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经典诗歌范文

2024-08-04

夏夜经典诗歌范文(精选14篇)

夏夜经典诗歌 第1篇

夏日的.夜色,

美不胜收。

使人,

回味无穷。

星空上,

一轮明月,

像一个玉盘挂在天边。

小河里,

荷花洁白如玉,

荷叶像一个个碧玉盘。

晚风徐徐地吹过,

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

河水缓缓向东流淌,

渔灯河边闪烁。

萤火虫儿飞,虫儿飞,

亮光似点点繁星。

草丛中蟋蟀在鸣叫,

唱出曲曲动人的新歌。

星空下,垂柳依依,

长垂于河面,

皎洁的月光,

铺撒在河畔的花丛中,

黄花似金,

白花似玉,

晚风中有淡淡的花香飘来,

使人忍不住想陶醉。

 

夏夜经典诗歌 第2篇

熟悉的街道

陌生的人群

有的来去匆匆

有的休闲自得

更多是走在不眠的夜

去追求城市夜生活

鳞次栉比的高楼灯光璀璨

马路两边的灯火辉煌

这让天空中星星感到寂寞

没人去留意她的深情闪烁

城市的夏夜

火热的生活

人们选择在晚间外出

休闲纳凉只是借口

更多是享受火热的生活

广场可以

看到大妈们的夜舞

花前月下可以

看到恋人们的亲亲我我歌厅可以

看到朋友们聚会的酒后高歌

要数路边的烧烤最为火

他们喝着冰凉

吃着火热

时不时还唱出喧嚣的歌

城市的夏夜

人们追求着自我火热的夏夜

人们又会迷失着自我少了人间孤单

少了人间寂寞

经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之我见 第3篇

一、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经典诗歌的意象是其核心, 是其灵魂, 其诗意也必须在意象的联结中得到表现。古代经典诗歌有“贵含蓄, 忌直露”的特点, 诗人选取与描绘的意象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 欣赏经典诗歌时, 要把握意象并反复体味揣摩, 从而顺利进入作品意境。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描绘了很多极富主观色彩的意象, 创设了朦胧而又美妙的意境。在引导学生赏析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其中极富感染力的意象, 如凄鸣的寒蝉、孤寂的长亭、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 然后把这一系列的意象穿联, 便自然显现出了一幅情人话别时的凄哀悱恻的送别图, 渲染出了有情人“帐饮无绪”, 无奈“兰舟催发”及“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通过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个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意象的分析使他们更加体会到了淋漓尽致、凄楚哀婉的离情别绪, 进入到一种凄美冷落的怀人意境。

经典诗歌的意象不是单纯的客体, 而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透过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可以使欣赏者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马致远在他的《天净沙·秋思》中, 并没有着力抒写游子思乡的悲苦情怀, 而是叠用了九个名词, 选取了富有意蕴又互有关联的意象, 如暮色中栖息着的归巢乌鸦、流水旁幽静安逸的几户人家、秋风中旅途劳顿的瘦弱老马。在学习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上述几个意象反复揣摩, 在揣摩中学生感受到了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漂泊天涯的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体味到了曲中弥漫着的阴冷气氛和萧瑟苍凉的意境。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 却产生了如此之深的艺术感染力, 强烈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塑造意象在深化诗歌意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诗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诗人精心选择、用心描绘的意象, 去体味它们, 从而体会诗歌深远而和谐的意境。

二、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 永远是心灵的诗, 永远是灵魂的歌。”所以,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赏析经典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诗句内蕴的空白画卷, 通过有限的诗行跨越时空的界限而展开想象, 还原诗歌的场景, 从而体会诗作的丰富的内容, 体味“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在教授《长亭送别》“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时, 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头脑中再现这些画面:天空覆盖着浓重的白云, 满地堆积着凋落的黄花, 四周刮起凄紧的秋风, 因恋旧而南归的大雁, 遍染离人泪泣血如丹的枫叶。在想象中, 他们自然感受到了一种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氛围。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正是在这极易触动人们思绪的情景下, 崔莺莺与张生要经历一场前途未卜的生离死别, 可能天涯永隔, 再无相见之日。这样, 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曲子所营造的萧瑟凄凉的秋景中, 感受到崔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痛苦压抑的心境。

想象力能给诗歌添加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 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可触可感。卞之琳曾说:“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借人抒情, 借事抒情……我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但他的诗作中往往有大量留白, 非想象不能感受其意境美。如脍炙人口的《断章》, 赏析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先让他们找出这首诗的意象, 如那人、那桥、那楼、那月、那窗、那梦。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白天当“你”看到流水、游船、岸柳, 正流连忘归、心醉神迷时不经意间却成了“楼上看你”的人眼中独特的风景;夜晚在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 你又进入了“楼上看你”的人的梦中。一切那么神秘, 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 那么惬意, 这一切构成了一幕“流水无情, 落花有意”的戏剧性场景。学生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种充溢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的意境, 同时又体会到了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变化。

赏析诗歌的意境, 就要对诗中典型的画面, 炽热的激情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描绘和渲染, 再现艺术形象, 剖析感情, 获得美的具体感受。

三、紧扣关键词进入意境

关键词往往是诗人反复炼字的结果, 往往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所以在赏析经典诗歌时不能肢解分析, 应该抓住关键性词语, 然后由这些词语入手, 感受作品描绘的画面、创设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若简单对译则破坏了诗句的意境美。在赏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垂”“涌”两个字, 仔细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垂”写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 使原野显得更为空旷辽阔;“涌”写出了在银色月光的映照下, 浩荡的长江汹涌奔流的气势。这一切让人感到宇宙是如此苍茫无穷, 置身其间正孤舟飘零的诗人, 又该是何等的渺小啊。这两句构成了一种阔大雄浑又寂寞孤独的境界, 反衬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心境。这样, 抓住整首诗的几个关键性词语, 加以分析、发挥, 脑中自会出现一幅月夜孤舟图, 读者自然与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又如在欣赏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时也应找准关键性词语进行赏析。上阕写湘江深秋之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一个“看”字穿起了所有生气勃勃之景:晕染得一片嫣红的枫林、清澈晶莹的湘江、竞相争渡的百舸、奋振健羽的雄鹰、任意遨游的鱼群,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图画;那么这么一片雄奇伟丽的“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一个“问”字便自然地引起了下阕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 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并通过对“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回忆, 含蓄地表明了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主宰沉浮。就这样, 引导着学生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 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对有壮志豪情青年的歌颂, 也就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

关键词往往具有概括性、准确性, 表现力很强, 能笼罩全句全篇, 最终指向诗歌的意境。找准并分析关键词语在领悟诗歌意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合体验进入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好的诗词曲, 都是言近而意远。在经典诗歌教学中要完全进入并领会其中的意境, 就要尊重学生的感性经验, 融注他们的思想感情,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与作者达到“人我合一”。

在教授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便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首词虽用词简练, 但却把溪亭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她年少时难得的好心情。当赏析到“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词中创设的意境的。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郊游体验, 似乎词中的主体就是自己, 耳边甚至还能回响着迷路时惊慌失措的尖叫声、虚惊过后的欢笑声, 激起她们对往事的怀念, 然后让她们带着这种体验想象在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悠然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这样, 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从而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郊游时的天真烂漫的乐趣,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

充分挖掘学生的体验, 寻求他们与作者人感性契合, 能促使他们亲近经典诗歌, 为进一步领悟经典诗歌的意境, 体味经典诗歌蕴涵做好铺垫。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这首词表达了他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在欣赏这首词时, 我要求学生与作者换位思考。秋日黄昏之景, 人所共见, 倍感萧索;远离故土, 夜色渐浓, 却不知自己今夜是否能入眠。尽管月光皎洁, 高楼上夜景很美, 也不能去观赏, 独自一人倚栏眺望。别人有家, 自己也有;别人能团聚, 自己不能;别人在家, 自己却在他乡, 在天涯。此时, 将自己化作作品的主体, 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学生们便会进入到一种“想家”“孤独”的境界中, 体会到作者郁积的乡思旅愁, 从而深刻体会到他想家而不能归的无奈与惆怅。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诗歌经典 第4篇

今天的社会正在剧烈变化,古典诗词的学习就更加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成长的必经历程。

关注经典诗词 传承人类文明

小学教材将大幅增古诗词

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2015年9月起,北京市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都将增加诗词内容。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篇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此外,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都将增加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材中,就把传统节日和古诗编在一起。既可了解传统节日,又可学习语文。其宗旨是,小学古诗文在整个课本的比例不应低于15%,初中不低于30%,高中不低于45%。

任翔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早在2013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2014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但只是在北京部分地区使用。

小学教材删古诗引争议

据《上海晨报》报道,8月27日,有人发现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随后,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的做法引起了非议,多位长期关注语文教育的人士表示,把“古诗诵读”从一年级教材中移除,可能会向教师传递一种信号:“古诗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某种程度上会削弱中小学的诗词教育。对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回应称,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聆听炎黄之声 感受诗歌之美

附中教师郭春熙: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郭春熙“非常赞成”加大教材中古文诗词比例。郭春熙介绍,与人教版相比,粤教版古文诗词经典篇目相对较少,“最明显,唐宋八大家散文,史记散文都少了,但唐诗宋词比例两者差不多。”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教研室主任则担忧有人误解上级领导的话,大幅增加古诗词比例,兴起复古风,挤压本已不多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占比。

广铁一中学生小邓:在古文里可学到“文气”

“我们学校有国学社,大家都对古诗文蛮有兴趣的。”广铁一中学生小邓说,在他身边有一群爱好国学的同伴,觉得古诗词很有韵味,文字精练,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我们在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有很多,如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

学生家长冼女士:人文修养提升在课外

夏夜的初中诗歌 第5篇

又是一个夏天,一个很平凡,却又很不一般的夏天。

火红的8月,那一片片荡漾的枫叶,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回忆,

缓缓的,随着时间的微风,划到了那金色的稻田中。

那是一片,贮藏着我童年幻想、希望、欢乐的稻田,

而如今,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毕业的钟声,总显得那么深沉;

深沉之中夹杂着欣喜,欣喜之中却又夹杂着丝丝悲哀。

前面的路,像一场梦一般,

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

也无法回过头,来重复已经做过的美好的梦。

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

回望以前曾经百般自豪的母校,忍不住泪流涕下。

过去的,将会越来越模糊,慢慢的,化作黑夜;

我不知道,我留下了多少,也不知道,我带走了多少。

只希望后来者,能同我一般,

带走的是黑夜中那一点残存的,永恒的记忆。

漫无边际的夜,多么的沉寂。

繁星的璀璨,掩饰不住的,是月光的悲凉。

偶尔一颗流星划过,

人们全都低头倾诉自己的心愿,

可谁又曾想过,谁来实现流星的心愿?

他只不过,是想在这夜空中,多停留片刻,

让自己耀眼的光辉,再多闪烁片刻罢了。

但这,只能是美好的憧憬而已。

他,永远的停留在那个夜晚,

也永远的消逝在那个夜晚。

我的回忆亦是如此,

虽然永远的保存了,却也永远的流逝了。

在那个属于我的十三岁的夏夜里,

也有那么一颗属于我的流星,

在陪伴了我一个夜晚后,

夏夜的诗歌 第6篇

而,死寂无声

妈,你呢

微亮的灯光下你在淘菜劈柴还是细数自己手上的龟痕

明早应该是五点半钟就会从厨房飘来饭香了吧,我记得

喂鸡。放鸭。饲猪。打扫

然后是去农场割草还是帮外舅公挑水烧饭呢

四月十七分明就是你一个人的生日

那天儿偷偷为你买了两百多块钱的烟花、礼花和炮竹

你看着一大堆的东西好久好久才说了一句话:没事干

从新疆赶回来的大姐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和我一起忙开了

晚上,大伯大婶二伯二婶三伯三婶舅公舅婆舅舅舅母维莲嫂子和你的小外孙都来了

放烟花那阵,全院子的邻居都赶来看热闹了

夏夜情歌爱情诗歌 第7篇

常常想起春的回忆

初芽俏枝

羞花妖开来

风雨缠绵说细细

绿叶红花是春的最美丽

青青绿意荡在你我心尖

夏夜里

我们在一起

常常想起春的回忆

炊烟人间

菜花开遍地

农人田里说细细

老牛水车是春的最美丽

浓浓乡情荡在你我心尖

夏夜里

我们在一起

常常想起春的回忆

山烟柔升

白云迎天际

阳光笑里说细细

烟雾追云是春的最美丽

缕缕青丝荡在你我心尖

夏夜里

我们在一起

常常想起春的回忆

星月相望

妹妹依窗前

小溪欢流说细细

夜色朦胧是春的最美丽

多多相思荡在你我心尖

啊!夏夜

夏夜经典诗歌 第8篇

一、经典诗歌诵读的概念及范围

传统意义的诵读概念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读、诵、背三个方面。细分下来“读”包括有朗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和配乐朗读;接下来熟读成诵,“诵”包括朗诵、吟诵和诵读;最后才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概念“背诵”。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讲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在读一遍后就要求背诵,而是需要学生经过反复的理解、熟读之后再朗朗上口。

二、经典诗歌诵读的目的及价值

(一)传承经典文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而诵读我国经典诗歌即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利于教学,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素养,还利于传播我国的优秀经典文化。让学生从小就有继承发扬优秀文化的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健全学生发展

通过诗歌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的钻研精神。通过经典诗歌的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对语文的敏感性、提高个人写作能力,同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注重表达,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激发兴趣爱好的培养

通过诗歌文学的接触,能够培养学生对古文字的热爱和研究,激发学生对国学内涵的积极热情,这使得学生不但能够学习课本的内容,还能够让他们广泛研究相关联的经典作品。

三、经典诗歌诵读的方法及应用

(一)出声朗读

从早读开始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例如先全班齐读,共同吟诵之后,由课代表领头进行范读,可以根据录音进行,也可以让课代表领头进行全班朗读。最后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兴趣的、要背诵的相关篇章。只要读出声音、融入在班级气氛中,熟悉之后便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逻辑顺序,利于学生完成背诵。

(二)课堂朗诵

课堂上的诵读方式则更加多样,例如教师可抽问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诗歌或经典文章;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朗读,每人分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还可用玩游戏式的连接法来朗读诗歌。同时课堂朗诵还可以将学生分大组进行共同吟诵、小组内部背诵的方式等。

(三)理解式背诵

从教学的开始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内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例如《泊船瓜州》这篇诗歌的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描述写作背景,将画面感展现给学生。其次能够通过诗眼“绿”来体现整首诗的手法,形容词作动词,“又绿”二字的运用让诗歌有了韵律,灵动了起来。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又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结合作者的情绪给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出关键词,让学生潜意识里得到共鸣感受,这样在背诵时就能够想起关键词、关键的感情,从而更利于记忆。

四、经典诗歌诵读的策略研究

(一)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新课标对诵读的意见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方面逐渐增加难度。”不能够简单地评价“很好”“一般”“良好”这样大范围的形容,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题材、阅读数量等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建立奖励体制,对阅读累积量多、朗读质量高的学生予以奖励,对富有感情、主动表现自己的学生予以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正确指导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人物,注重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习惯,具有大量阅读的基础并能够进行专业指导、兼并标准发音、正确的停连和重音、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身体力行和专业魅力才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和帮助,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并促使学生模仿,提高个人素质。

(三)注重氛围营造

能够多采用活动的形式带动学生的感受能力,通过配乐朗诵比赛、诗歌经典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带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建立传统文化长廊来给学生创造经典文化环境。

(四)家长全力支持

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的全力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训练,能够给学生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氛围。在经典诗歌文化方面,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一起学习、一起背诵,建立经典诗歌的阅读笔记,时常翻看,父母还能经常提问自己的孩子并和他们一起收看纪录片、一起查找相关文人的资料等,这些形式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学生的思想意识。

大文豪朱熹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是不赞成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做到眼、口、心的一致活动,不漏读、不倒读、不添字、不减字、用心去读书,便能够做到熟记于心、朗朗上口。诵读不是目的,而是学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知,是对经典的良好传承,也是诵读经典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伟.论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才智,2015.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第9篇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中国新诗自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种种特征。在时间长河的涤荡下,新诗历经风雨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质。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新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代表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广为吟诵。

徐志摩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代表作、他那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已然让人们将他的形象勾勒成了一位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这位充满个性的文人用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字为早期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他笔下新诗不再是单纯的用白话文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再单一乏味,形式不再千篇一律,他致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新诗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之后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化的开创上做出了表率。关于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其诗歌“经典化”的相关问题。

诗歌“经典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读者的传播与接受中实现的。“诗歌文本,即使再精彩,如果在书架上任尘封鼠咬,不能与读者见面,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是在读者不断地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的,通过阅读,文本的内涵与读者的心灵得以沟通,正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当中,文本的精义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把握,文本的经典意义得以显现。”[1]新诗自上个世纪初由胡适等人倡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岁月变换中,新诗面临的社会境况与读者群体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的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语境下,受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影响,对诗歌的阅读感受会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作品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如何界定一首诗歌是否“经典”,实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诗的传播方式无外乎报刊发表、集结出版、教材选编、电视广播的推介等,这些方式共同促成了新诗经典化的可能,其最终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受众的选择下产生一批“经典诗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诗在历经读者的淘汰筛选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被深入分析研究,渐渐成为“经典”。

一、徐诗在民国时期崭露头角

徐志摩作为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自然也历经种种考验,其诗歌在“经典化”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我们现今能查阅到的徐志摩最早的诗歌是创作于1914年的《挽李幹人》,其系统的诗歌创作与发表始于1921年。在民国时期,新诗的传播方式除了发表于报刊或整合为诗集出版外,最常见的仍然是被选入当时的教材中,通过教育途径被学生熟知。重视语言文学的教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传统,“诗歌文本进入教材,尤其是进入中小学教材后,将获得几乎是全社会适龄人口的读者,这将有力地促进其‘经典化。”[2]对此,笔者粗略地考查了徐志摩诗歌在民国时期被选编入教材的情况——

《一小幅的穷乐图》被选进由沈星一编、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沪杭车中》入选朱文叔编、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另一篇《五老峰》入选该教科书第四册;1933年由戴舒清编、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收入了《再别康桥》;1937年由蒋伯潜编、世界书局出版的《蒋氏初中新国文》第二册选入《苏苏》;《无题》则被选编进赵景深编、青光书局1946年出版的《初中混合国语》第二册;同年,由吴拯寰编、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标准文选》第一册收入《车眺》。

从选编情况来看,徐志摩的诗歌在民国时期是较受教科书编写者青睐的。第一首入选教科书的诗《一小幅的穷乐图》创作于1923年2月6日,载于1923年2月24日的《晨报副刊》。[3]次年,该诗就被选入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时隔仅一年的入选证明了徐志摩在当时新诗坛虽初出茅庐却已具备一定的个人影响,同时表明他的诗在内容技巧方面被认为适合教学,除此,我们还可以猜想或许在这一年中该诗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受到读者喜爱,缘此被选入了课本。之后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徐志摩的诗歌也并未因为他的突然离世而受冷落,反倒备受关注。被编选进教材的诗歌,除了有当下熟知的抒发个人情思的《再别康桥》外,还有描写景物的如《沪杭车中》《五老峰》《车眺》,悼亡诗《苏苏》。由此可见题材之广泛,与现如今徐志摩诗歌被编选进教材的题材单一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徐志摩的诗歌为何一开始就广受教科书欢迎,从早期就显现出了向“经典”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徐志摩的诗歌以追求“爱、美、自由”为基本主题,风格清新,适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授积极的思想,在倡导个性解放的时代,他的诗歌有利于启发学生;二是徐志摩的诗歌强调“音乐美”,重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方面的技巧,朗朗上口的诗歌便于学生背诵,以及课后的传播;三是徐志摩在当时诗坛崭露头角后,其诗歌虽遭到鲁迅等个别人的否定,但大部分文人还是对其赞赏有加。在1925年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朱湘就说:“徐君的第一本诗已经这样不凡,以后的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等着,心中充满了一腔希望的等候着罢。”[4]文人的推崇想必也会影响到优秀诗歌被选入教材一事;最后一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非一种,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虽受西方影响,但在多样文化形态并存的时代环境下,其传播与普及不会受太大干扰。

民国时期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走入课堂,在青年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人其诗也引起了文坛的研究与讨论。1931年徐志摩去世后,悼念他的文章、对他的诗歌的评论性文字大量涌现,胡适、茅盾、沈从文等人都曾撰文纪念。无论是文人的评价,还是普通民众的讨论,都不可否认徐志摩在早期新诗诗坛的重要地位,这样一种一开始就形成的“普及性”与“流行化”趋势为徐志摩诗歌在“经典”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奠定了基础。endprint

二、徐诗去“经典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80年期间,徐志摩诗歌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左倾的政治导向直接导致徐志摩的个人阶级属性与当时的主流政治形态背道而驰,在十年文革的社会环境下,曾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徐志摩不幸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文人的帽子,其诗歌作品被视为反映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而遭到否定。即使出现少数的研究性文章,也几乎是以批判声为主。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谈到“徐志摩的反动诗歌”时称“他一直是作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革命文学相对抗的”,“徐志摩写过的许多名为爱情实则色情的诗”,“由于其思想腐朽、反动,带有一定艺术性就更能毒害人民,就更有危害作用,所以也就更应该批判。”[5]除此之外,1979年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徐志摩和新月派的评价是称之为“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起的进攻”。[6]两种被当时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对徐志摩诗歌几乎都进行了直接而又尖锐的批判,对其诗歌内容做了全面的否定,诗歌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社会政治体制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主流政治话语主导,极端的否定态度之于徐志摩的诗歌在今天看来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是政治因素造成了他的诗歌研究被中断三十年之久,或者我们也可将这个时期徐志摩诗歌的遭遇视为它“经典化”道路上的挫折与艰辛。因为时代环境与读者群体都在改变,没有事物可以做到一尘不变、一帆风顺,文学亦是。

三、徐诗重回学界和读者视野

在经历了短暂的被遗忘、忽视、搁浅以及有失偏颇的批判后,1980年代起徐志摩的诗歌研究逐渐开始复苏。关于其诗歌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形式技巧的学术理性探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徐志摩的诗歌也开始重新回归中学教科书。其诗歌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如下:

目前查到的建国后最早选入徐志摩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代名著选读》上册,《再别康桥》入选该书。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四年制初级中学实验课本语文》选编《再别康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语文》选编《为要寻一颗明星》。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94年,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中首次选入《再别康桥》。1997年,《再别康桥》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本)。进入新世纪,《再别康桥》又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目前,全国普遍使用的五套高中语文课本中,《再别康桥》入选其中的三套课本,分别是人教版、山东版、广东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编选的是徐志摩的《黄鹂》这首诗,江苏版没有选徐志摩作品。

不难发现,在19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徐志摩的诗歌不断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论在哪个地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几乎都会接触到徐志摩的诗歌。而这其中受到各个版本教科书共同青睐的作品非《再别康桥》莫属。一首《再别康桥》让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这个名字不再陌生,甚至由这首诗引发了大家对其人感情生活的好奇与关注。2000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便很好得证明了这一现象。《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短暂一生的复杂情感经历,他的剑桥学习生活经历、他与三名女性的感情纠葛,让观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位温文尔雅、拥有浪漫气质的民国文人,看到这里观众也便会慢慢体会、懂得徐志摩诗歌里抒发的“爱”“美”“自由”。《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徐志摩热”,这也为徐志摩诗歌开拓了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或多或少会被这个上世纪初期勇敢追求真爱、自由的徐志摩所感染。电视剧中的很多配乐都是源自徐志摩的诗歌,如《再别康桥》等作为歌词,谱曲后改编而成的。这一处理也有助于徐志摩诗歌的传播。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再别康桥》在当代不仅屡次被选入中学教材,同时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它在“出镜率”方面超过了徐志摩其它诗歌作品,成为当代人最为熟知的徐志摩诗歌“代表作”以及白话文学的经典。《再别康桥》极高的传颂度对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开始解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化,而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达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对自由的美好追求正好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对学生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已是1928年,这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已经很成熟,《再别康桥》无论是语言还是韵律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水平,闻一多倡导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都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实现。仅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评判,《再别康桥》的脱颖而出全在情理之中,被奉为“经典”是无可厚非的。

另一个令我们感到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上文中提到过的徐志摩的诗歌被谱曲后改编为流行歌曲,丝毫没有“落伍”之感。笔者认为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经典”的表现形式之一。新诗被谱曲改编为流行歌曲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徐志摩的诗歌被改编的却远不止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偶然》等。从诗歌到歌词丝毫看不出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隔膜,这正是徐诗语言的魅力所在。徐志摩是新诗诗人中驾驭和运用语言的佼佼者,我们从未听到评论家和读者群称其语言晦涩难懂的声音,大多数评论都是称其语言优美清新等。这样的语言风格基本扫清了他的诗歌在“经典”道路上,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遭遇读者难以接受的种种障碍;直接将其诗歌拿来当作歌词也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此外,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因为其诗歌汲取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元素,除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还包括对一些传统意象的使用。《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夏夜鸣蝉”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吹箫吹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惯用的派遣内心孤独悲情的方式之一。意象与情感的巧妙融合使徐志摩的诗歌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氛围,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与“婉约派”气质相近。这与当下流行音乐中盛行的“中国风”达到了某种内质上的契合,因此,将徐志摩的诗歌直接拿来作为歌词传播不会令人感到突兀与不和谐,反而顺应当下的时代潮流和文化传播趋向。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具有特殊性和曲折性。“教科书”对其诗歌“经典性”的确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在当代诗人中,如海子、舒婷等人身上较为显著,而对于现代诗人徐志摩实为特例。徐志摩诗歌直接作为歌词谱曲传颂,创新了传播方式和途径,它将在提高个人文化涵养和陶冶情操方面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在新诗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诗歌在当今青少年群体中的传诵度显然无法与徐志摩相提并论。徐志摩诗歌中那些有关爱的力量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过时的。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形象也将会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留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注释:

[1][2]参见《新诗经典化的过程崎岖而漫长——吴思敬访谈录》,《吴思敬诗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增补部分),2012年,第121页。

[3]韩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4]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5]《徐志摩的反动诗歌》,选自一九七八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二编第二章,见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第309页,第310页。

[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夏夜诗歌参考 第10篇

听那蟋蟀整夜地叫,

看那青蛙欢快地跳,

追那萤虫飞快地跑。

想这夏夜如此美妙

恰似天堂般美好。

哦,湖那边有孩子在吹哨,

像一声命令——

把所有的.声音都聚在一起,

此时的湖边想必很拥挤,

动物歌手们都想展示自己,

让我来当评委,听一听

谁的歌声最有新意。

此刻,我听不见水流声,

此刻,我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

此刻,我听不见嬉笑声。

此刻,我只听见了——

大自然精灵的歌声,

伴着浓浓的睡意,

夏夜诗歌赏析 第11篇

花开落花,四季轮回。

年年岁岁花相似,

花香飘散铺满心路,花开结果总有时。

虽有秋风扫落叶的萧瑟,

亦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

更有花开花蓓蕾的芬芳,嫣然自安怡。

/

有懂你的人为你披荆斩棘开拓道路。

有爱你的`人与你相伴左右,

烟火袅袅每一天,携手共赏日出月落,

一路为你推波助澜,护航保驾;

亦有妒忌唾厌你的人教会你刚强壮胆。

如此这般的人生才算完整吧。

/

生命娇美,年复一年。

花开花谢会有时,

落入尘土,才能相约下一个花期,

那么就无须为坠落妩媚化作泥而扼腕叹息,

更不必为夜月的残缺幽暗而伤怀戚戚 ,

万物皆有它遵循的自然规律。

/

我只需一颗脱俗之心,素心花对素心人。

于红尘陌上花开,低眉莞尔,

夏风琴瑟弦月下,江畔闲适随意行,

脉脉轻吟,无须粉黛,金樽美酒烁霓虹,

娥江心酿细细品,幽幽甘美淌心涧,

亦宛如一阕唐诗宋词意韵无限……

★ 夏夜经典散文

★ 夏夜经典散文随笔

★ 精彩诗歌:那年夏天

★ 夏夜,梦里暖一程微凉诗歌

★ 夏夜作文450字

★ 《夏夜》教学设计

★ 夏夜星光散文

★ 《夏夜多美》说课稿

★ 夏夜小学作文

夏夜的诗歌 第12篇

一幅世界最美的图画,永远挂在我的心底里。

喜欢夏夜晚风的清凉,它能吹走心中的惆怅;

静静地感受心的飞扬,心中聆听你柔美的歌唱。

喜欢傍晚的联播新闻,天下大事日日新;

网络创造新的生活,小小屏幕娱乐着我的心情。

喜欢夜幕下广场上的运动,随处可见步行的人群;

全民健身已深入人心,一种生活方式是持之以恒!

喜欢一个人漫步在湖边的宁静,欣赏如醉如痴的美景;

无视身边过往的行人,独自享受着悠然的心境。

此刻的夏夜里,犹如一位唯美的佳丽;

夏夜经典诗歌 第13篇

一、跨越时空,与诗人邀约

诗人因为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不相同,在作品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言少意多,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所以,每次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新诗,我会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预习内容包括: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把诗读熟,根据注释了解大意。例如执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有一段教学是这样的: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它不是简单的只诉送别情,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像别的送别诗写出自己的不舍,留给好友祝福。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理解说得具体一些。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这句给我的感觉是诗人在托辛渐捎信给亲人。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王昌龄陪辛渐从江宁到润州,在芙蓉楼分手,临别之际,王昌龄托辛渐带信给远方的亲人。

师:好友相别自然是让人依依不舍,但诗人为什么不写一些祝福的语言呢?

生:王昌龄才华横溢,但多次遭人诋毁,多次被贬,这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官员被贬于此地。王昌龄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更加孤单、苦闷。但诗人崇高气节,他希望友人不要担心他,家乡的亲人也能少些挂念。

师:是的,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来表白自己的信念,所以不同于其他送别诗,他还在“言志”。

……

学习诗歌,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正因有了课前准备,学生才不难在课堂上把握作者王昌龄寄寓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意图,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由此,我们会对他的诗产生亲近之感,于是走近诗歌,带着一份期待学习这首诗。

二、咀嚼文字,渐入诗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要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反复咀嚼文字。如《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有一个片段我是这样做的: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同学们,你们说“绿”是什么意思?

生:一种颜色。

师:把绿色融入这个句子中,你们觉得能解释得来吗?

生:不好,应该是“绿了”的意思。

师:说得好,江南两岸绿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小草嫩绿,大地充满生机。

生:树的枝丫上长出叶子,绿叶间开出朵朵花儿。

师:江南是怎么变绿了?

生:是春风把它吹绿了。

生:应该是春风唤醒了绿色。

生:是春姑娘染绿了江南。

师:这样一说,这句诗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绿”字在这里是什么词?

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绿”在这里是动词。

师:透过这句诗,你们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想一想。

生1:春天已经来到了江南,江南到处都是绿色。

生2: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吹来阵阵细雨,小草发芽,树叶吐绿,江南两岸鸟语花香,到处生机勃勃。

这段教学,我先让学生想象“绿”的表层含义,再引导学生想象,这“绿”是怎么来的,由此产生画面,两次想象由静至动,突破“绿”字形容词活用动词的教学难点。“绿”是这句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咀嚼文字,展开想象,诗的意境就如一卷水墨画在我们的面前轻轻展开了。

三、吟诵涵泳,感悟诗情

1. 诗的断句和停顿

诗的断句、停顿有时会因读者感受的不同、理解的不同而变化。

如《苏幕遮》一诗: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用相思泪。

记得有位学生选择这首词参加“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她总是读不好,连在一起读时,有一种气息跟不上的感觉,无法把旅居异乡的人的那份忧愁表现出来。她反复品读后,最后这样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她这样一读,让人感觉一位客子怀着哀愁,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上句一个长长的停顿,又让人觉得客子想说,却无人可诉,积压的情感化作了一行行的泪水。她能这样读,说明反复吟诵,旅居异乡的人的影子已烙在她的心里。

2. 自悟诗情

读诗时,情感的流露不是强加的,是学生通过读一次次体会了诗的意境后,再创造性地用读的方式把诗境表现出来。例如《长征》一诗的朗读:

师: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说一说哪个字让你们印象深刻?

生:拍。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金沙江水流湍急,但这里用“拍”字,让我感觉没有危险,红军渡过金沙江很轻松。

生读。

师:你们还觉得哪个字印象深刻?

生:我觉得“暖”字用得好。因为让人觉得温暖,觉得红军战士很高兴,喜气洋洋的。

师:为什么会觉得喜气?

生:可能是红军在金沙江打了场胜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取得胜利,他们特别高兴。

师:你们都说得很中肯,再读一读,想一想这胜仗打得怎样?

生:漂亮,轻松,大快人心。

师:对了,红军战士轻轻松松就打赢了这场仗,巧渡金沙江,现在你们能不能用轻松、快活的语气把这两句诗读出来?

生读。

片断中,教师把读放在首位,通过一次次的读,翻开历史的画面,情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也变得鲜活起来。

夏夜经典诗歌 第14篇

关键词:诗歌诵读;经典教学;小学教育;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32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以基础夯实为主,中年级教育让学生接触到我国的基础文学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高年级教学则主要锻炼学生的阅读、赏析、理解、记忆等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敏感性,所以在中高年级阶段,加强语文经典诵读的方法则显得尤其重要。

一、经典诗歌诵读的概念及范围

传统意义的诵读概念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读、诵、背三个方面。细分下来“读”包括有朗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和配乐朗读;接下来熟读成诵,“诵”包括朗诵、吟诵和诵读;最后才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概念“背诵”。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讲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在读一遍后就要求背诵,而是需要学生经过反复的理解、熟读之后再朗朗上口。

二、经典诗歌诵读的目的及价值

(一)传承经典文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而诵读我国经典诗歌即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利于教学,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素养,还利于传播我国的优秀经典文化。让学生从小就有继承发扬优秀文化的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健全学生发展

通过诗歌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的钻研精神。通过经典诗歌的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对语文的敏感性、提高个人写作能力,同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注重表达,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激发兴趣爱好的培养

通过诗歌文学的接触,能够培养学生对古文字的热爱和研究,激发学生对国学内涵的积极热情,这使得学生不但能够学习课本的内容,还能够让他们广泛研究相关联的经典作品。

三、经典诗歌诵读的方法及应用

(一)出声朗读

从早读开始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诵读,例如先全班齐读,共同吟诵之后,由课代表领头进行范读,可以根据录音进行,也可以让课代表领头进行全班朗读。最后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兴趣的、要背诵的相关篇章。只要读出声音、融入在班级气氛中,熟悉之后便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逻辑顺序,利于学生完成背诵。

(二)课堂朗诵

课堂上的诵读方式则更加多样,例如教师可抽问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诗歌或经典文章;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朗读,每人分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还可用玩游戏式的连接法来朗读诗歌。同时课堂朗诵还可以将学生分大组进行共同吟诵、小组内部背诵的方式等。

(三)理解式背诵

从教学的开始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内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例如《泊船瓜州》这篇诗歌的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描述写作背景,将画面感展现给学生。其次能够通过诗眼“绿”来体现整首诗的手法,形容词作动词,“又绿”二字的运用让诗歌有了韵律,灵动了起来。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又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结合作者的情绪给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出关键词,让学生潜意识里得到共鸣感受,这样在背诵时就能够想起关键词、关键的感情,从而更利于记忆。

四、经典诗歌诵读的策略研究

(一)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新课标对诵读的意见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方面逐渐增加难度。”不能够简单地评价“很好”“一般”“良好”这样大范围的形容,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题材、阅读数量等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建立奖励体制,对阅读累积量多、朗读质量高的学生予以奖励,对富有感情、主动表现自己的学生予以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正确指导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人物,注重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习惯,具有大量阅读的基础并能够进行专业指导、兼并标准发音、正确的停连和重音、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身体力行和专业魅力才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和帮助,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学生并促使学生模仿,提高个人素质。

(三)注重氛围营造

能够多采用活动的形式带动学生的感受能力,通过配乐朗诵比赛、诗歌经典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带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建立传统文化长廊来给学生创造经典文化环境。

(四)家长全力支持

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的全力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训练,能够给学生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氛围。在经典诗歌文化方面,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一起学习、一起背诵,建立经典诗歌的阅读笔记,时常翻看,父母还能经常提问自己的孩子并和他们一起收看纪录片、一起查找相关文人的资料等,这些形式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学生的思想意识。

大文豪朱熹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是不赞成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做到眼、口、心的一致活动,不漏读、不倒读、不添字、不减字、用心去读书,便能够做到熟记于心、朗朗上口。诵读不是目的,而是学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知,是对经典的良好传承,也是诵读经典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伟.论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才智,2015.

[2] 潘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夏夜经典诗歌】相关文章:

夏夜无雨诗歌06-28

平凡夏夜作文06-17

夏夜流萤散文07-31

夏夜雨景的作文05-10

沱江夏夜小学作文06-18

夏夜的心动作文07-28

散文池塘夏夜范文06-06

夏夜美景作文550字05-14

一个庭院的夏夜作文06-21

七夕夏夜作文900字06-28

上一篇: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资质管理办法下一篇:高校毕业生户口档案转移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