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2024-07-22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精选6篇)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1篇

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王列平

1848年2月,一部划时代巨著《共产党宣言》公布于世,它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式开始。由于《宣言》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因而它的诞生就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传播过程颇为复杂和曲折。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共产党宣言》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不是通过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而是由西方传教士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介绍过来的。西方传教士是为了向中国人民兜售西方的宗教教义,而资产阶级改良派则是为了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说。然而就在他们兜售和鼓吹的过程中,却先后不自觉地、零星地、甚至是歪曲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介绍给了中国人民。

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是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这是英国传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本刊物。该报刊很早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的消息。随后,又介绍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并把它们通称为“大同学”和“安民新学”。

1899年3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发表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该文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而文中关于“马克思之言曰”后的文字,则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资产者与无产者”一节的内容意译(今译“资产阶级”)。按李提摩太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介绍,告知清政府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同时还规劝清廷当权者接受新潮和改良。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却在无意之中曲折地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

此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了简要的介绍。然而这些介绍都是在所谓“更研哲理牖新知”的旗号下,作为西方政治学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绍而已,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施行君主立宪政体。

在中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还十分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不同之处在于,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宋庆龄回忆说:那时“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工人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

虽然此时的孙中山并不十分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家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但由于他对社会主义有了朦胧的认识,因而他自信地以社会主义者自诩,并怀着虔诚和热情四处寻找社会革命党。1905年初,孙中山访问了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会见了当时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得及书记处书记胡斯曼。在会见中,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他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是要避免其种种弊病”,“我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还请求第二国际书记处接纳他为“党的成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尽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摘译,较系统地进行了介绍。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宋教仁等人都曾在《民报》上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的章节内容。

1906年1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二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与此同时,他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评述。他说,“马尔克(即马克思)起草《共产主义宣言》,万国共产同盟会(第一国际)奉以为金科玉律”,“德意志之劳动者亦感于马尔克之说,起而与富豪抗”。又说:“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故空言无所裨。„„夫马尔克之为《共产主义宣言》也,异于是。”他为此还专门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4段内容介绍其要点。如第一章开头译文是:“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乎。”(今译“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结束语的译文是:“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事,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在同年6月出版的《民报》第五号上,宋教仁也以犟斋的笔名译著了《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第一次向国民介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并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其曰:“盖平民所决者,惟铁锁耳,而所得者,则全世界也。”“万国劳动者,其团结!”他所译的比朱执信译的更贴切于原文。叶夏声也以梦蝶生为笔名,在《民报》的第七号上发表了《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一文,也在文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10条纲领。

1908年1月,在同盟会员刘师培、何震等人创办的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主的《天义报》第十五号上,刊登了民鸣所译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写就《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一部分,并加了编者按语说:“按共产党宣言,发明阶级斗争说,最有裨于历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当时思想之变迁,欲研究社会主义之历史者,均当从此入门。”随后,又在3月出版的《天义报》第十六至十九期合刊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译文。

上述《共产党宣言》各种版本的摘译主要来自日文,而日文《共产党宣言》全文本,则是1904年首刊于幸德秋水主编的《平民新闻》上。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派虽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上,出现了不少曲解和误解,但毕竟给国内的知识分子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学说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向海外积极寻求革命理论时,一方面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运用其学说观察、剖析国家命运,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另一方面又在其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宣传,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十六期上发表了以“舍”署名的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文章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le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在介绍《共产党宣言》第三章“无产者与共产党”的基本内容时,作者明确指出:“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以图Democracy的战争的胜利。这些无产阶级的平民,将行使他们政治上的特权,打破一切的阶级,没收中产阶级的资本,把一切的生产关系都收归政府掌管,由这些人去组织一个统治的机关。并且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文章还着重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十大政纲,较之《民报》的译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虽然该文对《共产党宣言》的介绍仍有许多不准确之处,但却突出了《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主要任务“要增加生产的能力,愈速愈妙”等。该文的发表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即将来临的“五四”运动有一定的促进和影响。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期专号上,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认为“自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党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不仅如此,李大钊在介绍唯物史观时,还专门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而他在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时,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登载渊泉所译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文。该文从《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谈起,并对《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进行了较准确的翻译:“共产党以隐蔽主义、政见为卑劣的行为。所以我们公然向世人宣言曰,我们能够推倒现时一切的社会组织,我们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使他们的权利阶级,在共产革命的面前要发抖的。劳动者所丧失的东西,是一条铁链。劳动者所得的东西,是全世界。愿我万国劳动者,团结毋懈!” 在“五四”运动期间,一些国民党人也由过去介绍各派社会主义学说,转为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十月革命方面。当时由国民党人主办的《建设》杂志、《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便是他们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据统计,1919年8月至次年4月,《建设》杂志就刊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包括译文)20余篇,成为当时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突出的刊物之一。而《星期评论》则是与《新青年》齐名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全国学生群众中很有影响,学生和工人经常有很多人投稿”,就连陈望道所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相约的。《觉悟》副刊也是如此。自1919年6月以后的3年内,刊载了马列主义原著及介绍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多达50余篇,其数量超过了《新青年》。由此可见,这3个刊物在中国早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方面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此时在国内涉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文摘译比较多,但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全译本。

1920年春,陈望道由于在浙江第一师范受到守旧派的攻击,便离开此地,回到故乡义乌分水瑭,因受约《星期评论》主编人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的委托,开始潜心研究新思潮,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思想颇为激进,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深知此书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可阅读之后,他放弃了自译的打算。因为,翻译此书绝非易事,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比如,该著作的第一句话(今译“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要想贴切地译成中文就不容易。此后,当他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时,便四处物色合适的人选翻译《共产党宣言》,准备在该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向他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可胜此任。于是,戴季陶提供了日文本《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又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文本(原著为德文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据云,周恩来在50年代曾问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是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日文本译,同时参考英文本)。

陈望道回到家乡后,在一间柴房里,开始专心翻译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柴房经年失修,破烂不堪,而山区早春的气候还相当寒冷,常常冻得他手足发麻。可他硬是只凭借着柴房里的一块铺板,两条长凳,一盏油灯,以及老母亲送来的三餐菜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终于1920年在4月间把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中文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正式出版

陈望道把中译本《共产党宣言》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请他校阅。当李汉俊校毕,又送陈独秀再校,经陈望道改定,正准备交《星期评论》连载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由于《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当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而此时,陈独秀正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印行《共产党宣言》则是当务之急。虽因《星期评论》停刊而无法公开发表陈望道的译作,但陈独秀仍尽全力设法使它问世。

陈独秀与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后,通过多种途径筹措到一笔经费,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承印《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马克思肖像和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由“马格思、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公开出版,这也是马克思的著作在中国的第一个全译本。该书刚一问世,就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广大知识分子竞相争购,一时间“洛阳纸贵”。

《共产党宣言》初版时印了1000册,不胫而走。一个月后,再版,又印了1000册,仍然抢购一空。当时出版发行是借用了“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而很多读者渴望得到此书,但又苦于寻找不到“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地址,于是纷纷投书给《星期评论》杂志主编沈玄庐,询问发行处在何处,怎样才能购买到此书。1920年9月30日,沈玄庐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以“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为题,复信广大读者说:“你们来信问陈译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工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问的话”,“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就这样巧妙地回答了读者提出的问题。

应广大读者的一再要求,到1926年5月止,陈望道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已重印达17版之多。而从1920年8月第一次印刷发行起,到1938年上海新文化书房印最后一版时,该书三易书名,四改译名,六换出版单位,冲破了反动当局的一次次查禁封锁,终于使之成为我国早期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成为了无数革命先驱走向信仰共产主义的启蒙读本。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影响和培育了当时整个一代革命者,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时说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阶级斗争》;以及柯察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周恩来在谈个人和革命的历史时也说道:“这一时期(1920年),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党宣言》,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与《共产党宣言》,这些著作对我影响很大。”由此可见,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虽然在中国历经了万分艰难的传播过程,但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催生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摘自《文史精华》,2007年第6期)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2篇

诚然,《共产党宣言》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三年了,但它在新时代新政治环境下毋庸置疑的有着它的理论指导作用,并且我们还应该以此基础在实际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共产党宣言》 出现在资产阶级的社会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据统治地位,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比较差,这时,建立起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提出了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景,给工人阶级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共产党宣言》创作于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的前夜,在当时已经存在着很多各国工人组织的背景下,《共产党宣言》并没有产生巨大影响。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党纲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但后来,《共产党宣言》充分显示了它的影响力,而且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征服了世界,远远超出了德国的历史环境。这一点就足以充分说明《共产党宣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时代进步和凝聚人心的思想旗帜。从163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共产党宣言》的革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要求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来运用。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然而,一种理论如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能不断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这种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之树也能常青,始终保持其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所以决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共同撰写的德文版序言中说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其奥秘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它与时代同行,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所以它能够发挥指引方向、预见未来、凝聚人心的作用,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共产党宣言》的篇幅不大,但它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却十分丰富,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回答了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各自的世界观转变,他们便将自己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理第一次完整精炼地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以表达,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巨大的进展。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在他们预言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却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这些国家原先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时期或资本主义初始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当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任务,需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回答这些问题,自然也不能从他们的本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只有当现实社会主义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后,才能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奠立在坚实的基地上。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基于认清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根本变革传统模式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创造性、基础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 第3篇

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更是一个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翻译在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共产党宣言》为例, 它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不同译本已达三十多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历经了二十余次的翻译, 国内史学界更将其纳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种译作, 其译介情况更是值得思考。

在《共产党宣言》被翻译到中国的过程中, 中国原有的语汇和思想会“归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也会“规训”中国既有的思想和习惯。本文试图通过关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汉译过程中译介的具体环节, 来理解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二、《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译介

《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的汉译过程从上上个世纪就开始了, 最早始于1899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摘译的《大同学》一文, 其中便涉及到《共产党宣言》的片段。而接下来对《宣言》的介绍多是采用译述、摘译或缩译的方式, 外加一些背景介绍和评论。直到1920年8月,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由陈望道据英文本和日文本全译的《宣言》, 国内才出现第一个全译本。鉴于《宣言》在英首次发表用的是德文, 所以后来的译者力求从德语或其他语种重译或者多语种译本互校, 以求汉译本的完整与准确。受译者、语言、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宣言》在不同译者的不断重译, 不断校对下更加精益求精。在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共产党宣言》译作的好与坏, 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译介的具体环节上。

1.摘译和节译。如上文提到的, 受时代、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宣言》最先是通过摘译、节译或缩译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人说摘译或缩译在理解上会使中国读者无法全面领略马克斯主义思想的核心, 那么《宣言》在以后的多次翻译中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和交流空间。

2.转译。古今中外, 转译并不新鲜。我国最早的佛经, 大多并不是直接从梵文汉译过来, 而是译自各种西域语言。晚清时期, 中国有很多留日的学生, 所以当时许多西方书籍也就多是从日文译本转译的。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 特别是《共产党宣言》, 也几乎全部来自日语, 或是马恩原著的日文翻译, 而《宣言》的首个中译本也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 受苏联的影响, 《宣言》也开始由俄文系统地转译。语言是承载各名族文化和历史的媒介, 那么在关注《宣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时, 就不得不思考, 日本和苏俄的文化是否也在转译过程中进入并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3.复译。复译在中外翻译史上也是常见的一种译作类型。《宣言》的多次翻译也体现了这一点。就作品而言, 复译不断是由于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方法, 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力求译作的精益求精。对《宣言》来说, 不断出现的复译本, 体现的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深化。

4.对等词。翻译中的对等词是马恩主义的相关概念与我们中国文化和社会思想交流的一种表现。《共产党宣言》首句中的“ein Gespenst”就有过多种翻译:“鬼怪”, “妖怪”, “怪影”, “幽灵”等等。“umgehen”译法也有不少:“闹鬼”, “游荡”, “出没”, “徘徊”等等。而《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括其理论原理的话语“Aufhebungdes Privateigentungs”, 我们将其译为“消灭私有制”, 而“aufhebung”在德语中仅有“捡起, 保留, 取消, 废除, 扬弃”等等之义, 并未含“消灭”之义。由此不难看出, 《宣言》译介过程中的多次重译更是体现了确立汉语对等词的艰难, 而译者在处理译作时又是需要多么的小心翼翼。

由于有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当时有限的翻译条件, 所以《宣言》的译作往往迥异。以《宣言》首句来说, 现在通行的是中央编译局的译法:“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徘徊。”与之相比, 最初陈望道的译文却是:“有一个怪物, 在欧洲徘徊着, 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我们不难看出, 正是通过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 在反复对译作揣摩和分析的努力下, 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汉译过程就是以关注其译介的具体环节为中心, 了解《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如果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只是切入点, 那我们最应该思考的就是, 翻译, 这一作为阅读和阐释的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在极端的情况下, 翻译就是一种改写, 即由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影响, 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修改, 以使其符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以便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信息之间的转换, 是促成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媒介之一。关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过程,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情况, 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深化, 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译介,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牛云清.成仿吾与新译《共产党宣言》[N].人民日报, 2003.11.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5]刘必庆.问题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6]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4篇

那么,这本被称为“国宝”级文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本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她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与传奇呢?

“大胡子”来到中国乡村

山东省广饶县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历史悠久。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一批热血知识青年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激发下,纷纷走出封建势力浓厚的农村,到城市中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中间一些人在外地接触了共产党人,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而成为共产主义者,有的还成了职业革命家,刘子久(刘俊才)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刘子久是广饶县刘集村人,1923年在益都省立十中读书时受到国文老师、中共济南支部成员王翔千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后任山东地委执委、河南省委书记,解放后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顾问等职。

1924年深冬,刘子久回乡期间发展刘良才入党,随即成立了刘集党支部。1926年春节,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的刘子久、延伯真、刘雨辉(延伯真夫人)又回到了故乡刘集村,给刘集村支部带来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书。这其中就有刘雨辉带回的那本中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刘雨辉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十几岁时就考入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后又到苏州女子产业学校读书,1925年毕业后回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当时,在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潮中,刘雨辉结识了济南女师的王辩、王兰英等许多女共产党人。同年,刘雨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女同志表现非常突出,经常和男同志一起开会、学习、活动。这样,张葆臣那本盖有自己印章的《共产党宣言》就辗转到了新入党不久的刘雨辉手中。她从这本革命文献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斗争勇气,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26年春节,刘雨辉同刘子久、延伯真一起回家探亲时,就把这本心爱的书送给刘集党支部。从此,这本《共产党宣言》便在广饶刘集这个偏僻的农村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1926年农历正月初三,农民协会在刘良才家成立。会后,济南来的几位同志走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影响,特别是他们带来的《共产党宣言》等宝贵的革命文献留了下来。在大革命的热潮中,刘集一带的革命斗争之火在《共产党宣言》指引下,越烧越旺。

刘集支部的党员们,晚上经常聚集在刘良才家,在煤油灯下学习这本《共产党宣言》,讨论国家大事。入冬或农闲时节,党支部举办农民夜校,这本书又成了刘良才和其他党员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和传授文化知识的好教材。

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时,经常举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对大伙儿说:“这位大胡子(当时党员们对马克思的昵称)就是马克思,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被深深感动了,纷纷说:“大胡子讲的理儿,是咱穷人的理儿,说到我们心上了。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准没错!”

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从小小的刘集村燃遍了全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1929年1月,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起8个党支部,党员达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在它的周围团结着五六千农民兄弟。此外,还成立了青年团、少年队、工会等组织。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党领导了一系列斗争,发动党团员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山东省委发给广饶党组织的一部油印机,大量印刷揭露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叛变革命和地主豪绅剥削农民的罪行,号召人民群众觉醒。同时,广饶县委为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武装组织,部署基层党组织迅速成立“拳房”,号召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加拳房习枪练武。狠狠打击了封建势力。这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在刘集这样的小乡村中传播革命种子并生根开花,生动说明了“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腥风血雨中的忠诚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与奉系军阀相勾结,逐步控制了山东,广饶的形势日趋恶化。

1930年11月,敌人开始在广饶搜捕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刘良才和刘集党支部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当想处理这本《共产党宣言》时,刘良才却舍不得了。这本只有56页的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页页都有他的手痕,以致该书的左下角都发黑磨破了,刘良才怎么也不忍把它烧掉。时隔几个月,形势更加恶化,劉良才已成为敌人重点搜捕对象。1931年2月,山东省委调刘良才离开险境,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共产党宣言》郑重交给了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嘱咐他好好保存。刘良才到潍县后,面对白色恐怖,鼓足勇气,以超人的胆略,恢复和重建了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1933年7月,刘良才不幸被敌人杀害。

刘考文接过刘良才手中的书,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是党的书,下定决心要把它保管好。他把这本书时而藏在粮囤底下,时而将其封进灶头的通风道,时而又转移到屋顶的脊瓦下面,始终没有暴露。1932年8月,广饶邻县博兴县暴动失败,广饶县的党组织进一步遭到破坏,有不少共产党人被捕、杀害。刘考文估计到自己也有可能被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果然被捕入狱,全家被抄,而这本“大胡子”的书却安然脱险了。

刘良才在潍县就义的消息传到广饶刘集村,刘世厚十分悲痛。他默默取出宝书,思绪万千,沉思良久,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刘世厚坚信,宝书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终究会实现。他把这本书用油纸严严实实地包好,再装进一个竹筒里,把它作为对烈士的怀念。

从30年代起,国民党就把676种社会科学书刊定为“禁书”,《共产党宣言》即为“禁书”之首。国民党对保存和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者,加以“危害民国”之罪名,或判刑监禁,或残害杀戮。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刘世厚住的破旧小屋里,却珍藏着一本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刘世厚在自己睡的土炕角挖了一个暗洞,把装有《共产党宣言》的竹筒藏在里边,有时他又把“竹筒”藏进墙上的雀眼里。这本宝贵的文献,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广饶、益都、寿光、临淄“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为八路军所控制。日伪军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极力要拔除它,这里的斗争异常激烈。日伪军曾三次对其进行“扫荡”,刘集村全村房屋几乎全被烧光,但这本《共产党宣言》却一次次度过浩劫,转危为安。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1年1月18日夜间,日伪军1000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村,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物就抢。全村成为血河火海,83人被杀害,500多间房子被烧毁,酿成了震惊全国的“刘集惨案”。在这场惨案中,刘世厚本已逃出村外,后来他看到全村一片火海,十分担心藏在屋中的《共产党宣言》被烧毁,就冒险潜回家中,冒着烈火爬上屋山墙,抢救出这本宝书。

解放战争时期,刘集一带虽然已成为解放区,但形势仍然很不安定,经常遭受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侵扰。在此情况下,刘世厚不得不经常变换着藏匿地点。

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世厚才放心地把《共产党宣言》从藏匿的地方拿了出来。

刘世厚端详着保存多年的“宝书”,心潮起伏。宝书散架了,他眯起昏花的双眼,穿针引线重新装订。他还在首页的左上角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用一块蓝布把书包好,放进小漆匣,再装入一个大木箱子中。在随后的日子里,老人家常常拿出“宝书”,仔细欣赏一番,这成了刘世厚的嗜好和享受。

1975年,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许多老同志把当年战争岁月用过的梭镖、镰刀等献了出来。县里还把烈士刘良才家3 间北屋及室内的旧家具,作为刘集党支部活动的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起来,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刘世厚主动把他严密保存了40多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了国家,一时引起全村男女老幼的极大兴奋。许多老人当年都学过这本书,都看到过“大胡子”的像,当他们又看到这本“大胡子”书时,激动得老泪纵横。但是,由于当时“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广饶县有关部门没将这一重大发现逐级上报,也没有对这件文物作科学鉴定,因而也未得到国家高层领导和学术界的关注。

刘世厚老人当时还不可能知道,他亲手保存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竟然是在中国的中文第一版本,他更不会想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学术界已经苦苦寻找了多年而未得。

长期以来,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的中文译本是浅蓝色封面的1920年9月的“再版”本,中共中央编译局保存的也是9月本,北京图书馆保存一本1924年6月的“第三版”本,而人们苦苦寻求的第一版本就是不见踪影。1975年召开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时,身患癌症的周总理抱病出席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他见到该书最早翻译者、上海复旦大学老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望道时,还关切地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版本找到没有?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不久,周总理逝世,当事人陈望道也于1977年10月去世,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1980年初,上海发现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全本,在上海档案馆保存。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上,刊载了该版本的介绍文章和照片。上海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认为《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最初出版的时间不是1920年4月或春季,而是同年8月。1983年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对此曾作过报道。但是,由于上海是一个孤本、孤证,仍有人认为《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最初出版时间是1920年4月或5月。

1986年初,山东省东营市政协在编纂《文史资料》时,收集到由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的那本《共产党宣言》,他们立即向省市委提出《关于鉴定和保护珍贵革命文物“共产党宣言”的建议》。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昌安于同年2月21日批示:“建议很好,望组织落实。”

1986年5月,中共中央编译局等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小组,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和考察。

《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是平装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自上而下模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党产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马克思像下端印有“马格斯”三字。全书用5号铅字竖排,共56页。封底自右向左依次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尔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

考察组把中共中央编译局保存的9月“再版”本与广饶8月“出版”本作了仔细对照,发现9月“再版”本除了纠正了8月“出版”本标题错误和将封面印色改为浅蓝色外,其他一切完全相同。另经对照,广饶本和上海本完全是一个版本,广饶本修正了上海本“孤本”和“孤证”的结论。现在可以证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最早是1920年8月出版的。

考察组还进一步弄清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版本的出版情况。从广饶藏本及上海藏本的封面标题都是“共党产宣言”这一情况来看,8月版本封面标题之误并非发生在个别印本上。这个封面标题错误显然是因排印或校对疏忽所造成的,而非译法或其他原因所造成。因为,扉页上竖排的标题清楚地印着“共产党宣言”五个大字。可以断定,正是因為发生和发现了这一版封面标题的行文词序错误,又加新书售罄,故在9月间进行“再版”时纠正了封面标题错误。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5篇

同志们:

明天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纪念日,今天县委在这里举行《中国共产党 历史》(第一卷)首发式,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编写出版,是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县委党史研究室精心组织编纂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县党组织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书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一部良好的教材;为我们汲取历史经验,继承光荣传统,沿着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提供了精神食粮。在此,我代表县委对《中共###党史》(第一卷)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编纂该书付出辛劳和智慧的党史工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刚才,作了重要讲话,县委党研室负责人介绍了该书编纂的基本情况,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重温###党组织的光辉历程

###党史,光荣而辉煌。83年前,###党的地方组织——中共###特别支部成立,自此,古城###翻开了新的一页。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不畏艰难,前仆后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土地革命时期,###特支通过办《笔写周刊》、《呐喊》等刊物扩大宣传力度,围绕反帝、反封建、反对内战,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国民党的弊政,唤起民众同黑暗势力作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特支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推动川军出川抗战、动员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特支按照中央指示,掀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条战线,在全县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护城、护校等斗争。

###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迎来###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抗击内外敌人、缔造共和国的艰难岁月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赴汤蹈火、为民请命的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无私无畏、永留史册的壮丽篇章。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特支书记就有3人先后被捕,有20余名共产党员献身于党和民族的解放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事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追忆往昔,令人无限感怀。###80多年的党史,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人民争取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光辉历程;###80多年的党史,也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二、资政育人,充分发挥党史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共###党史》(第一卷)是一部史料翔实而生动的党史教材。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发式,目的就是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教育和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以更好地指导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的宏伟事业。

(一)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更加自觉地坚持与时俱进的良好品质,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都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从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向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的发展历程,其中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也都是解放思想、与

时俱进的产物。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二)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更加自觉地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主题,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强国富民都无从谈起。近年来,虽然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还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不小差距。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重要战略转型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县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苦干实干,加快###崛起,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经济总量进入全省68个丘区县前10位,城市人口达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建成一个经济更繁荣、社会更进步、生态更良好、人民更幸福的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

(三)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更加自觉地坚持执政为民,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明确宣言,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解放和幸福事业而不断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历史。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号召全党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们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救助工作,使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三、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党史工作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党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失败教训、服务当前工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县委党史研究室要在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编纂任务的基础上,抓紧编纂第二卷和第三卷工作,争取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县委希望全县党史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积极探索我们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

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胆魄,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加强党史研究与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与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我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加强党史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党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成为熟悉史料、擅长研究、精于写作的党史专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积极支持和配合党史部门做好各项工作,为我县党史工作再上新台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第6篇

2012-05-06 09:42:03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4日)

胡锦涛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共同回顾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共同瞻望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美好的未来,共同抒发我国各族青年奋发有为的情怀。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团员青年和各级共青团组织、广大共青团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90年前,在中国革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革中,在伟大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中国社会伟大变革而采取的重大行动,表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青年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中国青年运动展开了浩

浩荡荡的发展征程。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毛泽东同志赞扬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强调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号召广大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希望广大青年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希望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坚韧不拔开拓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从来都热情鼓励和坚定支持青年在人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

负。

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冲锋在前,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赴汤蹈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发愤图强,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年锐意进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顽强拼搏、再立新功。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发奋成才,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凯歌。实践充分表明,广大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

当重任、大有希望的!

90年来,共青团组织始终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自觉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推动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沿着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方向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组织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组织带领广大青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赤诚奉献,开创了共青团事业发展新局面。实践充分表明,共青团不愧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中国青年运动90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我们要

牢牢记取、倍加珍惜。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史。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青年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道路蓬勃发展。

——必须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大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旗帜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和人民忘我奉献。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大青年才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奋斗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青年的前进步伐从来都与时代的前进步伐紧密相连。与时代并肩前行,走在祖国和人民前进队伍的行列中,是青年成长发展、大有作为的前提条件。只有走在时代前列,广大青年才能成就远大抱负,中国青年运动才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必须始终投身人民伟大实践。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相结合,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广大青年才能站稳最基本最扎实的政治立场,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拥

有最强大最深厚的前进动力。

——必须始终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青年运动是青年人的事业。必须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发挥青年优势。只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广大青年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活力。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前进道路上面对着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代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祖国建设的艰巨任务为青年大展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光荣使命,珍惜宝贵机遇,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用自己的双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谱写中国青年运动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这里,我给广大青年提5点希望。

第一,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广大青年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把个人奋斗同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第二,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青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青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能不能始终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强不强、拔尖人才多不多。广大青年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要深入了解国情,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

任的栋梁之材。

第三,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青年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广大青年一定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一定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一定要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畏惧挫折、不彷徨退缩,在千磨万击

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

第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广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那么一种勇立潮头的浩气,有那么一种超越前人的勇气,有那么一种与时俱进的朝气,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讲求科学、讲求方法,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只要青年一代的创造热情极大增强、创造能力极大提高、创造活力极大迸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第五,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年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应该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为开创社会新风发挥积极作用。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争当奉献社会的模范,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大力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德;争当促进和谐的模范,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规范、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广大青年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引领社

会风尚。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共青团组织一定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更好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要着力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共青团各项工作中去,增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着力提高服务青年能力,把为青年服务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团组织的关爱。要着力创新活动方式,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原则,提高团的活动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共青团工作提升整体水平、实现全面活跃。要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把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当作全团的重点工程来抓,增强基层活力和战斗力,努力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广大团干部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要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业务本领、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严格自律为重点,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高

素质团干部队伍。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务必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倾听青年心声,关心青年疾苦,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尽力为青年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共青团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心帮助共青团干部锻炼成长,更好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

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党和人民坚信,我国各族青年一定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造更加壮美的青春业绩。

祖国的未来属于中国青年!

上一篇: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下一篇:竣工联合验收建设单位应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