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歌分析范文

2024-06-19

楚辞九歌分析范文(精选5篇)

楚辞九歌分析 第1篇

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

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

┒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

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

临风U兮浩歌。

孔盖兮翠欤

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

荪独宜兮为民正。

楚辞九歌分析 第2篇

屈原的爱情诗句

少司命:

楚辞九歌分析 第3篇

1、“九歌”的起源

“九歌”在《楚辞》中除《九歌》本篇外, 还两见于《离骚》, 一见于《天问》。《离骚》云:“启《九辨》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媮乐”;《天问》有“启棘宾商, 《九辨》《九歌》”。《山海经·大荒西经》载, “西南海之外, 赤水之南, 流沙之西, 有人珥两青蛇, 乘两龙, 名曰夏侯开。开上三嫔于天, 得《九辨》、《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 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与《楚辞》相印证, 可见“九歌”之名早在《楚辞》之前就已出现, 是夏初启从天上带下来的古乐章, 这也是“九歌”之名的来源。

2、战国楚地民间祭辞

王逸《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 窜伏其域, 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 歌舞之乐, 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九歌》的内容显然与楚国民间祭神的歌乐鼓舞有关, 受到民间祭辞的影响。

3、《楚辞·九歌》的性质

夏九歌、楚民间祭辞、《楚辞·九歌》三者的关系, 褚斌杰在《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中描述为, “流传于楚地民间巫风《九歌》, 其名称是因袭夏《九歌》古乐章而来, 其内容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即皆属原始性宗教歌舞性质。至于屈原作《九歌》当然与此前的《九歌》, 特别是楚《九歌》有密切关系, 但从性质上看, 却已有不同。”“古《九歌》也好, 楚地民间流传的《九歌》也好, 都只是享娱诸神之作, 而屈作《九歌》反映的乃是一场特殊的祭礼, 是与楚时事 (即秦楚战争) 有关的国魂之祭。”

综上, “九歌”之名源于夏时古乐章, 后又流传于战国时楚地民间, 夏九歌与楚民间祭辞都是享娱诸神、具有原始宗教气息的歌舞曲。屈原《楚辞·九歌》, 名称源于夏九歌, 内容又与楚民间祭辞密切相关, 但性质不再是单纯享神的歌舞曲, 而是一场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

二、《九歌》是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

《九歌》对楚地民间的祭神歌辞或有因袭, 但绝非民间祭歌, 而是一场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 这在《九歌》文本中就有内证。

首先, 《九歌》中以《东皇太一》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而东皇太一是楚人至高神, 只能出现在楚王室祭祀或楚国国祭之中。从东汉王逸, 历代注家大都认同, “东皇太一”是“上皇”, 意即上帝, 至高无二的天神, 是楚国的保护神。而当时祭祀, 根据祭祀者的身份有不同的祭祀对象或说规格, 能祭楚国至高神的只有楚王室的祭祀或者楚国国祭。褚斌杰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 “《九歌》的首篇《东皇太一》, 就是祭楚国的上帝。从其神位和祭曲的隆重、规模上看, 应该是属于楚国国家祭典”即此意。

其次, 《九歌·国殇》祭奠为国捐躯的勇士, 这不可能出自民间祭辞, 只有国家级别的祭典才能祭祀。据汤炳正《<国殇>与中国傩文化的演变》, 《礼记·郊特牲》有《乡人禓》之俗, “禓”即“殇”, 乡人行之曰“乡殇”, 国家行之曰“国殇”。《九歌》之有《国殇》, 可见其当是国家级别祭典的祭歌。

再次, “司命”之神在春秋时也是王和诸侯才能祭祀, 战国时诸侯僭越称王, 士大夫才能祭祀司命诸神, 但“司命”神不可能是楚地民间祭祀的对象, 故《九歌》不可能是民间祭歌。《礼记·祭法》有, “王为群姓立七祀, 曰司命, 曰中霤, 曰国门, 曰国行, 曰泰厉, 曰户, 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 曰司命, 曰中霤, 曰国门, 曰国行, 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 曰族厉, 曰门, 曰行。适士立二祀, 曰门, 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 或立户, 或立灶。”

此外, 《九歌》十一篇章句齐整、场面宏阔, 所祭神灵有天神、地祇、人鬼, 构成一个完整的祭祀体系。且《九歌》祭神主祀、从祀分明, 又有送神曲, 先后顺序颇有组织, 绝非民间祭辞能够做到, 更像是大规模祭典的完整乐章。纵非国家祭典祭歌, 也绝不非楚国民间祭辞, 而当是屈原以国家祭典级别而作。

三、《九歌》的创作意图

1、《九歌》的祭祀对象

根据祭祀原则, 凡祭祀必有所求, 而祭祀目的与祭祀对象息息相关, 《九歌》的创作意图在其祭祀对象中即有表现。

《九歌》除《礼魂》是乱词 (送神曲) , 其余十篇分别祭祀天神、地祇、人鬼。天神有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地祇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人鬼有国殇。东皇太一是楚国至高神, 云中君掌管云雨, 东君为太阳神, 湘君湘夫人 (湘水二神) 山鬼 (山神, 可能非正神而称鬼) 是楚国本土的山川神, 与楚人生活息息相关, 大司命少司命司分掌寿夭、子嗣, 都应是楚人的常祭对象。唯《国殇》和《河伯》, 一者祭奠战败捐躯的楚国勇士, 一者祭祀不在楚地的黄河水神, 实非常祭。

2、《国殇》与楚国战争

《国殇》有“ (楚国勇士) 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描述楚国战争中的惨败。《九歌》既有《国殇》, 其创作目的很可能与战争、特别是楚国失败的对外战争有关。同时战争必与死亡有关, 大败后楚国人员伤亡、国力受损, 定然期盼新生儿降临、少年茁壮成长、少受灾祸, 又可与《大司命》、《少司命》的出现相印证。

考之史册, 屈原一生跨越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代, 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楚国对外战争的重大败绩都发生在楚怀王后期。其中怀王十七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至三十年这三段时间, 楚国接连大败, 损兵折将, 失地委质。《国殇》所描述的国家祭典, 最有可能发生在这三段时间。《史记·楚世家》记载, “ (怀王) 十七年春, 与秦战丹阳, 秦大败我军, 斩甲士八万, 掳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 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 乃悉国兵复袭秦, 战于蓝田, 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 乃南袭楚, 至于邓。楚闻, 乃引兵归……二十六年, 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 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 三国引兵去……二十八年, 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 杀楚将唐眛, 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 秦复攻楚, 大破楚, 楚军死者二万, 杀我将军景缺……三十年, 秦复伐楚, 取八城……”

3、《河伯》与楚国祀河

据何光岳《楚灭国考》, 历史上楚国的国境从未到达黄河边, 而从出土的楚简来看, 楚国从无祀“河伯”, 《河伯》一篇必非常祭。《九歌》这场祭典的源起是楚国战争中的惨败, 那么是否有可能, 《河伯》所祀的黄河水神不是楚国信神, 而是敌对国的?其时楚国的敌国秦、齐、韩、魏等均是黄河流域国家, 或可参照。

4、《九歌》的作意

《九歌》是屈原创作的、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 其祭祀对象除楚国本土神, 另有与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河伯”、“国殇”。《九歌》的创作意图是为楚国对外战争祁求福佑。

摘要:《楚辞·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祭歌, 是楚辞的重要代表作, 对《九歌》的性质和创作意图, 历来有不同观点。本文从“九歌”的源起、性质、所祭之神入手, 论证《楚辞·九歌》是国家祭典级别的祭歌, 创作意图是为楚国对外战争祈求福佑。

关键词:《九歌》,国家祭典,楚国对外战争,《国殇》

参考文献

[1]李学勤, 主编.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游国恩.离骚纂义[M].中华书局, 1980.

《楚辞·九歌》词语考释二则 第4篇

关键词:考释 兰藉 萧茅 留止 槱燎

《楚辞章句疏证》一书对《楚辞》及其相关研究著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为后学打开了更宽阔的视野。但在词语释义上仍有值得思考存疑之处,如《东皇太一》篇“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中“兰藉”一词、《云中君》篇:“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和《山鬼》篇:“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中“留”字,黄灵庚先生皆作出了新的阐释,但通过相关文献佐证和训诂学考释,上述词语的释义值得商榷。

则一:《东皇太一》篇“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言己供待弥敬,乃以蕙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

《东皇太一》篇“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一句,王逸和洪兴祖皆释“藉”为衬垫之物:“藉,所以藉饭食也。《易》曰:‘藉用白茅也。……〔补〕曰:藉,荐也。”①而黄灵庚则认为此处的“藉”应通作“炙”,故而“兰藉,以兰草炙炮肴肉也。蕙肴蒸、兰藉,文互相备,以蕙、兰之草蒸炙肴肉也。”②黄氏作此解的理据有三:一是“古之称藉皆用白茅,未见用兰者。《章句》以‘取芳洁为说,无征不信”二是“《包山楚简遗策》有言‘庶猪、‘庶鸡者,庶,下从火,席省声,即古炙字。席、藉古字通用。……藉、炙亦通用”三是“《大招》‘炙鸹烝凫,炙、蒸对举为文,同‘蕙肴蒸兮兰藉句法。兰藉,以兰草炙炮肴肉也。蕙肴蒸、兰藉,文互相备,以蕙、兰之草蒸炙肴肉也”

按:第一条理据可找出大量文献佐证,“《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说文》藉作蒩,艹部:‘茅藉也,从艹,租声。《礼》曰:‘封诸侯以土,蒩以白茅。”由此可见“兰藉”释为以芳兰为衬垫之物的确缺乏材料支撑,故黄灵庚以第二、三条理据赋予“兰藉”一词新的意义,但其中却有不合理之处:黄氏认为古炙字为庶,庶与席有声音关系,而席与藉又叠韵为训,故藉、炙可通用。问题在于,虽然席和庶确有声音关系,《说文解字注》巾部席下曰:“从巾,庶省声”③但《说文解字注》广部庶下曰:“屋下众也。从广炗。炗,古文光字。”非黄氏所言“下从火,席省声”。“炙”的异体字实则为“熫”字,《康熙字典》火部熫下曰:“《颜氏家训》吴人以火旁作庶为炙字。”[1](P631)故藉通作炙无证可循,况且尚未找到相关文献加以证明。

综上,“兰藉”一词既不能解作以兰草为衬垫,也不能解作以兰草炙炮肴肉。那当作何解呢?本文以为此处的“兰”和“藉”应分别指两物:“兰”指共祭祀的香草,“藉”则指衬垫之物,多为白茅。也就是说,“兰藉”非前人理解的偏正结构,而是并列结构。此可以《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之例佐证:

《说文解字注》艹部莤下曰:“《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郑大夫云:‘萧或爲莤,莤读爲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许说本郑大夫也。惟郑不言是祼仪耳。”

郑大夫认为“萧”字当为“莤”字,“萧茅”即为“莤茅”,指用来缩酒的茅。但郑玄则认为“萧茅”乃两物,萧是一种香草,在祭祀时用以熏香。《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毛传:“取萧合黍稷,臭达墙屋。既奠而后爇萧合馨香也。” 郑玄笺:“取萧草与祭牲之脂,爇之于行神之位。”[2](P1199)其中“萧合黍稷”者,取萧草及牲脂膋合黍稷烧之也。显然,郑玄对“萧”的解释正确,周人尚臭,祭祀最先只是燔柴升烟,后来发展为熏烧香草香脂,取其香气敬神;此解亦见于《礼记正义·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3](P817)因此《周礼·甸师》中“萧茅”当是共同用来祭祀的两物,萧为香草,以芬芳敬神,正如郑玄所说:“合馨香者,是萧之谓也”④;而茅有藉祭和缩酒两用,正如郑玄所说:“茅以共祭之苴,亦以缩酒,苴以藉祭”。贾公彦对于《周礼注疏》“祭祀共萧茅”一句,也释曰:此祭祀共萧茅者,萧谓香蒿,据祭祀宗庙时有之,若共茅,外内之神俱用,故云“祭祀共萧茅”也。

《楚辞·招魂》篇“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 黄灵庚疏证:“‘兰膏明烛云者,以兰之干为心,灌以脂膏。《章句》‘以兰香炼膏云云,未之闻也。”可见,“兰膏”同样指可熏烧的香草香脂。故与萧同作为香草的兰,也可以与茅共享于祭祀。又古之称藉多用白茅,故“兰藉”一词应同《周礼·甸师》之“萧茅”义,非前人所理解的“以兰草作为衬垫”或“以兰草蒸炙肴肉”之义。综上述,周人尚臭,祭祀不仅包括燔柴升烟,也包括熏烧香草香脂。以下述文献为证:

《周礼注疏卷第十八·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又贾公彦疏引“《尚书·洛诰》‘予以秬鬯二卣明禋”,并注云:“禋,芬芳之祭。”

《说文》示部禋下曰:“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爲禋。从示垔声。”段注曰:“孙炎曰:‘洁敬之祭也。各本作洁,依《玉篇》作絜。”

依文献,禋祀、实柴和槱燎皆是燃柴升烟,但玉帛牲牷三事,唯昊天具之。又疏曰禋为芬芳之祭,《说文》谓禋为洁祀。因此作为祭祀最高天神的禋祀,需具备燃柴玉帛牲牷三事,且有芬芳之气和洁净之藉。通过本文对“兰藉”一词的考释,“蕙肴蒸兮兰藉”一句乃行禋祀求神于阳:“蒸”指燔柴升烟。“蕙肴”指祭祀时置于柴上的香草香脂,取其芬芳敬神。“兰藉”指祭祀共享的香草和白茅,“兰”的功能同“蕙肴”,以芬芳之气上达天神;“藉”用以藉物来保持祭品的洁净,多用白茅。又承上句“怃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即是以玉献神。上下句相联,禋祀所需之物齐备,以征最高天神。而“奠桂酒兮椒浆”乃与其相对,行祼礼求神于阴。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举为文、文互相备的方法进行佐证:《梦溪笔谈·艺文》所言“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4](P105)相较于黄灵庚的解释,“兰藉”一词释为祭祀之用的两物,使得“蕙肴蒸兮兰藉”与下文“奠桂酒兮椒浆”对举为文更为恰当。“蒸”对应“奠”,指祭祀行为;“蕙肴、兰藉”对应“桂酒、椒浆”,分别指祭祀物件。

则二:《云中君》篇:“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言巫执事肃敬,奉迎导引,颜貌矜庄,形体连蜷,神则欢喜,必留而止,见其光容烂然昭明,无极已也。

《山鬼》篇:“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言己宿留怀王,冀其还己,心中憺然,安而忘归,年岁晚暮,将欲罢老,谁复当令我荣华也。

对于上述两句中“留”字,王逸和洪兴祖皆释为“留止”义。黄灵庚则认为均宜读作“槱”,积木燎之以祭神。黄灵庚作此解理据有二⑤:一是“《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注:‘槱,积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祀以槱燎,下承言‘烂昭昭兮未央也。”二是“《释文》:‘槱,本亦作梄,音同。《说文》木部:‘槱,积木燎之也。……《风俗通义》卷八《祀典》篇三引《大宗伯》‘槱作‘桺,训诂字则作,通作留。”

按:第二条理据是从文字学角度力证留读作槱的可能性。上述《风俗通义》以槱作桺,此与槱梄音同有关,《说文解字注》酉下曰:“象古文酉之形也。古文酉谓丣也。仿佛丣字之形而制酉篆。”丣乃古文酉,槱本亦作梄,故槱可作桺。又《说文解字注》田部留下曰:“止也,从田丣声。”槱燎本为祭神之礼,可从示部,故槱在《风俗通义》中又可作,通作留。从文字学角度来说,留读作槱有其可能性,但还需要文献资料的支撑。故黄灵庚在第一条理据中指出祭祀天神有三种形式:禋祀、实柴和槱燎,三者祭祀对象不同,槱燎的祭祀对象就包括了《云中君》中的云神。因此,把此处的“留”字释作“槱”,表示槱燎祭祀,那么“烂昭昭兮未央”一句并非指光容烂然昭明,正解当为燔柴造成的光亮。

对于“留”字的新解,黄灵庚的上述两条理据均有合理之处。留读作梄有文字学依据,同时上下文文意串联更为通畅,由于所祭对象是云神,故在三祀中以槱燎之祀求神,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上达于天,燔柴造成的光亮昭昭兮未央,以显示槱燎之祀的壮观庄重。但是训诂学有共时和历时两条原则:一是要寻找这个词的历时溯源,它的原始义是什么,它的原始义发展到当前文献的时代有无变化;二是在共时层面上,这个词在同一作者的同时期作品中,或者在与作者同时代其他作者作品中的意义是否一致。郭在贻在质疑《“落英缤纷”辨析》一文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两个原则,《“落英缤纷”辨析》一文认为《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应解为“初开之花”,“落”当“始”讲。推而广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落”同样也该作“始”讲,那么“落英缤纷”只能解释为“初开的桃花繁盛鲜艳”。郭在贻首先从历时层面质疑:“‘落有‘始训,见于《尔雅》,乃先秦古义,时至南北朝,‘落字是否还有‘始义?”[5](P281)其次从共时层面质疑:“以陶令的诗文而言,笔者统计了一下,“落”字在陶集中共出现八次,除‘落英缤纷一条姑且不计外,其余其词均为陨落、坠落之义,无一可解作始者。……准此,《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落”字也就不大可能忽然变为始的意思。”[6](P281-282)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黄灵庚对“留”字的解释违背了共时性原则:《楚辞》中屈原的作品里出现的“留”字,且不论《山鬼》和《云中君》篇,其他皆作“留止”义。这正如郭在贻质疑“落英缤纷”一样,“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中“留”字也不大可能突然读作槱。

再者,如果《云中君》篇“留”字因所祭之神是云神,可读作槱。那么《山鬼》篇“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中“留”字就更不应该“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之留,读如槱,积木燎之也。”仍应作“留止”义。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仪礼卷二七·觐礼第十》:“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7](P515)

由上述文献可知,祭山林以升,祭川泽以沈。即《尔雅》所云:“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貍。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风曰磔。”[8](P180)总之,祭地祗与祭天神的祭礼不同:《云中君》中云君属于天神,故以槱燎祀之;《山鬼》中山鬼属于地祗,不能享受燃柴升烟之礼。因此,《山鬼》篇“留灵脩兮憺忘归”中“留”不能解作“槱”。实际上,“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描写的是山鬼与灵巫之间的恋爱故事,以灵巫的口吻细腻刻画出了女子由与心爱男子在一起的欢愉之情进而转向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担忧之情的心理,下承“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前后两句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这与楚地在祭祀方式上以描写人神爱情故事,以情爱娱神的习俗相关。屈原《九歌》中,神的形象和神态就是凡间的男女,内容多是人神爱情故事,由男巫配女神,女巫配男神进行演绎。

结语:

通过上述训诂考证和文献佐证,《东皇太一》篇“蕙肴蒸兮兰籍”中“兰藉”一词当指共祭祀的二物,符合禋祀祭礼,而非解作以兰草炙炮肴肉;即“兰藉”非偏正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山鬼》篇“留灵脩兮憺忘归”和《云中君》篇“灵连蜷兮既留”中“留”字仍当作留止义讲,与古代祭祀以情爱娱神的习俗相关,而非读如槱,解作槱燎。

注释:

①本文对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引用皆来自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

版本,为行文简洁,不再标注页码。

②本文对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的引用皆来自中华书局2007年出

版的版本,为行文简洁,不再标注页码。

③本文对《说文解字注》的引用皆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的版本,为行文简洁,不再标注页码。

④本文对《周礼注疏》的引用皆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

版本,为行文简洁,不再标注页码。

⑤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原文只对《云中君》篇“留”字作了详

细解释。

参考文献:

[1]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0.

[6]张玉书等编纂.康熙字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7]首都师范大学文献研究所编著《四库家藏:毛诗正义(三)》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礼记正义(中册)[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沈括注.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0]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首都师范大学文献研究所编著《四库家藏:仪礼注疏(二)》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尔雅注疏(上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楚辞九歌分析 第5篇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课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

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鲜活吗?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

争鸣:“我”的阅读——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

从“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透露的微妙心理,结合《九歌》创作背景,引导出楚地巫文化,从祭神曲的角度品味诗歌奇异的色彩,幽眇的境界,和注入其中的屈原自己的愁苦心情,体会诗歌那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幻灯补充钱锺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播放傩戏视频,学生重读诗歌,体会。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从“予”出发,多角度解读诗歌,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之处吧!

六、课外延伸

屈原的《九歌》都与楚地的巫文化有关,你了解巫文化吗?请探寻沅水流域古老巫文化留下的记忆。

附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提纲)

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2.结合资料补充背景:关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3.疑难词句的点拨:

①“遗余褋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è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yí),遗弃”。(参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之意,念wèi。

②“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特殊的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故而所求不得。(参考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4.布置思考题:“目眇眇兮愁予”等句中出现的“予”是谁?

附录二:资料补充(印发给学生)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九歌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 参考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

袅袅地、徐徐地吹拂着萧瑟的秋风,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

我站在薠草芊芊的地方纵目遥望,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到。

唉 ! 鸟雀为何群集在蘋泽之中 ?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 ?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 !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湲。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 ?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 ?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

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编结溪荪装潢室内四壁,

粉饰屋墙,用那香椒和泥。

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和泥涂墙。

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汇集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烦苦悲戚 !

(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课堂学习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

生二:.....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生:......

师:....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生:水边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生:女生读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主题思想:

上一篇:医疗纠纷案例及分析下一篇:关于德国移民的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