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2024-07-10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精选6篇)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第1篇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勤工俭学是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改进学校教育观念,由单纯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勤工俭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修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饱受知识贫乏的农村人期盼后代人不再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上大学这唯一的出路上。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有些人不愿参加社会劳动,连自己的衣服和睡觉的被子不会洗和折叠,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在升学率、优秀率上拼命做文章。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忽视心身健康教育,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艰苦朴素的集体中去,学会求知,尝尝艰辛,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体会人类生存条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八荣八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只能让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能教育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桥梁。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正真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学校农场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

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学生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奋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在在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在小学生中不会做家务、不会洗手绢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这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年龄而定。对高中学生来说,根据所学知识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要与校办劳动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汇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中生而言,组织学生到社会,到基地去学习劳动技术课,激发他们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对待小学生,要从爱做家务事教育开始,到劳动实践基地和勤工俭学菜地拔拔草,给小苗松松土,学习移栽小苗等,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单一的教育结构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占绝大多数的学生。作为农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未来的农村。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未来几年内,我国高等教育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就我们的国力来说,其发展速度应该是够快的了,但仍有85%左右的同龄青年上不了大学。而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力量。2005年5月,教育部在云南召开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周济部长强调,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基础。而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它不仅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大有作为。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农村“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和提高,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随着农村一大批寄宿制学校的出现,降低学生寄宿就学经费开支,确保学生有足够营养伙食,这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去解决,而是要通过勤工俭学基地的产品和收入改善学生生活,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通过“建好一片基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困难学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科技,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们可能学会很多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做人的道理,不仅身心受到教育,良好的品行逐渐形成,而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受到锻炼,各种器官的协调功能得到训练,意志和毅力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磨炼,在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们学到了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真正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勤工俭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中重点。有效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全面提学生的素质与品行。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第2篇

一、2004年上半年省中心工作的简要回顾 今年上半年,省中心主要围绕省教育厅的中心任务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进一步科学有效地指导面上的工作。(一)抢抓三次机遇 1.积极应对事业单位改革 目前,省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已经全面启动,101家省级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已经确定,首批试点单位已经进行了撤并和以改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我们不在其中,我们极有可能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中心也曾经被列入到“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名单之中,在接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内,我们就做出反映,一边向厅领导及有关处室说明情况,争取支持;一边抓紧起草有关文件,对我们的管理职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及时将文件上报。通过努力,我们化解了“风险”,保全了机构,稳定了队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性对于我们而言可谓是来之不易,相信对市县也有较大的影响。我想,在这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我们省、市、县(市、区)三级更应该加强团结、相互理解、协调统一,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责,注重自身队伍建设,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拓宽谋求发展的路子,只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能有所地位,才能在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2.努力争取将有关收费列入“一费制” 从2004年秋季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但是我省“一费制”文件的初稿中基本上不包含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已有的、必要而合理的收费项目。我们及时形成了书面请示上报教育厅领导及财务处,希望将实验材料费(含中考加试费)、综合实践费、读书活动费用、学生着装费和上机费等列入“一费制”收费项目。同时,积极和省财政厅、省物价局沟通,争取政策支持。由于工作做的及时、细致,目前,综合实践费、学生着装费和上机费已经初步被列入“一费制”当中,有些收费项目还在争取之中,这将对我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验教学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3.积极促成中考实验操作考试项目 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教育厅基教处已在出台的《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苏教基[2004]13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理科实验操作纳入统一考试的内容”。我中心也已经组织了专人负责对学生操作实验考查的范围及规程进行研讨。各市县也要抓紧行动起来,积极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把中考加试工作落实下去。另外,省教育厅已经批准了我们上报的《关于将教育装备若干项目列入“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一并实施的请示》,省教育厅每年也将拿出几个亿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有利条件,这项工程将是我省教育装备战略性的起点,也是今后若干年装备工作的重点。(二)进行了三项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更好的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市、县装备部门和学校服务,我中心提出了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的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内部调整、理顺关系的工作。1.事企分开运作 管理中心长期以来是在事企混合,人员互用的状态下开展工作,有时用管理事业的办法来管理企业,有时用经营的方式替代管理。事、企互相牵制,影响了各自的发展,事业无法有力的行使管理职权,企业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者均无法准确定位。由此造成了我们管理职能的削弱,经营状况的滑坡,遗留问题越积越多,债务越来越重。另外,由于人员性质不同,分配制度不同,造成了人际关系复杂,劳动人事关系混乱,也直接影响到了安定团结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上半年,我中心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在经济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事企独立运作的方案,分两步做好事企分开的相关工作: 第一步,在形式上和分配上分开,财务、人事和分配上相对独立。在管理上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员工待遇与绩效挂钩,事业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管理。第二步,委托专家对企业从事业剥离、资产重组拿出方案。主要是理顺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探讨引入社会资金的可能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的改制做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将扩大规模,建立产业集团。目前,第一步工作已经完成,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安排都做了全面调整,出台了有效的工作运行方案,目前运行状态良好。第二步的初稿也已经形成,将适时付诸实施。2.调整机构,竞聘上岗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中心原有的内设科室已经与我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现我们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工作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们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内设机构及其管理职责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这次调整中,我们将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管理地位上,为了增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力度,我们增加了勤工俭学管理科的人员配备。我中心目前设有办公室、财务科、综合管理科、勤工俭学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科和项目管理科等六个科室,调整后的科室设置更为科学合理,职责更加明确。在调整机构的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聘任工作。经过民主推荐、自我推荐、竞聘人演讲答辩、领导小组测评、公示等程序,选拔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层干部。应该说,事企分开、机构调整和竞聘上岗是我们强化管理、开拓创新的“三步曲”,是为日后顺利行使管理职权,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所做的良好铺垫和有力保证。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管理是高效工作的保证,完备的规章制度又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要求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结合单位工作实际,细化考勤考核,财务审批,对外宣传等近二十项制度条例。一切按章办事,使工作的开展有规可依、有据可查。经过征求各科室意见,主任办公会议多次研究讨论,即将出台“试行稿”,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加以修改和完善。我们特别修订了考勤考核办法,建立了和月度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们希望通过完备的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化和科学化,更好的为基层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发展服务。(三)开拓三大工作领域 开拓创新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故步自封、满足现状就等于自绝后路。上半年,我们在做稳、做好传统项目的同时,广泛的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1.积极争取“六有工程”的相关工作 “三新一亮”工程结束以后,“六有”工程将正式启动(即农村中小学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这是又一个支援苏北农村教育的“民心工程”,省中心密切配合厅“六有”办公室做好工程启动前期的各项调研和准备工作,并多次和厅领导及有关处室沟通,争取项目。厅里已明确要求我中心参与工程有关项目的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2.大力推广探究性实验室 我们看到,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领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求精神,我们与有关单位多次对中小学探究性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讨,并在全省多所学校装备了科学探究实验仪器作为试点,反映良好。目前科学探究实验室已经进入到推广建设阶段,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会有力的推动我省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将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新的支点。3.开展新课标教学仪器研发工作 通过对南京多所中小学的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新教材变化后,能够适应于新教材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仪器却十分缺乏,原有的教学仪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广大师生对于新教学仪器的配备呼声很高。我们成立了由厅领导挂帅的研发领导小组,形成了详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现已上报教育厅。下一步,我们就将根据新的教材要求组织专家研制与其同步配套的仪器设备,以确保全省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正常教学的开展。(四)抓好三项常规工作 1.认真实施“三新一亮”工程 去年,我中心圆满完成了教育厅交付的45万套课桌椅的生产任务,总体反映良好。今年我们在继续做好2期课桌椅生产配送的同时,加强了对其质量的管理和督查。我们专门召开了课桌椅生产厂负责人会议,会上多次强调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重申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组织专人奔赴全省17个县(市)深入30多所基层学校了解情况,进行质量抽查。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资金不到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产品质量,已经全部完成了80万套课桌椅的生产任务。我们保证在新学期开学前将所有课桌椅配送安装到位,省里计划在8月初组织一次较为全面的质量抽查,要求生产厂对所有送货到校的课桌椅进行一次质量普查,为“三新一亮”这一民心工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2.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和“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更高层面上系统的指导我省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装备建设,我们完成了江苏省小学、初中、高中现代化装备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工作,并代基教处起草了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合格标准,修订了标准化实验室、等级图书馆标准。为了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归口管理,规范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工作,我们进行了江苏省校园网建设资格证书的评审发证、年审换证工作,并在新华日报上进行了公告、印制了宣传册。请各市装备管理部门在今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严格审查、执行校园网建设资格证书制度。3.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教财〔2003〕6号)是作为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下发的,是教育部财务司为推动勤工俭学发展寻找的又一个契机。今年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云南等地考察,对农村勤工俭学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下半年还要召开全国性的现场会。上半年,我们按照教育部要求,做好了典型经验材料的整理、上报工作。从我省上报的典型材料来看,苏北一些地区做的还是很好的,校园经济作为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重要方式确实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工作的思路

(一)正视困难 1.教育装备经费和投入不足。包含在预算内公用经费中的教育装备经费,不管是绝对值还是增长比例,我省和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教育装备的投入资金有限,财政拨款比例较小,自筹比例较大,费改税后,农村教育装备经费的缺口仍然很大,长期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学生实验耗材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实验设施、配备品种和数量不足。教育装备经费和投入资金的短缺是制约我们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们正在向教育厅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和基础教育装备经费的投入。2.随着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今后教育厅不可能再为带有经营性质的任何工作发文,所以我们的有些经营项目将要寿终正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们的行政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弱,而依靠市场经济的体制还未建立,所以我们的一部分项目将会萎缩。因此,如何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3.因为种种原因,我省实验操作教材的征订工作举步维艰,今年省里没有搞统一征订,下面一些地区有些反映,希望省里把这项工作统起来。实验操作教材实际上是学习的辅助材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是很必要的,但是他就象“鸡肋”,管起来的时候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弃之不管又可惜。但是,我们对实验操作教材的管理和推广工作并没有放弃,我们正在对此类器材进行新的思考和研发,正在对生产和推广方法进行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改革是必然的。市县的同志如果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或是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可以提出来,供我们研究和借鉴。4.实践基地是个新生事物,它的性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基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编制及待遇问题还没有解决,影响工作积极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基地的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责起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宏观指导的责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我们,也在积极向教育厅领导呼吁,争取政策和支持。应当看到,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第3篇

一、转变观念, 明确宗旨, 把勤工俭学工作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学勤工俭学的内涵和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勤工俭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 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过时论。这种观点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 基础教育所需经费主要靠国家投入, 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必要再抓勤工俭学了, 把这项工作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二是环境论。这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勤工俭学缺乏政策的支持, 没有宽松的发展环境, 加上工作的难度大, 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三是唯创收论。少数地方层层下达创收任务,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搞行政命令, 强买强卖, 忽略了育人和服务, 违背了勤工俭学的宗旨。首先, 我们要确定的是勤工俭学没有过时。勤工俭学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它对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 特别是在农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没有过时, 我们还要大力推进, 加快发展。其次, 它的发展需要优惠政策的扶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我们只能去争取, 却不能完全依赖和依靠政策。任何优惠政策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是暂时的, 适合某一时代的东西并不一定永远行得通。勤工俭学工作应该是常期坚持的, 我们不能因为勤工俭学优惠政策的多寡来动摇我们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和决心。最后, 创收是勤工俭学的目的, 但是不是唯一的目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能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能实现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如果学校把勤工俭学创收作为解决教职工福利的主渠道, 教育行政部门把勤工俭学机构作为一个生财机构, 就背离了勤工俭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勤工俭学的真正意义和生命力将会失去。

二、正确认识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勤工俭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特别是近年来, 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 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它不仅是获取与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手段, 还应该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勤工俭学中得到锻炼和升华。勤工俭学工作也不断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朝着素质化、育人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 认为只要学习好了, 有了一个好成绩, 考上一个好大学, 找到一个好工作, 就什么都解决了。不仅是学生家长, 甚至我们部分教师以及部门领导也这么认为,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身体技能的塑造和培养。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劳动技能, 不热爱劳动, 成为一个“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人, 他们不仅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 甚至可能影响我们民族的素质。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经济, 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 但还要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满足精神需要,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这里的关键是人, 只有真正提高了人的素质和水平, 才能达到我们创造和谐社会的目的。勤工俭学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它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勤工俭学也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是对开发学生智力有帮助。我们在中小学开设手工、劳技课,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也让学生享受到在某些课堂上体会不到的快乐。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在勤工俭学中, 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方面, 我们应该放眼国外的教育方式, 不要把目光死盯在分数上, 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勤工俭学的作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 而且还要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提高团结协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四是勤工俭学的收入还能用于学校的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在学校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 办好学生食堂、小卖部, 利用学校空地开展种植业, 解决学校学生吃菜等问题,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另外, 学校食堂、小卖部还可以有营业收入, 这些收益可以用于学校日常办公用品的购买、设备购置、维修, 校园的美化、绿化, 补助困难学生、改善教师、学生的福利待遇等。可见, 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密不可分, 任何割裂它们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三、做好具体工作, 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

“三生教育”与勤工俭学 第4篇

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三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勤工俭学与实施“三生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开展勤工俭学是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与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开展勤工俭学是中小学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三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两种组织形式来实施的。课堂教学着重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勤工俭学则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和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学习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三生教育”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深化。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就能促进勤工俭学的发展,同时,在实施“三生教育”教学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就能深化“三生教育”的成果,双管齐下,互利双赢。

二、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为实施“三生教育”构建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勤工俭学成绩显著。据统计,到2007年底,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已建成11064个农林牧渔勤工俭学基地(占地面积1270207亩)、223个工业企业勤工俭学基地、4087个第三产业勤工俭学基地,2007年接纳学生劳动实践已达11204512人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成千上万的勤工俭学基地无疑是实施“三生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宗旨,育人和助学是勤工俭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育人的功能,而只注重去搞创收,对勤工俭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层次。因此,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基地,首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在开展勤工俭学时,坚持以“三生教育”为指导,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体认知与行为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的。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勤工俭学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作为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3.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加强勤工俭学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已建立起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勤工俭学生产基地,但一部分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和设备简陋仍是勤工俭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还需要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引进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设施,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勤工俭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最佳成效。同时,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达到共赢和多赢的目的。

开展勤工俭学 推进素质教育 第5篇

推进素质教育

北湖区石盖塘中心学校

谢春生

勤工俭学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育未来的国家栋梁的重担,不仅要传授给孩子们各种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在品德方面的培养。要让孩子们学会继承和发扬传统,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勤工俭学,促进勤工俭学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何开展勤工俭学,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利用勤工俭活动学抓好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不愿当农民、好吃懒做的现象在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农村小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技术课,安排学生参观工厂或适度的劳动,使学生参与、了解、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劳动与创造、劳动与价值等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劳动,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养成自理、自立和动手创造的习惯,实际是很好的锻炼。让学生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下,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懂得了劳动创造收获,珍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道理。

二、利用勤工俭学抓好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搜集一些废旧材料用来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做一些工艺品,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废品还是很有用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三、利用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并注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努力实施,勤工俭学一定会在狠抓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勤工俭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勤工俭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之中。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能够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创造性劳动获得成功、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喜悦与兴奋,对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他们将来走进社会,独立开拓事业、求生存、求发展打下基础。

新时期中小学勤工俭学的思考与探索

北湖区石盖塘中心学校

谢春生

勤工俭学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步入到了今天这个崭新时代,如何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目前勤工俭学所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和就业压力,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已成定势。而在功课之外,参加其它一切活动,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2、经济能力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加之学生勤工俭学创收效益比较小,特别是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上学的观念更加淡化了。

3、教育方式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相对溺爱,认为孩子小,不会干,在家很少安排参加家务劳动锻炼;学校教育中勤工俭学也不被重视,非考试课目要给统考课目让路,开展活动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没有新意,不被学生喜欢,使勤工俭学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4、安全稳定方面。由于安全无小事,所以人们都怕出事,不敢开展、不愿开展活动,给勤工俭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俭学有两在功能:育人和创收。在过去的勤工俭学工作中,强调创收功能相对多一些,造成普遍认为勤工俭学就是挣钱。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和勤工俭学以实践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育人宗旨相一致,也正是大力发展勤工俭学的良好时机,因此,学校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方向、找准位置,努力为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方向,树立勤工俭学要以育人为主的观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所以竞争就是能力的较量。勤工俭学正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完成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链接,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学生与社会接触最直接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全新认识勤工俭学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

2、深刻理解勤工俭学的“迁移价值”。勤工俭学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学生可以进行动手能力、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例如: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时,我分给每个学生一粒种子,一个花盆,要求他们培养种子开花。要想开花,第一,必须有诚实的态度,要付出辛勤和汗水,经过踏实认真的动手劳动,挑选土壤、细心种植、施肥浇水,种子才会发芽,如果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只有失败的结果。第二,能够培养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从种下种子到发芽开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待是考验学生的耐心,管理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如果只有三分钟的热情,种下后就不管不问,或者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三,能够激发钻研和探索的积极性,一样的种子,可长出的苗、开的花、枝叶的茂盛程度各不相同,同学们常提出许多为什么,观察、探讨、分析、交流,无形中培养了钻研探究的自觉意识。第四,有助良好同学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种花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克服,知道了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建立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具有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召开总结会时,同学们个个涌跃发言,大谈养花经验和明白的道理,说种花不但要动手,而且要动脑;种花只是几个月时间,都要付出这么多的汗水和心血,爸爸妈妈养育我们十几年,所操的心和付出的代价就更多了,听到等等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语,我感到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学生们能明白这么多道理,恐怕说教是无法达到的。这也就是勤工俭学的“迁移价值”的作用。

三、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俭学活动,迎得学生的喜欢和社会的支持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开扩学生视野。如组织学生到桔柑园中参加施肥、浇水、拦尖等田间劳动,进行劳动实践,学习桔柑的生长、种植、管理知识和技术;带领学生到生产线上参观,让学生感受工业生产的紧张和严密,明白劳动是要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的,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科学家,也要努力学好知识,当好农民和工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

第三,要紧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实现勤工俭学育人的最大化。单纯的劳动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把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的放矢的活动;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社会感触和生活体验相对应,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得当的总结和奖励,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劳动情况认真归纳点评,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模范先进,对不积极或不认真的,指出不足、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伟大,行为和思想共同进步。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第6篇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我们今后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勤工俭学从以创收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向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勤工俭学的位置,才算找到了校办产业今后的立身之本。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摆正勤工俭学的工作位置

1、转变观念,摆正勤工俭学的位置。

以往,学校发展勤工俭学,总是“重创收,轻育人”的陈旧观念存在,目前,学校更新了创办勤工俭学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促进校办产业逐步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产业价值观向服务素质教育观转变,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深入校办产业劳动实践,了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会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学校始终把壮大校办产业作为一种治校方略,因为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走出误区,坚定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普九工作,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的债务较多,特别是学校收费有限,上级财政拨款有限,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挖潜,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自身活力,传到创收和育人同步,我校走出三大误区,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坚定了发展勤工俭学的必胜信心。一是走出“等、靠、要”的误区,不再等待观望,不再靠上级安排项目,主动发展校办产业;二是走出了勤工俭学就要向学生收费的误区,重树教育新形象;三是走出了搞勤工俭学学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误区,明确了发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是追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矛盾将长期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单独依赖政府,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拨款,路只能越走越窄。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总是两眼向上,一味“等、靠、要”,或是两眼向下,搞点“乱收费”。要确定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国家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外,还要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求得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方面经费缺口增大,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闲置,要注意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勤工俭学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学校可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育人是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勤工俭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使勤工俭学与其他经济活动有了质的区别,也使得勤工俭学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

本方针。同时,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上一篇:油条中的化学知识下一篇:河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集中督导调研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