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语文的诗意

2024-07-12

采撷语文的诗意(精选6篇)

采撷语文的诗意 第1篇

采撷语文的诗意

——“综合性学习”教法心得

重庆市巴县中学教师胡霞

杨柳岸,绿树葱郁,芳草萋萋,燕舞莺歌,看那一江春水,浩浩东逝,一路芳华,万千情愫,不禁心襟摇荡,诗意盈怀。当我驻足在春的门坎,流连于春的时空,尽情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蓦然回首,我发现,原来拥有一双灵慧的眼眸,一颗敏感的心灵,一支描摹世态的妙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而赐予我这些礼物的,就是语文。是语文,让我人生的四季充满诗意;是语文,让我贫乏的生活得以充实;是语文,将我休眠的灵魂复活。

当还在呀呀学语时,我们就与语文有了亲密的接触。从童稚的心灵中轻轻吐出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曾经带给孩子们多少喜悦与希望啊。再后来,走进校园,也就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真实的语文世界。从此,语文引领着我们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欣赏自然,认识世界。语文,如一方沃土,滋养着一颗热爱的种子,让它从灵魂深处破壳而出。

轻拥语文,我仿佛触摸到了它流动的韵律,跳荡的文字,如一个个音符,在心的琴弦上弹奏出一曲曲人间天籁。是什么时候,我发现了语文的美,感受到语文的浓浓诗意?曾经,我一度将它尘封,总认为它缺少一种灵性,一种生气,它的美被我冷漠地抛弃。而今,当我怀着一颗寻找的心再次走进语文的天地,我终于像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童,偶然发现了一枚七彩珠贝,是那么地欣喜若狂。它蕴含的珍珠,就是综合性学习,是它让我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不再寂寞;是它,将我和学生又一次带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尽情享受并采撷着语文的无限诗意。

平凡如泥土,厚重如大地

“以前我没有见过大地真正的形象。大地的模样像是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人——生物偎依在她宽阔的怀抱。”

——智利·米斯特拉尔《大地的形象》 当历史的车轮辗过苍茫大地,文明的种子播撒其间,土地,就成了人类文明永远的守护者。它用它博大的胸怀接纳这颗文明的种子,用满心的爱孕育着它,让它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而我带着一颗虔诚而感恩的心轻叩脚下这一方热土,我终于深深地感受到:这一趟精神的旅行,竟这般充满诗意。

《脚踏一方土》是专为学生安排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是我们至高无上的母亲。尊重土地,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为了唤醒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学生越来越淡薄的根意识,教会他们积极地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同时感受来自土地所蕴涵的丰富诗情,懂得去挖掘其中的美,我要做的就是引领他们踏上寻根的旅程,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经过仔细斟酌,我认为走情感路线可能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要想以情激情,创设诗意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就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短小而意蕴丰富的讴歌土地的诗歌,有关人类敬重土地的故事以及如今人与土地的关系,自然成了我手中的武器。一场情感的历练就此拉开帷幕。

(一)做一个土地的歌者。我的目光在土地中穿梭,透过朴实而厚重的褚色泥土,我看见几位诗人向我走来,他们在饱含深情地吟唱: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三代》臧克家)

质朴、简洁、冷峻、深刻,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咀嚼之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代代人在土地上奋斗、挣扎、生存的艰难。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诗人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当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满怀悲愤痛苦,用心唱出了对土地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弹奏出一曲铿锵的赤子之歌。这样的情怀,自然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土地是生存的根。当诗人们的吟唱渐渐低沉,循着那悠远的回声,我将我的双手轻触大地,感受大地跳动的脉搏,这一刻,我的灵魂开始复苏:土地,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啊。一幅幅关于对土地顶礼膜拜的画面在眼前缓缓展开:

画面一:辽阔的原野,苍茫的天穹,一队人马由远而近,慢慢向我们走来,那正是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及其随从。只见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画面二:北京社稷坛:设有五色土台,它的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是黄土,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醒目地呈现。皇帝正率领他的臣民们祭奠着。五色土象征着一个泱泱大中华,东边是海,西边是白色的沙,南边是块红土地,北边是黑土的故乡,而中间,就是黄土高原。社稷坛五色土象征着泱泱大中华,它的配置,意在代表我国辽阔多彩的土地,用此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永固。多美的愿望啊。拥有土地,就拥有一切。

(三)关注脚下一方土。土地无私地养育着我们,谁能不热爱这土地?土地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鲜活起来,她犹如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向我讲诉着关于她的故事,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波澜。土地,就像一位诗人,它一直都在用心吟唱,为她的儿女们,即使历经劫难。由此联想到今天,当我们面对黄沙漫漫,当我们面对污浊环境,当我们面对良田荒芜„„当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森林里穿行时,你想到了土地的未来吗?你难道不希望土地这首诗得以传承?我深信,这样的旅行,一定会震撼学生的心灵,碰触到那一根敏感的神经,叩响责任的心弦。

脚踏一方土,伴随着一路风雨,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位诗人,在诗歌的吟唱下注视着土地,拥抱着土地,亲吻着土地。土地,在我眼中、心中还是那样地平凡,可这平凡里已加上了“厚重”两个字。我应该感谢这土地,是她,让我能够在广阔大地上纵横驰骋,上下求索;是她,将我的日渐枯竭的心灵之泉注满活水;是她,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语文,领悟其独特的魅力;是她,让我知道该怎样去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我将用心去歌唱这土地,礼赞这土地。

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学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怀着一颗诗意而灵动的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你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你的语文课堂才会熠熠生辉。语文就是一首诗,一首激情四溢的诗。只要你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敞开胸怀接纳语文,你就一定会拾级而上,登上至高的语文颠峰,领略那无限风光,并采撷到语文所蕴含的深邃诗意。我应该感谢语文,感谢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她,让我能够带领学生去做一次次心灵的旅行,去经受一次次灵魂的质检,去品尝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是她,让语文学习这个旅途充满诗意。

采撷语文的诗意 第2篇

有人说,四季如诗。春天是一首美丽而优雅的山水诗,夏天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秋天是一首风韵而质朴的叙事诗,冬天是一首含蓄而深远的哲理诗。

而我说,生活如诗。生活是一首色彩丰富平凡而又深奥的现代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采撷生活中的诗意:

“翻转”语文课堂的精彩片段采撷 第3篇

摘要: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 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那么, 怎样才能让课文内容的概括既不落入俗套, 又不流于形式, 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更为轻松快乐、扎实有效, 文章特意就“翻转”语文课堂的几个精彩教学片段, 呈现给大家, 以供鉴赏、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精彩呈现

概括课文内容是殖读教学中、高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阅读潘力训练的重点。2011版新谋标在第二学段中提出i能觀步把舞.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II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不断收集自e所能见到的精彩片段, 用以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 让课文内容概括既不落入俗套, 又不流于形式, 让学生学得扎实, 轻松。这里将“翻转·语文课堂所采撷的几个精彩片段呈现给大家。一、巧借汉字中华汉字, 博大精深, 其:车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 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 以“字”表“文”, 利用汉字的音、形、义及构字特点, 将课文内容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汉字进行概括。'下面是一次教学比赛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的精彩教学片段。师:一把藤簾大火 (师板书"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 (师在“火”|加一_变"灭”) , 举世.闻各的圆明H顷刻化为灰烬 (师在“灭”字加一撇变“灰”) ?此环节教学, 教师巧妙利用板书, 通过“火”一“灭”——“灰”字的变化, 将课文内容用儿个形近字概括虫来:, 旣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又让学生感受T·汉字的趣味, 让评委眼前一亮, 给在産教师和学生負下深刻印象。无独有偶, 另一位青年教师“故伎.重演”, 也同样精彩。教学宋词《清平乐.村居》一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准节奏后, 接着让学生感受《猜平乐.村居》温馨和谐的画面感。请看教师的课堂设计——师: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读薄, 薄成一个字。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在一条长长的小溪边, 板书“·”) , 有一座低小的茅屋 (师梹书“·”) , 茅檐下面坐着一翁和一·竭 (师板书“?”, 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板书“·”) 。这是一个篆书的字一“·”, 一个古朴的汉字, 却藤着一幅醉人的画面,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啊!教学中, 教师探筹#醉”字文化, 将词所描述的画面与之巧妒结合, 词的画面感出来了, 汉字的美感也出来了, 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就水到渠成, 让人拍案叫绝。二、巧编儿歌儿歌篇糖简短、, 结构单一、语言活泼、节奏明快, 深受小学生喜爱。巧编儿歌来概括课文内容, 也.是一#好方法。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二年级课文《一分钟》,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患, 老师也非常喜欢, 所以我把课文改成了一首儿歇。我们来读一读吧! (投影出示几歌) 脸儿红了丁零零了, 闹钟响了。打个哈欠他又睡了。一分钟了, 元元起了。绿灯亮了, 汽车开了。叹气没甩t他迟到了。非常后悔, 脸几红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祥点评这个环节;浓缩的都是精华。一首小诗, 把谋文中的生字、意思都概括进去了^当然, 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需要, 还可以通过编童谣、写童诗等几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内容概括。三、巧用“盘点”小学高年级语文每单:元课文结束之后, 都有一个词语盘点, 仔细观察, “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的许多词语都是课文内容的重司舊。教学中, 可.以刹用这些铺瀋迸行_處容概括。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谏文的词语盘点为例>一位教师先弓丨导学生将盘点中的词语按课文进行分类:《卖火柴如小女孩》: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會mm圣诞树饥饿《凡卡》:礼拜生诱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贺抽噎匣予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教师苒让学生根据词语进行概括, 有的学生就这祥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的旧a裙虽兜着火柴沿街叫卖, 零谁也投给过她一个硬币, 在饥与寒冷中, 在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姐姐的甜蜜的幻觉中她凄惨地.·去了。《凡令!〉:圣诞节前夜, 凡卡趁老板家人去做礼拜的工夫, 拿出一张揉皱了的白纸、一支生锈了的钢笔, 给爷爷写信, 求爷爷带他回去。他回忆了自己遭毒打、被欺负、挨饿受:冻的事, 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砍圣诞树等的快乐的时光……学生说完后, 苒让学生写下来, 这样不仅让学生概括了课文内容, 还达到了词语盘点会写的目的, 对I胃一举两得。

采撷童年的诗意 第4篇

那么如何做好儿童诗的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儿童诗,并且爱上儿童诗呢?我认为就是要简洁生动地导入,在朗读中领悟诗意,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欣赏具体生动丰富的意象,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一、简洁生动的导入

儿童诗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成功的导入方式,都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并且可以收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活动兴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的效果。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须认真考虑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是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否相一致等因素。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可以这样导入: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你过过“六·一儿童节”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看“六·一儿童节”的场面。这是典型的与儿童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导入一开始,教师就要非常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谈话的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地施以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朗读感受儿童诗的美妙

儿童诗是适合朗读的,读起来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清泉,有的似抒情小曲。朗声而读,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意会其理,心通其情,是一种调动耳、目、口、脑等各种感官的全身运动。它可以使记忆更持久,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朗读中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给予想象的空间。

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儿童诗具有丰富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儿童诗的朗读时要做个有心人,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唤起他们的想象与共鸣,使他们乐于朗读。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诗歌。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音调、韵律。还可以在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会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特定的情境。

在朗读中培养想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我认为培养想象能力主要靠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体会词语带来的画面感,体会词语的内涵。朗读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第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春天,可以出示一些花朵、绿草、绿树等春天的景物,在教师的语言引导和图片启发下,学生会勾起对春天的回忆,想象在春天里的美好时光。

三、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品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

1.抓住拟声词、叠词品味诗歌。儿童诗中较多运用拟声词、叠词,使得儿童诗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显得生动有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四季的脚步》,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分4节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找诗中表示声音的词,找到后模仿着读一读来感受拟声词的魅力。另外还可要求学生找找叠词“悄悄”,着重读读带有“悄悄”的句子,品味反复使用叠词的妙处。末尾的压韵不必一定要学生指出来,教师简要点明即可,最主要的是多读多品味压韵的好处与味道。

2.在对比中品味用词。“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歌的语言都是作者斟酌推敲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推敲,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诗味。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句,我出示“小鸡画枫叶,小狗画月牙,小鸭画竹叶,小马画梅花”给学生读。学生一看这句子就笑了。于是我引导他们在对比中发现这句诗这样写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深刻了,也记得更牢了。

四、欣赏具体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象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的消息》为例,对儿童而言,“春”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诗人用“树的枝条”“鸭的羽毛”“小鸟”“蝴蝶”“雏菊”等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流露出学生们对春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无形变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教学儿童诗时抓住这些具体的意象,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到诗歌要表达的深刻情感。

五、感悟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爱”永远是儿童诗的主旋律。人、植物、动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爱。因此,对爱等情感的体验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学生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通过朗读其诗,品味其语言,抓住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中那朴素而亲切的情感,使得学生深深地被打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爱的氛围中了。要让学生感受、感悟到诗歌的美好情感,必须从想象和调动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入手。

1.想象入境。儿童诗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儿童诗对话,通过沉入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儿童诗的形象,感悟儿童诗的意境。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时,品读最后一节。我让学生先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想象雪人都有哪些顽皮的表现。学生有的想象雪人大肚子往前一挺的动作,有的想象雪人边做鬼脸边说的样子,还有的想象雪人用手拍大肚子的神气样儿。在想象中,雪人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

2.体验入情。既然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那么在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看电视》,在充分诵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家人看电视时的情景,设身处地感受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从而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意。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就是一个游戏,就是一种关怀。它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的教学,儿童的发音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启迪儿童的智慧,触发儿童的思维灵感,碰撞儿童的智慧火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横港小学)

采撷诗意九年级优秀作文 第5篇

有人说,四季如诗。春天是一首美丽而优雅的山水诗,夏天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秋天是一首风韵而质朴的叙事诗,冬天是一首含蓄而深远的哲理诗。

而我说,生活如诗。生活是一首色彩丰富平凡而又深奥的现代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采撷生活中的诗意:

镜头一

微笑如雪,如雪般圣洁;微笑如花,如花般美好;微笑如诗,如诗般诗意。

忙碌的街道,被累得气喘吁吁。这时,走来了一位小同学。他的.腿因前两天摔跤致使走路时会十分疼痛。他一步一步慢慢的移到台阶上,一步,两步……正在这个时刻,几位女同学走到她旁边,对他善意的露出了微笑。接着伸出双手,将小同学扶上了楼道。这时,她们脸上都荡漾着微笑的光辉。

那微笑正好幻化成了一首和谐诗,在人们心中洒下和谐的种子。

镜头二

坚持正如甘露,它能为干涸的心灵带来滋润;坚持正如阳光,它能为黑暗中的人带来机会;坚持正如一首诗,焕发出他的诗意。

安静的教室内,一个同学正在艰苦奋战。面对眼前这个强大的对手—— 一道数学题,他手足无措。奋战了两三回合,仍未找到击溃敌人之法。放弃吧?不行,今天“不破楼兰终不还”,坚持下去,为了这个信念,他坚守着阵地。一个回合,两个回合……眼看着下课铃就要来催了,他只好将刚才自己总结出来的五个猜想,一个一个去试。第一个不行,第二个不通……第五个通过了!此时,她的心中泛着坚持的光芒。

那坚持正好幻化成了一首向上诗,在人们心中洒下努力的种子。

镜头三

学会感恩,收获一份快乐;学会感恩,收获一份感动;学会感恩,收获一份诗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一首歌在母亲节时响起了。同时同学们都围在了电话亭旁。电话里传送着“妈妈,母亲节快乐”的祝福,传来了“孩子谢谢你的欣慰之声。一个电话,牵系着一颗颗感恩的心。

那份感恩,正好幻化为一首幸福诗,在人们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采携诗意,多一份美丽与欣喜;

采携诗意,多一份机会与快乐;

采携诗意,多一份感动与祝福。

采撷语文的诗意 第6篇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历史九年级知识点下一篇:完形填空解题技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