体,课题建设是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唯一途径。

1、配合德育处做好“楷模励志,人文育人”的课题建设,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使江中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作为川中“自主性学习”教科研成果推广学校,在成果的推广过程中,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反思,研究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校有效的教学质量。

13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第8篇

三十年来, 上海的普教科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 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理念引领下, 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与支持, 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一、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从组织建设看, 自1982年市教科所成立以后, 徐汇、虹口、黄浦等区县相继建立了科研室, 至1991年年底全市各区县全部建立了科研机构。学校科研组室的出现和建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1992年庆祝上海普教科研十周年的时候, 全市已有十分之一的学校建立了科研组室 (当时主要出现在少数重点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 , 并有相当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设置了科研联络员,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学校上下贯通的教育科研网络。至2002年, 学校科研组室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全市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科研机构的建立超过了一半;小学将近一半, 幼儿园近五分之一。

发展至今, 据2011年6月的最新统计, 在学校独立设置科研室 (处) 的:高中占占81.7%, 完中占67.6%, 九年一贯制学校占61.4%, 初中占56.5%, 小学占43.3%, 幼儿园占32%。如果加上科研室由教导处等中层兼管的:全市高中100%, 完中96%, 初中96.1%, 九年一贯制学校92.9%, 小学94.6%;幼儿园80.8%建立了科研组室。

如今, 学校科研负责人主要有单设科研室主任和教导处兼任两种, 其次是校长兼管;还有少量的科研联络员, 以幼儿园为多。单设科研室主任的学校比重从2002年的31.5%增加到了2011年的40.1%。学校专职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正在持续壮大,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校建立科研组室既是学校主动发展的需要, 也是上海教育改革、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科研组室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上海“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特色之一, 与现代教育发展、一流基础教育相适应配套的成功经验之一, 上海普教教育科研事业的进步标志之一, 受到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学校教育科研队伍的形成和壮大

从队伍建设来看, 上世纪80年代初市教科所初建之时, 只有十来个研究人员, 各区县也仅有一名科研联络员, 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凤毛麟角, 屈指可数。

上海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骨干队伍。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针指引下, 当时教科所 (筹) 创办教育科研学习班。1981年暑期, 首次对中小学教师举办教育科研方法的系统讲座。此后, 教科所又集中力量多次开办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学习班, 为各区县培养教育科研骨干, 组织市、区县间的科研网络, 为全市教科研组织建设打下基础。

近十多年来, 市、区县、校三级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十分关注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的培养。自1997年以来,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每年都要精心组织, 举办一期“上海市教育科研培训班”, 15年来从未间断, 参加对象以全市中、小、幼新任科研室主任和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每期结业人数250人左右, 取得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结业证书达3500余人。据2011年的调查, 近十年学校科研室主任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走上学校领导岗位, 有的走上了区县教育行政、科研机构重要岗位。

另外, 市普教所还举办了“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学前教育指导”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各区县还举办了“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科研骨干培训班”“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班”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学习班, 并把教育科研纳入干部、教师“240”“540”进修课程。各类培训普遍实施“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论文撰写”三结合, 形成了“学———做———写”一体化的培训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过程培训指导, 给予学员极大的帮助, 使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日益成长和壮大。据2011年调查统计, 自2006年以来, 学校教师参与主持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占21.1%。其中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主体力量中,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的平均比例为47.1%, 近一半左右。

据2012年市规划办的最新统计, 2001年—2011年, 十年间, 上海市由中小学幼儿园基层学校立项的市级重点、一般课题、规划课题总计1069项, 占立项总课题的54%;参与课题研究校长教师12828人次。如果说, 二十年前, 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主要集中在少数传统的优质学校———重点中小学幼儿园的话, 那么, 在这些一流学校也仅仅是少数人。近十年, 在纪念上海普教科研三十周年的今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 当时的重点中小学和幼儿园科研骨干已经是一批人, 广大校长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令人鼓舞和可喜的是,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科研活动早已不再是重点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的“专利”;“第三世界”的觉醒, 新优质学校的崛起, 一般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奋起直追, 教师参与和投入教育科研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上海已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如今, 这支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吸收新鲜血液, 继往开来, 后继有人, 正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

三、科研机制的有效运行与多元发展

上海市普教科研从一开始筹备到正式运作, 都十分重视市与区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 十分关注上下合作和联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上海市教科所就建立了区县科研联络员制度, 九十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市、区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三级教育科研网络的运作, 已成为上海市普教群众性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1995年经历了机构改革, 原市教科所改名为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在“两个服务”的思想指导下, 市教科院普教社加强了为市政府和市教委服务的决策咨询与调查研究;同时始终关注并服务于区县和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市教科院普教所定期召开区县科研室主任会议, 还分别建立、健全了小学科研员学术沙龙、中学科研员学术沙龙、学前科研员学术沙龙, 并于1997年建立了上海市重点中学科研室主任沙龙 (后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替代) 。近年来, 结合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示范性高中的评审、新优质学校项目的实施, 普教所与区县紧密合作, 采取由普教所主办, 区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协办, 学校具体承办的方式, 上下联动, 每学期都要举行主题鲜明的全市性教育科研课题研讨、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现场会, 这样一是促进了学校发展, 帮助学校总结经验, 提炼主题, 为学校搭建了展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成果的舞台;二是扩大学校、区县教育科研的声誉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三是增添了上海市普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鼓舞和提高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和信心;四是推动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

除全市性的学术沙龙活动外, 各区县还建立了本地区学校科研室主任工作例会及科研联络员网络系统, 在本地区经常开展课题研究、课题论证、成果鉴定和展示及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市、区县、校三级科研网络建立和完善, 学术沙龙活动的开展和科研网络的运作, 增添和营造了上海市普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促进和推动了全市学校群众性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1997年, 上海市教委和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并命名了首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愉快教育研究所、成功教育研究所、青浦教改实验研究所、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所、学习指导研究所。2001年又建立了科技教育研究所、创造教育研究所、跨学科综合辅导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所等11个研究基地。这些研究所集研究、培训、推广于一身,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改和科研工作。

上海市教委每年一次的市级课题申报, 每三年一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奖, 及五年一次大的“规划课题”“招标课题”, 是上海教育科研的常规运作和有效管理。近15年来, 上海市普教教育科研从申报课题的渠道和评奖的途径进一步拓宽与开辟, 蛋糕越做越大。1997年上海市教研室设立了面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课题,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还设立了科研基地课题、家庭教育课题、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课题;另外还有上海市创造教育学会的课题, 2007年上海教育学会设立了面向基层学校校长教师的教育学会课题, 2009年上海市教委还专门设立了“双名教师专项课题”。

为了鼓励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积极性, 进一步保持和弘扬上海“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特色, 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设立了面向基层中、小、幼校长教师的“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上海市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每三年评一次, 如今已经评了四届。上海市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比, 除了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之外, 还十分关注和强调成果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有效性, 并对评为一等奖的成果采取了现场调研, 深入访谈, 当场答辩和预先公示的做法。上海市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的设立, 评价方法的改进, 深受基层中、小、幼教师的欢迎和好评。上海市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教研室青年课题成果奖, 作为教育研究专门机构, 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 符合国际科学研究的潮流, 是对上海市教委政府奖的补充与完善。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评选渠道的拓宽和多元、评价机制的优化, 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如今, 教育科研在中、小、幼学校普遍展开, 上海普教科研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和专业引领

学校教育科研指导的需求、出现和成熟是伴随着上海市普教科研事业以及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轨迹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主要载体和形式之一。1990年代初, 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和发展, 市、区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对课题的立项、中期论证、成果鉴定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学校教育科研呼唤教育科研的指导和专业引领。

“课题论证”是上海学校教育科研指导的基本形式之一。“课题论证”通常泛指的是“开题论证、中期论证和成果鉴定”。近二十年来, 上海形成了以科研课题全过程管理的咨询为主导的指导方式和科研文化。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论证指导, 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使论证过程成为学校教师再学习、再认识、再研究和再提高的过程。不少区县科研员蹲点一所学校, 联系几所学校, 既有一般的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指导, 更注重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 如浦东新区、虹口区的科研部门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蹲点式指导”是学校教育科研专业引领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近十五年, 又出现和形成了“基地式指导”的新模式———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校联手签约的“科研基地”。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与中小学签订协议的“基地式指导”, 使学校科研指导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有了保证, 合作机制得以有效运行。近十多年来, 由华东师大指导的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市普教所指导的福山外国语小学、上海小学、童的梦幼儿园、中华路三小等学校, 都获得了科研和教改的丰硕成果。

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以各自专业特点为基础开展的各项研究也十分活跃。如上海市创造教育学会在中小幼建立了100余个基地, 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也分别建立了众多的学校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立和活动, 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上海市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开展。

值得重视的是“以大型课题牵头, 由专家领衔, 协调区县参与, 带动和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一批重大课题,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经验。如1991年市教科所钱在森所长主持的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2002年市普教所潘国青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发达地区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研究”;2007年市普教所黄娟娟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促进教师教育行为变化的研究”等, 在协作研究方面各有特色, 产生了良好的叠加效应。专业引领, 市区联动, 专业研究者和第一线教育实践者紧密结合协同研究, 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

五、普教科研内容、方法及成果的拓展

从研究内容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 学校教育科研主要是在语文、数学、物理等主要教学领域进行单学科的研究;到了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扩展到了音、体、美及各门学科的研究;并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中小学劳技教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逐步从单学科拓展到了综合学科及学校整体改革的研究。与此同时,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开始启动。

90年代中后期, 素质教育成为了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上海的许多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以自主教育、自主发展、主体教育、参与教育、选择教育、和谐教育、人格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为主题的学校整体发展研究。上海还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小学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随着国家课程教材的改革的推进, 上海二期课改开展了以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重点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为各地提供了新鲜的经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 上海在“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作了一系列前瞻的研究。近五年来, 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增效、教育质量有效监控的关注, “教学有效性研究”成为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热点。随着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公布和指引, 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课程领导力、课程统整、创新教育、高中办学多样化、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开拓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新领域。

从研究方法看, 80年代初中期, “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 (简称“三法两工具”) 得到了很大的传播与普及。其中学校科研骨干掌握得较好的是“三法”, 经验总结法经“青浦教改经验”的研究实践, 提升为“经验筛选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研究内容的拓宽, 近二十年来, 学校教育科研方法又有了新的进展和提升。与世界教育研究潮流相一致, 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全息技术的观察研究等新方法, 正在不断传播和普及, 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与运用。如果说, 前十年学校教育科研的方法主要是“三法两工具”, 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的话, 那么, 近二十年, 尤其是近年来, 学校教育科研方法运用最多的是“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及“叙事研究”, 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但必须指出的是, 在案例研究、叙事研究传播普及的同时, 存在着“案例很多, 研究不足;叙事不少, 研究不够”的现象。以前是什么都要量化, 但目前是对量化关注不够;还有对实验的忽视, 实证研究较少, 很少有高质量的实验研究;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和粗放。

从研究成果看, 应该说, 三十年来上海学校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了“青浦教改实验”“愉快教育”“幼儿综合主题教育”;九十年代, “成功教育”“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研究”“高中跨学科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小班化研究”等优秀成果;这些成果至今影响深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 近十年来, 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2010年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是对全国范围内2004年至2010年长达7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检阅。上海市共有35项成果入围, 占全国获奖总数289项的12%强, 在19项一等奖中, 上海市获3项, 另有二等奖10项, 三等奖22项。全国普教系统共有1 8项成果获奖, 其中上海有5项, 占全国同类的28%。全国共有2项特殊教育成果获奖, 均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建国以来, 第一次出现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被评为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 43个一等奖中上海获8个, 为全国之最, 二、三等奖也获得大面积丰收, 获奖总数达21项。

六、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

在纪念庆祝上海普教科研10周年的时候, 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张民生同志明确提出, “应当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使上海教育科研上一个新的台阶”。1994年12月上海市首次举行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周”, 由市教科所和区县推荐了第一批80项推广项目。1995年上海市教委颁发了“95第47号”文件《关于调整上海市普教教育科研成果推广领导小组和开展上海市普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通知》, 确定了上海重点推广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青浦教改经验、学习指导、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创造教育、参与教育、幼儿综合主题教育”等11项优秀成果。1996年6月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张思中老师, 对推广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作了重要指示。1997年和2002年上海市教委曾两次举行“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评选”活动, 对推进当时上海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 这一时期, 第一批被市教委命名的5个上海市教育科研基地“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青浦教改经验、学习方法指导、张思中外语教学法”, 分别纳入了所在区县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点规划, 除了在它们的诞生地本地区学校推广运用外, 还通过研究所的基地向外区县学校传播推广, 向外省市幅射。新世纪初, 随着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分层递进教学”、“科技教育”、“小班化研究”、“创新教育”、“高中跨学科综合辅导”等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为了闵行区、崇明县的推广试点区, 在中小学广泛实践和运用。“分层递进教学”几乎在各区县都能找到推广的学校。“小班化教学”先是在黄浦区全面推进, 接着在全市普遍推广, 并向兄弟省市和境外辐射。

除了推广上海的成果外, 还有推广外省市的成果: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数学教学尝试法”、山东省的“语文教学双轨法”;以及推广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等。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 使一批优秀的成果转化成了教育的生产力, 大大提高教育效率, 提高了教育质量, 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近十年, 第七至十届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 获得市级奖项的中小幼基层学校成果达570项, 占总获奖成果的64%。不少学校以示范带动、校际联动等方式, 通过校刊、科研简报、科研橱窗和科研网站、成果汇编、论文出版, 举办科研成果展示会和论坛活动等, 在区域内推广辐射、扩大影响。还有一些区教育科研成果奖的设立和评选, 推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 上海分别隆重举行了“青浦教改经验三十周年”“愉快教育三十周年”“成功教育二十周年”“分层递进教学二十周年”“创造教育三十周年”等纪念庆祝活动, 以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现场观摩和高峰论坛的形式, 深化研究、辐射成果, 促进了上海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在2011年一项成果推广意向调查中, 要求建立成果信息库的占79.9%;希望召开现场会和设立成果推广奖的比率相同, 占73%。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成果推广的形式已形成多元的需求;成果推广奖的设置,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仍然受到多数被访者的欢迎和期待。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给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一手抓开发 (课题研究) , 一手抓推广”的实践和经验成为了上海市普教科研的新的思路和新的增长点。

七、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前瞻

三十年过去了, 弹指一挥间。回顾发展历程, 总结研究经验, 我们看到上海学校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同时,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现象和问题仍然存在, 问题是明摆着的,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看, 我们还要继往开来, 不断创新和开拓。

(一) 提高认识, 理念引领, 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定位和价值取向

学校教育科研指导思想的明确、观念的提升, 这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科研指的是“以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为主体, 以学校教育现象为对象, 运用科学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广大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实践性是学校教育科研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学校教育科研应立足本校, 务求实效, 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从而促进学校发展”为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二) 建立健全学校科研机构, 提升学校教育科研地位, 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科研网络运行机制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有效地发挥了组织、管理、研究和指导的功能,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是上海学校教育科研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和成功经验之一。市、区县、学校三级科研网络系统, 这是上海普教科研的基本运作方式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十二五”期间, 将继续抓好全市中、小、幼科研员的学术沙龙活动, 抓好素质教育示范校、实验校科研室主任的学术沙龙活动。在近两年, 尤其是关注高中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经常开展主题鲜明的课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成果推广会, 并指导区县开展好本区域科研中心组和学校科研联络员活动, 以点带面, 指导和推进全市中、小、幼学校的教育科研。

(三) 加强专业引领和支持, 倡导开放合作研究, 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

专业引领, 专家、理论工作者与第一线校长、教师相结合, 这是上海普教科研基本运作方式和成功经验之一。“开放·合作研究”是当今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潮流, 除了重视专家与教师的合作, 还有校内合作、跨校合作、跨区域合作, 及学校与社区合作。要打破校际隔阂, 跨越学科界限—不同人员、不同视角的思考与见解,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共同成长。

(四) 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通过“市科研名师工作室”的方式, 重点培养学校教育科研领军人物;将对全市中小幼科研室主任和科研骨干进行新一轮培训;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育科研的培训机制, 丰富和发展“理论讲座—方案设计—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 不断提高学校科研骨干的业务素养。我们还将通过学校教育科研领头羊, 带动和强化校本研修和培训, 使教育科研骨干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

(五) 以知识管理理论引领, 优化教育科研管理, 搭建网络平台, 促进学校教育科研信息化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知识管理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应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 收集、挖掘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建立教师知识信息库, 建立健全课题研究资源库, 做好课题研究和研究成果的采集、获取、传播、共享、转化和应用。

学校教育科研信息化是当今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科研应在研究活动、专业培训、服务管理三个层面广泛加强计算机的综合运用, 以实现科研平台化、内容数字化、资源共享化、培训交互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人本化。“十二五”期间, 今后的十年, 我们有理由相信, 借鉴和运用知识管理理论, 必将给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带来一片清新的空气, 为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 改进和完善教育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科研生态环境

市、区 (县) 层面进一步拓宽课题申报、课题立项和成果评选的渠道, 建立、健全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制度、政策和机制。

———建议建立全市、区县教育科研成果资源库。健全信息分享机制,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10页) 免费开放资料检索。一是有利于成果的传播、推广和应用;二是便于学校教师查阅成果、了解研究现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建议恢复上海普教系统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的评选。这有利于形成和营造上海“一手抓开发 (课题研究) , 一手抓推广”的教育科研新思路和新格局。

———建议恢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学校和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

———建议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研究基础课”, 增加师范生和教师共同研究的实习内容, 使未来新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的基本素养。

进一步完善市、区县和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对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 除了科学性、先进性, 更要关注它的实践性;除了看结果, 还要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 除了看课题, 看成果, 还要看教师的参与面, 教师群体科研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的成长。

上一篇:培训机构办学章程封面下一篇:楼房买卖协议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