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2024-06-25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精选6篇)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第1篇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姓名

内容摘要:所谓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人本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人本思想;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是科学的人本观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本观,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是毛泽东人本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历代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把民本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虽然具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对人民有益的一些思想认识对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还是有影响的。

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促使下,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由传统民本主义迈向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平民”、平民主义”等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新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把平民主义的走向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视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传统。他强调 ,平民主义政治的实质是主权在民,政治是人民自己的政治,国家政府是人民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义时代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不是国家赋予个人。”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把历史看成是人民的历史,未来是人民未来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历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可以说,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在此时已经形成。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 即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决定历史的发展,否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就必然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民本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并将这一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基本结论, 也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认为, 首先是因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所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知识来源于群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其次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 谈话记录中指出: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的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 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还多次讲到, 社会发展的大局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决定的,特别是由无产阶级这个劳动者的先进部分所决定的。人心的向背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3.让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那么,人民理应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人民主权首先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权力。毛泽东认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必须赋予人民群众多项民主权利,让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实现主权在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

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是人民所期盼的,是人民享受民主的政治前提。如何实现这种政治局面?一是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人民主权就是虚的。二是毛泽东鉴于斯大林的教训,就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一类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他曾主动提出过不当国家主席,甚至考虑在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的主席。三是加强民主监督。毛泽东提出过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实质,是毛泽东领导党进行革命的首要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伟大胜利。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毕生遵循的人生价值准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实质和归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的政治就是人民的政治,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而且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行动中 ,体现在共产党员的工作方法中。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 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因而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也就应该是共产党能依靠的力量。就应该采取恰当方法,包括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等来处理各种

矛盾。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

人的问题一直是毛泽东思考的历史性课题,他追求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使党和国家权力机构永远是社会的公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他的有生之年,尝试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来推进民主,尝试过用阶级斗争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尝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尝试过用“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政治体制问题。到了晚年,他反思以往,得出结论:把人民奉为主人者,人民才会与你同甘共苦。

这一结论是毛泽东毕生探索的成果。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风浪,他深知,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是依靠人民走过来的,没有人民就没有革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 主义的一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工作重点和任务与以往大不相同。与战争年代相比,确实面临许多新问题 ,出现许多新难点。近些年来,某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裂缝,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而腐化堕落 ,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忘掉了毛泽东以人民为本的教诲,脱离了群众,背离了人民。毛泽东人本思想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统帅性的指导意义,新时期,要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以人民为本位的人本思想,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荣开明.毛泽东民本思想的重大贡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贾国雄.论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四川省干部学院学报》

[3]赵阳.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

[4] 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5]尹雪萍.毛泽东思想的伦理学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6]孟宪平.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兰州学刊》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第2篇

论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强调素质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即以人为本,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作 者:徐柏青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刊 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年,卷(期):20(4)分类号:B222.2 G40-092.25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仁 人本主义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掘和实现人的价值

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 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有理论依据的, 是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所得出的, 而另一方面也是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斗争性格的真实体现。因此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的同时, 也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中国的革命阶段, 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体现毛泽东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力量, 并由此得出发动最广大人民, 开展人民革命战争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在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关于武器与人的问题上, 他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 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 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除此之外, 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 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 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 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 我们一声唤把它吓一大跳, 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这说明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打败敌人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说明了毛泽东认为在认识到人的价值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去实现人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通过某种形式实现。这一点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的建设时期, 毛泽东同样认为人民群众在建设事业中会发挥伟大的作用。他指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 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 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实践也证明了这对于调动起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使得人们形成了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这一切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现实中的事业和工作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发挥人精神的作用

重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人的自觉能动性其实在现实中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表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这点精神在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主要体现为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种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它的产生有着其外在的环境因素, 但归根结底这种革命精神是出自于自觉的能动性, 通过对人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而形成的。

毛泽东认为在物质资料极其匮乏、敌强我弱悬殊差距的条件下, 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加强人的信念、意志, 提高人的热情、斗志, 这些精神因素会使无产阶级革命始终保持着崇高的理想和强大的感召力。毛泽东在革命年代曾经强调, 干革命, 打天下, 没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根本不行的, 没有甘当革命孺子牛的精神, 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是不行的。而且在中国的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认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革命热情, 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其实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个侧面来看, 这一点在今天仍不过时, 并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会长期焕发着活力。也许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类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会有所不同, 但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探求自身发展过程中, 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中, 都需要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精神的作用虽然具有自觉能动性, 但并不是自觉形成的, 它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逐步形成的。毛泽东在总结革命队伍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 严格遵守纪律的原因时, 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 并建立起革命的精神, 这是我们的事业永葆生机的力量所在。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加强传统革命的精神的培养, 这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的平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都是人, 要摆正两者的地位,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正常的教育过程。而平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所以重视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无论在原则和细则上, 还是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始终体现着平等的人本思想。这种平等思想的表现形式为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思想和言行。尊重人, 就是要以平等的地位来与人交往, 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针对这一点, 毛泽东认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 以为是方法不对, 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问题, 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可见, 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能够促使其获得自我肯定, 建立自爱自信, 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则能够使其获得在物质层面得到保障。

理解人, 就是要理解人的外在处境和内在心理。对于处于困难和矛盾中的同志, 毛泽东主张只有充分考虑到工作对象的外在处境, 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考虑到对方的困难和障碍, 才能够了解工作对象的内在心理, 抓住对方的问题的症结,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对于犯错误的同志, 毛泽东主张“采取‘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关心人, 就是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团结互助。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毛泽东不但提倡在思想上指导关心同志, 而且主张在生活上对同志给予关心和帮助, 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它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是从实际生活进入受教育者内心的重要途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而毛泽东始终在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首先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阻挡中华民族独立和崛起的三座大山, 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这一时期为了使“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 毛泽东提出了“解放个性”的口号, 他认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 就没有民主主义, 也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点对于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教育方法, 培养新型劳动者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此基础之上, 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同时还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 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方针的提出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但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毛泽东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上所做的探索, 努力从各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这一点是对我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 对于我们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 研究它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毛泽东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第4篇

【摘 要】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儒家 人本思想 高校  人本精神 塑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8-03

当前,高校塑造人本精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校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本精神缺失现象。比如,有的高校为提高自身及学生的竞争力,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创出更多业绩,可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等,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升;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对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关注较少,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过于冷漠,等等。对此,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以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儒家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承继儒家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

一、儒家的人本思想

儒家思想中蕴涵着较鲜明的人本思想,限于篇幅问题,本文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来对之做一介绍。

(一)孔子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学是最为突出的内容。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人道思潮兴起,不仅尊重人格,而且重视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修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泛爱人本精神。《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表示对人的恭敬,这是一种严肃的爱,也是真诚“爱人”的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反面说明“爱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都体现了一种真诚无伪的“爱人”精神。《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克己”是“爱人”的基本条件,“复礼”不是取消“爱人”,而是规范“爱人”。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爱人”,是表示人我关系的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对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宽厚、信任、亲近、恩惠以及尽心尽力,等等。

(二)孟子的“性善论”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民苦难,孟子从天下人视角思考战争问题,继续发扬孔子“仁道精神”。孟子不停留在孔子如何做人规定上,提出人的本质,即人性本善,所以仁者才能爱人,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内在根据。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固有的。《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一种善性。良知主要体现在“四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因有之也,弗思耳矣。” 然而,在孟子看来,良知并非先天固有的,而是道德潜意识的表现,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心理和感情。据此,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最终要落实到“四德”——仁、义、礼、智。“四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因此,孟子的良知说,主要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心性修养的目的,是要最终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是孟子所描绘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本精神。

(三)荀子的“性恶论”

在战国儒家各派中,荀子最自觉到天下统一的历史要求,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一天下”的概念。统一趋势出现,人们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国君应该如何统治人民?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应该依靠礼治、教化让人去恶扬善,去爱人,爱民。荀子人性观,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了外在依据。

《荀子·性恶》中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儿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比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在荀子看来,圣人和凡人生来都是性恶的,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他们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化性起伪”,即接受教化和进行个人学习。也就是说,人通过礼治、法治等后天教化,可以化恶为善,成为仁者,仁者爱人,具体为爱人和爱民。爱人有亲疏,差等之分,不同人以不同爱;爱民则以普天之民作为施爱对象。

二、承继儒家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

儒家人本思想对于当前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中,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中的克己、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宽厚、信任,孟子“性善论”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仁、义、礼、智,以及荀子“性恶论”中的“化性起伪”等概念和范畴,是从自我约束和修养,到发自内心去找人的善根、善性,及到外部去寻化恶化善的方法,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高校中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应对儒家所体现的这些人本思想进行继承和借鉴,这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真诚地对待、爱护身边的人,共同塑造人本精神。endprint

(一)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的人本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即引导人们去爱人,即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和信任他人,等等。高校要营造人本精神氛围,可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氛围。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因此,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发展高品位的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课堂的延伸,学生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团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在学生社团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已成为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重要模式。由此,发展高品位的社团活动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行为。高校应坚持对社团的统一领导和管理,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高雅文明的校园活动,引导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使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二,拓展高品位的“走出去”活动。“走出去”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顶岗实训、下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充实和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和培养毅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增加就业信心以及控制和减少不良心理情绪和困惑,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位。

其三,利用新媒体,建立立体化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渗透人本思想。利用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和即时沟通软件,对人本思想进行生动形象的宣传传播,使人本思想贴近生活, 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推动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和挖掘数字化校园优势,建立立体化的网络平台,向学生渗透人本思想。应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网站,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和行业动态,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应利用校园BBS为学生提供新的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新的思想动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微博,营造良好的校园微博文化氛围,通过微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为师生提供更多教育、生活等实用信息,满足师生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物质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备、生活设施、人文景观、绿化美化等,还包括校训、校歌、校徽等各种具有文化符号意味的物质,对学生人本精神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据,尊重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赋予校园整体布局规划以文化底蕴。要建设好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尤其是教室、图书馆、职业技能实训室、体育训练场馆等设施,要对校园环境、校园建筑、道路交通等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为人本精神的塑造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将文本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机制,消除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校园制度文化包含高校师生应当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诸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易操作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以发挥师生在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现人本管理

孟子的良知说,认为应将“四心”落实到“四德”,即将人的本心转化成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以此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只有将心性修养好,才能更好地去爱人。孟子提出良知说的目的是实现“天下平”,也就是说,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践行心性修养,去爱人,这样人民也才能拥戴他、爱护他,使他的统治长久不衰。这对处理高校中学校和师生的关系也是有借鉴意义的,那就是,无论是学校对于教职员工的管理,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应实现人本化、人性化。现有的教学管大多理偏重于可量化的大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的达成,而相对忽略精神内涵,忽略对人的重视和考虑。高校应用人本理念加以引导,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出发,增强管理的弹性和柔性,实现人本管理,尊重个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一方面,应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尊重教师、塑造教师献身教学和科研及服务社会的形象,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他们的创造和权利,探寻实现他们发展的多种途径,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一,创新教师培训机制。每一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都有面临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从而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需求。因此,应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二,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重视教师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助于满足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环境,调动他们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三,加强本校教师与其他专家、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通过举办交流会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与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应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事实,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价值观,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见和需求。在实践中,可考虑让渡一部分教学管理的权力给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意见平台和意见表达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要推进多种学习平台的构建,让学生有一定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并通过学习平台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加强“人本”教化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应该依靠礼治、教化让人去恶扬善,去爱人,爱民。可见,荀子是从孟子的反面去阐述他的人性观点的,但是引导人们去爱人,也是他的理论旨归。荀子的人本思想侧重在道德教化上,他认为,只有经过道德教化,才能让人们去恶扬善,达至圣人的境界。鉴于此,高校在塑造人本精神的过程中,应提倡道德教化,让学生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多关注他人的需求,与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要真正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素质,更需要有关心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以及为此献身的精神。高校塑造人本精神,应加强“人本”教化,即加强人本精神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如通过开座谈会、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方式,宣传人本思想;将“人本”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积极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本”教化。同时,应推进高职学校人本精神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本思想,对于当前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承继。借鉴儒家杰出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人本思想,高校可从三方面,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促进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浅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第5篇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侧重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的现实意义。先大概讲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再具体从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后,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的各方面来进行阐述。并且,关于采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一、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观及方法论,即毛泽东军事哲学等等。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时,除了

马列主义原理的指导外,确实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军事家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国传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 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整个世界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今天,信息化已经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 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 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 年9 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 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 期)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第6篇

毛泽东,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军事思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今。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1、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应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提出并实践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人民军队和以农村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即毛泽东军事思想。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对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军事理论产生于战争实践。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不仅仅战争实践,军事思想的产生与毛泽东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条件在战争实践后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成为科学理论。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二、国防思想

国防思想是关于国家边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国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全民国防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着眼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

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由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大力发展经济、昌明的政治、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增强与巩固国防实力不可少的。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防思想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年代,我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当今的国防,还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1、科学性

它系统地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经济和地理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科学地提出了军事辩证法的若干范畴,揭示了战争指导者认识战争运动的辩证过程。他的军事问题方法论兼有哲学上的高度成就,从而具有长期而普遍的学习与应用价值。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并将其与军事斗争实际从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创建了一整套科学的军事思想及军事思维方法。朱德指出:“毛泽东同志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特别重要的是在他的军事著作中,着重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即军事辩证法。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宗旨

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战争中要兼顾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重视发展生产,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群众生活,以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的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我军在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的长期斗争中,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3、采取正确战略措施

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能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使之成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发展生产、准备干部的战略基地,成为为人民军队提供人力物力支援的巩固后方和作战的良好战场,借

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争目的。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建立革命政权,广泛组织和武装群众。同时,也不可忽视城市工作和非根据地的农村工作。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国家必须建设巩固而强大的战略后方。

4、发动群众的力量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而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动员了广大军民,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对广大军民的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是夺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条件。

5、以人民军队作为骨干力量

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主力兵团可以随时执行超越地方的作战任务,地方兵团执行保卫地方和进攻当地敌人的任务;游击队和民兵则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执行在固定地区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和保卫地方的任务。三种武装力量分工不同,紧密配合作战,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正确组织形式。

四、总结

毛泽东的军事实践和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体现出鲜明的人格魅力、民族气派、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在战争形态已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21世纪,它的基本观点、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仍将对战争准备、战争控制、战争实施、战争指导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的军事理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得到举世公认,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中享有显赫地位,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促进我国各方面的强大,更好地屹立在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 付强 《军事理论与训练教程》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第1-12页

上一篇:2025山东春季高考英语考纲下一篇:亚非新闻工作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