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2024-08-2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精选7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第1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

左弘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学生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东汉末年重大事件简表、三国鼎立图示,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出“遏制班内拉帮结派现象的方法”的建议,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收集三国的历史故事、相关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的资料、作品,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3、创设虚拟情境,扮演当时重要历史人物,感受真实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2、通过学习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对于曹操的评价,主要看他是否对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感知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为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后,综合考虑课程目标、主题目标,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教材,细致分析所教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的。

1、在知识能力层面上,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遵循在过程中把握历史,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

3、在教育层面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做到知行意合一,突出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第2篇

荷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马晓琳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2)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4)画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阅读史料、讲故事、对比分析、合作探讨、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知道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

1.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点,是由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走向政权分立的开始。

2.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3.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但大多是演义而非正史。七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欲强并掌握了一些搜集信息、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但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方法指导。

(五)教学流程

1.课前展示与三国相关的小故事,营造学习本课的气氛 2.导入新课

以争议较大的人物——曹操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图片及相关诗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混战带来的破坏,认识当时的人们渴望安定。

展示图片认识北方的形势,引入官渡之战的学习。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声情并茂的讲述其经过,使学生了解战争结果及特点。展示材料,组织学生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曹操的“壮心”及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引入“赤壁之战”的学习。

组织学生讲、听赤壁之战的故事,了解其结果、特点,并分析曹操战败的原因。

学生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并从中谈谈启示。

结合图片介绍赤壁之战后的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从而过渡到“三国鼎立”。学生结合教材,了解三国建立的情况,完成表格。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画一幅示意图,培养

学生的读图能力。

展示材料,使学生了解三国建立后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壮大实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指明三国鼎立实际上就是这三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抗。

图示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线索,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是政权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组织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那个激荡、豪杰辈出的时代,并说一说所欣赏的历史人物。

4.课堂小结

从学生所说的英雄人物入手,小结升华,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附一:课堂教学实录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课件展示)

这些图片中有京剧脸谱,有戏曲中的扮相,有不同时期的画像,还有剪纸。同学们知道京剧脸谱中白脸一般表示什么样的人吗?

生:表示奸诈、狡猾的人。

师:不错。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刻画的却是同一个人物。生:曹操。

师:是的,曹操。同样的,自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看法不一,有人说他是个奸贼,也有人说他是个英雄。(课件展示)

师:大家知道曹操这个人物吗? 生:(齐答)知道。

师: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有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 生:(齐答)《三国演义》。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三国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课件展示军阀割据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的数量怎么样? 生:多。

师: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彼此混战不休。这种状况在当时的诗中也有体现。(课件展示)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到处是累累白骨。

师:透过白骨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死的人很多。

师:从诗句中有没有看到耕种庄稼、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 没有。

师:由此可见,军阀混战使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假如你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最渴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生:和平安定。

师:在军阀混战中,北方出现了两个较大的军阀。(展示图片)请大家结合图片推测试哪两个?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匈奴袁绍曹操张鲁刘璋刘表生:袁绍和曹操。

师:袁绍占据河北一带,这里战乱相对较少,粮食充足,是各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而曹操的实力也在迅猛发展。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袁绍急于南下与其一决高下,这就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情况,请大家注意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简介经过,突出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出其不意火烧乌巢)

生:曹操取胜,袁绍失败。

师:同学们注意到战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了吗?袁绍10万,曹操三四万。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生:以少胜多。

是: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生1:曹操声东击西。生2:曹操放火烧了乌巢。师:他火烧乌巢,袁绍有防备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还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出其不意,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呢?我们比较一下两人的做

袁术

法。(课件展示)可以和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流。

毛玠(jiè)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俢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原文大意毛玠对太祖说:“……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诚恳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生1: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生2:蓄军资。

师:面对毛玠的建议,曹操是怎么做的? 生:诚恳的采纳了他的建议。师:这说明什么?

生:曹操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重用人才。

师:打着天子的旗号,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做法,老师认为和春秋时代齐桓公的一项做法比较相似,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稍加回忆,部分学生)尊王攘夷。师:对,尊王攘夷。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向别人发号施令。师:如果别人不听从命令呢? 生:可以讨伐他。

师: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他。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曹操在经济上则实行“休耕织,蓄军资”。主要是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保证

军粮供应。

还有,曹操重用人才,招贤纳士。通过这些做法,曹操的实力迅速壮大。那么,袁绍又是怎样做的呢?(课件展示)

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三国志》原文大意沮授对袁绍说:“……现在应当把皇帝接来,定都邺城。控制皇帝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诸侯,招兵买马,发展实力,讨伐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抵挡我们。”……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师:沮授的建议中是不是也提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生产? 生:是。

师:面对同样的建议,袁绍又是怎样做的? 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师:这说明,袁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师: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人的做法。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的意见指挥失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发展生产(屯田)正确的军事指挥 师:曹操实力的壮大,再加上他卓越的军事指挥,使他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这一胜,也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在官渡之战后短短几年时间,曹操就统一了整个北方。在他统一北方班师回返的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龟虽寿》。其中有这样两句(课件展示),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师:同学们,曹操统一北方后,得到满足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他的“壮心”又是什么? 生:统一全国。

师:对!南下统一全国。而此时,南方有两股力量实力也在不断发展。他们是谁?(课件展示)

生:刘备和孙权。

师:孙权占据有长江下游一带,他趁北方战乱之际迅速发展自己的实力。刘备则活动在荆州一带。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和东汉的建立者是谁吗?

生:西汉刘邦,东汉刘秀。

师:很准确!他们都姓刘。刘备虽然只是西汉皇族的远支后裔,自幼过着比较贫穷的生活,与母亲靠贩鞋卖席为生。但他却以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为己任。最初他并没有任何地盘,但他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的辅佐。

生:诸葛亮!

师:有关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生:三顾茅庐!

师:对,三顾茅庐。刘备为什么先后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 生:诸葛亮有才能。

师:你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看到了刘备具备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师:正是由于他以天下为己任,而且很谦虚,善于用人,又得到了诸葛亮等一批人才的辅佐,所以刘备的势力发展很快,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一大对手。

师:为统一全国,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孙刘联军不足5万人与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这就是赤壁之战。同学们听说过赤壁之战的故事吗?

生:听说过。

师:哪位同学愿意讲述一下吗?

生:略。(讲述过程中,有些小情节不很清楚)

师:(播放录音)同学们注意到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了吗? 生:曹操失败。

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以少胜多。

师:对于这种结局,唐代诗人杜牧有这样的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认为,假如没有东风,孙刘两家就会失败。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呢? 生:曹军不习水战,把战船连在一起。生:孙刘联军发现了曹军的不足,采取火攻。生:曹操没有防备。师:为什么曹操没有防备? 生:他以为黄盖去投降了。生:曹操觉得自己兵力多,轻敌了。

师:说到东风,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是谁借来的? 生:诸葛亮。

师:其实,在历史上,借东风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由于他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对那里的气候非常了解,每年的那个时候,都会刮起东南风。他就利用了这个自然条件,采取了火攻的办法。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就移花接木的把这一功劳放到诸葛亮的身上。所以,大

家在看书的时候要注意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差别。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们来比较一下。(展示表格)

生:比较交战双方及结果。

师:你们从曹操在两次战役的不同结局中想到了什么? 生1:曹操成于火又败于火。

生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自信,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生3: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骄傲轻敌。

师:一个自信一个骄傲,换来的却是两个不同的结局,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课件展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官渡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转而向西发展;刘备占领了“天府之国”四川,并夺取了汉中,不仅有了立足之地,而且实力迅速增强;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这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曹刘孙

师: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三国鼎立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定都魏蜀吴 师:(展示三国鼎立地图)魏、蜀、吴三国分别处在哪个方向?建业是今天的哪里?今菏泽市在三国时代属于哪个国家?

生:魏国处在北方,蜀国处于西南,吴国处于东南。建业是今江苏南京。今

菏泽属于三国中的吴国。

师:三国各自拥有自己的地盘,既相互威胁又彼此影响,这种关系像不像鼎的三足?因此,我们称为“三国鼎立”。

师:(展示材料)三国建立后都在做些什么?

三国鼎立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注意奖励农耕,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造船业发达。生:发展生产,增强实力。

师:这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白骨蔽平原”相比,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生:三国的生活。师:为什么?

生:比较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师: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实力,但又没有哪一个国家壮大到足以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统一全国。因此三国鼎立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

教师用课件展示本课线索:

东汉统一北方末年赤壁之战军三分天下阀混战魏蜀吴西晋分的时代。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都有哪些吗?

生1:关羽、赵云、曹操。

生2: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合 师: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是一个由分到合的时代,也是一个激荡的、英雄辈出师:看来大家课下读书很多。在这些英雄人物中,你比较欣赏谁?欣赏他什么?

生1:欣赏赵云,因为他智勇双全。生2:欣赏刘备,因为他谦虚、重视人才。生3:欣赏曹操,他比较奸诈。

师:如果是欣赏的话,“奸诈”不太恰当,或者说比较有谋略。

三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历史的长河虽然带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正是这种担当,支持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创造、去发展中华文明,使其绵延不断;正是这种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捍卫国之尊严、去探索国之出路,使其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么今天的你又会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担当些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后,会有许多思考。

附二: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间仓促但经过精心的准备,今天终于送到了学生们面前,向各位教育前辈和同仁展示。回顾这节课,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也有遗憾之处。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做的得比较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坚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坚持和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这节课我运用了大量文字材料和图片,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如东汉末年的形势及军阀混战的影响、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赤壁之战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等问题,都是组织学生分析史料解决的。

2.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从文字材料及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的能力、列表归纳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3.注意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不仅注意知识与能力,考虑过程与方法,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小结从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升华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对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差别,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比单纯说它们之间有差别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感觉不足,今后在教学中还需努力的方面:

1.对学生了解不够。原以为七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欲强,但就这节课而言,只是个别学生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一起回答,课堂气氛没有想象的热烈。如何更好的、大面积的调动学生参与,这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的。

2.课堂的应急机智还需提高。虽然能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对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有个别问题没交代清楚。如“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和“画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两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课堂教学中都舍去了。至少,前一个问题应该留给学生思考。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3篇

导入:曹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曹操在这段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们先看看小时候的曹操吧。

故事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其实曹操本不姓曹,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到底姓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对此,曹操本人更是闭口不言。

问题1:少年时的曹操生性又如何呢?

材料1:“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魏书》

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天资很聪明,但却有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故事2:就连他的亲叔叔都有点看不过眼,常常向曹嵩告状。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那多管闲事的叔叔。一天,曹操远远看见叔叔来了,立即装作口歪眼斜。叔问其故,则答说突发中风。叔叔马上跑去告诉曹嵩。等曹嵩来了一看,曹操什么事都没有。曹操便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坏话。从此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了。

问题2:这个故事说明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意图:故事1主要是想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1则是考察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师:虽然曹操从小有点叛逆,但有个人却特别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他莫属,甚至把自己的家眷都托付给曹操。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呢?

(意图:两种不同观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继续思考接下来问题。)

故事3:曹操特别喜好练武功,而且身手很不错。有一次他私入到中常侍(官名)张让家中,被张让发现。曹操仅凭手中的一条戟(古代一种武器)就成功脱险。曹操还博览群书,特别对兵法书情有独钟,而且还喜欢做笔记,整理成了许多兵法集。又给《孙武》十三篇作注,都流传后世。

师:曹操满20岁了,按照他祖父曹腾在朝中的地位,曹操顺理成章地也被举了孝廉,做到洛阳北部尉。在东汉末年这个混乱的社会,曹操会做个怎样的官呢?

故事4:曹操曾回忆说:“我二十岁举孝廉,清楚自己很年轻,又没有什么名气,恐怕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好官,做一点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大家都知道我是很不错的。”

材料2: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门旁边各挂十来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自己侄子的权势,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犹豫就用大棒把他打死。这样一来,京城的治安情况大为好转,再也没有人敢违禁了。

问题3:从上述的故事和材料看,曹操刚刚走上仕途后,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意图:辩证看历史人物,也为接下来曹操转变做铺垫。)

问题4:曹操的理想实现了吗?

故事5: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废掉刚登基的小皇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京城大乱,董卓专权。董卓认为曹操是个人才,便想拉拢,但曹操却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曹操变更姓名,连夜逃出京城。这时黄河以北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就是袁绍,曹操本想联合袁绍共同反卓,但却遭到拒绝。曹操处处碰壁,做个好官的理想最终也没能实现。

问题5:接下来曹操又将何去何从呢?

师:这时候曹操旁边有个谋臣毛玠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材料3: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

问题6:材料中毛玠共提出几点建议?你觉得曹操都采纳了是正确的吗?通过思考并结合材料,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师:曹操按照毛玠思路,开始图谋自己的“霸业”了。首先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把汉献帝“请”到了自己的地盘,开始奉养起来;同时,又大面积实行军屯(士兵没有战事时耕种土地)和民屯(给流离失所的百姓一块土地耕种,向曹操交纳收获粮食的一半),这些耕种曹操土地的百姓,也成了他扩军的后备力量。曹操很快壮大,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中原的人民也纷纷归附。黄河以北的霸主袁绍这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扼制曹操势力继续发展,袁绍决定主动出击,一举消灭曹操。

问题7:当时袁绍号称有军队10万,但曹操的兵力不到三四万,在这样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能打得赢吗?

故事6:公元199年,袁绍集结10万精锐部队向许县(曹操根据地)挺进。曹操立即北上迎敌,并派兵驻扎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曹操因兵力不足,一直处于劣势。一个关键人物的叛逃使整个战争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曹操方向发展,那就是“许攸叛逃”。许攸本是袁绍的谋臣。许攸建议袁绍先留一部分军队看住曹操,然后抄小路前往许县劫持天子,则可大功告成。但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只想一心先灭了曹操再说。许攸提出良计却得不到采纳,一气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奔,高兴地手舞足蹈,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就好办了。果然,许攸一到曹营就提出“活烧乌巢”的计谋。曹操听了之后,当机立断,并亲自带领人马化妆成袁军趁夜色抄小路来到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袁绍得知后,气急败坏,又逼走了几个意见不和的大将。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失去了斗志,落荒而逃,袁绍的军队也溃不成军了。

问题8: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请你结合故事6说说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重要的原因?

(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师:曹操虽然消灭劲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但就在北方混战的时候,南方又有两股强大的势力悄然发展起来,他们就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

故事7:刘备是西汉皇族后裔,一直力量弱小,经常寄人篱下,他也曾经投奔过袁绍和曹操,后因曹操对刘备起了杀戮之心,才不得不逃出曹营。虽然刘备大半生颠沛流离,但身边却一直有两个猛虎将陪伴,他们就是关羽和张飞。为了图谋发展,他“三顾茅庐”,请出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高瞻远瞩,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州和益州,并与孙权结盟,抗衡北方的曹操。一旦时机成熟,可分并两路进去中原,统一全国。

故事8: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一直占领长江下游地区,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于东南。

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事业也发展到了顶峰。于是他决定挥师南下,统一全国。为了对付强大的曹操,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赤壁展开了。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胜利的旗帜会永远飘扬在曹操这边吗?

材料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5:“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6:周瑜的部将黄盖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问题9: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题10:曹操生平经历的最伟大的胜利(官渡之战)和最惨烈的失败(赤壁之战),请你总结一下,为什么出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追封曹操为魏太祖,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1:请同学们用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把三个政权的大体位置表现出来。

师:曹操戎马一生,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材料7:东汉名士许劭就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材料8:近代文学大师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问题12: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形式,请你用手中的画笔为曹操涂个脸谱:红色代表忠心、英勇;黑色代表勇猛、正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蓝色代表豪爽、侠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第4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三国历史的描述,学会运用文学、影 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培养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从教材编排上来讲,主要是了解并评价一个人物——曹操;讲述并分析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知道并识记三个国家——魏、蜀、吴。但本课要突破初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光了解“一个人物、两场战争、三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除了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外,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并从中感悟三国智慧与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游戏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途径,对“三国”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和认知充满了兴趣与乐趣。但同时,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杂乱,甚至他们把所听、所感的这些故事和趣事都当作了真正的历史。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对比分析历史,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而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设计中,以“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为框架,多层次的再现三国历史,不同角度地还原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先以“三国风云再现”为切入点,抓住曹操这条暗线,气势恢宏的向大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再抛出问题:“我们了解的这些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然后在“三国真假再认”这一环节中,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对比入手,以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突破口,从两本书对“三国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等的记载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思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献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对历史的认识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讲解、概述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分析、对比、讨论等。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课前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烘托气氛,课堂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和《三

国演义》对相关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感悟。整节课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四、板书设计:

(一)“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二)“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顾茅庐 2.再认“三国”事件:草船借箭 3.再认“三国”人物:曹操

(三)“三国”情怀再悟

《三国志》VS《三国演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在这部电视剧里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回他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走进他们所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二)“三国”风云再现 1.从群雄逐鹿到北方统一:

群雄逐鹿的原因及影响: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趁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给百姓生活与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以及产生军阀割据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制、招贤纳士、整顿军纪、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等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史实。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表面偶然,实质必然。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战争成败的是综合实力,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并非偶然因素决定战争成败。

2.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天下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的方式,分析南方的两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孙权和刘备,以及孙刘走向联合抗曹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势情况。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书籍杂志等,对赤壁之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此,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来完成,为后面“三国真假再认”环节打下基础。

设问: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两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战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进一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有更深刻的

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曹操在两场不同的战争中取3得不同结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初步的认识和分析,并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

3.从“曹操死”到“三国始”:

三国建立的历史史实: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国号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强调“曹操死,三国始”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理清楚三国开始的真正时间,以及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并明确曹操并非三国时代的人物,也为后来对曹操的评价埋下伏笔。另外也让学生清楚刘备所建立的是“汉”而非“蜀”等。这两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地方。

三国对辖内的治理与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三个国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军事、经济举措,认识到魏国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蜀汉以及吴国对南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了解三个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举措,引导学生明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较之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三国”真假再认

1.再认“三国”场景:“三国”场景之三顾茅庐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三顾茅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三顾茅庐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展示: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三顾茅庐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本书的不同记载,区别其中的差异与冲突。介绍现在对“三顾茅庐”的研究成果及存疑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我们考证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足。

2.再认三国事件:三国事件之草船借箭 设问:《三国演义》里是如何描述“草船借箭”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了解《三国演义》对草船借箭的记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那种记载更为可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以及质疑,“诸葛亮为何比天气预报还准”、“曹操为何不用火箭”、“鲁肃调派船只士兵,周瑜为何不知”、“曹操上当后为何不派快船追杀”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主观目的以及历史渊源。老师并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所记载的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公元213年,而赤壁之战是在公元208年,进而指出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

设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种记载更为可信?

3.再认三国人物:三国人物之曹操: 曹操眼里的曹操: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百姓眼里的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名家眼里的曹操:

毛泽东: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你眼里的曹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个方面对曹操的评价和看法,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关于曹操的相关历史,对曹操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史料的能力,并可进一步介绍《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与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只靠一家之言,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三国”情怀再悟

1.对《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罗贯中写成的文学作品,在搜集前人留下的史料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所描写的诸多战争和人物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2.对《三国志》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于陈寿本身生活在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许多的事情都是其亲眼所见的,可以肯定的说,《三国志》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许多史实记载过于简单,如刚才所讲的“三顾茅庐”,就几个字的简单记载,给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考证造成了不便。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3.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讨、老师总结,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里相关历史场景、事件、人物的描述,客观分析两部巨著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的方便与不便,并进一步认识到史实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掌握分析历史事实,分辨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客观、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同时感受三国时代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

【教学反馈】一课三问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⑴主要内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再现与表达 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2、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下面的评价,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及是否对人民有利。

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史实树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分析、观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分组学习时进行有效指导。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只须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这只是对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而非对本课强制性的重点。因此给教师留下的自由空间比较大。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三维目标都可以由教师自选为重点,而我分别选择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历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作为了我的教学重点。重点的实现,我认为有赖于对两次战役的分析,而分析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也是本课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将它确定为难点。其次,独立运用“图示法”对初一学生也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既要让学生力所能及,又要保持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对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也是一个待解的难度,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二个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围绕重难点,设计一系列学生活动,通过听、说第一文库网、演、议等多种方式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法设想

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2、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对曹操的评价以从过去以有很大不同了,“奸雄”的形象在现在学生的心中并未形成,因此,我就改变过去通过辩论教学的形式,而改用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正确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暗含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更希望谁在赤壁之战获胜,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该何去何从,来肯定曹操对历史发展的正面作用。

六、学法指导

学法采用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历史愿望的养成。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历史的天空》。同时在屏幕上出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

学生活动:听音乐、看图片。

教师: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学生回答:《三国演义》

教师:《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没有你最喜爱或讨厌的人物呢?

(学生回答:最喜欢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自己喜好的依据大多是小说或电视剧中的情节,那么这些情节与历史是一致的吗?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真实的“三国”!(出示课题)

☆ 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点击“东汉末年形势图)

教师:自秦汉以来,中国经历了约4的统一局面,但到东汉末年,形势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东汉末年社会形势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当时中国有很多军阀统治着。袁绍的力量比较强。曹操的力量也很大。当时经常遭到匈奴的攻击)

教师:大家的观察力非常强,从这幅图中,能获得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为自己的利益展开了连年混战,请大家想一想:在这种战乱的情况下,最遭殃、受害的应该是谁呢?(学生回答:老百姓)

教师:当时有不少无辜百姓死于战火之中,甚至出现如诗中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惨况。也就是说:当时死的人太多了,许多来不及掩埋的尸骨到处可见,许多地方已经没有人居住了,甚至走上千里也听不到鸡叫的声音。 大家再思考一下:处在当时的人们最渴望的应该是什么?(和平、安定的生活,统一的局面。)

教师:当时有能力实现北方人民这些愿望的有两个人。

(点击“袁绍、曹操画像”)

教师:一个是袁绍,他是名门之后,是北方实力最强的军阀。另一个是曹操,他是后起之秀,他先把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挟持到他的地盘上,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其次,他又发布“求贤令”,收罗了大量人才。而且,他还通过“屯田”等办法大大增强了他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也具有统一北方的实力。中国有句古语:一山不容??

学生:(集体回答)二虎

教师: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很快就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官渡之战。(多媒体出示:统一北方的军阀是谁?出示曹操相,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官渡之战的情况。(点击播放“官渡之战”) 教师:交战双方分别是袁绍和曹操。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军服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

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教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官渡之战”的一些重要内容。

(学生复习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同学们读过吗?(学生:读过,还学过。)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学生集体齐声背诵)

教师:同学们北的很好。现在我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诗中写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指的是谁啊?(学生:曹操本人。)

教师:曹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再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

教师:怀抱着这样一个梦想,曹操亲率20多万大军南下,可他南方却遇到两个强劲的对手,你能猜到是谁吗?(学生:孙权、刘备)(点击“赤壁之战中的孙权、刘备的画像)

二、赤壁之战

教师:一个是孙权,他继承父兄的基业,占有南方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另一个就是刘备,他早年靠贩鞋编席为生,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他一直没有自己的地盘。直到他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人生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知道这个人才是谁吗?(多媒体出示“三顾茅庐”让学生讲解)

教师: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孙、刘联军约5万人与曹军20万人在赤壁展开大战。

教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赤壁之战吧。(点击播放“赤壁之战”)

教师: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刘备降曹。刘备处境极其困难。刘备自樊城(图中襄阳)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三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军队,初战赤壁,就打败了曹军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曹军有明显弱点:北兵不服水土,发生疾病;北兵多不习水战,所有船舰都以绳索连结一起;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战船,等待黄盖来降。时值初冬,东南风骤起。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挂上灵便的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黄盖和吴军跳上小船,配合后边跟进的吴军进攻。刹那间,风大火猛,不但曹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陆寨也被风火烧着。结果,曹军遭到惨败。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学生复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多媒体显示)

教师:多媒体显示: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 官渡之战

曹操 袁绍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骄傲轻敌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

曹操 孙、刘联军

主观方面:兵多将广---骄傲轻敌 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客观方面:士兵多为北方人, 人少力弱 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但三方的经济基础和力量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请看――(多媒体显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历史视频)

教师:用你认为最形象、科学的图示来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时说这样设计图示的原因。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的小组内交流。每组将认为设计的较为优秀的作品再进行全班展示。(补充)同学们可参考历史地图册关于秦朝中央集权的图示来设计。(学生自行设计后,进行小组及全班的交流)

教师: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师:请大家根据这幅形势图,完成《三国鼎立》的历史图表。(多媒体出示)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补充)

教师:那么,同学们认为曹操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呢?(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歌谣总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第6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7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有效教育理念提倡教师抓住关键要素(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品德等),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个性化、多向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权,通过教学互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下面,笔者通过品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三个不同教例,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以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不同的教师其教学设计各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学生观看动画后,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例二】教师先让学生表演两幕事先已排好的历史短剧。第一幕由3个学生表演,主要情节是袁绍傲慢,许攸献计,曹操渴望人才。第二幕由3个学生表演,情节为周瑜打黄盖,曹操上当。短剧表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发表感想,谈谈认识。

【教例三】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再要求同桌合作,以秘书身份替曹操起草一份在战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用的演讲稿。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选出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纠正、补充、小结。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教例一中,教师利用动画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汇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弱化历史学习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情绪上受到强烈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效,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为前提,否则,单凭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丰富,很难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接受度,学生往往只是在看时、听时觉得新鲜有趣,但并未学到知识或受到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以避免学生无意识地、被动地感受演示内容。如教师在播放动画前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动画中有哪些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各起了什么作用”“曹操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孙刘联军为什么能采取火攻”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动画,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历史情境。教师演示前提出问题或查找信息的要求,演示后让学生发表看法、心得等,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模拟历史情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育民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并结合提问展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初步反馈。然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属于古代军事政治范畴,这两次战争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学生受其知识积累与理解能力水平的限制,仅凭自己的力量去准确把握和领会较深层次的内容(如有关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归纳、总结必不可少。但是,授课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文化史、民俗史等难度较浅的内容时,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更为适宜,而本课的内容过于复杂,用模拟历史情境的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教例三中,既没有教例一的精美、生动的画面,也没有教例二的学生表演、烘托气氛。但是,教师根据学情,即大部分学生对三国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匠心独运地引导学生替曹操拟一份演讲稿。这样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接下来的讨论和意见发表做了重要的铺垫。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还注意设计多样化的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避免单调死板。先是让学生个体自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圈点、画写,对已掌握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标记出来,以求解答。而后,进行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学优生可以发挥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营造了全班学生相互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的氛围。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有效率,离不开教师的导学。因此,教师及时进行调控、纠正、补充、归纳、小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三个教例相比较,显然教例三更加优化和有效率。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情况下,自己发现的、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认知。而这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的做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设计及设计思路】相关文章: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07-14

三国鼎立导学学案07-29

三国杀人物及技能07-29

三国演义练习及答案10-17

三国杀人物及技能介绍03-29

三国演义练习题及答案03-29

三国演义试题及知识点03-29

三足鼎立有什么历史典故08-18

三国时期的火攻07-29

三国人物的英雄故事10-16

上一篇:中心小学建设与管理情况汇报下一篇:未来的发明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