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书目范文

2024-05-18

教育著作书目范文(精选11篇)

教育著作书目 第1篇

教育专家著作

魏书生:

1.《语文教学探索》—————————魏书生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年 2.《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 1993年 3.《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主编 漓江出版社 2005 4.《教学工作漫谈》——作 者:魏书生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5-1 郭思乐:

5.《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随笔》 6.《教育走向生本》 7.《教育激扬生命》

郑金洲

8.《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

窦桂梅

9.《听窦桂梅老师评课》 10.《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11.《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12.《跟窦桂梅学朗读》 13.《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14.《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15.《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李镇西

16.《爱心与教育》 17.《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18.《民主与教育》 19.《花开的声音》 20.《教有所思》 21.《做最好的老师》

22.《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演讲录》 23.《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李烈

24.《我教小学数学》 刘京海

25.《成功教育100例》

26.《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敏著 27.《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 作者:王攀峰著 28.《小学数学尝试教学设计》 作者:邱学华主编

29、《小学语文尝试教学设计》 作者:邱学华主编

30.《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 作者:马志国著 31.《教师个人知识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 作者:吴伟东著 32.《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 作者:杜萍编著 33.《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作者:荀渊、唐玉光主编 34.《亲子教育书系:教孩子学会做人》 作者:潘国兴著 35.《行动研究》 作者:宋虎平编著

36.《小学学什么:英才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蒋保华著

37.《听诊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的范例》 作者:沪浙两地英语课例研究项目组 38.《多彩的学生评价》 作者:李玉芳著 39.《教师反思的方法》 作者:吕洪波著

40.《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袋》 作者:上海市教师成长档案印制与推广项目组 41.《小学语文课堂诊断》 作者:杨九俊主编

42.《小学数学名师名课.经典篇》 作者:吴正宪、钟建林主编 43.《教会学生记忆》 作者:斯普伦格著

44.《初为人师:教你100招》 作者:劳拉-简.费希尔著 45.《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 作者:安东尼.海恩斯著 46.《数学教学策略导航》 作者:关松林主编

47.《语文教学策略导航》 作者:李希华等编著

48.《崔琪: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黄华、王永红著 49.《胡国燕:让学生在英语中体验成功》

50.《吴正宪:人文数学教育思想探究》 作者:夏仕武、鱼霞著 51.《孔子授业研究》 作者:陈桂生等 52.《体育与健康》 作者:陈志强 53.《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作者:陶行知

54.《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 作者:雷岭

55.《让学生爱上作业——小学作业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作者:刘春生 56.《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 作者:赵丽琴

57、《教海漫谈》 作者:于永正

58、《于永正语文教学》 作者:于永正

59、《心平气和一年级》 作者:薛瑞平60、《书声琅琅三年级》 作者:薛瑞平61、《中小学管理案例教学》 作者:周俊著

62.《学校合作》 作者:马忠虎编著

63、《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 作者:加布里埃尔著 64.《校本教妍指南》 作者:关松林主编

65.《学校文化自我诊断》 作者:季苹主编

66.《趣味体育游戏》

67.《给校长的建议》 作者:郑杰

68.《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 作者:赵国忠

69.《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 作者:关鸿羽

70.《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 作者:(美)罗恩·克拉克 汪颖 译

71.《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作者:王金战 隋永双 72.《情感德育论》 作者:朱小蔓 73.《课程愿景》 作者:(主编)钟启泉 张华

备注:共73种书,每种书购11本。

邯山区北张庄学区 2013年5月

教育著作书目 第2篇

1、[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2、[美]托马斯·J.彼得斯、小罗伯特·H.沃特曼:《成功之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3、[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美]理查·巴斯卡、安东尼·艾索斯:《超越西方》,(《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5、[美]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

6、[德]E.海能:《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7、[美]谢恩:《公司文化导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8、[美]劳伦斯·米勒:《美国精神》,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9、[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詹姆斯·钱皮:《改革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Price Waterhouse公司:《21世纪CEO的经营理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4、[日]盛田昭夫:《日本·索尼·AKM》,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6午版。

16、[美]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志在成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19、[美]阿尔夫·钱德尔:《经营未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20、[日]进藤贞和:《人的活力》,电子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1、[日]太田琴彦:《经营在于用人》,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22、[美]玛丽·凯阿什:《玛丽·凯谈人的管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23、[美]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治理与改造》,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24、[美]大卫P.艾勒曼:《民主的公司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丽夏·阿伯丹:《90年代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日]浩一郎:《东芝经营之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

27、[日]稻盛和夫:《新经营·新日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月版。

28、[美]戴维·帕卡德:《惠普之道》,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29、[美]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30、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店,1994年版。

31、[日]涩泽荣一:《商务圣经——论语与算盘》,九州图书出版社,1995年版。

32、[美]托马斯·彼得斯:《乱中求胜——美国管理革命通鉴》,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

33、[美]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勒斯:《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

34、[美]迈克尔·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

35、[美]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

36、[美]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37、[美]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

38、[英]纳维尔·贝恩、比尔·梅佩:《人的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

39、[英]查尔斯·甘瑟尔等:《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0、[美]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

41、[美]约翰·P·科特:《科特论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美]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43、[英]迈克·库珀:《创造卓越》,云南大学出版社。

44、[美]劳伦斯·彼得:《金科玉律》,机械工业出版社。

45、[美]大卫·施沃伦:《财富准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6、[英]比尔·埃莫特:《日本的全球出击》,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47、[美] 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的治理与改造》,新华出版社。

48、[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9、[英]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国家竞争力》,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0、[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

52、[法]菲利普·布洛克:《西方企业的服务革命》,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3、[日]中谷岩男:《转变中的日本企业》,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

54、[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美]彼德·杜拉克:《杜拉克论管理》,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56、[美]F.赫塞尔本:《未来的组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德]兰德曼:《作为创造者的人和文化的创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8、[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59、[美]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0、[莫]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1998年版。61、[美]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62、E.A.互维林:《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范畴》,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3、[日]稻盛和夫、梅原猛:《回归哲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64、[美]尼尔·瑞克曼:《合作竞争大未来》,经济管理出版杜,1998年版。

65、[美]虞有澄:《我看英特尔》,三联书店,1995年版。

66、[日]日经商务:《精兵简政——经营新挑战》,三联书店,1997年版。

教育著作书目 第3篇

在一系列著作中, 《爱弥儿》, 卢梭20年思考的结晶, 称得上是“最伟大、最优秀的著作”。[1]起初, 他本是应好友德·舍农索夫人之邀, 写作一篇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 但下笔之后感觉文思泉涌, 最后竟写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巨著。卢梭在书中以一个名叫爱弥儿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为主要线索, 从他对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历史发展的认识出发, 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曾说, 这部著作系统性很强, 浑然天成, 不可分割。因此, 要全面理解卢梭在《爱弥儿》这部教育著作中论述的观点, 必须从其思想的整体性出发。现将卢梭《爱弥儿》一书中核心观点大致介绍如下。

一、理想的教育应是消极教育

卢梭提出,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消极教育 (negative education) , 其作用在于保护人善良的自然本性免遭破坏。其核心命题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而在文明社会中却遭到破坏。他认为, 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中只有两种元素:自爱和怜悯。自爱是推动我们关心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情感, 它单纯追求最基本的身体欲望的满足;而怜悯则是看见有其它生物尤其是我们的同类死亡或遭受痛苦时产生的一种天然的厌恶之心[2], 人类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质都从这两种原始的情感中成长而来。但是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过程中, 原始的自爱之心转变为自尊——不再追求单纯的自然欲望和需要的满足, 而是寻求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肯定。有害的自尊带给人类永远无法满足且没有止境的欲望, 人类将因此陷入柔弱之中。现代文明的祸根在于将自然状态下的自爱转化有害的自尊, 而恰恰是这一环节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的道路。因此, 卢梭认为理想的教育首先不是在儿童的心灵中添加新的元素, 而是保障其自然情感免遭外界因素的破坏。教育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减少人为和社会的因素, 阻塞一切社会罪恶乘虚而入的可能空间。正如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不久所说:“趁早给你的孩子周围筑起一道围墙, 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 但是你应该首先给他安上栅栏。”[3]

为了限制爱弥儿的自爱过早的转化为有害的自尊, 卢梭将15岁的爱弥儿严格限制在“物”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关系之中:学习一系列关于“物”的知识及如何占有“物”, 即便对他行为的惩罚和限制也是来自物的必然性;爱弥儿不会和他人或社会发生真正的关系, 既不会受到任何他人意志的强迫和控制, 也不会养成支配他人的习惯。卢梭创造了一个“真空”的世界, 将年幼的爱弥儿完全隔绝在社会的一切道德观念和礼节习俗之外, 一切动机都是出自其自然的真实的需要, 而非人为制造的虚荣心。这正是卢梭所讲的“良好的教育应该纯粹是否定性质的”的具体体现。

二、理想的教育应依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

卢梭认为, 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 保证儿童的欲望和能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卢梭关于欲望 (desire) 和能力 (faculties) 关系的分析是贯穿其道德心理学的核心线索。他认为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是幸福的条件, 而由于欲望超过能力所造成的柔弱则是痛苦和邪恶的来源。自然人只有原始的自爱之心, 其基本的身体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 因而自然人生活在幸福状态之中;而文明人的自尊带来了无穷的欲望, 远超过其自身所拥有的能力, 他们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而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之中, 丧失了真实的自我, 因而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卢梭还强调, 柔弱状态的产生与绝对能力的大小没有关系, 而仅仅取决于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对比关系。[4]在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 他的能力不断增强, 欲望也相应地增长转化, 二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不断发生变动。在不同的阶段保持爱弥儿欲望和能力的平衡状态便是卢梭教育计划的中心目标之一。

在婴儿时期, 爱弥儿几乎没有任何能力, 因而必须在父母和保姆的帮助下才能满足基本的需求。卢梭一再强调, 成人的作用应仅仅局限在弥补婴儿能力缺陷的范围之内, 帮助他满足基本的需求即可。假如成人对婴儿的哭泣不加以辨别就轻易地施以援手, 必然会助长婴儿任意支配他人的欲望, 导致其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失衡。

当爱弥儿进入幼儿期之后, 卢梭提出了另一种导致儿童欲望和能力失衡的因素——想象力。他认为, 自然人是一种孤立和愚昧的存在, 其思维内容仅仅是当下自己的身体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具体对象, 它们都不会脱离其感官而存在。这种没有想象力的状态使自然人没有任何多余的欲望产生, 其基本的身体欲望完全可以通过其本身的能力得到满足。在文明社会中想象力的萌生给人类制造了无穷无尽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彻底打破了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 将人类带入永恒的痛苦之中。因此, 在对爱弥儿的教育计划中, 卢梭尽力遏制爱弥儿想象力的萌生, 将其一切活动都限定在感官活动之内, 甚至不允许年幼的爱弥儿去阅读任何书籍——他认为书籍的阅读将使儿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使其脱离真实世界进入充满幻想的人为世界的危险。

儿时的爱弥儿处在一生中相对体力最大的时期, 因为十二三岁的孩子体力的增长比需要的增长快得多。[5]依据自然的法则, 这个阶段正好将多余的精力用于学习知识。[6]卢梭引导爱弥儿去认识物质世界, 但他一再强调学习的动力必须是生活的实际需要, 而不是虚荣心, 因为虚荣心产生的欲望将再次破坏能力和需要之间的平衡:爱弥儿只有在迷路时才学习天文和地理知识, 只有在需要搬运物品时才学习杠杆原理, 只有在辨别劣质酒还是优质酒时才学习化学知识。卢梭通过蜡纸小鸭子的故事教训了爱弥儿, 将虚荣心堵在了心灵的大门之外。[7]

三、理想的教育应保证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关键词之一。他认为, 原始的自然人享有充分的自然的自由, 但文明社会中人们陷入了相互依附和利用的状态中, 败坏了人的自然本性。依照这个原理, 爱弥儿不应遭到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命令和要求。他的成长应完全遵照自然规律, 他的任何行动都应源于自己的需要。首先, 他获得了身体和四肢的绝对自由:处在婴幼儿阶段的爱弥儿没受到襁褓的束缚, 也没有使用学步车, 只穿宽大的衣服。当爱弥儿的思维有所发展时, 他还应获得意志的自由。没有任何人能够强迫爱弥儿不能做或必须做任何事情。卢梭把“服从”和“命令”这两个词从他的词典中取消了, 甚至“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够存在。[8]

爱弥儿虽然被免于任何人为的束缚, 但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和柔弱的体力将对他的行为加以约束, 例如, 他必须毫无怨言地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 需要承担自然规律带来的一切后果。因此, 当爱弥儿由于顽皮打破窗子之后, 导师和父母并没有给他任何惩罚, 而是让他去承受没有窗子带来的寒冷之苦。总之, 应由自然而不是人对儿童加以约束,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爱弥儿不会沾染文明社会的恶习。

爱弥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有所不同, 其依据是卢梭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能力和需要二者对比关系变化的分析。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是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具体准则可归纳如下:第一, 成人需要弥补儿童由于能力不足而无法满足的身体需要;第二, 成人的帮助必须限制在他们真实的自然需要的范围之内;第三, 必须阻止想象力和虚荣等能够产生无穷的人为欲望的因素, 它们将永久地破坏能力和欲望的平衡状态, 将人类抛入柔弱和痛苦之中。

四、结语

综观以上三点, 可以得出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教育适应自然。在《爱弥儿》一书中, “自然”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卢梭认为, 正是文明社会破坏了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由、完整和善良状态, 将人类抛入相互依附和奴役、自我分裂和邪恶的深渊之中。因此, 良好教育必须依照自然的法则进行, 尽可能地消除任何人为因素, 不灌输任何社会道德观念;教育必须适应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儿童必须享有免于他人权威的自由。卢梭铲除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一切外在的文明社会的限制, 将教育的核心任务交给自然, 人的教育只是自然教育的助手。

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卢梭所阐明的教育应该适应自然的原则开启了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源流, 影响和启发了诸如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在内的一批教育家, 为提倡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石, 卢梭也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 享有“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美誉。

需要指出的是, 卢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非来源于实践观察和应用, 而是建立在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而言, 他的教育观点带有一定的偏激和空想的特色, 尤其是他关于儿童成长应该除去一切人为和社会因素的观点并不具有可行性。不过, 这并不妨碍《爱弥儿》成为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名著。

参考文献

[1]卢梭.卢梭评判让ˉ雅克:对话录[M].袁树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0.

[2]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71-73.

教育著作书目 第4篇

全书共计4篇12章,近40万字,第一篇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寻求”,第二篇是“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究与启示”,第三篇是“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哲学启示”,第四篇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及其哲学追问”。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与教育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为主线,以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为主题,将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紧密对接,引领教育哲学与教育问题深度对话。它不仅全面梳理了教育哲学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思想价值,而且运用教育哲学思想,多侧面、多维度、理性而通俗地解析了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破解之道,是一本关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关系研究的论著,同时也是一本理性务实分析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有着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营销发行中心联系,电话:020-87553335。

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 第5篇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书目 第6篇

目录

前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学习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学习导读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学习导读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学习导读

马克思《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 学习导读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导读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怎么办?》(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学习导读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学习导读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国家与革命》(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学习导读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节选)学习导读

经济管理类经典著作参考书目 第7篇

经济类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美] 奥利弗 · 瓦莱士 [美] 格雷格 · 卡普拉 地震出版社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亚当.斯密 著

《高级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 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级微观经济学》 张军等

《高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股市心理博弈》约翰·迈吉 著

吴溪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美]罗伯特·D·爱德华 [美]迈吉 著

程鹏 黄伯乔 译展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 著

郑艳文 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货币战争》 宋鸿兵 编著

中信出版社

《金融市场学》 刘红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

萨缪尔森

《经济学原理》 N.格里高利·曼昆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著

《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郎咸平

东方出版社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郎咸平著

东方出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厉以宁 著 商务印书馆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

著闾佳 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发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美)墨菲 著,丁圣元 译

地震出版社

《日本蜡烛图技术》(美)史蒂夫·尼森 著,丁圣元 译

地震出版社

《世界政治经济年报》冯康波 王勇(编)兰州大学出版社

《图解经济学》温美珍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卧底经济学》(英)哈福德著

赵恒译

中信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著

《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资本论>教程简编》 洪远朋 复旦大学出版社•

《<资本论>脉络》 张薰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类图书

《成功:从优秀员工做起》

张莉 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超越预算》

杰里米霍普著

《打造高绩效团队》 余世维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才兼备:打造卓越的职业经理人》 张文 著 北京出版社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贾森詹宁斯 著

《第五项修炼》圣吉 著

张成林 译

中信出版社

《杜兰特信札》

威廉·杜兰特 著

《大败局》吴晓波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管理大师的忠告》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

《管人用人厚灰学》 张正忠 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李践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借力》

杨旭 著

《解密圈子与圈子营销》

宋彧丞 化学工业出版社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著

《联想风云》凌志军

中信出版社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著

《略胜一筹》

曾鸣 著

《没有不可能——再造阿迪达斯》康拉德•布伦纳

王甜甜

《企业情商》

彼得费雷斯特 著

《企业的社会责任》

菲力普科特勒 著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

周建波 著

《水煮三国》成君忆 著

中信出版社

《时间力》 博恩•崔西 著

东方出版社

《谁能成为领导羊》

黄铁鹰 著

《实战促销》

刘永炬 著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汪开国 主编

社会科学出版社

《谁把孔雀变黑白》哈德利

施密特 著

刘凯 译

中信出版社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 著

安辽 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他们改变了管理》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

《他们改变了商业》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

《突破拐点》 陈惠湘 著

《同意的计算》布坎南 著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著

新华出版社

《沃尔玛策略》

迈克尔贝里达尔 著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

中华书局

《星巴克的感性营销》金英汉 林希珍 著 张美华 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赢》杰克·韦尔奇

苏茜·韦尔奇

余江 译 中信出版社

《赢的答案》杰克·韦尔奇

苏茜·韦尔奇

中信出版社

《用人管人100招》

王来兴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员工情绪与管理》

张剑

《言必行》[突]穆罕默德.姆扎利 著 诸葛仓麟等 译 新华出版社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

《震撼力陈述》

约翰卡多

《中国企业的执行问题》周永亮 著

《中国十大品牌战国策》

文汇出版社

《致邮递员的信》威迪・斯太尔

中国档案出版社

《15个情商培训游戏》

肯•琼斯

教育著作书目 第8篇

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

雅斯贝尔斯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 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可以看出, 雅氏将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了人的心灵。以此为基点, 他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训练、教育和纪律、存在之交流, 指出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 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 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 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 也理解自己和现实, 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回顾我们的课堂, 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们总习惯于“传道”, 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 很多教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 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 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 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他们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 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 学生的思想逐渐流失。

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 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 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嬗变, 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二、是什么爱?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 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 因为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 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他分析道: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 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 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 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等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 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 一次上课铃响后, 他走进教室, 正准备上课, 这时, 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来, 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来, 翻开书本, 才开始讲课。结果, 这堂课上, 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 频频举手回答问题, 表现十分积极。另一位老师听说这件事后, 就效仿了一次:那天, 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生上课迟到, 也等着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本后, 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 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这位老师之后通过其他学生了解到, 他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 当众出他的丑……

同样的背景, 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这是爱的基础, 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几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几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 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果。那位名师, 正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 用理解, 用尊重, 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之门已经彻底打开, 相互融通, 所以才会心照不宣, 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 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 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 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三、对话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 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 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 成效显著, 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 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 “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 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 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关系, 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 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 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雅斯贝尔斯则认为“对话”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体自我内在的思考——“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 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 会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无疑, 这强调了一种特殊的对话, 即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潜对话”。“潜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 也不是直接与某人的言语交流, 它是人与文本、世界的视野融合和沟通。对于人的心灵拓展、思维深化、境界的跃迁来说, 潜对话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 由于文本内涵的复杂性, 与文本的潜对话, 是在十分广阔的范围里、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的, 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的养育作用甚至超过师生间的对话。

一位老师执教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者先是引导学生感知柳树的神奇和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 在出示作者陈忠实的一段简介后 (这简介主要写陈忠实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 , 师生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 读了这一段话, 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学生甲: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 还在写他自己。

学生乙: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柳树来书写他自己的人生。

学生丙:我觉得柳树的经历仿佛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 所以他写柳树就是写他自己。

……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因为作者从这株柳树的身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磨难, 才由此而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他才会写得这么动人, 这么深刻, 这么震撼人心。

这段对话看似精彩, 实则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更难以使他们领悟到的柳树那种神奇力量。如何处理好“柳树”与“人”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力量, 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 他们的理解、感悟都是一个层面的, 且没有融入文本进行深入的“潜对话”。教师的问题“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是个封闭的选择性问题, 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开, 思考无法深入。如果改问:“同学们, 读了这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吗?在作者与‘柳树’之间你感觉到了什么吗?”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感觉便会多向度敞开。他们就会在琢磨柳树生长经历的同时, 仔细品味作者的传奇人生。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相似之处, 这样的比对、观照过程就是柳树的“人格化”过程, 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潜对话”, 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课堂上也必然会呈现出精彩而深刻的对话。

审视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 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渐成蓬勃之势, 我们不得不重温这样的忠告, “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理想的课堂, 我们需要师生自由、民主的对话, 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潜对话”。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中与自然对话, 与自己对话, 与思想对话, 与世界对话。深层的潜对话体现出一种思维品质, 一种人生姿态, 一种生存方式, 它能真正带来生命的成长、精神的超越。

教育著作书目 第9篇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大学生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只要对学生有爱心就行了。”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未曾涉猎过教育经典,对教育经典也未能正确认识。为了更全面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对来自5个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两个相关问题:

1、“请你列出在大学期间你阅读过的教育经典著作,并简要谈谈你对其中某部专著的体会。”遗憾的是,这28位师大毕业生(其中中文专业9位,理科专业19位),没有人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他们回答的内容几乎是一致的,如:“没读过”“还未读过”“未曾读过”等。

2、“作为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你是怎样看待阅读教育名著的?如果在大学期间尚未读过,那么从事教育工作后,你是否打算阅读一些?”

这项调查结果显示:28人中有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并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能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从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专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

另4位大学生这样回答:“阅读教育专著是以后的事”“以后也许会读一点”“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只有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参加工作后,我会买几本教育专著读读,它毕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会有帮助的。”这项调查表明,大学生阅读教育名著总体上认识不足,明显缺乏正确引导。他们只知道:只要教好书,只要有爱心,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行了,殊不知,光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殊不知教好书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对教育有爱心固然重要,但爱心更需要有爱的科学,有爱的智慧。

教育著作书目 第10篇

《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阅读书目》(部分)

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二、1、2、3、4、5、6、三、1、2、3、4、5、6、7、8、9、10、政法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洛克:《政府论》(下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卢梭:《社会契约论》 柏拉图:《理想国》 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密尔:《自由论》,商务印书馆 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 福山:《历史的终结》,东方出版社 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人文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6版 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经管类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斯密:《国富论》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科学出版社 西蒙:《管理行为》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 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 杜拉克:《有效的管理者》 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 版社 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教育著作书目 第11篇

推荐人:杨志伟

1.沈荣华、魏刚主编:《公共行政学世界百年经典原著导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3.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6.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9.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2.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14.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奥斯本:《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7.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E·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21.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2.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阅读建议:阅读习惯将会扩展你的思维空间。以上推荐书目建议精读,学校图书馆以及学院资料室都有馆藏,建议分两年阅读,可以按照先后顺序来阅读,也可以按照你的兴趣选择性优先阅读。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法制教育的演讲稿