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2024-06-11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精选8篇)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1篇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陈志平

1999年10月,在举国欢庆共和国50华诞的时候,新华社发出消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26亿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并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递增,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起过总人口的20%,从而进入高度的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上,虽然单一的家庭养老方式作为传统的优良美德,繁衍养育了泱泱中华民族,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力很大。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服务和保障为基础,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福利机构服务体系的雏形。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年人企盼获得“精神瞻养”,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造成巨大的压力。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11%之多,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总数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机构供养比例。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在养老制度方面同样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一是基础差,积累不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积累明显不足,而且为了偿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欠帐,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额很有限,难以应付未来养老金的给付。二是没有覆盖农村老年人口。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在城镇实行,对农村则实行自愿参与的原则。因此,80%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三是服务保障跟不上。日前,我国的家庭养老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更大。根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全国有98.1%的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只有1.9%的老年人由社会养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所需的服务便很难保障。四是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阶段才出现的,如日本在1970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年收入已达1689美元,而我国到2000年时,人均年收入才约800美元,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要承担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则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真正的“三无”对象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数量较少,而依靠家庭和退休金的中低收入的老年人数量庞大,这部分老人中绝大部分无力支持其所需服务的成本费用。因此,只能走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养老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建设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床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从而对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起支撑作用;同时,较之入院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的特点,可减轻入院养老服务的压力。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大力、重点发展。

二、如何构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社区养老必须突出社区照护,使之配合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确立全体老人为服务对象,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各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和措施,以形成完整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自80年代末期开展以来,建立了各种设施,开展了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点小、面窄、功能小,末形成规模,发展不平衡,更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那么,社区服务应如何快速发展,予以实施呢?

首先,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

我国各地已建立的老人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老年俱乐部,与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距甚远,无法担当社区照护的重任。原因在于:一则功能单一,只着重于文娱活动,而社区养老服务涉及生活、健康、康复、咨询、教育、文体、社交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则规模过小,幅射能力弱,影响力低;三则服务被动,内虽设茶室、图书室、电视机室、棋类、麻将娱乐器具,但每天地开放服务较为被动,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四则社会化程度低。

有鉴于此,需尽快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老年人综合性服务中心,以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的中枢作用,对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予以强力支撑。

其次,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照顾功能必定削弱。而上述已表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必须坚持家庭养老为模式。为此,家庭养老需要外间支持,需要社区通过中心建立与完善专为老人而设的服务,来给予家庭养老的老人以各种帮助。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必须从老人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服务内容由易到难。就服务内容来说,应解决那些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容易先建立起来的服务项目,如中心集中的就餐、洗衣,康复运动等服务,然后再解决分散的上门送饭、家居清洁、看护老人、护送病人就诊以及购物服务等相对较难的服务。

2、服务顺序由急到缓。应先解决迫切需要照顾的老人、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严重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桂世勋教授在上海组织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一般老人在某一方面需要依靠别人帮忙,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是:洗澡、穿衣、走路、视觉、会话、听觉、排泄控制、饮食。这表明了,无自理能力、行动不便的老人,急切所需的服务项目。

3、服务项目由少到多。近期国家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采取大量补贴的办法去建立老人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所以服务网络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

4、服务对象由窄到宽。鉴于财力、人力所限,社会对老人的服务面肯定只能由窄到宽,逐步扩展。如送饭上门服务,首先应对那些独居无人照顾的老人,然后才扩展到有家庭照顾的老人。

再次,逐步实现服务人员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有个基地,以吸引大批老人来中心参加各种活动,实施较大面积的集中式服务。但服务人员又不能固守基地,应走出去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这种服务在香港被称为“外展服务”,它是对社区照顾的拓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以社区需要为依归,确保老人需要和资源存量的准确度,确保社区资源利用率的量大化。针对老人不知、无力或不愿接受服务的原因,香港社工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主动的面对面的接触,如家访以消除老人对服务的抵触情绪;通过展览、讲座、传媒,使社区人士认识社区养老服务,关注老人需要;就近或选择老人熟悉的环境提供服务,以减轻老人的忧虑;提供符合老人需要的服务;降低服务费用等,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为尽快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加速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做到:

第一、加速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是资金投入的社会化。服务资金的投入不能依赖国家,而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单位或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多层次发展,国家在其中以较少的投入,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二是服务设施与项目管理主体社会化。目前我国虽拥有一些老人社区服务场所,但相当一部分是单位拥有、单位管理、服务对象为单位职工,如老干科、退休职工活动室、老人之家等。这种各自为政的“单位”服务,既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管理、单位服务功能的有效释放、单位管理的快速发展,更难以做到服务设施及项目利用率的最大化,因而有必要将单位服务功能外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

第二,宏观规划。服务设施应予以宏观规划,以使设施分布结构合理,同时应满足老人就近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的需求。香港是按照每25000人的规模建立一所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依托兴建老人综合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主,同时兼顾中心辐射的老人数来进行规划。

第三,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重在两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引导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奖金量的投入,以较快的启动老人中心的开办,扩展老人急需的生活服务项目,满足部分低薪老人收费低廉服务的需求,促进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即有效地利用已经或即将倒闭的企业、商场的厂房、车间、营业场所、空间等,兴建、改建老人中心。

第五,加速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专业人才,以增强中心活动开展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经济、社交、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

第六,兴建、改建的老人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社会特别是周边其它机构或团体的合作。中心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吸引社会资金、利用单位设施、欢迎志愿服务、诚邀专家讲座、擅用社区资源、维持长期合作。如此才能使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口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我国的老龄事业必将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2篇

市民政局副局长黄泽江

“老有所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老年人的共同期盼。近几年来,我市民政部门 坚持“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模式,使我市养老机构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上,与机构养老相比严重滞后,社会十分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认识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必要性

我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近80万。从家庭结构看,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规模逐渐变小,“24”家庭增加,年轻成员从生活上来照顾老年父母变得更加困难,加之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口流动性增强,致使空巢老人增加。从老年人居住状况看,老年夫妇户与独居户的比例相当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单身户,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户明显增加。从经济角度看,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少,特别是城市老人,很多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加之老年人病痛增加,就医支出大,且有部分老年人的子女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于还有疾病,还要依靠父母生活,这部分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入机构养老。致使这些老人情感慰籍丧失有效来源,生活护理无人顾及,生活质量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因此,养老问题已经由原家庭内部的事演变成社会问题,现实和未来的呼唤着急需建立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是目前许多地区普遍的做法,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明确要求。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和主要活动场所及生活空间,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发展居家养老,完善社区服务,就能广泛的覆盖社会老人,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二、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是基础,基础服务设施是重点。没有基础服务设施,社区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它也是一项涉卫生、文化、体育等多部门的新的工作,因此必须科学规划,配套建设。

首先要把社区养老基本服务设施列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新住宅区建设时,按社区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低于1.7%的标准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近、中期社区养老保障体系专项规划。一是搞好社区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规划,力争“十二五”实现城镇所有社区都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服务站或托老所等机构。按照“机构、人员、场所、设施、制度”五到位的要求,为老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特色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生活服务需求。二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把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落实有关医疗惠民政策,做到小病不出社区,为居家养老的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落实老有所医。三是要搞好文化娱乐体系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一批立足社区、面向老人、方便实用的文化娱乐场所,让老年人在自己

生活的社区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充分发动社区群众,自愿建立以兴趣为中心、活动为载体、自助互助为基础的各类社区群众团体,实现老有所乐。

三、多措并举,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因此其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政府主导。一是要加强领导,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管,具体抓落实。二是要建立政府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规划,把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要制定好奖励政策和鼓励政策,以调动社区工作积极性和民间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要整合资源,通过新建、闲置资产改扩建、租赁、辖区单位无偿提供、新开发小区配套建设等途径,完善社区养老基础服务。特别是整合利用好区县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爱心超市、驻区单位服务设施等养老资源,通过向社区开放等形式,使社区养老服务上新台阶;五是要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列入目标考核。

民政和老龄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一是要制定好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督促规划的落实,要纳入民政工作的重要目标考核。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加大投入,借鉴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的经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用部分福彩公益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要在城市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办理有关手续时提供便捷的服务,并在城市建设、房屋建设、土地价格、征地管理、土地权属、地籍测绘等有关收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整个社会了解社区养老的目的、意义、涵义、需求、目标等,增强全社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营造

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民办公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或以政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四、探索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把社区自治组织、民间机构、志愿者服务队、老人家庭和亲属多方力量进行整合,对老年人实施照顾或照料。

从服务内容上看,生活照料主要有送饭、洗浴、理发、购物、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护理、陪送看病、精神慰藉等特殊照料服务。从服务方式上看,对残疾、重病等困难老人要实行“走进去”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对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要实行“走出去”服务,即让他们走出家庭,在社区里获得各种服务,参与各项活动,满足老人“老有所乐” 和“老有所为”的需求。从服务费用上看,符合低保、优抚、残疾等对象,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兑现,实行政府部分或全部买单;对有经济条件的要研究好个人购买服务。项目因人制定,按本人申请确定。社区养老服务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有人力基础。目前,由于社区工作任务较多,普遍感到人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社区工作人员。二是要建立专业的老年人服务队伍,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而每一个体又有差别,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适应老年人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不同需求的专业化队伍。三是要组织好义工援助队伍,把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同时,也要组织好党员、青年、爱心人士等志愿者队伍。四是要开展好老人互助服务,把身体健康,行动方便,居住相邻的老人组织起来,志愿结伴互助服务。五是要倡议开展爱心储蓄志愿服务。对孤老、独居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3篇

一、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和谐社会进行进一步的构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 而且还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工程和系统工程。

通常来说, 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是企业, 当然企业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 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 就企业的员工而言, 不仅是经济人, 而且也是社会的人。正因为如此, 整个社会的和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和谐, 这和谐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换个角度来说,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构建和谐企业, 同时, 构建和谐企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为了能给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这就需要进一步创建好和谐企业, 将企业尽可能地做好。总而言之, 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否则, 和谐社会将是无根基的“空中楼阁”, 无物质基础的“空想理论”。

企业的和谐包括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涉及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组织、机制, 需要部门与部门、企业与员工、经营者与管理者、经营者与员工、管理者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产品结构等等的和谐。外部和谐即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环境、职工与社会等等的和谐。

二、企业社区管理服务促社会和谐的具体措施

(一) 围绕“营造和谐社区”,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和谐社区, 平湖路社区党支部从抓好党建工作入手, 确立了“核心在支部、创建靠党员、热心办实事、真心换民心”的工作方法, 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主旋律, 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根”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锤炼过硬的党员队伍, 树立社区形象, 党支部从三个方面抓起:

一抓党的组织建设。平湖路社区党支部有党员460名, 其中离退休党员430名 (占党员总数的94%) ;选举产生七名支委和20名党小组长, 同时还设有20个党员责任区和一个党员工作室, 党员读书看报和学习的活动室;支部带领社区党员, 长期为社区居民义务奉献, 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抓党的制度建设。为了迎建和谐社区, 党支部坚持齐抓共管, 先后建立了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七项规章制度, 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三抓党员队伍建设。退 (离) 休党员是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骨干队伍, 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中心话题比较集中, 接触居民群众广泛。为此, 党支部为每一位离退休党员建立个人档案资料。还组建文体活动队伍, 活跃他们的业余生活, 从而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涌现出一批积极主动、热心为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 抓治安、消防、文体活动, 营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秩序。

平湖路社区属于城乡结合的特大型社区, 治安环境较为复杂。为了防止偷盗、斗殴事件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他们认真抓好群防群治, 消防巡查工作。组建了群防群治、综合治理体系;制定了《治保会工作职责》、《义务巡逻队职责》、《义务消防队职责》、《民调工作职责》、《楼栋长工作职责》等五个管理制度, 将群防群治工作网络覆盖到辖区各个角落。多年来, 经过社区上下联动, 查隐患、堵漏洞, 没有大的刑事案件和火灾事故。同时, 还组建文化管理委员会, 以“锻炼身体、幸福一家, 活跃生活、欢乐大家”为宗旨, 制定了规章制度, 工作职责, 队伍作风等具体规定。新建活动场地, 设立歌舞厅、象棋、乒乓球室, 羽毛球场;组建了太极、象棋、腰鼓、舞蹈、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秧歌等文体协会, 极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营造了和谐生活氛围。

(三) 开展社区服务, 帮扶困难居民, 营造和谐社区。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促进社会和谐, 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平湖路社区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社区, 居民呈现老年人多、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遗孀多、困难户多的状况。多年来, 他们针对社区无大企业, 居民欲求无助的现实, 坚持服务居民为重点, 本着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的原则, 从改变社区面貌入手, 发动社会力量, 先后整治了环境卫生, 维修了破损马路, 安装了公路灯和居民楼道灯, 改善了社区活动室、文化宣传室, 配备了电教设备, 增添了活动用品;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科普工作站、劳动保障站等便民服务站点。还经常深入居民家中调查研究, 耐心细致地做好居民服务工作。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1.积极想办法为居民排忧解难, 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逢年过节, 开展“爱心送温暖”活动, 坚持为社区困难户捐款、捐物、带上大米、油、面粉、水果、肉救助特困户, 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和企业的关怀。

2.为辖区残疾人员做好服务。

按照有关要求, 进行登记造册, 按规定给予补贴, 慰问走访老革命、老党员和残疾孤寡老人,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建立社区健康的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又让居民们在娱乐中受了教育, 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居民文化道德素质。

4.为辖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

如:一是十多年来, 社区无一盏路灯, 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也造成很多社会治安问题。经过多次向政府和上级报告, 为社区亮起了26盏马路灯。二是社区一对夫妇, 生了一对双胞胎, 都患有脑瘫症, 居委会帮助其办了低保及大病救助。一方面组织自愿捐助活动;一方面求助社会力量的支援;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 现在两个孩子都已正常入学。三是因黄柏河桥维修, 造成交通堵塞, 居委会与有关部门联系, 组织专人来社区进行现场办公 (如:户籍核对、房产办证、治安民警驻勤办公等) , 极大方便了辖区居民。

三、结语

总之,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管理理论的思想、方法、目的、愿望是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战略任务、目标一致的, 和谐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需要和谐管理。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社区以管理服务促和谐作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企业社区管理服务促社会和谐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第4篇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探索 第5篇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其内涵,是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形式,对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的规范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使老年人不脱离自己家庭这一熟悉的环境;作为有子女的家庭,仍接受其家庭其他成员对其晚年生活的照顾。就其外延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应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收入保障形式共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到2000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7%,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伴随着这股以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银色浪潮”,我国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和转轨阶段,年轻子女因工作离开家庭使得家庭结构缩小化,这些问题都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考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传统的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核心家庭(由已婚男女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首批独生子女逐渐组合成家庭,“421”甚至“4421”的模式在城市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一对夫妇需要同时承担抚养子女和赡养4到8位老人的重任,家庭养老的现实可操作性愈来愈弱。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的需要,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

会福利机构及敬老院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这样的养老机构和设施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根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民政部门倡导以社区服务为依托,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第35条提到,老年社区服务是中国老龄化战略对策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老年化社区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2008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出《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城市所有社区在“十一五”期间都要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力争八成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较小的范围,如“三无”老人等,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对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服务形式主要包括:

(1)老年人用餐服务。有定点用餐及上门送餐两种服务,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

(2)老年人家政服务。有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政服务,如家庭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

(3)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通过社区卫生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免费量血压,进行心理咨询及疏导、开展养身保健知识讲座等方面的服务。

(4)政府资“平安通”助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为符合政策的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平台,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疾病和意外生活事故。

(5)通过“星光老人之家”为老人提供棋牌娱乐、读书看报、电视电影、戏曲评书等老年文体活动。

目前,大多数社区依托社区原有资源,配备了相应的基本设施,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上,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框架,真正的为老服务项目大多没有开展起来,主要存在问题是:

(1)资金投入缺乏。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仍然依靠政府、集体包办,没有专门的服务场地,社区居家养老软硬设施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没有。二是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少,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光靠微薄的政府拔款远远不能启动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2)工作机制不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一些志愿者参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现在需要承担社区“两委”的日常工作以及扁平化管理的事务平台的大量工作,因此分摊到居家养老服务的精力有限而,志愿者队伍受限于志愿者本身的专业水平和业余时间,难以全面深入细致地提供高质素服务。

(3)服务项目单一。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项目单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奇缺,涉老部门也缺少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现有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大多只是接受过短期上岗培训。服务内容仅局限于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简单的照料等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居家养老需求。

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1)建立专业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拓展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政府买单的服务内容进行项目化操作,可积极寻求与公益类社会团体的合作,甚至将项目经营运作权承包给这类组织,减少政府的人力成本投入和管理成本。可在社区内或依托社区周边的养老护老医疗机构,建立专业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运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招聘、管理、培训各类提供服务的人员,政府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办法,明确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责任,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专业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可监督性。

(2)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建一支具有医疗护理、文化和法律等专业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专项服务,也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积极鼓励“4050”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化,满足老龄居民精神上、物质上的不同需求。

(3)政府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有偿服务的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6篇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7篇

以往保险养老其实已经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但这种传统的养老保险都是投保人在持续缴纳保费到一定年龄之后,从保险公司拿回一笔钱作为养老金费。但是我们所说这种养老保险社区它是一种保单加实物的新模式,也就是客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但不返现金,而是会锁定养老社区的物业使用权和价格,实现买保险入住养老社区的一个目的。

据合众人社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浩介绍,10月底他们公司投建的首个养老社区已经在武汉开园,被业内认为可能是摘得养老保险第一单。据了解,想要入住这个社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购买保单,目前会有三种不同的价格的产品,购买产品之后到合约约定年龄之后,便可以入住到养老社区里面。同时还可以选择租赁的模式,即入住者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并定期交房租以及按照不同标准服务费来收取相关费用来入住社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养老社区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目前是可以提供4000张床位,到2015年建成之后可以提供床位是3万张,社区总占地面积是2400亩。养老社区预计也会提供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浴、银行以及休闲的娱乐场所,目前是已经有一部分70岁的客户已经开始入住。据这家公司自己介绍,目前这期保单销售在全国销售出约3千单以上,此外,像我们知道一些大的保险公司目前也都在争先建设养老社区。

这种保险养老社区如何经营和运作?和传统养老院相比有何不同?在照料老人生活方面有哪些特殊设计?

以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我们讨论也很多了。社区居家养老它其实是一种坚固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它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得到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或者托老服务,比如说一些老年饭桌、送餐上门以及家庭病床,它比较符合老年人的需求。目前这些正在形成的保险社区则被业内认为是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于一体,它建设的内容包括位于50-70的岁活跃老人社区和70岁以上持续退休社区,同时在该社区还提供了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照料(含失忆照料护理)和一些专业护理的系统化的专业照料服务。

据相关保险公司介绍,这种社区根据老年人入住的年限的不,每年缴费在3万元到4.8万元不等,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由保险公司建立的养老社区都是商业性的,如果想要入住可能是需要每个人提供非常高额的费用,可能是用百万元购买房产或者对应的保险产品才能获得相应的会员资格,才能够入住。甚至有预测认为,因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除了每月要支付一些费用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些数额巨大的保证金,其入住的门槛可能远超于2、3百万元。

[保险机构抢滩养老社区市场 探索养老新模式]

★ 探索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

★ 网络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养老范文

★ 英文观点范文

★ 教学新模式论文

★ “2+1”培训新模式

★ 养老策划书

★ 养老制度

★ 高考观点作文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8篇

一、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意义

1.国内外社区艺术教育服务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美国“于1994 年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美国教育法》, 首次将艺术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 规定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 并一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中。这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加快了艺术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 其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也比较成熟, 精神病院的病人及福利机构的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均能得到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有比较完善的福利机制, 福利机构的有效运作大都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以上。除了政府专项经费的运作, 还有民间的一些基金和慈善机构的资助, 更有许多的社会热心人士组成志愿者和义工进行服务。除此之外, 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甚至高中的学生都会在业余时间来到弱势群体的社区进行服务, 因为这是取得学分的一个必要途径, 由此形成了全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自觉自愿的关爱活动, 其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机制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这值得我们参照学习。

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重视, 2011年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致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社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势在必行, 艺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全民的需求, 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和社会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而国内虽然一直重视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 但也仅是在近几年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 才开始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发展缓慢, 而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我国目前的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是硬件方面的不足, 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缺乏艺术教育服务的场地和教育器材器具。其二是软件方面人才奇缺, 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普遍没有专业的艺术教育人才, 而社会上许多热心的艺术教育人士也大都在一般的街道社区进行艺术教育服务, 进入弱势群体社区或机构的艺术服务人员少之又少。

2.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意义

在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中, 艺术教育服务是一项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内容。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精神病治疗以药物为主、辅以工疗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工疗成为一种促进精神疾病康复的系统工程, 它将重点放在以患者的独立活动来进行自我创造, 从而达到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自我生存能力的确认, 以此来促进精神恢复。而精神康复工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艺术教育, 如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和剪纸、泥塑、编织等手工艺制作实践, 旨在让患者在一定制作时段内思维集中, 头脑冷静, 脑手配合, 调节心理的稳态发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样的原理还适用于福利院的老人和残疾人, 他们孤独寂寞, 需要精神世界上的排解, 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可以使他们凝神静气, 静心休养, 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艺术活动可以让以上弱势群体得到愉悦的享受, “艺术与生活得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 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艺术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艺术教育服务对帮助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重树信心、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方法及内容

1.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形式及方法

要推动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 首先要逐步转变我们社会的普遍观念, 如对精神病人和残疾人的歧视等, 提高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大众参与度;其次要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 发挥各类艺术教育器材和场馆的作用, 丰富和完善精神病院、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艺术教育硬件, 拓展社会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最后要整合社区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 建立社会弱势群体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发展模式。

要整合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社区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人才资源, 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是一支主要的力量。一者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较专业的艺术教育素质, 还拥有人才数量众多的优势, 其战斗力不可小觑, 如能参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 将起到显著的效果;二者这些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本身也需要艺术教育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 艺术教育服务将使他们得到最直接、最有益的锻炼,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锻炼了专业技能, 累积了实践经验, 培养了就业能力”。参与社会弱势群体的艺术教育公益活动将达到双赢的结果。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艺术院校与当地社区的文化共建比较落后, 艺术院校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之中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在当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 艺术院校和社区都应抓住机遇, 激发双方共建的热情,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艺术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服务功能, 将社区文化共建作为一个实践平台, 反过来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双方在实践中明确定位、促进共建、加深认识、创新管理, 努力使双方取得共建双赢的成果。

双方合作进行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及方法:一是双方共建实践基地, 共享软硬件资源, 如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共建的实践基地。这种模式采取艺术院校和社区机构共建的方式, 共享艺术教育资源。二是艺术院校参与到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规划设计和环境布置等方面, 营造社区的文化艺术特色。 三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和机构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书法、绘画、工艺品展览以及音乐表演活动, 使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间的关爱。四是开拓艺术教育市场, 如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的“爱心超市”等, 将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弱势群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成功创作的书法、绘画、工艺品等艺术作品放在“爱心超市”中义卖, 并且设立“爱心超市”网站。

2.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实施内容

艺术教育活动对于精神病人、福利院孤残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的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 对精神病人、孤残老人等的康复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 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共建的实践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 基本形成了面向精神病院和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社区艺术教育模式, 在对社会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内容:在美术方面, 主要有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国花鸟画临摹与创作等, 在工艺设计方面主要有剪纸、工艺编织、艺术串珠、工艺扎花、泥塑等教育实践内容, 美术创作实践可以“将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艺术品, 通过将一切生活对象挪用、塑形、装饰成为可用性的艺术媒介, 通过行动将一切艺术媒介理念化、象征化、审美化和艺术化”。从而有效地展现社会弱势人群的创造力。

三、结语

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是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 以艺术活动为媒介而进行的艺术教育实践, 使受教的社会弱势人群获得一定的艺术人文知识, 并得到人性关怀和心灵慰藉, 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 享受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 又可以让他们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康复。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响应了中央关于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号召, 为社会公益活动作出表率, 也为艺术专业人才增加了社会实践的路径, 更能够进一步推动艺术生命力的延伸以及艺术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我国在社区艺术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上, 目前才刚刚起步, 对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区艺术教育的形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显得尤为迫切。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转变观念, 深入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 整合社区艺术教育人才, 特别是一些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团体, 热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从而建立起社会弱势群体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区艺术教育,社会弱势群体,形式

参考文献

[1]荀洪梅, 马云鹏, 杨家安.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学术探索, 2013 (07) .

[2]邢新.社会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及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 2013 (06) .

[3]汤新星.探究美国的社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 2011 (10) .

[4]王玉苓.社区艺术培训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文化学刊, 2011 (05) .

上一篇:健康管理型医疗大趋势下一篇:我心目中的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