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2024-08-12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精选6篇)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第1篇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6.3m,宽为15.4m,现把这个长方形花圃的四周围上篱笆,需要篱笆多少米?

这块长方形花圃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个乒乓球售价0.8元,一筒乒乓球有12个,买5筒乒乓球要多少元?

3.一只梅花鹿高1.46m。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4.一个房间长8.1m,宽5.2m。现在要铺上边长为0.6m的正方形地砖,100快够么?

5.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km,用0.8小时能到学校么?

苹果:38.2元/箱,梨子:9.6元/箱,香蕉:

22.8元/箱。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100元够么?

学校电脑室的地面是长方形的,长为9.2m,宽为7.9m,用边长为0.8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100块够么?(不考虑损耗)

小明家的客厅长7.1m,宽4.2m,现在用边长为0.5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100块这样的地砖够用么?(不考虑损耗)

足球:98.8元/个,羽毛球39.9元/个,中国象棋9.5元/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第2篇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从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再到课堂小结,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赘述。

二、实物投影。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拿三个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投影对比,将错误的解答方法进行了当堂改正,也纠正了下面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错误,加深了印象,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将正确的解答方法进行了讲解,用投影的方式将这节课新知进行了传授,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三、有效提问。像是“最多”什么意思?这道题里给出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法进行解决?都对学生的正确思考进行了引导,同时对新知识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例1中,研究需要几个瓶子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将结果写成了小数,王老师当场提问瓶子可以用小数表达吗?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说是几个瓶子,有说几点几个瓶子吗?好比一个人,我们会说几个人,能说几点几个人吗?方便学生理解。

小数除法余数问题探微 第3篇

一、从小数计算单位的角度去思考

例如, 如何使学生认识下式中的余数是0.68, 而不是68。

说明途径:55.28由5528个0.01组成, 余下的是68个0.01。

如, 计算2.8除以0.9, 学生列出竖式计算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算理。被除数2.8是一个表示十分之几的数, 它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 (0.1) , 说明2.8是由28个0.1组成的。这样当商为3时, 余下来的“1并不是表示1个1, 而是表示1个十分之一 (0.1) , 即余数是0.1。

二、从商不变的规律去思考

根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思考:这道题运用到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 商虽然是不变, 但余数却跟着扩大了10倍。当要写出余数时, 应该把扩大后的余数缩小10倍, 才能得到正确的余数。如果列竖式计算, 余数对应到最原始的被除数上, 则很容易理解正确的余数。

(一)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 (或缩小) 相同倍数, 虽然不完全商不变, 但余数却随着扩大 (或缩小) 相同倍数”。因此, 教学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把2.8和0.9都扩大10倍, 使除数变成整数, 即2.8÷0.9=28÷9。这样当商为3时, 余下来的数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1,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会发现这个“1”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以后的余数, 当要写出余数时, 应该把扩大后的余数缩小10倍, 由此得到0.1才是正确的余数。

(二) 从生活情境中体会余数。

例如, 小明拿着10元钱去帮妈妈卖药, 每盒药0.9元, 问可以买几盒?还剩多少钱?

按竖式结果得出来:10÷0.9=11 (盒) ……1 (元) (不正确) 11盒药就要9.9元, 不可能余1元, 余数应该是0.1元。

根据算理, 寻找原因如下:

我把一个学生的竖式投影到黑板上, 提示学生对照竖式, 想每一步的算理:

1.除数0.9去掉小数点, 扩大10倍, 变成9, 被除数也要同时扩大10倍, 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一位;

2.除数0.9去掉小数点变成9, 就好比是0.9元化成9角, 那么10元的小数点也向右移一位, 就好比10元化成100角;

3.100÷9=11……1, 余数就是1角, 也就是0.1元。

三、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来验证, 找到正确答案

由“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得出:3×0.9+ () =2.8, 如果余数是1, 结果就是3.8, 与题目不符合。只有当余数是0.1时, 结果才正确。

当除数扩大了10倍, 被除数也同时扩大了10倍, 尽管商没变, 结果引起余数也扩大了10倍。也就是说, 余数只有缩小10倍, 才是正确的结果。

四、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中余数的比较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这样两个规律: (1)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或缩小) 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余数也同时扩大 (或缩小) 相同的倍数。

例如, 0.25÷0.04=6……0.01

2.整数除法中余数的变化规律

3.小数除法中余数的变化规律

在有余数的小数除法中, 余数还与所除到的商的位置有关系。例如,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5篇

七一小学 王贤梅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体验、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关的知识。

2、自学教材39页的内容。

二、检查。

1、课前组织学生相互检查,并行性疑问交流。

2、采用指名回答问题和出示练习题的方法进行检查。

三、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等)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四、当堂检测。

带领学生去智慧屋进行闯关游戏。1.出示第一关练习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2.出示第二关练习题。

3.出示第三关练习题(拓展练习)。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强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7题。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1)2.5÷0.4=6.25(个)(2)25÷1.5=16.666„(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 答:这些红是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题 第6篇

一、生活数学

1.植树,3个小组共植了162棵树。 每个小组9人。平均每人植了几棵树?

2.装饮料,一共生产4800瓶饮料。 24瓶装一箱。 一共需运多少次?

3.装牛奶,某牛奶厂一天生产鲜奶12吨。有2种包装方法。

①每袋500克,12袋一箱。

②每袋250克,18袋一箱。

怎样包装?需要多少个纸箱?

4.电费,小明家上个月用电85度,每度电的价格是0.412元。小明家有5口人,平均每人付电费多少钱?

5.做服装,服装厂现存14.5米红绸布,准备做儿童服装。每套用布1.25米,能做几套儿童服装?

6.收红薯,小明家收了1010千克红薯,准备用丝袋运回,每袋最多装45千克,一共需准备多少个袋子?

二、算一算

63÷1.4÷3.6 80.64÷25.6-3.15

17.5÷12.5×1.41 9.44÷2.7÷4.8

18.952÷4.12+5.4 3.4×2.6÷8.84

三、罐头包装

水果罐头车间一天生产水果罐头504千克,分两种规格包装。

大瓶罐头,每瓶960克,8瓶装一箱

小瓶罐头,每瓶500克,12瓶装一箱

已知大瓶罐头装了50箱,剩下的装小瓶,能装多少箱?

四、兰兰读一本240页的故事书,前5天读180页。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下面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再解答出来。

A. 余下的6天读完

上一篇:社区第一书记工作总结下一篇:绿手指(西师版三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