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2024-07-25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精选8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3、指导朗读。

4、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2篇

宁德市古田县 吉巷中心小学

林秀娜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剪纸”在文中的寓理、传情的作用,学习文中“托物写人、借物寄情”的手法。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抓“作者梦境

”,复习入文。

1.作者笑源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有声有色。)究竟是怎样的剪纸让作者魂牵梦绕、究竟只怎样的剪纸让作者记忆犹新,让我们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姥姥与我相处时,为我剪了几幅剪纸? 预设

1、在我的刁难下,剪了“喜鹊登枝”图 预设2姥姥为了拴住我,剪了“牛驼兔子” 图 预设3一头老牛与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3、梳理总结:喜鹊登枝

老牛兔子

(板书)

二、剪纸寓理-----感受姥姥的孰能生巧

1.齐读第二段

请同学们聚焦“喜鹊登枝”这幅图,思考:孰能生巧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姥姥剪纸很熟练?(用电子白板中放大镜的功能,突出强调)

指导学生有感情读“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黑剪窗花” 过渡“孩子们,你们抬头看看,姥姥的“喜鹊登枝”图剪出来了。(链接剪纸图)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耍赖”的语气

3(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提问:下文中那句话告诉我们“总剪”?

链接“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 分组读、男生女生读

总结“熟练就能产生巧办法,还有许多窍门。这就是孰能生巧

板书”孰能生巧”

学生齐读,总结学法:读书就是得“瞻前顾后”(3)提问:姥姥用剪纸告诉作者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谈体会

三、剪纸传情——感受浓浓的祖孙情

1默读7到12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是如何写用“借物寄情”手法表达姥姥对作者的爱,画出有关句子,词语说体会。

预设1

“拴”(用魔术笔画简笔画,感受姥姥的爱是无形的爱)

预设2 姥姥用剪纸表达对我的爱,老牛总是在干活,兔子总是在玩耍。

四、寄收剪纸——感受祖孙的思念之情

1、动画演示:作者不断收到剪纸

旁白(姥姥的剪纸会说话,姥姥的剪纸会传情,可是我总要长大,总要离开姥姥,姥姥又在小屋里,在窗台下剪纸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一副“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地。

(用探照灯强调,让学生将目光聚焦这幅图深刻感受这幅图所代表的特殊意义)

总结:姥姥把最朴素的道理蕴含在剪纸中,她的剪纸表达的是对作者深深的爱,这样的写法叫做“借物寄情”(板书)

2、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梦境和心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配乐朗读)

3、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又怎会忘怀,听到那刷刷的剪纸声了吗,你的梦境中看到了姥姥在干什么?看到了怎么样的剪纸 学生练笔

教师点评

总结:这就是有声有色的梦境,透过剪纸,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透过剪纸,我们感应到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五、小结、作业

1、搜集一些民间传统工艺,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及故事!

2、学习“借物奇情”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第二课时

喜鹊登枝

孰能生巧

借物寄情

老牛兔子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3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 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 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 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 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 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 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 我就势导入课文。抓住文中描写姥姥剪纸图案的句子让学生勾画、朗读和感悟, 重点引导体会“喜鹊登枝”和“老牛小兔”两种剪纸图案的精美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譬如, “喜鹊登枝”有“喜上眉、抬头见喜、喜庆和美”等含义。“老牛小兔”的含义文中作了交代, 学生都能够了解。) 学生不难从“顽皮的小兔、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啃食青草的老牛”等词语中想象和体会到“老牛小兔”的生动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是因为姥姥是属牛的, 而“我”是属兔的, 姥姥的剪纸中饱含了祖孙俩人的深情。也正因为了解了姥姥剪纸中蕴含的情谊, 因此, 在课文结尾段中作者写道“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让学生想象这幅剪纸图所蕴含的意思, 并理解“开阔的草地”象征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情感激流开始涌动, 有的认为, 这片开阔地象征着姥姥和我各自的生活天地, 姥姥和我生活的天地不一样, 但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相互牵挂;有的则认为, “那片开阔的草地”实际上含着姥姥对“我”的美好祝福, 她希望“我”在广阔的天地里, 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我未来如何, 姥姥永远牵挂着我, 祝福着我……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 就好比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教学中, 在品读课文, 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姥姥的句子进行体会, 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句中用“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姥姥的手巧。接下来, 为了介绍姥姥到底有多巧, 作者通过写“我”把姥姥的眼睛蒙住, 让她摸着剪“喜鹊登枝”的图案, 不大一会儿工夫, 姥姥就剪出一幅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的图案。紧接着, 作者又写道“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 刷刷几下, 就剪出一幅图案……”作者在这段的描写中, 就像影片中的特写镜头, 使我们对姥姥的了解, 从大概到具体, 从整体到局部, 从模糊到清晰,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的手巧。姥姥不仅手巧, 心地还特别善良。屯里人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 难怪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她的劳作。姥姥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她的手艺, 更重要的是她的为人和品行。经过品读、欣赏, 姥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大家对姥姥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 她是那样崇高, 那样朴实, 她在家里什么活都干, 还要变着法用各种生动的剪纸拴住我, 任我怎么取闹都不生气……活脱脱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慈祥的姥姥!姥姥的崇高与大气, 折射出生活中许多人的自私和小气, 读后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过滤和净化。姥姥身上具有的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和以人为善的品质, 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具有的品质,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质。所以, 认识姥姥、了解姥姥、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 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心灵净化的过程。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4篇

一、 字词导入,营根固本

1. 课文我们都熟读了,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一看这些词语,能不能读好。媒体出示——

•读准字音

刁难 择菜 左邻右舍 三伏盛夏

•读出节奏

啧啧赞叹 刷刷几下 普普通通 清清爽爽

•先组词,再读懂含义

神:神笔 1. 精神;2. 超出一般的;3. 姓

巧:熟能生巧 1. 灵敏,灵巧;2. 恰好;3. 虚浮

2. 分别指名读,适时点拨

第一组,追问:你认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第二组,提示:“清清爽爽”应该怎么读?

第三组,点拨:姥姥有一手剪纸的绝活,我们可以称姥姥为——神剪!也可以说姥姥是——剪神!

【点评】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安排营根固本的词语教学: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懂含义。其意义,一是借助读,把易读错的字读准,把具有节奏感的词语读美,把值得品味的词义读活,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二是随时不忘理解积累字词;三是为学生感悟课文、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重要的铺垫。

二、 问题探究,深入研读

1 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1) 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就走进了课文。姥姥的剪纸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2) 是的,姥姥的剪纸给我留下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给我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童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默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呢?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圈画出有关的语句,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简要地写一写你的理由。

(3) 出示第2自然段。

① 品味梳理:姥姥的剪纸剪得这么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栩栩如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说明材料——普通,“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说明——熟练。

② 模仿迁移:如果剪的是植物、器物、人物,村里人会怎样夸呢?(例如: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草像草,剪棵桃树能结果,剪朵玫瑰扑鼻香。你姥姥神了,剪船像船,剪车像车,剪艘快艇水里游,剪支火箭能上天。)

③ 啧啧赞叹:读出节奏,读出自豪。(点拨:把“你姥姥神了……”改成“我姥姥神了……”把这种自豪的情感读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练习读)

(4) 出示第4自然段第2~4句。

① 引导梳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师生交流:“难度大”“时间短”“效果好”)

② 追问品析:

a. 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来。再读一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b. 这种情境一定也是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哪些词一下子就让这段话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了呢?(刁难、耍赖)

c. 明明要写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为什么写自己的调皮呢?(越调皮,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

③ 趣文趣读:作者把这幸福的回忆变成了文字,我们读书时就要读出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更主要的是我们还要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用你们的声音把这一老一小剪纸的有趣情景读出来,让我们都走进那有声有色的回忆之中。

④ 姥姥的剪纸真是“神”了,“神”到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神”到对村里人的有求必应,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能“剪”得这么神呢?

点拨引读:

六个“剪”字,就像六张老照片一样:

数九隆冬,大雪纷飞,姥姥在——

三伏盛夏,烈日炎炎,姥姥在——

邻居家的孩子明天结婚,急着要用,姥姥有时在灯光下——

赶上哪家女儿出嫁,不巧停电了,姥姥甚至摸黑——

这就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出“神”呀!

2. 老牛小兔,深入我心

(1) 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姥姥给村里人剪了许多的“喜鹊登枝”,深入人心。姥姥剪的许多的老牛和兔子,更是深入我的心呢!其实老牛就是——;兔子就是——。

(2) 虽然每一幅剪纸具体的形象不同,但是都表达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板书:爱)

(3) 课文中作者并没有用“爱”这个字。这些“爱”都聚焦在了第7自然段中的一个字上面。(拴)

(4) 品味“拴”字:从哪儿看出来“拴”住我了?(用剪纸拴,更是用爱拴;拴住身子,更是拴住心)

① 爱是有声的,在有声有色的对话中,分角色朗读第7~12自然段。

② 爱更是无声的,在深情的剪纸里,深情诵读: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点评】教学中滕老师善用有思维价值,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去垂钓学生的阅读智慧:一、 把问题直接指向文本的思路。滕老师用“姥姥的剪纸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即姥姥是如何给左邻右舍剪纸的,以及如何给我剪纸的,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理清文字的脉络。二、 把问题指向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感悟。滕老师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姥姥“神”了?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至少能读出四点感受:姥姥剪纸“神”在用具简单,动作娴熟,什么都能剪,剪出的作品栩栩如生。这样提问,不但能促成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深刻感悟,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三、 把问题指向学生的想象。滕老师提出:如果剪的是植物、器物、人物,村里人会怎么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洞开,思维之果充盈“枝头”。耶稣说过,孩童嘴里出智慧。其实,孩童嘴里的智慧是他们想象的果实。四、 把问题指向学生对要点的概括。比如,从哪儿看出来“拴”住我了?用剪纸拴,更是用爱拴;拴住身子,更是拴住心。概括要点看似非常简单,实则需要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关键。

(5) 出示: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① 入境品味:同学们,当年的调皮蛋,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学生。为什么这一幅剪纸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仔细地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让你心动了呢?

② 如果给这幅剪纸定一个名字,怎么样最能表达姥姥的情和爱呢?

(6) 同学们,此时也许再多的语言都难以表达姥姥对“我”的情和爱,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的心与姥姥的心贴在一起吧。让我们轻声地一起读——

(7) 那头定定地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呀,那只远去的小兔子就是顽皮的我呀,这不正是家乡的村头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画面吗,一幅剪纸胜过百封家书啊,指名读——

(8) 我越走越远了,姥姥不能再和我朝夕相处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思念、祝福、期待都藏在了这幅剪纸里,默默地把最美好的祝福寄到我的心头,寄到我的梦里,指名读——

(9) 因为爱,姥姥希望我回到他的身边,更因为爱,她希望我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好!一看到这老牛和小兔,我的眼泪一下就涌出了眼眶,一起再读——

【点评】滕老师紧扣一个“拴”字,体现了这样一个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设计:1. 情趣读。滕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想象画面,感受那妙趣横生的场面,是最有效直接的办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越调皮,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内容、语言、情趣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段文字中交织着,也让学生醉心地品味着、诵读着。2. 品味读。异中求同——寻觅一个“爱”字;同中求异——爱在有声的语言里,爱更在无声的剪纸中。3. 精思读。为什么这一幅剪纸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仔细地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让你心动了呢?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形象,边读边思,边读边品。学生一旦被形象所吸引,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就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4. 动情读。四次动情地读,滕老师力求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得入情、入理、入味,情感洋溢于声调之间,气脉动荡于节奏之间。

三、 总结提升,情深意浓

1. 大平原,小屯子,姥姥的剪纸,这一切都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每每想起姥姥,想起姥姥的剪纸,就想起了自己最幸福、快乐的童年。

2. 此刻,你最想对这位姥姥说些什么?请拿起笔,写一写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或一段话。

3. 也许我们的姥姥、奶奶、爷爷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也许他们只是能做你喜欢的饭菜,也许只是能陪着你读书、作业到深夜,也许只有一句重复了千百遍的叮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捕捉、记忆和感恩。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走出教室,去搜集、去体验、去积淀、去表达。

【点评】滕老师让学生动笔倾诉:此时此刻,所有的回忆袭上心头,最想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或是一段话。这次写是为升华情感而写。教师还鼓励学生带着感恩的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出对长辈的爱。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5篇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重点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剪纸

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zhai)菜 刁难(nan nan) 三伏盛(shengcheng)夏

薅(hao ru)草 机灵(lingling) 数(shu shu)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亮标

掌握生字词,理清思路

(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感受作者对姥姥的敬佩

通过文件出示剪纸的图画,学生对这门我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我”姥姥更是怀有更深的敬意。这样读文章的时候就更投入了。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6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舐犊情深,感悟祖孙那融融的亲情,并由此感受身边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3、积累运用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舐犊情深,感悟祖孙那融融的亲情,并由此感受身边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难点:

积累运用从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老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潜心读文,品味语言,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简约、清爽,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设计思路:

本文以读为主,默读便于感受、思考、体悟;放声朗读利于习得语言,内化积累,培养语感。在读书中,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和祖孙间情感的真挚。边读边悟,悟中揣摩。同时关注说话练习和写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剪纸。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课文的作者名字叫做笑源,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笑源的姥姥也就是笑源的外婆,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指名学生读)

3、认识、欣赏剪纸:笑源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幅剪纸图片,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它形象逼真,内容丰富多彩,过年过节办喜事时,人们总喜欢把它贴在窗户或门头上,希望它能带来好运。

简介剪纸的名称。这两幅图都寓意着吉祥如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剪纸有关。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读了几遍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比较多,还有几个多音字,一定要把它们读准确。

出示文中部分词语: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刁难、清清爽爽、驮着、庄稼(掌握字音字形)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感悟姥姥剪纸的神奇和祖孙那融融的亲情。

(一)剪纸技术的神奇。

1、读过课文后,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板书:神)

2.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奇,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感受。

(1)第一节。

想想当作者在文中开头写下这段话时心情是怎样的?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节。(乡亲的赞叹)

(课件出示乡亲的赞叹)理解“啧啧”的意思,“啧啧”是咂嘴的声音,表示称赞、羡慕、惊讶等。师范读,指名读。

比较写法:剪猫像猫,剪狗像狗,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头老牛能耕田。(谴词造句准确性)

体会夸张的用法:姥姥的剪纸真有这么神奇吗?写文章时适时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与品质。

指导仿写:这段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除了动物外,姥姥还会剪什么呢?(人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3)第四节。(剪“喜鹊登枝”。)

我们来看看这幅在我刁难下剪出的“喜鹊登枝”。(课件出示)齐读,能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吗?相机指导朗读。

5.了解写作手法。课文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佩服姥姥剪纸技术的神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乡亲的夸赞”是侧面来反映姥姥剪纸的神奇,是侧面描写,而“我刁难姥姥剪‘喜鹊登枝’”这件事则是从正面来写的,是正面描写。

6.姥姥剪纸技术的神奇这靠的是什么,用一个字说说?()(剪)(课件出示第六小节)教师引读。总是在剪,这样就会(课件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学生读;总剪,(课件出示: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剪刀是她延长的两根手指)学生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姥姥是怎么练的?(出示句子:数九隆冬剪……摸黑剪。)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

拓展到其他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写字、学习。

(二)体会剪纸图的神奇,能“拴”住我的心,从而感受剪纸图中蕴藏着的亲情。

1、过渡:这真是一位不平凡的姥姥,剪纸技艺如此神奇,但更神奇的是这些剪纸还能拴住贪玩调皮的我。(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是什么动作,演示。

2、你有过被拴在家里的经历吗?最终结果怎样?

3、作者笑源小时候可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姥姥又是凭什么拴住他的呢?读7-11

4、在这段文字中拴住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一幅幅剪纸图中蕴藏的姥姥对我的爱,可以追问:如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剪,还能拴得住我吗?)

5、分角色读:

想走进那一个个温馨的夏日午后吗?同桌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作者的话,姥姥是轻声慢语,作者是如痴如醉,用心感受感受,读一读。

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教师读姥姥的话,指名生读“我”的话。其他生读旁白)

6、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会怎么缠?会说什么?会有什么动作?我来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引导学生说话)

7、过渡: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还拴得住我吗?(出示最后一段)8.配乐齐读这段文字。请大家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谁来读一读?

从这剪纸中,你看出了什么?如果这幅剪纸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

9、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10、教师范读最后一节。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姥姥和我之间那份融融的亲情吗?指名读,齐读。

11、作者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1)音乐响起,学生静静用心地去读。

(2)师:我想,面对此刻的姥姥,作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笔写在书上,一句、两句都可以。

(3)交流。

12、小结:同学们,这都是你们的真情告白,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世界上割不断的是亲情,也许你的亲人没有像姥姥这样剪纸的绝活,但他们都有一颗和姥姥一样爱你的心。

三、作业。

运用课文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感受奶奶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第一稿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你还记得吗?(学生作答)

出示文与图: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配以贴窗花的窗扇)

2.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配以喜鹊登枝图)

3.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配以牛兔图)

二、细读第一个画面: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配以贴窗花的窗扇)

学生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1.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链接第二自然段。

读文段,读出姥姥的“神”。

A、“剪猫像猫……”

B、出示多幅图,亲眼感受其神,仿照说话。“剪个关羽能杀敌,剪个老虎震天吼”等等。

C、指导读好。

2.再读,读出姥姥剪纸的深入人心。链接第三自然段。

从“都”字看出所有的人家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给每一户人家剪纸;从姥姥的话语和行动中读出了姥姥的广结善缘。

三、细读第二个画面: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学生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读出姥姥的身心入境。

1.身心入境的境界一:生动形象

通过“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这句话来体会。

出示喜鹊登枝图,观察:喜鹊仿佛在做什么?梅花的大小与疏密。

指导读好。

2.身心入境的境界二:熟能生巧

放到故事里,读出:这幅图是什么情况下剪出来的?

从“我服了,可还耍赖——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的朗读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高,也将祖孙的亲昵之情从纸上活现到生活中。

3.身心入境的境界三:快乐享受

再读自然段5,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

出示插图,想象姥姥剪纸时想些什么?

再现:“喜鹊登枝”,“百寿”图等,想象姥姥心中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练习说话:因为快乐,姥姥 ___剪,____剪,____剪,____剪,____剪,____剪……因为享受,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_____……

4.指导读好:“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

四、细读第三个画面: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配以牛兔图画)

读后面的文段,感受“充满了好感”。

1.通过“缠”字体会我对姥姥的依恋,想象我“缠”姥姥时会有的动作和语言。

2.通过对几幅图的描述感受姥姥与我的深厚感情。

3.配乐朗诵我对姥姥的思念,在倾诉中完成全文的回顾。(扣住“有声有色”回顾那一幅幅画面,那一句句夸赞和亲昵的交谈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中。)

评课

《姥姥的剪纸》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初读之便被它质朴的文风、真挚的情怀所吸引,被那爽朗的、热忱的、富有趣味和爱心的姥姥所吸引。教者首先看到的,当然是作者心中永不磨灭的、姥姥剪出的那一幅幅美丽的剪纸。

第一幅是在左邻右舍的窗户上耀眼地装点着的红红的窗花,使朴素的窗户变得喜庆了、美丽了,从这样的窗花中看出那份对窗花的热爱对姥姥的敬仰已经深入了大伙儿的心中;第二幅窗花是在我刁难中剪出的“喜鹊登枝”,简直无可挑剔,且熟能生巧至蒙眼剪出,那一份身心入境的姥姥剪纸图让我着迷,深入了我的心中;还看到了第三类剪纸:活泼生动的牛兔图画,浓缩着祖孙甜蜜、快乐和幸福的相伴生活,让作者永难忘怀,在作者的心境与梦境的独白中,牛兔图把作者满腔的依恋淋漓宣泄。有了这样的认识,备课时便将课文的`段落分为了三幅画面教学。

马琴老师:

1.各个部分教学虽有侧重,然而因为没有整体问题情境,重点难点仍不够突出,枝枝蔓蔓的教学环节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在目标的达成上迷失了方向,打了折扣。所以大刀阔斧删繁就简,确定整合的问题情境,重组重整文本,突出重点教学环节,做亮做细课堂细节,为难点重点的突破赢得时间极为必要。

2.教师的流水式教学,以及提问、理答主导性过强,让学生亦步亦趋,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阅读接触文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疑在核心处,教在“质疑”处。

3.课堂提问为赶进度造成发散提问低效。

例如在学习文中姥姥给“我”剪的两幅牛兔图后提问:

师:你头脑中还会出现什么图?在姥姥的剪刀下还会剪出哪些奇妙的图?

生:中秋节的夜晚,姥姥在月光下剪出了一轮皎洁的圆月下小兔依偎在老兔身旁,凝望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花红柳绿的春天,姥姥在和煦的春风中剪出了一老一少的兔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乡间小路赏景

师:对,此时我不仅对活泼的兔子产生了好感,对憨厚的老牛产生好感,对姥姥的剪纸产生好感,对姥姥也产生好感。

你这一提问设计极其巧妙,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面对如林的小手只待两人问答后便自己总结。

课堂上教师在处理发散性的问题时应坚持各抒己见的原则,不能因为所谓的赶教学进度就限制学生答问的数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面。教师应加强语言节奏感训练,提高教学环节处理的流畅度,实现预测学生的答问程度。

郭拥军老师:

1.年级目标模糊,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思考和整合感受的能力,他们完全能够将一些材料组织起来,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提问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思考才能解答。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易,远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使课堂低效。所以,启发学生时“学生能读懂的不教”是要切记的。

2.提问等候时间不当造成提问低效

例如你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作者的心思,你读懂了吗?

生:沉默。

师:“我”也读懂了姥姥期待:姥姥想你,你要好好生活,莫忘养育你的家乡(那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浓浓的乡情、亲情,深深的思念、怀念,都融入了文字之中……

“作者的心思,你读懂了吗?”这个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教师不能因有人听课怕“冷场”而直接公布答案。

提问等候时间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她们往往就会放弃机会。老师若将等待时间延长3-5秒,在学生充足思考并组织语言解答后再点名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参与人数都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要避免因停顿过长,造成时间的浪费,延缓课堂的节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第二稿

一、复习导入,反复吟诵,初步感受姥姥的剪纸之神。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我的姥姥,姥姥有个特别拿手的本领—(剪纸)姥姥剪纸的技艺真是——(神了)请你像乡亲们那样夸夸姥姥。

可不是一个人这样夸赞,左邻右舍的人无不对我的姥姥啧啧赞叹。(学生再夸)

(修改理由: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理应在全课开始即通过复习导入、反复吟诵,直接让学生走近姥姥,走近姥姥的剪纸。从乡亲们对姥姥剪纸的赞叹中,贴近姥姥剪纸之神。以“神”来开启全课,统领全文,使问题简化,便教利学。)

二、故事进入,扣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剪纸之“神”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4-6自然段,找到描写“喜鹊登枝”的句子,画出来,再读一读。

(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出示图画,配上文字,指导观察:看看梅枝与喜鹊哪里形象生动,哪里又有大小疏密的变化?

3.生模仿课文中句式练习说话剪只喜鹊----- 剪朵梅花-----

4.这么神的“喜鹊登枝”是在什么情况下剪出来的?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第四五小节。

演读中体会姥姥之“神”

5.指导朗读句子。

a.你再读读这个“嗬”,你能读出什么来?联系课文和故事读读说说。

b.一生说完再继续指导,还能读出什么来?

(修改理由:在第一次教学中图与文结合得不够紧密,生硬地将课文材料割裂开来,不顺文理;又将故事部分过于简略地处理,不能体会人物间的亲密感情。调整为由文到图,再到故事,接着模仿演读的教法,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想象、演读,深入感受了姥姥剪纸之神,祖孙情感之醇。)

三、读中体会,想象情境,感受姥姥品格之“神”。

1.质疑: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师在神后面打上问号)

2.再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姥姥品格之神。

学生回答,一段段品味。

出示文段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学生分小组读,一组读数九隆冬剪,一组读三伏盛夏剪,一组读日光下剪,如此类推。体会姥姥剪得多。

追问:一日复一日的剪,才剪得如此之神!为什么需要剪这么多?

出示文段2: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学生想象:也许刚刚姥姥还在——,见人来求,她连忙——。从中体会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小结:一个人一辈子都能为别人做事,这才叫真正神了呢!

(修改理由:在第一次课上“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仅仅是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得多,没有进行文本的整合。这里用“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这一转问,再一追问:怎么需要剪这么多?巧妙回文,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生活画面的联想,在体验中丰富对姥姥的性格构建,体悟姥姥广结善缘的品格之“神”,感受姥姥剪纸之神韵。这时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他们不仅是学习者,也是课堂的建构者。姥姥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

3.再读,体会姥姥身心入境的境界之神。

出示图(文中插图)文: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样子,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声音悦耳至极。

观察姥姥的神情,说话。

出示喜鹊登枝图:姥姥微笑着剪,让我们猜猜姥姥在为大伙剪“喜鹊登枝”时,她的心里想着什么?大家会说些什么?

再出示鹤寿图、福字图等,体会姥姥剪纸时那份甜蜜和享受。

小结:为别人剪,而且剪到这般入境、这般快乐,这才是真正神了呢!指导读出享受、甜美的体验。

(修改理由:此处的引导观察、发问给学生提供了第一次试教中没有的抓手:姥姥的神情观察、大伙儿同姥姥对话的想象,给姥姥的“享受”带来了具体的体验: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享受着别人的享受,这是人生的高境界。可见好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想象)

四、读懂剪纸, 想象画面,体会牛兔图“神”的情感因素

过渡:在密云多雨的夏日午后,姥姥专门为我剪出的牛兔图画也“神”了,它让我深深着迷,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把每一幅牛兔图画读懂了。

1.学生读文。

2.师生对话,想象画面,引导读懂图画。

体会老牛的勤恳和对小牛的爱护。出示:从那以后,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各种各样的剪纸: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其中红色显示: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齐读红色的句子,你能读出老牛和兔子一起生活的情形吗?

探问:想象一下老牛在做什么,调皮的小兔在玩什么?……

小结:姥姥的那一张张剪纸啊,就是我和姥姥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姥姥真是神了,她把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爱都剪进了剪纸,难怪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些图画,读出来吧。

d.出示12自然段,学生齐读。

(修改理由:教师的智慧理答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渐入高潮。这部分以学生已经读懂的感受为基础,读出图画的共同特点,重点感悟这部分的中心句:“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从图画再读到生活的画面,此刻,学生渐渐明白姥姥的剪纸已经不是剪纸了,它就是我和姥姥生活的一幅幅图画,就是姥姥爱我宠我的美好童年生活。姥姥真是“神”了,能把这么多的感情和话语放到剪纸里,让“我”对活泼的兔子和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这样细致地从图到文、从文到图,再由图到生活,由生活回到课文的细节处理,学生对姥姥于我的慈爱体悟便不能深入肺腑。)

五、读中感悟,抒发表达,升华情感。

配乐过渡:就这样,姥姥用她辛勤的劳作,用她满腔的疼爱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的姥姥还是不断地寄来剪纸,其中有一副是这样的。

1.出示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文字,扣住“定定地站”“出神地望”中想一想图中的含意,感悟姥姥的爱。

学生交流

2.引读: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有声有色。

3.回文:请同学们读读这段文字,再翻回到课文中,同作者一起回顾一下在我的心境与梦境里有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抒发情感:(音乐)这一幅幅图画把可亲可敬的姥姥一次次送入我的梦境,让我在梦里一次次饱含热泪地呼唤她:姥姥,我真想—— 出示句式练习:“姥姥,我真想----”

5.再读末段:最后让我们在作者的心灵独白中,再去想一想家乡,想一想姥姥吧。(配乐,学生齐诵)

(在《月之故乡》音乐中结束全课)

(修改理由:教师的有效问导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此处扣住了重点词语生发,运用教师的亲身感受激发,再用倾诉表达升华,学生那心灵的感动就水到渠成了。他们一遍遍用:“姥姥,我真想——”的句式倾诉对姥姥的无限思念。疼“我”爱“我”的姥姥就这样深入“我”的心境、深入“我”的梦境,让我百转千回地想她念她。最后全体学生在“我”的心灵独白中,一起去想念姥姥、想念亲人、想念家乡,在优美的《月之故乡》的旋律中完成了这次情感之旅。)

六、课后作业:

1.读一读《月之故乡》这首诗;

2.唱一唱《月之故乡》这首歌。

(课后是课堂的延续,教者理应设计富有创意,有益学生知识积淀、情感升华的作业)

教者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与理答息息相关。

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语文老师应先从文本角度(课文的特点、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等等因素)考虑提出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兴趣、心理特点等情况,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设计出问题。语文教师从整体上考虑这两方面的情况,所设计的提问才能是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心理空间,才能有助于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问还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的一个提问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列。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易产生联想的。

第一次试教中,由于对学生的备课很欠缺。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将课文人为地分成三个画面(其实是三个句子),再由句子到课文,这样的分法是否科学?是否能够统领起课文的三个部分?。基于这样的质疑,我重新整合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课题为“姥姥的剪纸”,看似写物,实际写人,这个人物在乡亲、在“我”的眼里、心里,应该找到其精神之核来。再次研读教材,我发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她热忱开朗,勤劳善良,她为大伙儿剪纸乐此不疲,她对孙儿的满腹爱意不用言语,全在那一幅幅的牛兔图画里。那意蕴深长的姥姥真是“神”了一般的人物。

所以第二稿以“意蕴深长的姥姥真是‘神’了一般的人物”这一问题来统领全文,使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学生们在读这篇课文时不难读懂姥姥剪纸之“神”,也能够从神奇的牛兔图画里感受到祖孙情深,然而对于姥姥真正神韵的感悟则有困难。姥姥的真正神韵在于心甘情愿的为大家剪,在于从剪纸中得到的那份享受和快乐,在于用剪纸向我倾诉的那份独特用心。这份神韵是感悟的难点,应整合文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图画到生活,从生活到图画,领悟那一张张剪纸里姥姥对待生活、对待孙儿的深厚感情。

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之境,还需要教师的充满智慧的理答。

理答的艺术中有三问——追问、探问、转问。

一为追问,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进行追问,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例如在“姥姥怎么能剪得这么神?”之后学生自由诵读,感受“数九隆冬剪……”剪多了,便熟了。之后追问“怎么剪得这么多?为谁剪?”让学生回文思考,对姥姥品格之神便能深入体会。

二是探问,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使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不至于出现冷场的尴尬。例如牛兔图部分,想想老牛与兔子一起生活的情景,学生有困难,老师化虚为实,提供前文“姥姥总是在……”,让学生就此展开联想:“老牛在……小兔在……”,学生便能展开具体的生活想象了。

三是转问,课堂上当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老师即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其他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10个生字, 用自己的办法理解新词;每个课时练习用课文句式说话写话一次;课堂背诵第12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反复读课文, 理解内容,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 理解“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 揣摩表达方法, 体会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勤劳善良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我”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和姥姥对“我”浓浓的亲情, 审视人间的亲情之美。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脉络, 品味语言, 揣摩表达方法;理解“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练习用课文句式说话写话。

教学准备:音乐、剪纸作品、小练笔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本文为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揭题

1.同学们, 今天我们将学习《姥姥的剪纸》。请一起写课题, 注意“剪”的第三笔“―”要宽些, 做到“上宽下紧”。

2.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 疏理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和多音字,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 边读边梳理:围绕着剪纸,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和姥姥的哪些往事?疑问处做记号。

3.检查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大屏幕示两组词语, 左一组:小屯、喂猪、岂知、啃食、啧啧赞叹、清清爽爽;右一组:左邻右舍、择菜、刁难、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1) 指名读词语。

(2) 重点指导写好“清清爽爽”:

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清新、舒服的感觉)

清清爽爽的声音是怎样的? (明朗的、清亮的声音

) “爽”字怎样写好? (拿起笔来, 在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爽”字)

(3) 重点指导读准三个多音字:“左邻右舍”的“舍”这里读shè, “择菜”的“择”读成zhái, 刁难的“难”读nàn。

(4) 重点指导理解“薅草”:就是用锄头薅去庄稼地里的杂草, 是这样一个动作。 (教师模仿“薅”的动作, 学生模仿。)

(5) 弄清生词中有两个是姥姥两幅剪纸作品的名称, 一幅叫“喜鹊登枝”, 另一幅叫“牛驮小兔”。

4.检查课文的梳理情况。

(1) 围绕着剪纸,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和姥姥的哪些往事?

指名答并引导将课文梳理为三个部分:

1-3自然段, 讲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深入人心。

4-6自然段, 讲述姥姥在“我”的刁难下, 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 讲述姥姥用剪纸表达与“我”的浓浓深情。

(2) 质疑 (随机解决或设下悬念)

三、学习1-3自然段, 感悟姥姥剪技高超

1.自学: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思考并用横线划出表现姥姥剪技高超的相关句子, 并旁标读之所悟。

2.师生交流。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

(先读句子;再说说哪儿可以看出姥姥剪技高超;再读)

重点体会:“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

(先读句子、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接着多媒体出示多幅剪纸, 让学生形象感知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并啧啧称赞, 最后学用句式练说话写话:姥姥可神了, 剪______像______, 剪______像______, 剪个______, 剪个______。)

例:姥姥可神了, 剪军官像军官, 剪勇士像勇士, 剪个娃娃会哭闹, 剪个老汉哈哈笑。 (提示:这是人物, 还可以是动物、植物、器物)

小结:这属于夸张的写法, 表达了对姥姥剪纸技艺的赞叹, 也反衬出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先读句子, 再体会“左邻右舍”“都”等词语)

3.总结。

(1) 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 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姥姥? (相机板书:心灵手巧、剪艺高超、勤劳善良、广结善缘) (2) 说说这节课自己用什么方法已学懂什么。

4.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再次感悟。

四、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也可以自己体验剪纸的过程。

设计意图:

直接入题, 指导写字。

披文入境, 自主学习, 自主体验, 培养自学习惯。

生字新词, 重视音、形、意各有侧重的双基教学的扎实落实。

“写好字、读准音”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目标之一, 应在课堂上落实。

梳理课文, 揣摩篇章表达方法是语文高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应在课堂上落实。

“默读便于思考”, 让学生尝试边默读边在书上进行“旁标”、“批注”, 并用短句或词语表达概括自己的读书所悟, 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提高自学能力。

练习说话写话, 揣摩写具体写生动的表达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应在课堂上落实。

上一篇:2024年元旦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开发区小学学生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