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24-07-08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8篇)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篇

6北京的春节(学习单)

3月11日周一阴雨大名心情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初旬()蒜()瓣 翡()翠 饺()子 榛()子杂拌()儿 栗()子 鞭()炮 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 间()隔掺和()正()月万象更()新

2.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腊月()重阳()

正月()元宵节()中秋()

3、将词语补充完整。

色()双()()七()八()象()新()然不同 男女()()灯火()()日夜()()()灯()庙 万不()()()()不同()灯()彩

4.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

(1)小孩子最爱过年,()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还可以放鞭炮。

(2)春节()很快乐,()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

(3)小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能高高兴兴地玩耍。

(4)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5.填空。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作者写这段话运用()段落结构。这部分主要写()。

6.加标点:

(1)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2)必须大扫除一次 还要把肉 鸡 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

作业完成态度:家长签名:()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2篇

1.我能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我能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展示:课前展示背诵《元日》

一、我会读并会默写

腊八粥 蜜饯 掺和 黏稠 通宵 小贩

水浒传 娴熟 毛驴 翡翠 熬粥 榛子

二、我会填

腊七腊八, 。 灯 庙

七八 万象 不同

三、学习任务

1、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选择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第一文库网

初旬 守岁

娴熟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2、辨析形近字生组词。

②形近字组词。

腊( )耍( )贬( )悯( )驼( )粘( )饯( )弼( ) 蜡( )要( )眨( )娴( )驮( )黏( )栈( )粥( )

(2)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发现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直到 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

,腊月二十三过 ,除夕 ,初一 ,到元宵是 。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3篇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用它那如椽的大笔, “俗白”的风格, 京味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名俗画卷,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教材的编写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 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感受节日的热烈气氛。

(2) 通过网络进一步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设备

《北京的春节》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展开教学活动, 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准备

制作《北京的春节》专题网站;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 学生具备初步的网络知识, 具备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

(2) 运用多种方式, 课前查阅收集资料, 包括作者、与北京有关的风土人情;与春节有关的童谣、歌曲、诗词及春联,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资料;其他传统节日习俗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 情景导入

(1)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谣, 大家都知道钟子期善听, 我看看谁比钟子期还善听 (课件播放歌曲《恭喜》) ?

(2) 听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你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情景 (过年) ?你喜欢过年吗?说说过年时你最喜欢干什么?王老师也非常喜欢过年,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可是王老师的秘密, 不过, 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探秘, 等大家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 答案就会水落石出。下面我们就继续一起去瞧瞧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复习

(1)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谁能说说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间持续到什么时间?这期间老舍先生选择了哪些日子来写的?详细描写了那些日子 (评价:你的回答真准确, 看来你上节课的学习很认真) ?

(2) 下面, 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 细细品味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三、深入详写片段———腊八, 通过读、演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那份浓浓的情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过腊八这一段, 看看北京人在腊八这一天要做些什么事?你觉得老舍先生哪个词或哪句话写得特别传神, “神”在何处, 看一看你能通过这个句子看出什么, 体会出什么 (那粥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 营养丰富、颜色鲜美, 味道一定不错) ?

(2) 指导朗读:你们想喝吗?自由读读这一句, 把你们特别想喝的情绪表达出来, 有些同学已经垂涎欲滴了, 可惜老师不能让你们饱口福了, 还是让你们饱饱眼福吧 (课件演示腊八粥及各种干果图) 。光看看这材料, 色泽鲜美, 品种多, 谁见了不眼馋呢!再看看粥, 有些同学都快流口水了!再读读这句话, 用你们的声音和表情告诉老师这真是人间美味!

(3) 腊八粥是人间美味, 那腊八蒜呢?腊八蒜好吃吗?我怎么觉得不好吃啊, 蒜那么辣, 醋的味道那么酸。 (甜是一种味道, 辣也是一种味道, 有的人喜欢吃甜的, 有的人喜欢吃辣的, 有的人还喜欢吃苦的) 。对了, 我们不能说, 光甜的就是美味, 应该说百味食品只要你喜欢都是美味。那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表现出它也是人间美味。再想想醋的酸味, 蒜的辣味, 再读读这句话, 让老师从你们表情上看出腊八蒜吃起来很刺激。

(4)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体会到了腊八粥、腊八蒜是人间美味, 那仅仅是因为腊八粥、腊八蒜是人间美味才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吗?其实, 这些活动都是有来历的。请大家打开《北京的春节》专题学习网站, 在《北京的春节习俗》网页里找到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子网页, 了解腊八粥和腊八蒜年文化, 并想想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人有怎样的心愿在里面?

(5) 你了解到了什么?有怎样的心愿在里面 (腊八粥:健康长寿。腊八蒜:身体健康, 同时也暗含着生活中不仅仅有甜, 还有酸苦辣) ?原来, 粥、蒜里面还包含着熬粥人泡蒜人对家人深深的祝福, 熬粥人倾其所有, 用心熬成的腊八粥, 不要说喝到它, 就想想那浓浓的心意, 就让人难以割舍了, 请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话, 品一品熬粥人泡蒜人那浓浓的情。

(6) 通过本段的学习, 你品出了什么年味?

(7) 总结学习方法:刚才,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了腊八这一段, 我们通过勾画、品读传神词句、查阅资料的两种方法, 品出了北京春节浓浓的人情味。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片段,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继续激发学生对网络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1) 下面我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日子进行学习, 可以用王老师刚才学习腊八这一段一种或两种方法, 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工协作, 学习课文, 最后把学习所得展示出来, 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设计最新颖、汇报最出色, 不过汇报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汇报之后, 我们评出小组设计新颖奖、个人汇报优秀奖。

(2) 全班汇报。

除夕:从人们的活动角度来体会。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与等待, 除夕夜终于到了, 哪一小组先来汇报。

(1) 指导读中心句、团圆句。 (2) 好词体会:真、家家、到处除非、必定、赶 (归心似箭) 。 (3) 你对哪些资料最感兴趣? (4) 品出了什么年味 (播放音乐《春节序曲》) ?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读出过年的喜庆和热闹。

初一:经过一夜的守岁之后, 正月初一正式登场了, 哪一小组来汇报。

(1) 你过年的时候都给谁拜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 自然要先给长辈拜年) , 你是怎么拜年的, 能给老师拜个年吗 (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 ? (2) 指导读最后一句话。 (3) 品出了什么年味?

元宵节: (1) 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真是一浪高过一浪,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 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2) 说话:“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3) 欣赏图片 (配乐) 再次感受灯的多 (看了这些灯, 你一定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 。 (4) 品出了什么年味? (5) 齐读本段。

通过刚才的展示, 我们不由得发出赞叹:北京的春节真是一个热闹的春节、喜庆的春节、和谐的春节、团圆的春节、充满人情味的春节!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展示, 我获得了两个信息:同学们的表现欲非常强;同学们的分工协作能力也很强。下面我们来评出小组设计新颖奖、个人汇报优秀奖。

五、课外拓展, 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展示网络的巨大能量

(1) 通过刚才的展示, 我又获得了一个信息:每一组的同学都上网了解了北京年文化, 为自己的汇报充实了内容, 上网时有什么发现 (年文化很丰富) , 表现在哪儿?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文化的积淀可谓深厚。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地域, 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请同学们继续走进我们的百宝箱———网络, 选择你最喜欢的网页, 最喜欢的内容浏览。同时, 请两位同学采访教室里听课的老师, 听听我们酒泉人过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他们怎样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2)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采访、网络) 。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4篇

主持人、明星和您一起欢乐迎新春

春节特别节目以“马不停蹄、回家过年”为主题,从9:00开始持续6个小时,分为上、下两个篇章。

上篇(9:00-12:00)是交流互动板块,北京电台知名主持人杨洋、李莉、盛博、朱红以“老北京·新北京”为主题,围绕“回家路”、“温暖家”、“团圆年”在交通广播的直播间展开话题,带听众感受传统年俗的文化底蕴,展示新时代里“新北京人”过年的新内容、新形式、新风尚。节目中,您还可以听到来自普通百姓的过年故事,他们中既有妇产医院接生的护士、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工人、警犬训练基地的武警战士,也有在春运列车上为旅客服务的90后新婚夫妻、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下篇(12:00-15:00)为“老北京·新青年”文艺大联欢板块,李菁、何云伟、高晓攀、尤宪超等京城著名相声演员以及麦田守望者乐队、眼镜蛇乐队、天堂乐队等知名乐队将登上广播大厦演播厅的舞台,带来“相声与摇滚”混搭节目。其中,《我爱摇滚乐》是为本次大联欢定制的新作品,紧紧围绕当今社会热点的同时又契合了“相声与摇滚”这一主题形式。如果说相声是“老北京”的最爱,摇滚是“新青年”的宠儿,此次老牌摇滚乐队天堂、眼镜蛇、麦田守望者将重新聚首,与宣南乐队、时光胶囊乐队上演全新改编的摇滚版歌曲《回娘家》、《常回家看看》、《好运来》等。

文艺大联欢由著名曲艺节目主持人徐德亮、雅娟和知名音乐DJ白杰、戴艺以PK方式串联,直播的过程中,您可以通过短信、微博、微信的方式,就新、老北京过年变化参与交流互动,和大家分享老北京风俗,讲述新北京风尚。

1月29日当天,北京电台九个专业广播、北京广播网将同步音视频直播春节特别节目。

各类文娱乐节目春节八天送欢乐

除了春节特别节目,北京电台还制作了各种形式的文娱节目,在1月30日至2月6日(除夕至初七)在新闻、交通、城市等9个专业台播出。

春节节目展播内容包括北京电台2014年春节文艺大联欢音频剪辑精编版,为春节量身打造的贺岁广播剧,还有经典小品、相声、戏曲名段、音乐歌曲等各类文艺作品。您在欣赏这些节目的同时,还司以为自己喜爱的展播节目投票,说不定您还有机会获得北京电台提供的一份新春贺礼。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5篇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

除夕热闹

正月初一悠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7篇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 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8篇

1 设计概况

玉带河大街站为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中间站, 6号线二期自一期工程终点草房站东端, 沿朝阳北路由西向东, 下穿京承铁路之后沿北运河西岸滨河路向东南, 下穿京哈高速公路后转向南;而后沿通州核心区内规划北关大道向南, 下穿通惠河后继续沿北关大道、规划东关大道、规划赵登禹大街向南下穿新华大街、玉带河大街、北运河及京秦铁路, 而后线路穿过规划地块向东, 下穿东六环路后沿运河东大街北侧绿化带向东至线路终点东小营站。二期线路全长12.415km, 全部为地下线。玉带河大街站位于通州新城核心区的南端, 为带动通州新城发展的重要地段, 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地铁车站通常设置于市政道路下方, 而玉带河大街站较为特殊, 因线路等因素影响, 车站设置于规划内块内。该规划地块属性为多功能用地。同时沿北运河一侧, 为规划绿化带。利用既有条件, 车站与地块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同时站内设置自然采光天窗与中庭, 形成开阔通畅的公共空间。

2 一体化设计

2.1理念与构思

地下车站多位于道路下方, 但玉带河大街站因线路等条件控制, 位于北运河以西的多功能规划地块内。车站的设计在满足自身设计、施工的情况下, 还要综合考虑与后期的地块开发相结合, 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地铁车站带动地块的发展,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2车站与周边地块一体化方案

车站位于规划的多功能地块内, 车站沿线路东西走向, 成为地块内的第一条轴线;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及客流方向, 确定南北向的第二条轴线。地上地下的功能与流线均围绕这两条轴线展开。 (如图1)

地块沿北运河一侧有规划绿化带, 与规划部门协商后, 将绿化带调整至地铁主体上方。同时, 车站主体公共区顶板设置连续的天窗, 与绿化带一起形成第一条轴线。既减少了对地块建设用地的占用, 也更利于地面景观的设计。

地块南北两个对角连线为第二条轴线, 除了作为人流主要动线之外, 也是视觉的通廊, 与东侧的运河景观遥相呼应。该轴线同样是建筑内部的联系。车站地下一层站厅在轴线上设置接口及通道, 与开发建筑的地下部分紧密相连, 形成共融的整体。

2.3 方案比选与变化

车站经过三次较大的方案调整:在第一版方案设计中, 车站为标准的两层12米岛式站台明挖车站。第二版方案设计中, 考虑地块的综合开发, 充分利用周边环境, 将车站与开发建筑一体化设计, 同时为了营造通透流畅的空间效果, 车站站内调整为中庭空间。第三版方案设计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 将中庭空间存在的安全疏散、防排烟等消防问题进行了性能化设计, 增加各种手段及措施, 保障了乘客的使用安全。

2.4 与周边结合的一体化措施

为了与地块内的建筑更好的一体化结合, 车站的公共区侧墙均预留了结构暗柱, 保证后期衔接。同时将位于开发建筑内的3号出入口交给开发商代建, 发挥一体化的的整合优势, 提高地块的综合利用价值和效益。

3 站内天窗与中庭空间设计

3.1 北京地区第一个自然采光的地下车站

地下车站位于规划的多功能地块内, 并且延滨河路有规划绿带, 充分利用该优势, 在车站顶板设置天窗。与规划部门协商, 将规划绿带调整至天窗位置, 既减少了对地块建设用地的占用, 也更利于地面景观的设计。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的车站。

6号线二期全线为六级人防工程, 如何能在开天窗的同时, 满足人防需求, 是本站设计的重点与难点。经过与人防专业的反复商量、配合, 天窗的人防采用战时封堵的方式。车站顶板设计了日常存储人防板的空间, 并围绕天窗四周设置了特殊的滑轨。日常不影响天窗的使用, 战时, 人防板通过滑轨对天窗进行封堵, 完美得实现了天窗与人防的共存, 也为今后类似的项目开展积累了经验。

3.2 中庭空间

在站内, 站厅层中板打开, 形成中庭空间, 此种形式会带来楼扶梯中部风速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 因此进行了专门的消防性能化设计, 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证乘客的疏散安全。同时, 为了增加乘客有效的通行面积, 站厅层公共区外扩一跨, 开敞的中庭与顶部的自然采光一起营造出通透、流动的空间效果。 (如图2)

4 结束语

自然采光对于地下空间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本站不仅在站内为乘客提供了自然的光线, 还满足了六级人防的需求, 这对于后续类似车站的设计, 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及参考价值。同时车站与开发建筑的共融设计, 也为地铁车站的一体化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本站设计仍留有些许遗憾:针对后期开发建筑的预留设计条件上, 若南侧代建出入口在前期以超过60米为条件预留, 可以给开发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大的便利与灵活。

摘要:玉带河大街站为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的其中一站, 与地块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 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同时, 是北京地区首座引入自然光线的地下车站。

关键词:一体化,自然采光天窗,人防,中庭空间

参考文献

[1]邵韦平, 孙明杰.自然采光在诺曼·福斯特建筑中的运用[J].建筑创作, 2006 (1) .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专题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先生的《老北京的春节》。

这一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四篇文章,分别从民俗、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北京的春节》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13个自然段。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年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童谣导入,揭开春节的面纱

1.方言童谣,激趣揭题

阿舅叫我去煎“粿”(左右两个字合成一个字),“粿”煎“兆兆焦”,阿舅叫我去揶箱,箱揶一个各了个,阿舅叫我去洗鞋,鞋洗一双各了双,阿舅叫我去揶杉,杉揶一支各了支,阿舅叫我搭飞机,飞机“团啊团”,阿舅叫我“呃紧”去厝吃“红团”,红团“番薯起”,吃了“得”欢喜。(“兆兆焦”:烧焦了。揶:推。一个各了个:一个又一个。“团啊团”:飞来飞去转圆圈。“呃紧”去厝吃“红团”:赶快回家吃红团。红团、“番薯起”:本地过年时做的两种圆形食品)

同学们,这是我们莆田人过春节时的童谣,谁能告诉我,我们莆田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初一早拜年、初四过大年、元宵摆棕轿……)

【设计说明】 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城市中的很多学生都有回老家过春节的习惯,沉醉在乡下丰富多彩的过年氛围中,所以教这节课时,以方言童谣为切入点,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方言的魅力,激起探究家乡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拓展校本教材。在过年童谣的引导下,自然过渡到板书本课课题,唤起学生了解北京春节年味的欲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了解了我们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老北京们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节

1.出示预习要求: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北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设计说明:初读文本,侧重在认读感知训练,所以首先要读通句子,六年级下册教材并没有安排识字,老师主要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其次要整体感知,提取有关北京春节的信息。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的印象,并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三、交流感受,对比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想一想我们这边有哪些是与北京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相同的地方:准备过年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扫除;除夕做年饭……

(2)不同的地方:

北京特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办庙会……

我们特有:辞旧岁时煮杂粉、做红团、过大年、元宵游灯……

(3)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各地的民俗五花八门,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在学生通读课文,对北京的的春节有个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和本地过年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有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

2.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注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出过年的味道?

(1)过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买爆竹;放鞭炮……

(2)过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年糕;年菜……

(3)过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逛庙会,拜年,吃元宵……

[设计说明: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再现了北京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综合总结能力。]

五、细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和略写的部分,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说明:老舍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在细读课文时,着重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说明:布置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的作文,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既能复习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关“春节”方面的非常多,可以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也可以搜集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还可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建议书的写法,想想春节该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等等。]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涵江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0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过春节的欢喜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情分析:过春节学生也是喜闻乐见,最喜欢不过了。只是要了解各地的风俗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腊月、初旬、翡翠、杂拌儿、走马灯、零七碎八、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来上课。和家人聊聊自己家乡怎么过春节?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过新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今天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好漂亮,老师拿出相机照下这漂亮的一幕。

2.请你们说说我们家乡怎么过春节的,好吗?

(学生纷纷回答: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买年货。二十四送灶神,家家吃汤团,团团圆圆;二十九白天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贴年画、祭天神,这天晚上每人吃长寿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孩子可以玩游戏,大人欢聚看春晚;正月初一上坟,不拜年;初二开始按照辈分走亲访友;十五晚上迎龙灯,拔龙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老北京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说你的感受。

(糖瓜粘我们没有吃过,磨豆腐、蒸馒头我们也不做。二十九晚上我奶奶会蒸好几笼糖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让我们跟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去那过过春节好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前后同学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圆圈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老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重要日子的活动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发现老北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我发现老北京的孩子像我一样特喜欢买爆竹。

3)我发现老北京正月初一还能逛庙会,我不知道庙会是什么?(请同学帮忙逛庙会是什么?)

4)我发现老北京是花灯好多,好美。比我们中洲公园的花灯品种多一些。

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老北京民俗中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最难忘的就是除夕夜了,我们小朋友穿着过年的新衣,吃完团员的年夜饭,拿了压岁钱,就开开心心的三五成群做游戏,不玩个半夜三更是不回家的,这天爸爸,妈妈也不会催我们回家。)

3.除夕夜真的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感情朗读这段。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老师听小朋友开始说得其实我们的春节也是过得热闹,开心的。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 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大家一起敲起自己的铅笔盒,桌子,一起唱《过新年》,“过新年那,隆咚隆咚锵……”回顾除夕。学生你瞧我,我瞧你,好像现在就是在过新年,好不开心。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我们也喜欢看迎龙灯,记得小时候的我跟着龙灯跑到天亮,我妈妈还以为我睡觉了。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你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蝴蝶灯、鸳鸯灯等,我想这些是同学们平时在迎龙灯的时候看到的吧。)

2.元宵节的灯会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好好欣赏老北京的灯。

3课件出示老北京的花灯,请同学们欣赏。(哇!哦这个漂亮,哇塞!唏嘘赞美声不断。真的比我看到的中洲公园的灯多。)

4通感朗读这两段,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讨论得出: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四天,好处是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习作:写一篇家乡的春节

五。喜悦结束

配乐一起唱《恭喜》,互相恭喜。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详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1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习目标 :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引题。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板书:北京的春节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四、品读课文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1)腊八

学生交流 :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

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2)除夕,生交流。

“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

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拓展延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八、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祥和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3篇

由北京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重大项目―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基建工程日前竣工, 即将开展设备安装和调试等任务, 预计2013年6月将对外提供超级云计算服务。到2013年年底, 运算能力将达到每秒500万亿次到1 000万亿次, 取代目前对外提供超算服务的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深腾7000高性能计算系统。

扩大运算能力, 以便更好地服务北京地区的科研和企业, 成为中科院和北京市的共识, 这才有了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按照最新的计划, 今年6月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将投入第一批计算资源对外开展服务, 计算能力为每秒100万亿次, 达到目前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的能力。预计到2013年年底, 运算能力将达到每秒500万亿次到1 000万亿次。未来将根据需求, 由中科院和北京市双方共同投入购置新增计算资源, 逐步建设万万亿次的超级计算能力, 并申请成为国家超级云计算中心。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 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目标用户也将有所变化。现在超算服务的用户主要是科研和教育行业, 未来将根据北京市的产业特点, 侧重于服务文化创意、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北京的春节》教学片段及评析 第14篇

师:(范读“除夕”一段)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老师朗读这一段很有感情。

师:老师被浓浓的年昧陶醉了,所以沉醉其中。你们想不想读一读?你们可以选择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在空白处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做些批注。(生读书)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认真地读书,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们。很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请几名同学谈一谈,你最喜欢哪个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生: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美味。最后一句也写出了腊八粥的用材之多。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看看,在老舍笔下,这腊八粥不是粥,而是农业展览会。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趣、幽默,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得有趣一些。(指名读)

师:你是这样读的。看,老师这样读。(师范读)像老师这样,自己再练习练习。(生自由练读)

【点评】教者用饱含深情的范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了亲密和谐的气氛。巧妙地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选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读几遍,写上自己的批注,教者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发于心,留于笔,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互相启发,形成“对话场效应”。教者既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也能及时地纠正学生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你是这样读的。看,老师这样读。”,平等的对话,巧妙地处理好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者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品味老舍这位文学大师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就那么一句话“写得多有意思!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趣、幽默,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得有趣一些。”画龙点睛般点出了本文的语言特色“风趣幽默”,提出了朗读要求“读得有趣”,水到渠成,妙语生花。

【教学片段二】

师:就像语文书上说的那样。美好,快乐!(板书)好了,这一段描写可是有详有略,它详写了正月十五的哪个年俗?详写了挂彩灯,略写了吃元宵和放花炮,让我们对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印象更加深刻。综观全文,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个日子,他也采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不知不觉中,我们一起建构了一个学习单。(师出示表格)

北京的春节时间年俗

品悟到的年味腊月初八

师: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的文字,走进了北京的春节,我们的课快要结束了,但老师相信,在同学们的脑海当中,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板书“?”)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够再读读这篇课文,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学习单”的方法,把这篇课文学完。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着老舍先生,感悟了中国特有的春节,感受到了中国独有的浓浓的年味。最后,让我们在一首童谣中结束我们的课,老师起个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匠心独具,“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学习单”。透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学习单”,凸显的是教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教者在这里把阅读教学的过程作为文化的建构过程,作为学习方法构建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碰撞,感受北京浓浓的年味,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激荡,感受老舍先生字里行间流露的快乐,让学生的语言受作者语言的熏陶,感受老舍语言的韵味。更引导学生的认知随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交流、总结,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到达帮助学生提炼学法,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者的“不知不觉”,实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交流的过程中,激活以前原有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新的知识,并期待解决新的问题,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期待、思考和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确实让人意犹未尽。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杰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昊红华节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5篇

1.用“~~~~”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然后用另一种读音组词。3.在原文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阅读短

文,想

夕的热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6篇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谈 天 说 地(生谈谈自己家乡过年习俗或者歌谣。)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认真赏析详写的除夕、初

一、元宵节部分,学习文章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含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

一、通读感知(快速通读课文,思考一下:)

1.你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么区分详略?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除夕、初

一、元宵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一)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4、指导朗读: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家中也有灯„„ 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三、研读探究 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所有的人都喜欢过春节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后梁实秋和斯纾的《春节》,找找不同点和相同点。

同: 都写过年 写出自己感受 不同:喜欢 不喜欢

五、课堂小测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1.请你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节日活动。()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泡腊八蒜,为过年吃饺子用。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2.视觉、听觉、触觉练习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2)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四号练习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guī

ju

zhǎn lǎn

jiàn

bào

zhú

()

()

(()

六、回顾整理

1、详写和略写

2、课文的感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7篇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计划用时2课时。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祖国各地、各民族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写法

四、意识目标:

1、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除夕

热闹

详略得当

正月初一

悠闲

突出重点

元宵

红火

美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课的教学,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用童谣引入,让学生从童谣的内容中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接着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浏览课文,画出北京春节的时间段,并找出详写部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研读“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这四部分。引导学生通过竞赛,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忙碌、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还是用童谣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

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讨论,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少,教师讲解成了主导,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京腔京韵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达到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18篇

关键词: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

加强儿童计划免疫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一项根本措施[1]。如果不能及时传递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给家长, 接种对象出现漏种、迟种, 就很难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流行[2]。农村地区小儿母亲主要监管小儿预防接种, 尤其是0~6月龄进行基础免疫期, 了解小儿母亲掌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现状, 以分析影响其掌握知识程度的因素, 为小儿母亲在适当时机进行有效的宣传培训提供参考, 从而使小儿获得及时有效的预防接种。2011年3—6月我们对北京市西田各庄镇内0~6月龄小儿母亲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次参与0~6月龄非流动小儿预防接种且负责小儿按时到接种点进行预防接种的乡镇小儿母亲130例。

1.2 调查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样本含量的估算, 根据本社区监管辖区内约1 200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其中有142名0~6个月龄小儿疫苗接种由母亲监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遵从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并完全自愿的原则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若样本量达不到要求, 采用临近乡镇便利补加的原则。

1.2.2 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如年龄、学历、职业阶层、家庭年收入) , 预防接种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7小题共7分, 免疫程序包括7小题共7分, 接种疫苗所防治的疾病包括5小题共5分,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包括7小题共7分) , 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培训的方法等。

1.2.3 质量控制

(1) 针对调查表格的内容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以统一思想, 统一口径, 减少调查者偏倚; (2) 调查前向接受调查的对象详细阐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使其充分理解, 求得合作; (3) 现场调查时, 对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进行解释, 部分问卷由调查员询问并完成填写, 同时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4) 回收问卷后及时复核, 及时更改或补充错漏。资料双人录入, 并行逻辑校对。

1.2.4 统计方法

用Excel建数据库, 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主要是相对数, 统计推断的主要方法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130份, 有效问卷126份, 问卷有效率为96.92%。被调查者平均年龄 (25.01±0.82) 岁, 其中<25岁的小儿母亲54例, 占42.86%;≥25岁的72例, 占57.1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36例, 占28.57%;高中学历的73例, 占57.9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7例, 占13.49%。家庭年收入不足10 000元的家庭40例, 占31.75%;10 000~15 000元的51例, 占40.48%;超过15 000的35例, 占27.78%。

2.2 不同年龄组得分情况

≥25岁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各类知识与<25岁年龄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明≥25岁年龄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比<25岁年龄组相对较多。

2.3 不同文化程度组得分情况

结果表明,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比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小儿母亲相对较少, 而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无明显差异。见表2。表明文化程度高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比文化程度低的小儿母亲相对较多。

2.4 不同家庭年收入组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 家庭年收入不足10 000元组比10 000~15 000元组和超过15 000元组的得分都低, 家庭年收入10 000~15 000元组与超过15 000元组相比, 相差不明显。表明家庭年收入低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比中高阶层年收入的小儿母亲相对较少, 而年收入中高的家庭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无明显差异。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成绩相比, 除小儿母亲掌握的免疫程序知识有统计学差异外, 其余3部分知识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5 调查对象对参加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培训的意愿

非常愿意了解小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小儿母亲123人, 占97.62%;愿意在接种前参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培训的小儿母亲123人, 占97.62%;愿意每月参加1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培训的小儿母亲91人, 占72.22%;表明一定会参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培训的小儿母亲124人, 占98.41%。小儿母亲获得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预防保健人员、接种证、小儿出生时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 大部分母亲愿意以讲座的方式了解预防接种相关知识。

3 讨论

调查显示, 小儿母亲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普遍缺乏, 尤其是预防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方面的知识更为匮乏。为此, 应在这方面应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直接影响该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3]。燕军等[4]的调查显示, 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方面的知识宣传较少, 形式单一是造成家长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乡镇农村地区的小儿母亲的宣传的针对性实用性也欠考虑。本调查中显示小儿母亲对于预防接种基础知识掌握的相对较多, 如小儿出生后何时去相关部门办理小儿预防接种的相关手续等知识, 小儿母亲可从其分娩单位的医务人员获知。小儿母亲在首次到接种点办理预防接种手续时也可获得部分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这与对于预防接种前的基础工作已形成了良好的规范, 预防接种人员宣传到位有关。25岁及以上年龄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知识相对较多。因2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小儿母亲相对文化程度较高, 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经济状况相对好于小于25岁年龄组的小儿母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历的增加, 多会使人们做事的细心度有所增长, 且现在乡镇农村地区也多只生一胎, 相对年龄大的母亲会更加关心小儿的预防接种相关知识。陈晚秋等[5]的调查也曾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儿童母亲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母亲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尤其是低文化程度的儿童母亲, 在预防接种前让儿童家长掌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是我们今后宣传培训的重点。据调查分析: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预防接种意识、掌握的知识也有所增加, 此与王璐等[2]、李小帆等[6]、孟军等[7]的调查结果一致。受教育多的小儿母亲对于深入掌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主动性相对较高, 较容易获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 获取的渠道相对更多, 且文化程度高的小儿母亲较容易接受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 理解掌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能力较高, 并能够灵活的应用。

家庭年收入中高层的家庭的小儿母亲掌握的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相对较多。牛爱敏等[8]的调查也曾显示经济状况差者计划免疫知识水平比较低。分析原因:学历相对高的小儿家长总体家庭年收入较高, 因经济稳定, 小儿母亲无经济压力, 生活相对稳定舒适, 故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对小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具体的掌握。

通过此次调查提示:基层计划免疫工作者应采取如广播、发放宣传材料、讲座等宣传培训方式,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且注意把握好宣传培训的时间, 深入持久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2], 以适应乡镇农村地区小儿母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巧梅.加强儿童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2006, 2:153.

[2]王璐, 刘格琳.郑州市城区新生儿母亲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原医刊, 2005, 32 (18) :21-22.

[3]庞憬毅.常熟市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晓情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1) :34.

[4]燕军, 孙荣彬, 吴萍, 等.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10) :59-60.

[5]陈晚秋, 王虹, 邓文娇.儿童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22) :24-25.

[6]李小帆, 赵悦友, 陈慧林, 等.关于社区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8 (3) :403-404.

[7]孟军, 杨进业, 卓家同, 等.居民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及乙肝疫苗接种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 2000, 6 (5) :279-280.

上一篇:日本特色文化简介下一篇:唯美励志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