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朗读教学范文

2024-07-11

春朗读教学范文(精选9篇)

春朗读教学 第1篇

《春》的朗读指导教学

刘晓红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词,把握字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炼朗读技巧,归纳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春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提炼朗读技巧,归纳朗读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字音字义自查,至少三遍课文朗读,将课文读流畅通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学生活动:老师在黑板展示“春”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让学生讨论春字的组成。

教师活动:(解读)春的字形由太阳、小草以及由小草刚生出来的模样等的符号组合而成。这说明古人把小草刚刚长出来的状态作为了春天的象征,后人也很多以此把春的这种状态写进了作品当中,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再比如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比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朱自清

先生的《春》中也写到“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天吧!

二、渐入美景(3分钟)

1、听录音,感受朗读。

学生活动:一边听,一边圈点勾画不认识的和喜欢的字词,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教会新生学习的做笔记方法)

2、老师展示重点字词读音及字词义,提示未展示出来字词请同学自己课后解决。安排下次课课前字词听写。

3、齐读字词。

4、学生诵读课文一遍,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准备进行展示。

5、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展示最喜欢的段落并朗读,谈谈自己喜欢本段落的理由。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稍后请小评委对同学的展示进行点评。(生生互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人人参与,人人进步。谈喜欢的理由为后面体会作者情感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一边听小评委的点评,一边在黑板记录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出朗读的方法,比如重音、停顿、语音、语速、情感带入等。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教授这课时,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提炼后,请朗诵者改正后再次诵读或者由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

三、心生美情(12分钟)

6、师生齐读:老师领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邀请六名同学朗读剩余段落。

7、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在反复诵读后自己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春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活泼细腻的文字当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无限喜爱,感受到作者对春天带来的希望受到无限鼓舞的欢愉心情。

8、带着情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板书设计: 朗读技巧: 重音 停顿 语音 语速 情感

春朗读教学 第2篇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江南春朗读

古诗江南春

诗人: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以《春》为例浅议朗读教学 第3篇

一、加大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比重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自清的《春》,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 给我们描绘出春天的美丽, 画面性非常强, 每幅图画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 同时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一幅春日全景图。在教学中, 通过范读、自主朗读、跟读录音等形式, 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更具体、更清晰,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 更能体会到文章轻松、明快的气息和作者愉悦、闲适的心情。

二、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 允许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 是对认知规律的遵循与尊重, 是为了让学生能透过语言“看见”其背后的内涵与意境, 更是为了实现文本、学生与老师三者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 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 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以《春》为例,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对作品的喜好就不同, 对各幅画面的喜好程度不同, 对文章的理解就会不同, 朗读时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感情就会有所区别。因此, 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 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 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三、朗读应该形式多样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1.录音范读适合善于模仿的学生, 在朗读训练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录音范读中, 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 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能纠正学生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 极具感染力, 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在《春》的教学中, 我首先使用了录音范读的方法, 不仅解决了字音等问题, 而且优美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文章优美的画卷中, 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体会。

2.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 采用此朗读形式, 教师应把较长、较难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 如, 《春》中的第三、四自然段。把短小、好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较低的同学去读, 如, 《春》中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

3.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 表现出文章的气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颂春, 节奏轻快, 这些句子用齐读的方式读出来更能显现出春天的朝气与活力。

以《春》为例浅议朗读教学 第4篇

一、加大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比重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给我们描绘出春天的美丽,画面性非常强,每幅图画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同时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一幅春日全景图。在教学中,通过范读、自主朗读、跟读录音等形式,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更具体、更清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更能体会到文章轻松、明快的气息和作者愉悦、闲适的心情。

二、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允许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是对认知规律的遵循与尊重,是为了让学生能透过语言“看见”其背后的内涵与意境,更是为了实现文本、学生与老师三者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以《春》为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作品的喜好就不同,对各幅画面的喜好程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就会不同,朗读时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感情就会有所区别。因此,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三、朗读应该形式多样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1.录音范读适合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录音范读中,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能纠正学生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在《春》的教学中,我首先使用了录音范读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字音等问题,而且优美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文章优美的画卷中,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体会。

2.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采用此朗读形式,教师应把较长、较难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如,《春》中的第三、四自然段。把短小、好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较低的同学去读,如,《春》中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

3.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表现出文章的气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颂春,节奏轻快,这些句子用齐读的方式读出来更能显现出春天的朝气与活力。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加大朗读教学的比重,运用各种朗读形式,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中)

普通话朗读美文《春》——朱自清 第5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朗读教学 第6篇

【摘要】笔者针对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系列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提出了创新朗读教学的策略: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克服弊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然而,随着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朗读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却出现了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目前朗读教学的弊端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更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很多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能做到充分朗读最多也就几分钟,朗读训练过于形式化,如雁掠过,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甚至在课堂上老师虽有朗读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止,然后老师就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更别说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花样翻新。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变换着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效果不佳。另外,老师在朗诵前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兴致勃勃读完以后,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这样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用心,只是接受老师的命令被动地朗读而已,朗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养成不认真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的面较窄

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班级的尖子生的朗读表现,对他们或指导或表扬,而一般其他学生几乎就像是听众,这样的朗读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朗读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识到了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所以在课上也安排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指导方法过于单

一、枯燥。要么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要么只注重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不能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也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为一体。比如,有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字应该读得轻一些,哪个句子读慢一些,哪个句子读快一些,这样的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再比如,老师按照对文本比较“成熟”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诸如愤怒、恐惧、欢乐、伤感等情感。事实上,这就有本末倒置之嫌。这样的形式没有什么实效,朗读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一种点缀。

二、创新朗读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一)保证读书时间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合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再去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获得感悟,有所启发。学生读完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反馈,通过老师评或者学生互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要想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地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去读,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和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读书情境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愿意去读,乐意去读,争先恐后去读。

(三)朗读教学分层训练,实现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其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生的朗读能力难免会有差异。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对朗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最多的鼓励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朗读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

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和指导朗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切忌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文本的味道,尽管这可能与比较“成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却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能读出真实的情感。

(五)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朗读方式都有自己本身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比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需要老师范读。当课文对话比较多的时候,需要安排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当为了增强气势,有号召力的时候,需要学生齐读来渲染气氛,对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深入培养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活动,使每一次的朗读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朗读训练教学中,要正确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训练的面较窄,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等。在朗读训练中,采取积极优化的策略,保证朗读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分层进行朗读训练,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参考文献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第7篇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春朗读教学 第8篇

一、展现朗读教学的魅力

1. 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 当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时, 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 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 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 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 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 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 都仔仔细细;每一线, 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 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 母亲又比试着, 觉得满意了, 才套到了我的身上, 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 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 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 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 一棵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 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 黑暗中的那盏油灯, 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 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 我, 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2.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是一篇诗文, 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 或婉转缠绵, 或回旋往复, 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扣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 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 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 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 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 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3.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 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 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 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 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 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层层深入, 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 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4.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 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 朗读, 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 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 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 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 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 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 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 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5.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们知道,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 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更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 辞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 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 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 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 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 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 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 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6. 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 朗读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比如: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会体味何谓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感受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 会感知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 会领悟父爱的伟大;朗读孟郊《游子吟》时,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 要体会文章的情感, 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 感受语言情境, 体味语言情感, 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 使朗读教学更有效, 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1. 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 是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要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课文, 全身心地感受,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引导学生分步朗读, 逐步体会,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逐步理解鲁迅先生对后代的关心、对旧社会的憎恨, 最后理解到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感情体会逐步加深, 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2. 情境创设法。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象,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激发朗读, 角色朗读→要求朗读, 自读记忆→指名演讲, 合理配合→各自再读, 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 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 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 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 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象还原的真实, 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 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 达到了以情境促朗读, 促理解, 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3. 气氛渲染法。

有些课文, 教师不必过多讲述, 不作过多指点, 而是通过情境创设, 气氛渲染,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 再让学生设身处地, 朗读表达, 其效果颇好。例如, 教学《月光曲》时, 笔者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 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 听其乐, 见其景, 生其情, 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4. 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 有些文章教师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 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这时, 教师可让学生充当角色, 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 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 感受情境, 体会情感。例如, 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 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 笔者先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 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 面对大娘话别抒情, 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 体会情感,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 自我领悟法。

对于一些文章而言, 由于阅读者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 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 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 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 只要言之有理, 一概予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 教师可以不强求统一, 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例谈朗读教学与朗读教学创新 第9篇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一定要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品读。当然,这里决没有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和否定教师讲解的意思,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课标理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课标理念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为例:

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有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句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单元都贯串着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线索,即朗读。

朗读,是文字、节奏和旋律的表层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作品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文字语言的感性认识,才能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文信息和经验,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此相反,教师让学生草草浏览课文后,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口读就开始所谓“精彩”分析,结果学生如坠云雾,一问三不知,最后教师只好生拉硬扯地结束课文。这是教师不重视朗读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不愿看到的教学现象。众所周知,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集中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进行。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感性认识范畴,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这种审美热情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对此,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②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当感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朗读一般是以别人的文字作品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结构等,总是生动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迫使我们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写作抑或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引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去感受、去体悟。

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好好读书的局面,就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样板,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其次,要交替使用散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方式,经常性地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从严训练,形成有感情朗读的风气和习惯。第三,由于朗读活动在所有课型中具有必要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朗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探究一些生动活泼、充满灵气、实用新颖的朗读教学课型。

朗读教学的创新,重点在于课型创新。

余映潮老师说:“设计朗读教学,要富有诗意,要具有美感,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③

应该说,朗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是极为丰富的。我们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1.以读带讲式

[教例]《沁园春·雪》朗读教学片断设计

(1)教师激情范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评说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读。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3)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4)全班同学朗诵。

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句义段义。理解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5)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endprint

讨论:上阕“望”的内容,下阕“惜”的内容;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来写,一个“惜”字怎样理解。

(6)师生背读。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升华全诗主题句。

此教例好在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读带讲,讲读结合,感染熏陶。它比较鲜明的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色。

2.以读带析式

[教例]《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至“对抗着西北风”段落美读教学设计。(《致语文教师》 余映潮著)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

(学生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

(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上述教例设计巧妙精细,不仅强调了朗读,而且十分巧妙地在朗读中穿插了感悟性的分析;不仅有朗读的要求,而且有听读的训练。这种教学设计所折射出来的课堂情境应该是立体的、美感的、高效的。

3.以读带学式

[教例]余映潮《三峡》朗读教学实录(片断)。(《中学语文》2013年第5期)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这个教例不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语文教育家的余老师精湛而娴熟的教学艺术,以及他对朗读教学意义的深刻理解,而且让我们领悟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范读、散读、齐读、个读、领读、轮读等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以读带品式

[教例]洪镇涛老师《药》教学实录(片断)。 (《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这个人物,作者是通过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反映来表现的。对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第一部分有两段,主要在第三部分,请同学们认真听我把这些地方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考虑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范读“喂,一手交钱,……这老东西”和第三部分)

师:我读了一下,你们有点印象吗?我们再来读,好好体会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从课文“喂”开始,下面两段,哪个同学读一下?。endprint

生:(朗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师:停一下。康大叔说的话,那个语气应该怎样啊![生(部分):凶狠]凶狠。下面是叙述语言,讲故事的语气,就不同了,应该区别开来。听我读。(范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好,你再读。

生:(重新朗读“喂!……这老东西”)

师:好,有点进步。“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康大叔什么样的性格?

生:(部分)贪婪,凶狠。

师:对,贪婪,凶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多么可怕!“眼光正像两把刀”,用“刀”来形容眼光。这眼光是可以刺人的,“刺得华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摊”字:一手撮着一个馒头,“撮”字;他“嚷道”,“嚷”字。老栓这时踌躇着,“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齐)犹豫不决。

师:那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为什么“捏一捏”?

生:(齐)数钱。

师:数钱。数钱为什么不数,要捏?

生:(部分)老练。

师:老练。说明他老于此道,大把抓钱抓惯了。“嚷”“抢”“扯”“裹”“塞”“抓”“捏”,这些词读的时候要重读,要强调。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

师:再从康大叔谈到夏瑜的那些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对待夏瑜,对待革命是抱什么态度呢?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话读一读,专读康大叔讲的话。“谁的?……”,预备,起。

生:(齐)(朗读康大叔的话)

师:好。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康大叔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请哪位同学具体说说。

生:反对革命。

师:何以见得?哪些话反映出来的?

生:“这小东西不要命!”“真不成东西。”“这是人话么?”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

师:对。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稍停)。

生:(声音很小)

师:声音大点。

生:康大叔是横行霸道的,凶残、贪婪的刽子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呢,是憎恨的。

师:写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生:写这个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师:好。康大叔的职业是什么?(生齐答:刽子手)刽子手,杀人的。他是不是统治者?(生齐答:不是,是帮凶,爪牙!)帮凶、爪牙。爪牙吧!爪牙确切些。主要性格呢,就是凶狠、贪婪、狡诈、反动。

在上述教例中,洪老师采取了朗读——评读——朗读(包括范读)的方法。洪老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行家。在分析康大叔的形象时,就接连读了多次,每次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学生有所发现,全是认真朗读品析的结果。因此,著名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老师说:“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这堂课也就白上了。”

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呼应的,表现了强有力的改革意识,体现出了教学创意上的策略和智慧。在这种课型面前,传统的“一言堂”、“串讲式”、“串问式”、“满堂灌”已经荡然无存,课文整体阅读教学中的环节更简化,结构更优化,内容更深化,形式更美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将会提高更快,个性发展将会落到实处,语文素养将会全面提升。

————————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56页、第15页。

③余映潮著:《致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弟弟下一篇:风筝作文1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