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2024-08-04

《端午粽》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端午粽》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第1篇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第2篇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分”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风筝》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第3篇

一.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解释词语, 惊异:惊奇和诧异;悲哀:伤心。 (让同学到黑板上写)

师:请同学读一、二两节, 说说“我”为什么惊异? (同位同学可讨论)

生⑴:故乡的风筝时节, 是在温暖的春二月, 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惊异”的是北京在冬天就有人放风筝了。

生⑵:故乡的风筝时节, 杨柳发芽, 山桃吐蕾, 而北京是“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惊异”的是北京在这样的季节就放起风筝了。

生⑶:我认为应当把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放在一起就更好了。

师:很好。读下面的课文, 说说“我”悲哀的原因。

生⑷: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

师:原因是什么呢?

生⑸:“我”因无法补过而感到“悲哀”。

生⑹:“我”因得不到弟弟的原谅而感到“悲哀”。

生⑺:我认为弟弟有点麻木, 哥哥明明做错了, 却不去反抗, 可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为弟弟感到“悲哀”。文中“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有过这样的事吗?”便是证明。 (掌声)

师: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是第四个同学的发言更是精彩。他的发言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说中国有两类人:一类是做稳了奴隶的人, 一类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看来弟弟属于 (学生齐声说) “做稳了奴隶的”那一类。

师:看看“惊异”和“悲哀”这两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⑵:引起下文。

师:请同学们读三四两节思考, “精神虐杀”的一幕指的是什么?

生⑻:“我”糟蹋了弟弟苦心孤诣偷做的一只风筝。你看: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 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踏扁了。那不可一世、恼怒成凶的样子, 实在可憎。

生⑼:完全不顾弟弟的反映, 傲然走出, 留他绝望地站在屋里。“我”是凭力气、兄长的优势在欺负小弟弟, 瞧“我”那份蛮横劲, 令人讨厌。

师:作者在爷爷, 父亲死后, 家道中落, 遍尝人间的世态炎凉。母亲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 继续让他们兄弟读书, 希望衰败的家能够中兴。“我”本身深受封建社会教育的影响, 也希望小弟弟能够认真读书, “我”认为玩风筝, 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生⑼:经老师您一说, 我倒是能理解哥哥一点了。哥哥是恨铁不成钢啊。

生⑻:可以给弟弟讲清楚道理嘛, 不能那么粗暴、狠毒。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呀。

生⑽:哥哥根本没有看弟弟的表情, 更没有考虑弟弟的感受, 第四节“小弟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 失了色瑟缩着”, 害怕得脸都变颜色了, 而且在发抖。哥哥如果看看弟弟的惊吓之状, 也许就不会那么粗鲁的毁坏弟弟的风筝了。

生⑶:第三节有“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 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它, 因为那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哥哥当时也不大, 能够理解, 只是稍微过分点。

生⑾:七八两节也有交代, 等我知道错了, 是想补过的, 只是晚了, 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没办法。去讨弟弟的宽恕, 弟弟却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全然忘却了。

生⑿:小弟弟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小弟弟对风筝的喜欢达到了如此痴迷的地步。一个“最”字及弟弟看风筝时的痴呆神态、动作足以说明。弟弟又小, 又多病, 而且又瘦得不堪。又是自己动手做的风筝, 弟弟是一个多么令人同情怜爱聪明的儿童。那么残暴地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 毫无疑问就是一种精神的虐杀。与虐待而致人死亡没什么两样。对弟弟是多么大的打击。比肉体的打击重多了。也可能毁坏了弟弟的聪明才智。最后留弟弟一人绝望地站在屋里。即使弟弟能原谅哥哥, 哥哥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要是我, 我是不能原谅自己的。无法补过, 又因弟弟麻木的全然忘却, 得不到原谅, 那哥哥的心情只能沉重着, 别无它法。这就是一种惩罚, 一种精神的惩罚。与其这样, 还不如躲到哪儿藏起来, 也许心情会好一点。 (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精彩发言的肯定, 说得有理有据, 令人叹服。

师:最好躲到哪儿去呢?

生⒀: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师:讨论讨论, 为什么?

生⒁:也许是看不到风筝, 看不到春天, 才能忘却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摆脱悲哀吧。

生⑴:不是也许, 哥哥就是不想看到风筝, 看到春天, 只有这样, 才能忘却精神虐杀的一幕, 摆脱悲哀罢了。

师:那为什么悲哀又无可把握呢?

生⒂:是哥哥没想到的。

师:哥哥没想到什么, 能说得详细点吗?

生⑹:想补过, 错过了时间。如果弟弟真的原谅了, 自己的心情也许能好受一些, 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精神被虐杀而不知, 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是哥哥没有想到的, 因此无可把握。

生⒄: (前一同学刚坐下, 一生急忙站起) 哥哥当年不知道错误, 而现在知道了, 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痛恨, 哥哥永远无法补过, 而感到心头悲凉。因此,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师:看来, 哥哥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精神上也得到了惩罚。

师: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弟弟, 哥哥良心还会受到了谴责, 精神上还会受到了惩罚吗? (请讨论、思考后再回答)

生⑷:不会的。躲还来不及呢。

生⒅:同样会的。我妈妈让我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 我还知道鲁迅先生也是个伟大的人物, 所以一定会的。 (掌声)

师:同学送给你的掌声, 证明你说得正确。同时也说明鲁迅先生确实是个伟大的人物。

二.案例反思

这节课到这里已下课五分钟了。课前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五十分钟, 是我没想到的。我为同学的踊跃表现和精彩发言而感动。课上的精彩之处, 有的地方是我有意预设的, 有的地方是生成的。如:说说悲哀原因的时候, ⑸⑹两个同学的发言我预设到了, 第⑺个同学的发言我预设了, 但我没想到学生能说出来, 而且语言又是那样的准确和深刻。特别是理解“精神虐杀”的一幕时, 第⑿个同学的发言, 是后来生成的, 很是精彩。同学们给他的掌声就是证明。还有临结束课文时, 第⒄个同学的发言使我想提问的不需再提问了, 他轻而易举的就给解决了。更让在座的听课老师吃惊的是:这是在普通班上的课。我上该课时, 主题定位很单一, 就是“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 忽地在眼前展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 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说到底, 就是“我”自己受到一次精神的惩罚, 良心受到谴责。最后一个问题, 是我课前没有预设的, 也是后来生成的。第 (18) 个同学的发言也很精彩。同学送给他掌声说明:一是他读了别人没有读过的书。二是他说出了和大多数同学不一致的答案。

《端午粽》教学反思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端午粽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端午粽》教学反思 第6篇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端午粽》教学反思 第7篇

怎样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10.《端午粽》教学反思二 第8篇

第二课时

优点之处:

1.课前搜集资料,学生理解课程更深刻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读文为主,以读注学

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3.手工纸代替实际操作

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但我用孩子们的手工彩纸为他们演示,孩子们理解的更透测,在背诵时更轻松容易。

不足之处:

1.没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自体验一下,如果这种课在课前利用课间练习一下,或者有一些生活经验会更好。

2.练习题做的仓促。题量大,若果再少些会更好。

改进措施:

《端午粽》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第9篇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5)词语填空读课文。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反思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端午粽》教学实录 第10篇

导入

1.孩子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2.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

3.那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来品味端午粽。4.板书课题:10 端午粽 5.在“端”这个字里有一个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是立字旁;在“粽”这个字里,也有一个新的偏旁,猜猜他叫什么? 5.齐读课题。

版块二

写字

1.“午”是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我们要想写好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呢? 2.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检查自己的坐姿——

开始,描一个,写一个。

3.我们一起来看看贺怀悦写的这个字。

4.请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生字,如果你写的很规范,请在这个字的后面画一颗星星,如果写的不是很规范,请再写一个。

板块三

初读课文

1.字写完了,孩子们,让我们看看自读学习要求:(课件)

2.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刘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孩子们,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段当中的生字,一起读一遍这个生字。师领读“箬竹叶”两遍。

再来读这个生字。他们的发音特别相似。师领读“糯米”两遍。(3)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板块四

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看来昨天你们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读的正确又流利。每年初夏的时候,小青蛙又坐在荷叶上放生歌唱的时候。端午节到了,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谁愿意再来读读课文的这一段。2.声音真洪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词语!一起读两遍。

3.看一下,生活中,你除了知道有端午节,你还知道有哪些节日? 4.看来大家知道的节日非常多!

5.我们再来看一个词语。大家一起齐读两遍。这个总字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呢?

6.你能不能用总是说一句话呀?

7.我想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此时此刻,外婆正盼着我们回家呢!谁能读出外婆的这种心情来!

8.她的“盼着”读的特别好!我们全班女生一起读一读。

板块五

第二自然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开始!2.一共有几句话?

3.老师用三个词语就概括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现在请你读一读每句话,想一想用哪个伺概括最合适? 4.这样,我们就读懂了这三句话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描写样子的句子。5.谁来读读第一句话。

6.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咋么读呀?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7.这个“日”字正好就在门字框的中间。8.老师要来考考你了,有没有信心!9.我们一起来填空。谁来填?

10.你们见过清清的箬竹叶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是箬竹叶。一起来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

11.外婆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里面还裹着白白的——糯米。我们来看看,这就是白白的糯米。你来读一读!

12.在它的中间还包着一颗——红红的枣,女生读一读,男生再来读一读。13.你看,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多漂亮啊!

14.孩子们,我们来看看这三个词语!一起读一遍!像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说出一两个吗?

15.什么样的什么?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16.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词语,使得我们的课文变得更美了!17.刘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18.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外观好看,有一股清香,味道也不错呢!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19.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语。20.谁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21.外婆包的粽子外观好看,味道香甜,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板块六

第三自然段

1.孩子们,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外观好看,味道香甜,而且花样还很多呢!答案就藏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下面让我们——(课件)2.谁来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我在生活中就吃过红豆粽,你在生活中还见过或吃过哪些豆类? 5.还有一种特别好吃的粽子叫“鲜肉粽”。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肉字。其实在很久以前,这个肉字可不是这样写的。在甲骨文里,这个肉字就像是一块切好的肉。后来,人们在里面加上了几条斜线,代表肉的纹理,随着汉字的发展,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肉字。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非常有趣。如果你喜欢,课下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帮你查一查。

6.外婆包的粽子种类繁多,好吃吗?谁来说说,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

7.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了这个词语。外婆包的粽子这么好吃,说明外婆的手艺非常好!外婆不仅手艺好,他还特别善良。特别乐于与别人分享节日的快乐。谁愿意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8.我们从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感受到了外婆的善良。我们看看这个带字,你还可以给他组什么词? 9.外婆包的粽子这么好吃,吃完后我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一说吗?齐读一遍,领读一遍 10.像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

11.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比较长,我们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应该怎样把它读好?谁有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

12.刘老师也有一个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划线的方法帮助我们做一个停顿。听刘老师读一读。

13.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

14.粽子的种类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粽子,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件)15.谁能根据提示说一说。板块七

1.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答案就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之中。谁来读一读。2.这一段中有两个词语,谁领大家读一读?

3.在这两个词语之中,还有三个生字宝宝,谁有好方法记住它。4.谁来说一说,现在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5.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屈原的故事

6.了解了屈原一生悲壮的故事,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板块七

1.大家读的非常好,接下来刘老师要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吃粽子 2.谁能准确的领读这些字,粽子就属于你了。谁先来领读第一行。3.大家读的非常好!总结

1.我们在学字读文的过程中品味了端午粽,下面刘老师想让大家在音乐中再读这篇课文,再来品味端午粽。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1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8)指导朗读。

(9)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1)师过渡,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

糯米

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2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教学时我把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上一篇:潍坊昌乐二中收费标准下一篇:党员干部办公室科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