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2024-07-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精选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第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是我县爬坡过坎,走出拐点,迅速转型,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农

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县这样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搞新农村建设,我认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基本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统一;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不搞齐步走;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解决问题,发挥优势,转变劣势,稳步推进这么几个原则。

一、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大部分是普通砖瓦房,还有的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巷卫生很差,人畜杂居,人畜混居,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3、劳动力素质低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思想观念落后,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比较差。对一些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如修路、植树、救灾、抢险等也是斤斤计较,很不情愿,不给好处,就不干,还有些农民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很淡薄,如在一些乡村农民在往外出售的棉花内渗沙子和其它杂质。给牛羊肉注水,给蔬菜乱打药等等。而且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淡化,赌博、非法宗教、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特别是在传统习俗和传统生活习惯方面,婚丧消费中的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乡镇男女订婚彩礼都在万元以上,结婚时更是全家举债,大摆酒席,奢侈浪费严重,致使一些刚刚富裕起来的家庭,又因昂贵的结婚费用而导致再次返贫,还有一些乡镇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宗教狂热、赌博的恶习也死灰复燃,特别是到了冬季不少农民整天沉迷于赌桌之中,根本没有心思从事生产劳动,有的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还来了很大的社会隐患。

5、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度还不高,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县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大部分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6、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7、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

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针对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通过增加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抓手;把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全县16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具体措施和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县三农工作的现状,实现农业增收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变,完善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努力做到由以农业增收为主转变为非农增收为主,注重农民收入多元化,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坚持“退粮还经”战略,引导农民继续强化种植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大力发展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瓜菜产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按照市场需求和加工转化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思路,以产、加、销相互衔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采取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按照“招商引资新建一批,改革改造巩固一批,创造条件培育一批”的思路,重点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支农支牧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加强农副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工作,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力争把“老桑”“军彩”“绿珍珠”等农产品培育成区内外知名品牌,以品牌化战略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植业水平。县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依靠科技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积极开展以设施农业栽培、葡萄鲜食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技术培训,快速提高全县农民设施农业的种植水平。从县情来看,投入多管理好的葡萄一亩地可以收入6000-8000元,而投入少管理差的只好到1000-2000元差距太大。四是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争取每户在房前屋后空地上建一个大棚,种植蔬菜果木等,解决自身吃菜问题。同事在养殖业上做文章,每户养羊、养牛、养鸡,发展家庭养殖种,扩大增收。五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大力实施“农民变工人”工程,努力为农民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让农民最终实现向城市居民的根本转变。各乡(镇)要依靠政策引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经常性、由自发性向有组织、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由打工向自主创业的战略性转移,到“十一五”末,力争完成2000名农民变成工人的任务。县如果有50农民进城,平均一月工资500元,一年可以收入6000元。城郊三乡镇也要加大农民变居民工作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非农增收的比重,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鼓励和引导他们离乡创业、离乡生财,实现“输出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加快建设以节水为主的节约型社会。要以水权改革为重点,对全县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实行政策节水,工程节水、市场化节水、园艺节水并举措施,利用政策和市场价格杠杆,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施土地零开发,打井零控制,压缩高耗水、低产出的种植业规模,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耐旱农业,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为着力点,大力推广滴灌、低压管道、膜下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全力做好以二塘水库建设为重点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地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抓好坎尔其引水工程、柯柯亚-坎尔其大渠联网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防沙治沙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葡萄、石榴、红枣、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建设,不断加强绿洲内部和外围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绿洲生态屏障。县环保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四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以县城-鲁克沁镇道路以及自治区乡村公路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五是突出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涝坝、院落畜圈的整治,开展农村沼气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改变村庄脏乱差状况。逐步实现村庄的硬化、亮化、美化。每户农民住宅应该是十分地房屋,院内有一架葡萄,留有5分地建大棚,屋后有3分地的养殖地,可以养殖20只羊,2头牛,还可以种植20棵果树,样子可以统一设计,从现在起没有规划的村不能盖房子,要求通电、通路、通水、通有线电视。要继续加大以农村为重点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农民新居。同时,鼓励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县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县委党校、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农科所、科协等各单位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强化农牧民技术培训。要依靠各级培训力量,开展宣讲教育、职业教育、阵地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对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质教育,培养“五型”(学习型、技能型、守法型、创业型、文明型)农民,重点突出民族团结、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技能和本领。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推进国营牧场管理体制改革。

5、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农村群众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诚信乡(镇)、村、户”等的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像农民运动会、农民文艺节目汇演、麦西来甫等各项比赛活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等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三是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和贫困大学生入学等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大力开展联乡驻村入户“一帮一”活动和救助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注重培养“双带双强”型的村级干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充分调动乡镇党委、村干部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季度通报、半年初评、年终考核,每年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切实把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提高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以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认真贯彻《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民理财小组制度和村民民主日活动,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6、坚持试点先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一是建议县认真安排部署,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点在科级干部选拔,要在每个自然村培训一名科级干部,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实好。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县农村各乡镇条件不同,发展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不能是一个模式,要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根据各级乡镇和村的实际情况和基础逐步推进,分布实施条件好的可以快一些,基础不好的可以慢一些,不能急于求成。从今年开始,在全县选择2-3个条件基础好的乡镇(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行试点。三是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试点成功后,各乡(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乡村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开,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不断巩固建设成果,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第2篇

农村人口问题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省既是农业省份,又是西北地区人口大省,在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必须抓紧抓好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协调各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

领证户和二女节育户,即农村“两户”)的优先优惠政策、把控制人口目标与给群众给好处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等等方式方法和政策措施,是统筹解决我省人口问题,有效缓解人口压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进一步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我们以为还需强化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城乡人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农村广大计生户的生殖健康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两户”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投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开幕式上说,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192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测算显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所)作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的服务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为广大农村地区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我省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成效明显,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服务能力较弱。全省40的县服务站服务能力不足,乡镇服务所54达不到规范化标准,3/4不能单独开展结扎、皮埋和妇女病普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94,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103人。从业人员大多为近年医学中专新分配毕业生,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占41。服务机构、设备老化。全省县级服务站需要改、扩建、新建的34个,乡级服务所582个。县站缺少开展服务急需的基本设备,乡所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传、妇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备设备。技术服务成本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如玛曲、碌曲、肃南、肃北、阿克塞、敦煌等县、市面积在1~3万平方公里左右,陇南、定西等地山大沟深。据肃南县测算,放一个环仅车辆往返汽油费就需要近200元。宕昌县技术服务人员到有些边远乡、村开展环孕情服务必须背着发电机、b超上门。这些因素造成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本很高,服务站(所)很难良性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很弱。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以下”、“县级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化乡镇服务所达到80”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议实施四个项目:

第一、县、乡(镇)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直接成本属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符合成本递减原则。主要是在目前网络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建设,一并进行乡镇服务所和婚育学校一体化改造,增加农村公共医疗资源、改善农民生殖保健条件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项目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收益率,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成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出生缺陷干预项目

此项目含三个子项目,以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为依托,对重点地区以提供免费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甘肃每年出生1.5万缺陷儿,按干预成功率40%测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儿”,减少6000个家庭近2.4万的贫困人口,缓解了给卫生资源带来的压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使农户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第三,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第3篇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项目调查研究欠深入, 影响决策, 资金投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由于前期工作、调查摸底不够深入, 基础资料情况了解、掌握不全, 讨论研究欠充分, 投资效果不理想情况。如农村卫生医疗站建设补助政策采用“一刀切”, 经济条件好的村, 新建的医疗站像一栋栋别墅, 而边远山区经济薄弱的农村, 医疗站只是利用原来村落里的房屋装修一下而已, 并且由于交通相对不便, 医生都不愿意来上班坐诊, 医疗站只是一个摆设。

同时, 在投入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如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 轻视了对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等的投入。

(二) 镇乡规划变化频繁, 设计方案不够合理, 投资绩效需进一步提高

镇乡规划由于领导的调整, 规划也随领导喜好而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的随意性较大, 投资效果不理想。如有些农村菜市场改造, 原规划中的菜市场用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被企业占用, 菜市场改造只能原拆原建, 规模依旧偏小, 交通依旧堵塞、拥挤。不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的问题, 而且将来又要改造重建, 浪费建设资金和社会资源。

设计、方案不够合理, 出现损失浪费, 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 其投资额和投资规模往往偏小, 建设地点高低不平, 设计单位不够重视, 也不进行实地核实、测量、地质勘察。所以, 建设方案、图纸设计显得有点马虎, 出现方案不合理, 投资浪费现象。如有的村级菜市场刚改造, 钢柱、屋面等还是崭新的, 群众、个体户都反映如要改造只对有点发锈的钢柱底部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推倒重建不是浪费吗?有些由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却没有设计院的图章、没有设计人员及复核人员等签名, 图纸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由施工单位个人设计图纸, 荷载是否计算正确, 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问题。

(三) 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不规范, 工程质量、工程结算控制不到位

1、农村基础设施施工招投标困难。

已经成为乡镇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影响稳定的“焦点”。几乎每个镇村都存在少量的不法势力;也有一些农村“包工头”, 都会通过说情、拉关系、找门路求工程业务。由于没有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环境, 镇村领导干部有的为了社会“和谐”, 委曲求全, 有的为了私利, 暗箱操作。

2、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

(1) 无规范合同文本, 没有规范的合同样本, 出现了合同签订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问题。 (2) 没有实行合同联审制度, 即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履行民主程序, 经过法律顾问把关, 再办理相关手续, 之后将合同正本报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 (3) 上级政府部门缺少检查, 即不定期对各村签订的施工合同进行检查。所以, 往往存在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楚, 结算原则、概念含糊, 有的条款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招标文件内容, 存在显失公平、损害集体利益情况。

3、质量控制不到位。

由于投资额小等特点, 政府质量监督部门也不会列入监督范围, 监理单位也不愿监理, 即使有监理, 也不会足够重视。所以, 许多农村工程都是委派村干部来监督工程质量、验收基础设施, 由于村干部对基础设施不熟悉、不在行, 质量控制、监督力度不足, 无法达标。同时, 有的承包商接到工程后, 进行二次转包或多次转包, 最后实际施工的就是本村的“泥水木匠”。这些“泥水木匠”由于没有正规的操作技能、国家允许的营业资格, 工程质量较差。同时, 一些“包工头”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以次充优, 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4、控制不够到位、不合法。

一方面, 工程业主标底委托个人核算, 无单位资质, 造价偏高, 有的以设计院的设计概算作为标底, 将设计费、晒图费等都列入标底之中。另一方面, 工程施工合同一次性包干造价约定不明, 结算原则模糊。另外, 工程变更联系单数量多, 存在问题多, 有的与合同精神相违背, 包干的内容又出具了变更联系单。

(四) 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 直接影

响使用效果

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 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 老化失修较为普遍, 难于长期发挥效益。如水利工程建后缺乏维护, 农田整治工程和渠道防渗硬化建设竣工验收后, 客观上是移交项目所在乡镇和管养所管理, 但实际上, 一些设施根本没人进行正常的维修管护工作, 加上农民对水费征收意识淡薄, 造成水费征收困难, 不少管理单位长期处于困境, 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任务自然难以完成。又如沼气工程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 农民在管理、使用沼气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 影响沼气的正常使用, 另外, 服务网络的不健全, 沼气零配件供应点不足, 不能满足农户及时更换零配件的需要, 由于后续服务工作跟不上, 挫伤了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 有的干脆放弃使用。

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建设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1、政府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设施招投标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无法可依情况, 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操作依据, 出现监督措施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混乱, 职责不明, 政出多门。

如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 有的由城建部门负责, 有的由自来水公司负责, 一个是政府部门, 一个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 其管理模式自然不同, 效果也相差悬殊。又如, 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有的是由农林局负责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有的由环保局负责处理, 前者按照专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地方性设计、施工、验收标准, 后者采用国家环保部门有关规定。二者存在差异, 如果二者协调不好, 下级单位就无法操作, 不知究竟听谁的。

(二) 基层干部法制观念较为淡薄, 造成损失浪费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但是, 有的干部的法治观念淡薄, 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如有些工程项目施工按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 却由村干部说了算, 工程造价高, 质量差, 群众意见强烈。又如有的领导干部根据自己喜好, 无视国家颁布的《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擅自“修正”规划,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三) 管理人员不足, 经验不够, 操作

不规范, 难以保证农村工程项目质量

首先,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但管理人员不足、编制不足。有的既做运动员, 又做裁判员, 职责不清, 疲于应付, 两种角色都不到位。如在农村道路建设, 村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或县级公路管理部门, 管理力量不足, 不能抽调专门的人员对各镇村道路建设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监督, 主要以镇村自行组织负责管理、质量监督和验收, 导致部分道路建设质量较差。

其次, 镇村建设管理人员一般对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不够, 缺乏相应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难以体现, 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三、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 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 理顺机制, 明确职责

1、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协调配合, 确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 明确责任。行业主管部门, 负责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督;发改委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财政局负责筹措配套资金, 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各部门统一合作, 全力配合, 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要用机制和制度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 建成一个, 收效一个, 建成一批, 受益一片。

2、制定一套适合农村项目特点的管理办法。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内容要齐全, 重要环节要把握, 操作程序要规范, 责任落实到位, 考核奖罚分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标准, 量化指标, 标准的制定要在合理的基础上从高从严进行, 不要在有限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降低建设标准。

(二) 科学论证, 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根据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制订科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先急后缓、先重后轻, 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对不同村镇的地理位置、居住人口、村级经济、甚至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了解, 科学地做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决策、实施办法, 切不可搞“一刀切”, 特别在确定经济补助方案、建设规模、范围甚至于建设地点等都应有所侧重, 有所区别。规划一经批准, 不作随意变动和调整。避免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浪费, 实现土地、人力、财政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三) 严格管理, 确保质量, 建设精品工程;强化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重点把握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加强管理,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1、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立项程序, 对项目的选址、图纸设计、工程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严格审核。

2、工程管理中的“六关”, 即工程设计

关、资金使用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决算审计关。

3、目管理推行“四制”, 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制。

4、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要跟上, 建立到村到户的竣工验收档案。

(四)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结合农村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 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 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五)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与服务并重的职能, 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队伍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建立一个服务型机关和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的理念。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 统一认识, 明确职责分工, 搞好配合协作, 勤做后续服务工作。通过干部培训、科学调配、激励稳定等办法和措施, 着力解决镇乡干部队伍的素质不太适应、结构不太合理、激情不太高涨等问题, 积极探索鼓励镇乡干部建功立业的导向机制, 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漆向东, 崔俊敏, 赵翠红.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农民增收;农村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五句话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好处,得到更多实惠,享受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广大农民自下而上地积极参与。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关资料显示: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以下的却占38%,还有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提高农民素质已经刻不容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推动学习型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新农村建设要提高村官素质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和谐村官。没有和谐的村官,就没有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那么,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很难出效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村能否涌现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积极用新的理念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此,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坚持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经营者的眼光和头脑谋划工作,以经营企业、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模式来经营村庄,保持村庄持续发展的强势;二是树立民主法制的理念,把坚持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以制治村有机统一起来,使村长管理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强化模范表率的意识,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村庄的带头人。健全村级组织很重要,起着凝聚人气的作用。农村组织应该办些企业,农民仅仅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离走上富裕之路还相差很远。因此,村里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办些企业,以工带农,促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直接表现出来的是收入问题,其实质则是就业问题。由于中国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急剧变化,1978年至1997年,中国累计从农业中游离或潜在性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7143万人;从1998年至2010年,预计还将从农业中游离出18578万人。按照统计公布的数字,2001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4.19亿,而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只需要2亿的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劳动力结构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对就业形成的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1998年,江泽民清醒地指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此外,还要使农产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引导农民的生产面向市场,这就需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力量。这些组织中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专业大户在与市场对接中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而效地减少务农劳动者的市场风险,增加他们的收入。

四、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忽视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教育经费短缺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农民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较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就是发展农村教育。要发展科技,要使科技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就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农村的人才培训和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就成为提高农业科技化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教育援助款项应重点应用于对农村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进行实用技术与推广、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全面实施“农村知识援助工程”,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服务农村;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是”的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保护农村环境

目前,我国因城乡建设、矿产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原因,每年减少耕地达数十万公顷,由于城乡工矿企业“三废”物质的大量排放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施用,使土地、水源、生物等农业资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我国现存耕地中,有0.1亿公顷受工业“三废”的危害,0.13-0.16亿公顷受农药的污染,30%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多亿吨,丧失肥力4000万-5000万吨;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的安全受到威胁,有些珍贵的农作物品种和家禽家畜品种已经绝迹。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而利用效率却很低。我国年均降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5%,利用率只有10%左右,绝大部分白白流走了。近年来,我国旱情十分严重,水资源极其紧张,但浪费却相当严重,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到40%。在一些大水漫灌农田的地方,每亩每次用水量高达150立方米。全国农村每年有多种农作物秸秆6565万吨,绝大部分作为燃料,浪费掉了95%的能源,仅获得了5%的热能,而有些直接在田间烧荒的做法,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保护环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自身乃至几代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第5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第6篇

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大多为初中、小学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更加匮乏。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将教育培训资源更多的向农民倾斜,建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各类职业学院和技工学校、农业龙头企业、涉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农民教育投资体制,依托产业发展,形成市乡村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将其纳入“十一五”规划,制定培训计划,经过三五年,争取每个村都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并动员一批党政机关干部和其他有识之士到村级班子任职,以此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和保障。

二、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

这是事关农民家庭幸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是加快推进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建议在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同时,采取社会捐助等一块、集体收入出一块、政府财政补一块的方式,建立起大病医疗统筹基金。令人忧心的是,现在农村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放弃学业,成为人生和家庭的最大遗憾。为此,我们再次呼吁:各级政府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深入研究救助措施;银行要实行学生“德才授信”制度,积极提供贷款辅助;企业界要面向示来需求,通过捐资助学定向培养人才。通过全社会的力量,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上起学。三是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目前整个社会已进入老龄化时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养老保险,由此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要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推动扶持,引导多元化投资,加快敬老院等农村养老设施建设,从而更新农村养老观念,提高全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

三、要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这项改革虽然进行了多年,但成效不够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生产力落后。为此提三点建议:一是结合国家实行的种粮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土地流转等政策,发展一批股份合作制性质的种植、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购销大户。二是鼓励集体企业,经济发达的村庄实行村企合通过村改企、企改制,使村庄变实体,使农民变股东、变工人,这样可以迅速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发展壮大农村中介服务业。在全市尽快建立起市乡两级农村中介服务业协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培养一支高素质、讲信用的经纪人队伍,借助农业“110”网络,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和购销服务。

四、要大力弘扬农村先进文化

继承和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首先是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建设。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和制度建设,使诚信教育家喻户晓,使每一个企业、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都受到信用约束,并使失信者受到戒。其次是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按照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学习型村庄、学习型家庭活动,使每一个基层领导班子、企业和学校都成为学习型组织,让人人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工作和生活。三是丰富和提升农村群众文化。要用市场机制挖掘和激活民间文化资源,扶持发展一批新型文化合作组织,推动农村文化成果创新。市级文艺团体要通过改革增添活力,主动进入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五、要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农村生态资源

建议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改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新一轮镇村规划调整,取消“空壳村”、废弃路,用政策鼓励农民改楼房,以节约耕地,置换建设用地,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二是大力兴建拦河水利工程。由市里统一规划,利用国债、水利基金、企业投资等多种渠道,在市内主要河流每隔几十公里建设一处大型拦河闸,留住丰雨期水资源,形成大容量水面,以此壮大市内水系,调节农业上的旱涝不均,要发展淡水养殖,开发水上旅游,打造水上××。三是在市乡两级推行污染防治和矿产资源管理综合执法。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流、水库、矿山、森林等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7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应紧紧围绕惠农富农来进行。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央决策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趋势和发展规律,要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因势利导,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启动和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繁荣经济、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外力推动,必须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积极探索内源式发展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江苏的华西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实施“注重激励,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几百亿元的富裕村。黑龙江省的兴十四村,始终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发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相继建成35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人均收入1.3万元,8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成为以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应认真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优质粮食、绿色食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牵动力的农业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业产业开发带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完善农副产品和农村要素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以农机合作社等为重点的各类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整和优化布局作为前提,坚持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各类乡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长远发展趋势,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如果不考虑各种现实条件和客观趋势,一哄而上,必然事与愿违。前些年,个别地方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各村屯普遍投资,平均用力,而在短短几年内由于行政村大幅度撤并,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应认真汲取这些教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努力构筑“县(市)城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或中心村”的三级新村镇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坚持城乡联动、以城促乡。国外经验证明,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强国,必然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农村的大面积衰亡。我国的农村建设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每年城镇化率提高0.7个百分点,本世纪初的几年内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比现在提高近30个百分点,内现有的农村将至少有50走向消亡。应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城乡互动、以城促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打破城乡差别和身份界限,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引导相当数量的农民向城市转移。结合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建设符合农民购买力标准的经济适用住房,并适度减免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用,为农民进城安家创造条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门槛,吸引农民入城落户、购房、就学、经商。深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使进城农民公平地享受与市民同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并允许进城农民享受原有的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补助等基本扶持政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高标准搞好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一个切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最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东部地区2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即使个别村庄有规划,也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或缺乏前瞻性,或贪大求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启动之际,应把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坚持以人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第8篇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 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要求, 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的工作方针,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关键, 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 以夯实农村基础建设为切入点, 加大了农民民主权利和法制知识宣传,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政策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工业企业带动, 坚持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 走好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 我县已形成铁矿、硅矿、电石、建材、特产等产业, 可解决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旅游开发带动, 近年来, 我县加快了太行水乡、天脊山、井底民俗村、西井山、岳家寨、通天峡、金灯寺等景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依托我县独有的农村特色, 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劳务输出带动, 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四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扶持力度, 到目前为止, 我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 各类专业合作社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

(2) 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到目前为止, 每个行政村都有了村级活动场所, 并且为促进农村快速平稳发展, 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到任,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3)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多方投资, 基本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问题, 新建、改建一大批村级活动场所及其他公益基础设施。

(4) 农民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一是在全方位的立体法制宣传环境下, 不懂法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农民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农民主人翁的意识越来赿强, 近年来, 向检察机关举报村级干部违法乱纪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做出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 从另一方面说明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 法制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1.2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收入增长难。

一是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年人的思想, 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 很难转过弯来。虽然粮价逐年在提高, 但农用生产资料也在逐年涨价, 再加上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耕地的逐年减少, 使得仅靠种粮为主的产业结构不能有较大增收。二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产业发展, 都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外出务工就业率, 提高务工的层次和工资水平, 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规模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 不能走到快速带动农民增收的道路上来, 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就不经营, 是皮包合作社, 其成立纯粹就是为了套取国家专项资金。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近年来,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突破, 但是乡普遍标准低, 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 医疗水平低。尽管现阶段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 但是一旦遇到大病、特殊病, 仍是看不起、治不起。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现阶段教育不公、上学难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三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 大部分行政村没有像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四是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阵地, 流行的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还在起步阶段, 农民养老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宣传引导, 充分调动广大乡村干部及基层民众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使广大基层干部民众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2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夯实经济基础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起符合本地农村发展的产业结构, 保持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以促进农民的长效增收机制。

2.3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当前, 因我县绝大部分行政村无集体收入, 收入来源主要为村级管理费及其他财政投入, 村级基础设施的完善, 社会事业的投入必须依靠财政投入。

2.4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强农村组织建设

鼓励和支持高学历的青年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村干部, 担当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我县基本形式上都给各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 但在落实上存在不少问题, 如大学生村官被各乡镇随意留在乡镇, 做本应乡镇干部才应做的工作, 有的甚至借调到了县城县直单位工作, 真正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 违背了国家招录大学生村官的真正意愿。各级领导要按照中央精神, 调动广大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给他们创造担当带领群众致富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的良好环境。

2.5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首先, 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 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宣传, 使农民法制意识进一步提高;其次要加大司法力度, 确保法律在农村公平公正实施, 特别是发挥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2.6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强农村反腐倡廉工作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基层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乡村干部的纪检监察力度。检察机关首先要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涉农职务犯罪活动;其次要加大打击力度, 克服“作案的多, 查处的少”的不利局面, 使犯罪行为人减少侥幸心理, 不敢作案,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职务犯罪问题, 要做到发现一起, 打击一起, 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 同时, 要注重研究涉农领域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改进办案方法, 逐步完善办案手段, 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强有力的保证;再次要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完全高效使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实施“一事一议”、“村账乡管”等制度, 杜绝少数村级领导说了算, 从而减少腐败现象和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的事情发生。

参考文献

[1]郑瑞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新农村杂志, 2012 (9) .

[2]王小军.加强我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创业能力提升方案下一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