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朗读者观后感

2024-08-10

影片朗读者观后感(精选10篇)

影片朗读者观后感 第1篇

朗读者观后感

看这部片子,起先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关于《The Reader》这部德国小说带来的巨大反响,日本读者的书评里更有这么一句话:“亚洲各国指责日本对二战缺乏反省,对比这本书反映出来的德国人对纳粹深刻的反思,我们日本人简直是什么也没做!” 其二,是因为凯特·温斯莱特,这位魅力四射的英伦玫瑰经过六次奥斯卡提名女演员,最终实现梦想,于2009年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项,也让我对这部让她盛名的影片着实好奇。

电影开头,男孩对女人的依恋,从身体到情感,那种依恋虽然有些畸形,却让人可以感受到男孩心里的美好。两个人的单车旅行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男孩不顾旁人异样的眼神,站在阳光里亲吻女人,两个人的甜蜜不容置疑。教堂里,女人听着孩子们的圣歌,忽然哭了起来。她为什么伤心?是觉得现在的幸福太不真实,害怕失去,还是想去了当年那个深夜火光里的教堂,和大火里的三百个人。八年后的重逢,她在法庭上,有害怕有惶恐,那是发自人类求生本能的逃避,但最后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识字,她还是认罪了。男孩出于对女人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她的关系,选择了沉默,就连给她鼓励的勇气也没有。想必大多人很同情她,在那样的年代里,她做当时社会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但在多年以后,这样的正确却成了罪恶。在历史的悲剧里,她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在战后的醒悟后,她一定也是有自责的,也因为当年所犯的罪而不安,虽然她在法庭上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即便有着众多的理由,但她从心里也是无法原谅自己的吧。

多年以后,女人变成了老人,当年的男孩却长成了男人。老人握着男人的手,男人却轻轻抽离了。老人说,那些现在都要结束了吧,她的质疑里带着轻微的惶恐。这么多年,那些录音带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她生活下去的动力和依赖。男人却没有回答,这时候,不仅仅她在惶恐,他也在惶恐。他惶恐她出狱以后的日子,他不懂自己要如何面对自己曾深爱过的女人,即使她已经白发苍苍,但当年的画面却还是如此生动的在自己眼前铺展。所以他沉默了,没有回答,而她却在这沉默里死心了。如果在那个时候,男人勇敢一点,多给她一点安慰和温暖,她就不会走上那一条路。但生活哪里有如果,就像她也回不到当年那个晚上,去打开那个燃烧的教堂的门。

在片子的末尾,那个老去的少年带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来到她的墓地,向女儿讲述这段苦涩难言的往事。这个结尾是一种真正的慈悲。他向他深爱的女儿倾述,他不再是自己“一个人”了!当秘密被分担,当秘密被倾述,甚至为所爱的人理解,秘密已成为往事,而他也获得了救赎与释然。毕竟让过去的都过去,未来才会到来,不是么?

这部电影带给人太多的情绪,有美好,有感动,有思考,有无奈,也有遗憾。或许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魅力。

影片朗读者观后感 第2篇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朗读者观后感,我们来看看。

很喜欢董卿创办的《朗读者》,开播以来每期必看。《朗读者》的主题是“选择”,徐静蕾朗读的是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声,电视机前的我喉头噎得我喘不过气。

自从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虽然不是奶奶带大的,但我对奶奶爷爷一直很有感情。奶奶总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给我吃,夜里我爱蹬被子,奶奶说不知给我盖多少回。我小时候爱画画,奶奶床头的墙面上全是我用铅笔画的各种小人儿和小花,奶奶还夸我画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写作业,几次不小心把煤油灯弄翻了,烧着了箱子的面,还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时我爱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扣环嵌着的铜钱弄下来缝了毽子,奶奶也没怎么抱怨我。我上高中时,每次经过奶奶门口,奶奶从来少不了悄悄塞给我几十元零花钱,嘱咐我要吃饱。我后来出嫁了,婆家离我家很远,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我生孩子时,奶奶都近八十岁了,还是不怕颠簸坐着当时的大篷车来看我和孩子,并亲自为我的孩子打出一对银手镯,乐呵呵的说,我这辈子想着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总共两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转眼间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岁了,奶奶经常说,活的够本了。去年奶奶还能自己拄着拐棍走出院子晒太阳,但今年却起不来了。我由于当时妊娠反应太厉害,今年没回去过年,只能打电话问候。奶奶是靠着我父亲和三叔轮流照顾。近期听母亲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体躺在床上吃饭都不清楚是哪一顿的,有时候人也认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弃了,听说小孩子都不愿意去她的房间,因为气味太难闻。我通过电话叮嘱母亲,尽力把奶奶伺候干净点,多买点尿不湿用,要帮奶奶经常翻身子,千万别生了褥疮,说不定奶奶的日子不会太多了,能做的就尽力做吧,别再计较多少年前的问题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为自己的孩子们做榜样呢。可是,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尽点儿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里暗示其他几个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读者》后,我对妹妹说,我老做梦梦见奶奶,我想给奶奶买一个轮椅,马上天气暖和了,让奶奶出来晒晒太阳,看看庄稼。不料妹妹说,即使有轮椅,谁来推呢?你以为家里人都闲着没事?正好当时妹妹在母亲那里,她立即去后院三叔家录了一段视频给我,奶奶只能倚着被子坐着,眼神也迷离了,一个劲的问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泪哗哗的流,打给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几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没了。

性别视角下的《朗读者》 第3篇

一、白格

1. 文本隐喻下的权力话语掌握者

白格既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叙述者, 同时在故事中担当朗读者、法律系的大学生、审判席上的旁观者、汉娜的情人、律师、儿子、父亲等一系列社会角色。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由社会角色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完善的。白格也不例外。分析他的成长历程及其社会角色的不断变化就会发现白格的成长历程就是追逐角色认同的历程。作为白格情人的汉娜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她的行为决定着白格角色认同实现的成功与否。

作者在小说中讲到白格认识汉娜的时候恰巧15岁, 这一构思不无深意。弗洛伊德认为15岁是男孩开始认同父亲的年龄, 在这个关键的年龄他爱上了一个与母亲同龄的汉娜。汉娜对他隐瞒了她曾经是纳释集中营的女看守和一个文盲的历史, 这预示他最终的角色认同不会一帆风顺。

作为德国战后的第二代, 白格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深受西方历史文化的熏陶。在汉娜面前扮演朗读者的他即将成为知识的掌握者, 尽管当时他并未意识到到这一点。用福柯的观点来看, 权力和知识有着微妙的关系。知识在某种情势下就是权力, 因为对知识的掌握就是对话语的掌握对权力的掌握。男性正是通过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具有建构世界的话语权。

在小说中无论从作者对白格的身份设置, 还是从白格的行为变化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白格首先是一个儿子, 一个正在向父亲这个权力象征者身份认同的儿子。所有的儿子终将成为父亲, 终将掌握世界强大的话语权。其次白格是汉娜的朗读者, 是知识的学习者。在充满理性的德国, 知识无疑具有绝对的权威, “知识就是力量”。再次白格是法律系的学生, 法律是知识中的权威, 在法律面前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 只有被害人和施受人。又次白格又是审判席上一个旁观者, 汉娜因为与其的复杂关系而具有了特殊的被看意味。在他与汉娜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不仅仅是一个男性对一名女性的凝视, 还有一个审判者对一名罪犯的审视。更有一个旁观者对受冤枉的被告的漠视。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娜就是一块男性成长的垫脚石, 一个男性成长的陪衬, 在男性成长的蓬勃历史中被遮蔽的女性奉献者。然而, 作者的目光显然超越了这里。

2. 社会角色认同的失败者

就像所有的儿子都会成为父亲, 同样所有的父亲也都是自己母亲的杰作。作者的深意在于他并没有试图讲述一个男性历经坎坷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 而是在讲述一个男性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女性的缺席而最终无法抵达自己作为一个成熟男性应当抵达的社会角色的艰辛历程。面对审判席上的汉娜, 白格遭遇了他建构男性世界的最大挫折, 他从未想到他的女人的背后是如此不堪的伪装。面对法律的权威与局限他会如此无奈, 他更无法面对是这个女人带给他的耻辱感, 他的成长历程因此艰难而曲折。

他的母亲在他离婚后说出了对他的担心, 其实是在暗示我们, 所有的身份都是附加在其男性身份上的, 男性世界的建构最终必然落实在“父亲”和“丈夫”身份的认同上, 家庭就是这双重身份的最终实现场所。正是因为汉娜的缺席, 白格才有了失败的婚姻, 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始终无法完成, 已经事业有成的他始终还只是一个让母亲担心的儿子。他如何才能成全自己的成长?逃避无法拯救自己, 只有朗读这样一种特殊方式才能帮他重新寻找。尽管他不愿和汉娜交流, 他不肯承认自己依然爱她这一事实。但是汉娜的自杀使他不得不承认:无论汉娜有多么不堪, 作为他最爱的女人, 只有承认她才能成就自己。故事的结尾, 审判中出席的幸存者坦然承认这段不伦之恋。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男性世界建立是因为经历了女性的烛照, 这一点即使是知识也无法遮敞的。

二、汉娜

作者对汉娜的社会角色的设置。并不像白格那样与年龄同步而呈线形排列。汉娜的身份也因此具有了复杂性。人物形象也就有更丰富的内涵。

首先她是一个女性。36岁之前她是一个单身女子, 一个文盲, 因为守护“秘密”而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36岁她成了米夏的情人。从与白格认识开始她就处于主动的位置, 她主动引诱白格, 在第一次见面中“她把袜子提过小腿肚, 再从膝盖膝盖提到大腿”1的描写暴露了她对白格的引诱。

汉娜是一个文盲, 她没有知识, 作为一个倾听者, 在故事中不识字的汉娜却因为她在爱情中的主动地位指示他为自己朗读从而获得了对知识者以及知识的掌控。汉娜为了保守秘密保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屑于终身监禁, 她置生死于度外的态度更显示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对权力世界的反抗。

她又是白格的情人, 在他们交往中为数不多的争吵中, 迈克尔表达了汉娜给他的感受“汉娜给了我那么多自信, 这使我感到惊讶”2“和汉娜在一起我感觉很不错, 尽管我们会有争吵, 尽管她不断地训斥我, 而我又总是屈从于她。”3如此看来在米夏尔白格的世界里汉娜一直是一位主宰者和引领者的形象。

再见到汉娜时, 她是一个罪犯, 但是她不屑于为自己辩护, 面对一个不屑于为自己辩护的人, 法律的存在似乎毫无意义。汉娜于是以朗读者的身份再次成为白格身份认同的引领者, 在朗读与倾听, 爱与被爱, 忏悔与内疚的纠结中白格渴望着性别世界中的身份认同和灵魂超越。

米夏还曾经写出一首诗来表达内心对与汉娜爱情的感受。“当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合二为一/当我们沉浸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们消失时/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这之后/我是我/你是你”。4由此看出在白格的眼里, 他与汉娜的关系是和谐互补的, 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不仅仅是男人成全了女人, 女人同时也成全了男人。因此汉娜的身份是作者对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处理, 也是对于男权世界的一种斗争与反抗。白格的成长离不了汉娜, 他的认同之路正是因为汉娜才成为可能。作为女性的汉娜绝不是男性世界中一个苍凉的手势的意义也就彰显在此。

三、结语

《朗读者》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汉娜在 (下转106页) (上接165页) 小说中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来告别这令人失望的“千变万化, 旧事依然”的权力世界, 说明“回归”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把希腊史诗《奥德赛》的主题总结为“回归”, 作为白格第一次为汉娜朗读的作品, 作者似乎在通过它讲述另一个寓意。正如改编后的剧本中的一句话“所有人都相信荷马的主题是归家, 实际上《奥德赛》是一部关于旅行的书。家是你的梦想之地, 而不是你可以抵达的地方。”5汉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它。

与汉娜畸恋之途就是一次回归男性世界的坎坷之途, 是汉娜的离去阻碍了白格顺利地认同其社会角色的道路, 最终也是汉娜对生命的放弃使他只能漂泊在精神回归的路途。

参考文献

[1]卞谦理性与狂迷--20世纪德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9.

[2]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美国影片《朗读者》人物特征解析 第4篇

美国影片《朗读者》源自于2008年英国的电影《生死朗读》,它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这部影片的切入点十分独特,既没有对那些骇人听闻的罪行给予特殊的关注,也没有将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观众视觉的手段,整个故事把焦点集中在了普通人的身上,通过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揭示出一段罪恶的经历。正是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影片《朗读者》脱颖而出,在各大媒体的20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朗读者》情节结构

影片《朗读者》中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德,男主人公米夏与女子汉娜结识并展开了一段奇妙的恋情,可惜时间不长,随着汉娜的不告而别终将这段忘年恋画上了句号。米夏后来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律师,当他再度见到汉娜时,是在汉娜由于在二战后期担任一个集中营守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而受审的法庭之上。米夏知道在汉娜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比以往纳粹时代更为糟糕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汉娜的指控,但是由于米夏一时的犹豫铸成了两人终生的遗憾。这部影片的前半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正值青春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邂逅一个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了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

毕竟大部分人会认为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中,只要有爱情就是可以理解与同情的,可当二者有着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时,又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出乎预料的是,影片后半部转而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其主题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界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的严肃话题。如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女主人公汉娜也是受害者之一,只不过人们对她关注得较少而已,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工作让汉娜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罪恶,为此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绝望自杀。

电影《朗读者》海报

二、《朗读者》中汉娜人物特征解析

影片《朗读者》的女主人公汉娜是一个简单平凡而又高度理性的人,也许是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的缘故,她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孽从未发自内心的自省,她只知道要坚守作为一个守卫的职责。在影片后半部分中出现了六个作为被告的女看守,其中有五个都否认自己有罪,只有汉娜出乎意料地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却又令人惊诧地表现出缺乏罪疚,其根本问题源于理性和法律。法律才是确保社会能够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与法则来行事为人的。她当年离开西门子公司去应聘当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是合法的;她每月从60个囚犯中选出10个去接受判决,这是她的工作;甚至她坚持不打开已经着火的教堂大门也是理所当然,她是看守,她不能让囚犯逃跑,更不能让秩序失控。法律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这是在汉娜心目中根深蒂固、毋容置疑的东西,而一个个生命的存亡则是在她的视线之外,至少不是她优先考虑的事情。这是汉娜的盲点,更是法律的尴尬。汉娜始终对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是她最后不能为米夏所接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汉娜的生命中最大的羞耻莫过于不会阅读,她宁愿坐牢也要保守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对于理性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是汉娜的另一个盲点。

在情感生活中汉娜是一个率性而动、敢做敢为的人,她与男主人公米夏相识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仔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汉娜的思想意识始终没有摆脱理性的羁绊。当在电车上与她邂逅的米夏热切地向她表示亲近时,她冷眼相待,因为米夏的举动打破了她理性所划定的秩序。在与米夏的相处过程中,她曾有两次决然离去,都是出自于一种对于绝对冷静理性的抉择。第一次是在她与米夏的感情出现裂缝时,她让米夏回到自己的同学之中去,不辞而别。第二次是在监狱中,事实上米夏已经为她出狱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去,不过这次是永远的离去。

汉娜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不过她的这种理性更多地是来自于外界的灌输,是她所处的社会将她塑造为一个理性的人,也使她变成了最终的牺牲品。汉娜对文盲身份的羞耻实质上是对理性的恐惧,她害怕自己被发现置身于理性之外。只有掌握了理性,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法律与理性也许可以让人知道罪恶,但却不能自动地唤起人的罪疚。在影片中汉娜并不是完全没有罪疚,但她的罪疚与忏悔是有限的,只是指向活着的人,而对于死难者并没有任何的表示,因而将她的行为称作补偿也许更为恰当。

朗读者观后感 第5篇

这档节目以动人的情感展现很快吸引了大批观众。播出期间,节目热度在微博榜单连续两小时位列总榜第一,首播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此外,记者注意到,节目中的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也在昨日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连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文字随朴素而深情的朗读

潜入千家万户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朗读者》在安静的氛围中开播,6组嘉宾依次登台朗读。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有大众明星,也有普通夫妇。

一期节目,六组嘉宾、通过朗读六段文字,将六种不同的情感与人生体验如画卷般铺展于观众眼前。“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普通的夫妻对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一刻他们眼里只有彼此。“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濮存昕借老舍的《宗月大师》感怀曾经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张梓琳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娓娓道来,表白的,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颗爱心。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前晚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一幅幅深情画面潜入千家万户。

明星在观众的眼中去掉光环,以最平凡的状态示人,文字被以最朴素的朗读形式,诠释出深藏的情感、使命与价值――这大概是《朗读者》和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

从普通观众到行业专家

纷纷点赞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首播期间及播出后,《朗读者》刷爆了微博、朋友圈等公众交流平台,普通观众好评不断。

“感动,感悟人生!”西安年近七旬的卫腊梅奶奶在朋友圈里这样感慨。豆瓣网友“miss pear”则说:“无意中看到这个,一下子被吸引,然后真的看得热泪盈眶。虽然是朗读,但更注重人,也因此让情感更深入内心。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我哭到不能自己,先生虽已96岁,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少年,那般灿烂。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热爱生活,读的字也因此鲜活感人。”

这档节目同样受到电视业内人士的关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在节目首播后的第一时间于微博发文点评:“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朗读者》却别具一格, 慢下来 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家里人都兴致勃勃地边听边看边议论。《朗读者》证明着文化类节目未必 冷 ,央视文化综艺的集结今年将有新突破。”(西安晚报)

《朗读者》观后感 第6篇

1、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在第一期<遇见>里,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看后,感触很深,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各种挫折和失败,关键是如何看待。如果将一个人的成长比喻成一棵树的生长,那么,失败相当于“长根”的过程,成功则相当于“长叶”的过程。没有失败奠定深厚的根基,成功也许只是表面,一时的成功不能代表你可以永远成功下去。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人要从失败与挫折中认识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改善做事的方法,修正奋斗的目标。失败的是事而不是人。如果做错事,勇于面对就是最好的补救。人在经受挫折与失败后,如能反思和总结,知道如何面对未来,那么失败和挫折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人生,遇见,便是美好!2、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董卿: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往往第一次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相遇,所以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朱自清的《春》,麦克斯埃尔曼的《我们最需要的》,罗伯特彭斯的《往昔的时光》萧乾先生的《梦之谷》。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第一次,难忘而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末来。开心到今天能及时写完观后感及自己想记录的东西,也越发喜欢这档节目,也越发喜欢文字。3、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这是我对《朗读者》这一栏目的感觉,怀着一颗感动之心看了第二期,深深的被乔榛老师和他妻子的感情所感动,他们让我明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人性光辉迸发的奇迹。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们的爱情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爱情值得我们尊敬。4、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当读到林徽因的这首诗的时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满含泪水。

那天无意间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请到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人。老先生虽然九十多岁,但依旧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而且还常年坚持一个习惯:晚上学习至凌晨三四点钟。对于这一点,无不让人暗自惊叹:就是年轻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精力啊!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 our day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长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时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但是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这也是一种失败之美,回忆之美。

很感动这样的言辞,也很感触这样的人生,因为热爱翻译,继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乐趣,又很愿意去干这个工作。或许,这个时候,乐趣与兴趣之间早已没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关系了。

人的一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事,会让人感到很迷茫,也许觉得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没有乐趣,也许觉得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但是,人活着,总得专注一件事,这样,在自己暮年回首时,心里会很踏实,也会像这位老者一样:在暮年之时,心中亦十分饱满,亦会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时刻。

所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创造乐趣,发现美,创造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5、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6 6、学生 XX 《朗 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7、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晚上,在教室里看了《朗读者》的视频深有体会,刚刚听到朗读者的时候以为是那一本读物,今天晚上才知道竟然有一个综艺节目是叫朗读者,所以就认真的看起来了。

节目的序幕就透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舞台上的布景、灯光色调都透着文学独有的清冷和优雅。这档节目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定一个主题,打开一本书,节选一段文字,把它朗读出来。看似简单的形式,却包含无穷的故事。

《百合花开》,是林清玄先生所著的散文,对于经典不熟悉的我来说,也只是听说过,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是听了蒋雯丽老师的朗读,自己的对文学的看法得到了升华,文学不仅是文字,在那些只言片语中,还有很多令人无语表达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只能用心去慢慢体会。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是对艾滋病儿童们的关爱,他们是病人,不是罪人,没有人有资格去歧视他们。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像百合花

一样,美丽,绽放。8、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晚,班上组织了观看朗读者的节目,我一开始没太注意,直到我突然听到了郑渊洁这三个字。我抬起了我的头,开始注视着屏幕,我之所以知道郑渊洁这个名字是因为皮皮鲁这一系列的书的缘故。当时年幼的我被郑渊洁天马行空般的想法深深的打动了。

在郎读者节目上,郑渊洁说到他小时候被劝退的事,我很钦佩他从小就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他还说到他写《童话大王》时他的父亲每天晚上偷偷给他灌墨水的故事,我很羡慕他们一家人的感情。

然后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郑老爷子一起阅读了由他本人写的《父与子》,我从中读懂得不多,只知道一条,“爱”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最后感谢班导让我们看朗读者这个视频,这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切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我儿时的偶像郑渊洁先生,谢谢!9、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每一个画面都触动心灵,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落泪,面对那些朗读者所感所讲,让我们感同身受。

记得第一个是讲的是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他们在那里拍摄的自然景色,在那里生存是非常的不容易。赞颂生灵是非常圣神的,并且用藏羚羊的跪拜这篇词生动形象的体现出生命是脆弱的,拍摄亦是如此,可想而知那里的生灵生存是非常的不易,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应保护自然,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猎杀。第二个讲述的是我们自己身边最亲近的母亲,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我们应多照顾理解一下父母,不要等到以后想去做的时候没有机会。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把遗憾留到以后。第三个是讲述一对夫妻,虽然妻子患病在身,丈夫却依然不离不弃,两人还一起去外面游览。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够亲身去体会这种情感,但是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精神更加的有价值。第四个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她患有乳腺癌确依然坚强的活下去,并且还帮助其她有相同病情的人改变人生的态度,让她们更好,更有信心的活下去。第五位是一位冻土专家,他解决了青藏铁路的冻土难题。由于他们的奉献而让我们现在建成青藏铁路。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艰辛,甚至付出生命而完成。正因为有这样的科学家们的付出,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和复兴。、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 感:

在这个星期,老师推荐我们去观看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这有什么好看的呀,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不仅让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而且也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所以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m.fwsir.com)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学生 XXX 《朗读者》观后感: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13、学生 XXX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第7篇

这些天应学校要求,上网看了几集《朗读者》这个节目。在许久以前我就听说过这个节目,原因呢?是应为一次偶来的机会看到《朗读者》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并且用了接近1年时间的筹备。

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正如董卿的开场白所说,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大家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优美动人的开场白,以及节目正式播放前的场外观众在朗读者的录音亭下倾心的朗读,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拨动着我的心弦。

第一个出场的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他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献给给治好了他的瘸腿病让他走上人生坦途的恩人荣国威大夫,来表达自己对荣大夫的感恩之情。

第二位是无国界医生蒋励,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出生、备受炮火摧残的孩子们,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及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接着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朗读了自己《写给儿子的信》,“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的开场白,表达了一位成功男人荣升为普通父亲的骄傲与自豪,想看到“创业帝国”那一天的到来的结尾,表达了企业大咖对自己儿子子承父业、创造辉煌的期盼。

最后上场的是一对普通夫妇周小林、殷洁,他们朗读了《朱生豪情书》(节选),那“你老了,一定很可爱”“我一天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一天天逾更深情爱你”的诗句,深切表达了这对浪漫伉俪鲜花山谷之爱恋的愈久愈香醇。

„„

可贵的是这其中不仅有娱乐、商业、艺术各界的名人,还有着平凡普通人。我觉得《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再一次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观后感 第8篇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先综艺也能够这样“非同寻常”!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异常“假”,异常“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朗读者》观后感 第9篇

谈起朗读,你是否回忆起握着戒尺在课桌间踱步的小学老师,是否是听着同桌有气无力地照字念音?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你和我一样幸运,见过阳光下最美丽的声音。

在荧屏上,《朗读者》如一束清流,冲散了众多无趣的真人秀节目;在心灵上,《朗读者》如一场甘霖,挽救了心海的干涸;在社会上,《朗读者》如一剂良方,治愈了文化的绝症。

谈到当下最红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概非董卿莫属。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惊艳表现和优雅谈吐让观众们印象深刻,有人用“以玉为骨,雪心为映,杨柳为姿,诗词为心”来形容这个才貌皆备的奇女子。而作为董卿首次担任制片人兼导演的用心之作,《朗读者》亦在继《中国诗词大会》后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这其中也是存在原因的。要看懂抑或听懂《朗读者》此档节目,我先从其举核心内涵入手,董卿在第一集《遇见》的序言部分便谈到她所理解的“朗读者”: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朗读者。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出《朗读者》的内容模式:一是朗诵优美和感动人心的文字,展现文字之美;二是挖掘文学背后的人文意义,展现朗诵者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将文字之外的故事与观众分享。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一段文”的现实体现。

而在选读篇目的把握上,《朗读者》同与其近似的《见字如面》相比,其内容、题材更为宽泛,不像以来往书信作为主要内容的《见字如面》较为单调。如在第一期以“遇见”为主题的节目中,节目组就选取了老舍的《宗月大师》、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飞扬》、柳传志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朱生豪的情诗、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以及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片段。濮存昕遇见的是荣国威大夫,拯救了他一生;无国界医生蒋励遇见的是在战火中降临的生命,感动和祝福在那里所有遇见的生命;柳传志讲述了他遇见的第一次失败和遇见他的家庭成员,是一个人一生的遇见;世界小姐张梓琳遇见的是她可爱的女儿,并将这份对自己女儿的祝福带给了所有的孩子;而许渊冲老先生遇见的不是那位喜欢过的女同学,而是遇见中西文化的交汇。

而董卿与这些朗读者的访谈也如行云流水、点到即止,令人不得不为其出色的采访技能点赞,其采访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在与柳传志的访谈中,首先介绍这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引出采访对象对“遇见”这个主题词的理解。再将其与被采访者的个人经历联结,如在采访柳传志时将遇见失败这个问题抛出,等柳传志介绍完他人生的第一次失败的经历,又将主题拉回今天朗读的主题内容:在柳林婚礼上的讲话。这种使采访内容不离采访主题的随机应变的功夫,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学习的。

《朗读者》观后感 第10篇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一】

95年的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影片《生死朗读》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在影片最初的时间地点交代为1995年·德国·柏林。面对这样一部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将影片的主题与反思二战相关联。然而当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人公麦克追忆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岁的汉娜,并发生了一场畸恋时,年轻演员大卫·克劳斯和“熟透了”的凯特·温丝莱特那般“坦诚”的表演,却结结实实地将我们的心理预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而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汉娜自身不也是一个悲剧和受害者么?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大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是会让所有人无语的。习惯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视角来批判审视别人的集体,难倒不是我们的悲剧被一次次复制的源泉么?想必导演和观众,包括你我也绝对不会宽恕和原谅汉娜的作为,可是她却是能够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够被我们,被时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与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却昧着良心将所有罪责扣到汉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来说,汉娜冒着傻气的执拗却显得那样坦诚和真实。影片出来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评便是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然而我倒觉得,导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沾满鲜血的手中,也有这样一种被无意识推搡裹挟的人物。他并没有理解罪恶,而是理解人性和时代的无奈;他也没有要为汉娜们拨乱反正,而是希望我们在缅怀、批判、挞伐那些我们不堪回望的岁月时,需要有一种警醒,一种坦诚的正视。因此如果说导演真的在批判唾弃谁的话,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泪的“忏悔者”。

麦克这个角色其实是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与汉娜的那种情感让他相信汉娜的为人,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却又让他无法回避对于汉娜们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汉娜无期徒刑时,麦克难以掩抑地留下两行热泪,以及他目睹审判过程中的慌乱无措神伤,还有他去探望汉娜可最终转身离去,这都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像是蒙着眼睛的象征着法律的女神一样。我不想附和说这是导演身披的温情的外衣,因为在我看来,这恰是这个导演在坦诚面对历史时心中怀有的爱和力量。

关于影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象上的主题:朗读,却让我们得以从更多一层和另一个侧面来看待汉娜和麦克这两个人物,以及整部电影寄予的深思。汉娜和麦克认识时,让麦克给她朗读小说,只有这样才和他做爱。而当初她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小女孩给她读小说。其实汉娜是个文盲,可是她渴求着知识,她会听小说时开心、哭泣。然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共犯的栽赃时,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后的尊严,她宁愿选择终身监禁。导演这种设置一来是给无知一种批判,也是给知识一种崇高的寄托。无知本身并不是罪恶,可知识却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卫的汉娜,她也许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个守卫,可却在时代个狂热中成为了阶下囚。而我国在文革时期,不也有很多汉娜稀里糊涂地做了侩子手么?

问题的关键是你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影片最后,离了婚的麦克心中始终无法放下汉娜,他录下一本又一本自己朗读的书,寄给狱中的汉娜。汉娜也开始学着读书识字。在入狱20年后要出狱时,麦克来看她,他问汉娜,你会回想以前的事么?汉娜说在审判她前她什么都不想,想也没用,因为人死不能复生。麦克说她没有理解问题的所在。汉娜说她明白,她学会了识字。几句简单的对话,其实透露了导演最朴实也是最深刻的思考,在我们面对难堪的过往时,有时更是要用建构的、正确的心和知识去面对未来。因为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影片中有一句很不起眼的话给我印象很深:保密这个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人有的邪恶,有的高尚,这导致他们不愿公开。其实真正想想的话,我们在朗读我们的人生,面对我们的历史和过往时,有多少是我们不愿公开,放在心底作为秘密的呢?生死朗读,想要朗读生死,却真的在于你有多坦诚……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二】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此刻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我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__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可是《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我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样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我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应对听众朗读自我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终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我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以往打动自我、激励自我甚至改变自我的文字。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忙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激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别人对你的帮忙,不是理所应当;在有本事帮忙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此刻《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可是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梦想而不梦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应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x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坚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我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十分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我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样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终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三】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段视频,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她想让我们看的。

第一段是从《朗读者》中节选的,是由斯琴高娃朗读的贾平凹的《母亲的信》。这是贾平凹先生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后的前几天写的。信写的很长,真的很长。写在母亲生前,他总爱打喷嚏,每当此时,他也总爱问:“这是谁想我呀?”这时母亲总会接到:“谁想哩,妈想哩!”之后,母亲走了,他依旧爱打喷嚏。一打喷嚏他便会想到母亲,同时,他也认定这时的母亲一定是牵挂着他的。母亲在世时,总喜欢坐在右边房间的床头看他写作,看他写的久了,就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而现在,母亲去世了,他却忽然似乎就能听见母亲叫他。每当此时,他都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站上半会儿,去右边那个房间,给那张照片上的母亲燃上一炷香,还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母亲,是爱他的,她想着他,念着他,牵挂着他。同时,他也爱母亲,想母亲的。他一直不愿相信母亲真的离他而去了,他总觉得母亲一直都在他身边。虽然右边的房子已经没有人了,只留下一张母亲的照片。可他还是喜欢去那里走走、看看。怕母亲担心,再说一声不累。

三年过去了,再去母亲坟前,才真的晓得了也相信了,母亲在地下,他在地上,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但他依旧相信母亲爱他、想他、念着他。因为他对母亲,也是那样爱着、想着、念着……

这第二段视频同样也是《朗读者》中的,是麦家写给他儿子的。虽也是一封信,却和第一段给人的感受不同。这段视频给人的感觉看似轻松,实则教人更沉重些了。看似轻松的原因,是较第一段视频而言的,这封信感情上不像前者那么悲痛,那么伤感。可论起沉重,这好似是一种负担了。在这封信中,麦家要求儿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操心,自己当自己的父母。可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更不会一路吉星高照,也没有人会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是自己的。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受到侮辱,且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其次,一定也要懂得,人还要有一个善良、干净、充实、博爱的心灵。要爱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心中的那个敌人,以及你不喜欢的人。

其实,仔细品读,这并不是某一位父亲对一位儿子的要求。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这封信里面的要求很多,把父母的对孩子的期盼全囊括在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在这封信中,还对父母为什么不庇护孩子成长做了解释,等等。

这封信很长,长到有些啰嗦。当然,我倒觉得,这种啰嗦其实就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常态——他们时常都是啰嗦的,一件事必要说上三遍、四遍、大事、小事……这是他们的要求,其实更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四】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xx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x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有趣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直在说老舍(shè),原来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达到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五】

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x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x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六】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七】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当这三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若说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模板【八】

时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资料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经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可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经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资料有机结合在一齐,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资料充满了期待。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异常是朗读资料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摇曳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加之朗读者至真至纯的用心朗读,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点一滴地浸润开来,于无声处给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启迪。此外,《朗读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华贵又彰显出雄浑博大的艺术气息。而缓缓推开的城门,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智慧的书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让文化的力量经过朗读者的口口相传,经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最终散发出温润持久的思想华光。

上一篇:书记事迹材料下一篇:如何写好一封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