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2024-09-14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精选10篇)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2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过程性目标:

1.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自拍的录像(请一名同学当导游,浏览太原的著名景点)、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她要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我们美丽的太原,你们想认识她吗?

(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桃南小学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今年是太原建城多少周年吗?(25)对,我们家乡太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游览太原2500年的变化,滨河公园、龙潭公园的场景。)

(2)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春秋大鼎,它记载着太原2500年悠久的历史。瞧瞧去!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评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对事情与时间的关系的.体验中,逐步建立时间的观念。]

2.时间的计算。

师:小导游又来了,走,瞧瞧去!

(播放录像:在山西剧院的场景)

(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

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

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

出示钟面: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

(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

②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

③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评析:这里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组织了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直观演示观察钟面,教学经过的时间。然后小组内讨论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出现了算法多样化。

(3)情境练习。

(播放录像:在儿童科技中心的场景)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

(录像:游览科技城)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

(同桌交流算法)

(4)小结。

(播放录像:小导游的结束语)

导游:今天我和大家游览了太原2500年的变化,我的收获很多,你们呢?也一样吧!我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太原建设得更加美丽!记得有空和我联系呀!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

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

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

出示:

生:我想参加50米跑,用1小时。

……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出示: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

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12:00―12:45

1:05―1:15

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

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评析:练习部分重视了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观察和直观演示,把直观教学和时间的计算对应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时间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五、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漂亮的星期日的作息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2篇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3篇

1.学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解决问题”,主要是用于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实际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承上启下的内容。尤其是连乘两步计算实际应用的不同算法,历来受到关注。这几种不同算法的训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以往实践表明,学生容易想到三种算法,其中两种算法容易解释,第三种算法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突破?因此,我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排队方阵”,作为学习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载体,同时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的思考策略应用于沪教版的“小松鼠摘松果”“购买门票”等问题。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两步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相对于两步加减计算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正因为方法是灵活的,那就必然会存在两种极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好像会“无师自通”,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觉得很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呢?创设生动活泼、启迪思维的情境,把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或“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蕴涵其中,对所有学生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问题提出]

在上海二期课改之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分析法与综合法为主。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淡出,枚举法、假设法进入了日常课堂中,客观上丰富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面对这么多的解题方法,有必要梳理出一个头绪来。基于小学数学的实际,我初步构建了问题解决常用方法,如下图。

比较而言,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属于适用范围较宽的方法,特殊方法则属于适用范围较窄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问题解决基本方法的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

1. 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 会用“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描述解题思路。

3.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 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森林公园开运动会,小刺猬们在排练团体操,每行有6只小刺猬,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

(方阵图略。)

2. 展开讨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3个方阵究竟有几只,你们会算吗?

生:6×5×3=90(只)。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我先算一个方阵有几只,再算3个方阵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问题出发去想的(板书:从问题出发想),要求3个方阵有多少只,需要知道每个方阵和3个方阵。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的算式是5×3×6=90(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几行,再算一共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条件出发想的(板书: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再乘每行6只,算出一共有几只。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这样算6×3×5=90 (只)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一大行有几只,再算5大行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也是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行6只小刺猬,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每大行有几只,再算出5大行有几只。

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两个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列出三个算式。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都是6、5、3这三个数在相乘,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

3. 师生小结

师: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三个数相乘的运算规律,到时你们会理解得更好。

环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小猴为运动员准备了很多饮料,12瓶装一箱,已经装好了30箱雪碧,还剩96瓶可乐没有装,求两种饮料共几箱。

2.展开讨论

师:如果从问题出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要求“两种饮料共几箱”就要知道雪碧有多少箱和可乐有多少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怎么列式?

生:30+96÷12。

师:如果从条件出发又可以怎么做?

生:根据“12瓶装一箱,还剩96瓶可乐没装”这两个条件先算出可乐有几箱,再算出两种饮料共几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几箱,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多少瓶”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法思考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环节三: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1.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团体票可以优惠,个人票每张15元,三年级有学生60人,购买团体票要花费540元,每人可以便宜多少元?

2.根据算式15×60-540编应用题。(实录略。)

环节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实录略。)

[自我反思]

1.潜移默化训练分析法、综合法思路

众所周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有一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关键思考。如何创设一个“看条件想问题”或“看问题想条件”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想呢?实践表明“排队方阵”的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这一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出“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方法。当学生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时,无意中把一个条件放在了问题里,增加了问题的信息,使学生明显地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知道每个方阵几只,自然地落实了“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策略。

“看条件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能在解决“排队方阵”问题中一一落实。3个方阵纵向排列,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3个方阵横向排列,可以算出一大行有几只。一道题,三个条件,两两结合,形成三种解法。不同排法把不同解题思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率。

2.突出计算与应用的联系

沪教版教材已不再把应用题列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教材的安排往往是计算学到哪儿,应用就到哪儿,这一做法很好地恢复了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为了突出这一联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看算式编题”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凸显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

3.改进设想

沪教版教材伴随着计算出现了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思考策略的教学则显得不够充分。由于教材没有提示,以致只教过新教材的大部分教师从未用分析法或综合法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引导学生“看问题想条件”和“看条件想问题”,却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因此,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传统的“看条件提问题”或“看问题补条件”的训练。

例如:

(1)小牛练习跑步,每分钟跑100米,(),小牛跑步的全程有多少米?

(2)长颈鹿与大象比赛投篮,大象投进了10个,长颈鹿投进的个数是大象的2倍多5个,()?

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熟悉分析法、综合法的思考方法。

[专家点评]

自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似乎被打上了传统教法的印记,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朱燕青老师却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理由是真实的、充分的。

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硬要贴上“传统”“现代”的标签于事无补,是否过时,关键是看方法的实质与使用价值。再深入分析,数学问题一般都是由条件与问题(结论)两部分构成,任何人解决任何数学问题,都会想想问题,看看条件,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必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考虑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解题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应是根本的、长远的。朱燕青老师将这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思考方法通俗地用“看问题想条件”与“看条件想问题”来描述,比较切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朱燕青老师选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例题。该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既可用分析法,又适合揭示综合法的多样性,因为三个条件,两两组合,它们的乘积都有实际意义,且都能直观图示。实践表明,她的选择是有效的。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途径

当前形势下,有多项教学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计算时,往往会发生运算顺序错乱、运算符号错误等多种问题,从整体来说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较差;故现阶段,小学数学任课教师需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以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教材的课堂教学为例,主要探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论述如下。

一、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般来讲,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其自身的年龄、心理发展、意志力、个性特点及其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联系密切,故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因材施教”,依据班级中不同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及其学习进展,制定不同的教学培养标准,以增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當前环境下,任课教师要想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正视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并付诸教学实践。首先,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计算练习,帮助其打好基础。由于大多数小学生个性贪玩,课堂学习不踏实,学习效果不佳;此种情况下,教师需为学生规定每天需要完成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增强其习题训练效果。其次,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监督。教师需多与学生家长联系,集结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等三方力量监督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外其他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及時纠正其错误思想,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再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遵循“平等化”教育原则,对班级学生一视同仁,对于那些反应不快、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多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便在高效课堂中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提高其计算效率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其自身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其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故在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和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的基础上,还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以增强其数学计算效率。

首先,教师需教导学生在自学和习题练习过程中需独立思考、钻研问题,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独立解决问题,最好不要随便一遇问题就寻求他人帮助或直接验证答案,待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有一定把握之后交由教师评改;同时,学生需学会自觉检查和验算,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吸取错题教训,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能力。其次,学生在进行数学题计算时,需先看清或明确数学题目中的符号与解题要求,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即“先看-后想-计算-验证”,同时在计算过程中需认真思考、细心演算,在验证过程中发现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或存在的问题时需及时改正。再次,教师需正确指导小学生的书写格式,使其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以降低其计算出错率。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训练,提高其计算水平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均比较注重数学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却严重忽视了计算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做不到“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并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训练,以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其计算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知识后,可指导班级学生认真观察数字特征并归纳、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交换律能够使问题变得简便和容易解答”,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可充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为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情境,增强其对数学计算知识实用性的认识,以提高其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或者,教师可将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指导各小组分别举办不同的课堂数学计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现阶段我国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种教学现状,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课堂教学中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提高其计算效率,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训练,提高其计算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5,(16):08.

[2] 花莹.浅议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5,(05):11.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5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6篇

5本教时为第3教时备课日期10月13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两个盒子和动物玩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2、验证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2、教学例题(1)

3、教学例题(2)

三、练习

1、P49(1)

2、P50(2)

3、编题练习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

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1)理解题意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

(2)画线段图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

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

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3)解答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提示课题

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5)第二种解法

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

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1)理解题意

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

(2)线段图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解答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指名板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二种解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

2从哪里来?

(5)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课后感受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7篇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细节 第8篇

关键词:教学细节,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 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 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 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 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课堂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 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新课改应关注教学细节, 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设计教学情境的细节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往往可以通过营造某种生活情境来设计细节。如教师在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 可以挖掘生活素材, 精心设计情境性的教学细节。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 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由神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多媒体出示“神舟六号”发射的整个过程)

师:你们看到图片上费俊龙在拍照片, 你们想知道费俊龙拍照片的哪些情况呢?

生1:我想知道费俊龙拍了多少张照片。

师:下面的这张表格就是费俊龙拍照片的情况。你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表格)

生2:我想知道费俊龙两次平均每分钟拍多少张照片。

生3:我想,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先求出费俊龙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第二步, 求出费俊龙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最后, 再用两次一共拍照片的张数除以拍照片的时间, 就得到平均每分钟拍照片的张数。

师:谢谢你给全班同学带来了这么精彩的发言,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情境性的教学细节设计, 一定要源于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源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二、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势, 是值得挖掘的。如果说及时捕捉教学细节是教师的自觉行为, 那么, 有效挖掘资源性的教学细节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结果有的学生说扑克牌中的J表示的是11, Q、K分别表示的是12、13。此时提示学生国王的英文单词如何拼写。告诉学生扑克牌中的K是国王英文单词的缩写, 并不表示一个数。在一副扑克牌中四张K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匈牙利、普鲁士这四个国家的国王。相应的四张Q代表四位王后, 四张J代表四位侍从。关注这一细节,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资源性教学细节的挖掘依赖教师的瞬间判断。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是不能完全预设的。这需要教师调动知识储备, 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达成教学目标的角度思考, 及时决策, 有效引领。

三、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

新课改提出, 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 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而这种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而,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结果可谓精彩纷呈, 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质疑探究, 充分体验用计算的优越性, 使计算课堂更为有效。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 给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四、关注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教师要善于发现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善于处理突发性的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乃至突发事件, 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突发性的细节,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学情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 努力减少负面效应, 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9篇

运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结合三年级下册期中独立作业进行了统计,发现计算出错(仅包括口算、估算、笔算三大题)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9.8%,而且错误类型多样,其中漏题、抄错数字、看错符号的占错误总数的27.8%,算理不明出错的占18.5%……学生自我反思太粗心。这些计算上的错误,难道真是“粗心”惹的祸吗?

【追溯根源】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聚焦错误,专题研讨,寻根问源,认为其主要症结在于下面几点。

一、学生层面

1.基本口算没过关

一、二年级要求熟练掌握一百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因此计算时频频出错。

2.算理算法模糊不清

计算错误中有一部分是由于算理不清晰造成的。如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明、“商中间不够除时用零占位”等算法模糊,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此类错误频繁出现。

3.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三年级的学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都不是很强,感知事物比较粗糙、不精细。因此,在计算时往往不能高度集中精神,容易分心,结果丢三落四:看错符号、数字了,忘记进位、退位了,乘法做成加法了……

4.良好习惯未养成

(1)书写不端正。有些学生字写得歪歪斜斜的,有时候自己写的数移下来也会写错,如将0写成了6、5写成了3。

(2)草稿一团乱。一、二年级学生不太需要写草稿,到了三年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即使口算不出来,往往也懒于写草稿;有些学生虽学会写草稿了,但草稿本实在“太草”;有些学生把草稿写在书本或作业本的边角上,位置不够时挤着写,从而造成计算出错。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规范写草稿的习惯。

(3)检查走过场。不少学生计算时只求算完,不管对错,埋头计算,不屑检查。教师督促检查时,学生不过是再看一遍计算过程,基本上发现不了错误。检查只是走过场而已。

二、教师层面

1.口算方法和技能目标的本质流失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课程改革后,课堂上很少看见“口算训练”的影子。虽然每个年级都有配套的口算练习本,但教师很少安排专门的训练时间,只是布置学生自己练习,集体对答案,忽视了口算方法的引导和口算技能的训练,“重视口算”形同虚设,导致学生计算的根基不实。

2.主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对接错位

三年级教材中,每一个计算教学的例题均安排了主题图。这些主题图架起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部分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理不妥,或蜻蜓点水,或留连忘返,错失了问题情境与计算模型对接的最佳时机,挤占了算法建构和技能形成的时间,使主题情境与“数学化”对接时缺失了本质内容,影响了学生算法的探究、建构和巩固。

【有效对策】

一、寻根固本,彰显口算的方法和价值

1.明确口算的实质和要求,使学生“想口算”

口算是心算,是一种很好的心智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口算更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明确第一学段口算的要求:一年级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8—10题/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求:3—4题/分);二年级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要求:8—10题/分);三年级熟练掌握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口算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他们想口算的需求。

2.掌握口算的算理和算法,使学生“能口算”

口算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经历算理的探究过程。如教学口算除法60÷3时,引导学生借助操作(分小棒等)来理解算理:6个10除以3等于2个10,促使学生在建构算理、算法的过程中能口算。

3.采用多样的操练方式,使学生“会口算”

口算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口算操练方式,如“听算”练习(师读题,生说得数,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视算”练习(生看卡片说得数,锻炼学生的瞬间记忆力)、“限时口算比赛”等,使学生逐步实现思维过程内化后的“自动化”,能脱口而出,从而达成课标的要求。

二、张弛有度,实现主题情境与“数学化”的和谐融合

教师在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取舍、张弛有度,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建构计算模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例一: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主题情境信息量较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丁丁买了3本,文文买了8本,扬扬买了10本,阿姨买了一套。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四个问题:丁丁:24×3 = 72(元);文文:24×8 = 192(元);扬扬:24×10 = 240(元);阿姨:24×12 = 288(元)。其中前三个问题既起到复习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又为新知的探究埋下了伏笔,后一个问题则引出了新知“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教师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丁丁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文文和扬扬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情境下,不断地提出类似的问题,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计算。这样既巩固了算法,使学生悟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更让学生体验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就是求两积之和。从而使问题情境在“数学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得情境与探究算理、巩固算法和谐融合。

不过,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借助情境,教师也可以“去情境化”,“显数学化”。如上例,教师可直接揭示计算题24×12,让学生经历独立计算、交流评价、建构算法的过程,将数的计算直接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帮助其亲历计算方法的感悟过程。这样“一条线”的计算模型的建构过程,简约而富内质。

三、巧用错例,让错误资源焕发精彩

1.巧用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生成中出现的错误,并巧妙问学生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关注错误,自主找错纠错。这样预防、解决在先,独立计算时就会减少类似的错误。

2.积累自身典型错例

在分析学生错例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本”,并用红笔在旁边注明错误的原因,写上正确的计算过程。单元复习和期末总复习时提醒学生再去翻阅,就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缺陷,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省。

四、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规范书写格式

规范并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如列竖式计算时“横式靠左边,竖式写中间”,递等式计算时靠左边一行一行写,做一题要空一行,草稿本和作业本一样整洁规范,等等,这样既美观又方便检查。

2.授予检查方法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检查,还可口编 “检查三部曲”,即一看、二算、三读。一看是看题目抄对了没有,运算顺序是否正确;二算是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三读是连起来读一读,做到不遗漏(横式答案),不抄错(尤其是除法中的商)。同时要鼓励学生选用多种方法检查。

①重算检查。适用于口算、计算类选择题、笔算等题型。可按照原先的方法检查。如发现错误,能很快找到错因,有针对性地改正。

②估算检查。如判断商是几位数,将估得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尤其适用于积是几位数的判断、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能很快检查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

③逆向检查。适用于填空、判断等题型。如“最大(小)填几”,可以用大(小)的数进行验证。从结果出发的验证,可以避免重算检查中容易出现的相同错误。

只要教师智慧地从学生、教师等层面透过“错误表象”找到真正的症结,对症下药,定能“药到病除”,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定能稳健发展。

三年级数学计算教案 第10篇

教学内容:第五册 P43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从上面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想芳芳的妈妈对营业员会说什么?(出示问题)”一套衣服“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许多能干的小助手,它们的作用可大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长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表示裤子的28元(师边说边画)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1)芳芳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问阿姨: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能帮她解决吗?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1)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问题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5、口头编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列式,鼓励编不同的题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上一篇:苏教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知识点下一篇:家长听课感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