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

2024-07-24

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精选4篇)

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 第1篇

在民政局开展“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发展作贡献”大讨论活动暨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华 荣 辉(2009年3月27日)

同志们: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从现在起,用两个月时间,在民政系统开展“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发展作贡献”大讨论活动,继续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全局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发展作贡献”主题,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以惠民生为最高使命,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促和谐为第一责任,以抓作风为永恒主题,不断推出民政工作新举措,创造民政事业发展新业绩,树立民政队伍建设新形象,在服务大局中实现兴化民政事业新发展。下面我着重讲四个问题:

一、以惠民生为最高使命,加大“三个群体”生活保障工作力度。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政工作担负着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 “三个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阀”,发挥着“兜底”保障的重要功能。面对经济“寒冬”的严峻形势,如何改善民生,提高保障水平,必须在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标工作,做好重残困难人员、未参保困难企业职工、60年代精简下放职工等困难群众提高生活补贴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安臵政策,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各类困难、优抚、特殊群体的生活、就医、就业、就学和住房等权益需求。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机制创新成果,完善救助中心运行机制,拓展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效能。我市实行“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建立社会救助中心的做法正在泰州市以及其他地方推广。作为这一创新成果的首创者、发源地,我们要在深化上下足功夫,在完善上做足文章,为全市“三个群体”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温馨、更加阳光、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民生“第一窗口”形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全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严峻形势,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热情,进一步加大“万户结对帮扶”活动的推进力度,切实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帮扶效益的最大化,使结对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开展慈善活动,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保障改善民生,首先要倾听民声。从局领导班子做起,进一步健全领导挂钩联系基层、下访接访等各项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贫困群众家中,面对面听取意见,了解需求。要满腔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求助群众,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实现民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是硬道理,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开展大讨论活动,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调高目标,促进发展。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民政福利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现有民政福利企业59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0.1亿元,入库税金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4.6%,民政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把市委保增长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加快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福利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大新(改)办福利企业工作力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引导企业“危”中求“机”,寻找机遇,迎难而上,谋求发展,确保今年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进一步加快发展福彩销售,完善经济考核激励机制,突出公益性宣传,激发群众爱心,深挖市场潜力,夯实市场基础,扩大市场份额,在2008年名列全市县级销售第10名的基础上再创佳绩,为扶贫、济困、救孤、助残进一步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继续打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亮点,今年新发展35家,使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达到145家,并成为致富农民、造福一方的高效农业发展平台。同时,我们将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为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

三、以促和谐为第一责任,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稳定是硬任务,是压倒一切的大事。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加大了今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民政部门从大局出发,为维护社会稳定多做贡献。通过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功能,积极培育发展城乡示范社区,筑牢基层社会稳定的平台;通过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创新年”活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全年新发展165家,并积极打造社会组织品牌,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加强区划地名、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社会专项事务管理,为广大民政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家庭和谐、婚姻和谐、社会文明;通过推出老龄工作新举措,创新农村敬老院运行机制,出台《乡镇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意见》,加大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推进力度,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试点范围,大力组织各种公益性老年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良好氛围,促进代际和谐、社会和谐;通过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创建,进一步健全基层双拥组织,完善服务网络,深化“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双拥工作进工厂、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促进军民和谐、军政和谐;通过加强民政信访工作,妥善解决民政对象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就地化解不稳定因素。总之,通过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兴化作出新贡献。

四、以抓作风为永恒主题,树立民政队伍建设新形象。目标决定您前进的方向,作风事关事业成败,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是确保目标完成的有力保障。2008年,在全局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局荣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称号。基层政权和社会事务科、民间组织管理科、福利企业管理科三个重点岗位民主评议得分位居前列。然而成绩只能证明过去,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和政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局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艰苦奋斗的精神弱化,公车改革以后,有的同志出差明显减少,甚至不习惯坐公交车;理解宽容精神缺失,上下之间、科室之间缺少沟通,有的人见荣誉就上,见利益就争,吹毛求疵,斤斤计较,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不强;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违反工作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工作人员对求助群众不够热情耐心等等。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同志的高度重视,要在这次“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发展作贡献”大讨论中认真对照检查,切实加以改进。下面,我先谈几点体会:

一是艰苦奋斗要有激情。一个工作动力不足,思想没激情的人,就不可能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足、有激情的人,才能勇于吃苦,不计辛苦,甘于清苦,不怕艰苦。能吃苦,能耐劳,想干事,能干事,才有可能干成事。希望我们每一位民政工作同志永远做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在艰苦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崇高追求。

二是理解宽容,产生合力。有了理解宽容精神,才能积极加强工作沟通,做到重大问题事先沟通,情况紧急事后沟通,意见不一致反复沟通,改变决策再沟通,从而做到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有了理解宽容精神,才能热情加强信息沟通,将掌握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判断及时与其他同志进行沟通,达成互通情况、增强理解、信息共享、促进工作的目的。有了理解宽容精神,才能主动加强感情沟通,做到经常谈心、交心,相互多交流、多提醒、多帮助,讲大局、讲团结、讲风格,及时消除误解和隔阂,从而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是团队精神塑造形象。一个缺少团队精神的机关、单位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广大社会困难群体以及社会各界是通过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工作来认识、体验、评价民政形象的。因此,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自觉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牢固树立纪律观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礼仪规范,以高效快捷的节奏、热情周到的态度、公正透明的方式,竭诚为困难群体服务,为民政对象服务,在优质服务中实现民政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要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促进团队精神的塑造,促进集体荣誉感的增强。

总之,我们每一位民政干部职工都要围绕“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发展作贡献”主题,认真开展大讨论活动。使活动过程成为全局上下思想大解放的过程,机关干部作风大转变的过程,科学发展能力大提升的过程,使我们每个民政人在活动中努力争做保增长的服务者、惠民生的实践者、促和谐的参与者,以实际行动为兴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 第2篇

弘扬传统

增强风险防控认识 提高廉洁从政能力

──“知风险、保廉洁、促发展、惠民生”学习心得

今年,公司组织开展了“知风险、保廉洁、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教育,根据公司纪委的部署和要求,我认真学习贯彻了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认真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通过强化 “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意识,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处于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时期,发展任务重,经营压力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反腐倡廉规章制度不仅是党中央给党员领导干部戴上的“紧箍咒”,更是“安全网”,目的是为了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认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五个方面的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等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三吃一担”(吃苦、吃亏、吃气,勇担责任)精神,不贪图安逸、不攀比享受,做到廉洁自律,干事干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强化作风,注重修养

对与党员干部来讲,岗位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素质。为此,要加强思想作风,端正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一是要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会有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我们要有一种“事业无止境,奋斗无穷期”的进去意识,不懈怠,不糊弄,不滑坡,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视学习为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事业之基,克服懒惰畏难情绪,力戒浮躁,减少应酬,精心学习,苦读不辍。不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要求、一种追求、一种责任,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出乐趣,学出本领,学出进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三是端正岗位意识。充分认识到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既要讲奉献,又要做贡献。要想有所作为,除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给领导当好参谋,出好主意,建言献策。四是切忌不拘小节。生活要切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切忌声色犬马,要切忌贪图安逸、攀比享受。

二、廉洁自律,执政为民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能不能在种种考验面前管好自己,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对自身人格、品质、意志、情操的一种考验。一是要顶住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能够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善于顶住诱惑是一种智慧。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站稳脚跟,以高度的自觉性、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克制自己欲望的冲动,同各种消极腐朽思想进行抗争,从而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二是要秉公用权。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权力属性的本质所在。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利党利国利民;用不好,误党误国误已。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思想深处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祛除特权观念和“官本位”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要慎独慎微。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讲的就是忽视小恶终会铸成大错的道理。如果平时疏于拂拭思想行为的尘埃,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待到走向歧途时再去拂拭,必然积重难返。做到了慎独慎微,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面前,就不会丧失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就能做到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要的东西坚决不要,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四是自律自省。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割舍、不断“拿起”与“放下”的过程。每个党员既要有拿得起的勇气,更要有放得下的豁达。面对囊中羞涩要昂首做人,面对物欲诱惑要等闲观之,面对美色陷阱要不越雷池一步。要坚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吾日三省吾身”。要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欲,常戒享乐之念,常怀律已之心,任何时

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自己,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做到“惊涛拍岸息岿然。”

执政为民不仅仅是口号,是用无数踏踏实实的事情为基石,一层一层建筑起来的高楼。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一个人确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我们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既要经得起领导的检查,更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要少琢磨上面挂号不挂号,多考虑基层需要不需要;少琢磨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多考虑对整体有没有益处。要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唯有真实,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做到勇于创新。创新是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在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上下功夫、做表率,决不能站在领路的位置上而在创新上落后于人。在领导岗位上,只有带着职工群众走正确的道路,有创造力的开展好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三、协同防控,和谐制胜

今年以来,公司大力开展加强协同监督机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通过业务归属建立综合性协同监督机制,全面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维护好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单位团结和谐,这个单位就发展,就进步,就有凝聚力。作为分管营销的公司领导干部,我高度重视分管各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生产经营指标同管理同考核,在九月份给分管各职能处室和各营销窗口单位的行政正职

进行了集体的廉政谈话,再次强调了协同监督的重要性。讲团结讲和谐不是讲一团和气,每一个人对于不正常的工作流程都要勇于说“不”,对于不恰当的工作环节要勇于指出,要有自己的目标和原则,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就放任小错误一而再,再而三,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要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公司和谐发展的需要,个人职业生涯的需要。通过业务管理网络层层梳理管理脉络,能够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做到互相监督,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同时,内心要放正,所谓“进、退”,就是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后退才能更好地前进;所谓“屈、伸”,就是该放下架子时要放下架子,善于让步和妥协,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时要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空间。与此同时,同事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多交流思想,多沟通感情。俗话讲:“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办事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情绪,不能伤了感情、伤了和气。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有长处要互相学习,有短处要互相提醒,有难处要互相关心,有错处要互相帮助。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的,劲往一处使,就能无所不能,战无不胜。

四、克己治家,多做奉献

人是从家庭走上社会舞台的。家庭是细胞,是我们的“后院”。只有家庭基础稳固,个人的事业才能有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有坚强的后盾,社会才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珍惜家

庭的团结和谐,既是义务,也是责任。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因为“国”和“家”密不可分。所以,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做到:既要管家又不能恋家,不为家庭琐事所累;既要管家事又要管好家人,不能把家务与政务搅和在一起;既要管好家人与政务搅和在一起;既要管好家人又要管好自己,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一方面,要经常用“防微杜渐”四个字来提醒自己,时刻想着党纪国法,为自己设一道人生警戒线,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变了、环境变了、思想就变了。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正所谓“家门不正,多出倒逆”,“妻贤夫祸少”。光管住自己还不行,管不好家属子女同样会影响事业和前程。这方面前车之鉴不少,一定要引以为戒。再者,要保持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是家庭美满的的标志,也是成就事业的无形财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个好的身体既是家庭之福,也是事业之幸。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一个领导干部掌权用权、为人民群众办事的时间更是有限,只有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用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手中权力,心系职工,团结职工、带领职工,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严一常”的要求,做到廉洁自律,干事干净,才能真正落实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才能用饱满的干劲,高昂的斗志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各项生产、经 营任务。

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 第3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 也是商务发展极为特殊和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本市消费领域重大政策调整和复杂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 全市商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要求, 高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旗帜, 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 着力加快消费方式转变、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工作方式转变, 在创新中不断寻求突破, 主要商务指标刷新历史纪录, 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 商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 政策实现重大突破, 为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拓宽政策支持领域

落实《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 加大对零售企业的奖励力度, 出台批发业促消费奖励政策, 并首次允许获奖企业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实施“二手车”外销促进政策, 引导网上交易和拍卖, 全年外销二手车22.7万辆, 增长3.9倍。在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基础上, 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效节能家电产品促销试点, 三项活动累计促进家电销售128.4亿元。同时, 推出了信用消费、刷卡消费等一系列鼓励政策, 刷卡消费额月增幅超过3 0%, 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70%。研究制定本市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意见, 昌平、丰台等区加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 全市新增站点309个, 培育2家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参与制定鼓励家政服务业发展意见和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资格认定办法, 推进4家试点企业在京建立门店累计达111家, 20家门店被评为2011年北京家政服务星级单位。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便民商业设施和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速。加强引导, 全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达到103.6亿美元, 增长23.3%。落实进口贴息政策, 支持企业加大高新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完善《北京市服务外包发展配套资金管理办法》, 促进本市服务外包发展, 全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4.5亿美元, 增长59.3%。

3、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围绕中心工作, 形成发展促进合力。一是在促消费、对外经贸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本市获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称号, 14家企业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数量居全国之首。二是市区联动, 内外贸统筹, 整合集成本市政策资源。推动通州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协调推进外资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增资, 支持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发布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报告, 北京在B2C电子商务、网络团购和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域影响力全国领先, 处于电子商务影响力的第一集团。

(二) 机制谋求创新, 为商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建立市、区两级消费增长促进机制

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向区县政府下达消费增长任务, 明确责任, 并纳入对区县政府的考核内容。强化激励机制, 加大奖励力度, 有效调动区县政府和广大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东城、怀柔、门头沟等13个区县完成年初下达的任务, 为全市消费增长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2、完善市场供应保障机制

深化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联动机制, 继2011年初组织“七省区市保障春节期间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后, 2011年末再次启动“九省区市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暨服务产区菜农服务首都市民联合行动”, 与30个蔬菜主产地签署合作协议, 蔬菜上市量比日常供应量增加10%。完善政府储备, 蔬菜储备增加一倍。建立市、区县商务部门和骨干企业的联动工作机制, 引导生猪屠宰企业组织货源, 有效应对猪肉价格上涨。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机制, 贯彻“市管批发, 区管零售”原则, 合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3、强化外贸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经济上优惠、管理上优待”的原则, 加大对“双自主”企业和出口大户服务力度。建立紧密关贸协作机制, 与北京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改善贸易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支持。举办两次进出口政策服务咨询会, 实现政府、服务机构、企业三方互动。建立外贸发展联席会议机制, 协同配合, 及时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4、推进服务外资总部联动机制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 定期沟通, 全面落实地区总部政策, 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 为历年最多, 累计达112家;新设投资性公司15家, 累计达198家;新设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法人企业31家, 累计达404家, 总部经济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修订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应急商品供应企业由30家增加到40家。发挥应急保障机制作用, 3月份在6天内向市场投放食盐量相当于平时的6.5倍, 在短期内成功平息食盐市场需求波动。启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快速应对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等突发事件, 组织本市企业安全撤离在利比亚劳务人员5414人, 全力做好利比亚承包工程企业资产保全, 两家企业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预赔款2.1亿元人民币, 帮助企业克服经营困难。

(三) 工作推进注重实效, 找准促进商务发展的着力点

1、抓市场

着力提升首都消费市场影响力。一是继续提高市场品牌丰富度。通过“各地商品大集”吸引480多个国内品牌落户, 新批准零售外资店铺511家, 累计超过3700家, 其中专卖店1480家, 带动品牌消费快速增长。二是提高特色企业集中度。重点改造鲜鱼口、酷车小镇等特色商业街, 整体推介2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 拉动特色消费。举办“2011特色商业消夏节”活动, 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 同比翻番。推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举办2011“中国 (北京) 中华老字号博览会”, 评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名, 推动“老字号”技艺传承。重点监测的20家“老字号”企业销售额增长33%, 新开店铺416家。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举办“2011中国 (北京) 电子商务大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 大力促进网上零售业发展, 网上商店零售额达256.4亿元, 增长1倍。四是努力营造安全便利消费环境。深入推进由1 0项专利技术支撑的“放心肉”工程试点工作, 形成了市级、区县到企业纵向贯通的信息化监管系统;丰台、大兴等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 全市酒类备案登记企业达7.4万余户, 在130余户酒类批发企业推广使用机打随附单;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处理案件1880起, 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加强商业服务业安全生产监管, 全年共检查经营单位9951家次, 消除安全隐患6949起, 保障流通领域平稳有序运行。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829家次企业参加24场境内外国际展会, 其中, “双自主”企业占参展企业的97.1%, 带动全市“双自主”企业出口59.1亿美元, 增长24.6%, 占全市出口10%。组织230多家次服务外包企业参加8个境内外服务贸易展会, 引导服务外包向高端发展。本市3家服务外包企业员工人数超万人, 4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 5家企业在境外上市, 继续保持全国领军城市地位。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 促进本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中国标准走出去”、“联合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抓平台

搭建消费促进平台。举办“2011北京购物季”等16项全市性和东城王府井品牌节、西城西单时尚年会、海淀品牌消费节等95项区域性主题促消费活动。组织13期“各地商品大集”, 推出“集超对接”新模式, 并首次举办“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 累计1000多家企业1万多种商品参加, 签约金额和采购意向超过23亿元。开展“点击消费”促销活动, 参与企业销售额126.7亿元, 增长1.2倍。支持开展酒类促销活动, 60家酒类监测企业销售214.6亿元, 增长15.7%。举办“2011·北京国际美食盛典”, 开展餐饮行业店堂展示大赛;餐饮业收入增长15.9%, 达772.4亿元。

打造外经贸发展平台。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 签订合作意向62.7亿元, 比上届增长2倍。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简称“京交会”) 自2012年起永久落户北京, 将为服务贸易领域搭建全球唯一的综合型高端交易平台。推进优势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朝阳区服装产业基地荣获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 21个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商务部支持。推进政策功能区建设, 天竺综合保税区与航空口岸实现对接, 航空维修业务试点获商务部批准, 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揭牌运行, 平谷国际陆港功能进一步完善, 朝阳口岸外移至马驹桥工作稳步推进。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平台建设。平谷、大兴等区加快物流基地建设, 提升园区功能, 各基地累计入驻企业700余家, 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支持建设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汇集企业2300余家、库房资源800处, 组织在线招投标230余次, 推动物流业集约发展。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商务服务行业运行监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朝阳、石景山等区9个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改造提升, 加快集聚式发展。

完善企业对接平台。组织6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50家规范化社区菜市场开展“场店对接”, 促进蔬菜批零直采, 菜价平均降低15%;推进10家大型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餐对接”活动, 采购农产品7万余吨, 增长60%, 采购价低于市场价15—20%;组织8家大型连锁超市与全国120家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 果蔬经营面积和销售量增长15%, 全年销售额14.3亿元, 果蔬流通成本降低10—15%。组织本市电子、医药、装备制造等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物流需求对接, 实现联动发展;推动城市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建设完成15家社区共同配送站点。

3、抓服务

支持商贸企业利用信用保险扩大信用销售, 92家投保企业与2180家企业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 实现信用销售415亿元。启动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试点工作, 试点下放3亿美元以下非限制类外资项目审批权限。落实地区总部政策, 共为527名地区总部人员办理北京户口或工作居住证。引导帮助外贸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北京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5222亿元, 居全国首位。加强部门协调, 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调查27起, 涉及金额1.52亿美元。

(四) 旗帜领航发展, 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制定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 为商务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1、便民商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参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制定社区商业服务业提升引导规范, 公开遴选并向社区推荐105家品牌连锁经营企业, 开通“北京市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全市600个社区商业基本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全覆盖, 努力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民商业服务网络。组织评定“早餐经营示范店”93家, 支持大型餐饮企业新增124家早餐门店和4个加工配送中心。开展“知名零售企业区县行”, 引导大型流通企业设施向郊区发展, 全市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半数以上集中在顺义、通州等新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持续推进, 通过联合采购平台采购金额同比增长45.4%;房山、密云等区县积极推进10个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完成19家农村集贸市场改造, 累计达182家, 基本实现郊区县乡镇全覆盖, 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进一步提高。

2、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创新性突破

出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协调推进国有资本入股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加快城市东南方向大型农产品流通中心的筹备工作。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本市蔬菜零售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 努力破解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难题, 新增规范化社区菜市场31家, 创新推出直营直供等6类12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 新建网点89个;全市统一组织, 延庆县等参与组织货源, 在海淀北航等社区举办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模式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并被国家列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向全国推广。

3、高端交易领域实现新拓展

规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初步建立第三方资金监管制度, 探索建设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体系。北京石油交易所完成股权重新配置, 交易额增长近6倍。连续第五年举办北京拍卖季, 培育大型拍卖企业和艺术品拍卖市场, 全年举办拍卖会2181场, 总成交额559.7亿元, 其中文物艺术品成交额431.4亿元, 增长53.9%, 首都拍卖行业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11家典当企业典当总额增长51.1%, 达151.4亿元, 典当行业融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端交易活动进一步聚集, 承办国际展览164场, 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 (ICCA) 2011年公布的国际会议排名中, 北京举办98场, 居内地城市首位。

4、主要商务指标再创新纪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机动车销售量下降44.3%的情况下, 实现增长10.8%, 突破6900亿元, 连续第四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消费增长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

货物进出口增长29.1%, 达3895亿美元, 再创历史新高。服务全国的枢纽型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高端领域快速增长, 带动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12%, 突破800亿美元, 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在总部政策效应带动下,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9%, 首次迈上70亿美元台阶, 达70.5亿美元, 第三产业实际入资占88.5%, 引领全市产业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

对外经济合作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新发展, 境外投资企业中方实际投资额增长6.9%, 达7.5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12.0%, 达24.9亿美元。

口岸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海关监管货物增长9.2%, 达150.4万吨;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增长9.6%, 达441.0亿元。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二。

2011年, 机关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级商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圆满完成各项惩防体系建设任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网络初步构建, “一岗三责”实现纵向延伸, 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三进两促”活动, 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 为首都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646项各类工作任务全部完成。扎实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对市商务委2009年底前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积极推行竞争上岗、任用干部票决、民主质询等制度, 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公开。商务部门工作效能和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 成为2011年全市政风行风建设免评单位之一。

2011年, 在重大考验面前, 商务战线在促消费、保增长中敢于挑大梁, 在稳供应、控物价中勇于出大力, 为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大服务行业地位, 涵盖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商贸领域增加值和纳税额均占全市的1/4, 从业人员约占1/3, 在全市行业大类中位居第一。

上述成绩的取得, 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

二、2012年商务工作安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也是加快商务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关键一年。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特别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首都商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看到, 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国内市场也存在制约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 商务领域面临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全市商务战线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 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十次全会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践行“北京精神”, 主动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 全面体现首都发展新要求,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以加快“便民利民、促进发展, 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为中心任务, 着力“惠民生、促转型、保增长”, 抢抓机遇, 创新开拓, 推动全市商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再立新功。

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 并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十二五”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规划目标相衔接, 2012年全市商务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左右;

——外贸进出口增长10%左右;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5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0%左右。

做好2012年的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 就是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不变, 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的做法不变, 稳定首都市场供应、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决心和工作要求不变;进, 就是要在整合资源中求进, 在推动转型升级中求进, 在创新模式中求进, 推动首都商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此, 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惠民生, 在保障首都市场供应稳定中做出新贡献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继续完善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调控体系

完善生活必需品保障机制。在巩固生活必需品日常供给、安全供给、应急供给“三道防线”基础上, 深化与周边省市产销对接。以保供骨干企业为依托, 加强调控与应对能力建设。推动政府储备库建设, 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增储和轮换制度, 提高市场供应保障能力。扩大监测品种数量和范围, 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 及时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强化应急调控。加快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风险管理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深化“市管批发, 区管零售”体制, 创新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全市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双核”保障机制建设, 支持东南方向农产品流通中心尽早开工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冷链配送为特征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 加快形成“2+15”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推进《北京市社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办法》立法, 采取多种机制完善零售终端建设, 以减环节、降成本、多元化、多模式为核心, 推广6类12种蔬菜流通新模式, 新增蔬菜直营直供店60家, 进一步解决菜篮子“最后一公里”问题;巩固“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成果, “农超对接”超市企业增至10家, “农餐对接”扩展到20家餐饮企业和5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

——继续完善便民商业体系

加快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推进连锁及品牌企业进社区发展, 提高连锁便利店、美容美发、洗染、餐饮等服务终端的社区覆盖率, 社区商业连锁率力争提高3个百分点, 达到40%左右;支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社区配送平台, 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开展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家政连锁试点企业新增门店20家;拓展“北京家政服务网”功能, 搭载家政、洗染、废品交售等多项居民生活服务功能;推进早餐固定门店经营, 新增经营示范店200家, 累计达到1300家。全面实施《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加大回收站点进社区力度, 新建回收站点300个, 培育2—4家再生资源回收示范企业。

大力促进郊区消费便利。促进乡镇连锁商业发展, 试点开展“农商通”应用店铺300家, 推进“一网多用”, 逐步实现郊区配送商品的可追溯;扩大联合采购和统一配送规模, 实现连锁系统内商品统一配送率60%以上;继续开展“知名零售企业区县行”系列活动, 引导大型商业企业向郊区发展, 带动郊区商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安全监管

加强对全市14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 加快推广“放心肉”工程;加强酒类流通监管力度, 酒类批发企业随附单使用新增100万份, 运用电子随附单促进酒类流通溯源管理;继续在全市推广使用低钠盐, 低钠盐销售占全市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 达15%。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 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全力做好行业安全监管工作。

(二) 扩市场, 在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中取得新成效

充分认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 多措并举,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 巩固本市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

——健全促进消费增长长效机制

稳定促消费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常态化促消费考核奖励机制, 继续向各区县下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任务, 并纳入对区县政府的考核内容。稳定促消费政策措施, 继续出台零售 (餐饮) 和批发业促消费鼓励政策, 给予贡献突出的区县和企业支持。继续实施“家电下乡”、节能家电补贴、信用消费补贴、鼓励刷卡消费和促进“二手车”外销奖励政策, 探索开展家具以旧换新工作;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力度,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全力保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

——巩固消费增长多点支撑格局

加大本地品牌培育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特色品牌, 利用“进口商品购物节”等多种形式, 扩大国际知名品牌和生活消费品进口, 促进品牌消费、时尚消费;培育发展五道营等2—3条特色街区, 促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增长25%以上, 鼓励企业开展特色经营, 促进特色消费;继续开展节能产品示范店创建, 加快企业高耗能设备升级改造, 扩大高效节能产品销售, 节能产品销售额力争实现100亿元, 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休闲、养老保健、医疗建设等相关领域商品消费,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分类引导, 提升标志性商业中心和功能性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 积极促进大型商业设施开业, 扩大消费增量。鼓励实体商业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 促进新型消费增长;继续提高商业街区等商圈POS机布放率, 方便刷卡消费, 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保持70%以上。

——继续开展品牌化大型主题促销活动

办好2012世界零售业大会亚太分会, 继续开展购物季、拍卖季、“各地商品大集”、特色商业消夏节等大型品牌促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 举办北京国际美食盛典、特色餐饮一日游等活动, 推动餐饮聚集区试点改造提升, 大力促进餐饮业发展。继续面向周边城市消费者, 举办“乐享北京购物行”活动, 推出特色购物、餐饮美食等线路, 吸引外来消费。联合多行业、多业态龙头企业, 配合保障房政策, 举办扩大住房相关商品消费的促消费活动。

——进一步优化提升消费环境

开展专业店、专卖店店堂设计大赛、商业街橱窗设计大赛及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 继续推进大型商场停车引导系统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 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环境。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推动信用评估、商业保理、履约担保等行业规范发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规范典当行业管理;做好促销活动监管、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治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等工作, 清理整治零售商违规收费等问题, 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 促开放, 在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突破

统筹两类贸易, 推进双向投资, 加快培育本市出口竞争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引进来”和更高层次“走出去”, 全面提高首都开放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举全市之力办好“京交会”, 打造服务贸易高端发展平台

“京交会”是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会。经国务院批准, “京交会”将永久落户北京, 这既是北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机遇, 有利于“北京服务”品牌的提升, 推动北京服务贸易更好地“加速聚集、占据高端、引领前沿、全面发展”, 也是本市促进全国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首届“京交会”涵盖服务贸易全部12个领域, 包括6大板块、29个专题。办好“京交会”是商务部和市政府交给全市商务战线的光荣任务, 市区商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全力以赴, 主动参与, 以服务奥运的工作标准, 高水平策划筹备, 高质量服务保障, 精心营造环境, 加强配合协作, 确保首届“京交会”圆满、成功。

——发挥“京交会”带动作用, 助力“北京服务”品牌塑造

充分利用“京交会”平台, 广泛吸引国际行业组织和跨国公司参会, 促进更多的交易机构、交易形态和交易活动在京聚集;推动更多国际高端组织和服务贸易总部型企业在京落户;引进新型服务业态, 不断提升、丰富本市服务产业发展的能级和内涵, 提升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大力推介北京具有创新示范作用和市场潜力的服务类项目及企业, 提升北京服务业的品牌影响力。深度参与全球服务贸易事务, 逐步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开展“北京服务、全球共享”系列宣传活动, 加快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落实服务外包支持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专业人才5000人以上;拓展附加值高的业务形态, 促进本市服务外包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 服务外包业务额同比增长20%, 打造全球服务外包大转移中高端业务的最佳着陆点。

——优化货物贸易结构, 扩大本市优势产品出口规模

大力支持“双自主”企业出口。创新外贸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政策协调和支持力度, 优化服务, 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统筹资源, 进一步加大展会资源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向“双自主”企业倾斜力度, 增强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力争实现“双自主”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12%。争取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试点企业范围;加强产业损害预警,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维护本市产业安全。

加快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市、区联动, 集成政策, 强化行业特点, 再培育2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促进特色出口产业聚集发展, 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朝阳区服装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出口额增长15%;继续培育外贸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平台为基地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举办网上商品展示, 加大境外宣传。推动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本市优势产业开拓新兴市场, 加快海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加大对机电出口重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积极引导进口, 发挥服务全国的贸易枢纽功能。在国际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 努力保持本市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超过10%, 确保份额不减、位次不退。

——进一步提高总部经济聚集度, 推动利用外资内涵式发展

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认真落实地区总部政策, 加大对具有投资意向的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的全程跟踪服务, 进一步加大地区总部认定力度, 全年再认定30家以上, 累计达150家;推动总部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营销中心, 促进实体化经营;不断优化总部型企业发展环境, 提升经营便利化的服务水平, 促进总部企业提高在京投资比例, 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后劲。

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组织开展专业化、定向海外招商工作, 利用科博会、文博会、京港洽谈会等大型外经贸活动及各类国际展会开展引资活动。围绕全市“两城两带、六高四新”产业布局, 引导外资区域投向, 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围绕重点产业, 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进一步促进全市产业调整升级。引资与引智相结合, 发挥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 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内涵式发展水平。

——拓宽“走出去”模式, 全面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加强企业对接服务, 促进产业优势叠加, 实现“走出去”的集群突破。支持企业以对外投资带动工程承包, 推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依托海外投资项目, 带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利用“技术代差”优势, 促进多余产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走出去”;借助央企集中优势, 推动地方企业联合“走出去”;统筹资源, 推动本市文化企业和产品利用境外孔子学院和电视转播等渠道实现“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促进工作, 积极开拓新兴业务市场, 加强境外承包工程市场巡查, 推动本市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新进展, 对外实际投资额力争增长5%。

——完善现代化口岸体系,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落实口岸发展规划各项任务, 以航空口岸为主导、公路口岸为补充、铁路口岸为延伸, 打造分类齐全、功能完备的进出口货物大通道, 形成空陆海相互衔接、南北分布均衡、东西发展协调的大口岸、大通关格局。加强与满洲里、二连浩特等边境口岸合作, 畅通陆路出口通道;优化天竺综合保税区服务环境, 拓展服务功能, 进出口总值增长12%以上, 达780亿美元;发挥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 (B型) 功能, 满足高端制造业的保税需求;加快平谷马坊国际陆港二期建设, 完成货运吞吐量25000个标箱, 实现翻番;加快朝阳口岸外移, 推动京津冀区域口岸合作, 打造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通关服务体系。

(四) 转方式, 在优化首都商务发展内涵中取得新进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商务行业发展品质;加快工作方式转变,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壮大商务主体实力。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增强流通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推动企业在盈利模式、内部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继续开展优秀连锁经营品牌的推荐工作;鼓励连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发展能力。制定《北京市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 加快培育2—3个电子商务聚集区, 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构建电子商务可信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网络购物, 销售额增长1倍;举办2012中国 (北京) 电子商务大会, 促进国际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合作;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鼓励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技术和模式创新, 培育企业做大做强, 扩大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地位。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切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推动本市实施意见的落实, 加大对物流基地建设、鲜活农产品物流、总部型物流企业发展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农产品物流和快递物流的城市共同配送, 建设社区共同配送站点100个, 优化城市末端配送系统;支持物联网、可视化、货物跟踪、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应用, 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支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绿色物流技术应用, 组织新能源物流车辆应用试点示范。

——加强和改进服务,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为总部企业服务力度。会同税务、外汇、海关、检疫、公安等部门, 针对具体问题, 开展个性化服务;开通总部企业项目审批和服务绿色通道, 健全落实全程跟踪服务机制, 积极开展招商项目跟进和后续服务。加强市区联动, 建立对新设重大外商投资企业定期走访机制, 实施点对点服务, 协助解决企业地区总部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办理工作居住证、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人居留许可、子女入学等问题, 方便企业引进人才。

服务商贸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有关政策, 会同金融部门, 举办商贸服务业为主题的上市培训会和辅导会, 加大对本市商贸服务企业上市的服务力度, 加快培育本土商贸龙头企业。

强化为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服务。落实本市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研究制定推动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政策, 加大对中小商贸企业发展连锁、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搭建商贸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加强对百货商场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特色商业街等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切实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示, 申请海外商标, 推动中小外贸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深化区域商务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

加快推动首都经济圈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商务人才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合作;推进首都经济圈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区域物流运行效率。深化与对口支援地区和其他兄弟省区的商务合作, 继续推动已经签订的各项协议落实到企业, 落实到项目。

(五) 重创新, 在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中推出新举措

发挥渠道和平台优势, 助力“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商务发展实现新跨越。

——服务文化之都建设, 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创建文化市场平台。大力促进商文结合, 扩大文化产品流通和消费;利用境外广播电视设备展、东京动漫展、首钢中国动漫嘉年华等平台, 促进文化相关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文化领域服务贸易, 推动北京企业承包动漫游戏服务外包业务, 支持北京文化企业利用多种渠道“走出去”, 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吸引国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总部落户北京,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大力推动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 打造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

大力发展商业文化。办好2012“中国 (北京) 中华老字号博览会”, 振兴发展北京“老字号”, 组织“老字号”企业参与科隆“中国年”活动, 扩大“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技艺技能的影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 将什刹海、前门—大栅栏等商业街区打造成为商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商业街区;搭建特色商品创意设计工作平台, 促进“北京品牌”建设, 推动京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拓宽科技产品流通渠道, 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大政策倾斜, 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扩大出口, 积极做好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相关工作;发挥商务领域渠道优势, 推动科技产品产销对接, 为科技产品进入首都市场搭建桥梁。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推动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升“北京创造”品质。

——拓展高端交易领域, 提升商务发展层级

加快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商务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加大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企业总部的引进力度;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向全国和全球“走出去”;重点培育15个主题商务楼宇, 促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实施促进商业会展业发展的意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改造提升大型展馆配套设施, 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 培育一批首都品牌展会。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 培育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

规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交易环境和监管机制建设, 保持棉花、化工、钢铁、木材等市场在国内的优势地位, 支持扩大交易品种范围, 加快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本市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力争在千亿元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培育上取得突破。

做好2012年的工作,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三进两促”活动, 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紧紧依靠商务领域广大干部群众, 发挥广大商务领域共青团员和青年的积极作用, 凝心聚力, 共同团结奋斗。

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5则范文 第4篇

法律援助,作为当代社会一项新的开创性事业,它代表的是政府,面对的是贫弱,体现的是正义,呼唤的是良知,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司法救济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将法律援助纳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对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援助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被列入XX市十大幸福工程。我市法律援助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第一届全国敬老文明号”、“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为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托起民生“XX梦”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XX市将进一步致力于:宣传更广泛,全面提升济源法律援助的知名度、影响力;网络更完善,让更多群众成为法律援助的受益者;工作更规范,把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提高XX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公信力;服务更亲民,把党的关爱、政府的阳光传递给广大群众,让XX法律援助成为百姓心中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实现XX法律援助工作的新飞跃。

第一,凸显政府职责,以高标准实现自身建设更强,力求发展。法律援助是国家的义务、政府的责任,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要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法律援助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持动态增长。要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各地综合治理检查考核内容和“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要把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舍得投入,按规范化标准建成接待大厅,设置接待室、办公室、档案室等功能区域,配备齐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要依据政策,积极向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劳动仲裁、财政、人事等部门协调,真正把政策给予法律援助的倾斜支持变成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进步的现实。

第二,着眼社会使命,以新形式实现形象宣传更佳,争铸品牌。法律援助不仅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要让法律援助完全融入社会,为广大市民所熟悉,真正走近群众,为弱势群体所运用。要不断延伸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把法律援助的触角伸向基层,提高群众知晓率。要不断创新法律援助宣传形式,积极运用微信等公众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和熟悉法律援助工作。持续开展“法律援助进校园”、“法律援助释疑惑”活动,深入推进涉军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活动,提升法律援助的知名度和感召力。要完善法律援助中心与法院、劳动部门、大调解、信访的协作对接机制,在工作的实施中宣传法律援助工作,积极加强与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组织和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实施渗透宣传。

第三,倾听百姓心声,以优质服务实现社会效果更好,共创和谐。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是关心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要大力推行以“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责任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为重点的政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降低门槛,全面放开案件受理范围;持续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特别是做好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老年人、妇女等群体的维权工作;继续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建设活动;加强“12348”法律咨询电话建设,及时开展对已办结法律援助案件的回访。要不拘泥于纯粹地解决困难群众诉讼难的问题,积极拓展法律援助维护社会稳定秩序功能。

上一篇:关于奋斗的初二作文下一篇:工厂灭火和应急疏散演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