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2024-06-24

探索课外阅读之路(精选6篇)

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第1篇

中职学生课外阅读之路的探索

神木职教中心 王金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大。”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感悟探究,从而丰厚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学生完整性人格的建构,才能达成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立人”目标。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如何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阅读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的确,当读书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的同时,他们所感悟的是人生的真善美,知识的深奥美,以及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个性发展、放飞理想的不竭动力。办一个真正读书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是我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首先要制订周详而切实的计划。所以,每个新学期伊始,我就根据本册语文教材的“目录”,确定配合讲读教学的课外阅读的大致内容,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它包括阅读的内容、目标、要求、统计评比等。这样,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或展览评比,以及以读促写的作文竞赛等等。这才能保证学生课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二、让班级飘逸书香

1、书香教室巧布置。

开学初班级都要进行美化教室,利用这个机会,我到图书馆转了转,买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又发动学生回家找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然后读一读,写一写,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自己读书的座右铭,如:“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自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通过巧布班级环境,学生受到了感染,受到了熏陶,就会爱上读书的。

2、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

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并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用来购置优秀书籍。

3、开设读书论坛。利用班会课、学校的读书活动日,开设读书论坛,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的收获。;引导学生发起一场“阅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大讨论,使学生在坦诚的对话中,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话题中找到共鸣。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班级的氛围愈加和谐。

4、努力挖掘读书时间

要切实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必须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我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

②每天早晨学生早到半小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

③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布置睡前半小时阅读。

④充分利用节假日,布置读书任务,读物可以自主选择。读完一本好书,可以自制好书推荐卡,也可以写读后感,收假后,班内进行交流、评比。然后选举出“书香学生”在班内开学时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授之以渔

1、推荐好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给广大学生确定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内容。可根据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给学生推荐好书;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量,亲自为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有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畅销小说(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散文(余秋雨、郁达夫)等。

2、布置任务。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所以我在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少阅读一部课外书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随时写下心得体会:或是人物评价、思想领悟,或是语言分析、人生感悟等,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要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3、正确指导。由于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教会学生“会读”。中学生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会阅读的人并不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

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略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其次,教育学生“善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看来,思考是科学的核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吸收、消化、升华的过程。因此,我注意了培养学生善思的阅读习惯。一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鉴别,三是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筛选。这样就不致于“学而不思则罔”。

再次,教会生“勤记”。一方面是勤记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

最后,“教会学生善用”。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巩固了知识,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写作等运用语言练习的范型,对写作和其它语言运用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就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

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和说话中去,将阅读、作文和发现美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四、师生共读形成传统。

我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首先是当好学生的“陪读员”。当“陪读员”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其次是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让学生“能进能出”,不仅把学生带进课外图书浩瀚海洋中,而且不至于沉迷于课外书中,而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必须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五、多元化评价,为课外阅读保鲜。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而有效的评价,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课外阅读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保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即动态观察评价、课外阅读考级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家校合作评价、活动展示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及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说:“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

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第2篇

罗江县调元学校黄国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读书观,激发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习惯;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网络、卡通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学生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累赘、负担,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端正读书态度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激发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关于阅读兴趣,近代学者顾颉则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 1

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一)推荐有趣的读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生性情纯真,课余时间充裕,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分析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童话或漫画类、绘图寓言类读物,阅读面较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种体裁。不仅要读童话、寓言,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也要读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例如,(1)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 : 如学习了《珍珠鸟》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散文选》;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2)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五千年未解之谜》、《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3)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脑筋急转弯”“漫画”这类型的书,我就推荐《老夫子》、《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妙趣横生的画面和人物的机

智、勇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古诗80首》后,开展“古诗诵读会”活动,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气氛热烈;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开展“每天一个童话”活动,让学生利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讲童话故事,依据单元目标要求写童话; 还可以开展“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他写过《女巫》《玛蒂尔达》等许多好看的书。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之差,而且还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偶然的机会,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的学校,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一年之后,达尔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了。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成就习惯,成就一生。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简单说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可以像康娜太太那样坚持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最好是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

感动和兴奋的: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 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为此,我也在班内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四、营造适宜的课外阅读氛围

关于课外阅读总是要提到指导的问题,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说起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孩子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这样说来,关于指导已经说了很多了,如果还要说,那就是还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我想是氛围。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是一个壮举!举一国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受益的首先是孩子,又不仅是孩子,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当然,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有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的。如:

亲子阅读比较适合低年级。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确定为阅读时间,在动听舒缓的音乐中,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享受读书的快乐。

班级阅读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班级阅读”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影视阅读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大闹天宫》、《宝莲灯》、《汤姆叔叔的小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孩子们都特别喜爱的。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外阅读,应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鼓励,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重视阅读效果,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习惯。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0次印刷.[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3]张鹏柯《牵手,把孩子引进阅读的殿堂》,《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5期.[4]何炳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2期

[5]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7-8期

[6]窦桂梅,《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增刊,窦桂梅专辑

探索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之路 第3篇

一、“周五, 我们与《读者》有个约会 (3) ”。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对象, 但绝不是情感的被动接受者。在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面前, 空洞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效果, 填鸭式的强迫学生去接受也不是良方, 课外阅读的开展需要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读物只有让学生喜欢才能使其受到“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情感教育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读者》正是这样一本让学生喜欢, 读后又能受到教育的期刊。《读者》作为中国销售量最大的杂志, 从创刊之初就提出而且一直在实践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理念, 始终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 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 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调, 许多故事都宣扬了“爱”的精神。《读者》“矢志不渝的坚持对小人物的关注, 用最容易接受的平民意识感动读者;旗帜鲜明的倡导对人性本质的挖掘, 用刻骨铭心的人性主题感染读者;以一贯之的追求阅读的轻松和愉悦, 用阳光和快乐来感奋读者” (4) , 它成功地营造了“情感关怀”的环境, 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尊重与肯定、宽容与关爱。它通过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美语言, 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 传达真善美, 正是我们进行情感渗透的好帮手。

本人一直有在旧书摊淘书的习惯, 我在市区的旧书摊一气买得2000年以来的旧《读者》七十余本, 每本均不一样, 后又不断添置, 学生人均近两本。我每周五将《读者》发给同学, 人手一册, 利用双休日时间阅读, 并做好读书札记, 星期一全部收回。由于《读者》篇幅短小, 一期64页约15万字, 较为浅显, 不深奥, 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易于接受, 容易看完, 又主要在双休日完成, 不与其他学科争时间, 减少的是学生“看电视”和“玩”的时间, 普遍得到了家长的欢迎。朱雨晴同学:“往日的双休日, 电视就是我的一切, 自从有了《读者》, 我的假日充实多了。我远离了电视, 却离不开《读者》, 父母脸上的乌云也逐渐消失了。”

为了避免阅读中出现“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 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 (叶圣陶语) (5) ”这一不良现象, 我要求每位同学准备读书札记本, 每周一都必须交上来不少于两页纸的摘记, 每则摘记后都应有1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读书札记同学们一直坚持下来, 许多同学经历了从摘抄幽默笑话以充字数到不嫌辛苦摘抄整篇文章的过程, 读书心得也从了了几行写到数页纸, 同学们对文章发表简短看法, 并联系自己与现实, 谈体会、谈理想, 谈情感, 谈每读一篇好文章的启示, 谈每读一期《读者》的收获。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每则读书心得都宛如一则优秀的作文, 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会留下厚厚的一大本读书札记———它记录了学生思想的成长轨迹, 见证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开设《读者》阅读课, 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老师必须身体力行, 深入其中, 要能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每周, 我都会将周五的一节语文课作为《读者》阅读课:可以让同学们不讨论, 不出声, 安静阅读———安静阅读是一种读书的境界, 我希望同学们去领会这种境界;也可以由我精心选择一则文章, 由我朗读推荐给大家, 然后, 由大家发挥联想:你想到了什么文章, 你为何有此感想, 这些文章有个什么主题, 你受到了什么教育等等———课外的延展是一种学习能力, 我希望同学们去培养这种阅读的迁移能力;也可以让同学们去感悟, 去讨论, 去总结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课内的交流有助于情感的升华, 我希望同学们明白他们在的阅读中正丰富着自己的生活, 陶冶着自己的情操, 他们正在进步。

开展《读者》阅读课, 我注意选择阅读的情感切入点, 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需要。如在一次成绩不理想的考试之后, 我便以“励志”为主题, 结合《读者》中的励志文章让学生从懈怠中惊醒, 鼓励学生从挫折中奋起;在以“自立”为主题的阅读课上, 我选择了《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3年第11期) 一文通过中日两国孩子一次夏令营活动的比较, 鼓励学生自立自强, 不依赖父母, 努力学习, 长大后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我还注意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相结合,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 开展“环保活动月”活动时, 我便以“环保”为主题;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周, 我便以“感恩”为主题;……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享受到母爱的无私, 但我们往往很少会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 甚至厌烦母亲的唠叨已是学生日记中流露的普遍情绪。为此, 当学校开展“十佳好妈妈”评选活动时, 我在周五的《读者》交流课上确立了“母爱”这一主题。我选择《读者》 (2004年第13期) 中的一篇文章———《母亲的牙托》———讲述了一个离异的母亲得了更年期多语症的故事, 她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习便天天坚持在嘴里含了副牙托不说话, 从而改掉整天唠叨的毛病。当我读到作者的感叹:“因更年期引起的多语症确实没有什么特效药可治, 然而在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母爱面前, 它却显得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一副小小的牙托竟能发出如此化腐朽为神奇之伟力, 多年后的我仍不禁为母亲的煞费苦心和顽强毅力所感动”, 同学们都默默无语, 许多同学都红了眼睛。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自己的“读书札记”中找到了有关颂扬“母爱”的文章:《母亲的声音》、《妈妈做你榜样》、《第一次抱母亲》、《奔跑的母亲》、《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母爱的种子没有发芽》、《母亲, 请让我给你安宁》、《我们用母爱的翅膀彼此相容》……, 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言读起一篇又一篇的亲情文章, 讲述着一则又一则感人故事, 许多同学回忆起从小到大的母亲对自己爱的点点滴滴和默默关怀, 我看到平日调皮捣蛋的学生们, 此时个个都是个懂事的孩子。在课后的写作上, 许多同学都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母亲的态度, 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抒发了对母亲的真挚情感。汪国雨同学说:“我真后悔, 以前没有好好学习, 没有好好和您说话, 没能让您面带微笑, 没有让您好好休息, 没有让您因我省心。”史华健同学说:“我们不能嫌母亲唠叨, 母亲对你说那么多, 无非是想关心你。所以我们要为此对母亲作出回报———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证明给母亲看!”我将之整理为“感受母爱”系列节选, 发表在我校安流文学社期刊《安流》上。

5.12大地震, 地陷山崩, 江河失措。我们中华儿女震惊、流泪, 我们学生也积极捐款。《读者》也刊登了许多关于这次抗震救灾战斗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天动地, 很富于教育意义。我便结合《地震后, 大爱无处不在》 (2008年12期) 一文, 以“感动”为主题, 开设了《读者》阅读课:以生命守护孩子的代课教师———杜正香;大爱无声铸师魂的谭千秋;双膝跪地、上身前伏、双手扶地保护孩子的母亲;发出“求求你们, 让我再去救一个”的救援战士;那绵延数公里排着长队的献血者……每一段文字都伴随着伟大的感动人心的力量, 虽然许多事迹已在电视上报道过许多遍, 但当他们又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 学生感动了。当学生们深情朗诵那首诗歌《妈妈, 别哭, 我去了天堂》作为一节课的结束时, 我分明听到了同学的抽噎声。许多青少年在震后感言:第一次有了长大的感觉。我的学生们也是, 他们更懂得了感恩, 更懂得什么是爱, 更知道什么是珍惜。我希望在《读者》的陪伴下, 这些亲情感受会伴他们一生, 指引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旅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 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 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6) 。《读者》注重广纳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文化科学知识, 其博古通今、贯通中外的“百科全书”特色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 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在《读者》众多文章中选择好学生的共鸣点, 学生自会主动敞开内心的情感世界, 被《读者》中文章所吸引、鼓舞、陶冶、教育, 主动进行自我情感与外部世界的整合, 从而实现自我的情感内化, 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

一位喜爱《读者》的普通读者曾说过这样的话:“《读者》的读者总是最幸福的。因为《读者》毫无保留得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 那是什么呢?是思想的最高境界, 是道德的基本准则, 是心灵的无极升华, 也是人性的最美体现。《读者》教我们怎样对待生活, 怎样克服困难, 怎样保持洁白的灵魂, 同时他也在刺痛着每个人心灵的阴暗处, 教化每个黑暗的顽固者, 清除每个人心灵的杂质” (7) , 我深以为然。一句话改变一个人, 一段故事影响人的一生, 语文教学也担负着“育人”的重任, 作为语文老师, 我愿意让《读者》成为学生痛苦的化解者, 光明的倡导者, 幸福的指引者, 使学生在《读者》的熏陶感染中, 塑造健全的人格, 陶冶高尚的情操,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爱”的教育。

我深信:与《读者》一起成长的孩子不会变坏, 他会更纯洁, 更善良, 更有爱心从而更懂得爱别人。

参考文献

①、《列宁全集》第20卷, 人民出版社, 1958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③、详见本人《农村学校初中语文阅读的新尝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6期)

④、《读者》主编彭长城的博客--ht t p://blog.daqi.com/pengchangcheng/

⑤、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础》,

⑥、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第122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我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 第4篇

如何引导学生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首先,开展各类培养课外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组织创建班级图书角,每天和学生一起阅读,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语文课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即利用课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讲“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课外阅读中知道的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说出来,师生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一段时间实践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以“读”促“说”,大多变得能说会道,表现欲望较强,竞争意识也大大提高。再次,还可以师生同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在课外阅读中,古诗文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直面经典,吟诵古诗,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更能增进他们对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每学期初,我都制定“古诗诵读”计划,学生一周背诵若干首古诗,老师也参与背诵,对学生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

二、方法,夯实阅读之基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成效的关键。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增加积淀,拓宽视野,从而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1. 学会选择阅读内容,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在选择阅读内容上,我首先做好课文延伸推荐书籍工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与学生共同分享课文精彩阅读的同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课外书,对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其次,在选择阅读内容,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时,注重营造读书的氛围。昔日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郊创造适合其学习的环境,我们学校经过《让师生在书香校园中幸福成长》课题的研究,精心打造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为师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很自然的生活状态。我针对班级情况,经常进行“好书推荐”“好书共读”等活动,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再次,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书店多方互动的书籍来源渠道,解决“去哪里找合适的书读”的问题。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2. 巧妙运用阅读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爱读书,而且要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得。我们要探究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解决“什么时间读”“怎样读才有效益”的问题,探究读书与养成的关系。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中,我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方法:合理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想象能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圈、画、点、摘等。在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共享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中的精彩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然后每周抽时间交流,这样的形式在阅读初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地上台交流他的读书心得时,对他本人来说是个展示的机遇,对广大聆听者来讲也是学习、分享的好机会。还可以通过展示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及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写读书心得时,教师可以组织“师生共读书”活动,一起在读书、反思中共成长。

三、写作,延伸阅读之路

在开展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学生每周坚持写日记和一篇习作。通过读书交流,写心得体会,展示读书笔记,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每个学期,我班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习作、读书笔记有二十多篇次。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随之形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阅读的量也随之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再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四、评价,收获阅读之果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重视对阅读的评价。阅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情况、阅读收获等。每一项评价都要有针对性,有一定的标准。评价方式则以学生自评为主,以小组评、教师评为辅。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最不容忽视的是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为了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进步,我定期在班上展示学生的“阅读收获本”,将其中特别优秀或者有创意的阅读成果,如美文摘录、优秀读后感等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另一方面,对学生每一项课外阅读成果,教师都赋予相应的分数,一个阶段一总结。有时以免家庭书面作业为奖励,学期结束时,可以给予学习用品之类的物质奖励。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

探索课外阅读之路 第5篇

余杭区太炎小学 王滢滢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有这样写道:“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分学段目标中,也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对于课内课文的词语、句段积累,老师还可以规定背诵和摘录,并且,课文每天在学习,有早读,学习过程中的读读背背都能让孩子有所积累。可是,课外的阅读,孩子就兴趣淡淡,更别说主动去积累课外的知识。以下是我激励孩子们课外阅读的一些方法尝试,可结果都那么不尽如人意。

一、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尝试

之前我有读了《让语文回家》一本书,其中有一篇《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也引发了我关于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思考。文章中讲的是中学生的阅读,那的确是相当大的阅读量,可是会有多少学生是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即便是达到要求了,真的读了个遍,又会有多少学生是学到什么了,其实真的就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地翻着,根本谈不上用心深入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到最后留在心里的真的没什么东西。但是,只要是在课外有自己在看过书的小朋友,他们就会比同龄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小朋友懂许多。有课外阅读量的小朋友就会比没有阅读量的小朋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反应上也会更快。就像自己班里的孩子,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提出问题,有些是词语的理解,有些是句子的理解,有了阅读量的孩子就会反应更快,并且往往能够一语中的,有时甚至说出的语句精彩得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想,这也就是老师想让孩子多看书的重要原因。只是,老师的要求布置下去了,不够督促,那么孩子们也会偷懒,真正的作用也就没有多少了。

例如,自己原本想着,学校有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与家长合作,孩子们每天读一篇,家长签好名,不定时检查。结果,在几次的不定时检查中,总会有一些同学没有完成这项“作业”,可是能怎么办呢?最后,也只能批评加稍加惩罚,可是问题还是存在。从这我也发现了,其实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没有产生,还是一种完成“作业”的心态,我也总在自我安慰,孩子能够在读,总还是好的。但其实,有些自欺欺人了,再想想,其实他们也在“走马观花”,没有多大作用。

后来,也有学生家长反映了,学生在家读这个阅读,没用心在读,完全是完成任务,有时读了之后,还是不知道文章讲了什么,没有思考,也就是没有收获。这虽然是一个家长的反映,但其实我也知道,一个班中会有好多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可我一下子也真的寻找不到好方法。后来想到了摘录:既然读了过去了没什么印象,那写下来总会印象深一些吧,常说那么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就写写吧。又这样持续了好一段时间,问题还是存在啊,孩子的阅读兴趣没有多大产生,还是一种“作业”,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了:有些孩子干脆不读全文了,随便摘抄一两句就算了。有些孩子甚至很天真,不知道哪句是好的。是啊,原因在我这个老师吧!孩子们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认真读,就更不会有思考,我也没有多带着他们一起读,告诉他们那些文章哪些句子好在哪,他们也就无从下手了。其实从课内到课外,需要老师的帮助过渡,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就更需要了,虽然小学生不需要很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但是积累好词好句也是需要指导和督促,在这点上我没有做到位,所以导致有很多问题的所在。

二、“放任自读”法的尝试

硬性地布置作业,并且规定了孩子的阅读书籍,我想也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由阅读空间了吧,我又想到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吧,让他们三个星期看一本书,完成一篇读后感,当然,这读后感不会要求很高,只需要有他们对自己看的书的想法、感受就可以。孩子们知道可以看自己选择的书,很高兴,从这点上我知道了,让他们自由选择书籍看也很重要。但,经过一两个月的试验,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是有交上来一篇篇的读书感想,但渐渐地就会发现,有许多孩子就是抄了一些关于书的内容简介,然后再写了一两句自己的话。本来,让三年级的孩子去写读后感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对他们说了简单些的写作方法,只要写写故事大概的主要内容,再写写自己读了的感想。刚开始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直到有小朋友提出来某某小朋友是抄书里的内容简介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事的主要内容”一块还是有很大的“漏洞”的。我不得不感慨,孩子们应付作业的方法还真是层出不穷啊!当然,有小朋友能对我提出这样的报告,说明还是有孩子在认真完成我的“作业”的,这让我稍感安慰。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该怎样去让孩子喜欢阅读呢而有所积累呢?

自己尝试了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看了网上的一些关于培养阅读兴趣的文章,但尝试过程中同样存有疑问。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我们学校在每个班级也都设有书柜,可以放置一些书籍给孩子们阅读。为了是孩子们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也是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欢的书来,放在书柜里,孩子们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借阅、推荐,交流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可是,从观察来看,能够自己主动去拿书看的很少,有时还是在某一课堂时间时,我要求孩子们看看书,他们才会看,主动看的也就只有成绩较好的,作业完成速度较快的了。其实想想也是,孩子们一整天在学校的学习,除了上课,做作业,也就只有下课的时间玩乐了,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总不能这么剥夺孩子们休息玩耍的时间吧。可是,若是总要在课堂上找时间来给他们看,也是很难的,毕竟,学习任务还是很重的,作业的练习必不可少,而老师的批阅也不可缺少,甚至,还有个别的孩子作业速度慢,迟迟不能上交,还要对他们再指导,给时间完成。那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有时想想,每周一次也许是可行的,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困难。当然,这也跟我自己的实施方法和办事速度有关,也有许多老师是能够组织好自己班中的阅读的,只是,我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施的方法。

2.与家长沟通合作,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 支持。孩子要什么书,他们也都会欣然买之,不会吝啬分毫。可是,问题往往还是出在孩子身上,他们不想主动看书,就算家里摆满书籍还是没有办法。又有说“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这自然也是好方法,可有多少家长是有这样的“闲心雅致”的。有些甚至平时都靠爷爷奶奶在照顾的,生活上照顾好就很好了,学习上的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活动促进,培养兴趣于表现欲中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复述内容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这样的活动,是有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可是,表现欲也许都有,但是胆量却是因人而异,有些孩子怯于展现,不够有胆量上台演说,那让他们主动上台就有困难了,表现机会也就会是少数孩子多了。不过,也许也可以试着轮着上台演讲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要上台,多锻炼几次,也许胆怯的孩子会有进步,这还需要尝试。可是更关键还是时间,开展活动都需要时间。时间上的安排还是使人头疼。

当然,有些方法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着进行,如上课要注重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名人故事和榜样的激励,用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结合电视读名著,现在很多名著都被拍成电视剧,有些还有动画片,看了电视再去看看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让他们讲讲书中的人物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些„„这些都是好方法,需要自己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进行。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性研究 第6篇

菖 蒲 小 学

一、课题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

早期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美国五十年代就开始系统地早期阅读研究,而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就把儿童智力教育的重点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方面。儿童早期阅读被看作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每年针对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全社会形成了儿童阅读促进的价值链条。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和心理图式”,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口头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爱好课外阅读,但在选择、理解、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多误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说来,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阅读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怎样在的新环境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构建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儿童阅读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 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而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而言,学校教育就相当于母乳,它把人类的一些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整合成适合你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不能代替你的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那些伟大的著作。阅读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2、苏霍姆林斯基等关于阅读的论述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课外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1)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对学生进行科学读书方法的指导。

(2)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读书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3)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2、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实验,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融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办学特色。

3、科研目标

(1)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诵读、阅读书目)

(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阅读方法)

(3)尊重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模式。(读书活动)

(4)初步建立一个注重动态过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估体系。(阅读评价)

五、研究时间、对象及方法

研究时间:2010.3—2013.12 研究对象:本学校一—一五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校内不设对照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3--2010.4)(1)学习资料文献,确立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课题组。(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3)制定课题方案。(4)课题论证、专家咨询。

2、研究阶段(2010.5--2013.10)

(1)推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开设阅读指导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4)研究各类读书计划的制定。(5)对各年级学生的读书效果进行评估。

3、总结阶段(2013.11--2013.12)课题组对研究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附:研究内容

(一)阅读现状的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小学各个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化的策略,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二)阅读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限制,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选择课外读物上,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选择合适的书籍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向他们推荐一些好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1、以《学校推荐阅读书目》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形成本校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古诗文诵读篇目、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

1、阅读方法指导。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2、读书笔记辅导。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要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要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四)读书活动的设计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三维活动体系。

1、校级活动如“阅读节”、“校园童话节”、“我爱读书月”、“名人读书故事会”、图书插画比赛、配音大赛、跳蚤书市、阅读能力竞赛、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2、班级活动在创建班级图书角的基础上,开展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同伴阅读、图书人物大游行、主题阅读等。

3、学生个人活动如自编读书小报、写读书笔记、建资料袋等。

(五)读书计划的制定

课外阅读由于其形式的独特性,对它的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阅读实践有较大的随意性。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能有效控制课外阅读的正常有序进行,以收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1、学校整体规划的制定。一个学校的“必读书目”反映了该校的办学理念,折 射出人文精神的光彩。学校应思考“我校的毕业生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

2、班级阅读计划的制定。每个班级要以学校整体规划为总纲,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3、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的制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爱好,制定出每学期、每月、每天的课外阅读目标和计划。

(六)读书效果的评价

1、实行课外阅读考级制;

2、考级前提:阅读量、文摘卡、心得卡必须达标

3、考级内容包括:阅读书目、阅读速度、古诗文背诵、名著研读报告等

七、保证措施

1、学习措施:课题组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体方案设计,编选有关资料,定期组织交流总结。

2、研究措施:

(1)各教师要及时搜集、整理研究材料,以各自的班级为研究阵地,有目的、有步骤、创造性地开展行动研究,并在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同时,写出研究总结及结合自身实践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3)课题负责人要集中时间研究课题,开展工作。

(4)阶段性地展示研究成果,征求多方面意见,及时改进研究方案。

3、成员情况分析:

本课题课题组成员中,有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富有探索精神的各级能手、新秀,强大的阵容,使课题研究的进程能稳步前进。

八、研究预期成果:

1、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各种实践模式;

2、撰写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性研究”的实验报告;

3、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古诗文诵读篇目、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4、编制《阅读成长手册》

5、汇编教师专题研究论文集、活动设计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

6、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办法”;

7、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文林堂 学校校长 小教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 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持课题研究,赵鹏庆 教导主任 小学高级 教育科研设计课题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魏俊元 教研组长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评价研究 胡晓燕 教研组长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方法研究 王淑贤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内容研究 王海梅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经典诵读研究 王春花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活动研究 宋吉国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计划研究

上一篇:Frontpage教案下一篇:三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