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2024-06-15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精选8篇)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1篇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

及其相关措施

摘要: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党、我国政府对青年学生的一贯要求。大学生是未来党风廉政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筑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促使两者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因此,现阶段执政党必须巩固廉政建设、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教育大学生反腐败

党的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第一次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立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活力。大学生作风教育和廉洁教育,是党风建设和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尚未完善,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还很模糊,存在不少思维盲区和误区。同时,高校廉洁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已有教育无法适应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因此,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任务亟不可待。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大学生是未来党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党和国家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38.5%。这表明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党员将是党的事业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作风和廉洁情况会直接反映出党风廉政状况。大学阶段是筑牢党风廉政思想根基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年学生行为操守养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大学强调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重视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既负有对大学生进行作风教育和廉洁教育的职责,又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筑牢党风廉政思想根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地方,也是知识汇聚,群英荟萃的地方。就大学生廉洁教育而言,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带领大学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做一份贡献。高校应把主动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渗透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上去,让廉洁自律意识扎根在每个的大学生的脑海。高校应十分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人民至上、洁身自好的观念贯彻到每个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让大学生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在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强调公职人员廉政教育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对青少年接班人的廉洁教育,这对未来党的廉政建设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不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在高校里都有体现。这些令人深恶痛绝恶的现象,无一不在不同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例如:平时不努力,到了考试关头靠向老师送礼的方式谋求过关;某些学生会或者社团干部虚报活动经费赚取其中差价;个别学生在个人推荐材料中夸大其词、自吹自擂以达到被录取的目的等等。这些行为丧失了作为一个心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水平,长此以往,这势必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因此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是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党风廉政教育

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式教育。该种教育应既能准确地描述我国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现状,又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各种腐败现象依然严峻,反腐任务仍旧艰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应是每个大学生都应清楚的现实。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大学生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的走向,使得大学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未来党风廉政建设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法制教育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在高校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大学生清楚反腐败是合法的,行贿受贿贪污腐败是违法的,而违法的后果将是收到法律的严肃制裁。这样一来,大学生就在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不能做到廉洁自律的人将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从而增强大学生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三)理想与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去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今天的高校学生,或许在未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管理者。所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高尚科学决定了明天我国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高洁品性,对党的事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大学生尚未经过社会的磨练,一旦走出社会,难免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难以抵挡。在利益与信念的搏斗中,若是大学生没能坚守本心,便容易动摇而作出违法的举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必须牢抓理想信念,从而能使他们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廉洁自律。

三、加强大学生党风廉政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我国现阶段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式的宣传教育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教育以外,还应在教育过程中对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肯定党中央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表明党中央完全有能力解决当前的腐败问题。以此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心,激起大学生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党风廉政建设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增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高校应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针对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大学生文化程度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自觉性也相对优秀,高校应极力调动大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吸引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且及时向大学生传递有关精神文件,让大学生更早地了解和掌握中央的战略部署,使其思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多种形式的党风廉政教育

高校党组织应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社会生活,开阔大学生党员的视野,让大学生党员亲身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深对党中央各项决定的了解。开展优秀党员讲座,让大学生党员向先进人物学习,为大学生党员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并使之不懈奋斗。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了解民情。

四、结论

党风廉政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应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顺利进行,逐渐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Z],教思政[2007] 4号文件

[2]曹文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5(6)[3]胡春华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胡春华在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上的讲话(2007年5月15日)[M] [4]张文军关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 2006(4)[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2篇

陈 星 潘锡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代不乏人,然而能如诸葛亮那样为历代人民所崇敬和敬仰者,却实属少见。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大名垂宇宙”的伟人,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乃至在周边各国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人民中间久享盛誉,传颂不绝,除了诸葛亮的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外,更是他以垂范后世的廉政思想及其感人至深的思想品格深刻影响于当时和后世的结果。本文试就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内涵。1.不怙权,不专断,不以权谋私。诸葛亮出山之初,因年纪轻,资历浅,未建功绩,虽然与刘备“情好日密”,但并无多大权力,据《魏略》与《九州春秋》记载,此时刘备仅“以上客礼之”,尚未授以实职。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后,刘备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亮专任一方,尽忠职守,每“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成都后,“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竟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建兴元年(223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权力达到高峰,但亮仍说:“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以上均见《三国志》本传),当权臣李严为了自己个人的种种目的,力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封王时,诸葛亮作书答曰:“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 1 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以拒加“九锡”的实际行动规劝李严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不要妄自尊大。诸葛亮把权力集中运用在治政治军、强国强兵方面,不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2.以身作则,俭以养德。诸葛亮平时生活相当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丞相府清点财产,“卒如其所言”。廉洁从政往往要由俭朴的生活作风来支撑。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实际上,诸葛亮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是丰富的,他自称“禄赐百亿”(《答李严书》),但他提倡“将不可吝”,说:“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他所得的绝大部分财物都用于赏赐有功将士了(《诸葛亮集·将苑》)。在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中,“深入不毛,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诸葛亮一生南征北讨,戎马倥偬,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统一大业,至死“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给后世留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3.不沽名钓誉,不居功自傲。诸葛亮曾说:“将贵不骄,胜而不恃”,“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不离则众叛。”(《诸葛亮集·将苑》)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南安等三郡叛魏降蜀,又收纳了长于军事的姜维,打下了冀城。他的部属纷纷向他祝贺。诸葛亮不仅不以为喜,反而心有愧疚,写了《谢贺者》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无限惭愧之情:“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之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恳切地表达了他以兴复 汉室为己任,不居功自傲的高尚情操。4.虚怀若谷,虚心纳谏,通于承担责任,不文过饰非。诸葛亮具有虚怀若谷的磊落胸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他所器重的马谡。但他作为主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诸葛亮特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他在疏中诚恳地检查了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及身为三军主帅而“不能训章明法”等过错,于是降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在政权建设中,诸葛亮还特别注意“集众思,广忠益”。他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鼓励部属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求得统一,以减少和避免过失。他在给下属的指示中,公开宣称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多次鼓励下属直率地向他提意见。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分析了失败原因,认为不是兵少而是指挥不当。他特地发布了《劝将士勤攻己阙教》,号召部属为了国家利益,要勇于经常指出主帅的过错。对于向他提过意见的部属,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曾诚恳地劝止诸葛亮自校簿书的杨颙,官职并不高。他去世时,诸葛亮纡尊降贵,写信表达哀悼之情,并“垂泣三日”。王安石为此作《感旧》诗:“恸哭杨颙为一言。”5.对子女不娇不纵,从小处着眼,励以忠贞大节。诸葛亮对于子侄、外甥等要求甚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如对于饮酒,他要求只要“适体归性”即可,不能酗酒。当他的继子诸葛乔办完公务,正要返回成都时,各位将领的子弟正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考虑到应该让诸葛乔与大家同甘共苦,就派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在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对晚辈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的经验之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当存高远”;“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这些内容,不仅教育了他的子侄、外甥,也成了诸葛后裔的传家之宝。

二、诸葛亮廉政思想的来源。诸葛亮的廉政思想主要来自儒家学说,如“克已复礼”、“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等等,但诸葛亮自青少年起就博采众长,精研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通过分析得出:“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刑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诸葛亮集·论诸子》)。他对先秦法家人物,特别是管仲、申不害、韩非等人的著作,更是认真钻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传》)。这些著作的学习对他的法家廉政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抱负,形成了他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诸葛亮的这一远大抱负从他以后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的《诫外甥书》、《诫子书》、《又诫子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瑾言子瞻书》中可以明确看出。他要求晚辈要有远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如《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这段话,可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远大政治抱负的自述。同时诸葛亮也深受墨家思想的影响。史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所以他们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体察民意,从而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兼爱、非乐、非攻、非命、明鬼、天志等十大政治主张。《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夏政。”可以看出:第一,墨子倡导节用、节葬;诸葛亮反对奢侈厚葬,力主节流、积蓄。东汉末年,政治极为腐败,豪强地主无度奢侈,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数,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诸葛亮反对这种奢靡的风气,他要求蜀汉属吏们“清心寡欲,约已爱民”。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不但严纪于人,而且身体力行。作为一国丞相,出则“乘素舆”,戴则“葛巾”;“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 五顷,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教育子孙要约制酒量,“适体归性”。面对着时尚厚葬之风,诸葛亮力主节葬,在处理先帝丧事时,他规定“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三日使除服。”他临终之时,“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第二,对工作墨子是“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诸葛亮则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事必躬亲,食少事烦。诸葛亮思想体系中所存在的这些墨家思想,显然是他廉政思想的一大重要来源。

三、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陈寿的《三国志》是认识、评价诸葛亮的最基本的资料。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同时也认为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只是将略不及政理。“然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见《三国志》本传)。他的评论得到魏、吴人士和晋人的认同。魏国谋士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贾诩传》)吴国的大臣张俨说:诸葛亮“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本传注引《默记》),西晋张辅著《名士优劣论》盛赞诸葛亮治国统兵的才干和他为相的功绩,然后说:诸葛亮“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全晋文》卷一百五)晋人傅玄也认为: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全晋文》卷四十九《傅子》)南朝梁将陆法和在白帝城对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北齐书》卷三十二)到了唐代,对诸葛亮评价更高。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贞观政要》第十六)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他还说,诸葛亮如“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其才“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唐文粹》卷五十五《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今存,在成都武侯祠内)唐代诗人讴歌诸葛亮形成一个高潮。《全唐诗》书中可见咏及诸葛亮事的诗人50多位,诗歌近100首,其中以孔明为主题的约40首。诗圣杜甫咏孔明的诗最多。他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等,已经成为后世评价诸葛亮的名句而广为传颂。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盛,对诸葛亮多从仁义、礼理的立场,大加推崇。宋代学者苏轼说:“西汉之士,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论。”(《东坡续集·题三国名臣赞》卷十)他又说:汉末“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收许、兖,南收荆、豫。孔明之所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东坡应诏集·诸葛亮论》卷十)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张木式 说: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进折,左右昭烈父子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义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明代理学家宋濂说:“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理学家方孝孺具体分析说:“孔明以布衣至于为相,而人不以为速;以讨贼为已任而任将帅,人不以为自用;兵败而功不成,人不以为无勇;一国之政,赏罚予夺无所贷,人不以为专。„„孔明之为相,欿然虚已以求闻已之过,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不幸而功不成,天也!安得以成败论孔明哉!”(以上引文均见明·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十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是治国治军的奇才,他说,“军 不治而唯公(孔明)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读通鉴论》卷十)这些评价显然大都从诸葛亮的治国治军之才出发,但也包含了后世对他廉政思想的肯定和追慕。

自诸葛亮之后,历史上所有清廉有为的官吏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海瑞等等,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仅以有清一代为例,如王熙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祭祀不用三牲,以蔬果代之;汤潜庵为苏州巡抚时,行李萧然,春日采野荠为豆羹,民间称其为豆腐汤;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日啖青菜数把,江南人呼为于青菜,死后堂后仅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盎而已;朱可亭任浙江巡抚,食粝衣粗,夫人亲自下厨做杂务;邵基任江苏巡抚,妻不衣帛,旁无姬侍,客至,鱼菽萧然;米石君崖岸峻绝,一介不取;刘绳庵任工部侍郎,衣履极敝而不改作,王安国累官至吏部尚书,早餐与子只食大饼数枚;刘墉官至相国,而常敝衣恶服,周旋于朝班之中;曾国藩治家力崇节俭,驻师安庆时,夫人欧阳氏亲率媳妇同纺棉纱,夜纺四两棉花方歇;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常布衣草履,状如村夫子,惟嗜辣椒及豆腐。山西巡抚阎丹初,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浙江巡抚卫静澜,亦以节俭著称,衣袍多补缀痕,夫人诞辰,仅购烧饼油条而已;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诸葛孔明自居,以清廉自守。清代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而见于史册的清官特多,所以能延绵国祚近三百年,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四、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裔的影响。诸葛亮的的廉政思想对他的反裔的影响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在兰溪诸葛村这一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的《诫子书》,教育和勉励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务农经商者求真务实,步入仕途者清正廉明,显示了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巨大力量。明、清两代,诸葛村共出进士5人,举人11人,全村担任过正七品以上的官员有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员10人。其中在光绪《兰溪县志》 上列传的就有16人。如诸葛伯衡,明洪武年间曾任北平染杂造局大使,后任广东参议,是一位,“性清介,持名节”的“清修直谅之士”。诸葛岘,曾任刑科给事中,“不徇私以苟容”,39岁时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连丧葬之费也全靠同僚资助。诸葛桂,清康熙间职授都司,后“辞富居贫,月支石米”过活。诸葛諟,乾隆间任山西怀仁县知县,在任十余年,兴利除弊以清廉自励。其余如先后任江西新建县、广西桂平知县的诸葛铿,任江西永新、新城等县知县的诸葛槐,无不关心民瘼,勤于职守,公正廉明,诸葛槐甚至在太平军攻城城陷时投井殉职。他们继承先祖遗风,鞠躬尽瘁的事迹记载在《浙江通志》、《金华府志》、《兰溪县志》和《诸葛氏宗谱》等方志、家谱中,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

五、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否包含廉洁文化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一定的市场。而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 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积极吸收和借鉴诸葛亮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廉洁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对于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廉洁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和规范,显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2007年9月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素质,寝室管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学生寝室管理模式转变, 学生寝室已被赋予一种全新的内涵, 寝室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作为大学生的第二个家, 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更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把学生寝室建成管理规范、文明安全、环境优雅的场所,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于2012年6月对辽宁中医药大学住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寝室管理的满意度, 学生素质程度, 借此探究寝室环境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辽宁中医药大学在籍住宿学生。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负责表格的发放和回收工作。要求问卷必须由学生本人亲自填写。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科研创新情况, 及对学生公寓管理满意度和不满意原因及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957份, 回收率为95.7%, 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0%。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男性292人, 占31.1%;女性648人, 占68.9%。年龄最小的为20岁, 最大的为23岁。平均年龄为22岁。本省742人, 占78.9%;外省的有198人, 占21.1%。问卷覆盖学生寝室233间, 其中共产党员寝室有35间 (含预备党员) , 占15.0%;积极分子寝室83间, 占35.6%;学生干部寝室158间, 占67.8%。

2、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优秀, 专业排名连续两学期在前10名的同学157人, 占16.7%;学习一般, 居于专业中等的同学742人, 占78.9%, 学习较差, 有挂科记录的同学41人, 占4.4%。连续两学期中获得过校级以上 (含校级) 奖学金的同学174人, 占18.5%。入学以来获得过省级以上 (含校级) 奖学金的同学41人, 占4.4%。零挂科寝室93间, 占39.9%。

3、活动参加情况分析

参加过校级 (含校级) 体育类活动者共336人, 占35.7%;参加过校级 (含校级) 文艺类活动者共247人, 占26.3%;参加过校级 (含校级) 书法摄影等社团类活动者共749人, 占79.7%。覆盖寝室197间, 占84.5%。

4、科研创新情况分析

参加过校级 (含校级) 科研立项活动的学生78人, 占8.3%;参加过校级 (含校级) 数学建模大赛的学生28人, 占3.0%;了解参与并获得省级荣誉的挑战杯的学生45人, 占4.8%;省级 (含省级) 以上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共29人, 占3.1%。

5、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分析

认为自身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415人, 占44.1%;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一般的学生480人, 占51.1%;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45人, 占4.8%。

6、学生获奖情况分析

获得过校级 (含校级) 以上荣誉的学生258人, 占27.4%, 获得过省级以上 (含省级) 荣誉的同学48人, 占5.1%;获得优秀寝室、标兵寝室73间, 占31.3%。

三、讨论与分析

学生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管理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资料统计, 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年龄在18—25岁之间, 是形成世界观, 人生观的黄金年龄, 从稚嫩的高中走入大学, 学生的思想每天受到多方面冲击, 寝室作为大学生每天三分之二的停留场所, 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 因此加强学生寝室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寝室氛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寝室生活中, 学生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 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 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 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同时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现代道德主体能力。由于寝室内聚力较强, 开展活动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互信、诚信、合作等现代人才品质的培养。

3、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几年前的马加爵一案震惊全国, 扼腕痛惜的同时, 各高校在反思的同时意识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杨琴曾分析, 现今大学生心理多有以下3种:1、从众心理;2、竞争心理;3、感染心理。调查表明:认为自身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占44.1%;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一般的学生占51.1%;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占4.8%。大学生通过寝室生活可实现白身存在的价值, 寻找心理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并以同龄人为标准不断确定和调整生活坐标,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平衡。

4、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关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以及对本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现今大学生寝室多按年级和专业划分, 多为相同专业的同学在一个寝室, 这样有助于大家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

5、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达到的不竭动力。在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当下, 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团队意识, 更要有不断创新, 超越自我的精神。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 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使之得以实现。”高校寝室管理以其自主、开放的浓厚气氛, 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6、对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步人社会的桥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 高校寝室生活使学生脱离父母的庇护, 学会独立适应集体生活, 学生可以通过寝室内部活动, 或者学校组办的活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 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并与社会达成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艳超.浅谈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13 (1) :65-66.

[2]杨琴.心理咨询进驻大学生公寓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0 (1) :167-169.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4篇

【摘要】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负面影响对高校教育的侵蚀。

【关键词】网络高等教育影响应对措施

21世纪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普及遍布全球,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信息的高速传播、知识的快速更新、生活效率的提高都与网络的普及密切相关。而高等教育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也日趋加深,高校教育工作也因网络的加入而生色不少。在高校教育工作效率因网络大幅提高的同时,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远,这其中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从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教师,有必要对高等教育中的网络现象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和利用,让网络很好地为教育服务。

一、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巨大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巨大作用

“网络”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nter-net",即一个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许多规模不等的计算机网络互相联结而成的网络。网络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使信息实现了全球同步、同时的发送和传递,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实现了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也丰富了社会文化娱乐生活,是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也对高校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网络突破了教育只能在校园进行的传统,为知识的传播打开了更广泛的领域。传统的教育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比较大,教育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进行,教育的对象、规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的出现突破了物质条件的实体性限制,以其虚拟性、及时性、全球性和开放性从物质层面突破了学校“围墙”,把知识传向校外、把社会信息传进校内,实现了信息的校内外互通。其次,网络以其开放性破除了制度层面的“垄断”,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是在预定好的制度规范下运作的,包括对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的规定。而网络能将教育资源以及时、共享、快速的特征传向教育制度之外,改变了知识传授受教育制度化层面制约的局面。最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教育冲破封闭、垄断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成为现实。传统教育中,知识信息为教师等所控制,教育因此而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而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教育模式更趨开放,教育资源能为更多人所共享。在这三方面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功能就显示出其巨大的功用:

第一,网络使得教育演示功能更明显。用预制的PPT配合完成教学讲解,特别是演示中能够利用各种文字材料、图形图表、模型教具、画面、动作等素材,配合完成理论教学,使得知识能更好地解释,教学效果得到凸显,

2网络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高等教育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而网络的联网和信息化平台能为个别化学习提供知识的链接和补充,高校教育课堂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拓宽。

3网络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良好平台。网络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中扮演协作学习的竞争、协同、伙伴等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4网络可以有力地促进学习交流。网络的多方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关系的交流,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父母间以及教师和家长间的交流等,不仅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密切,也使学生间、家校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使教育各方均能增进情感,加深了解,有利于教育关系的和谐健康。

(二)网络对高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对高校教育不断产生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网络的共享和多元使黄色、暴力、犯罪等不良风气在信息平台中大行其道,社会躁动情绪和负面价值观通过网络冲击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色情内容的泛滥,污染高校纯洁的学习生活环境。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色情内容成为网站网页提高点击率和知名度的武器,大量充斥于网络,而高校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共享,使色情内容直接污染进校园,对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不强但又喜欢新鲜刺激的大学生来说,其腐蚀程度不容小觑。

2网络暴力性质内容的盛行,成为危害高校安全的新型问题。暴力行为历来由社会正面价值和法律系统所牵制,而网络的出现,为暴力行为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成为社会暴力滋生的温床。高校学生对新信息的渴望和追求,对社会不公平公正现象的愤怒情绪,很容易通过网络暴力得以宣泄,而网络暴力的盛行也因此而愈演愈烈,同时网络游戏中暴力成分的浓重,都成为高校安全考虑的一个新问题。

3社会负面价值通过网络进一步渗透进高校,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全球共享,都使不同价值观、不同社会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而一些负面价值观和社会理念也从中逐渐渗透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西方的“颜色革命”、“普世价值”等新世纪下的意识形态攻势主要通过网络向我国传播,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极端反动的意识形态也通过网络游戏、网站论坛等渠道不断向高校思想教育发出挑战。4过度沉迷网络,会导致学生思想精神涣散,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网络色情、暴力、负面内容的泛滥,使一些过度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意志日渐消沉,学习热情降低.产生消极厌世的想法,容易陷入孤独自卑而又浮躁暴动等矛盾激烈情绪,从而导致师生、家人、同学等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网络的多元与共享,在为高校教育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革命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如何在有效利用网络为教育服务的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就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二、充分认识网络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

首先,在思想教育上.应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从根源上杜绝网络的不良影响。高校的思想教育以往常常为教育者所忽视,也被公认为是最难进行思想教育的教育阶段。因为高校思想教育面对的是已成年,总维模式有其特点,意识求新求异最强烈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采用旧一套的强压式思想教育已不适用,但网络的负面消息却最能腐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对高校思想教育应有新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专门针对高校网络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从中制定一套思想教育方案,采取公平、民主的探讨方式,采用变教师单方传授为师生主动开放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将网络不良影响作为探讨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同时,教师辅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和影响,达到从意识上理智认清到从行动上认真辨别的教育效果。

其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将之作为辅助手段,用舆论的方式监督和净化校园网络氛围。单单以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是不足以抵御网络负面影响侵蚀的,还应辅以更广泛的校园文化力量。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文化的重要部分,充分运用校园文化的灵活性和亲和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将“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精神传播开来,在校园范围内形成一个“从我做起,人人监督”的绿色网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并重塑高校理性、开放、民主、朝气的校风。

再次,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应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校园内部网吧、校外附近网吧的性质、经营内容、网吧特色进行了解,让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资源的同时,对不良行为、不良信息的来源抱有高度警觉性,运用校园网论坛、系部专业网站等,多渠道多方面掌握了解学生网络信息动态。最后,应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构建校园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应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大力提倡和宣扬中华传统道德品质,让优良的传统道德焕发新的活力,以此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同时,应加大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让学生认识网络法律和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还应与家庭、社会协作,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通过多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5篇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变革,教育,影响

传播一词, 其英文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are, 意思是“共用”“共享”, 关于传播的定义, 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英国《牛津大字典》认为“传播是借着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诵或交换观念和知识”;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认为“传播是对一系列消息的记号所含取向的分享”;根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 传播一词又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 建立共同意识以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笔者赞同“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 传递、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活动”的观点。其中, 传播的过程包含了传者、受者及传播媒介三个主要的组成要素;传播媒介则可以界定为: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不同时期人们对媒介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媒介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 在古代, 生产力相对落后, 媒介的定义一般停留在现成的利用物层面, 如《旧唐书·张行成传》中有“观古今用人, 必因媒介”的陈述, 在这里, “媒介”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英语中媒介“media”则是“medium”的复数形式, 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其意是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由于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科技的飞速进步, 各种与电有关的技术大量涌现, 此时的媒介主要为幻灯、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影响初现端倪之时,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笔下, 媒介即万物, 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关系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 传播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变革。

一、传播媒介的变革

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是以手势及语言等方式进行的, 此时的传播以直接传播为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这种单纯的直接传播方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于是开始借助于媒介进行间接传播。自此以后至今,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类的传播方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也基本上是以社会化的进程为主线。

如图1所示, 每出现一种新媒介, 传播过程能承载的信息就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传播内容也会随之丰富和发展。人类最原始的传播形式是口语传播, 自从人类有了语言, 口语传播就成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 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 单纯的口语传播已经不再适应人类的传播与交流需求, 于是人类发明了文字。从最初的结绳记事, 到甲骨文的发明, 到竹简、木简、棉帛的使用, 以至造纸术的发明, 人类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 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及将来的文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仅能靠手抄而传播的文字, 其影响范围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 直至后来印刷术的发明, 使得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大大增加, 人类的文明成果才能得以传得更久更远, 以此引发了教育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科学的浪潮, 随着照相机、留声机的发明, 幻灯、电影成为新的传播媒介, 同时广播、电视也随之兴起, 人类的传播形式再一次经历历史性的变革:人类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文字阅读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实物图片、声音乃至影像, 人们的生活从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更是为人类传播谱写了全新的篇章, 如今传播媒介所承载的信息量远不是以往传统媒介所能比拟, 并且这些信息比以往更加多样化、多维化, 人们甚至能够利用虚拟技术传播触觉信息, 尤其随着Internet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时间与距离已经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 人类社会从此真正进入“地球村”时代。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在传播史上, 由于传播媒介的变革, 人类的传播方式主要经历了由直接传播到间接传播这样一个历程,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媒介的性能不再成为传播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人们的交流方式可以依据需要自由选择, 因此, 传播方式有由间接传播重新转变为直接传播的趋势。这并非历史进程的简单循环, 而是在技术作为支撑的情况下传播进程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正在经历媒介变革的信息媒介变革阶段。

每一种媒介的变革, 无一不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 而且都反映了人类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以后对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诉求。虽然几乎很少有传播媒介的发明是专门针对教育领域而进行的, 在媒介推行之初也并不总能显出其特定的教育功能, 然而历史证明, 几乎每一种新传播媒介的变革, 都给教育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变革, 使得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三、历次传播媒介变革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历次传播媒介变革所引发的教育变革如图2所示。笔者认为, 传播媒介的变革, 尤其是近年来Internet的迅速发展, 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传播的三要素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 传播媒介的变革对教育的影响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 传播内容的改变

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的模拟信息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字化的信息容量相当大, 信息更新速度也比传统的信息要快得多, 展现在传播者 (教师) 和受传者 (学生) 面前的是海量的、新鲜的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由于没有经过时间的历练, 其真实性与可信度较传统的信息有所降低, 因此, 要想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需要传者和受者具有更加良好的信息获取、利用、鉴别与评价的能力。

(二) 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化

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下, 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传授, 由于信息的来源是单一的, 学习者能够获得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然而, 在现代多媒化、网络化及多元的传播环境下, 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广阔,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上有着学习者需要的或者不需要的、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甚至是适宜的或者是不适宜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选择任意适宜自己的资源来学习, 有时, 学习者所掌握的信息来源途径会比教师更加丰富, 此时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三) 传者与受者交流方式的转变

传播媒介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其交互功能的变革, 单向交流的媒介已经向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媒介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不再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与权威;学习者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传播过程中知识的主动选择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互已变得更加平等互重, 其交流方式也由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向多对多的网络化交流方式转变。

结论

基于以上的几点影响, 传播媒介的变革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比如教学的效率, 由于传统的媒介所承载的信息量远不如现代媒体, 所以传统教学的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现代媒体能达到的水平。另外, 传播媒介的变革还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多媒化、网络化的传播媒介, 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平台及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为教师采用更加能体现学习者主动性与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有利于教育者将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又大大推动了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6篇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明显;党风廉政建设搞得不好,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差。那么,党风廉政建设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呢?党风廉政建设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媒介的无声作用

大众传媒也可称为“大众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它是在广播电台出现后才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指的是在信息传播途径上专事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媒介伴随着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日益复杂、多样的媒介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据一项调查研究,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为:报纸60.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网络94分钟。可见,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调查显示,大众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力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直接参与塑造、改造教育对象。”

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是双重的:当媒介中所传播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方向趋于一致时,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当二者作用的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时,就会弱化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同辈群体的感染

同辈群体是指“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又称为同伴群体,它是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成并进行直接或间接互动的非正式群体。学生之所以会形成同辈群体,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与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作为现代社会迅速变迁和经济分化的结果,父母已不再能够给孩子很多的知识、技能、外部世界所需要的理解力。”当代社会中,青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同辈伙伴一起度过的,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主要是同学、同龄朋友等,他们对青年人成长所发挥的影响并不亚于父母、教师,甚至在一些青年中是排在首位的影响因素。

同辈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辈群体交往氛围比较宽松,能给青年人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在与同伴交往时也就更容易敞开心扉,实现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同辈群体是交往频繁的集合体,互动的范围很广,加上情绪上的相互感染和心理暗示,个体往往会不自觉地按照群体所共有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于是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群体内的青年。

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表现为放大、抵消或颠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辈群体中,如果能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流,则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彼此相互加强,互相印证,这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认同。如果两者是相矛盾的,就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大学生面对学校所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宣传和同辈群体中的党风廉政建设的不良影响无所适从,进而迷茫、混沌,这可以描述为两种力量的抵消;另一种是,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接受了两种观点中的一种,进而彻底否定了另一种观点,此时被抛弃的那方就不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学生可能从此就对这一方产生抵触情绪,从情感上拒绝接受它的影响,完全倒向另一边。由此可见,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双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同样会通过同辈群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家庭环境的熏陶

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最持久。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作风。家庭作风是构成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是指父母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主要表现为父母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办事风格。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父母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认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同度。

第二,家长的职业。家长的职业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家长的职业对子女的影响在方式、方法、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如果父母拥有权力,不能廉洁从政,依仗自己的职业为非作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阅历、气质等方面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哲学也是不相同的。有的家庭中,父母的文化修养高,道德品质好,能够正确对待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集体利益面前舍弃自身的利益,能经得住利益的诱惑,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样的父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促进作用。相反,子女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教师的潜移默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在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可见,教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党风廉政建设的好与坏及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教师的思考,从而影响着高校教师的不同看法。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教师的政治态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与学生交往、沟通、理解的机会更多,加之我国几千年来的“尊敬师长”的传统道德观念,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无可非议的确认性以及神圣、潜在、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力,而这种确认性和权威性是非权力的,它不易产生抗拒心理。因而教师的政治态度在课堂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教师是否能坚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对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如何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之教师的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的介入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社会现实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在的大学生一边在校园内刻苦学习,一边也在做好各种跨出校园、踏入社会前的就业准备,他们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社会,如兼职、社会实践等。在这个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民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也会对大学生产生间接的影响。

一方面,某些社会现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物质化。社会上某些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人民的利益选择利已的事情,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明显的物化倾向。他们将物质的满足作为人的最高目的,把物质价值置于价值体系的最高点,这种物本主义取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多样化的趋势,导致我国的价值观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在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坚持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也有部分党员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了困惑。

党风廉政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各方面展开而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政治环境影响而言,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社会政治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深刻。就媒介环境的影响而言,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媒介来传播信息,大学生在媒介中获取的信息多,媒介无声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家庭环境而言,党风廉政建设影响着大学生父母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而大学生又深受父母的影响。就同辈群体影响而言,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受着党风廉政建设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理解,造成内化的差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或者合力使然,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横向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社会的。当以上各种影响因素的方向一致时,则合力较大,反之则合力较小。总之,各种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合力原理,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传媒经济[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2000(4).

[3]周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4]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5]迈克儿·罗斯金.政治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7篇

一、宗教极端思想的特点

宗教极端思想, 就是歪曲宗教信仰的本意, 以错误的解读、偏激的阐发, 诱使人离开信仰的正道而堕入歧途, 干出破坏社会安宁甚至伤害生命的暴行。宗教极端势力把自己的极端行为视为“圣战”、作为“神圣”之举, 其实他们的罪过既亵渎了生命、也亵渎了教众们所理解或信守的宗教本意。所谓“圣战”, 有一种解释源自阿拉伯文的“吉哈德”, 它在《古兰经》中本来是“奋斗”之意, 主要是指为真主而“奋斗、尽力”, 不怕“艰辛”。因此, 强调“和平”“顺服”的伊斯兰教在其本真信仰意义上并不承认“圣战”。以“圣战”之名, 行恐怖之实, 是违背伊斯兰教教义, 与其信仰背道而驰。

二、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1. 易勾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误入歧途

恐怖分子将“吉哈德”曲解为“圣战”、“为真主而战”和“献身精神”, 这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从出生到大学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产生厌倦, 甚至是怀疑, 反而对那些宗教极端思想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和兴趣, 因此, 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受不了极端思想的诱惑, 从而一步步走上充当恐怖分子宣传员的角色。

2. 危害大学校园安全稳定, 损害穆斯林学生的身心健康

《古兰经》里讲:“凡枉杀一人, 如枉杀全人类。”暴恐分子视生命为草木, 他们不懂得伊斯兰教, 所言所行都是背离伊斯兰教教义的。近年来, 由于频发的暴恐案件及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误解, 甚至是不满, 导致一些心理脆弱的穆斯林学生更加害怕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朋友, 甚至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猜疑, 不仅危害了新疆高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也严重损害了穆斯林学生的身心健康。

3. 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削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大学生正处于基本确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处于一个动荡的阶段, 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大学生思想的这一弱点, 通过各类音视频和传单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洗脑, 这使极少部分政治思想薄弱, 对党和国家政策不理解甚至不满的学生, 极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 从而削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措施

1. 始终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不动摇

我国《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高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 大学生接受现代文化知识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在校园内传播宗教思想, 从事宗教活动, 是背离国家办学宗旨的行为。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 是培养政治上合格未来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2.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对大学生的渗透

重视强化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在新疆高校广泛开展各族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 针对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高校的渗透和对大学生思想侵蚀的严峻形势, 当前的重点应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和危害, 利用伊斯兰教的积极因素, 加强对大学生的反渗透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在抵御极端势力渗透方面的作用;重视编写和整合具有新疆特色的政治理论课教材, 使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 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在学校的渗透活动, 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宗教信仰上的盲从心理和主观情绪,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

3. 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大力弘扬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

要使新疆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民族观, 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大学生要深深懂得, 国家统一才有民族的发展;国家强盛才有民族的尊严。团结是福, 分裂是祸;稳定是福, 动乱是祸。教育学生一定要自觉珍惜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大力弘扬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 坚决抵制一切反动言行, 坚定不移地与极端势力的分裂活动进行斗争。

总之, 新疆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及其思想已经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活动的精神武器, 对新疆高校乃至整个的社会安定团结大局造成极大危害,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一定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给宗教极端思想任何空子可钻, 边打边防, 让正义之声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穆斯林大学生的掌舵手。

摘要:新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 传播知识和思想的主阵地, 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集聚地, 自然成为宗教极端势力争夺的地方, 一直以来, 宗教极端势力就从未停止过对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的误导与侵害, 针对此, 本文提出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极其防御措施。

关键词:宗教极端思想,新疆高校大学生,影响,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魏昀.抵御境外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

[2]卓新平.不给宗教极端思想任何市场[M].时评.

论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相关措施 第8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着手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06-01

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和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因此,亲子关系往往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且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0-17岁的儿童少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流动人口接近1.5亿。在如此庞大的流动大军中,除了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的学龄儿童、少年外,产生了大批留守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保护、教育、发展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本文希望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状态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引起大家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促使大家思考寻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

1. 同辈监护或完全自理:家长缺位又缺职

同辈或自己监护是指父母双双出去打工,有年龄稍大一点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类型。在留守儿童中,有72.44%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是一起外出务工,很多留守儿童如果没有老人或亲戚监护,就只有同辈监护或者完全自理,因此家长缺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不在位的家长来说,应多多与孩子联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月内跟孩子联系的占67.56%;六个月内有联系占12.51%;一年内有联系的,占10.01%;从未联系的占4.33%。亲子联系频率较低,且从交流的内容看,大多数父母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却很少得到关注。在调查中,有14.2%的儿童是这样的留守家庭。

案例1:吴宇翔的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爷爷生活。性格较为孤僻、古怪,犯错后较为固执。学习做事极富情绪化,和同学们容易产生矛盾。孩子很聪明,但心理也极为脆弱。

2. 隔代监护:老人难当教育管理责任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按理说,老人是照顾孩子的最佳人选,但是通过与老师的交谈,和查阅学校的《问题学生成长档案》发现,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通常具有以下的一些问题:

(1)在思想上很难与孩子沟通。

案例2:阳露同学71岁的奶奶说: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孩子很少跟她交流,当孩子心里难受,会哭泣,会抓扯自己的头发。

(2)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

案例3:颜国庆同学的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他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年纪大,不识字,对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因此,孩子尽管上课不认真听讲,虽然肯动笔写字,但成绩不太好,情绪波动比较大。

(3)对孩子的行为约束不够。

案例4:谢坤霖同学的父母出去打工后,他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该生在家经常与中学生在一起玩,有时有赌博现象,学会了撒谎,并且经常不愿意上学。

3. 亲戚监护:留守儿童寄人篱下甚至受到虐待

由孩子父母的亲戚朋友来监护的亲朋监护型存在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尽管亲戚朋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同样体现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等精神上的需要关注相对较少。

4. 单亲监护:爱的缺失无法弥补

单亲监护是指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则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情况。本次调查中,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2%。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单亲抚养人大多是母亲。单亲监护型多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与孩子留守。父亲这个角色,较之母亲更有威严,更能有效制止儿童的无礼行为,使儿童遵规守纪。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对儿童情感领域目标的达成不利。

二、亲子关系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1. 孩子缺乏心灵寄托

好的亲子关系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到头不一定能见到孩子,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感情是需要时间来经营的。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逐渐淡化。

2. 父母错过孩子的成长

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但他们长期在外,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想法和需求。忙于工作的父母,当然很难妥善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说到底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但结果却因亲子疏离而使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总之,如果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家关爱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人才教师的作用,就不会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就能摆正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平衡点,做到两全其美。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上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

[4]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

上一篇:运转车间岗位规范下一篇:抓学习心得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