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2024-07-03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精选9篇)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1篇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工程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搭建实践训练的平台.

作 者:张其荣 钱建平陈晓 肖毅 ZHANG Qi-rong QIAN Jian-ping CHEN Xiao XIAO Yi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04刊 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年,卷(期):25(3)分类号:G642.44关键词:技能培训 专业实践 科技创新 综合能力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2篇

这次全路政治工作会议,是在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特别是刘志军部长所做的政治工作报告,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铁路政治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刘部长在报告中指出:“做好铁路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的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重要论述,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眼光,为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铁路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在建设队伍、用好载体、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实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铁路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要建设队伍,筑牢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根基。刘部长在政治工作报告中对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努力培育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肯奉献的政工干部队伍。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永保政治工作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开创铁路政治工作全新局面的有力保证。当前,与铁路现代化建设和推进精品高效呼和局建设的要求相比,我们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些政工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超前;一些政工干部认为政治工作是“虚”的、是“空”的,可抓可不抓,认为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工作上,只要应付一下就行了;一些政工干部开展政治工作的手段简单、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当前要把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注重引导。进一步深化政工干部对铁路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治工作,坚定政治工作“大有可为、不可替代”的信心。积极引导政工干部将政治工作视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按照“创新发展”的要求,努力把握新时期铁路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以思想认识的升华确保工作热情的迸发。要强化培训。在全局启动实施 “一年一次10天岗位培训、三年一次半月以上脱产培训、两年将全局政工干部轮训一遍”的政工干部培训机制,并通过开展系统、定向、分层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培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确保提升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要调动激情。切实将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加大交流使用力度。建立完善政工干部队伍选拔制度,积极吸引和选拔一批群众信得过、有能力、有激情、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到党群工作岗位,进一步充实政工干部队伍力量,确保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在精品高效呼和局建设的重要时期,充分发挥政治工作把方向、保监督、凝合力、促发展、聚和谐的积极作用。要用好载体,提升政治工作的内在活力。刘部长在政治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眼于增强时代感和有效性,重点抓好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方法、手段与途径都是增强政治工作内在活力的有效载体,只有设计和用好载体,政治工作才能够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精品高效局是贯穿呼和局整体工作的一条主线,政治工作要在精品高效局建设中展示活力、发挥作用,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优势,深入设计和实施体现特色、切实可行的政治工作载体,力争通过丰富、多样的载体,提升政治工作的内在活力。要强化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在深化落实部党组争创“四强四优”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创精品岗区、练精湛技艺、保精良设备、建精美环境”为主题的“四精”活动,并要与精品高效局和“三项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四精”活动与路局中心工作在源头上一体运作,在过程中同步推进,在效能上良性互动,使“四精”活动真正成为强化组织功能、展示组织作为、发挥党员作用的主阵地,切实为推进精品高效局建设,实现呼和局五年发展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要强化纪检监察部门作用的发挥。以领导干部和“六管”人员为重点,加强廉政教育;重点严抓惩防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突出预防制度建设,抓好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车皮车票、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为精品高效局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要强化工会组织服务保障作用的发挥。以落实“三不让”承诺、推进大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民主管理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送健康到身边、送活动到一线、送技能到岗位、送关爱到家庭、送理念到心田和请职工参政、请职工监督、请职工评价”的“五送三请”活动,努力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岗位到家庭、从身边到心理、从工作到生活、从一线到后勤全覆盖的关爱职工新格局。要强化共青团组织优势作用的发挥。针对青工兴趣爱好,创新青工教育的方法手段,不断深化以“保安全、争当遵章守纪标兵,保任务、争当增收创效能手”为主题的“双保双争”活动,切实引导和带领团员青年为精品高效局建设建功立业。

要搭建平台,提高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进入新世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活动方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路政治工作会议中,刘部长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政治工作,特别强调要加快相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服务和联系铁路职工的重要平台。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入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全面打造精品高效局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管理人员较多、管理跨度较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干部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等复杂局面,政治工作要更好地发挥优势、展示作为,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加快信息传播,广泛搜集民意,提高工作效率,展示良好形象。为此,我们积极顺应这一趋势,组织力量加快研发电子党务系统,目前,路局网络互动交流直通车系统和手机报系统正在试点运行,受到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普遍关注,也收到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干部在线学习考试系统也正处在设计完善阶段,即将投入运行。提升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与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快研发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积极构建覆盖党委、党支部,集理论在线学习、信息互动交流、职工心愿调查、电子党务台帐、党员教育管理系统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共享、高效快捷的党建工作信息化网络,不断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要进一步整合路局局域网、手机网、QQ群等网络资源,构建立体化、交互式,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电子党务平台,努力拓展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空间,不断扩大信息时代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搭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新型平台。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3篇

1 技能竞赛成为创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途径的重要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院机电类专业已经形成以技能竞赛为动力,通过校内比赛选拔与培训,突出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利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技能竞赛已成为我院创新学生实习实训途径的重要形式,成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选拔和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有利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技能大赛使学院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购置的实习实训设备已越来越能够与生产实际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真刀真枪”,解决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2 搭建学生技能竞赛平台,创新“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为机电类专业配备了省内最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了省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开展了“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通过大赛建立起来的长效机制,搭建一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平台,结合专业和课程教学要求,每年举办数控技能竞赛等各项专业技能大赛,通过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技术、比技能、展风采”的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产品载体典型项目,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仿真模拟真岗实操,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标准;工厂化实训7S管理,角色扮演增强岗位体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提升师生技能。在教学中,以真实的产品为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边练边赛,实训场所车间化、实训作品产品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的选拔拉练队伍,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得以提高,近年来我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屡获奖,专业影响力明显提升。

3 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优化技能竞赛平台的师资、载体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专业教师融入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改革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着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我们鼓励专业教师下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理论与实践能有效结合,解决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论教师,还能成长为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我院坚持开展“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每年举办教师技能大赛,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现在我院的机电类专业教师大多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2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学边练边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要求。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有效实施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训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加大推行现场教学的力度,尽量将课堂安排在实训基地,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做,学边练边赛,把理论课堂、实验实训和企业车间等教学环节有效沟通起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训,缩短了工作适应期,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3 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实训考核与技能鉴定紧密结合,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

实训基地可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条件,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我们将教学活动与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结合进行,专业实训、竞赛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接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既突出了实训的实战性,又完成了技能竞赛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任务。

3.4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训基地业余时间开放,为技能大赛提供“练兵”平台。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自愿的原则,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我们组建了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修、模具设计与零部件加工等科技创新小组,我们积极为选手提供支持,全程服务,解决困难。通过开放实训基地,增加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训基地,强化技能实训,为职业技能大赛“练兵”提供练习与培训场所。

3.5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引进真实生产任务,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必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部分大三学生利用数控加工技能强化实训及业余时间,每年为牡丹江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加工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机滑道和前挡板800件,通过“实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艺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效率意识。

4 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了我院学生的就业成才之路

近年来我院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得到提高,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我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特别是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为黑龙江省高职教育争得荣耀。通过大赛,选手们不仅展示和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得到技能之外的其他收获,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的一些获奖选手可获得省级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毕业生大都被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抢聘”,如:2008年参赛的宣立军(数控技术05级)现任天津三英精密机床公司技术部经理;2009年参赛的孙瑞(数控技术07级)现任四川化工材料研究所数控五轴加工中心操作员;2010年参赛的高振超现在是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多轴加工中心技师;2011年参赛的赫兆南(机电一体化技术08级)现任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刮板机制造部加工中心班长;2012年参赛的张福兴(数控技术09级)现任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数控调程员。参加过选拔赛和校内培训的毕业生也被一些用人单位争相招聘,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很受欢迎。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就业成才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了“甜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迈向了亮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1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10.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 专业建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0-01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老师们的重要使命[1]。针对理工科知识相对枯燥、晦涩难懂等问题,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增加实训操作课时量、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增加课件的生动性等等[2]。但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若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主动有效的学习。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建设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网络平台。此平台上不仅展现了专业的基本信息,而且搭载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网站,利用此平台,促进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通过加分奖励等措施给予学生正反馈。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8~2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也了解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对于实践任务及认知策略的知识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材料的不同性质结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如果能针对此情况,开展大量的实践无疑对知识结构的建设有巨大帮助,但由于时间和经费所限,很难达到以上要求[3]。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偏重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此外,我国的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大学学习中仍然很难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2 网络平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建设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中,我们通过专业介绍、就业方向、历年就业单位统计、师资介绍、教学大纲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本信息;同时,为了促进教学效果,我们将每门专业课程都做成网站,只要学生打开相关课程,就可以随时开始预习或复习。为了增加网站的趣味性,我们设计了大量的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故事和生活应用;为了增加网站的实用性,我们搜集了大量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实际工程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看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网站的热情,我们在网站上设置了计时加分器,并分门别类的对学生浏览网站中不同内容所使用的时间,进行累计,折算一定的平时成绩,进行加分,形成正反馈。

我们还建立了师生互动讨论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留言板给老师们提问,老师们会在24小时内给出相应的解答。通过一年的积累,已有问题近千条。为了提高效率,在互动讨论区设置了搜索功能,对以前学生提问或老师回答的相关信息可以进行有效检索,避免重复提问。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习题库和考试题库,同学们可以通过登录网站进行练习和测验。与普通习题库不同的是,我们不仅建立了客观题自动判断对错的给分系统,而且利用设置关键词对主观题进行自动批改。这些细节上的设计,使我们的网络平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可操作性极强。

3 网络平台的实践与心得

为了分析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分别对A、B两个班级共66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考虑到班级学习风气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我们将A班和B班打乱随机分成C组和D组(每组33人),分别统计了两门课程“超声检测”和“材料理化检测”的成绩和课程表现情况。第一个学期,C组的所有学生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要求他们进行预习和复习,不给他们提供网络平台登陆账号;D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预习和复习,并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平台内的大量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期末考试对比,结果十分明显,D组学生比C组学生平均成绩高8.5分(百分制)。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给D组学生提供了大量有趣的、实用的信息,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异常的活跃,经统计D组学生的总发言次数是C组学生的2倍还多。

为了彻底排除学生个体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第二个学期,我们对C组学生和D组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换。结果表明,此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的C组学生,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较好,两门课程的平均分都超过了85分,充分证明了网络平台搭建的意义。

4 网络平台的不足与改进

尽管在专业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网络平台顺利搭建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有益的帮助。但是,课程网站的建设还很不平衡,有的课程内容仍然不够充实。为了避免侵犯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平台中,我们尽量使用经过自己加工和设计的资料。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大量文字排版等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完善,现阶段“超声检测”和“材料理化检测”两门课程的网站中资源比较丰厚,其他课程还有待完善。

目前,学生主要以使用网络平台为主,很少参与到网站的维护和改进中。这种情况使得负责网站管理和完善的老师工作壓力很大,也不利于网络平台的进一步提升。鼓励学生们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中,不仅可以丰富网站内容,还可以缩短网站的更新周期,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添加他们喜欢的素材进入网站将使得网站更受欢迎。相信这会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 网络平台建设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网络平台必将逐渐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当前教学主要以课程内讲述为主,这种方式极大的浪费了共同学习讨论的机会。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有益的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未来的课堂将主要以师生讨论,答疑解惑为主,而知识性的学习将由课堂转移至课下,学生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将着手探索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这种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高效的利用课堂的时间,讲解和讨论较为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培养自学能力。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的知识是丰富多样的,为了适应社会竞争,只有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自学能力,才算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目的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寅鸣.在反思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4):105.

[2]赵升升,程毓.高职《材料理化检测》教学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75.

搭建营销培训交流平台 第5篇

为进一步提升吉林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合规管理水平,加强先进营销理念的学习和交流,根据吉林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营销活动模式特点,近日,吉林证监局举行了“吉林辖区证券经纪业务营销培训及经验交流会”。

会议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结合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经纪业务营销活动的规定,对2007以来吉林辖区证券经纪业务营销活动的发展与监管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根据辖区证券经营机构采取的营销模式,对员工从事证券营销活动应遵守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讲解;二是邀请业内知名公司及辖区证券公司、营业部代表介绍本机构对选择适当的营销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体系、营销的合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三是请吉林省证券业协会对近期自律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对辖区自律公约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四是在法规培训和经验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对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营销活动的规范管理提出了工作要求。

会上专家及辖区证券公司、营业部代表的发言,不仅使大家对无论采取证券经纪人制度还是员工营销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选择适当的营销模

式,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实现营销与合规的有机结合有了更为清醒的把握。

会后,吉林证监局万玲玲副局长结合与会人员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首先对吉林辖区证券机构对员工营销模式的选择谈了看法,指出:选择哪一种营销模式,应分析不同营销模式的利弊得失,建立在劳动关系之上的员工营销有利于增强营销人员的归属感、荣耀感、忠诚度,有利于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形成营销团队,减少违规行为。在与客户关系方面,有利于加强客户服务,做好投资者教育。此外,选择哪一种模式,还要考虑模式的成熟性,目前,证券经纪人制度是一项新的制度,现有制度框架的完备性和实施者的管理能力还有待实践检验,而我们辖内几年来员工营销的实践证明,这种营销模式是成功的,也是相对成熟的。

此外,万玲玲副局长对各证券经营机构选择员工营销模式开展营销活动的前景以及辖区市场良性秩序的保持充满了信心,她认为以下四点原因将有利于员工营销模式在吉林辖区的推进和发展:一是辖内证券经纪业务市场具有相对独立性,监管政策能够统一、有效适用;二是各证券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经营理念日益成熟和理性;三是辖内有良好的自律传统,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市场、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公司和客户的自律公约作为基础,在内、外部执行上已

初步形成了良好、有效的机制;四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既是弹性监管也是互动式监管,有利于良性竞争秩序的保持。

最后,根据辖区证券经营机构选择营销模式的共识,万玲玲副局长就辖区证券经营机构员工营销管理提出四点要求:一是理念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开发客户、服务客户,要着眼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避免客户从事超越市场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活动,改变以往“重营销,轻合规,重效益,轻服务,降佣金”的原始形态营销模式,在客户服务、投资者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优势;二是制度方面,要加强营销方面的合规管理,把合规制度覆盖到营销的所有环节、各个方面。同时,省证券业协会也要组织会员,加强对自律公约与相关制度的梳理,完善相关规定,堵塞漏洞,使制度更易于执行,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机制方面,要强化实施,各证券经营机构要完善合规管理体系,营业部要设立合规专员,加强营销方面的合规管理。省证券业协会要加强自律公约的实施,在现有的机制上,可以考虑完善具体做法,提高检查频率,增强违反公约行为的惩戒。监管局层面,既要直接检查营销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看营销及合规管理效果,也要加强对公司在营销合规内控方面的检查,看公司如何合规营销;四是创新方面,要适时而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观察周围的形势变化,在理念、制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6篇

搭建特色平台 创建长效机制 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

湖南岳阳长炼科协(2011年4月)

长炼科协成立于1979年,是由岳阳长岭地区各企业的科技人员组成的群团组织。现有19个团体会员,其中包括4家国企、10家民企、2家科研院校、2家高新区企业和1家上市公司,3000多名个人会员,25个专业技术学组,86个工作联络站,一本合办的科技刊物,一个对外工作联系网络。作为跨企业、跨行业、跨专业、跨学科的科学联盟,长炼科协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发挥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地区科学发展的特色方式。通过创建知识管理平台、举办科技论坛、组织“讲创新、比贡献”等活动,长炼科协推动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树立了企业科协工作的一面旗臶,架起起了科技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金桥,成为企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极鼓励学术交流,服务企业科学发展

长炼科协所在的长岭地区是依托于炼油产业发展起来的工矿区,相对独立和封闭,对外交流显得犹为重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长炼科协多年来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着眼于把创新要素引入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省市、行业乃至全国 都有着广泛影响。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2005年举办“首届长炼科技论坛”,使该论坛成为长岭地区最重要的学术交流阵地。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创造性地将“院士专家企业行”与论坛结合起来,围绕各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邀请院士、专家现场诊断、做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还依托学会组织举办各类专业论坛,如2010年举办湖南省“低碳绿色石油化工”技术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作学术报告,进一步促进长炼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化工产业发展步伐。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对外学术交流。协同企业机关处室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对外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和技术方案攻关研讨等活动。先后组织科技工作者与中科院进行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臵实现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等。三是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论文交流。科协每年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总结科学技术攻关成果,组织撰写论文,将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创新、创造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参与各类科技论文交流。仅以2010年为例,长炼科协就组织撰写论文169篇,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员工科学素质

长炼科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行动纲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将《纲要》的实施的作为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来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以企业员工科学素质的提升带动区域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是利用企业资源推进《纲要》实施。为加强《纲要》精神的 2 宣传,提升公众对《纲要》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先后与公司宣传部、文明办、团委、工会等部门合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开办贯彻实施《纲要》骨干培训班,举办大型报告会,张贴《纲要》宣传挂图,组织开展《纲要》知识竞赛等,加大对《纲要》精神学习贯彻情况的宣传报道,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纲要》实施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着力改善科普工作硬件条件。积极组织编印相关科普资料,出版了一批精品科普丛书——《长炼科学与生活——职业心理健康ABC》。长炼科协建有自己的科技馆,环境更优美、设施更齐全,为科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企业员工接受科学熏陶、提高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进修学校。三是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支持,举办《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周播活动;支持青少年的义务科普教育,利用长炼科教馆,为长炼小学举办科普展览;开展了科普进社区工作,在长炼社区举行《科普宣传橱窗》;在全国科普日,组织“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的主题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员工科学素质,为企业打造知识型团队、学习型组织服务。

三、搭建特色知识论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为出发点,积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创办了长炼知识论坛,发挥企业科技思想库的作用,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思维,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长炼知识论坛的特色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引导科技工作者在线交流。长炼 3 知识论坛作为内部专业技术论坛,大力支持科技工作者就科研难题、大项目建设、运行装臵优化生产等问题,以发贴回贴的方式开展在线交流。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促进了专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自论坛建立以来,在线交流十分活跃。到今年3月止,知识论坛设有论坛学组24个,版块9个,会员近3000人,累计发布主题近两万个。二是推动知识资源共享。知识论坛鼓励员工共享资料,分享有关专业知识和信息。借助员工集体的力量,提交、充实各类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及调研分析。动员专业处室、基层单位、班组岗位,将好的管理经验、典型做法、专业管理成果,不涉及技术保密的各类资料,提交到知识论坛共享。到今年3月,论坛共享各类资料876份,专业信息6487项。三是沉淀论坛知识,建立知识库。2010年,长炼科协进一步完善论坛功能,发挥其企业科技思想库的作用。系统新建“论坛精华库”,沉淀历年论坛发布的重要科技知识。新增了“专家黄页”,收录293位专家信息,专家和会员可通过“知识论坛”和“知识问答”两种途径实现在线交流和探讨,为企业科技创新积累了知识基础。

四、开展企业“讲、比”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讲、比”活动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既是企业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企业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阶段,长炼科协以“创新、攻关、奉献”为主题,长持坚持开展企业“讲、比”竞 4 赛活动,“讲”有内容,“比”有标准,有立项、有检查、有考评,年年有新意、有成效,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一是成为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长炼科协以“讲、比”竞赛为契机,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大力推进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以2010年为例,“讲、比”滚动立项269项,项目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系统优化、节能减排、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创新等几乎全部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加氢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活动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对企业效益贡献巨大。“讲、比”活动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单是近两年来,长炼就取得“讲比”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合理化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超过了96%,创效10多亿元。三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新典型。长炼科协的“讲、比”竞赛符合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等等,他们的模范行为也成为激励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讲创新、比贡献的精神动力。

五、建设“科技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科技工作者群体是科协组织生存的土壤和后盾。长炼科协始终将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科技人员之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切实维护企业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建议和诉求,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竭 5 诚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一是组织慰问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不定期慰问“长炼十佳青年知识分子”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联合公司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给“十佳”、“十优”青年知识分子家中送喜报,关心他们的家属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激励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热爱长炼、安心本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建设长炼、振兴石化作贡献。在长炼营造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氛围,使获奖者和家属受到极大的鼓舞。二是积极对外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评各种荣誉,向社会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先后推荐教授级高工李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推荐高级工程师沈刚荣获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向地方举荐的高级工程师刘郁东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得到了岳阳市专家、评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荣获岳阳市“十佳青年知识分子”等等。三是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他们的呼声和需求。每年组织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利益诉求,把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心声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了党和政府,传递到企业的决策层,为党和政府、企业更好的做好科技工作者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搭建平台,创新模式 第7篇

——平桥镇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主要做法

一、抓“两个到位”,在夯实思想基础上推进组织建设规范化

1、高度重视,做到领导认识到位

通过调集全镇资深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实施“进村入户”大走访行动,紧抓村级财务不清是农村各种矛盾和村务日常管理非正规化这一主要导火线,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村务日常管理展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再解放、发展要跨越”大讨论。同时,将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明确建立镇、办事处、村三级稽查目标责任体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覆盖工作网络,打造农村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平台。

2、完善体制,做到制度建设到位

出台《平桥镇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提出“四规范四化”的建设标准,即规范办公条件,做到保障标准化;规范职能定位,做到权责明晰化;规范监督内容、程序和方式,做到查纠常态化;规范工作制度,做到监管运行制度化。同时统一制作下发《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村务民主决策监督流程图》等一系列上墙制度,并要求监督员及时记录包括工作开展、学习培训、召开会议、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情况、监督事项及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等。此外,实行工作报告制度。

二、抓“三条途径”,在强化履职能力上推进队伍建设标准化

1、唯贤任用,在优化队伍上下实功夫

采取由办事处具体指导,村级党支部具体负责的方式,将精通财务管理、熟悉工作流程,兼备公道正直、热心村务的村民和党员干部划入候选名册,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任期与村委会同届,并明确规定“九不准人员”不得做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进一步优化用人平台。目前,全镇116个村均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设有主任116人,监督员600余人,全面形成有文化、有经验的党员化监管队伍。

2、组织培训,在强化能力上下真功夫

通过“重点轮训、分级培训、定期教育、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镇、办事处两个层面上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业务培训,内容涉及“廉洁村”建设、村级“三资两重”管理和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级工程招标组织和程序以及职能与运行方式等相关知识。同时下发《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手册》,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实施常态化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目前,全镇共组织重点轮训2次,培训教育7次。

3、创新模式,在主动作为上下深功夫

创新以村务监督委员会示范村为主要对象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俱乐部和廉政论坛。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成员培训会以及其他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大范围的经验介绍、工作交流、难题案例解答和总结点评,形成了以风廉村为代表,由经手人、村监会主任及村主任、书记“四笔联签”,村监会、村两委会、村民大会“三会联审”的强效监管模式,以进一步增强监督员的业务能力和监管信心,打造一个专业、规范、合理、高效的互动平台。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展俱乐部活动12次,帮助解决各类难题100余起,提出各类合理化意见、建议300余条,协调处理凝难矛盾17起。

三、抓“四项措施”,在完善保障制度上推进监管平台建设实效化

1、构筑政府支撑平台

构筑以镇纪委为主,组织、民政、财政、农业、工业等部门配合的协同监管平台。采取以会代训、以训促管的方式,进一步健全村务月报审制度,并按照收集民意、调查分析、监督落实、通报反馈等步骤,深入细化限时办理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同时,将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务日常管理的两个“规范化”建设与村、办事处、责任部门的分级考核有机结合。

2、配齐配强监管工作指导员

成立以镇纪委书记为主要领导、各办事处总支书记为小组组长、各驻村干部为组员的监管工作指导员队伍,形成镇、办事处双向指导格局。通过帮助监督员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协调与村两委关系,审核和代报送有关报表和文件资料,进一步消除对政策的歧解和误解,有效化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健全矛盾防治机制

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参会列会、工作汇报制度。畅通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举报信息网络等渠道,对无法履行合法、有效的监督员进行及时处理或更换,第一时间处置和办结违法违纪、越位渎职案件,力争将凝难纠纷和突出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共借各类举报10余起,已处理办毕7起。

4、完善考评和报酬制度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8篇

(一) 搭建平台, 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

骨干教师的培养遵循个性化、持续性、发展性的原则, 为教师的发展, 构建一、二、三级教育平台, 符合柳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和条件的教师可进入相应的平台学习, 在每个平台上, 教师每年可参加学校和培训机构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培训,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骨干教师培训采取分层次滚动推进的方式进行, 实行升级、降级和淘汰制度, 下一级平台的教师通过学习、锻炼, 经考核达到高一级平台标准可进入高一级平台学习, 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则降到下一个平台, 直至淘汰出局, 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

在培训中, 我们坚持以有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为准则;以激活教师教育机制为目的;以构建“创建机制、搭建平台, 模块培训、自主发展”为原则, 通过组建培训小组, 让每位受训教师在每个平台上, 相互交流、自主发展。通过每期考核的教师可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没有时间限制。

2006年, 我们从柳州市3.2万名中小学教师中选出27名优秀骨干教师进入一级平台进行培养, 选出99名教师进入二级培养平台。三级平台的教师培训由各县 (区)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照一、二级平台的标准和要求实行。

(二) 从教师发展的内需出发是动力

目前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动力不是很大, 多为校领导指派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 被动的接受。现在在我们提供的服务平台上, 尽可能将培训授课内容和教师发展内需紧密结合, 将各受训教师的主要发展方向归纳、整合为若干方面, 组建为科研小组, 以科研带动培训, 这样有利于提高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在培训的过程中, 受训教师首先可通过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 积极反思既往教学经历, 从而努力实现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性转化和自身经验的批判性反省;其次培训者在和受训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指导受训者对自身教学经历进行积极反思, 挖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用之处并予以吸收利用;再次, 在合作研究中受到了理论启发和熏陶, 培养了发现教学问题的敏感性, 提高了解决教学问题的科研能力, 也同时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此外, 受训教师通过培训还能不断参与到学校改革和发展项目, 切实增强了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积极参与校本改革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科研项目还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研究成果, 获得能力提升, 为其晋职、晋级提供有利条件, 成为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小组内的“同伴合作”, 能使受训者之间沟通交流, 相互启发借鉴, 探讨问题的解决。由于“同伴合作”时间和形式可以由组员灵活掌握, 减少工学矛盾。

(三) 改革培训监控机制是关键

搭建平台式的教师培训强调的是自主研修, 自我发展。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灵活处理, 培训过程的监控较困难。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任务驱使进行有效监控, 促使其实现专业化发展。如我们要求一级平台中的骨干教师每周期需完成的任务: (1) 以科研带动培训, 完成课题的一项研究; (2) 每周期开展一次将研究成果反映在实践中的“一级平台培养对象教学开放月”活动; (3) 阅读教育理论刊物、书籍, 掌握最新教育动态, 每年做读书笔记不少于1.5万字, 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每年写出1万字反思总结报告, 并要求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 (4) 要求每年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一篇专业论文; (5) 在培养周期内制定定向指导2-3青年教师指导方案并实施 (指导周期不少于一年) ; (6) 在培养周期内, 培养对象举办一场反映本人教育思想或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会。周期结束, 专家组根据学员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学员所在学校的评价对学员进行考核评估。

(四) 创建培训机制是保障

1.创建管理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是法律赋予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义务, 也只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教师培训才能取得实效。我们设有专职的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它是骨干教师培训的联络员、组织者和领导者, 其职责就是严把平台教师的进出口, 联络整合各种资源, 领导各骨干教师开展培训教学科研活动, 帮助其达成专业目标和满足专业需求;改革教师教育管理机制, 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提供管理制度上的保障。

2.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一方面根据各级不同标准制作学习模块和课件以用于远程教育。利用软件环境进行自学是远程教育主要学习方法, 面对起点不同、层次各异的教师, 必须依靠不同层次的任务模块才能激励他们学习。另一方面建立网站, 负责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及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网络的聊天室、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论坛, 使学员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及相关资料, 同时也成为了解教师培训需求的一个场所, 网络也使培训组织者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教师培训的现状。

3.建立保障机制

一方面加强教师教育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 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 遵循“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的原则, 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得以保证。

二、成效与思考

(一) 主要成效

1.强调培训的针对性, 提高了培训实效性

培训方案是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 自行选择、设计的, 一、二级平台共126名骨干教师就制订了126份培训方案。这种有的放矢的培训实效性非常强。

2.挖掘了本地教育资源, 提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我市没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 仅有的教育学院已改为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对此, 通过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挖掘、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及理论功底强的一线教师。我们明文规定骨干教师每年均须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一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一方面, 用任务驱动他们去研究提高;另一方面起到辐射作用, 让全市教师均可学习他们的经验, 扩大培训的资源分享。

3.学员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于教师的培训效果, 他们往往日体现在培训结束后的持续发展中。在培训中, 由于是科研带动培训, 受训教师一方面在培训中, 增强了自身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等科研能力, 获取了开启教育教学疑难杂症的钥匙;另一方面, 由于培训是与学员所在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 学员在培训中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历史, 学校的发展规划,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关心学校, 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再者, 在培训科研中,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感情, 对今后工作、学习的交流互助大有帮助。

(二) 理性思考

1.培训经费大

根据我们的预算, 用于此项目的费用, 每年需100多万。人均1万多, 大大加重了我市的财政负担。另外, 有限的经费中, 将如此多的费用仅用在100多人身上, 至必会剥夺其他教师的接受培训权利。

2.管理力度大

我们旨在打造柳州市的名师, 因此在培训方案的制订到培训人员的遴选我们准备了3年时间, 组织了我市甚至是自治区的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及审核, 才确定下来。为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在培训的开始及进程, 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完善。

3.培训的后续问题

本培训模式采取分层次滚动推进的方式进行, 实行升级、降级和淘汰制度, 虽然我们是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但两年结束后, 如何给予学员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培训经过若干周期后, 一直在平台中的骨干教师的培养如何再滚动推进?这些都还有待继续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提出了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本培训以搭建平台, 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从教师发展的内需出发为动力;以改革培训监控机制为关键;以创建培训机制为保障。

关键词:平台式,骨干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刘丽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潘冠海.实践研修——骨干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8) .

[3]邵燕芬.开放式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 (4) .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第9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07-0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职业身份的现代化演进,它适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 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它既需要克服问题,又需要进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把培训工作当作临时任务来完成,没有对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培训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规模的需求。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了需求。这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与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进行调研和构建。受训对象需求不一样,从事的产业不同,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培训或因人而训,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削弱了培训效益。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演示和观摩少,田间地头种养场现场指导的培训更少。三是培训的模式单一,多数是集中培训,甚至有些到宾馆饭店培训,培训不接地气,点面不分。

(三)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学习成就的责任主体是学习者。因为部分培训是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其中有部分参培农民存在着比较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培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成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农民的“我要学”的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严重依賴传统经验,缺乏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导致参培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效益,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是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力量,提升学历教育办学资源效益,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若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夯实内涵基础建设

学校的基础能力,如培训场所设施、住房、师资等,对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 4 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 2 个多功能培训报告厅,建成 3 栋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培训公寓和现代化的学员餐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除校内第一、第二教学实习牧场以及动物医院和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等畜牧兽医类实训基地外,还与学校周边知名种养企业合作,建成一批稳定的水果、蔬菜、茶叶、糖蔗、桑蚕、养殖六大类现场教学实训基地。最后,建立培训师资库,聘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教学热情高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现有专兼职培训教师 50人,且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80%。

(二)优化培训教材与教学

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教材是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组织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专家编写《种桑养蚕》等 9 本“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养猪技术》等 10 本养殖类技术培训特色教材并公开出版。教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大学员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利用教学模型、挂图、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形象直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当地标准化种养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最后,培训结束后,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指导服务,巩固培训成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学员在培训效果测评中,评价优良率达 95% 以上,培训口碑良好。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区内外职业院校来学校学习取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 15 家报刊先后对学校职业培训事迹进行报导。

(三)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农时,以点带面,灵活办班,才能让学员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为此,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和学员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校外与校内”“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分点培训模式,灵活采用“固定课堂”“网络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授课形式。既有组织学员到校开展“固定课堂”学习,又有送教上门到学员所在村屯开展“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授课,以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面向学员开展“网络课堂”授课,从而兼顾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需求,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增强有效性,精益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举措”和“四制措施”学员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三三举措”,即“三见面”(管理服务人员每天和学员早、中、晚见面一次以上)、“三关心”(每天都关心关注学员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三问候”(每天都坚持问候学员学习、生活和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三三举措”,从而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员管理工作中,和学员打成一片,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四制措施”:一为班会制,即班主任每周组织学员召开一次班会,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等问题;二为考勤制,班主任每天考勤两次,督促学员按时到教室上课;三为保险制,为参加培训学员购买意外保险,降低培训风险;四为共管制,要求选送学员参加培训的相关部门选派干部全程跟班,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员管理。

(五)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培训责任部门明晰,机构配备齐全。学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交由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和主抓,并配备足够的办公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章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收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完善培训机制、学员管理、教学组织、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分析

(一)提升了地方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养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区养殖业向技术集约型、高效优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促成畜牧产业经济圈形成

学校在技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区内外众多养殖企业纷纷到学校周边选址落户。目前,在学校周边乡镇以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等县依托学校技术服务创办的标准化养殖场达600 余家,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圈。

(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2015 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981 人。其中,695 人培训后开展种养创业,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三江侗族自治区县富禄苗族乡某村贫困户45 人参加养殖培训后,30 多人发展特色黑猪养殖,养殖数量达 300 多头。特色黑猪出栏卖价高,毛猪每斤卖价 12 元以上,每头纯收入达 400 多元。单此一项,人均收入可提高 4000 元。

(三)促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畜禽养殖、糖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 6 个农业生产领域,涵盖了广西农业生产大部分产业。许多学员目前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主力军,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2004—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年聚焦“三农”,这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之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学校要统一布置协调,各部门要充分合作,要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举全校之力,确保培训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

【作者简介】王纯国(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桂中职业农民学院高级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上一篇:识字教学情趣化的方法下一篇:单轨吊安装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