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教案范文

2024-07-29

政史教案范文(精选8篇)

政史教案 第1篇

2017-2018学第一学期历史组教案检查反馈 根据教研室的工作安排,我教研组于2018年1月26日对本组教师的教案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评优的有:吴闪、杨世祥、晋迪、肖友保

评良的有:林璋、方昱、邵建文、滕风云、陈榕、孙晨 产假:陈春凤

一、优点:

1、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案教学内容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超周备课,环节完整,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教案反映出上课以学生为本,思路清晰,重、难点选择恰当、讲练结合。

2、大多数教师的教案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充分利用教具,特别是青年教师运用电教媒体整合本学科,使得重点突出、难点很容易突破,教学效果直观、具体、明显。

3、教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对难点、重点的反复训练。

4、每个教师都能够做到课后反思,且反思具有针对性,达到一定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1、教案的设计还是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要有分层指导,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2、注意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整合性。注意情境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去思考。

3、作业设计要符合时间要求,形式多样,注意实践与积累。

4、有些老师的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欠挖掘自己本节课中的成功与不足,总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对以后的教学无多大的帮助,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总之,本学期教案检查好的做法我们要认真学习,继续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断完善。教案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我们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晋迪 2018年1月26日

政史教案 第2篇

1、编写教案须有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本学期的具体教育教学进度时间安排。

2、编写教案须分单元、分课时和相应的安全教育。

3、编写教案须结合本学科实际,做到编写认真、到位;教学具体过程要详实、不能提纲式编写,禁止非本人编写教案。

4、九年级下期教育教学过程中,第一轮复习教师应认真编写复习教案,明确具体复习目标,突出高频考点知识;第二轮复习要抓好专题训练工作,做好试卷的分析、讲评和保存。

试析2012中考政史试卷试题 第3篇

一、试卷总体分析

(一) 试卷考查内容

思品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 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 加上时事政治, 共占50分。

历史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 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 共占50分。

(二) 试卷题型及比例

1. 思想品德。单项选择题:占24分, 非选择题:占26分, 其中简答题占10分, 分析说明题占16分。

2. 历史。单项选择题:占25分, 读图题:占16分, 综合分析题:占9分。

(三) 数据统计

(注:我县2012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政史卷抽样)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一) 客观题

2011年的选择题总体上比较简单, 但也有一些题有点难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 失分较多的思品选择题有第2题、第3题和第11题, 历史选择题有第20题、第21题、第22题、第33题和第34题。这些题目失分严重,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 选项迷惑性大。如思品第2题: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 我国第__次人口普查正式开始。

A.三B.四C.五D.六

这道题属于本学年的时事政治, 从学生的认识和选择情况可以得出,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材, 而不能延伸到时政媒体和现实生活。因此, 大多数学生毫无主见地“碰运气”选择, 失分学生占60%。

又如历史题第20题:1915年, 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科学”口号, 掀起新文化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是__ (选项为4人图片) 。这道题属于近代史当中最基本的知识点, 根据平时的辅导情况看, 考生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从考生选择的结果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偏少, 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记忆“只知其名, 不知其人”的现象。还有第43题读图题也出现了类似的失误。

(二) 主观题

1. 民族地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模糊, 使得答案直接来自教材的题目失分。

如思想政治第15题结合材料回答“青少年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跟党走”, 历史第46题结合材料回答“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我们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重点, 再加上汉语言水平较差, 在答题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习惯组织答案, 往往角度重复。这种失分现象充分暴露出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 审题不清, 答非所问。

如思品第16题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部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中的“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 大多数考生谈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谈不出“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 只能说审题不清, 答非所问。

3. 答题不规范, 语言表述能力差, 口语化严重。

这种失分主要表现在材料分析试题上。如思想政治第13、15、16题, 历史第44题 (2) 等。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时, 一是容易出现表述无条理、分析问题不全面、缺乏逻辑等问题, 且“一句话”式或“一盘散沙”式的答题法屡见不鲜;二是有的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语言表达不到位, 不会运用政史术语, 结果很笼统, 不能表述中心, 有碍于答题效果;三是书写潦乱, 卷面不整洁等。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在今后的政史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大纲要求, 把握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2.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学生实际, 自觉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多创设以鲜活背景为材料的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 养成良好的思维素养和解题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 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加强训练, 平时多选择那些设计新颖、思维灵活的题型, 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规范答题要求, 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训练过程中, 要精选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便在运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并在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解决不同类型的题。此外, 还要经常强调书写规范, 这是做题的最低要求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5.思品、历史教师要加强互相交流与沟通, 对共性问题要多研究, 多设计典型考试题目, 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政史合卷考试的新形式。

摘要:分析中考试卷试题, 找到学生失分原因, 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法, 提高教学质量。此次试卷试题,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 但从学生答题结果来看, 学生基础薄弱、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导致失分较多, 这就启示教师平时应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不断改进教法, 指导学生学习, 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试卷,分析,启示

参考文献

[1].才让措.海藏族中小学汉语能力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11 (6) .

中考政史开卷考试复习方法 第4篇

误区一:认为政史是开卷考试,因此上课用不着那么专心,课后也无需背书、做练习,考试时一查课本、资料就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开卷考试虽然可以翻阅课本和资料,但是课本和资料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所以课本和资料只能起到参考和辅助的作用。而且,开卷考试试题难度较大,题目较灵活,注重对学生的审题、理解、运用、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政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带到考场上的资料越多,考试分数就越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考试时虽能带资料入场,但如果你带了一大堆资料,而且不熟悉,这样只会把时间都浪费到找资料上,最后可能什么也没找到,考试时间就到了。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资料不用太多,只要一两本,但是必须看熟。

二、明确阶段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1.第一阶段,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大约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照中考指要的要求认真梳理五本教材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的问题绝大多数可源于课本,少数问题侧重思维方法的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整体感知书本,了解主要知识点的分布,保证在考场上翻书时能迅速找到答案,提取需要的信息。

2.第二阶段,关注热点,提高能力。

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教师要选择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编制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进行专项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理清基本答题思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应试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第三阶段,综合训练,确立信心。

多次模拟考试进行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有选择地讲评,查漏补缺;盘点以往的习题,再次扫描重点题及易错、易混题;收集耳目一新而且难度适中的题,增长学生的见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考前准备。

三、加强考试研究,把准中考方向

1.认真研究考纲。

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对考试的范围、性质、目标要求、考试内容及能级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

同时,要抓住学科内核心的、基本的知识,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重点,一定要讲透,甚至要围绕相关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拓宽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着力研究考法。

在复习时,教师应该参考其他开卷考试地区的考卷,以材料为载体、书本知识为基点,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准确把握中考命题走向。

作为教师应研究整个考试发展动态,研究近几年其他开卷考试地区的考题。做到对考点与考试重点的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四、指导学生准确把握答题方法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要认真审题,读透试题所给的材料,找到材料中有用的信息,看这些有用的信息与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有关系,这对做好试题很有帮助。看准要求回答的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找准试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了,组织答案时就不会跑题了。

2.联系教材,从教材中寻找观点。

开卷考试中的主观题,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平时还要注意积累知识,收集课外信息资料,不能“丢了书本”。因为开卷考试的试题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答案的要点可能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在教材上下工夫,多读、多看,只有读懂、读透教材,并记住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才能避免答题时答非所问。

3.确定答题范围,注意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

主观性试题选材范围广,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答题时,要注意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所涉及的时代范围,以利于选择相应的知识组织答案。主观性试题很难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分析归纳问题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理清答案思路,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序号、分段落组织好答案,避免丢三落四。

4.使用学科书面语言。书写规范。

回答问题时,要用政治术语。要用恰当规范的政治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精练、准确、富有说服力。同时卷面要干净整洁,语言要规范流畅。

五、中考备考方略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最能体现课改方向、命题趋势的开放性试题,答案几乎都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这个道理。而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以教材为主,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2.瞄准热点,强化专题训练。

政治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多以热点问题的形式加以体现。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等。都要进行专题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运用问题的能力。

3.注意题型训练,提高答题技巧与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复习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审题,要找出关键词、看清题目、找出相关知识点。事实上,很多学生往往没掌握方法就急于答题,这是很不可取的。对答题规律的掌握、技巧的训练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对试题中那些自己熟悉的、会解答的,就不必再查阅相关资料,采用闭卷答题以节约时间;对于必须借助教材或教辅资料解答的试题,则应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完成答题。

4.抓好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普丰中学政史地组教研活动教案 第5篇

教者:周卫平

执行时间:2011年9月21日

《树立全球观念》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2、教材内容:

①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导出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②重点:树立全球观念。

③难点: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

3、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世界眼光。

②能力: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③知识:了解并掌握全球观念的影响、作用。

2、教学方法

①教法:利用音像资料、设计辩论赛等突破“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这一难点。②学法:关注世界范围发生的各种大事,树立全球观念。

3、教学模式

走进生活——明确观点——深入体验——学会运用

二、设计理念

首先是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从而获得一些要树立全球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是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归纳、概括或提炼关于树立全球意识的基本观点;再抓住敏感或热点话题,让学生深入体验,怎样才能树立全球观念或怎样做才是具有面向世界的眼光;最后是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三、过程设计

师:近几年来,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一方面与石油储量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政治、外交等密切相关。有谁能从政治、外交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点?

生:如美国、伊朗两国关系紧张时,石油价格上涨。(石油期货价格上扬,现货价格也略涨。)

师:有谁知道这当中的原因吗?

生:略。

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伊朗是重要的产油国,如果美国与伊朗矛盾加剧,甚至发生局部战争,则严重影响石油产量,从而波及全球经济发展。

【走进生活】情境一:二氧化碳不能随便排放吗?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中,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大气层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面上长波辐射的散失,对大气起着增热和保温的作用。目前,全世界燃烧矿 1

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使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之激增。而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减会影响全球气温的升降。由于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的微量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巨大变化。例如.全球平均气温降低2℃以上,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冰川时期: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则将会使地球上现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汇入大海,使海平面上升,大片陆地被海水吞噬。

为缓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全球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1年3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也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是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第二高的国家。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2002年8月3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经过近8年争拗后,京都议定书终获得120多个国家确认履行公约,包括俄罗斯于2004年11月接纳后,终使议定书能在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

从《京都议定书》的签定,你有什么感想?

生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属于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生2:《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确认履行的公约,经过长达8年时间之后,最终在2005生效,说明参与国都从未来出发,具有全球观念。

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批准《京都议定书》说明了什么?

生:我国能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有全局观念。

【明确观点】

师:从《京都议定书》的签定,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我们需要树立全球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师:树立全球观念,首先需要确立的理念是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平等。

【深入体验】情境二:欣赏《伤心印度洋》

师:让我们共同倾听——《伤心印度洋》。

《伤心印度洋》歌词:天空依然那么蓝,太阳还是那么温暖,孕育生命的地球,从未停止旋转……我在大海这一边,你在地球的那一端,不同肤色的我们,相聚黑色的这一天,五湖四海的兄妹,共享同一片天……擦干伤心的泪眼,把怀念深埋在心间,五湖四海的兄妹,为你重建家园。愿世间没有硝烟,更没有疾苦和灾难,让生命之树常绿,明天阳光依然灿烂,五湖四海的兄妹,我们一起救援。

从《伤心印度洋》的歌词中,你有哪些感想?

生1: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心与心相连,我们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生2:面对印度洋海啸,我们有共同的感受,《伤心印度洋》是我们的心声。

生3:面对灾难,我们彼此亲如兄弟,都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

师: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感想。

生:我们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

【学会运用】情境三: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是第29届奥运会的口号,请大家说说对这句口号的理解。

生1: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尽管人

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生2:“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

生3:“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生4:中文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中将“One”用“同一”表达,使“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主题更加突出。

师:这句口号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

生: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师:我们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怎样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交往?

生:我们在做到尊重每个国家的文明、尊重每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师:不论国家大小、强弱,不论社会性质如何,在国际大家庭中,国与国是平等的,各国的人民也是平等的,具有世界眼光,就是要树立全球观念,尊重各国,与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

一、树立全球观念

1、树立全球观念的含义

2、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五、训练设计

1.生活在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世界中的我们,必须做到()

①牢固树立全球的观念 ②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③任何事情只从本国利益出发点 ④学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生活在开放的世界中的你,打算怎样来培养自己面向世界的眼光?

一、设计后反思

该设计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优点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既有老师讲解、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多边活动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树立全球观念”的过程中,既要从我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又要能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既要尊重其他国家,也以尊重这些国家的人民。

附二:训练练习参考答案

1.B

政史教案 第6篇

-----政史地知识抢答赛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使他们除了学习学校正常开设的科目之外,还能自觉、乐意、有兴趣地学习,吸收课外知识。也为了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快乐,在双十二这天我们政史地教研组开展了政史地知识抢答赛。在李敏、高晓红、韩芳三位课任老师的精心安排与细心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在高二(7)班教室开展了激烈的政史地知识抢答赛。

本次抢答赛由高二(6)(7)两个文科班的两组选手组成,赛前还安排表演了有学生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有独唱,吉他弹唱,诗歌朗诵等,在热烈的掌声和活跃的气氛中竞赛正式开始,抢答赛共分三轮:第一轮必答题,第二轮抢答题,第三轮风险题。两组选手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最终高二(6)班组以突出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获得冠军。

本次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今后我们教研组将开展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循化高级中学

政史地教研组

备考政史地 第7篇

◆历史

冲刺阶段复习目标:增强应考能力。回扣教材,巩固基础,消灭知识盲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模拟训练,升华提高。回归课本、梳理考点,掌握每个考点的内容、要点、层次,切实做到准确、全面、深刻,要建立“回归基础”笔记本,再造知识网络,特别要结合重点内容、主干知识的应用,强化对重点内容、主干知识的掌握;要看考过的试卷,重新思考练过的典型题目。

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三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复习“不到位”的现象:自暴自弃与盲目乐观的意识与行为;焦虑紧张与悠闲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心浮气躁与似是而非的意识与行为;自以为是与无所适从的意识与行为。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返璞归真”,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以及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重视理解,融会贯通,明晰题干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重视主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从内涵、外延等方面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重视查漏补缺,注意知识盲点和盲区,准确记忆、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每个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不留漏洞。在最后一个月,要迅速回归课本,恢复记忆曾经记住而现在有所遗忘的知识,弥补记忆漏洞,解决尚未记忆的死角,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2.关注社会现实和近年来史学研究新成果,聚焦社会热点。

(1)关注周年热点、学术热点

一些周年热点应引起高度关注,命题专家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这几年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

(2)关注社会热点、现实热点

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是近年来高考题的主要依托,适当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密切的热点,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这类热点问题的特点,从空间看,国家、区域或全球的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从时间看,在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从结构看,问题的存在与反思对策。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2011年应特别注意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有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问题,如金融危机、等。命题的题眼要注意: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素养、国际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文化多元化问题、一体化问题、科技教育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在复习时应注意将这些问题与教材知识的有机整合,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

同时应注意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不是很牵强地将现实材料与过去历史扭在一起,而是通过设置一些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情景材料来考查历史的反映。历史高考热点的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侧重于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对历史现象、概念要善于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中共十七大等。

学生复习建议:

1.以纲扣本,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的内容在教材上找出来,仔细地看一遍,发现知识漏缺,加强对漏缺知识的记忆和消化。把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传递的有效信息,落实相关的知识。落实具体知识时,应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范围为广度,以《课程标准》为深度来掌握知识,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在《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范围为:(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依《课程标准》应掌握的深度为: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两者结合逐一落实知识点,并在基础上形成单元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模块结构。

2.重视模拟训练,矫正错题,提高应试素质。

经过高三年级一年的训练,积累了大量的错题,错题对考生来讲就是财富,就是分数的“增长点”。先将所有的历史练习整理、归类、排序,并且,逐一将错题的原因找出,有的放矢,该背的背,该归纳的归纳,该请教的请教,这对提高正答率是会有一定好处的。对高考中试题历史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解法应注意以下三点:

(1)遵循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理清材料中所的信息,二是判断提到的提法、观点正确与否,三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按前面讲述的步骤去做。

(2)关注三个失分点:一是不注意每问分数。解题需注意的看分作答,分值决定答案要点,分多多答,分少少答;二是字迹潦草。应注意字迹,最好要写的工整,让人能看清,对主观题高考是人工阅卷,是讲究速度的;三是答案集中在同一层次、同一层面、同一角度,实际试题答案往往是按不同层面做答的,由采点给分转变为分层给分,是高考的发展方向。

(3)落实四个环节:一是读懂,读出材料的出处、解材料的含义、材料的主题;二是审准,审清问题,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每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用哪些知识来回答;审清分数,每题的分值,分值对答题的详略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般说来,分值小的题要简明扼要地回答,分值大的题要回答全面、完整;三是答好,按问作答,论从史出;四是规范,答案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答案内容上,要面全、点齐、话简。

◆地理

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建议主要通过精心编制的模拟题,以及对本地区各调研考试题的研究,找信息,找命题趋势,努力探命题答题的规律,感悟试题特点,训练答题技巧,保持审题、纠错灵感。同时抓学生答题的规范,答题常规训练,防止学生答题因不规范和卷面不整洁失分。加强对尖子生心理健康指导,提高抗挫能力。树立他们的信心,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高考的到来。

学生复习建议:

(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重地图,抓地理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进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

(4)辨析概念,做到所问所答。在最后阶段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直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

(5)训练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对题目要做到 “一题三吃”,即命题意图、解题思路、致错分析补救,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政治

冲刺阶段目标任务:分析时政,提高能力。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重点,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题型训练。

具体措施:

①精选时政材料,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框架,多角度、多层次掌握时政要点,做到课本的原理、观点与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

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时传授学生。

③依据年级组安排,进行仿真“3+X“综合模拟测试。

具体方法:

(1)回归书本

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按照这一复习思路,可以把经济常识分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分配制度、自然人法人、经济结构调整五个板快。

①市场经济: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为核心概念,以商品基本属性——价值规律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市场主题——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主线,把第一、二课全部内容、第三课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第四课第一节三大产业、第七课第一节商品服务市场、第八课全部内容包括在内,以利于将个人与市场、企业、产业、国家、世界有机联系起来。

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支柱、城乡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公有成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司制、股份制、合伙、承包、租赁混合所有制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法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董事会)——国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价格听证、允许外资、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为主线。

③分配制度:以国民收入分配——(积累和消费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市场竞争、按劳分配)——再分配注重公平(财政作用、税收作用、利息股息、债券保险、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④自然人法人:以经营者(素质、地位、作用)——劳动者(权利、义务、素质、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投资者(财政、国债、银行贷款和储蓄、股票、保险、债券)——消费者(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权益、家庭生活消费)为主线把这些市场主体联系在了一起。

⑤经济结构调整:以产品结构调整(品种、花色、质量、供求、科技含量、价格)——产业结构调整(发

展两高一优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扩大就业等)——区域结构调整(中部崛起、西部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效益、增强控制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实现公平竞争、扩大对外企开放领域、降低关税)为主线把有关经济结构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从宏观上把相联系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哲学常识仍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划分。辨证唯物论部分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联系、运动、发展、矛盾、内外因、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认识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学复习,则要抓住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问题、政治政策和政治原则这些主干知识,“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一国两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问题”包括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国家社会、当今时代的主题。“政治原则”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统览热点、重点

一是要重温旧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统览教材,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三是精选时政材料,紧密运用教材。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

根据各类题型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做有针对性训练与指导:①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比如我们讲宏观调控。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经济常识第二课,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看到宏观调控这个词儿马上就想到经济常识第二课提到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往下重点可以考虑到宏观调控在哪一课展开比较详细,经济常识第五课关于国家财政,第六课国家税收等。所以我们做答题的思路就是抓住问题中涉及到的主干概念把它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你观察这道题可能涉及到的是经济常识哪一课。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②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定义法、因果关系法等。③问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

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最后留出10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自由复习时注意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针对每个同学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推进。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战胜身心疲劳,注意营养、节制饮食,控制心情、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灵活适应环境、充足睡眠、充分休息、充满信心,做题时统筹安排,先难后易,消除焦虑。

中国行政史 第8篇

从两汉时期的行政制度

到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

摘要:

历史是照亮现实的一面明镜,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启示以防止重蹈覆辙,从而提高社会进步的行动效率。因此,关注我国古代沉淀了千万年的行政制度,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社会制度的建设产生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时至今日仍然在探究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政治体制,找出其中的优势和弊端,并作为发展当代中国行政建设的一面明镜,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完善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探寻出宝贵的经验和发展意见。

关键词:

行政;两汉;当代中国;意义

众所周知,行政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稳定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而言,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在整个中国行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备的阶段。

同其他任何层面上的历史一样,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历史也对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首创了中国的皇帝制度与封建官僚体制。而之后的两汉则承袭并发展秦的各种制度,建构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制度森严的金字塔式等级官制。随着皇帝制度日趋成熟,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制度也被逐步确立起来。并且,由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两汉时期的行政制度还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封建专制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从如下八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两汉时期以服务封建专制为目的的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它们对当代中国行政体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两汉的中央机构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系统和较明确的分工,但也表现出家国不分的混乱。整个系统以皇帝为中心,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多过于纯粹意义上的国家政 1

务机关。这说明,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从其确立之日起,就已经成为皇权的附属物,它既是皇权的外延,又以皇权为依归。

两汉时期在中央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使三公之间的权利互相牵制,得以吸收更多的人担任政务,组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中央政府,由此也壮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阵营。

在这个行政体系中,丞相国家政权的中枢。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职能,不断加强尚书的权力,导致其日趋膨胀最终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这种政策在加强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如若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无法驾驭大权在握的尚书台,这一机构反而会成为掌握它的大臣们窃弄权柄的依据,而皇帝则沦落为他们手中的玩物。

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集司法、军事、财政为一体的郡县制。郡县之下,基层的乡里制度和户籍按比制度又把百姓(主要是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如此一来,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另外,这两种制度在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也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原因是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为封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撑的。

郡。郡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其主管长官为郡守。郡守对上要接受丞相、御史大夫的监督,并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对下则有权任免与荐举其属吏。因此,属吏与长官、被举者与举主往往形成一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极易蜕变成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助长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这也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它是两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县的主要官吏有县丞和县尉,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却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若用人恰当,这些吏员将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倘若乡亭官吏营私舞弊、欺压百姓,这些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往往更加难以治理。

总体说来,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具有如下特点:

1、郡、国并行,郡县制为主。

这种郡县两级制一方面保证了总体上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封建割据。

2、最大特点是行政、司法、军事与财政的权力合一

3、两汉时期地方行政机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主要靠行政法规和朝廷发布的诏令

较严格的行政立法确定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使得政府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协同,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文法规的缺陷加以补充和修订。可见,二者的结合基本上能够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纵然成文法上已经强调皇权与相权、皇室与政府的分离,但事实上却并未被实施,结果导致,若碰上一个能干、有雄心的皇帝(例如汉武帝),好大喜功,则常常要侵夺宰相的职权,而政治上又不曾有能够约束皇帝行为的制度,结果可想而知。

二、军事管理系统

军事上,两汉统治者重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是军队最高统帅,握有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军队的高级将领是太尉。

两汉时期的军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直接领导、担任京师宿卫的中央宿卫军系统;二是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领导、担任地方守备任务的地方守备军。分别与二者相对应的统帅则是大将军(或骠骑将军)和郡尉(县尉)。

这一时期的地方守备军,主要是伴随着郡县制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同样的,在军队官吏的设置上,中央设殿卫军、宫卫军、城卫军。两汉时期地方守备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郡国兵。这些兵将平时在农田上耕种,战时则上阵杀敌,这种“兵农合一”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是军队数量太多,浪费资源;其次是训练太简略,疏于管理,调动不便。结果虽举国皆兵却有名无实,真正到了需要用兵打仗的时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在军事系统中也相应地出现了监军制度。这种对军事系统进行监督的制度,在加强中央对军事武装力量的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行政监察制度

两汉时期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垂直形态监察体系,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分级别的监察机关。专门掌握监察权力的御史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行政机构之外的专司监察机构。在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的实施,又通过刺史监察郡国;在地方,郡守除自任监察之职外,还以督邮监察属县。县令、长除自行监察职权外,又通过廷掾监察属乡。这种分层的监察制度等级森严职权分明,具体来说有如下优点:

第一,组织机构严密。

第二,职掌明确,行使监察有章可依。

第三,检察官具有权威性和震慑作用。

第四,对监察官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

然而,由于这种监察制度还未完善,导致此时的监察管理必然会有很多弊端。例如说,监察本是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建立在专制政治基础上的,因而只能成为封建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无法完全发挥出监察的应有作用。此外,由于监察官权势过重,倘若用人不当,就容易出现制造冤案,贪赃枉法的现象。当代中国的对应监察机关——检察院和纪检部门,就应该吸取两汉的经验教训,均衡权力的分配,优化权力的制衡,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和审查力度,对机关工作的运转实行有力的检查和督促。

四、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在统治者不断优化统治机器的同时,一系列较完整的以征辟和察举为主体,并伴以配套法令的选官制度和任用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察举。察举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注重孝廉、明经诸科;

2、征辟。征辟又分为征召和辟举

两种形式。征召是指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则是由中央或郡国的长官按一定科目征用人才,辟为自己幕僚的属吏。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诸多选官方式之间的,就是我们现今仍然沿用的考试制度。

两汉时期的官吏任用制度对任用方式、任用法规和任用期限等做了明确的说明,并且绝大部分规定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保实施。两汉的官吏任用制度指出,初任官吏试用期为一年,不称职者或罢归原职,或左迁,甚至免官;另外,官吏的休假和退休制度也从这一时期起得到逐步发展完善。

这样一个重视官吏素质的政府,使得那些在血统和财富上没有显赫地位和优势的寒门学子也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汉朝这种会合了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核的官吏制度,对当朝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一时期过分集中的官吏选拔权力,仍在一定程度上舒服了管理的任免。虽然朝廷对选官细节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以提高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有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无法坚持执行。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官制改革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必须立足现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把握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建设,注意吸收和发扬有价值的历史经验,最终达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宏伟目标。

七、财政管理制度

两汉时期,统治者采用了中央集权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手段,并对其进行逐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两汉的财政管理制度中,这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级负责相统一的特点也必然有所体现。

中央财政管理机构:治粟内史——国家财政

少府——皇室财政

在地方,由郡一级主管长官郡守主管财政,他所掌管的财政工作刻大致分为三大宗:分别是官吏俸禄、行政费用和军事费用。

两汉的财政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朝廷内被贪污腐败势力,层层对上负责的等级形式使其财政系统权责分明、便于监督,大大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无故流失。

八、司法制度

两汉时期严密的司法制度,由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组织负责实施。中央负责司法的最高官员是廷尉,县以下的基层官吏中则由啬夫、亭长等负责司法事务。

各级司法机构有着各不相同的职责与权力,由上至下的垂直机构设置保证了司法工作的贯彻执行。纵观两汉司法制度的各个层面,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完整的司法管理机构。

二是司法管理从属于行政管理。皇帝握有最高司法管理和刑罚权,地方司法管理

权由地方行政官员兼管,如知府、知州、知县等既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司法长官。

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司法管理制度。

四是有系统的立法保证。

两汉时期司法制度的弊端又在于封建专制下的司法管理必然带有严重的阶级压迫性质,它总归是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一种手段,因此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和野蛮性。

在吸取古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的司法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全面,成立了最高法院、建立各级审判、陪审部门,还制定了司法管理的基本方针作为政策引导;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广大人民服务,更相应地制订了一系列司法条例和法规。可以说,经历过多次的修订审核,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日趋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制度得到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虽然统治者实施这些封建制度的利益出发点还局限于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但客观上这些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对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而言,这些前车之鉴则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从事行政管理的同志来说:

首先,继承和吸取我国历史上一些宝贵的行政管理经验,可以为现实服务。其次,行政历史的学习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第三,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可以从历史上各朝代的治乱兴衰中得到深刻启迪。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大臣实行了很多颇有创建的行政管理方法。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各级干部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更是直接关系到各朝各代政治兴衰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些为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行政体制必然会有消极僵化的一面。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我们不仅要关注前人带给我们的成功启示,更要吸取他们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引以为戒,看清现时行政管理中的弊端,以此不断地督促和激励自己继续改进。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古今中外的一切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地“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行政制度才有了生命力,人们才需为理想的政治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秦汉制度史论》——李玉福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官制》——主编:孔令纪、曲万法、刘远真、刘锦星

——齐鲁书院出版

4、《中国行政管理史》——主编:王建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一篇:关于下雨的作文下一篇:冬的诗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