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

2024-05-26

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精选6篇)

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 第1篇

2010年大型民生调研活动调研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2010年大型民生调研活动调研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紧扣河北民生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推出精品力作,为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总体要求

(一)本课题指南为2010民生调研课题指南,课题申请人可根据本指南,选择申报课题,也可结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署和要求,自选研究课题。

(二)民生调研课题要把我省民生问题存在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寻富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调研必须联系河北实际,通过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真实情况,掌握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力争做到运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时研究与预测性研究相结合,实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相结合。

(三)民生调研课题作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1

专项,由省社科联科普处(调研活动办公室)统一进行课题立项、中期督导和成果评审的管理。申请人应认真组织课题论证,按要求填写《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报送。

三、课题范围

课题范围主要规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选题。

(一)就业再就业与创业

1.我省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2.开展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的调研

3.困难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政策研究

4.我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调查

5.我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路对策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1.我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对策建议

2.我省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考察

3.企业养老、失业及工伤保险实施成效调查

4.城镇居民医保就医相关政策改革研究

5.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典型调查

(三)帮扶困难群体

1.完善我省低保救助体系,扩大低保范围研究

2.我省城乡社会养老机构运行情况与实际效果的抽样调查

3.我省城乡医疗救助考察报告

4.我省实行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调查

(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

1.我省构建城镇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研究

2.我省廉租房筹集与建设的调研

3.我省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情况的考察报告

(五)发展教育事业

1.健全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2.×××市(县)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3.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建立与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网络实证研究

5.我省高校“双重工程”实施效果典型调查

6.我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建议

7.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效果研究

(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2.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长效机制的对策研

3.我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的途径与对策措施研究

4.提高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七)繁荣文化体育

1.促进我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3.促进我省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开展的调研

4.我省文化产业现状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

(八)加强公共安全

1.我省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2.我省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标准评价与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3.我省安全生产防探体系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调研

2.在信访工作中妥善处理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实证分析

4.推进平安河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打黑

除恶斗争的专题调研

(十)三年大变样与城镇化建设

1.三年大变样背景下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研究

2.充分发挥城市作用带动产业聚集分析研究

3.我省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4.完善省内财政体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研究

5.在三年大变样进程中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调研

6.我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十一)“三农”问题

1.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

3.我省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4.×××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调查

5.我省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调研

(十二)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1.我省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2.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对促进节能减排的调研

3.我省城镇建筑物节能改造分析研究

4.实施风沙源造林绿化工程与改善我省生态环境关系的调研

5.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 第2篇

1、当代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

2、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研究及管理对策

3、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4、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心理教育研究

5、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6、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追踪研究

7、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教育研究

8、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9、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研究

10、学生资助体系和机制研究

11、当前我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机制研究

13、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14、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

1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实践

17、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建立

18、文化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19、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优化研究

20、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21、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状况跟踪研究

22、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2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4、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和评估体系研究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评介 第3篇

全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什么是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研究什么以及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作者认为,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微小、具体、突出的, 影响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 并且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称为微型课题。因此, 微型课题研究就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科学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中的细微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 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知活动。微型课题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准备、研究实施、研究结题三个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应做好三方面工作:选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有实施研究方案, 开展研究活动, 梳理、积累研究经验体会, 收集保存资料。研究结题阶段主要是将研究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撰写论文、报告等。

第二部分如何生成好的微型课题, 着重分析了一线教师如何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择微型课题, 介绍了选择选题的具体方法和如何设计微型课题。微型课题从哪里来? 作者指出, 可以从日常教学的矛盾中、班级常规管理的事件中、平时学习交流的思考中挖掘课题。选择微型课题也有几种方法:聚焦选题法、菜单选题法、多层选题法和矩阵图选题法。那选好题后要如何设计微型课题呢? 首先, 要正确表述微型课题的名称;其次, 要学会设计微型课题的研究变量;最后, 要学会让课题变“微”。

第三部分如何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主要指导一线教师制定研究方案, 并详细讲解了研究方案的内容以及撰写要点。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大致包括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和预期成果等。对于撰写研究方案, 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要求。一般来说, 研究目的和意义、对象和内容、方法等一些基本要素在研究方案里是必不可少的。作者也展示了一些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格式以供读者参考。

第四部分用什么方法研究微型课题, 告诉一线教师可以用哪些研究方法研究微型课题。作者指出, 微型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强调在现场和工作的过程中去发现、体验、感受和反思, 更多是在自然的教育情境中做研究, 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 不必要追求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重点介绍了五种方法, 包括用“调查研究”说明事实、用“个案研究”分析典型、用“观察研究”探究真相、用“经验总结”提炼工作、用“实验研究”求证假设。对这五种方法的特点、适用类型和一般步骤, 作者一一进行了深入的说明。

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重点讲述了如何表达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 包括用“日志”积累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用“叙事”讲述有道理的教育故事、用“案例”展示有价值的教育事实、用“课例”再现教学背后的理由、用“报告”总结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论文呈现课题研究的新成效等。

依托课题研究 贯彻实施《指南》 第4篇

一、以课题为契机,在学习研讨中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和全面贯彻实施《指南》精神,我们把学习的重心从原来的大框架转移到小范围,理论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考虑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如,请高老师对我园教师进行“变废为宝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了变废为宝的技法创作和环境创设的美化水平;请来了钟老师给我们讲解蒙氏数学的基本教学法,通过讲座,让我们懂得如何引导幼儿参与操作,让原本抽象、深奥、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简单又形象,让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又安排我们多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促使其尽快成长、成熟,分批派教师到长泰、漳浦、南靖实幼、龙山、金山中心幼儿园等示范园参观学习,让我们有更多观摩、交流的机会,并及时把信息带回,在全园反馈,使经验、信息广泛交流,让全体教师都有学习的机会。在每次研讨中,我们运用自主、合作、互动的集体“研讨式”的培训方式。如:“如何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开展大班幼儿早操活动?早操的内容、结构和时间如何安排?”“如何体现课间游戏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如何开展有价值的户外体育活动?”大家在活动前精心准备,收集大量资料,活动中积极交流,鼓励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看法见解,畅谈各自独特的意见建议,理清思路,从而有效地促进自我发展和提高。

二、以课题为抓手,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指南》的出台带给我们每一个教师全新的命题,没有了统一的模式,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的幼儿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逐步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将理论融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创新与完善。如,各班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以幼儿的视角来确立过渡环节的活动内容,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民间游戏、手指游戏、折纸游戏和播放幼儿活动的照片、视频等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充分发挥过渡环节教育价值中,教师和幼儿都有不同的收益。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最大的转变是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行为有了本质的变化,过渡环节以及一日活动的组织都从教师的主观控制转换到幼儿的自主调节,但在这个转变中,教师也没有放弃指导和设计,所以并没有造成“放则乱”的状况;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在有序自由的氛围中幼儿获得了自主能力的极大发展,从事事寻求帮助到独立地解决问题,从关注自己到考虑同伴的需求,从独自游戏到结伴游戏,幼儿的能力在研究中获得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之,在过渡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前提下引导支持他们的活动,让过渡环节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

我们还改编、创编了早操的队形队列、律动表演与探索体育器械的多种玩法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解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与突出问题,进行一日生活随机教育、个案分析、家园共育、亲子游戏等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

三、以课题为动力,在家园共育中发展

我园以课题为动力,以“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提高”为目标,树立大教育观念,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1+1>2的合力。

如,我们在荆江生态公园举行幼儿园第二届“奔跑吧,宝贝—亲子马拉松赛”,在主题开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家长的配合的,大自然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可以调动幼儿各个感官的感受,是书本或由教师讲所远远替代不了的,带幼儿走进大自然,融入其中,才能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所以调动起家长对这一活动的重视是最重要的,我们和幼儿交流了怎样制订计划、奔跑的路线、奔跑时的安全防护、请家长和幼儿合个影,然后发到群里,在过渡环节时间里循环播放幼儿奔跑的照片,因为是幼儿亲身体验的,所以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多了,幼儿激动地交流着,抑制不住地开心,想和老师、伙伴分享,这样也促进了家长们带幼儿走出去的决心,也大大弥补了幼儿园教育的局限。在活动过程中,非常感动地看到,很多家庭全员出动和幼儿一起跑,给幼儿更多的鼓励和信心。不仅幼儿在这过程中得到全新的体验,家长们也在工作的快节奏之余,找到了运动后久违的舒畅。看得出,所有参加者都在享受这次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此外,还开展了“迎新年庆元旦”趣味亲子活动。活动均以“运动”为主题分年段开展。大年段“庆元旦亲子手工制作”:有体育器械制作、运动人物动态制作(利用纸盘黏贴画、锡纸挂饰制作、毛根运动员造型)等小主题;中年段“庆元旦亲子体育游戏”:有过关斩将钓鱼快、趣味推车运球、快乐向前冲、翻山越岭、赛龙舟等游戏;小年段“庆元旦亲子闯关游戏”:有小脚踩大脚、过小河、滚彩球、“套高帽”等环节。通过亲子合作制作、游戏让家长和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进一步加深家园情、师幼情、亲子情,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从而实现家园共创幼儿发展空间的新局面。

四、反思与思考

《指南》中提到,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过渡环节的等待可以是一种教育资源,但我们应以如何更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独特教育价值的内容来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其丰富的独特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去发掘。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还停留在表面上,为自己的“教”而“教”,为幼儿的“学”而“教”,而不像专家一再强调的:满足幼儿自己的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收集与整理资料,使许多实施的第一手资料流失。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 第5篇

为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申报指南的要求,现将冬残奥专项任务进行了分解,请各单位围绕项目分解(课题)任务,以课题为单位组织申报。项目: 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

课题一:冬残奥运动专项能力特征及训练技术理论的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冬残奥各残疾级别下的优秀运动员多维度竞技能力结构体系和项目特征;

(2)研究冬残奥六大项目运动专项能力结构特征,构建相应专项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3)建立冬残奥六大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体系;(4)建立冬残奥项目专项训练技术和评价标准;

(二)考核指标

(1)针对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开展科研攻关研究6项,形成冬残奥六大项目每个残疾级别的专项能力结构特征和评价体系;

(2)形成冬残奥项目相应6套专项训练方法与训练大纲,并形成重点案例库;

(3)基于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训练学特征,构建冬残

奥六大项目的专项训练理论方法、评价体系和训练大纲,结合冬残奥项目特异性、指导各项目科学训练并投入使用;

(4)完成著作不少于3本,科学训练化指南6套;(5)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篇);

(6)关键技术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课题成果助力冬残奥国家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家学者的研究团队,并保证在课题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具备冬季项目运动专项能力研究经验和数据积累,承担过不少于1个运动项目专项结构模型建立的研究,拥有省部级及以上与研究任务相关的重点实验室。

课题二:冬残奥运动员技能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冬残奥项目动作技术分析评价与优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研究基于人体环节惯性参数特点的冬残奥六大项目动作技术特点和生物力学规律;

(3)研发适用于残疾人运动员的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构建冬残奥无障碍智能化的综合训练测试平台;

(4)雪上项目夏季化训练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适用于冬残奥雪上项目陆地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与示范应用;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冬残奥生物力学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形成各项目动作技术诊断与优化数据库,为6个项目不低于100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和优化,提高运动表现能力20%以上;

(2)利用可视化训练模拟等技术,建立集成生物力学指标的冬残奥六大项目无障碍虚拟现实国家运动训练测试与力学诊断平台1个;

(3)结合冬残奥四大雪上项目特点,形成夏季化训练关键技术指南,指导雪上项目夏季训练的科学化开展;

(4)开发1个本土化的大数据、智能化科学训练平台

(5)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篇);(6)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发明专利;

(7)关键技术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运动表现能力相关指标提升20%以上,课题成果助力冬残奥国家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生物力学、人体工程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方向知名专家、学者,并保证在课题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具备冬季项目运动专项能力研究经验和数据积累,承担过不少于3个奥运项目技战术分析与模型建立的研究,拥有国家级与研究任务相关的重点实验室。

课题三:冬残奥六大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高原训练或低氧训练等方法提升冬残奥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和赛前竞技状态关键技术的研究;

(2)应用功能性训练提升冬残奥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基于分级的冬残奥运动员多维度科学化选材技术的研究;

(二)考核指标

(1)完成不少于100名国家队运动员的分级评估与筛选、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及心理特征等测试;

(2)形成1个冬残奥运动选材大数据平台和1套全面科学化选材技术,确立冬残奥六大项目各级别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与选材标准;

(3)形成冬残奥六大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与评价体系和训练大纲;

(4)形成6套应用功能性训练方法,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的备战训练和比赛;

(5)形成高原或低氧等特殊环境下提升残疾人运动员

专项体能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应用方法,研制出适用于冬残奥运动员项目特征和分级特点的专项体能训练器材;

(5)完成著作2本,科学训练化指南4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篇);

(6)申请、获得不少于1项发明专利;

(7)关键技术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运动表现能力相关指标提升20%以上,课题成果助力冬残奥国家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残疾人体育、医学分级等方向专家、学者,并保证在课题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具备残疾人分级、科学选材与跨界跨项选材工作的经验,研究团队应具有残奥项目跟队服务经验,主要研究人员应参加过残奥项目的科技攻关与服务,具有丰富的竞技体育科研工作经验,并提出专项训练方案。

课题四:冬残奥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心理特征及干预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疲劳与恢复、个性化营养补充策略;

(2)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下不同残疾类型运动员机能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

(3)研发无创运动表现监测平台中的新方法,搭建周期性备战训练监控体系;

(4)对冬残奥重点项目运动员进行心理参数采集、评估、反馈和诊断,并形成冬残奥相应项目的运动员心理特征及个性化心理干预与训练调控系统和方法;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冬残奥雪上项目和冰上项目不少于3套训练监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标准;

(2)形成冰上项目无障碍实时运动表现监测系统与信息集成平台,无创竞技状态快速诊断系统1套;

(3)搭建残疾运动员能量代谢与营养需求智能系统数据库1套;对冬残奥运动进行项目化和个性化的营养评估、膳食配餐及营养补充指南1套;

(4)形成6套不少于50名冬残奥国家队运动员大赛心

理调控及双相心理特质个性化调节方案及指导应用;

(5)完成科学训练化监控指南1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篇);

(6)关键技术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运动表现能力相关指标提升20%以上,课题成果助力冬残奥国家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心理学等方向专家、学者,保证在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具备冬季项目身体机能调控与心理干预研究经验和数据积累,承担过不少于3个残奥项目机能监控、心理调控的研究,拥有国家级与研究任务相关的重点实验室。

课题五:冬残奥运动员伤病预防、运动疲劳和康复促进的研究与技术应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冬残奥六大项目不同残疾类型运动员的伤病发生和预警机制、康复促进方法与治疗技术;

(2)研究冬残奥运动员疲劳产生机制及消除技术,预防健肢过度代偿和二次伤残发生;

(3)针对性搭建不同残疾类别重残运动员的健康安全防护体系、伤病治疗康复、紧急医疗救护与保障服务团队;

(二)考核指标

(1)构建冬残奥运动员伤病预防与康复服务体系,针对运动员伤残类型和病理特征,有效实施伤病预防与康复手段,使运动损伤率下降50%;

(2)形成冬残奥六大项目且融合残疾特异性的运动疲劳评估体系、恢复评价模型和疲劳有效消除技术;

(3)形成1支残疾人特殊运动医疗服务人才团队;(4)完成残疾人运动员冬季项目伤病预防指南1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篇);

(5)关键技术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目国家队,运动表现能力相关指标提升20%以上,课题成果助力冬残奥国家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方向专家、学者,保证在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具备冬季项目伤病诊断与干预研究经验和数据积累,承担过不少于2个奥运项目伤病康复的研究,具有运动医学或健康医疗大数据项目成功案例的单位优先。

课题六:冬残奥国家队运动辅具适配关键技术、专项训练比赛器材装备服装的研究与应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并开发功能性高新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残奥国家队不同残疾类别各级别的个性化运动假肢、矫形器和护具设计与优化的适配技术与应用;

(2)运动假肢、矫形器及辅具的生物力学评估及优化研究;

(3)提升冬残奥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专项训练比赛器材装备材料及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4)研发具备光学动力传感器和运动信息采集技术的专项训练比赛器材,如基于肌电特征的个性化冰壶推杆产品技术和应用;

(5)实时采集雪上动作技术参数的专项滑雪器材研究,注重国家队竞技训练实用性与成果转化;

(6)构建减阻高性能轻量化的冬残奥竞技类服装舒适模型;确保保暖材料符合竞赛穿戴要求,有效防止残肢端体温流失;

(二)考核指标

(1)提供符合竞赛规则的人体工程学和专项需求的个性化运动假肢不少于30件/套,极低温环境下的高新材料个性化假肢接受腔不少于20个;提供冬残奥六大项目功能障

碍护具护甲不少于40件/套;

(2)研发具备各向异性、兼备操纵冰球、急刹、推进和射门功能,形成符合HECC标准的残疾人双冰刀冰橇、冰橇冰球杆的专项设计和专利技术;研发、设计基于神经肌肉控制具备智能传感器技术的个性化轮椅冰壶推杆2-3种;

(3)开发具有减阻等功能的雪上项目滑雪服装及防冻保暖的冰上项目竞技服装各2套;研制3-5类智能化肢体末端加热鞋及鞋垫;研制3-5类残肢末端智能化加热手套;

(4)申请/获得不少于3项的专项设计与发明专利;(5)所有研发成果应用于冬残奥六大项国家队,运动表现能力相关指标提升20%以上,助力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运动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申报要求

(1)符合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国科发资﹝2018)84号)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2)课题申报所含单位需要组建包括高新材料、人工智能、仿真优化、3D打印技术的康复医学工程、生物机械系统等方向知名专家、学者,保证在执行中,全年参加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拥有国家级与研究任务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可与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拥有相关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相应辅具设备与冬季运动器材装备的研发能力;课题负责

科技局科研课题指南 第6篇

2013课题申报指南

二○一二年四月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十一五”期间,LTE研发和产业化已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基本完成了系统、芯片等关键环节的产品开发。“十二五”期间,将实现LTE产业化及规模应用,并开展LTE-Advanced关键技术、标准化及整体产业链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3年,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包括:为继续完善TD-LTE产业链,重点安排了TD-LTE小型化天线、空口监测仪表、多模商用基带芯片、多频商用射频芯片、多天线无线信道模拟器等开发;针对LTE-Advanced设备研发,启动了终端综合测试仪等课题;在前期课题已取得进展的前提下,开展TD-LTE公网集群、高频高速室内接入样机开发等课题。课题1-1:TD-LTE基站小型化智能天线研发

课题说明:多制式共天馈,灵活的天线部署方式以及天面设备的小型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产业继续实现TD-LTE基站天线的宽带化、多模化、多频化、电调化、一体化等要求。

研究目标:解决LTE基站多天线系统的小型化技术难题,开发TD-LTE小型化高增益的FAD频段的宽带基站天线,并进一步开发支持基于3G/LTE网络独立调整要求的小型化多模多频段基站天线。

考核指标:

(1)TD-LTE多天线系统小型化的基本要求(1.8GHz-2.6GHz频段):天线高度小于0.7米(不含外露的接头长度),天线迎风面积小于0.3平方米,天线厚度小于0.1米,天线重量小于7公斤,含有电 调和内臵多频合路器的天线重量不超过10公斤(不含安装配件);

(2)开发多模多通道双极化TD-LTE基站天线,主要指标要求:以8通道设备为主,单元波束增益F/A频段>13.5dBi,D频段>15dBi;广播波束F/A频段增益>13.5dBi,D频段增益>15dBi;D频段单元波束达到65°±15°,垂直面波束宽度≥9.5°;极化隔离度/通道隔离度均不小于26dB,前后比不小于27dB, 上旁瓣抑制不小于15dB,交叉极化比不小于-15dB(轴向);

(3)开发FAD频段内臵多频合路器的小型化基站天线,隔离度不小于30dB,并支持与多频、多模基站或RRU设备的外挂式一体化, 支持盲插接口;

(4)在前述产品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电调化天线产品;研究在保持小型化目标下支持多频多模基站的一体化天线实现独立电调(电倾角可调范围2-12°)的可行性方案,并开发出一种TD-SCDMA与TD-LTE独立电调的一体化基站天线样品,各项电气指标基本符合(2)的要求;各项机械指标在(1)基础上可放宽30%以内;

(5)完成支持多频多模基站以及8天线MIMO技术的LTE小型化基站天线企业标准和行业推荐标准的研究报告,完成设计方案、行业推荐标准的研究报告不少于5个;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2:LTE空中接口监测仪研发

课题说明:LTE网络架构扁平化,相对于3G系统,减少了基站控制器(RNC)设备。在3G网络中可通过Iub接口监测的信息,在LTE网络中则需要在Uu接口监测获取。本课题主要是开发LTE空口监测仪表,为LTE网络的研究、建设和优化提供专用仪表。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LTE空口监测仪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支持LTE空口L1、L2、L3的协议栈监测和跨层关联分析,采取实时跟踪监测多用户的业务建立、信令过程和数据流量,分析用户业务行为。支持空口信息与核心网信息的关联分析,提供业务优化决策方案。

考核指标:

(1)支持3GPP R8、R9标准版本,支持LTE空口监测;(2)支持1880~1920MHz、2300~2400MHz和2570~2620MHz频段,及LTE FDD频段(至少包括2.6GHz);

(3)支持射频带宽设臵5MHz、10MHz、15MHz、20MHz;射频动态输入范围>80dB;接收机最大输入电平-10dBm;接收机灵敏度高于-94dBm(20MHz)或-97dBm(10MHz),能够显示接收机灵敏度;频率误差:<±0.1ppm;最大无损伤输入电平:0dBm;

(4)支持PHY、MAC、RLC、PDCP、RRC和NAS控制面协议栈,以及PHY、MAC、RLC、PDCP、IP、应用用户面协议栈;(5)支持LTE空口的实时监测及显示。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实时解码和自动识别,指定eNodeB/小区的Uu接口实时抓包,分析传输层、链路层、网络层各层的协议包,提供特征包查找功能、数据包及协议的显示和捕捉过滤功能;并支持多用户、多小区、多天线模式的实时监测,多频段并行同步监测,同频和异频切换监测,IP业务的实时解析等;

(6)支持不少于24个用户的实时监测,记录每个用户空口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识别用户业务类型和分析用户业务感知,保存至少10分钟的原始数据(IQ采样数据)和解析后的数据,支持离线分析及显示;支持与LTE路测仪表、S1和X2接口监测仪表的关联工作,以及协同进行流程分析;(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专业仪表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3: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多模基带商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集成多模基带的单芯片对支撑TD-LTE商用智能手机至关重要,它涉及的技术多,难度大,需要集中进行突破。

研究目标:开发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的多模基 带的单芯片,满足商用需求,在通信方面 TD-LTE、FDD-LTE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TD-SCDMA、WCDMA支持3GPP R8版本。

考核指标:集成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的多模基带的芯片,满足面向商用的要求,达到以下技术指标:(1)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GPRS/EDGE多模;(2)下行支持4×2 MIMO方式,上行支持2×2 MIMO方式;(3)支持LTE 终端类型Category 3及以上,协议版本至少支持3GPP R9协议;

(4)支持WCDMA-HSPA+(21Mbps)、TD-HSPA,协议版本至少支持3GPP R9协议;

(5)实现TD-LTE/FDD LTE和WCDMA/TD-SCDMA/GSM之间的互操作,支持数据业务在LTE和3G/2G网络间的切换和网络改变;支持话音业务由TD-LTE和FDD LTE向WCDMA、TD-SCDMA、GSM的CS Fallback回落;

(6)支持IMS,以及基于IMS的Voice over LTE和SR-VCC;(7)半导体工艺28nm;TD-LTE模式下,以峰值速率双向传送数据,最大功耗不大于400mW@20MHz带宽,100BR,双收单发;

(8)基带芯片应该全面提供对IPv6的支持,具体要求包含:芯片的各模式支持IPv4,IPv6,IPv4v6 PDN/PDP Type;应能实现IPv6头压缩功能。

(9)完成芯片优化工作,重点是芯片的性能、稳定性和功耗指 标能达到面向商用要求。

(1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基带芯片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4:TD-LTE多频射频商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由于LTE需要提供2G/3G多模终端,且LTE在全球的频率比较分散,因此LTE应支持10个以上的频段,这对射频芯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研究目标:开发出支持多模多连接功能的LTE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符合3GPP R9及国内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提供600片TD-LTE多频终端射频芯片样片。具体技术要求为:

(1)符合3GPP LTE(R9)及国内相关规范要求;提供多模多连接功能的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优化技术解决方案和测试样片;该测试样片需具备至少40nm工艺;

(2)支持如下的模式和频段:TD-LTE:B38/39/40/41;LTE FDD:B1/3/7/20/4;TD-SCDMA/TD-HSPA:B34/39/40;WCDMA HSPA+:B1/2/3/4/5/8/10;GSM/GPRS/EDGE:B2/3/5/8;可扩展支持TD-LTE在698-806MHz的使用;

(3)下行支持4×2 MIMO 方式,上行支持2*2MIMO方式;(4)TD-LTE模式下,最大功耗不大于500mW@ 20MHz带宽,同时发射和接收,100RB,双收单发,输出功率0dBm;

(5)支持无线信道跨频段切换,切换时间<80us,方便组网频点选择;

(6)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7)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8)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9)满足3GPP R9版本射频一致性规范要求;EVM不大于2.5%;

(1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射频芯片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课题1-5:TD-LTE-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开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针对TD-LTE Advanced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测试需求,研究TD-LTE Advanced终端的射频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

研究目标: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根据3GPP R10要求,研制硬件平台和设计软件模块,开发出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实现TD-LTE Advanced物理层、高层协议实体以及载波聚合、增强MIMO等关键技术,并支持终端射频指标分析与测量算法。

考核指标:

(1)自主开发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提供两套TD-LTE Advanced终端综合测试仪表;

(2)支持3GPP R10发布的版本要求的TD-LTE Advanced终端射频指标测试;

(3)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可配合其他通用仪表完成3GPP R10(2013年12月)相关标准中要求的全部TD-LTE Advanced终端的射频指标测试;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6:面向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的多模终端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攻克TD-SCDMA/TD-LTE/TD-LTE-A多模移动终端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及开关的核心技术研发,支撑我国移动终端射频芯片产业的发展。

研究目标:面向未来的TD-SCDMA/TD-LTE/TD-LTE-A多模移动终端,解决TD-SCDMA/TD-LTE/TD-LTE-A终端功率放大器线性度及多模开关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移动终端核心芯片国产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开发。

考核指标:

(1)完成移动终端TD-SCDMA/TD-LTE/TD-LTE-A多模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开关及模块研究开发,突破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设计等关键技术;(2)支持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三种制式;(3)支持频率范围1.8GHz-2.7GHz,涵盖1880-1920MHz、2010-2025 MHz、2300-2400 MHz和2570-2620 MHz,支持带宽1.4 MHz、1.6 MHz、3 MHz、5 MHz、10 MHz、15 MHz、20 MHz、40 MHz;根据需要,可扩展支持TD-LTE在 700MHz频段的使用;

(4)功放芯片的最大增益不低于25dB@输入功率0dBm;功放效率不低于25%;EVM不大于3%;(5)功放芯片的输出功率满足3GPP对终端发射功率的要求;

210 次谐波抑制比、3次谐波抑制比、邻道泄露比和开关时间,符合3GPP协议对3种制式的规定;(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7)提供1000片面向商用的芯片给终端厂家。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7:LTE有源天线组网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有源天线技术将射频部件与天线一体化设计,与无源天线相比在实际组网应用中可以灵活改变水平与垂直波束指向,根据用户以及业务的变化,动态调整网络的配臵,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客户感受,提高网络部署的灵活性,降低建网投资。

研究目标:研究有源天线的垂直与水平波束控制与实现技术;在2G/3G/LTE混合组网情况下,研究采用有源天线的组网实现技术和网络参数的优化技术;实现在不同制式、频段、不同网络结构情况下有源天线的波束指向控制和波束重构的方法;对有源天线设备在室外覆盖、室外覆盖室内以及室内覆盖等多种场景下的组网性能进行试验测试与评估。

考核指标:(1)结合实际组网环境,研究多种制式移动网络采用有源天线组网时的技术需求,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2)研究采用有源天线组网时,天线指标参数对网络参数和性能的影响,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3)建设至少3套有源天线设备,进行实验室和外场测试评估,输出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报告;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标准提案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8:多天线无线信道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多天线技术在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不仅智能天线的性能得到广泛认可,而且MIMO的传输方式也更加丰富,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支持多天线技术的多通道无线信道模拟器,以支撑芯片及系统的研发。

研究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天线无线信道理论模型,开发出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无线信道仿真器仪表。

考核指标:开发出两套符合3GPP、ITU-R及行业标准要求的LTE/LTE-Advanced无线信道仿真器仪表。具体指标:

(1)支持基于几何建模的SCM-E、IMT-Advanced等信道模型,支持0-120km/h移动速度;支持最少20MHz带宽和6GHz以下各频段;

(2)信道保真度可评估高阶调制并将不必要的失真降到最低;(3)AWGN加噪步长0.1dB;

(4)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访问预装的衰落模型;(5)动态环境仿真(DEE)可对信道参数实现快速的动态控制,可控制的参数包括状态持续时间、信道输出电平、AWGN开/关、载噪比、路径状态(开/关)、相对路径功率和延迟、频率变换和Doppler速度等;支持输入过载保护和告警;

(6)支持下行最大82和4

4、上行最大28和44通道;支持48个以上的多径个数,各射频信道可以分组使用,可实现空间分集、空间复用、空分多址、单流波束赋形、双流波束形成、多小区等场景;支持基于TDD上下行互易性的双向同步测试;支持载波聚合和CoMP测试;

(7)申请相关专利5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9:基于TD-LTE公网集群业务系统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依托于TD-LTE公网运营的集群通信业务具有较为宽阔的行业应用前景。基于原有TD-LTE系统的公网宽带集群系统技术 方案及标准的研究,需要推动产业继续实现基于TD-LTE的集群技术标准化、性能演示和验证等内容,因此特设立本课题。

研究目标:对基于TD-LTE的集群系统进行组网方案、关键技术、安全机制研究,以及技术方案的标准推进,形成统一的系统接口标准;并搭建基于TD-LTE的演示系统,进行性能验证。

考核指标:

(1)基于TD-LTE的集群组网方案、关键技术研究,输出研究报告。重点包括适用不同应用场景(核心网内、跨核心网、漫游)的网络拓扑架构;基于优先级策略的资源分配:包括接入控制、无线资源分配算法、QoS保证、业务优先级等;移动性管理:IDLE态、连接态的业务连续性保持;

(2)集群业务安全机制研究,提出能够保证行业用户通信的安全保密机制和算法,输出研究报告;

(3)完成基于TD-LTE架构的集群基本业务实现的原型机开发以及功能演示;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技术报告不少于5项;标准提案不少于10项;演示平台2套。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10:基于TD-LTE 高频高速热点接入关键技术和样机研发及验证

课题说明:移动互联网带来数据业务流量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网络构成巨大压力。在热点无线流量达到70%以上,如何在热点应用场景提供频谱需求充足、高性能、低成本的系统?本课题在前期关键技术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相关设备的研发等工作。

研究目标:利用3400-3600 MHz频段、提供高吞吐量和高频谱效率、低成本的基于TD-LTE演进的关键技术与系统,完成相关基站和终端样机的开发,并进行验证与演示。

考核指标:

(1)提出TD-LTE演进针对高频段、高容量、低成本增强的关键技术,制定3GPP国际标准,提交国际标准文稿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2)完成基站和终端的演示样机,并满足所完成的TD-LTE演进技术与系统应能满足以下需求:

– 利用3400-3600 MHz频段,满足与相关卫星固定系统(FSS)的空对地链路共存的要求;

– 提高系统容量,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带来的高数据业务量增长的需求;

– 能够支持多小区密集组网,满足移动宽带业务特性和灵活部署的需求;

– 相对于现有的TD-LTE系统,频谱效率能有较大提高,并降 低系统能耗;

– 考虑TD-LTE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确定演进路标,充分考虑后向兼容性。

(3)构建实验环境,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功能和业务的演示;

(4)开展必要的现场测试,保证与相关卫星固定系统(FSS)的空对地链路的共存能力。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2: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项目说明:“十一五”期间,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已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基本完成了网络架构、业务平台、终端系统等总体类研发。“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针对终端、网络、云和安全等关键技术体系、框架、标准化及整体产业链展开研发,并推动产业化进程。

为发挥重大专项协同推进作用,电子信息板块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专项一)、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简称专项二)和本专项)在2013年统筹安排了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课题,本专项2013年安排的课 题包括:为应对移动互联网爆炸性的流量增长,提升用户的接入体验及网络资源利用率,开展网络协同及融合体系研究和设备云化技术及应用研究;为了提升我国自主的智能终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基于HTML5终端的云应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应加强与专项

一、专项二相关课题的互动与衔接。课题2-1: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协同及融合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WLAN大规模部署及LTE/LTE-A发展,多种无线接入网络并存,交叠覆盖更加普遍、终端能力更强,需研究多种网络之间、终端和网络之间的协同服务与融合体系。

研究目标:从网络选择,连接管理、能耗管理、融合体系、统一标识等方面研究多网络的融合,增强终端和网络在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处理功能,实现终端到网络的端到端协同,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接入体验。

考核指标:

(1)构建在多网络环境下基于策略的网络发现、网络选择和连接建立体系,实现根据不同的网络状态、用户策略、运营策略的网络连接管理,研究多网融合环境下的终端功耗管理。设计并实现终端连接管理器、网络策略服务器,并构建实验和验证平台进行验证;系统应考虑对802.11u和ANDSF的兼容支持;

(2)研究业务流对多连接有效使用的架构体系,研究不同特性的流量通过不同网络疏导能,业务流根据网络状态进行迁移、终端能耗降低等关键技术。研发并实现相关系统,支持终端多接口通信MIF(Multiple Interface)和利用MIF API来通知终端应用程序接口状态,选取1-2个典型业务进行验证;

(3)研究高带宽要求的单业务流通过多连接分流的可行性,完成分析报告;

(4)推进WLAN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深度融合,研究WLAN和蜂窝网融合组网架构及方案,包括认证、计费、数据接入的融合,开发验证系统;研究支持WLAN和移动网络之间平滑的流移动性,流量的统一管理和差异化服务,完成研究报告;

(5)研究移动网标识系统和互联网用户标识系统的融合解决方案,实现用户身份和标识的统一,保证多连接移动网络环境中的统一标识和被叫访问。完成研究报告;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IETF,WBA,WFA提交10篇以上提案,至少新立项(或者RFC)2个。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2:移动通信网业务平台(网关)云化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移动通信网业务平台(网关),有利于提升移动通信网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是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应研究如何在基础设施层面实现 业务平台(网关)的软硬件分离和物理(虚拟)资源按需灵活分配,以及如何在平台层面采用云平台服务(如并行计算、云存储)实现业务平台(网关)的功能。同时,应以业务平台的“云化”研究为基础,研究云计算技术在核心网的应用。

研究目标:研发基于云计算的电信业务平台(网关)系统,包括短信中心、短信网关、彩信中心、彩信网关及其他电信业务平台,基于云技术支持不同业务平台共享物理资源,支持软硬件资源分配和管理技术;研究云计算平台服务(如并行计算和云存储)在业务平台(网关)中的应用;研究业务平台(网关)在集中化组网场景下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自组织技术;研究采用云计算支撑电信核心网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1)研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信业务系统,包括短信网关、短信中心、彩信网关、彩信中心,并选取1-2个其他典型业务平台或者AS(应用服务器)。基于云技术支持不同业务系统共享物理资源,支持物理(虚拟)动态资源分配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通信业务需求快速动态分配资源从而实现网元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容、减容。完成原型系统并实现于云计算平台的部署验证,要求满足要求性能要求,实现良好隔离;

(2)研究云计算的通用平台服务(如采用云存储实现日志文件管理等)在业务平台(网关)中的应用,研究哪些功能可以采用云计算平台服务。完成研究报告,完成原型系统并实现于云计算平台的部 署验证,要求满足要求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

(3)研究在集中化场景下的业务平台(网关)的负载均衡、过负荷控制和容灾技术方案,以及自组织技术,确保电信级服务。完成研究报告;

(4)研究采用云计算支撑电信核心网的可行性,突破关键技术。完成研究报告;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提交5篇以上国际标准化提案。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3:面向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研发

课题说明:HTML5是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基础标准,具备优秀的跨平台能力,能够实现更加便捷的应用开发、更加高效的服务提供以及更友好的用户体验。目前HTML5只定义了通用的软件功能,在使用终端能力方面还存在若干不足,如对关键特性的支持、移动终端设备能力的调用及运营商业务能力的使用等,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云服务应用研发需求。现有各类浏览器、Widget引擎等产品对HTML5的支持程度不一,影响了HTML5应用的兼容性。因此需要制定HTML5相关的技术标准,推动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终端云服务应用研发,加速 HTML5应用成熟,引导互联网应用产业良性的发展。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推动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研发,研究应用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环境;制定终端兼容性技术标准建议;研发典型应用;构建应用示范平台及开发者社区,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

考核指标:

(1)研究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研究报告;

(2)制定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的终端Web引擎、云能力引擎的兼容性技术标准建议;

(3)研发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典型云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对HTML5关键特性(Canvas、本地存储、WebSocket等)、移动终端设备能力(电话本、外设等)和运营商能力(连接管理、消息等)的使用,实现满足云服务应用的后台服务系统;

(4)构建使用HTML5终端能力的云服务应用示范平台及应用开发者社区;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3:无线新技术

项目说明:根据专项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探索后IMT-Advanced技术发展趋势,关注标准化过程和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标准建议,在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形成突破。

课题3-1:面向LTE-Advanced的无定形小区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 面向LTE-Advanced后续演进方案, 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固定形状限制, 探索无定形小区(amorphous cell)关键技术, 拓展具有无线回传链路(backhaul)的低功率运动接入点的应用, 与固定接入点构成一种时间、形状和位臵均可动态变化的蜂窝小区,从而改善覆盖和增强区域容量,特别是无线环境复杂地区的容量。

研究目标:突破无定形小区(amorphous cell)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设计、协作模式、资源动态调度、无线回传链路性能增强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LTE-Advanced(R10及以后版本)系统的无定形小区技术方案;支持无定形小区中移动节点以游牧及低速移动(<30km/h)方式工作,移动节点需支持3GPP R10版本、20MHz带宽、最大能支持20个并发用户;支持无定形小区中移动节点之间、移动节点与其他功能节点之间的协作、载波聚合技术,支持移动节点在其他功能小区之间的切换;完成无定形小区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开发无定形小区技术验证原型机,完成方案验证。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2:面向LTE-Advanced的多层/多小区协作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LTE-Advanced系统继续深入发展,协作传输、中继等技术的使用、远端射频单元(RRU)的引入、CRAN新型架构的采用进一步扩展了组网模式,使得协作多点传输等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Macrocell、Microcell、Picocell等多层网络之间的混合组网。大规模多层次联合协作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如CRAN平台的强大计算和处理能力。

研究目标:面向LTE-Advanced,研究大规模联合协作通信的关键技术,在现在LTE-A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系统性能,达到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提升50%,小区边沿平均频谱效率提升100%。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完成大规模(>20)天线的联合发送和接收技术、大规模分布式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和组网的技术研究,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完成大规模联合协作通信的空口算法,在LTE-Advanced(R10)的基础上使得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提升50%,小区边沿平均频谱效率提 升100%;完成大规模联合发送和接收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完成大规模分布式多层次联合协作和组网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方案评估分析;开发原型样机,验证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在性能上所达到的提升水平。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3:3D MIMO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面向LTE-Advanced后续演进,突破3D MIMO技术的应用难点,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3D MIMO技术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标准化及其产业化进程。

研究目标:对3D MIMO信道进行测量、建立科学可靠的3D MIMO信道模型,为后续仿真评估平台的建议提供基础;建立和完善技术评估与仿真平台,能快速可靠地对方案进行评估;基于3D MIMO技术可有效调整垂直方向发送信号这一特点,研究和提出新型的反馈设计与传输方案;基于蜂窝网络特点,研究和评估基站之间的新型干扰控制机制,提高网络整体性能;研究新型天线结构和材质,设计新型的3D MIMO天线;形成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完成系统验证样机的设计和演示。考核指标: 建立3D MIMO信道测量平台,完成对3D 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为3D MIMO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信道模型;完成用于3D MIMO技术的评估与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以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设计出性能良好的3D MIMO系统传输方案;实现3D MIMO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工作频点2.6GHz,天线单元不少于8X8,完成相关方案原理验证和性能评估。向3GPP提交文稿15篇,预期接受文稿3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预期授权率30%。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4:基站资源池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基于开放平台,支持多标准的基带集中式RAN构架,对于降低无线接入网成本,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频谱效率有重要意义。在其基础上,需要将集中式的基带处理资源进行虚拟化,组成可支持多种通信标准的实时信号处理的资源池,从而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多小区、多天线处理的动态需要调度基站资源池,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整体能耗,提高网络的灵活性。

研究目标:突破基于开放计算平台的RAN基带信号处理虚拟化关键技术,包括:实时操作系统、实时信号处理、处理资源的虚拟化、按需分配的处理资源动态调度和在线无损动态迁移;在此基础上演示支持多标准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在动态负载环境下,充分体现处理资 源的动态管理、分配和调度等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整体功耗。

考核指标:完成适用于基带集中式RAN构架上的实时操作系统;给出实时信号处理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处理资源的虚拟化、以及在线无损动态迁移的解决方案;完成实现上述解决方案的外场演示验证平台,天线数50个以上,支持2G/3G /LTE/LTE-A的语音和数据业务;虚拟化资源处理能力达到1Gbps以上的吞吐率,支持低速话音和高速数据的多种类型终端的满容量接入,支持计算资源的动态无感迁移。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5:面向LTE-Advanced的终端软基带技术

课题说明:当前无线基带处理技术正逐渐呈现出运算密度不断加大,协议模式多样性的特点.这对于以功耗和面积为重要指标的终端基带处理芯片带来了较高的设计要求。传统ASIC设计思路将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和限制,相比之下软件定义无线电的基带(软基带)处理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升级成本低等优势。以矢量处理器为代表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矢量化并行执行架构提供极高的运算能力,同时又兼具普通信号处理器编程灵活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对LTE-Advanced等未来通信协议算法的不断深入研究,有必要加快推进矢量处理器为主导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在未来基带 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加速矢量处理器在终端基带芯片上的开发和研制,以灵活地适应未来新技术发展,并满足低成本、平滑升级和快速产业化的需求。

研究目标:研究高性能矢量处理器核微架构设计,该架构具有较高的处理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能够适用多种通信制式和协议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未来通信协议LTE-A等及其相关算法,分析其主要实现手段和特点,将其实现方式矢量化、并行化,以满足高效矢量化处理的要求;研究未来通信协议LTE-A等及其相关算法,研究其中标量运算与矢量运算的分布关系以及其中控制流与数据流的交互关系,构建诸如标量、矢量双核等架构,将算法中的标量处理和矢量处理并行化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整体系统的设计性能;根据算法分析研究未来协议和算法处理中的软硬件分布关系,合理的设计加速器和矢量处理器及其高速通信机制,做到保证编程灵活性和处理效能相结合;基于矢量处理器核心设计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的架构,保证其完成未来基带处理芯片的设计指标和要求;研究矢量处理器乃至多核处理器的工具链设计和开发。

考核指标:设计和实现矢量处理器IP核,满足未来通信基带处理的运算量的要求和多模灵活性的要求,支持LTE-A下行600Mbps,上行300Mbps。设计基于矢量处理器核心的终端基带处理芯片,该芯片能够用于当前和未来2G/3G /LTE/LTE-A等多种基带信号处理。要求该基带芯片设计功耗指标满足数据类终端使用要求。开发矢量处理器开发工具链,能够满足该处理器未来产品化后续开发工作的要求,提供编译、连接、调试、分析等功能。提供LTE-A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工程样片60片和相关测试报告,进一步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2-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6:后IMT-Advanced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策略研究

课题说明:IMT-Advanced移动通信技术标准首个版本的研究将于2011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将与国内相关战略研究计划相衔接,重点研究IMT-Advanced技术的后续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及发展策略,为本专项的后续发展和课题设臵提供参考建议。

研究目标:研究移动宽带和后IMT-Advanced技术需求与特征,侧重TDD技术演进及其与FDD技术的融合;研究编码调制和无线接入等无线传输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网络架构,候选频段以及传播特征;并组织国内的专家研究未来移动宽带通信发展路线与发展策略,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明确移动宽带和后IMT-Advanced技术需求与特征,完成相关技术报告;提出无线传输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网络架构候选方案,完成相关仿真研究或技术分析研究;开展候选频段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开展未来移动宽带通信发展路线与发展策略研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并参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交标准化提案不少于1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每年向总体组提交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报告。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1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4:宽带无线接入与短距离互联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重点发展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无线系统与行业典型应用,同时发展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广域覆盖的低成本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针对行业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积极开展提高频谱效率、功率效率、动态频谱与环境感知、网络融合和大规模自组织的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面向复杂环境应急、超高速移动等特殊应用,突破关键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利用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开发系列化基于超宽带芯片技术的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设备和产品。

2013年,本项目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安排了针对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的两个课题:“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应用”、“ 专 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课题4-1: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应用

课题说明: 在“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组织宽带无线专网领域的优势企业、研究所和高校成立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BWT)总体 组,总体组提出了面向专网应用的宽带多媒体集群总体架构,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专网BWT系统。该系统采用统一的系统架构,支持多种已经标准化的无线接入模式,具有高频谱利用率、大区域覆盖、灵活组网、安全可靠等特性,满足用户以指挥调度为主的多种业务应用需求。总体组已制定了BWT系统的Release 1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开展了技术验证。

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的市场需求己经出现,在2013年开始进行BWT系统应用示范的时机已经成熟,开展面向公共安全等重点应用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专网宽带集群系统在行业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研究目标:基于2011年重大专项专网集群相关课题完成的BWT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验证,将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技术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促进专网宽带集群系统在行业中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形成包括系统、终端、应用、运维在内的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完整产业链。

具体内容包括:

在公共安全、政务管理、大型企业等三种典型行业应用领域开展BWT系统示范应用。

在公共安全示范应用中,实现语音、数据、视频一体化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等应用;满足指挥调度可视化、视频监控智能化、执法办公移动化等要求。

在政务管理示范应用中,满足政府职能部门的共网运行,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的多媒体集群调度,满足各职能部门在移动执法、协 同办公、应急通信、视频监控、物联数据接入等方面的应用,为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民生应用环境发挥示范应用效果。

在大型企业示范应用中,提供包括协同调度、数据采集、设备自动控制、安全监控、应急处臵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在大型企业的规模推广积累实际经验,并起到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

(1)满足BWT系统Release1 标准,实现语音和视频业务整合应用;

(2)组呼建立时间<500ms;话权申请时间<200ms;

(3)实现可视组呼、多视角现场视频及感兴趣区域(ROI)相关业务应用;

(4)实现基于GIS的可视化指挥调度应用;(5)支持行业要求的安全加密能力;

(6)建立针对典型行业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示范基地并形成产业能力,在一个交换控制系统内,提供不少于20套基站、200个终端的典型行业规模示范;

(7)针对典型行业提出完整的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出较完整的行业宽带无线专网建设建议提案。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三个行业应用示范独立申请。BWT核心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申请。每个应用示范支持一家。

课题4-2: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

课题说明:多媒体集群产业与应用的发展中,多模终端与基带芯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BWT)系统规模化应用急需针对 “一个系统,多种接入模式”的技术特征,充分利用宽带移动通信己奠定的宽带高速基带芯片技术基础,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打造集群预商用多模终端。

研究目标:研制基于宽带多媒体集群标准的、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工程样片;依托该芯片构建典型行业终端解决方案,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为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的最终产业化和国际化打下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

研究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芯片的设计技术,开发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符合Release1 标准的多模终端基带芯片;设计满足典型行业需求的多模终端平台,开发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符合Release1 标准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

考核指标:

(1)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芯片开发:

– 内臵硬件支持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Release1 标准协议; – 支持不少于两种接入模式(支持中低速模式与超高速或高速模式);

– 支持64QAM,16QAM, QPSK, F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臵;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 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典型行业商用的要求; – 提供500片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多模终端基带工程样片,用于室内外的试验测试。

(2)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预商用多模终端的开发: – 满足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标准要求; – 终端支持不少于两种模式;

– 覆盖支持多个无线通信频段(340-370MHz,400-430MHz,1447-1467MHz,1785-1805MHz,2400-2600MHz); – 支持可变带宽(12.5KHz-20 MHz);

– 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典型行业预商用的要求; – 提供不少于100部多模终端;(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BWT核心企业与芯片企业联合申请。

项目5:物联网及泛在网

项目说明: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与泛在网络”项目重点开展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协同融合的智能感知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传输技术;灵活组网的感知网络技术;多源、异构设备接入、服务的协同与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技术等,逐步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和泛在网的网络与信息融合技术体系。选择涉及国计民生、具规模化应用前景的重点领域开展验证,研究支撑物联网信息服务可持续运营的集成技术和信息服务模式,建立物联网应用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促进物联网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信息化服务的规模应用。加强物联网和泛在网关键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的标准化工作,在部分领域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

2013年“物联网与泛在网络”课题安排了平台类课题: “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验证类课题:“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研发与验证”和“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及验证”。

课题5-1: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验证

课题说明:物联网数据具有多源、海量、异构、时空连续等特性,34 需要针对物联网数据特点开展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数据存储、表达、检索、共享等技术研究,实现物联网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信息化服务提供业务支撑平台,推进物联网业务的深度整合与发展。

研究目标:针对物联网数据多源、异构、海量以及时空连续等特性,研究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数据的存储、表达、检索和共享等技术,为应用提供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支持信息服务的后向运营模式,推进物联网业务的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的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统一、标准的信息服务体系; 研究物联网统一、标准的数据开放接口技术;研究符合物联网数据海量、负载动态变化特点的平台构建方法; 研究基于统一的信息表达方式的访问客户端技术;研发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并进行试验验证。

考核指标:提出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统一通信能力、共性IT能力的体系架构,架构支持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支持IPv6并兼容IPv4;研发多业务环境下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服务,提供海量信息存储、处理等功能;研发统一的信息服务访问客户端,完成物联网海量信息能力平台的试验验证;在平台上完成5个以上具有不同数据源和不同数据结构的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提交相关标准提案5篇以上。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本课题拟

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

课题说明:WIA-PA是国内研究制定的过程自动化工业无线网络协议。该协议与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无线HART、ISA100标准比较,在规模可扩展性、抗干扰性和低能耗运行等关键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拓扑结构、自适应跳频、分簇报文聚合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该协议已经成为IEC国际标准,并在电力、石油、冶金等领域进行了验证,为保持我国标准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必须开展WIA-PA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WIA-PA标准要求,突破WIA-PA工业无线网络设备研发的关键技术,研制低功耗节点、路由设备、手持器设备、网关设备等WIA-PA网络设备和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建立中试线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WIA-PA技术产业链的构建,支撑我国标准WIA-PA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研制具有高精度时间同步和自适应跳频能力的低功耗节点;研制具有分组管理、动态资源分配和Mesh路由能力的路由设备;研制具有随机接入、Peer-to-Peer通信能力的手持器设备;研制可与主流自动化系统集成,具备高可靠冗余机制的网关等WIA-PA网络设备;开发WIA-PA网络管理软件和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完成示

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节点、路由、手持、网关等WIA-PA网络设备,取得相关认证,网络设备指标:典型工业现场环境下网络端到端数据传输可靠性99%以上;可与同频商用无线网络共存;节点设备的平均功耗低于1毫瓦;节点电池供电可运行5年以上;时钟同步精度达到毫秒级;网络传输延时小于1秒;支持千点级大规模组网;设备年故障少于5分钟,达到免维护设备等级。完成3项典型示范应用。建立具有年产量万套以上的能力的中试线1条。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3: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超短距、生物安全的无线体域网技术是个人健康信息采集与传输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产业化前景。正在研究的IEEE 802.15.6协议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款适用于健康信息采集的未来超短距无线体域网协议标准,目前该标准还未最后确定,有必要尽快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健康医疗信息的采集提供解决手段和关键设备,对提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优势,是很好的一个时机。

研究目标:研究满足个人健康信息采集需要的近人体安全、可靠、高能效、智能超短距无线体域网关键技术,提出标准建议,开发原型

系统,开展应用验证,为社区医疗、远程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提供个人健康信息采集传输的技术解决手段。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超短距离组网、微发射功率与低能耗、对人体和人体内的植入电子器件的安全保护、人体生命体征信息隐私保护、支持不同时延优先、高QoS等超短距生物安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于医疗健康信息化的的超短距生物安全网络传输标准;研发超短距、生物安全生命体征数据感知终端原型系统,并开展实验验证。

考核指标:

(1)提出个人健康信息采集需要的,满足安全、可靠、高能效以及智能等要求的无线体域网协议及系统解决方案,提出标准建议;

(2)研制出无线体域网生命体征数据感知终端原型系统。系统支持400MHz至2.4GHz的多个频段,最高支持79个传输通道;节点传输距离2-10m,数据传输速率10Kbps-1Mbps,支持双向传输,峰值功耗小于5mW;发射功率小于5mW,特定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低,便携式天线,保证人体与人体电子设备的安全;具有加密、高可靠、高电磁兼容设计,保证无线连接可靠安全;

(3)选取医院或社区等具有代表性地方构建不少于30个节点应用示范,对协议与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4)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提交相关国际标准提案3项以上,提出完整的标准建议。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4: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课题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平安家庭和健康家庭等需求,开展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技术研究、设备研发和应用及基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服务,为智能家居物联网产业化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家居物联网体系,研究家居物联网与社区管理及服务结合的模式与技术,研究适用于家居物联网的无线新频段和新技术,研究家居物联网设备与家用电器和信息终端间的干扰问题。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出的智能家居综合组网、安全接入控制和智能家居信息服务需求,通过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网关设备和传感器节点设备等建立面向家居的无线物联网,全面感知家居安全、健康、节能等信息,通过信息的聚合、融合、分析、处理和控制,支持社区为家庭开发并提供及时、互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及产业发展,为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设备的产业化及大规模应用和建立面向家庭的运营服务模式奠定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突破家庭异构传感器网络融合、基于自主标识认证的信息服务、家庭移动多终端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家庭无线物联网网关设备、家用电器无线物联网接口、低功耗传感器节点设备等;提出家庭无线物联网的应用和运营方案,开展应用验证;提出相关标准建议。

考核指标:

(1)家庭无线物联网网关等设备支持多种无线手段组网,无线发射功率不高于50mW,不干扰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传感器节点设备支持的传感器种类不少于6种;

(2)开发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及网关和接口模块及节点等设备,支持跨平台互联,提供对安全、健康、节能等感知信息,通过信息聚合、融合、分析、处理和控制,为家庭提供及时、互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具有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具备产业化能力,应用规模不小于5万户家庭;

(3)建立面向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社区大容量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系统具备对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的多层次、多维度综合运行态势监控功能;

(4)建立运营服务体系,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提供面向家庭的安防、健康、节能和家庭移动多终端协同信息交互等运营服务;

(5)提交智能家居无线物联网标准提案不少于8项;申请发明专利数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2家。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5: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及验证

课题说明:医疗健康事业对于民生至关重要,数字医院是智慧医疗的基础。数字医院未来要从看病向预防和保健方向努力,扩展服务到家庭健康管理、社区保健管理、医疗机构诊疗管理及公共卫生管理,使医院成为面向全程健康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医疗物联网提高医院内部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与水平。研发医疗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相关产品,形成技术规范与标准,为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全新的医疗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研发健康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全面化汇集、全局化决策分析和全流程辅助的物联网全程健康医疗设备,开展相关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有线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和传感网异构互联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研究在与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共存的环境下干扰抑制技术,提出符合我国医疗机构特点的解决方案;开发医疗物联网网关和感知节点、开发医疗仪器设备所需的物联网接口模块等;针对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个人健康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等的接入要求,开发基于嵌入式硬件平台,支持异构数据、异构接口、异构协议转换的医疗物联网中间件;开发智能化、可视化和触摸式家庭智能健康终端设备;提出技术规范与相关标准建议,支持产业化和必要的医疗物联网信息在不同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交换与共享。

考核指标:

41(1)开发基于有线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和传感网异构互联的数字医院医疗物联网系统,包括可连接不少于6种医学或健康监测量的传感器的物联网接入和网关及感知节点设备、医疗仪器设备所需的物联网接口模块、医务工作者手持的医疗物联网终端、可连接医院信息化系统并支持异构数据、异构接口、异构协议转换的医疗物联网中间件、医疗物联网网管系统,以及医疗物联网感知信息的采集、汇聚、分析和发布系统。上述医疗物联网系统应能满足省级三甲医院的规模要求,并具有可裁剪性和经济性能适应县级医院的规模要求。设备与系统在不少于30家省、市、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物联网信息交换与共享;

(2)研发两种可作为医院医疗物联网延伸节点的智能化、可视化和触摸式家庭智能健康终端设备,可通过有线网或移动通信网连接到医院,采集的信息可纳入医院的医疗物联网数据库中,开发相应的个性化健康辅助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家庭健康服务,应用实验不少于1000人;

(3)提出不少于7项医疗物联网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议;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上一篇:金沙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下一篇:做个健康的孩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