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公开课

2024-06-21

文言文实词公开课(精选8篇)

文言文实词公开课 第1篇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0、11、26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高三文(2)教室

授课人:杨祥海

【知识网络】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偏义复词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积累和推断

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导入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2、字型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 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3、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5、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6、语境分析法

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文言文实词公开课 第2篇

2014/9/11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

C.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译文:少傅白居易,文章举世无双,却未曾升任过地位显赫的高官。从前,刘禹锡在太和年间做宾客时,与太尉李德裕都在东都做事。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最近你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说:“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等取来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装了满满一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等把书卷打开后又给卷了回去,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处啊,他的文章精彩绝伦,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读后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对白居易文章的忌惮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说他:“有学士之才,却没有宰相之能。”赏识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对中发现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实际上他被时俗所排挤,就象当年汉文帝时的贾谊,不被卿相所了解,人们都为之感到惋惜。)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中间游历学习,和他交接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或者译为“一向尊重知名人士”——求教于方家),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我以为此处的“当时”与现汉不同,应译为“当下、当前”——求教于方家)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借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

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我以为“自娱”就是使自己快乐,和现汉没有区别——求教于方家),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统遂去之 去:离开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象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叫做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1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1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18.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五汛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

2014/9/11 20.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文言文实词公开课 第3篇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本次大赛的参赛篇目要求全部是文言文, 这次观摩收获颇丰, 所以我结合本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谈谈该从几个方面在文言文公开课上亮出属于你的亮点。

一、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

读, 该怎样读呢?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指导读的方法, 切实使学生能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使学生读的能力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实, 老祖宗的一些传统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学习的, 在文言文公开课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节约时间把诵读的环节给压缩了, 毕竟可以“熟读成诵”。

文言文的诵读, 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 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 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 而是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 读出文章的气韵, 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会读了, 读好了, 文章也就理解了。或者说, 理解了, 才能会读、读好。因此, 指导诵读的过程和完成有关选文的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得益彰的, 不是剥离的, 更不是对立的。

在初见文本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在推敲重点句子时可以让学生个别领读, 读出感情、读出停顿;在揣摩人物心理时可以分角色朗读。

在本次大赛中, 一等奖获得者宁波效实中学的顾乐波老师就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以“读”为重点, 以“读”为主线, 采用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朗读郑伯和烛之武之间的对话, 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

二、让多媒体扩大课容量

上文言文公开课, 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 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 该用则用, 不该用则不用。譬如, 在解决字词问题时尽可能用多媒体。又如, 在介绍文本故事发生背景时, 可以在多媒体中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地图, 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在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 避免打断思路, 割裂整体鉴赏文言文的美学氛围。

在本次大赛中大约有一半的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就用一书一笔一板带着学生走入文本, 其实听课后我觉得略显单调。另外, 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不能让学生眼到、心到地进行理解记忆, 让上课的环节略显松散, 也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

三、让一条主线贯穿课堂

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 要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教法, 当然要比较全面, 要学习字词和文本赏析并举。但是要有所侧重, 字词学习主要依靠记忆, 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我认为, 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 赏读课文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 “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但是, 在赏读课文时不能天马行空, 东一个问题, 西一个问题, 就算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应该给其一个目标或方向, 也就是说, 在进行文本研读时, 应该给你的课堂安排一条主线。

例如, 舟山中学的张颖老师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 紧紧地扣住“烛之武退秦师, 到底是如何退的呢?”展开教学;瑞安一中的金锦友老师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 扣住“面对的西山, 柳宗元开始了”这一主线展开, 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既概括了西山的特点, 又理解了柳宗元游西山时的心情感悟, 课堂教学显得重点突出。

四、抓住那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如果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文章的“亮点”, 这个环节就可以“虚化”。很多时候文章的“亮点”是学生发现的, 而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即可。

比如,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有的学生发问, 烛之武为什么对当时各国的形势及国君们的心态把握得那么准?他的外交才能是怎么练就的?而本次大赛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秦军出兵一趟不容易, 得花费大量的军费, 怎么就会那么容易退兵?

这可能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但这个问题的提出绝对是学生思维的灵光闪现, 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其实就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无疑是个不错的“亮点”。

公开课, 总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遗憾, 更何况是文言文公开课, 我们要是能试着从以上四方面着手, 寻找文言文课堂上的亮点, 让课上得既有观赏性, 又有实用性, 既落实知识, 又提升学生的能力, 更启迪学生的思想, 这大概就是自己理想的课吧!

摘要:结合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谈谈如何上好文言文公开课。文言文公开课应该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师应该主动寻找文言文课堂上的亮点: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抓住学生的质疑, 拓展深入。

关键词:文言文,公开课,朗读,主线,亮点

参考文献

“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反思 第4篇

上课前印发了学案给学生,学案中有四个环节:考点剖析、文言讲评、方法归纳、小练巩固。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文言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考查对象是常见文言实词;第二层: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三层: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弄清楚了这一考点的三层意思,在复习时就会有的放矢。

接下来是试题讲评,笔者将几个学生的答案用PPT投影出来,然后结合评分标准请学生来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对在哪里,为什么对。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发言积极踊跃。接下来笔者及时总结,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四种:语境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字形推断法。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几种方法,紧接着设计了小练巩固这一环节。笔者摒弃了很多实词推断教案或学案中只有例句的形式,精选了五个文言语段,这样做是为了强化学生阅读及翻译时的语境意识。前四个语段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精选自二模之前的模拟试卷,学生在当时练习时错误率较高,第五段是陌生文言语段。这样的安排从简单到较难,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请个别学生直接上黑板来写实词推断答案,其他学生写在学案上。然后师生一起来评改黑板上的答案,结合刚讲过的几种实词推断方法,分析讨论其对错,课堂气氛显得很热烈。

评课老师认为这节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成功之处是:学案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言语段选择精要,语境推断与字形推断举例讲解精妙。不足之处是语法推断涉及较少。

回顾本节课,笔者觉得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字形推断法的讲解。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和会意字。形声字中形旁往往是表意的,会意字中各部分共同来表意。笔者从二模文言翻译中大多数学生都漏译的一个形声字“赀”入手来讲,这个字是“贝”旁,是与财物相关的,可解释为“资财/财产/财富/钱财/积蓄/家产”。笔者又拓展了“贝”旁的其他文言实词,请学生来试着举例,并推断其意思,比如“购”“赏”“赉”等。以此为契机又列举了“禾”与五谷有关,比如“稷”;“言”与说话有关,比如“讽”“诮”;“系”与绳索有关,比如“缒”,等等。学生的思维延伸开去,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另外,使用联想推断法时,结合成语来联想推断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如何推断“河清”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成语“河清海晏”,那么其为“天下太平”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学生很会举一反三,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思维很快就打开了。比如例句“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推断实词“登”的意思,能联想到成语“五谷丰登”,自然能推断出“丰收、成熟”的意思。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指导在高三复习课上还是很必要的。

这节课有成功之处,更有值得深刻反思之处,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就这四种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来讲,内在逻辑体系还不够严密。在讲解归纳时应该注重其逻辑体系,应该先讲字形推断法,补充“六书”这一知识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接下来是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从造字的本源讲起更加合理。

其次,尽管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看起来也比较热闹,但课堂的“内涵”还不够,仅仅是教方法,呈现知识,课堂的深度不够。就字形推断来讲,没有补充六书造字法,仅仅讲了形声与会意字的推断,没有很好地讲解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原因是笔者的积淀还不够深厚。真正好的课堂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好的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笔者在这堂课上又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个不是太自信的自己。十年之前的一节公开课笔者上得很糟糕,写下了一篇反思叫做《公开课上的木偶》,反思自己被学生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历程。笔者欣慰于自己的成长,同时又感叹自己的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是心理上的。只不过掩饰得很好,别人没看出来,但笔者知道我还是自己的木偶。其实公开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而是上给自己的。努力准备后,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展现的是自己成长的历程。不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这应该是上公开课应追求的境界吧。

在这节公开课的结尾,笔者总结性地告诉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最最重要的是积累足够多的实词,只有有了足够的积淀,这些推断方法才会有用。若没有足够的积累,再好的方法都是空的。”其实作为一位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想真正上好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做到从容淡定,游刃有余,除了不断积淀自己还是要不断积淀自己。而这种积淀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应该是心态上的,内在情怀上的。

文言文《口技》公开课教案 第5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 《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 )初新志,屏障( ),犬吠 ( ),其夫呓 ( )语,夫叱( )大儿声,夫齁( )起,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曳( )屋许许( )声,宾客意少( )舒,口中呜声,絮絮( )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 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 (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 厅事 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文言文《口技》公开课教案 第6篇

二、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一部分(1)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2-4)写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映。

第一层(2)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第二层(3)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第三层(4)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第三部分(5)写表演结束时的情形。

三、思考:

1、哪个字能总领全文?(善)

2、文章的开头和结局两次写了口技艺人的道具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3、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翻译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4)、(5)、(6)句正面描写,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精湛。

四、词语的积累

1. 重点词语解释

⑴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⑵众妙毕备毕(全都)备(具备)

⑶但闻但闻(只听见)但(只)

⑷宾客意少舒意(心情、情绪)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⑸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⑹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⑺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句义(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⑻几欲先走几(几乎)

⑼京中有善口技者擅(擅长

⑽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11)曵屋许许声曵(拉)

奋袖出臂奋(扬起,卷起。)

2.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3.一词多义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以为妙绝(介宾,到极点)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当是时(介词,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满坐寂然(名词,通座)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备:前人之述备矣(详细)众妙毕备(具备)

4.古今异义

两股战战股(大腿)两腿索索直抖

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几欲先走走(跑)

5.近义词区分

稍稍正坐稍稍(渐渐)稍稍正坐(身子渐渐坐正了。)

宾客意少舒少(稍微)

6.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一人大呼(忽然)但闻屏障中抚尺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齐发(同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当是时(这时候)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百千人大呼(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一会儿)未几,夫齁声起(不久)

7、句式积累

省略句: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第7篇

2006-8-7 10:4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陈礼林(盐城师专附中副校长,语文教师):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其中日常课要着力于推陈,而公开课则要合力于出新。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有路吗?

许高明(盐城师专附中年级部主任,语文教师):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因此应该两者兼顾。如疲于奔命,可以截取几段,不一定要全篇都讲,公开课也应该实事求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文言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扎实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文言文教学就能出彩。

如《论语》六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正确翻译是,”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个分析之所以能够出彩,因为他在分析”学“、”习“二字上出了彩。因此解决字词应该是赏读课文的基础。最佳的兼顾,我觉得应像钱梦龙老师那样,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赏读课文,当然这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不过,现在的公开课总觉得表演多于实在……

殷小平(盐城师专附中教务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暂且抛开公开课是否作秀这一层意思,就从上一节中看中用的文言文公开课谈吧。我做过一些探讨,有这样一些想法:

(1)理解字词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赏读课文文意。

(2)用于字词的时间尽可能短,赏读课文的时间尽可能长,否则出不了彩。

(3)解决字词问题尽可能用多媒体,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的美学氛围。

(4)充分了解学生,讲他们不懂的,至于基础的常用的文言词语,则可印发资料,或由学生查阅词典。

(5)建议两节课连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

(6)学习新《课标》,课要上得有教改味。最近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两句话:“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给大家设计的板书是……”。我认为这两句话说错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说学生配合,也不能说给学生设计板书!要发动学生来思考、来创造!虽然我们对新《课标》并不陌生,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却体现出思维的盲区,因此要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从教学思维的源头上“出彩”。

沈建林(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统一起来。“出彩”的含义是把文言文真正精彩的地方讲出来。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也认为课堂上一点不热闹的课,大约也不能算有“彩”了。上文言文时,我通常是先让学生查资料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然后就分析课文,这个过程中通常不管字词,上完课后单独上一节整理课(重点字词不多的课文就和别的合起来上),每次都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比如宾语前置等),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上。

陈礼林: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出彩”,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想方设法开拓三维教学空间。最近,我上文言文都在这样做:先让学生泛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开火车,每个学生讲一句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针对学生的难点字字落实、个个到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译出神采来!全部讲完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尽情讨论后,我适时作些补充。然后指导他们朗读,必要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精神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最近,我听了一位行外人对文言文公开课的评价,他说,你们讲来讲去,还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模式并未变,趣味并未增,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上的!

比如讲《马说》,教师直接导入课文,然后就讲题目、作者、背景,学生朗读课文,最终回到了课文串讲,毫无新意可言。就导入而言,就不能先讲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此激趣导入吗?就作者、背景而言,就不能发动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大量资料,课堂交流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太缺少新模式、新方法了。

陈富裕(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师):我谈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对于公开课要考虑一个时间问题。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语言教授和内容分析并举。面对短暂的时间,文言文公开课可选短篇进行,长篇的以文章划分的层次为单位,选择其一进行。我认为,字词是很简单的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记忆,至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换言之,我认为公开课的时间仍可节约一些,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说,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让它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只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

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上全有了,老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记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在我看来,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

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我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想在“虚”的方面下点功夫。针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关注综合实践。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农业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为此,我和同事构想了文言文教学中“走向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正在实验,效果很好。

陈礼林: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陈富裕老师所说的“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师徒最近贯彻新《课标》的四个理念而进行的实验课题。我们认为在综合化的视野下,文言文的教学空间、教改空间非常大,这为我们寻找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如讲《两小儿辩日》,面对孔子都“不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综合化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研究课题,其次启发学生来思考和交流研究方法,再次要求他们每人撰写课题研究心得(问题答案),最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多维性,一是孔子回答不出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表明他科技知识的贫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缺憾;二是史载孔子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懂,这是一种学术诚实的表现,这是部分学生和部分文人所缺乏的;三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向地理老师请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四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五是课后撰写研究心得,可以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和清楚实用的文风。

沈建林: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扩大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另外,同样的内容,有人该用,有人则可不用——他有其他绝招,能够达到多媒体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朗读好的人自己处理,则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和接受欲望,而不必机械地搬运现成的课件。

王亚文(盐城师专附中政教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我总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这就是我所说的“出彩”,我想通过我们的教学,把这个东西讲出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结合新《课标》上好文言文公开课?除了各位所讲的以外,我还想到一点,即诗与文的讲法理应有所区别,方法上要革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有些教师却无丝毫区别,总是读读、说说、谈谈,即使有些区别,也不能体现文和诗的各自特点。我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和诗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

一是朗读,古代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二是内容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而且我试着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是想像的空间,诗歌由于体裁的特点,决定了其留给学生的想像空间比较大,因此在诗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人文底蕴,强化其主观感受,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说出大意,而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和内容来表现这两句诗?课堂上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与蓝宝生老师的两大教学高招“1.让学生为课文作者整理个人档案。2.让学生为课文撰写广告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日第4版)异曲同工。另外,就综合教学设计,我认为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如吕叔湘先生选编的《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中《回乡偶书》题目英译为《 COMING HOME》(回家),这就不对了,最明显的是没有译出“偶”字,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包含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其次,把“回乡”译成“回家”也有失对中国文化的彻悟,中国古代人憧憬的是“衣锦还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今天我们虽然将“家”与“乡”合成一词,但古代它们是有区别的,家是一人之家,乡则是多家之族,所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内在的情结都是回乡,意味着要光宗耀祖。

成千(盐城师专附中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最近,我们礼林校长一直在思考学校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学校的整体文言文教学,一个是每堂课的教学。

就学校整体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集中优质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是最主要的,应该承认,教师是有差距的,有差距的素质必然带来有差距的课堂和学生。但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用起来;同时,促进后进资源的跟进。由此,我想到了高校的教学方法,由研究某一阶段文学的教师主讲该段的文学,我们也完全可以组织某一教师,瞄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进行长期酝酿之后进行巡回演讲——我命之为“巡回演讲法”。这样行的更行了,不行的也行了。总体来说,是一种学术休整和学力整合。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尽管这方面我们老师已经作了探讨,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为此,我有这样一些设想:

(1)讲解每篇文言文时,出示文白对比的课文,(用透明胶片或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重点字词句式;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

(3)可以尝试网络教学,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新型的学习技术和学习思路;

(4)教师感到自己火力不足时,也可以请专家来谈谈。以此来丰富知识,打开思路。

如何推断文言文实词的词义 第8篇

近几年来, 高考文言文命题第一题多是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 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 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词义理解。我们平时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实词的常见义项, 并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 这样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1. 据形推义。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如2010年江苏高考题第8小题, 翻译“殓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殓”的意思可由其字形来推断:歹, 与死亡有关, “殓”应理解为“入殓”、“入棺”。再如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中的“今闻购将军之首, 金千斤, 邑万家”中的“购”, 其中“购”解释为“重金征求”, 一般“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 据声推义。

通假字是古文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 如果从字词本义上翻译不通, 可以从字音上考察, 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 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 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语, 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3. 据本义推知引申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 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比如“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中“鄙”词义是“边邑”, 但这里显然说不通, 此处“鄙”用如动词, 应解释为“当做边邑”。

4. 据语法推断。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 (屈原)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 句中“应”与“对”连用, 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 “对”是“回答”之意, 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5. 据上下文句式推断。

文言文句式中对称句子很多, 在对举的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借助其对称特点, 由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上一篇:省部长访谈录(农业部)下一篇:幼儿园运动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