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2024-07-26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1篇

河南省许昌市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一、许昌市村镇规划建设的基本情况

许昌市现辖有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三县、禹州市、长葛市二市,魏都区一区。全市共有78个乡、镇;其中建制镇35个,行政乡43个(禹州市9镇13乡、长葛市8镇4乡、许昌县7镇9乡、鄢陵县5镇7乡、襄城县6镇10乡);全市共有行政村2223个,自然村6217个,总人口396万人(不含许昌市城区、禹州市区、长葛市区),其中35个建制镇镇区人口59.0万人;全市小城镇镇区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含鄢陵县安陵镇、襄城县城关镇)。

全市建制镇中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神后镇);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个(后河镇、神后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6个(尚集镇、神后镇、石固镇、大周镇、顺店镇、陈化店镇);许昌市小城镇建设试点15个(后河镇、神后镇、尚集镇、石固镇、大周镇、顺店镇、陈化店镇、马栏镇、鸿畅镇、梁北镇、坡胡镇、南席镇、张潘镇、王洛镇、颍桥回族镇)。

全市建制镇中先后有19个镇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其中许昌县尚集镇曾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长葛市石固镇曾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小城镇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长葛市大周镇、禹州市神后镇、鄢陵县安陵镇、襄城县城关镇于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批准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下,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积极稳妥进行,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目前村镇工作存在问题

许昌市村镇规划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扎实效果。

二是搞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缺口严重。实施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导致规划建设力不从心,并已成为影响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个别乡镇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重视不够,规划意识淡薄,投入力度小,有的乡镇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是得不到贯彻实施,有的不按规划进行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由于各乡镇管理机构没有得到理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滞后,无序建设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四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多数村镇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硬化率低,排水设施少或根本没有排水设施,绿化水平低,公共绿地少,有的村镇绿化缺乏管理,有的村镇连一座公厕都找不到,严重影响村镇的整体功能。

三、下一步村镇工作发展规划建议

1。继续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06〕98号)以及《河南省建设厅关于贯彻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建村镇〔2006〕10号)文件精神,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展开。

一是进一步加强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村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县(市)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在07年启动全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到2008年,全市2个扩权县(市)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到2010年,全部完成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二是科学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努力把各乡镇建设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设施完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07年许昌市建制镇、乡集镇的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省重点镇全部完成;08年60%的建制镇、乡集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到2010年,全部完成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修编。

三是合理编制村庄规划。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各具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07年底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08年20%的村庄完成村庄规划。到2010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原特色的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上的村庄规划和治理工作,尽量使其连点成线、相对集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

四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人文习俗,优化农村民居和公共建筑设计。为农民设计经济安全适用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2。重点抓好村庄环境治理试点工作;

在做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帮助农民重点解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倒、禽畜乱放、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技术,努力实现村容整洁。

加强各个乡镇的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治理、迁村并点、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择一部分经济实力强的村庄,搞好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整治步伐,增强典型示范效应;选择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建设村庄道路、垃圾收集处理和给排水系统,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动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美化环境,组织农户投工投劳整修村道,修缮、粉刷沿路房舍墙面,建立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立足现有基础,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大拆大建。

3.积极开展村镇规划技术服务;

市、县村镇建设系统要加大服务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深入展开规划、设计和技术下乡活动。组织专业规划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等提供服务。组织学习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和《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进一步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整治、建房的基本常识。继续组织规划技术下乡服务,向广大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宣讲有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积极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提高农村规划意识和农村住宅的设计、建设水平。

4。完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全市村镇建设系统工作者认真组织学xxx省、市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专业技术培训,邀请村镇规划建设技术专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转变作风,重心下移,围绕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类试点的进展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建设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和渠道;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政策意识和依法规划建设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四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对部分试点村庄的规划建设工作,由委领导重点联系,随时掌握情况,抓在手中,抓出成效,抓出亮点,抓出经验。

五是健全工作督察机制。根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督察,并将督察情况上报;

六是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对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合作共事的认识,提高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水平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2篇

班级:2012春农村行政管理 姓名:李小强 学号:094100440568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鲁山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属平顶山市辖区西部,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现有编制乡(镇、办事处)25个,554个行政村,城镇人口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城镇人口比2000年前增加了10%,城镇化水平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全县建成小城镇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城区10平方公里。城区已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道城区大框架,城区道路总长达50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0%,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覆盖率9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40%的单位实现绿化达标。城区绿化面积达100公顷,绿化覆盖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市公交线路达6条。乡(镇、办事处)区有线电视入户率60%,直拨电话入户率50%以上,户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全县小城镇的供电、通讯、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社会福利保障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一批功能比较齐全,特色较鲜明且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张良镇、下汤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尧山镇”成为豫西南大地上的三颗璀璨明珠。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梁洼、库区、张店、团城等是矿区,下汤、赵村、尧山是旅游乡镇,张良是蔬菜产品生产、贸易集散地,马楼、滚子营、张官营是小麦、玉米、花生农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 2 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鲁山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鲁山县的工业结构以煤、铁、采选业为主,煤、铁采矿业占工业总量的50%。近几年来煤、铁资源日益匮乏,使这一支柱受到严重冲击,对社会贡献份额减少,吸纳就业能力减退,正在培育的雨搭、鲁阳电厂等主导产业刚刚起步,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度不够。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 3 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4 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 5 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张良镇近年来围绕蔬菜、皮带发展战略是找对了方向,但是眼光还没有放开,蔬菜发展要上规模,发展成生产、加工、精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皮带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让全国人民吃到张良菜、腰里缠上张良皮带,力求“张良”品牌效应,就像老年人说的一样在鲁山买张良姜是论斤卖的,在洛阳是用刀切片卖的,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 6 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编制,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对小城镇规划工作都予以了重视。全国累计有87.5%的小城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 对指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小城镇与城市相比本质不同, 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更高的内在需求, 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式进行规划编制, 而现有的小城镇规划理论尚不成熟, 可借鉴经验较少, 因此小城镇规划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加快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引导和促进我国小城镇科学、理性、差异化发展, 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25个小城镇规划成果进行评估, 并选择部分省市进行实地调研, 总结当前小城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为相关工作提供对策与建议。

一、小城镇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简单套用城市发展模式

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对小城镇实际需求及发展规律缺乏了解, 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经验的片面认识, 小城镇规划普遍存在不自觉的以城市规划为范本的片面化倾向, 主要表现为:

1. 规划主导产业发展门类过多过全、内容空泛。80%的镇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部作为主导产业, 而对具体每个产业的规划定位不够清晰;75%的镇规划中缺乏对城镇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等内容的详细分析。

2. 新镇区普遍呈外延式拓展, 部分工业园区规模较大。90%的镇建设用地采用外延型拓展模式, 即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向外向四周拓展用地的模式, 极个别采用外延型与新增飞地型的拓展模式;有明确工业园区规划的小城镇中, 21%的工业园区规模超过了10公顷, 占镇规划区面积的20%以上。

3. 规划忽略与旧区的有机联系及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调查中只有16%的镇有详细的旧区改造规划, 84%的旧区改造规划中缺乏详细的对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利用的有关内容。过多的强调了新区的规划和实施, 缺少对旧镇区改造的具体方案或者对于旧城的改造提及的过少, 没有建立新旧区良好的联系。

4. 依然存在“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现象。仍有31%的镇规划主干路在40米以上, 35%的镇规划主干路设置了6车道, 超出一般小城镇的实际需求;在对所有镇用地结构增长情况统计中, 增幅最大的是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 规划期内22%的镇道路广场用地年增长率超过了20%, 70%的镇绿地年增长率超过了20%;个别镇规划期末的最大广场面积甚至为现状最大广场面积的3倍以上, 面积达到了10公顷, 远超出实际使用需求。

5. 部分镇规划农村居民点撤并幅度较大。33%的镇村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撤并规模较大, 但其文本中并没有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科学性与可实施性做出详尽考虑, 并且无搬迁安置的具体选址, 同时缺少对村民意愿的调查分析。

(二) 镇发展规模增长速度预测过快

1. 人口增长速度预测普遍较快。

从文本分析来看, 近期及规划期内镇域总人口与镇区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普遍较高, 其中:镇域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2%, 镇区人口达到10.7%。如果按照全国2000~2009年平均自然增长率6.8‰计算, 规划镇的平均年机械增长率将达到40‰以上, 这与小城镇人口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不符。人口预测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规划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合理性, 对可实施性产生巨大影响。

2. 用地规模增长显著。

由于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以人定地”, 在人口规模预测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用地规模随之同步呈现显著增长。规划期末, 所有镇的用地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 85%的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率超过5%, 52%的镇用地规模增长率超过10%。

(三) 镇村特色塑造的规划引导内容薄弱

调研各镇除少量特色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名镇 (如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在小城镇特色风貌保护与传承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规划编制之外, 大部分规划对这方面的引导内容较为粗略和薄弱。主要表现为:

1. 对镇详细规划重视不够, 覆盖范围有限。

从调研镇来看, 详细规划覆盖面积占规划区面积普遍偏小, 最高值为65%, 最低值只有2%, 而镇域内大部分地区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镇在规划中缺少城镇整体风貌引导和控制性内容, 小城镇景观特色不明显, 风貌同质化、单一化、外来化情况日益普遍, 人居环境品质普遍不佳。

2. 镇规划布局简单化倾向突出。

75%的镇采用简单方格网式的功能布局, 布局方式日益趋同;个别镇属于山地地形, 却不考虑地形地貌, 功能布局明显不适宜自然条件。

3. 忽视地域特色及传统风貌街区保护。

56%的镇规划中对塑造镇特色风貌仅提出了简单、原则性的规划要求, 缺乏针对性;30%的镇提出对建筑高度、密度、体量、色彩整体控制要求;仅有8%的镇对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和延续提出了具体措施;镇区用地的功能复合性、小尺度镇村空间的宜居性等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 镇近期建设规划可实施性差

近期建设规划缺乏资金需求测算或资金需求测算与资金来源无法匹配。主要表现在:

一无投资测算。70%的镇规划中没有详细的近期建设规划的投资测算, 多数为“项目投资金额一览表”。

二无资金来源。87%的镇规划中没有资金来源分析, 更没有投资主体的财政能力分析, 难以保证项目落地。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

三缺年度计划。78%的镇规划中没有详细的年度计划。

近期建设规划的表面化、形式化不仅导致规划难以实施, 同时由于无法详实的了解地方财政状况, 在今后的城镇发展决策方面也容易造成追大、求快, 脱离实际建设等问题。

二、小城镇规划编制与实施存在的困难

(一) 符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特征的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空白

我国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背景, 其规划较大中城市而言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规范标准等基本仍脱胎于城市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编的没用”, 实用性低。

部分受访镇提出,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实用性不强, 建议简略;部分省小城镇规划编制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审核, 规划成果繁琐庸冗, 与镇村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2.“用的没编”, 农业发展规划普遍薄弱。

作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载体, 小城镇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方式及设施布局内容薄弱, 现行的技术标准也未做明确规定;38%的镇规划中没有阐述农业发展规划, 53%的镇也只是做了简单的指导性说明;对主要产业有无支撑其发展的空间规划和设想, 如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布局的调整等具体措施这一项中, 特别是小城镇的农业生产设施布局, 基本没有提及。

(二)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各方主体对镇规划特殊性认识不足

1. 地方政府建设观念偏差。

部分地方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不科学决策是造成规划中重工轻农、新旧区脱节、产业导入不足、工业园区过大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调研所到多个镇,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明和发展动力不足、工业区实际项目用地低于规划预期等问题。

2. 规划编制人员对镇村实际了解不足。

部分规划设计人员的规划学科教育背景以城市规划为主, 对镇规划的特殊性认识有限, 在实际规划工作中的调研深度和分析研究工作也往往不足。调研发现, 多数规划设计单位只是在现场绕一圈, 与当地政府座谈一下、将分发的调查表格收集一下。未能深入走访当地的企业和百姓, 对他们的需求不了解。特别是产业规划, 农业是小城镇规划的特色, 但由于规划师缺乏对农业的了解, 不能将三次产业统筹进行规划, 导致产业规划空洞, 缺少具体的指导建议, 规划的可信度下降。

3. 镇村群众规划意识不足。

镇村群众缺乏规划意识、法制观念。调研过程中发现中、西部省份, 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 均对规划知之甚少。

(三) 重点镇规划编制与实施保障条件不利

1. 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规划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绝大多数村镇没有单独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部分省级示范镇虽然都设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但人员性质、机构职能均有所差别。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执法主体不明确, 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管理与监督不力, 村镇建设随意性较大, 规划执行不力等连锁反应。

2. 镇规划管理机构运作难度大。

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目前尚不完善, 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权限较少, 人权上收, 规划权、建设权均在县 (市) 级主管部门, 但县级管理力度难以覆盖至各镇各村。镇级规划建设管理虽有人员设置, 但专业人才缺乏, 再加之机构编制有限, 人员流失情况普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持续推进。

3. 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难度大。

调查中发现, 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难度较大。虽然60%的镇规划中有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关系, 但是只有8%做了详细分析, 对土地使用性质、规模、时效性、基本农田等的研究与分析内容基本含糊笼统。现场调研发现部分镇的规划项目因受土规制约, 缺少用地指标, 导致难以落实。

4. 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资金匮乏。

除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受访重点镇外, 大部分受访镇均反映镇规划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近年来, 虽然上级财政对重点镇规划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增加, 但镇主要规划建设资金仍需镇自筹解决, 对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地区的重点镇而言, 本级财力基本尚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镇规划编制和实施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工作

1. 加强镇村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提高规划编制科学性。

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规划、建设、法制等多角度系统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更新和完善现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要求, 鼓励各省根据本地实际, 同步开展小城镇规划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起较为全面完整、适合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实际需要的规划学科体系框架, 指导我国小城镇规划编制水平进一步提升。

2. 加强小城镇规划特征问题分析, 保证规划实效性。

进一步强化小城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内容研究, 重点加强以下规划内容: (1) 加强小城镇发展与区域协调关系研究, 明确适应区域发展定位、分工与本镇实际的发展路径; (2) 加强镇村一体化发展研究和农业发展研究, 明确全域土地使用的产业空间布局与支持保障具体措施; (3) 加强土地权属关系与规划实施的研究, 制定镇区不同权属改造推进方案和具体保障措施; (4) 加强小城镇居民社会结构、生产生活需求与公共设施配置关系研究, 提出符合小城镇发展的公共设施配置等内容; (5) 加强小城镇建设活动经济规律性分析, 确定符合建设实际的镇区建设方式。

3. 加强小城镇与农村发展条件分析研究, 科学确定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是加强对区域发展条件、资源禀赋条件、自身特征性问题的综合比较分析研究, 科学确定符合发展实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标定位;二是严控小城镇发展规模, 提高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预测的合理性;三是加强镇区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以改善人居环境需要为基础, 遵循小城镇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广场、绿地、政府办公用地, 规划道路等级。

4. 加强特色风貌规划引导, 突出详细规划管控作用。

加强传统风貌格局分析研究, 深入挖掘地域环境、文化资源特征, 细化特色风貌规划引导内容, 根据各镇实际, 通过对镇区的建筑高度、色彩、形式控制, 绿地建设和水系河网改造等打造具有小城镇特色的镇村空间。对重点建设区域, 如主要交通干路两侧、商业街区、传统文化片区、主要景区景点周边地段等应与总体规划同步展开详细规划设计工作。

5. 加强近期建设规划经济性分析, 引导资金合理利用。

强化重点镇近期建设规划可实施性分析研究, 使近期建设规划与镇发展目标相一致, 与政府近期工作计划, 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相匹配。开展近期建设项目投资预算和资金来源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 引导镇建设资金科学合理使用。

(二) 加强各级政府重视程度, 加强规划公众参与决策, 树立正确城镇建设理念

1. 加强各级政府重视程度。

要继续强调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节点作用, 突出小城镇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本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 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必须积极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树立科学正确的城镇建设理念及以人为本的观念, 坚决摒弃贪大求洋、盲目照搬城市建设经验, 热衷“政绩工程”等错误做法。

2. 加强规划公众参与决策。

强化公众参与对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监督影响力, 促进规划内容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扩大规划宣传力度、培养和加强普通百姓的规划意识和法律观念, 以利规划实施管理依法执行。

(三) 加强镇规划保障措施

1. 加强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建设。

加强城乡建设部门与发改、国土、建设、交通、商务、教育、医疗等部门在重点镇规划与建设实施管理方面的工作协作关系, 力争自上而下逐步理顺并建立健全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 促进和保障规划编制与落地实施各环节的有序推进。

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条件, 加大各级财政补助及税费减免力度;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规划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 确保专款专用。

3. 加强规划管理机制建设。

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 适当进行管理职权下放;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 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明确管理权责和考核奖励机制;建立村镇建设、监察、国土资源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形成联动执法制度, 形成管理合力。

4. 强化镇级规划管理人员培训与技术服务。

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要把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把小城镇规划搞好。所谓“小城镇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的依据。因此,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和建设城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小城镇规划的滞后对建设管理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

1.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小城镇,从字意上理解就是较小的城镇。它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地位较为特殊。小城镇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一般县城。这个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的补充和延续,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实体。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小城镇。

1.2小城镇建设现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凸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建设经验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以及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小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建设缺乏特色;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小城镇在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贪大求快,致力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城市新区商品房林立,但因缺少产业支撑,成了只有晚上有人的睡城;工业园区产业红火,但缺少衣、食、住、行、教、医等配套,成了只有白天有人的“鬼城”;小城镇规划没有特色,城不城,产不产,致使转户居民只有“离乡背井”,小城镇规划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表现在:

2.1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定位不清

一些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时,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始终是先有建设后规划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为以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大,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2.3规划缺乏战略眼光,随意变更

乡镇一级主要领导大权在握,人事变动比较频繁,对小城镇建设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规划上,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得建设的小城镇不伦不类,规划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4规划水平形式单一,风格雷同

经验主义思想盛行,不切实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毫无特色可言。

2.5规划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质量

中国式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导致干部在任期内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规划。

2.6规划资金渠道单一,政府投入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大问题,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2.7轻视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恶化

一般来说,小城镇在建设前,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并通过,然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补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2.8规划缺少历史延续,灵魂尽失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缺乏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的了解和传承,根本不重视历史文化遗迹,一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高楼林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

3小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城镇的建设重点在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助推剂。

3.1立足长远,超高标准规划城镇

小城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合理原则,起点要高;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必须向新型城镇化看齐,做到产城融合,完善功能服务配套。

3.2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结合城镇实际,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

3.3城镇建设,坚持规划严肃稳定

规划是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3.4城镇规划,突出地方内涵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當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3.5政绩评价,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考核机制,转变“唯GDP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方式。

3.6筹措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

3.7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8文化保护,突出城镇建筑风格

历史不可以重来,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4结束语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正确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建设方式、规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5篇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

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财政支持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第6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财政不仅要解决好产业支撑、市场建设、城镇美化等硬件建设,而且要大力支持完善城镇综合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逐步消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促使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财力有限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建设资金需求,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财政支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就我市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情况来看,突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体制机制尚需理顺。一是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并浪费了有限的财力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多头,市政、交通、电力、邮电等各自分散承担独立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来源有的从条条上划拨下来,有的从其代征的专项建设资金中直接使用,导致资金分散,形成不了合力。二是城建资产运作效率低。长期以来,由于城建基础设施垄断经营,无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城建资产闲置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运作率不高;加上对城建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资产权属不清,资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城建投入维护性支出比重高,且随着城建系统养护人员的增加、运行费用的增长,这一比例将继续提高。四是对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把握不准确,片面地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由政府投入,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有的则把以土生财当成取得城建资金的唯一来源,一讲到支持城镇建设就

1提出卖地,忽视了城镇整个资产的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市场化动作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土地资本注入存隐患,部分包袱成债务负担。一是投资总量与实际需求量的不平衡。如果把有限的土地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开发,使城市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的增值,还会给刚刚建立的土地市场造成冲击。二是取得土地的部门和单位,绝大多数试图搞小区、搞商品房。由于房产需求量渐趋饱和,也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和积压。三是一些公司以取得的土地抵押贷款,投资项目难以得到预计的投资回报,形成了债务包袱沉重。由于缺少经营资金,无力对注入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很难使土地增值生财。四是大量近邻农田被征用后,农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配套措施不健全,进城农民有担忧。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居民从农村搬进城市,变成了城镇居民,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从城镇化的开始到现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正常运作对农村劳动力有着一定的依赖,而且从实质上来看,其已经成为主要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动力。但是,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而且在子女上学、参军、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平等,导致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成本增加,对预期的未来没有信心,动摇了自己城镇化的信念,从而加深自己对土地的依赖。

二、财政支持城市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形势下,银根紧缩和土地停批,势必对城市建设产生影响。为此,财政支持城市化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变以往的投入为主为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为主,发挥

2财政的职能作用,支持城市化建设。

(一)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支持建立健全完善的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要改变各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市政府可以在发展改革委员会设立“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以城镇建设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一部署、管理和协调城镇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的编制、审核,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管理,城镇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验收等等,促使城镇合理布局、资源有效配置和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财政部门确保运转经费,保证其高效运转,从而达到城镇建设经济及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建设成本最小化。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长期以来,城市建设被认为是放大了的公用福利事业,由政府包揽包办,实行计划管理,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投资力度偏小。在这种体制下,城市建设不仅日愈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财政不堪重负。改变城市基础建设长期欠帐的局面刻不容缓。然而,缺少建设资金是所有城市共同的困难。支持城市建设的出路就在于经营城市环境和城市功能,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利用城市自身功能吸纳奖金,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形成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走出一条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突出经营重点,合理配置资源

城市经营,重点是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因为,城市必须建在土地上,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供求矛盾大、增值空间

3大。首先是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所有的土地都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不容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土地。而且,一级土地市场必须充分发挥时间差、空间差的作用,对规划区土地尽早征用,防止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甚至达到一定程度后,征地成本猛涨,确保“毛地”开发的增值收益全部为政府所有。其次,是要包装好土地。所有由政府统征的土地,均完成扫障、平整后储备起来,把“生地”养成“熟地”后进入市场。第三,要搞好借地融资。根据城市建设规划,以土地资产作抵押融资,提前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了,便会吸引开发商,进而使土地“身价倍增”。第四,要搞活土地二级、三级市场。完全以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供应土地。要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支撑,通过公开交易,让市场决定地价。

(三)落实配套措施,推进跨越发展

一是应积极支持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支持逐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城镇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城镇聚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完善社保制度。对进城务工有稳定工作并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应确保其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对于彻底放弃土地承包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应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仍保留土地承包权进城的居民,可暂缓纳入,以减轻城镇社会保障压力,但应由录用单位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对进城创业的农民,应在其创业之初给予一定期限的税后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7篇

2007-7-28责任编辑: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和特点

撤县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城和开发区的开发力度加大,旧城改造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市镇建设力度加大,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长荆铁路的贯通、融入武汉市城市圈战略的提出,城镇化建设赶上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全市人口60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了10万。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中心,优化了资源配置,营造了二、三产业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我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建市之初,城市的发展集中在老城区,附寄老市委和市政府而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资源的利用率低,转化成本高。以月圆商住小区为依托,南区逐渐成为全市的中枢,形成了环绕应城广场为核心的政治、人文中心。其发展速度和规划效果在孝感市内首屈一指。

(二)建成规模小。我市的城镇化规模小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集中型城镇,只是有了块状城镇、带状城镇、指状城镇、有绿带隔离的组团式城镇的雏形,新老城区的交接和城市功能的区域划分尚不明显,或者说规划滞后、建设乏力。

(三)支撑力量弱。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我市的本土企业或者说资源型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根本没有形成萌芽之势,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反而使得一批优秀的土地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掘,更重要的是对本市的财力积累功劳不大,份额不多。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镇16个,从人口来看,只有城区达1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

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三、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镇化建设,早在2000年6月13日就发出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仅0.7亩,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

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据测算,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万以上。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市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我们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镇(乡)一品的经济结构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结合我市实际,要围绕“三线一环”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一是汤池建设。要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汤池优势,力求精美,面向未来,拉大城市框架,力争汤池将来与中心城区对接,建成中等城市规模。二是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城区建设要摒弃继续南移的规划思路,条出长荆铁路的锁喉限制,把眼光向西部拓展,将富水河作为将来城市的贯穿动脉,提升城市的品位。从方位上看,东部并进东马坊,北部圈入短港,西部挺进汤池,如此搭的是大城市的框架,用的中等城市的步伐,规划必须先行。三是工业园建设。今后南区以工业为主导,通过长江埠为核心进行辐射,把此区域沿铁路和高速向西与城市延展并进,使之成为今后应城市最大的造血带和供血区。各干线公路沿线集镇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建设,尽快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文明卫生、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要求。

(三)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建

设城镇,强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不断拉大集镇框架,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民。要学习和借鉴广东中山市“市场筹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投资者真正得到实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四)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一般说来,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要加速工业的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又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二是把城镇化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把城镇化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利用多年来劳务输出成果,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丰富家乡经济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四是把城镇化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我市国有工业十分脆弱,乡镇企业在城镇经济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城镇建设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掀起二次创业高潮,激发乡镇企业活力。五是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是主体。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要提升餐饮、住宿和批零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让城乡居民同享现代文明成果,在提高城镇经济水平的同时,逐步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五)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第8篇

围绕我国“小城镇, 大战略”的实施纲要, 近年来, 各地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同时也对, 新形势下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当前,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垃圾围城现象普遍,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在: (1) 城镇建设中缺少环保意识, 基础建设设施落后, 规划布局不当, 综合环境质量较低; (2) 小城镇环境管理相对滞后, 生产、生活废 (污) 水任意排放, 垃圾废物随意倾倒, 废气、烟尘无组织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 (3) 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据统计, 目前, 乡镇工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重接近或超过50%; (4)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造成的污染, 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 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等, 已经对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5) 小城镇为急于改变当地经济, 盲目招商一些有严重污染的企业, 致使落后或有污染的企业向小城镇的迁移, 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隐患。

3 小城镇建设环保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也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格局。当前, 结合实际, 对小城镇的环保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抓规划及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规划是小城镇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就是为了解决, 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的问题。通过环境规划, 引导企业适当集中, 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并能达到环境容量消解的工业园区, 采取有力措施, 集中控制污染, 集中整治环境, 达到规划与建设, 建设与环保同步发展。制定综合的、统一的小城镇建设标准文件, 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3.2 抓项目环保审批

严格按照《环评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环评实施, 后督察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 依法追究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干扰环保执法的责任, 逐步完善多部门联合联动制度等, 不断提升环境执法力度。

3.3 建立健全环保法规体系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 小城镇环保工作起步较晚, 环保设施较为薄弱。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 国家环保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排放标准, 但从总体上看, 尚待完善要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环保理念, 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 而且, 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 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3.4 强化企业环境监管力度

结合本地特色的, 形成有一定主导产业基础的工业园区等模式发展, 实行集中管理, 集中处理污染物;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限制发展督促治理;对不符合产业结构的企业、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 要给予关、停、并、转;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产业, 落后的生产工艺要加大监督检查, 防止死灰复燃;大力提倡符合产业结构的新型企业, 逐步推广清洁、绿色、环保企业发展之路。

3.5 加快农村先进技术开发及利用

借助科技手段, 摸清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基本规律,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具体做法为: (1) 抓好示范项目、示范点,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 (2) 开发适合小城镇特点污染防治技术; (3)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

3.6 加快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

以生态城市模式建设城镇, 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确定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决策的重要载体, 通过依托项目, 多方筹措资金, 采取项目整合等方式, 建设一批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镇、村, 以点带面连片, 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3.7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1) 要因地制宜地设立必要的环保机构, 或者优先在工业园区、重点建制镇等进行试点; (2) 要配备必要的各种设备设施, 取证器材, 监测仪器, 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3) 要把业务人员培训列入计划, 定期分批、分期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3.8 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上一篇:住宅建筑电气防雷措施下一篇:全市推进无纸化办公经验交流材料(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