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人物传记读后感

2024-06-24

梁启超人物传记读后感(精选12篇)

梁启超人物传记读后感 第1篇

《梁启超传》读书心得

——梁启超,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

1506050118 15广告 苏慧

【图书简介】

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 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堪称梁启超辞世83年来最为详尽、客观的传记。

【作者简介】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着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读书心得】

梁启超可谓才大如海,革命之元勋;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靠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黄后。

梁启超给我了留下的印象,一是善变,二是他看问题的透彻。善变,只因身处乱世,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从成年,到去世;从戊戌变法,到国民党崛起。历史正经历着沧桑巨变,所以他也在不断地变。同时,他的“变”,恰恰是因为他的透彻,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化,他在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其中的同时,他也能够深刻地体察到这种变化或不变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于是他也会随之转变他的态度。“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下都有一种反讽的意味,但是在梁启超这里,这句话却是实打实的称赞。如作者所说,变是表面,不变的是他的救国救民之心。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含义,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时代,但是梁启超无疑是做到了,甚至他不公体察到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还目光深远地看到了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问题,这样的人不是俊杰又是什么呢?

读了这本书后,梁启超对我而言,不在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需要背诵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特点鲜明,饱满,让我敬佩。

他的性格特点从以下几个事件中,即可一目了然。

一、康梁交恶。康有为、梁启超两人基本与“戊戌变法”划上等号,我们也是因戊戌变法,将他们的名字一起倒背如流。然而后期两人交恶,尤其是张勋“复辟”以后,梁启超所说“且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渎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其中所谓大言不惭之书生就是指康有为。而康有为更是回骂梁启超违背伦常,食父食母,禽兽不如。解玺璋在书中认为,康梁二人交恶,既有主义之争,“康有为是以不变应万变,早年由于太超前,万年由于太落伍,所以医生都被国人视为怪物„„梁启超以善变而追求不变,变的是他要努力适应这个时代”,当然也有康有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康有为向来以“为圣人”自居,设孔教,自认教主,再加上《新学伪经考》这样的异类邪说,因此触犯了一大批传统文人的底线,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而在后期,康有为感到梁启超对于自身地位的威胁,因此也多般挤兑、打压,在这点上,梁启超平淡如水,从容应对一切,波澜不惊,也拥有水一般的包容,倒是与其老师的火爆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二、与袁世凯的关系。众所周知,因袁世凯的出卖,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遭到血腥镇压,因此康梁流亡期间也多次发起倒袁行动,然而等到民国初建,这两位昔日的敌人似乎又联手企图“一文一武”治理中国。作者认为,梁启超不是没有看清楚袁世凯的野心,而是认为一来袁世凯确实是当时唯一能稳定局势之人,二来他相信进步党(其实更确切地说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监督袁世凯。事实证明,梁启超又一次栽倒在同一个坑里。不过,在整个梁启超归国以后至倒袁护国运动开始,梁启超在思想上放弃了对立宪、对民权的诉求,转而呼吁国权,呼吁专制,却是值得深思。

三、与徐志摩的师徒情谊。梁启超与徐志摩师徒最广为人知的事情莫过于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仪式上略带责骂的证婚词:“你们的生命,从前很经过些波澜„„这些痛苦和误解„„也许有小半由你们自招吧„„我问你,你现在,算得着安定没有,我们从今日起,都要张开眼睛,看你„„堂堂的做个人哩!”其实,梁徐师徒真正的缘分还在对于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事业上,而泰戈尔等西人来华,也在梁徐二人对西方文化的引介工作之列。然而,梁启超始终对徐志摩的再婚心存芥蒂,这有点像极了他对文化的两面性。

在世人的眼中,他一身荣光,但在他的家中,他却是一个平凡的慈父,悉心教育儿女。他的九个子女都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中三位都是两院院士,有“一门三院士”的美誉。梁思礼在谈及父亲 对他们的教育时说:“父亲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梁启超的子女每一个都很有出息,这种出息并不是来自梁启超严格的教育,而是他的潜移默化。为什么我们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道理,就是因为孩子会对长辈有一种天然的模仿。

梁启超在文化方面的建树和贡献自然不必多说。

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为变科举为第一义。”他重视师范教育,曾有“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的感慨。倡女学,开女智,他认为:“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接,日本以强。”

梁启超有一只勤奋而有魔力的笔,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才华横溢的文字,鼓舞着无数中国的热血青年,投入到变革中国、改良国家的时代洪流中。我们熟读成诵的《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更是鼓励我们少年肩负责任,发奋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字句都是他对我们给予的厚望。

读完《梁启超传》,感慨那一时代的人才辈出,即使是在没落的时代,即使在混战的军阀时代,那一批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祖国,他们即便留学海外,或逃亡海外,时刻不忘回国救国,不忘天下苍生,不忘自己的责任。梁启超应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巨人!

然而我辈又应当怎样接过这一鲜红的旗帜?当然是树立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这些基本精神特质。

梁启超人物传记读后感 第2篇

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吴其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郭湛波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毛泽东

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郭沫若

梁启超人物传记读后感 第3篇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

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六、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由于过去对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没引起国人的重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倡导教育救国,提出培养人才是基础的教育救国论。(2)兴办学堂等教育机构,主张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和国内各级学堂。他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针。(3)设立图书馆,他先后设法组建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组织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4)实地讲学,早年在东莞办学,后任万木草堂学长,主讲于实务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为清华题写了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5)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首先教学生做人,次则传授知识,贯彻“立志,爱国,成才”的教育理念。他的九个儿女中有八个出国留学,又都学成归国,其中三个是院士。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七、塑造国民精神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精神,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国民懦弱性的学者,主张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启超传》读后感 第4篇

在这本书的开头就直接说了:凡是卓越的天才人物,一定有他超拔脱俗的、不同凡响之处。而在他的幼年,也一定会有启发引导他的人,培养他,爱护他,不使他中途夭折,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绚烂无比的花朵,结出硕大无朋的果实。

在梁的成长中有三个人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亲,还有一位就是他的母亲。正是他们,呵护他、培养他、教育他,让他度过了幸福的少年。梁启超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小渔村,跟着祖父一起生活了十九年,通过祖父的言传身教,他考上了中国科举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童子秀”。并且在后来得到了地方官员的赏识,但是他有独立的思想。看到国人受苦的情况下,他急切希望改革政治。并在随后的岁月中一直致力于改革。

因为良好的.教育和他的聪明,在之后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在袁世凯称帝后强烈批评。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各种辉煌的事迹。

梁启超传读后感 第5篇

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奈的是,其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这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曾也无法看到的。感谢解玺

璋这本《梁启超传》,带领我们走进梁启超,并对梁启超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就个人观点而言,解玺璋尽管在极力客观的向读者们介绍梁启超,但是其中任然有不少为梁启超辩解的文字,大概是因为解玺璋对梁启超始终怀着敬佩的情愫所导致的吧。

我用了四天时间,终于将《梁启超传》上下卷给读完,纵观梁启超生平,个人认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呼吁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然而其本身却依然免不了保守,忠于清皇,忠于先生(康有为),以至于在政治立场上,几番变动,尽管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思索与分析,但是终将因为自身的对人的了解对人性的分析不够,导致几乎一生政治生活黯淡与失败,梁启超对于学术而言,或许是成功的,但是作于政治几乎是惨败的,而且败得彻底,但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是近代国民思想解放启蒙的先驱。只是思想的保守性,使得他的对于政治立场,具有极强的的妥协性,总是期望于当权者,能够舍弃自身的利益,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岂不可笑。

知道梁启超的家事之后,尤其是梁启超的幼年时期的而生存环境,难免又发出这样的感慨“梁启超是时代塑造的,是历史的而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梁启超的,伟人的成长之路不可复制,梁启超之所以成为梁启超,这与他的才识,努力固然是分不开的,但是其幼年的而生存环境对其的成长却也功不可没。可以说梁启超的成长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纵然我们达不到梁启超的那种高度,也不全是自身的原因,与生活环境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政治,经济,文明,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深入的。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上,成就也是鲜明的,不禁想到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看起来很有偏见,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想到目前社会上,经常发生的家庭伦理道德纠纷,正如《春秋》中所说的,子不子父不父,真是时代的悲哀。让我们不禁思索起来以后如何教育后代的问题,怎么才可以避免这些丑陋的悲剧的产生。

一生著作等身,一部序言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停笔竟成一本书,估计也只有梁任公这样的学术大师,才能做得到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梁启超直到病危最后时刻还在带病继续《辛稼轩年谱》,其治学精神可歌可谈,让我辈望尘莫及。梁任公弟子诸多,几乎每一个都是名满天下,不可能不受梁启超的极大影响。

正如胡适之所言:“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

梁任公弟子诸多,朋友也很多,在当时一度成为国内一

尊舆论的领袖。固然与其渊博的知识,名满中外的名气分不开,但其中也少不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其为人是相当成功的,只可惜其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会识人,以至于屡屡受挫不被理解。

当然正如其信仰的那般,“宇宙是有缺陷的”,梁启超自身又有着学多不可诟病弊端,做事过滤过多,闯劲不足,思想还有着一定的保守性,可是是他成名太早,后期缺乏师长引领的缘故吧。

以至于,师长、弟子、朋友只见都有诸多矛盾,甚至视其为仇人,岂不悲哉!以至于死后还受多方排挤,英名难以流传,如同日月蒙尘,真是悲哀!

梁启超一生为解放国民思潮,做了极大的贡献,但终归不是一位称职的政治家。缺乏政治家的手腕与谋略,因而其政治生涯,屡屡受挫。不过梁启超极大的爱国情怀、爱国情结,是不可置否的!

正如他个人所言:“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第6篇

(一)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二)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三)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第7篇

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思。

为教育即将步入大学学习的孩子,我将该书摘抄部分交由孩子录入电脑,以便记录,深层含义为使其在逐字录入的过程中起到学习教育之效果。也感谢孩子所做的工作,但愿能使其有所获,对今后的求学之路有益处。

梁启超论毅力读后感 第8篇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两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做了这篇文章,是为了激励和打气,为了心中的坚毅坚持下去,坚持总会有收获。

下面简单领略这篇文言文的风采,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那颗心。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大概意思就是人的一生想要干成一件事,必须要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支撑。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就像那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之所为】,只有经历苦痛,才能收获甜蜜。

人的一生,其实跟破茧成蝶一般的历程。一开始作为蚕蛹一般,经历暴风,大雨,暴晒,还有夜晚的凄凉,熬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经历了那么多的所谓挫折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那振翅飞翔是蝴蝶最美的时刻。

熬过所谓的挫折和磨难,必须是自己的毅力支撑。

愚公移山的时候,别人问他,如何实现,愚公是这样回答的,我现在再移山,我死了以后,我还有儿子,儿子也有儿子,只有我们家有人,就祖祖辈辈的干下去,一直到把山移走。这是什么?这就是毅力,毅力是超越生理的难受的。

不论你现在经历啥,请记住,不要放弃,熬过最难受,迎来的是美好。

梁启超论毅力读后感 第9篇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及气势宏伟的第九交响乐,是那样普遍强烈而又深深地震撼过人们的灵魂。但是,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醋的玩笑,让他失去了听觉,这怎能不使他痛不欲生。面对如此厄运,他终究还是承受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聋着耳朵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篇章。还有,屈原放逐,赋作《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华罗庚左腿致残,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数学家;失去说话能力的高士其,成为毕生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有多少不幸的伟人,面临着困苦忧患,像勇敢的探险者,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辉煌的成果,为人类智慧的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些困苦忧患,才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毅力。

梁先生说得极好: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可以想见,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忧患。正如同巴尔扎克解释的`:“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我们不能向现实人生奢望什么,要成功,要幸福,就必须昂首坦然地去面对,正视生活,正视忧患。

为什么忧患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一蹶不振呢?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弱者不敢面对忧患,害怕失败,在忧患面前大惊失色,退避三舍,甚至或走上自绝之路。其实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大难临头,都会有自己的精神危机,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来不发生“危机”的人,而是发生了危机能咬着牙挺过去的人。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500字 第10篇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500字 第11篇

信中多是汇报近来家庭,工作,生活起居等方面琐事,但从细微中能感受出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女的期望,对祖国的盼望及对社会挑起的重担,能多培养一人是一人,能多著一本书是一本,在责任面前,无可厚非。

也能看出先生的顽皮,童心,趣味广泛,在子女面前求关爱,撒娇,自律,不断寻求德性修养方面的磨炼;通达人情世故,在乱世中为各亲戚谋职,为儿女搭关系谋福利;对局势的清明,使他早早地把家中财产往加拿大转移,以确保家人生活无忧,儿女有资上学。

真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看一看这本书,与孩子形成彼此关爱平等交流的好朋友,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影响孩子的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将来铺路垫砖。

下面将我所欣赏的一些观点摘抄如下,共同体味共同习之。

人生之旅历程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

(生活工作中若以此心态待之,想必不仅心理自洽,也能笑到最后。遇到的问题仿若各种病魔,安心静养,乐观待之,都会烟消云散。)

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习惯了苦中作乐,自然就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的。观看纪录片《失落的部落》,也能把自己的苦提升到另一层次。)

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有无责任心看做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

(责任一词,分量太重。生而为人,自必担起肩上的责任。)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让他侵入。

(永怀希望,浑身都充满干劲)

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做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傲自盈,一面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与社会亦总有或多或少贡献。

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通常都是快乐的。

求学是为了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达到这三件人类道德标准,才成为人。完成的状态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惑:最要紧的是养成判断力。1、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2、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3、还要有遇事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灵活应机)。

养成总体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如何养成?1、脑筋变成细密且踏实;2、脑筋要清明。

要做到不忧:不忧成败不忧得失。

梁启超家信读后感500字 第12篇

几百封信逐一看完,感受比较深的几点:

1、信中有颇多言及详尽钱财之语,怎么来的,怎么分配,怎么花,和几个子女都常提及;

2、在日常絮叨中常不经意的体现爱书言书,日积月累,上行下效,是种强大的熏陶和感染;

3、常将之心境、感悟和困惑悉数寄于书信,与子女分享和互勉;

4、与长女思顺常商议家事财物及文章,并付诸教育和照看诸弟;

5、于家人工作事宜,多以建议之口吻协商牵引,加以多种方式辅助,如希哲从仕或商,皆言无不尽;

6、常会适时布置一点读书和书写任务,待再见面时交流考量,方式上极为温和;

7、工作职业上的指引,多结合每个孩子的品性喜好加以点拨,但仅是建议,绝不专议;

8、仙逝之前的三年,乱世当道,思想颇为清明,对孩子们的开导上,军阀、党人、团体略有论及,观点上更多倾向娃们持积极精神做实业实事报效国社;

9、对孩子们经济上放得很松,但持寒士家风,挚爱但绝不溺爱,倾向通过困难锻炼心志,给思忠点拨的那一长段很能凸显这点;

10、鼓励在专业之余,再辅助文学或人文等趣味,以免生活单调至独朋友,并提及“优游涵饮,使自得之”;

11、所有书信,无一不传递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笃定心态,思顺希哲的工作问题、思永思忠的考古计划、思成的就业、家人离世、身体状况、家庭经济问题、时局动荡变迁,各种困难,在书信中皆以平常心谈论得失,随遇而安。

上一篇:手续办理通知下一篇:煤矿运输队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