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2024-08-28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精选8篇)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1篇

党的思想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基本内容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2.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

3.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2篇

党的思想作风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作风;没有良好的思想作风,正确的思想路线也不可能得以坚持和贯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进党的思想作风,最本质、最关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20多年来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全党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方针、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我们党要解决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必须在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努力培育新的作风。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都应坚决克服。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强调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是因为面对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方面,还有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我们党一再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观念和作风依然存在;我们党一再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但严重损害党群关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党一再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仍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违背的问题。

也就是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包括一些消极影响;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人们造成极大的冲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如“官本位”观念、“家长制”作风等,在我们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西方有些人总是要把他们那一套思想观点和社会政治模式强加于人,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我们党内来,对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3篇

1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加强大局整体意识

高职院校是国家为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养人才,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必须站在时代和实际的高度有效地领导组织好全面工作,高职院校领导班子作为各项工作的引导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群雁飞必须靠头雁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只有加强这方面建设才能把不同的力量凝聚起来,从学院的大局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从国家大局统筹规划学院的发展大局。大局整体意识的增强,各项工作就会很好开展,就会实现育人强校的目的。大局整体意识加强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出发点。

2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加强政治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问题一致是理论研究者所探究的问题,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节环节。高职院校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能否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重大的责任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不同时期探索的关节点不同,不同时代提出不同的要求。高职院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这对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的工作性质事务性工作较多,跟社会企业联系频繁,招生的学生的学苗综合素质不是很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不是很强,各种思潮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作为思想领域的重要地带必须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政治责任意识增强,只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才能把学院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学校,才能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3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意识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必然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顶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高职院校是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弘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阵地,是振兴民族精神坚定信念信仰的家园。作为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坚守住这块阵地,才能守住师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和保证,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的意识,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这一论述明确告诉我们的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增强理论学习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保证思想与时俱进,保证办学方向和宗旨。

4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加强能力提升意识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可以带领大家更好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 肩负着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的使命, 完成这一使命,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关键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新形势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深度、文化知识广度、超前预测能力、宏观决策能力、科学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提升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履行自身的办学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高职院校应有的作用,这是社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学院向社会的承诺。领导班子领导能力提高就成为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强调实际领导能力和实干精神。作为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加强能力提升作为突破口,把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素质提高,从而影响带领教师教育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真正为社会培养能用、好用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4篇

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相比网络媒体诞生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有着鲜明的特点:主体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内容丰富性;受众情绪化;影响广泛性。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文化建设为主线、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关键词:高校 思想文化 网络阵地 特点与内容

1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主要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思想文化为内容,通过采取多种积极措施,促使网络成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关键步骤,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探索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具体对策,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相比网络媒体诞生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有着鲜明的特点。

1.1 主体多样化。在高校传统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过程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教育,大学生大多只是单纯的“接受者”,而网络传播的出现达到了主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同时由于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不公开真实身份,曾经被动接受信息的“靶子”大学生也开始畅所欲言的表达意见和观点,日渐成为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中的主体,并以各自为中心形成一定圈子,在学生当中产生不可小觑的思想文化舆论力量。

1.2 渠道多元化。在网络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年轻群体的集散地、时尚元素的领跑者,除使用新浪网等主流网站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之外,还开创了复杂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各高校的BBS论坛、帖吧热帖纵横;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QQ、MSN、飞信等聊天工具,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更有风靡一时的博客、微博的不断开通,使得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更加亲近。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这些渠道加以利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文化信息的宣传和交流,那么高校思想文化工作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高潮。

1.3 内容丰富性。互联网络内容之丰富、信息之庞杂、服务之全面是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比拟的。网络媒体作为新闻的集散地、知识的新载体,为思想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议题”,但因特网没有根据受众的立场进行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经过一定的筛选但也难免会产生大量诸如虚假、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和污染,致使网络在开辟崭新疆土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受众情绪化。在虚拟身份充斥下的网络大本营,就如同一个意见自由市场,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交换观点。大学生群体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在读取信息、发表言论或是采取行动之前大都会经历激烈的思想交锋和权重衡量。对于正面信息,他们会不遗余力的转发并传承;而对于负面信息,他们会不留情面的严格批判。但是,正负的辨别则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甚至是价值观念来操控的,一旦认同,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思维理念,就会为其作出的选择而据理力争,所起的煽动性作用也非一般群体可以比拟。

1.5 影响广泛性。事实上,网络文化魅力和影响是巨大的。关注大学校园论坛中的十大热点话题和当今大学校园文化就会发现,网络思想文化不只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同时还给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带来极大的挑战。信息传播往往可以大张旗鼓、想方设法绕过发布新闻的障碍,网络管理人员不可能对网上言论逐一检查和评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对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方向的把握。

2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以宣传思想文化为目标,通过组织全体师生的主动参与、建设网络平台或扩展网络覆盖等措施加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从而促使高等院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场所。大致也可以引申为类似这样的三种关键因素,即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文化建设为主线、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2.1 高校思想建设为主导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而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然而,单纯地将思想建设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大肆渲染,难免会让学生心生抵触,适得其反。高校思想建设并非是把思想建设限制在高校这一象牙塔内,对高校师生进行彻头彻尾地思想武装及其灌输,而是将高校师生作为主体研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矫治。共青团中央曾指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思想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主导方向推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工作目标推向崭新阶段。

高校思想建设的传统渠道上,真可谓是多种多样。首先,采取网上网下结合方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其次,通过各种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进行渲染和熏陶。再次,较为集中的学习、生活方式也便于高校对其进行集中的思想教育,教室、宿舍及食堂以及作为大学生课外汲取知识的殿堂的图书馆的思想建设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现代传播工具也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和建设的重要媒介,校园广播站的早中晚热点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转播,校报编辑及增刊,甚至校园网主页、学生组织或辅导员的博客、QQ都成为重要途径。

2.2 高校文化建设为主线

高校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建设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两大主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将思想与文化密切结合,就是要将思想建设归结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引导和改进大学生思想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源自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第一位系统研究校园文化的是西方学者沃勒,他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特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一方面由不同年龄儿童将成人文化变为简单形态,或儿童游戏团体所保留的旧成人文化而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教师设计,以遇到某些年龄学生活动的文化所形成的。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认为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则属于文化模式。”[2]此后的国内外学者,有将校园文化定义为“课外活动”的,有喻为“第二课堂”的,还有称其为校园“亚文化”或校园“精神”的,总之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重方面。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有校园内部各种硬件设施作为辅助载体,这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2.3 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必须以网络阵地建设为保障。如果说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的软件核心,那么网络阵地建设就是与之共存相辅相成的硬件设施。将网络阵地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建设,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福祉。

网络阵地建设的内容可谓是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都与网络的三个构成要素密切相关。网民,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网络文化成果的使用者,是网络阵地建设中的核心力量。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主体,大学师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对于他们的教育、培训、组织甚至是思想改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社会,就是虚拟化的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的诞生地和传播场所。而校园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完善一直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将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除了校园内网的建设,更需要的是外网的延伸甚至是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年轻一代的大学师生更容易接受新奇的网络语言、新鲜的网络资讯、新生的网络观点,自然对抗这些信息的免疫力就较为低下,筛选、规避、挑拣积极正面的信息充实网络世界也是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M].共青团中央,2011(12).

[2]W.Waller.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Rousseau & Russell,Inc.,1967:13.

[3]龚小平,黄洪雷.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5篇

2)建立教师进社区制度,城市有专门的社区教师,农村中小学校指派专门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开展活动;(材料要求:2)列举本县(市)落实教师进社区制度的相关措施。对随机抽取的2个村进行材料审核,审核社区和村是否有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开展活动)

3)组建了来源多样、专兼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队伍。(材料要求:3)对随机抽取的2个村进行材料审核,考核社区或村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来源及主要工作情况)

符合上述3项标准为A;符合2项为B;其余情形为C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11、Ⅲ—30-1)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活动

测评标准:1)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制作、公益服务等活动;

(材料要求:1)对随机抽取的2个村进行材料审核,考核社区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制作、公益服务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文字、图片材料)。若≥4次/年即为达标)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

12、Ⅲ—31-2)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测评标准:2)建立健全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材料要求:2)说明本市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情况,并提供上一的相关工作材料)

责任单位:公安局、司法局、团市委、妇联、各乡镇(街道)。

15、Ⅲ—56-1)2)3)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重视

测评标准:1)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材料记录要求:1)提供本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并将其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内容予以标注)

责任单位:1)发改委、各乡镇(街道)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各责任单位有具体工作措施;(材料要求:2)说明本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机构的组织建设情况和运作情况,以及责任单位的工作措施。提供2次协调机构的会议纪要)

3)乡镇政府、村委会掌握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定期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依法督促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材料要求:3)对随机抽取的2个建制村的村委会进行材料审核,查看辖区内所有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信息。考核村委会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开展普查统计工作,以及依法督促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相关材料。)

符合上述3项标准为A;符合2项为B;其余情形为C 责任单位:2)、3)妇联、各乡镇(街道)

17、Ⅲ—59-1)2)3)流出地积极配合测评标准: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妥善管理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随时掌握学生的流动去向;(记录要求:1)提供本市建立的外出学生学籍档案。随机抽取两所农村中小学,考核其对外出学生的备案情况)

2)免费、及时为外出学生办理转学手续,为返乡就学的学生安排入学;(记录要求:2)说明本市相关部门为外出学生办理转学手续和为返乡就学学生安排入学的工作程序和收费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工作记录。若一个月以内免费办结则视为达标)

3)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服务工作。(记录要求:3)提供本市相关政府部

门与其它省市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文件或工作记录)

符合上述3项标准为A;符合2项为B;符合1项为C;其余情形为D

责任单位:教育局、各乡镇(街

二、问卷调查(1项)

1、Ⅲ—8社会公众对重大举措的知晓率

测评标准:>80% A;>70% B;>60% C;≤60% D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3、Ⅲ—29-1)3)社区(村)活动场所

测评标准:1)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站、室)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开辟未成年人专属或共享的活动场所;(测评要求:1)社区、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站、室)等开辟未成年人专属或共享的活动场所。2)活动场所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记录,同时需提供未成年人在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

3)活动场所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保证未成年人能够开展活动。(测评要求:1)活动场所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为未成年人放学后和节假日开展活动提供服务。2)有未成1在城市的旧区改建或新区开发建设中,配套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并纳入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统一管理使用。老城区积极新建、改建、扩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不具备场所建设条件的能实现社区活动场所资源共享,明确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段;人口规模在30000—50000人以上的居住区要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人口规模在7000—15000人的居住小区要建设文化活动站,重点镇和县城关镇要设置文化活动站或青少年之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站、室)中开设专门供未成年人活动的场地和内容。

1年人开展活动时的图片资料。对随机抽取的4个社区和2个建制村进行实地考察。均符合标准为达标。)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4、Ⅲ—30-2)3)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活动

测评标准:2)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工作平台(如“少年之家”、“儿童俱乐部”等),解决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材料要求:1)社区(村)建有至少一种形式的工作平台(如“少年之家”、“儿童俱乐部”等),解决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节假日未成年人的失管失教问题。这些工作平台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经费。对随机抽取的4个社区和2个建制村进行实地考察。均符合标准为达标。)

3)社区与学校加强协调沟通,建立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档案资料,为学校评价学生提供依据。(测评要求:1)社区定期与中小学协调沟通,共同建立起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档案资料,为学校评价学生提供重要依据。对随机抽取的4个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社区与学校加强协调沟通,建立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档案资料,为学校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6篇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借用生态资源,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全球所有国家的共同事业和保护对象,生态文明建设是造福人类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不少瞩目的辉煌事业,但也相应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使得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的扩大化以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污染不断加重、民生问题凸显、道德的消极现象持续加重等,这就成了制约我国发展宏伟目标的障碍物,那么如何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首先我们要知道此类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如果单单以工业文明理念及思路来应对,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走向极化。只有用生态文明替代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来对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及问题作理性调控、统筹评估等综合治理才能够化逆为顺,突破瓶颈的制约,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发展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纵观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差别不是一枝半点,物质文明建设及城乡人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改善方面都很靠前,反观生态文明建设明显的滞后。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和其他目标任务同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并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要素。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的缺失是我国环境恶化不能好转的根本原因。当下很多人对生态道德文化的认知水平较为底下,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公务人员对生态道德环境的认识差的惊人。生态道德文化的缺失主要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过渡消费、过渡浪费以及追求奢华等方面。因此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迫在眉睫。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天人合一”就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不但需要法律的约束,还需要道德的感悟。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7篇

结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谈谈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曾经诞生了几十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以上干部。县城的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数万英魂在此长眠。在革命年代,仅仅人口十万的家乡就有5万人为革命献身,著名的黄麻起义就发生在家乡这一带,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儿女们弘扬先辈的遗风,努力建设热爱的家乡—新县。

我的家乡曾经被评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家乡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地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甚至更好‘但家乡的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摆脱贫困县的帽子。

家乡的地貌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种地貌导致家乡可利用的耕地较少,人们并不能靠单纯的农业生产致富,只得部分人外出务工,部分人在家务农经商,所以家乡的人民并不怎么富裕。所以我认为家乡的当务之急就是紧抓经济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每年下达大量拨款援助新县建设,但新县政府并没有利用这些拨款扶持一些小型乡镇企业发展。家乡有一个相当有名的企业叫羚锐集团,已经有几十亿资产,产业涉及也比较广是家乡的纳税大户。新县花费大力扶植羚锐集团,甚至把曾经的县政府仅以500万转让给羚锐做总部。而新县曾经比较有名的化肥厂都因资金问题倒闭职工全部下岗,还有很多企业也因得不到政府支持而倒闭。颇为讽刺的是新县的公交公司,是一位在外事业有成的家乡人为了方便人民而设立,每年都要倒赔几十万元,政府也不管不顾。这些不顾小企业发展的行为,实在让人寒心。

如果来到新县,看一看县城与乡镇的区别,会感到相当不可思议。家乡政府每年花大量经费进行县城建设。县城中央的一条河,被扩宽到百米宽,清理淤泥并加上了多层橡胶坝,水深达三米,河旁用大理石雕砌精致的栏杆,仅仅这一条河,政府宣称已经投入4000万以上。县城周围山上还建了很多的观赏塔与多种标志性建筑,县城建设的真是极为漂亮。而到了底下乡镇街道上,你看见的将是参差不齐砖瓦房与矮层的楼房,街上路面也很窄,非常拥挤,随处可见的是垃圾与污水。而到了乡村之中,虽然也有致富的农民建起了几层的楼房甚至别墅但大部分还是砖瓦房,甚至还有住在危房中的农民。地上随处可见垃圾与家畜家禽粪便,一个村中建设的公厕也极少,卫生条件极差。这差距真是太大了。

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决策也存在重大失误。曾有段时间,板栗市场价格很高,政府就要求各个乡村定量种植板栗树,很多耕地甚至农田被种植了板栗,等到板栗大量出产的时候,市场上的板栗价格暴跌。而后,银杏因具有保健养生的价值市场价格暴涨,县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大量引进银杏,要求农民种植,过几年,家乡银杏出产之后,可想而知,银杏的价格也暴跌。这两次种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民的经济损失,农田耕地被占用,山林被采伐改种板栗银杏。家 乡政府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家乡新县有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新县近几年以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目标,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郑维山将军故居等10多处革命历史文物和旧址进行了修缮、保护,成功创建了烈士陵园、许世友将军故里AAA级景区5个,新县被列入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在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新县就有4个。为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新县投资1.2亿元,新建改造了总里程106公里的4条红色旅游公路。家乡这些发展特色旅游的举动值得称道。但在家乡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安上就存在很大问题,仅仅一个县城就存在黄赌毒和黑社会的现象。旅客们在接受革命教育后看见这些,他们将作何感想,他们将来还会再次来新县吗?

上述就是我所认为的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而家乡建设中,诸多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冲突。我认为,家乡必须认识到贫困县这一事实,不要大搞形象工程。应当结合理论联系如今家乡的经济文化状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合理地决策家乡的经济建,相对平等地扶植家乡企业的发展,为发展各种产业提供优质的条件,并且为家乡人民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黄赌毒与治安问题,为发展家乡旅游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同时顾及到城镇与乡村的建设,均衡发展。

我相信,我美丽的家乡会有美好的未来,人民会安居乐业,家乡新县一定会成一片欢乐之土。

思想作风建设内容 第8篇

一、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作了清晰界定, 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胡锦涛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中看出,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一) 在发展理念上,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是人类的延续, 上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下一代人的持续发展留下空间。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生态观取代传统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转变重物轻人及重人轻物的发展观念。思想要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 并且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改变以往“人定胜天”的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另一方面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要科学发展, 而且在生活消费方式上要科学发展, 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二)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 提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胡锦涛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 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胡锦涛逐渐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 它是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基本特征, 它的目标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4年在江苏省考察时, 胡锦涛指出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 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的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不利形势, 也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鉴于此, 胡锦涛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号召全社会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和契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转变, 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三) 在社会建构上, 提出“两型”社会思想。

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曾在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3月,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胡锦涛认为, 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 通过科技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减少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的消耗,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的增长建立在低消耗、高效益和绿色环保的基础之上。“两型社会”提倡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007年12月, 胡锦涛又重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首次发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 要求用最大力气和最大决心把政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两型社会”建设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实现。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前瞻性, 它是指导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四) 在文明形态上, 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胡锦涛认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并由此指出, 我们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一方面要利用自然提供的丰富生态资源造福人类,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取代粗放型增长方式, 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统筹兼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给自然留下更大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胡锦涛不仅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论, 还将这一理论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达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 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 有创新, 有发展。在当前, 推进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有利于丰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有利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推进理论创新,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的,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综合的, 同时是开放性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它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 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鉴于此, 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就必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 也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化。

(二) 转变执政方式, 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胡锦涛指出,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变化、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 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社会实践做出的正确抉择。当前, 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努力改革和完善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实现执政行为的科学化。发展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

长期以来, 不少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误区, 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 没有强调发展本身的综合性, 甚至简单地把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看成衡量政绩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或者主要标准, 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发展模式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也极易形成狭隘的发展观, 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导致我国环境压力逐年增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事业,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整体推进, 统筹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 辩证看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 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领导干部追求的政绩观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习和实践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 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他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的目标是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 加大可再生能源比重, 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新目标。胡锦涛强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 还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他指出,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胡锦涛进一步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 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两大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的。

和谐社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保护好。当前, 群众热切期盼改善自身生存境况与发展条件。而由于在发展观念上和发展实践上出现了认识误区,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忽视社会进步, 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又由于自然和人的发展不和谐, 使得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质量不高, 效益偏低, 使得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冲突比较突出,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为群众谋福祉、不断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工作重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增长物质财富, 而且要逐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 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亟待解决的生产和生活难题, 切实有效地协调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缓解社会矛盾, 化解社会冲突。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公平地拥有全面、自由的发展机会,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生态思想———“促进生态和修复”的重要章节写入了规划中。规划指出:“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成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为生态思想建设目标。”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有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摘要: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 胡锦涛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 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 并积极倡导“两型”社会的构建。当前, 弘扬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对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晓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南昌, 2012.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刘湘容, 朱翔.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人事科上半年工作总结1000字下一篇:恰利利恰利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