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2024-07-26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生说)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呢?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二、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意义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指名读)。(齐读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叶老之间的几件事?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叶老给“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三、品读领悟

(一)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出示作者的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 :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 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3)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 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么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出示三个句子

(4)、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关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5)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二)读文,理解“融洽” 过渡::叶老先生不但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的作文,令我意外的是,这一年的暑假,我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在上,反而和叶老先生的交谈却十分融洽。那么融洽是什么意思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来解释融洽呢?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

(三)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1、出示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让我们通过读体现美。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3)、“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2、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就是(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读着读着,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我”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小结: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3、品读句子:“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总结: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因为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反复“颂”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拓展升华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出示肖复兴资料

2、总结激情:

师: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

――

一丝不苟

堪称楷模 谈话

――

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3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叶老修改的原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叶老治学的一丝不苟。

2.归纳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习后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部分,抓住句子及关键词,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突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师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学生齐读课题。读得真美啊!请给题目提一个问题。

师:问题提得多好呀!为什么说那片爬山虎是绿绿的?

师: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为什么呢?根据课前预习,带着这个问题回忆课文写了那两件事?

师:对极了!写了修改作文和他家做客两件事。

师:好的作文是作者精心修改出来的。本文第一件事写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师:学习课文我们要对照自己看一看在修改作文中有哪些不足?我相信大家,学了叶老的修改作文,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你们今后的写作会“如鱼得水”的。

二、预设问题,合作学习

师:看到叶老先生帮助自己修改的作文,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大段,把那句话找出来。开始!已经有四个同学……哎呀,越来越多同学都找到了。你来说?说的好极了!就是这一句话 (出示句子)。

师:课文中的那一句话写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对极了! (出示句子) 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师:找出这句话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吆!“密密麻麻”和“到处”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让我们看到叶老修改作文的极其认真。

(板书:极其认真。)

师:作者的感受都来自叶老认真的修改作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话。 (出示句子) 看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三段话,合作交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 几何课本 的书皮去 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的“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重点深究,概括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交流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师:叶老把作文题目《一张画像》 改成《一幅画像》,你学到了什么?

师:说得好极了。写作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讲究准确。

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说。

师:你说的对极了,写作文要有规有矩,也就是句中说的“规范”。

师: (手指第二句话) 我们再齐读。

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师: (手指第三句话) 请全班男生读。

师:谁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写作要具体,写出具体的事实。

四、总结课文,提高升华

师:同学们,学习了叶老修改作文你有何收获呢?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老的作品为何家喻户晓?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都来自叶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们在学习和写作时都要学习叶老做事 (手指板书) 极其认真的精神,用“准确、规范、具体”为要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质疑解难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4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叶老修改的原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叶老治学的一丝不苟。

2.归纳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习后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部分,抓住句子及关键词,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突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学生齐读课题。读得真美啊!请给题目提一个问题。

师:问题提得多好呀!为什么说那片爬山虎是绿绿的?

师: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为什么呢?根据课前预习,带着这个问题回忆课文写了那两件事?

师:对极了!写了修改作文和他家做客两件事。

师:好的作文是作者精心修改出来的。本文第一件事写叶老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师:学习课文我们要对照自己看一看在修改作文中有哪些不足?我相信大家,学了叶老的修改作文,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你们今后的写作会“如鱼得水”的。

二、预设问题,合作学习

师:看到叶老先生帮助自己修改的作文,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大段,把那句话找出来。开始!已经有四个同学……哎呀,越来越多同学都找到了。你来说?说的好极了!就是这一句话(出示句子)。

师:课文中的那一句话写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对极了!(出示句子)就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师:找出这句话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吆!“密密麻麻”和“到处”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让我们看到叶老修改作文的极其认真。

(板书:极其认真。)

师:作者的感受都来自叶老认真的修改作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话。(出示句子)看叶老是如何修改作文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三段话,合作交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的“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三、重点深究,概括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交流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师:叶老把作文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你学到了什么?

师:说得好极了。写作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讲究准确。

师:第二句话写了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说。

师:你说的对极了,写作文要有规有矩,也就是句中说的“规范”。

师:(手指第二句话)我们再齐读。

师:第三句话写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师:(手指第三句话)请全班男生读。

师:谁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写作要具体,写出具体的事实。

四、总结课文,提高升华

师:同学们,学习了叶老修改作文你有何收获呢?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老的作品为何家喻户晓?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都来自叶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我们在学习和写作时都要学习叶老做事(手指板书)极其认真的精神,用“准确、规范、具体”为要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质疑解难

师: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看看作者在叶老家中做客后有何感受?理解为什么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杂谈 第5篇

“变换说法”也是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再造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意识,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吸引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三节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变一个说法,但不改变意思。有学生说:“要成大气候,就要下大力气,要一丝不苟。”除此之外,学生说不出别的句子,老师轻轻地说了三个字“关联词”。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用上了“只有…… 才”、“要想……就要”、“不仅……而且……才“如果……就”、“虽然……但是……还”等关联词,把句子换了多种说法。这样既把句子意思理解得明白透彻,又锻炼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根据课文特点,化隐为显〗

课文特点,一是指文体特点,二是指有别于同文体其他课文的表达特点。

把课文的知识能力的训练点化隐为显,既要根据文体特点,也要根据课文的具体的表达特点。如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成长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写人的记叙文,阅读时,都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但又各有特点,从感悟理解来说,主要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语言积累来说,积累描写优美的语段或抒发情感的语句,从朗读来说,朗读抒发情感的语句。

【广东省佛山市第六小学 刘智红】

〖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它是由外界引起的一种情感状态。好奇心总是通过新奇、疑问等心理活动引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地、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打破学生定势思维,鼓励学生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语文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中心的领会、归纳,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思考、表达。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初读课文后学生发现,本文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什么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在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对叶老的深切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王 芳】

〖鼓励、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有一个创新学习的空间〗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诱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创新不是天方夜谭,它是在实践中的发现与探求。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河南省许昌市实验小学 张淑珍】

〖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江苏省金坛市建昌中心小学 李荣铭】

〖表层研究,感知内容〗

表层研究就是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题、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一些表层问题进行研究。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准备。

以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便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即:哪几个词你不懂?主要写了谁?共写了哪几个内容?你能初步体会出他的品质吗?学生边读边思考,发现了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了解到他给“我”改作文和“我”到他家作客两件事。初步体会出他具有关心下一代,写作认真的品质。提出了“推荐、隔岸观火、蜚声、典雅”等不懂的词。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理解词语。在小组讨论中,通过相互启发,学生自主地理解了词语。

表层研究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才能为进一步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深层研究,领悟主题〗

深层研究就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精妙语言、修辞手法等深层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独立的发现并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即:

1、你认为哪些句子含义深刻?

2、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并提出: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等含义深刻。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方法等值得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式学习中进一步研究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后,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富有生命和活力是指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有了创作的信心和勇气。变长了是指短时间内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是以前很长时间都未学到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指叶圣陶的人品、文品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从修改作文中学到修改的方法有用字准确,长句断成短句,使句子干净规范等。从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中学到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更生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6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7篇

一、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8篇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是要创设情境, 提供契机, 唤醒学生的主人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理念, 上课伊始,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与文本对话, 与同学对话, 与老师对话, 品文、品景,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最终达到品人———感受叶圣陶老先生人格之美的目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 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 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感受叶圣陶的人格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两组词语并齐读。

认真平和亲切质朴

绿葱葱绿得沉郁摇曳虎虎有生气

2. 这两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叶圣陶、爬山虎)

3. 请你分别用上面两组词语说两句话。一句描写叶圣陶, 一句描写爬山虎。

4. 你能根据所说的两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吗?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是个认真、平和、亲切和质朴的人?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爬山虎充满生机?为什么要写爬山虎?)

(设计意图:让词语教学丰厚起来, 把学词、说话、答问融为一体,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 也教会学生释疑解难, 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二、品文, 感受人格之美

1. 学生默读全文,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是个认真、平和、亲切和质朴的人?

2. 学生披文入境, 批注阅读。

3.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受交流 (教师随机出示以下课文内容, 重点讨论和朗读) :

(1) 映入眼帘的是……或直线、曲线。 (预设问题:作者为什么愣住呢?)

(2)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预设问题:叶爷爷批改的作文让你感受到什么?) 可以出示叶圣陶先生帮肖复兴批改的作文原文, 让学生阅读后谈感受。

(3)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预设问题:假如你是作者, 读了这样的评语会有什么感受?)

(4) 叶老先生见了我……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预设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感觉距离缩短不少?)

(5)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一个他的老朋友。 (预设问题:是老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先让学生披文入境, 抓直接描写叶圣陶老先生的句子, 和文本对话, 为后面的生生对话打下基础, 然后组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对话, 把对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五处重点语段时, 要考虑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充分预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意蕴。)

4. 看了叶老先生批改的作文, 并到他家做客, 作者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句子。

5. 学生交流对作者内心感受的理解和体会。

(1)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 (预设问题:“如春风拂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评价:叶老当时已经70多岁了, 又是教育部副部长, 工作繁忙, 还挤出时间来为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小孩子批改作文, 怎能不令我感到温暖和自豪?

(2)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预设问题:究竟是什么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3) 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设计意图:作者内心的感受其实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品读这两段话, 是对叶圣陶认识的延续, 同时也是向学生渗透侧面描写的方法。)

6.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了叶圣陶老先生做事严谨, 一丝不苟;对人亲切、平和、真诚。对这样一位大作家, 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他让作者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三、品景, 体会作者之情

1. 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前后几次对爬山虎进行了描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充满生机?

(1) 刚进里院,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 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 不停地摇曳着, 显得虎虎有生气。

3. 爬山虎为什么会充满生机、活力呢? (阳光的照射与沐浴)

4. 作者目睹了叶圣陶爷爷给自己修改的作文, 而且到叶老先生家做客, 聆听了叶老的教诲, 那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开心、激动、满足、鼓舞)

5. 再读读描写爬山虎的两段话, 你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吗?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充满生机, 作者因叶老的关心、教导、期待而深受鼓舞。作者借这段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借景抒情)

7. 理解结尾句子的含义。

(1) 出示句子并齐读: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 填空:当“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 眼前浮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告诉我______;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时, 眼前浮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提醒我______;当我______时, 眼前浮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告诉我______。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要由易到难, 层层铺垫, 方能水到渠成。让学生先感知爬山虎充满生机的特点及原因, 接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再引导学生把爬山虎和作者的心境结合起来, 学生就能初步感悟描写爬山虎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 采用填空的方式补写爬山虎对作者成长的影响。至此, 学生对结句中“爬山虎”的含义应该了然于心了, 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四、回归课题, 总结全文

1. 学生齐读课题。

2. 谁能说说课题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

3. 总结全文:作者借那片绿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赞美了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人格之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肖复兴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一路伴随着他日后的成长, 让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出示肖复兴的资料)

肖复兴, 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 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五、学习写法, 迁移运用

学生完成课外小练笔:

我写的一篇作文今天发表了 (或受到了老师、同学的赞扬)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一路美景与我相伴。那是一番什么样的美景?请你展开想象, 描写一段景色来表达“我”的兴奋。

那片绿绿的爬山教学设计 第9篇

引言

同学们,本学期初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描写植物爬山虎特点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与爬山虎相关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的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和作者“我”之间的感人故事。作家叶圣陶和“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感人故事呢?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本文讲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主要讲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接下来,通过个别提问、学生补充,归纳出本课主要讲了叶圣陶和“我”发生的两件感人故事:一是叶圣陶帮助“我”修改作文;二是叶圣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设计意图:叶圣陶、肖复兴两位作家,学生都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作品,对他们进行了解。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上课时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升华认识。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既有联系,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清思路中整体把握。各类文章,总是根据作者的思想来结构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领悟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

教学反思: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两件事,达到整体感知的教学目的。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时担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而此时,肖复兴还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这种情况下,肖复兴的作文能得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的修改,是非常感人的事。特别是第二件事中,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平易近人的品质给小小的“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的一次难忘经历;对读者而言,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通过学习课文,能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积累运用,夯实基础

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会认生字:荐    删    洽    昏     晖    楷    篇   帘   燥    握    厅     糊

2.检查词语:推荐    眼帘   愣住   增添    删掉   简短    燥热   跳跃   闪烁    融洽   蕴含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绿葱葱   堪称楷模  模模糊糊  莫名其妙   密密麻麻   春风拂面

3.辨一辨,再组词:

篇(      )洽(    )燥(    )噪(     )

遍(      )恰(    )澡(    )躁(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三维目标的达成往往十分困难,首先对所教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突破,既要进行思维和情感的训练和陶冶,又要扎实训练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走入语文课堂之前,一定要对教什么心中有数,把握住重点字、词、句、段,贯穿全篇,否则是浪费学生时间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学反思: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篇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当前乃至永远的任务。当然,时代发展了,语文学科会赋予“双基”新的内涵。语文教师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三、品位细节,回归本真

学习第一件事:“修改作文”。

预设(一)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的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抓住“密密麻麻、到处”等词语;(2)看资料袋,体会叶老修改作文是那样细致。

预设(二)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1)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体会到了什么?(2)如春风拂面地朗读这句话。

预设(三)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叶老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又自然。”endprint

(1)如果你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肖复兴读了这则评语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你读了又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整体把握更要于字字句句处读书。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与风格,总是围绕重点词、句布局谋篇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品味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都要求学生读文时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几个词进入你的眼帘,抓住它,细细体味一番,不放过重点词句积累运用的机会。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正在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语言学习除了要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每篇优美的文章教师都精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去品味,这是在积累扩展语言,去品味感悟其情韵;这是培养语文素质,去实实在在地说话;这是学以致用、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扎扎实实地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修改作文的事,总共有五段话,特别是第三、四、五段,具体说叶老先生怎么修改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进行预设,通过关键词语,让学生仔细体会。这样写体现出叶老先生做事仔细,并通过修改作文反映出叶老做人方面“认真、平和、温暖”的高尚品质。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中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师生总结出平时写好作文的方法:

(1)事例加感受的写法

(2)用词准确,语句规范

(3)事例要具体真实

(4)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设计意图:上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从字、词的修改,到用语的准确、表达的规范。学生查阅资料袋就知道,叶老先生非常认真,进行了反复修改。尤其是简短的评语,如“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又自然”等词语,切中要害,又很有鼓励性,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这时候,让学生总结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水到渠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10篇

学习过程中,同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提出。它是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同学提出:

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

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

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b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1、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求知欲:

为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明条件,为激发同学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同学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2、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布置: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 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 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 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同学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同学读第一局部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同学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同学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同学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同学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3、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11篇

《月光启蒙》一文中作者孙友田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的一言一行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母亲的言行去等同于文中的母亲的言行,成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一大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朗读、领悟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是饱含深情的,对母爱的认识是到位的,于是我让学生先找自己的母亲与文中母亲的共同点,在共同点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统一的,但随后在不同点的讨论上却发生了分歧,部分学生对家长(母亲)的体罚行为认为不是母爱。抓住这一点,我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大讨论:我先让他们分成“两派”,各说各的理,各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他们辩论的同时,我在一旁加以引导,终于使全体学生都能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我们的爱,都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着想的。”

为此,我又一次穷追猛打,对母亲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了,特别是对母亲曾经有过误解的孩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12篇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流淌着诗意,迸发出创新火花。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脸庞。”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镜子,它用自己的镜面照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会告诉一些出远门的人今天是中秋节了”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语言个性化色彩浓,富有诗意和灵性,学生创

我想不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3篇

(1) 刚进里院,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显得虎虎有生气。

(3) 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走进叶老的院子里是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中午的阳光。在和叶老交谈一个下午后, 又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落日的余晖。你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写, 是不是有些重复?如果不是, 那又有什么意图?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下:

生:我觉得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叶老在作者的心中, 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永远那么绿。说明了他会永远牢记叶老的教导, 向叶老那样, 成为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人。

师:作者又为什么两次写到阳光呢?它和爬山虎的绿有什么关系呢?

生1:那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的就是叶老先生, 可以表达“我”对叶老的思念。 (学生说出了教参上的解读, 我很高兴。)

生2:我认为, 还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我”看成叶老家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就是落日的余晖。他用自己的晚年的余热去温暖关怀下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那么绿!

那绿绿的爬山虎(外一章) 第14篇

盛夏,如火的骄阳炙烧着大地。我常坐在门口想:它不觉得渴吗?它忍受得了吗?岩石上缺水少土,它的叶片咋还苍翠欲滴?

严冬,刺骨的寒风袭来,我也曾为它担心,担心它的藤蔓被冻枯,根被冻伤。可一到来年春天,一场春雨过后,藤上又泛起了新绿,不几天又长出片片嫩叶。

有好几次,我想攀上山岩,细细观赏一番,但都被妈妈一次次阻拦。

一天,我背着妈妈,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岩。分开绿叶一看,我惊讶了——原来,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了窄窄的岩缝里,叶柄上长出一只只“小手”,已紧紧地扒在了岩石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它就这样生长着,茂盛着。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

从山岩上回来,虽然我的腿被岩石蹭破了,手指也渗出了一粒粒血珠,但我不后悔。那绿绿的爬山虎将永远荡漾在我的心海上。

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怎么办呢?有人说,那还不简单,查查词典就是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说,“(水虿的下唇)顶端有钳,变成了捕捉食饵的工具”中的“食饵”是什么意思呢?词典上的解释是 :“捕捉鱼虾等时用作诱饵的食物。”用这个解释来理解句子中的“食饵”,根本就说不通。事实上,这儿的“食饵”就是食物的意思,即指水虿经常捕食的蜉蝣、摇蚊等的幼虫。

读书时,理解词语是有一定技巧的。这技巧就是一“猜”,二“查”,三“体会”。举例来说,“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诗,“款款”是什么意思呢?你不妨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蜻蜓点水大家都见过,这时它飞得很慢,很悠闲。那么“款款”是不是慢的意思呢?我们拿不准,就来查词典。词典上“款”解作“缓 ;慢”,而且还列举了“款步”“清风徐来,柳丝款摆”等用例。然后我们再把“款款”放到“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诗中来体会,这句诗就活了,我们仿佛看到了蜻蜓缓缓地、悠然地在水面上一点一点的样子。当然,理解词语最根本的技巧还是要联系上下文来细细体味。因为任何一个词语,词典里的解释都是它通常的、一般的意思,当将这个词语组织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情境意义。这就好比“画龙点睛”,画家若是把“睛”点在别处,它只是孤立的一个黑点,若是点在眼睛的部位,这条龙立刻就活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15篇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第16篇

这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先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向出此刻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十分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明白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叶圣陶

师:是啊,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生: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修改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师:这就是叶圣陶的简介。

这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

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样读?请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呢?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明白文章是写作者和叶圣陶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2:为什么以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

师:大家读懂了课文,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期望大家透过学习课文理解不懂的问题。

2、生字教学

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好处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受益匪浅

生:认读词语。(让4名同学认读,纠正错音)

3、师: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叶老之间的几件事?

生1: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生2:叶圣陶邀请“我”做客。

师:这两位同学归纳的很好,合在一齐就是文章讲的事。

板书:叶老给“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三、品读领悟深入探究

(一)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但是。老师那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

大屏幕出示作者的修改稿

(1)师: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绪。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例句一: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什么是“愣住”?

生:吃惊,惊讶。

师:那我们就应怎样来读这个词呢?

学生读这个词。

师: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就应怎样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2)师: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小组朗读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样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出示三个句子.

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

(3)、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关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4)师:叶老不仅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二)读文,理解“融洽”

师过渡::叶老先生不但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的作文,令我意外的是,这一年的暑假,我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在上,反而和叶老先生的交谈却十分融洽。那么融洽是什么意思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来解释融洽呢?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请你来读一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自然。

师:你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亲切!

师:你再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齐来读!

(三)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1、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师: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让我们透过读体现美。

生:有感情地朗读。

(2)师: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情绪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生:高兴、激动

(3)师:“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生:叶老请我做客,没有一点架子。

师:是啊,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能够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2、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齐读课题

读着读着,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师小结:透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3、品读句子:“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

生: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师:你回答的很好!

师总结:此刻你明白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生:因为叶老有亲切、平和人品和朴实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反复“颂”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师: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师: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拓展升华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之后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最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

2、总结激情:

师: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上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意义与心得下一篇:物流 快递 检查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