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4-07-24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1篇

调查人:某某大学某院系某专业某班 李娟 吕晓琳

调查时间:20**-2-10

调查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人口

l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l 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l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l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村庄一般以聚居为主,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挨在一起,房子都是以前的那种形式,没有趋向于现代的小洋房.左邻右舍处得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里面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们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互相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间的感情。

二.贫困群体

1.目前/就业生活的困难

没有固定的住房,或是房子太旧,收入不稳定,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生计问题。家里没有劳动力,老人年龄大,健康问题严重,孩子要念书,开支很大,而他们却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只能靠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2.困难的成因

家庭发生变故,或是因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加上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又加上孩子多,学费啊等开支较大。或是家里劳动力不够。

3.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低保补贴

调查后的感受:

我们大概的问了一下,了解到由于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基本学历都相对较低,所以面临着残酷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只有选择打工,经营店面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他们所做的都是处于下层的工作,收益较低,但当经济发生波动,金融危机发生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这样在找工作时也会比较简单。同时对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扩大其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想法。

对待贫困户,光靠那些补贴远远不够,那样只能解决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要想永久性的帮助他们,就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

看到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城市农村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数据对比,再听到村民的话,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还挺多的,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从基层抓起,一步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就像华西村的发展是一样的,只有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意识跟着改变了,才更易于日后的生产与发展。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diaochabaogao/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2篇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虽然“农村、农民和农业”三农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国家,但是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努力推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对此,本人利用寒假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针对农村的建设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总结报告呈现如下: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建设;现状

一、调查事项

1.调查时间:2013年2月20日——2013年2月28日 2.调查地点:XXX省XXXXXX州XXXX县XXX乡XXX村 3.调查对象:村民和村干部

4.调查方式:采用走访调查、交谈和采访等方式

5.调查目的:通过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交谈和对村干部进行采访等方式,来了解我村现在的村建设情况,村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对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并且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来进行自己的思考。

二、调查采访内容(附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村建设的现状 1.村容、村貌方面

通过对村民们的走访,了解到:最近几年来,村里投入一大笔资金来进行环境的治理和整修,大大改善了以前“脏、乱、差”现象,使得村容和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现在的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村里铺上了水泥公路;道路旁种了很多的树木,让村里的绿化面积大大改善;等。2.生活方面

①居住条件的改善。随着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走访观察,我们看见有些村民家正在建造平房,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来土木结构的房屋。走进村民家里更是发现,房屋装饰的漂亮气派也尽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②出行方式的改善。同时由于通了公路,连公交车也驶进了我们村,有的村民更是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一改村民出门的不便。

③生活家用的改善。来到村民家里,我们看到电视机,DVD,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都有摆设,特别是电话手机的联系方式,家家都有,人人必备,通过村民的介绍,以前都是利用秸秆,干稻草和树枝等来生火,后来生活好了些,便用起煤来。但是自从村里实行新的建设以来,煤气、燃气和太阳能等新型的能源逐渐在取代以前的能源,新农村建设显示出一个“新”字。3.劳动力方面

通过村民和村干部提供的消息和数据,得知,我村里的大部分剩余的劳动力都已经外出打工,农民现在不仅仅是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生活,还靠那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所挣来的钱来维持生活,这样的话,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4.村务的宣传工作方面

更多的实惠和好处,让村民的生活水平“节节高”。对于村干部来说,他表示,他们正在进一步推行村建设的工作,并且希望通过更多更加好的实际行动来让村民获得最大的实惠,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的好,让村庄更加的美好。

(三)存在问题

尽管村里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村里的资金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的意识和认识不够到位,使得工作难度加大;等。

四、总结

通过此次亲身调查实践活动,了解到了当今社会形势下,农村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施行建设的农村里,绝大多的农民从中获得了实惠和好处,生活水平得以很大地改善和提高。并且,我们也相信,中国的农民会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与国家一起大步向前迈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9.村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10.村建设的下一步规划和目标?

三、队员观察的内容: 1.该村的道路建设现况 2.该村的绿化建设情况 3.村民出行的方式 4.村民居住房屋的情况 5.村里文化教育的场所情况 6.村里娱乐休闲场所情况 7.村民家里的经济状况 8.村民现在家里的人员情况 9村民家中的家用设备情况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3篇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 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 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 目标、要求, 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 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 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 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 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 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 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 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 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 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 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 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 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 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 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 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 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 问卷调查显示, 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 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上马村地处侯马市近郊, 为本乡最大村, 人口多、土地多, 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 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 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 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 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 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 缺乏差异性, 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 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 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 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 主战场在农村, 主体是农民, 理论上讲, 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 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 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 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 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 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 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 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 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 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需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 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 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 分布不尽合理, 打击假冒伪劣,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消除城乡“二元差别”, 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 对种粮进行补贴, 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 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 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 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 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 帮助农村和农民, 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 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 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 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 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 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 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 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 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 缺乏公仆意识, 官僚主义, 作风漂浮, 说得多做得少, 工作措施不到位, 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甚至是陷于瘫痪, 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 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 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做“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 钻法律空子, “暗箱操作”, 挪用、套用资源, 严重侵犯农民利益,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 影响干群关系, 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组织工作薄弱, 制度建设乏力, 监督工作缺失, 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政治过硬, 作风扎实, 业务能力强, 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 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 取信于民, 增强政府公信力, 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其次, 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 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 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有抓手, 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 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 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 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 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 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 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 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 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 是大有可为的。比如, 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 就发展生产而言, 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同处在上马乡的张少村、上院村, 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 水利设施较为完备, 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 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 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 就操作性强, 切实可行, 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第四, 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 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 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 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 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 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 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 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 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开拓农村市场,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 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 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 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农村基层委员会、农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农村党支部委员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党组织向群众宣传解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呼声,需要农村党组织及时反映、汇报,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農村区域广大,情况不一,条件各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逐步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全程指导和组织农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乡土拔尖人才的培养。乡土拔尖人才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不但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势必会带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基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业潜能。要引导农民群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农村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的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把党员干部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整体。一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有扎实的作风、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在群众中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二是广大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钦佩他们,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

(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疏导作用。

疏导作用是指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做好协商、调解、教育等疏导工作,强化法治观念,规范办事行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

(四)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

桥梁作用主要是指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理解支持、互通有无的纽带和桥梁,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思想,观念陈旧,缺少长远打算,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

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

(三)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沿袭原来在单纯村委和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方法,其设置模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均与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区位、资源优势,村级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措施和途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以下途径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基层基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

三是要加强培训。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是要健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要抓住加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努力推进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是重要途径。

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二要努力提高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要善于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据政策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提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把各村的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要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刘文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温州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首先在拜访兰田村的过程中让我感触很深,他们的生活在逐渐改善。但相较于其他人而仍是不太乐观。在参观兰田小学,康美镇兰田村南音班,老年活动中心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兰田村对于教育,以及丰富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视。在参观南音班时,小孩们的热情与优美的歌声和乐声感染了我们实践队。也给我们带来震撼。而走进兰田小学时,映入眼帘的是因扩建而一片狼藉的操场。从校长的口中得知。兰田这几年的发展,人口有了大量的增长并吸引了村外的学生来就读,于是现在正在修建校舍。从兰田小学的例子我深刻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才是最大的成功。而从老年活动中心经过时没能进去参观是一个遗憾。但也反映出了不管是小孩亦或是老年人,他们仍然有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和待遇,或许这是许多人遗忘的地方。

后来来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对于兰田小学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即潘春来。他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他研发出一套为兰田村量身订做的发展模式。他深刻地告诉我们每一个贫困地区的情况及具体缺陷不同。所以应根据其具体情形来为其制定发展模式。而兰田村便在他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世纪之村的新道路。而这条专属于兰田村的发展道路正引领兰田村走向富裕强大。潘春来同志对兰田村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跟随他的脚步为新农村的发展做贡献。而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

潘春来同志的事迹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深刻地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像他这样的人。而中国的发展也一样。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而兰田村的例子正说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人们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才会和平。兰田村因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被大众所宣扬。但是最重要的使农民的心声。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纯朴的农民们的生活得艰辛。不管是谁,他们对于他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小孩的热情与宽容让我们极为感动。停下手中的农活,不顾劳累地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感受。而这也确实地明白了,兰田村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如何,每件事多有两面性。很多人确实地融入了世纪之村这个大家庭,但仍然有一些人因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仍无法灵活地运用世纪之村这个平台。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6篇

查报告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本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紧紧围绕这“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

在生产发展上,本村始终把壮大“村级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抓住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先后推广种植淮山XX亩,果蔗1800亩,法国豆XX多亩。在新种植技术的指导下,农作物增产增收,农民尝到了新甜头。眼下,正是淮山与甘蔗收成的季节。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不时地可以看到有农民在田间挖淮山或甘蔗,收获劳动成果。一位村民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近几年,由于政府向农民们推广了新的种植淮山的技术,淮山长势喜人,卖得了好价钱,为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除了种植甘蔗、淮山这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外,本村还大力发展猪养殖业,规模养猪户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创新高。另外,还大力发展桂圆加工业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政府还积极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鼓励部分青年外出打工,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村的村容村貌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已大大提高。政府也帮助低保的村民们建造房屋,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补贴。而政府对村民们建设沼气池的支持与帮助也为本村的清洁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是养猪专业户,一直苦于过多的猪粪无处排放。现在在政府帮助下建设造沼气池,给予1000元的补贴。这样,不仅很好地清洁了环境,还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一举两得。

加强村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本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村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完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设施。

医疗问题是民生之重。去年,本村投入了八万多元建成村卫生所,政府还积极鼓励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就大大减轻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走进本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在脚下延伸。一位村干部告诉我们,在村民们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村投入了30多万元硬化了四级路至大沙埌公里村屯路,投入80多万硬化了村委至河坝社公里村屯路。这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问题,更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外销。

水利建设也十分重要。水利是农业的脉搏,我们向本村政府了解到,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政府组织人力、物 力、财力兴修水利,保证可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

此外,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本村在体育文化局的支持下,修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使村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积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是本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点。

在去年,本村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深入了解了党的十七六中全会精神,并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政府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业知识、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在近几年,本村政府组织了一些村民免费到县城进行电脑知识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明素质。为了增强村民的身体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政府还组织村民定期进行球类比赛。去年,本村以队为单位,成功举办了几场篮球赛,排球赛等,这不仅提高了村民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还促进了各队的村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除此之外,一名村干部还告诉我们,今年,本村紧紧围绕平安村屯建设,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态势做到维稳工作,成功调解了各种纠纷,如建设高速路时引起的纠纷等,促进了本村的稳定与和谐。另外,计划生育问题一直是本地方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一些村民的重男轻女等落后思想引起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根除村民的这一思想劣根,村政府积极大力宣传有关计划生育的思想,狠抓落实好计划生育工作,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一问题。在近两年,村民的思想觉悟已有较大的提高,计划生育的工作已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7篇

调查人员:庄宏德、林煜、张恒浩、周晓辉、郝凯

一、调研背景

过去几年里在国家将矛头直指贪污腐败的同时,也为在温饱边缘徘徊的农村地带洒下悦目的曙光:保证生产业;发展畜牧业;宣传沼气能源;鼓励器械式生产,此外还有,合作社,土地改革政策,以及农业保险普及等。

对粮食生产户直接补贴及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障了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作为第二生产业的畜牧业咨以鼓励特别是提供了免费强制免疫更是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农业器械政策,农业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迎来了农村的大生产时代。

2010年又是一个文化竞争年代的结束点与出发点,待致农村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之时,广东省有以其农村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大力发展其文化产业及推广文化活动,但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到底是文化信仰还是封建迷信,到时是走向利益的商业性文化还是面朝祖辈的古老图腾,到底是文化的相融还是彼此的鲸吞。

有人说要通过科技媒体传播文化,但若不深入其中,莅临本土又何来灵魂的共鸣,文明的触动;有人说要拥护本土,不能让粤曲潮剧精华尽失,但选择握于新一代之手,若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古朴的文化终将被历史所掩埋。

一项项挽救文化于水火的政策着实有效么?在政令发行之时,当百姓有能力拿起报纸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打开电视,聆听新世界的话语么?做得到与做到是两码事,“习惯”穿插其中,或是木已成舟,或是力挽狂澜 ……

二、调研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所以,探究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不前的原因的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和必要了。

如果说农村经济、环境发展是一个农村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农村的“软实力”。他决定了一个农村民风、发展状况的健康程度,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素质都有极大影响。因此,调查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了解农村建设的同时对于破除破旧思想、保守习惯、传统观念的情况,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以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据初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服务等供给不足。还有一些宣传方面力度不够的原因,就是这些使得农村破旧、保守、落后的状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希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多提供他们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要切实采取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在实处。为此,要理顺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关系。首先,村文化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收回县文化局对乡镇文化干部的管理权,以便做到文化专干专职专用,确保文化队伍的稳定。第三,建立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制定和落实考核措施,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希望农村的未来更光明!

三、调研方法和时间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

派发问卷集中在1月18日至2月2日完成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四、抽样分析

本次调研样本主要是学校统一制定的问卷,共计农户59份,回收率达到100%,数据真实可靠。

五、调研结果分析

因为本次调查题目较多,所以我组将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0题

21题

分析:从20题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如今农村书籍拥有比较多元化,但主要还是以娱乐书籍为主。不难想象这是村民闲暇之余用于解闷的书籍。此外,村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比较高。在图中排第三位。而村民对农业科普,历史哲学之类的书籍了解得比较少,对法律的关注更是少。从中可以看出,村民还是对通俗的文化有较大的兴趣。文化程度相对还是较低。

最后从算命风水之类的书籍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村民存在迷信,封建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丰富多彩的书籍还是充实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农村的前进与发展。

21题图表是关于文化设备问题的调查。在调查的59份问卷中,电视的普及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问题说明村民对外界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在精神娱乐方面也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前的三大件中的电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所有村民都拥有平常电器。而如今,除了电视,网络,电脑的开始普及化更让信息开放和透明,村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满足村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加得小,从而各个方面的信息从各个方向渗透到各个家庭之中。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而从VCD到DVD的发展,数字化的文化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迈向高端科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文化娱乐效果。例如,使用DVD或者电脑播放潮剧已经成了村里老年人的新型娱乐活动,以往靠收音机收听的时代已然过去。这个从表中数据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剩下的收音机如今应该只是对往日的回忆和纪念了吧。另外,在村里一些先行富有的家庭已经安上了卫星接收设备等先进的文化设备,更加进一步显示了村民的精神文娱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设备还有许许多多,可是表中所列所表已然具有代表性,已经可以充分说明村民正在向新生活迈进。只关注物质生活的时代已然悄悄滑落,新的时代正在冉冉升起,农村未来的生活一定将是丰富和美好的。

32题

分析:从本问题看出,我国的村民对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的强烈愿景,而且大家也对事业成功的看法比较强烈。从本问题出发,我们不仅能看出广大村民对幸福的定义,也可看出乡村那种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甚至看到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4题.对于比较富裕的人,你认为他们主要靠什么致富?

分析:对于比较富裕的人,大部分人都认为技术等个人能力是最重要的致富原因,认为个人的素质原因只占有小部分,并且,由于对国家的情况的了解,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人的关系和政治权利在个人的致富路途里非常重要。对于社会的现状了解,人们的潜在思想里还是有官位意识,对于权力的使用,是部分人致富的主要原因,也还有小部分认为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是人致富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致富的方法越来越多,人们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致富,此时,个人的技能就是重要的原因了。这图表数据不仅说明人们意识的正确发展,素养的提升,还说明了社会在发展中所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究和改进。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给了指引,表现出农民们对党的期待。

36题

分析:从本问题来看,很多村民对待违法犯罪的时候,选择了自己行动,我觉得这就有些不太合适,也许是派出所里各个村的距离较长,所以大家很多都选了此项。但我希望广大村民要在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去制止这种行为。

38.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你最先会缩减那些费用?

分析:当家庭收入减少时,人们缩减的消费主要是家具这类消费,原因应该是这种消费比较大并且不是必要的,不紧急的,对于类似于投资和赚钱的花费,大部分人选择保留住,为的是把自己的资金增加以及拜托困境,而医疗保健,大部分人选择保留,身体重要,没有冒险的必要。而对于教育的投资,几乎没有人选择,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要求,是适应这个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比较明智,在轻重的取舍上还是有其远见性的。这问题虽然设计的是比较容易选择的,也能反映出在农村里的农民有了思想上的进步。

表A

表B

分析:从表A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各自的追求。对于大部分步入小康社会的人民,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本村,生活范围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去旅游,去更广阔的神州大地开拓眼界。

还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在新的一年里买书籍充电,说明政府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有了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认识,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观。从刚刚这两点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攀升阶段,国民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从表B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遵守交通秩序得到了最高点击率,过去的李刚事件和“七十码”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显然已经让人们认识到秩序二字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于自己的生命的承诺,更是对于他人生活的保障,一次事故摧毁的不仅仅是几个人,更这几个人背后的家庭。家庭和睦和治安状况也是被大多人关心地话题之二,一个乡村的治安若得不到保障,更如何安心工作;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能给予前进动力;对于乡风文明显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其中的禁绝黄赌毒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或许对于农村而言小赌怡情,而毒品更是绝迹,但这仍需政府予以关注。

六、调研的局限性

问卷的内容虽然涉及了大部分的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了解和切身体会,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对文化建设状况的问题概况有相当大的重复性,又长又没有现实意义。问卷的内容并不是很切合大部分村民的现状,选项设计的太多,但是又没有涵盖主要的调查目的,不但大大削减的调查的进度,也降低了准确程度。问卷的着重点没有建立在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只是在现状的内容里过多的去让村民抒发感觉而不是提出意见和发表建议,以至于被调查的对象没有耐心去表达自己的意见,纯属形容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在一个偏离主题的问题里写得太多。滞后了调查的进度。

七、调研结论和建议

本次调研在不同的几个乡村展开,有南有北,相对来说是调查结果是有一定差距的。

通过我们小组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部分地方开展的并不是很好。其问题如下:

1.绝大部分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也不多,不够主动,没积极去了解。个别村民还不知道这项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还没有了解透彻,没有理解这项政策的实质内容,宣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文化建设的程度较小。调查发现,虽然政策支持,村民并没有在文化设施的影响下更清晰村的文化和传统活动,村里的建设风气不足,在公共场所甚至是感觉不到。部分村民对这政策的实施甚至存在怀疑,表示村里的文化建设没有什么变化。

3.活动的形式单一。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不是丰富多样的,村民对活动的举办和形式都没有去了解的兴趣,也没有对设施的开放程度进行了解,表示没有什么值得去参与的,也不愿意为文化建设出力。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政策的普及程度不高。没有多深刻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没真正地惠及村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一样的接受程度,大多数幼年和老年人群并没有了解到文化建设的实施状况和改善方面,其文化生活并没有什么提高,也没有要去改变的意识。

5.村民的接受程度低。村民的时间,兴趣,金钱,以及文化活动的质量问题,都大大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再加上现代的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传统的岭南文化渐渐衰弱,农村的地域文化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成就,农业上面的政策还是落实到了实处,让很多村民从中受益。在农村,很多人有对于文化的高认知,对于他们的后代也是以学习为重。对于农村急需的一些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政府部门也大力提供,在农闲时,也不像原来那样以赌成风,不同的农村文化生活也在展开。对我国的村民来说,普遍认为未来我国的发展是可喜的,这是我国国民积极状态的一面。还有就是村民普遍有和睦乡里的行为,这又是我国农村的一大重要特点。

八、建议

本次调查并非能体现我国的整体现状,所以以下建议都是根据本次调查的部分地区的相关情况来展开的。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的有些农村对于我国的农村政策是不太了解的,一些像“2131”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很多村民甚至闻所未闻,所以,政府的宣传力度应加大。在我国北方的一些乡村是没有什么阅览室、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

其次,我国仍有少部分地区的村民存在农闲是赌博行为,还有就是迷信思想在我国农村的存在,这二者可以说是建设农村文化最大的障碍,所以可根据第一条所提建设一些文化设施,来摒除这些不良的乡村风气。

再者,对于本次调查中的广东省地区的村民来说,地域文化的建设相当重要,因为广东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所以,广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建议均基于本次调研结果。

九、结束语

本次调查耗费了调查者的极大精力,但不可否认,由于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重重困难,以及问卷过少,而且很多村民并不是很配合。往往10个人之中只有1或2个村民愿意花费时间参与这次调查活动,协助填写调查问卷。此外,有些村民尽管愿意帮忙写,但笔者明显能够看出他们只是在应付而已。这也许是在村里边碍于情面的原因。总之,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和地方局限性,所以导致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此次调查可能并不十分完整,仍存在不足。

此外,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大多数村民对问卷上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有些甚至完全不知道。比如国家政策,市场信息,还有一些在农村基本不会实现的娱乐活动之类的了解,让笔者觉得相当惊讶。不过事后想想,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在农村里,信息相对封闭,村民们较少走得远。譬如旅游,这种在我们村里应该属于较少人消费 的活动。还有很多的事情是设计调查问卷者所不能想象的。毕竟中国之大,还是有很多漏点,还是有很多政策在某些地方就停了下来,并不会真真正正的传达到最底层的乡村。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8篇

一、镇沅县农村金融现状

(一)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镇沅县共有农村金融机构3个、网点19个, 其中农业银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13个、邮政储蓄网点5个, 每1.1万人有一个金融网点。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全县9个乡镇, 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农业贷款投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 各金融机构逐渐加大对农村信贷资金投入。2005年~2009年, 农业贷款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增速分别30.55%、65.07%、31.12%、32.74%、15.84%, 同期银行贷款增速为4.91%、22.12%、17.72%、5.92%、18.44%, 农业贷款增速基本高于银行贷款增速;2005年~2009年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比例分别为36.22%、48.95%、54.53%、68.33%、66.83%, 至“十一五”中后期比例达到三分之二强, 与全县第一产业占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相符, 贷款结构与工农产业结构基本协调。

(三)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近年来, 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征信体系建设, 基本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已逐渐覆盖镇沅农村地区。在人行镇沅县支行的积极推动下, 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 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截止2010年, 共为4.56万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评定了多4.18万个信用农户, 470个信用组, 36个信用村, 农村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四) 财政扶贫贴息到户贷款投入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 镇沅县共投入财政贴息资金375.5万元, 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9亿元, 为产业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 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2010年全县共发放贴息贷款3400万元, 下达贴息资金170万元。其中种植业贴息贷款5900万元, 扶持发展茶叶、核桃、蚕桑等经济林果2.8万亩, 烤烟、冬辣椒等经济作物2.6万亩;养殖业贴息贷款4840万元, 扶持发展养猪5.5万头、养牛0.6万头、养鸡10万只;其它行业贴息贷款170万元, 扶持发展加工、运输等行业项目12个。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受益7739户31000余人, 其中贫困户6000户27000人, 户均增收1061元, 人均增收264元, 解决贫困人口2100人。

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 不同的金融组织提供形式各样的金融产品,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镇沅县的3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业银行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邮政储蓄银行除能吸收存款外, 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还未有效开展, 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准垄断地位, 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农村信用社一枝独大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直接造成贷款利率整体偏高, 农民融资成本过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比基准利率最高上浮达40%, 农民获得贷款付出的价格明显高于城市居民, 最需要得到低价的群体却承受着高昂的价格。

(二)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现代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多渠道的, 只有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才能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调动资源要素投入。目前全县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一是金融产品单一, 缺少其他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在金融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 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 特别是在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较大、信贷资金无法覆盖风险的情况下, 直接融资工具应有更大作为。二是就银行信贷来看, 贷款种类未能满足农民贷款需求。由于农民缺少可供抵、质押的物品, 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对农业贷款期限一般控制在1年以内, 农户小额贷款一般控制在5万元, 在贷款期限、资金数量、申请流程等方面与“三农”的实际特点不能有效匹配。三是农业风险的分担机制未有效建立。目前除国家开展的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外, 其它农业险种尚未开展, 农户被动承担农业生产中的所有风险的状况未得到改变。

(三)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作为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基础条件,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金融稳定、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由于位于贫困山区,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镇沅县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一是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实施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明确, 集体林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农民的主要资产, 也是金融化的重要标的。由于缺乏相关的登记、评估、流转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这些重要的资产无法有效的盘活进行融资, 这些资产能处于“沉淀”状态。二是农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不足和相对落后, 农户对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限, 一些农户诚信观念淡薄, 赖帐、拖欠等行为时有发生, 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四) 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作为资金配置的两大主要渠道, 财政与金融密切协调、有效联动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黏合”效应, 撬动成倍的金融资金加快山区资源开发。镇沅县财政对金融支农的激励导向作用不足, 财政在对山区经济开发支持过程中还停留在完善基础设施、给予农民补贴的“建设型”与“补血型”财政的阶段, 尚未彻底向“开发型”与“造血型”财政转变。目前, 财政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作为财政与金融相互结合的最主要的工具, 2010年, 财政扶贫到户贷款仅占银行贷款的3.23%, 贴息资金仅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 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的建立尚有很大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 也是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 增强资本实力和资产质量, 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与支农力度。二是提高农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探索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完善服务功能, 突出支持重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三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开展支农业务。充分发挥邮储机构遍布农村的网络优势, 拓展小额零售业务范围, 逐步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 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新生力量的作用。四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快探索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步伐, 发挥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灵活的“草根金融”角色, 扩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边缘, 把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二)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立足“三农”特点的金融需求,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积极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程再造。优化信贷流程, 简化手续, 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增强贷款的灵活性与便捷性。三是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拓宽农业险种范围, 有效地分散和降低农业信风险, 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三)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创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为农村金融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探索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推进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登记、评估、流转、担保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成立产权交易平台, 为产权登记、管理和林业资源资产评估及流转提供服务, 盘活农村资产。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做好农村居民个人征信系统有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 扩大信用信息系统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继续开展创建信用乡 (镇) 、信用村、信用户活动;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教育, 提供农民金融知识;加强金融维权, 提高农民信用意识, 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四) 发挥财政金融相互协调配套作用

上一篇:我系学生党支部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一篇:面试官对面试者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